為什麼中國人在國內表現的異常團結,但是到了國外卻一盤散沙甚至窩裡斗?

在國內,中國人對外是非常團結的。遇到涉外的衝突,不管是小日本,韓國棒子,印度阿三,還是美帝,中國人比哪個國家的人都團結,一致對外,同仇敵愾,「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不管內部有啥矛盾,馬上放一邊,利己群起而對外。

但是到了國外呢?中國人似乎就像變了一個性格一樣。最典型的就是留學生和碼農群體了,最有代表性,因為比例最高。照理說大家在外面更要團結,但是卻並非如此,中國人是所有外族裔移民中最散的。

所以為什麼在矽谷,印度人混的好的多,中國人技術不比他們差,但是做到管理崗的比例非常之少。留學生也一樣,中國留學生比起黑人以及白人,團結性方面都不如。


我們的課本放了不少魯迅的東西,文學作品裡說的東西,永遠是對生活的抽象,真實的生活確很具體,文學作品是有時代背景的,人是受時代局限的,而一代一代的人是不同的。

國外的華人並非一盤散沙,有個紀錄片叫赤子功勛,講海外華僑抗戰史的,所以即使是講過去,中國人也不是一盤散沙,這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很多問這類問題的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夠通常,看待問題不夠全面,而少年期的教育對你們的影響太大,先入為主了。

我剛來美國一段時間,就注意到了這條新聞 http://ny.stgloballink.com/washington/2016/0521/317857.shtml 。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梁彼得案件中華人的作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4/20/5148989.html 。

還有巴黎華人反暴力遊行 http://cn.rfi.fr/%E4%B8%AD%E5%9B%BD/20160904-%E5%B7%B4%E9%BB%8E%E5%8D%8E%E4%BA%BA%E7%BB%A7%E7%BB%AD%E6%B8%B8%E8%A1%8C%E6%8A%97%E8%AE%AE%E6%9A%B4%E5%8A%9B-%E5%AD%A6%E8%80%85%E7%A7%B0%E5%B9%B4%E8%BD%BB%E5%8D%8E%E4%BA%BA%E6%8E%A8%E5%8A%A8%E8%9E%8D%E5%85%A5 。

如果你在歐洲小語種國家做生意,到哪裡都能找到各種規模和形式的 華人互助會 CMAIN 。

還有各種官方還是民間的商會,同鄉會,更是不計其數。

總體來說,華人在海外雖然算不上主流,但是相對比較富庶的一群人,對保障自身利益的實際訴求,就有「團結」的需要,和「團結」的行動。

反例當然是有的,但並不影響大局。反例中的個人原因其實多一些,代表不了海外華人整體。人多,出現各種現象的概率自然就多,不必大驚小怪,你真以為別國人都團結得不行嗎?不是滴,我觀察只不過是文化不同而已,比如美國人和讀書西方國家的人,平時生活就重個體意識,而輕群幫意識,這和團不團結沒有什麼聯繫。相反亞洲人的群幫意識還是比較強的,我認為這是文化上的有點,有利於生存。

小到最微觀的像我這樣在國外的散兵遊民,碰到一個中國人,如果是陌生的,並不會特別熱情,也沒什麼特別原因,你在國內碰到一個陌生本國人,很熱情嗎?才不會呢。

前不久有個國內同事調過來,不是陌生人了,我是怎麼做的呢,當然是能幫忙的都幫忙,沒什麼說的。雖然不意味著大家都很熟,變成很好的朋友,但因為同是中國人這個身份,當然有些哪怕不方便的忙也要幫,和外國人不方便說的話,也可以說了。

國內也差不多,你要明白中國人的相處方式,一地震就逼明星捐款,不說恰不恰當,至少也是一種道義上說得通的「團結」的表現方式吧。中國人是怎麼回事兒呢,我不敢說我們陌生人之間有多少信任(中國的社會確實比較複雜,所以從小教小孩不要相信陌生人),但從古到今,只要是當自己人了,那麼還是很會把別人的事兒當事兒的。但這種圈子意識,哪個人類種群沒有呢?

印度人管理崗的人數沒統計過,直覺上別人確實比我們多吧。但這和團結沒多大關係,還是能力吧,他們西化得早,語言底子好,在尼赫魯時代就送很多很多工程師到西方學習,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時候國內有多少人有資格和能力出國深造的,到《北京人在紐約》流行,已經是九十年了。不用急,華人里也會有的,這種事需要時間。


部分贊同題主的描述。在國內表現出的貌似團結的「一致對外」確實體現出了現今國民性的一個重要特徵。實際上,現今的國民性由「舊的國民性」演化而來。

何為「舊國民性?」就是魯迅時代所評判的中國人普遍擁有的某些共性,實際是一種弱國心態的外露,譬如庸眾和看客,阿Q精神,奴性等等。但這類弱國心態隨著民族解放的結束而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民族主義盛行、新女權和舊男權共存鬥爭、不可公開談論的陰謀論以及默認的陰謀合法性等等為主流的新國民性,這種國民性實際上是一種壓抑許久的反彈。

可以理解一個保守外族侵略,積貧積弱終於站起來的民族,在很多場景之下都會有一種一點就燃的能量。當然,早年的國民性教化是其中一個較為關鍵的環節,同樣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在的國民性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國民性在經歷了幾十年排山倒海的口號洗腦之後,得到了民族主義政治正確的確立和升華。

但問題是,群體的行為模式或者傾向和所處背景有關。在中國表現得團結,實際一種天然的主場心態。猶如一個人站在自己的陽台上,可以高枕無憂,無所顧忌地對著外面指指點點,但是倘若下了樓,走上街頭,就變得無比謹慎起來。

同樣如此,中國人在國內表現民族主義是不困難的,因為他知道,但凡他發出一個聲音,無論是「美國無恥,炸了我們大使館,我們一起上街砸爛丫的大使館。」還是「保衛釣魚島,砸爛日本車!」還是「薩德滾粗!」全國會有好幾個億相同的聲音響應。

「主場優勢」實際上是將團結的效應放大了,而相反,喪失了主場優勢,中國人在國外的團結程度甚至會在回歸線之下。

譬如,記得在川普就職的時候,我們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就被提醒「莫談國事」,因為這會有遭到遣返的風險。當民族主義沒有幾億同類和政治正確的氛圍作保障時,團結的根基也就被動搖了。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團結的核心其實是民族主義,當然它的表現形式是多個方面的:砸日本車是一種,在海外的新年晚會上,《龍的傳人》為必選曲目則似乎另外一種。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中國人階層化劇烈也是「國內團結,國外散沙」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階層分化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意識形態上的。

從現在來看,中國留美的主流人群有以下幾種:

1.學霸。特指理工科學霸,比如題主描述中所說的碼農群體。很顯然,在中國教育體制中篩選上位的人群,大多都是競爭意識極其濃厚的,根本用不上團結。這部分人又被描述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相比於團結協作,他們更習慣單打獨鬥,悶聲發大財。

2.權貴。這部分人群大多在國內呼風喚雨,在國外會儘可能地低調,這種動機非常自然,因為很多人來國外就是避風頭的,平時接觸的人僅限於小圈子,稍微大規模的抱團都是不必要的風險。

3.新興資產階級。這部分人群是最有可能組織抱團的,至少就我接觸的很多年輕的北美華人精英團體來看,其組織者大概都是這種家庭背景。

但是團結的方式卻有很強的排他性,比如搞一個跑車俱樂部,給出入會的車系List,這種俱樂部表面是以車會友,聚攏華人俊才;到最後不過就是一個玩票的舞台罷了,無法吸納不同層面的精英。

當然也有例外,我的一位校友就玩得很高明。他比我大幾級,那時候還在USC工商管理專業上大二,卻一手催生出了北美華人圈紅極一時的「生而不凡」俱樂部。

當時他解釋這個俱樂部名字的內涵:你流著炎黃子孫的血液,所以你「生而不凡」,所以你在海外不要感到有什麼東西是沒有融入到美國主流社會的而不能享受到的。加入「生而不凡」,你將不需要等待被接受。

然而這樣的組織雖然比跑車俱樂部逼格稍高,但是同樣不具備普遍的團結性。

相比之下的印度,則完全不同。

在矽谷,阿三的套路是這樣的,先用人數佔領外圍,然後齊心協力推一個核心上去。核心坐穩之後,馬上不遺餘力的報恩,把嫡系的印度人提拔上位,慢慢地佔領多數派。真TM團結+策略,不服不行。

而中國人呢?上位之後卻極力和老鄉們劃清界限,甚至用各種方式進行洗白。這不是職場的事情,而是在中學的時候就開始了。

曾經認識一位「女神」,也算是名噪一時,南方某外國語學校的時候就積极參加各種高大上的比賽,一口滑溜的華爾街投行口音讓人瞬間聞到了紐約第五大道的奢侈品商店的氣息。

此女神中學期間就很勢力眼,根本瞧不起那些宏志班的貧困生,覺得人家成天埋頭讀書,很Low,不像她,擁有國際化視野,各種逼格耀眼。

後來不擇手段拿到了美國某藤校的目標之後,這種優越感繼續延續著,但是鄙視的目標變成了」那些本科清北985拿了全獎來美國的人」,按照她的原話,「都是一群當代勞工,註定混不上精英階層,只配充當勞動力的貨色」。

到後來,此女神上大學之後的交往圈子基本局限於白人、台灣人、香港人以及ABC,至於大陸的土包子,僅限於一定級別的富二代或者權貴。

更加搞笑的是,他父母是正兒八經的內陸省份人,80年代才來的深圳,但是她出國之後居然都不會說普通話了,只會說粵語或者變了味的台灣腔的普通話。實際上她是通過各種方式抹去自己大陸出身的痕迹,似乎這是一種恥辱,是她進入美國上流社會的障礙。

這種情況其實在美國並不罕見,而由於和白人通婚的潛在因素,「抹痕行為」在中國女性中的比例會更高。

這屬於有野心,想往上爬的。

沒有野心的呢?

最近某知名程序員表示:給我當領導我都不願意,當領導多累啊,有那時間,玩玩多好。這是一句大實話,好多去美國的人,目標就到了這一層,很容易地實現了,便在沒有奮鬥的動力了。

團結?團結幹啥?我又不拉幫結派的,干好活,調好Bug,周末開車去Carmel看海景去。

有野心的只顧自己往上爬,爬到頂先忙著給自己洗個白,再和同胞劃清界限;還有一大群沒有野心的懶得爬的,一盤撒沙毫不團結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都什麼時代了,還信這種話?

到了美國給我幫助最多的就是中國人,沒有之一。

現在五十歲左右的那批老一輩留學生,因為在青年時期經歷過文革,再加上當年的這種老鄉坑老鄉的宣傳,存在著一些比較自私的行為(或者說危機感非常重,提防所有人,干起一些事情來有時候顯得很不夠意思)。但是近年來明顯中國人圈子裡抱團互相幫助的要佔絕對主流。

我以前就說過,不要把老印那種稱之為抱團。老印之間互相坑的比中國人狠的多。只不過老印喜歡先把強勁的對手擠走換成自己同胞然後內鬥。這種方式在一定時期內能佔據優勢,但是等中國人學會如何以美國方式提拔自家人以後(印度人從來就是美英的溫順下屬,不是中國人所屑於去做的),只會更多顯示出自己消極的一面。


窩裡斗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於中國人血脈里的,歷史上,三家分晉,讓春秋時最強的國家分崩離析,最終大家都被後起的秦國所滅。南宋皇帝忌憚岳飛功高蓋主,讓威震金軍的岳家軍不戰而退,還製造了「莫須有」的千古奇冤。蔣某的「攘外必先安內」更是讓中國頃刻間喪失東三省,內耗、內鬥從古至今都伴隨著中國人在前行。

在外國人眼裡,一個華人一條龍,幾個華人一夥蟲,甚至連台灣文學家柏楊都直截了當地說,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但三個中國人卻成了一條蟲。

中國人在國內表現的異常團結那是因為有一個共同目標,比如薩德問題,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了民族和國家,所以民族情緒高漲,所以團結。至於在國外不夠團結,這個問題我部分贊同,至少現象是存在的。比如之前聽說一個中國學生在公交車上暈倒了,老外一通救助,車內另外一個中國留學生卻冷眼旁觀的。

不過說實話,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並沒有碰到一盤散沙這種情況,之前有個中國留學生被local鬧事,一個東北的哥們兒聽說了之後立馬叫上同是中國留學生的好朋友一起趕赴「戰場」,然後十多個中國留學生把美國學生打了。這是團結的表現吧?再說一個比較近的,大家都知道的,章瑩穎的案子。章瑩穎失蹤後,中國人在美國有多團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光是UIUC就有很多自願者幫助他們家人,從出行到住宿生活都安排的妥妥噹噹,各地華人還組織捐款找人,這也是團結的表現吧?而且在國外,中國留學生和自己人是走的很近的,不過有一點不好的是我們中國留學生有很多小團體,有時甚至一個同樣的省就冒出兩個同鄉會來,每個都說自己是最正宗的,這樣不但分散組織的力量,也讓這樣的團體不被信任,而團體中人與人彼此勾心鬥角、互相誹謗讓人心寒,特別是那些讀本科的富二代,分跑車圈子和越野車圈子,互相看不起,都不跟對方玩。

中國人在海外交友必有三步:第一步,海外某個角落邂逅認識,一拍即合,相見恨晚,留郵箱留手機號留微信。第二步,開始你來我往甘如蜜,不是外面下館子就是互相來家裡做客吃飯,親得不得了。第三步,因為共享了朋友,交集擴大,因此只要有人一挑撥,涉及利益關係,立即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真正導致中國人到了國外卻散沙一盤的原因是涉及到自身利益了。就像題主說的,印度人在矽谷混的比中國人好的多,那是因為印度人在提拔人時喜歡提拔自己人,所以一個部門裡印度人很多。但是中國人呢?中國人怕麻煩,怕牽扯到自己,因為自己提拔的人,出了事情自己是要問責的,而且處於競爭意識,中國人也希望同族人越少越少,這樣才能保證自身利益,所以在職場里有這麼一個笑話「一年前一個組裡兩個中國人,一年後還是兩個中國人;一年前一個組裡兩個印度人,一年後組裡一堆印度人。升級版:一年前一個組裡兩個中國人,一年後剩下一個中國人;一年前一個組裡兩個印度人,一年後組裡一堆印度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算是文化的一貫傳承,因為很多國人有一種明哲保身, 一種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與自身利益無關的,就絕不插手。所以在美國職場里的華人沒有特殊原因,一般是不願意提拔自己人的。

不過說實話,在共同利益面前,中國人表現的還是異常團結的。


有意思,題主怎麼看出中國人在外國不團結的?不會是臆測出來的吧...在我眼裡正相反,中國人在國內地域黑,80後看不起90後,90後看不起00後,但是到了國外,北方人也好,南方人也好都只有一個自稱-中國人(部分港台的除外)。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還是特別喜歡抱團呢……我不知道題主怎麼理解團結,民族主義xx至上揪一群人上街遊行國外華人不做就叫不團結?拉倒吧。美帝華人互幫互助的群體有多少你知道么?無償為華人提供生活信息的公眾號有多少你知道么?我也真是服了某些動不動就搬出魯迅先生把廣大華人批判一番的,每次這種問題就是肯定有一群人出來大談劣根性,什麼民國以來從未變過,某這人的印象就是國內民族主義,國外就都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國外到底什麼樣?又不影響他們。可能這就是dalao吧。對部分人而言,他們理客中了,批判一下民族劣根又優越了,真是獨立於世,俯瞰眾生啊!呸!華人在海外不是沒有凝聚力,只是你沒看到而已。提問之前麻煩至少先搞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不是臆測出來的供某些人gc的吧。


我看到的是:

中國人在國內表現一盤散沙甚至窩裡斗,但是到了國外卻異常團結。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同一批人。


  不對吧,個人經歷來說,在國外的中國人大都會很高興有本國同胞一起抱團,乃至於有日本韓國的同學,在一些時候也更喜歡一起交流。

  產生這樣的誤解,要麼可能是沒出過國,了解的不深,這無可厚非。要麼就大概是把那些所謂「華僑華裔」、部分「台灣同胞」、部分「香港同胞」參雜在一起都視作「心理認同的中國人」,這樣看起來,倒真是一盤散沙了,對於這後一種情況,只能說自己細細體會吧。

  祝好。


我的兩任前男友都在國外讀書,我來說一下自己的和他們在一起時候見到的和聽到的吧,若有不正確之處請指正。

中國留學生雖然大多階級屬於城市中層以上,但參差不齊,家庭家底差距經常是幾個0,而且很常見。而且知乎上不是很多人都認同階級相差太大,很難玩一塊這個道理嗎?中國留學生這個群體也是這個樣子,三觀認知,價值觀,家庭背景,地域文化不同(打個比喻,他們不是只在國內才進行甜咸爭鬥,在國外也會進行),玩不到一塊很正常,不會因為所處地方(而且這個地方還是舒適的)不一樣就會放下偏見(或者換種說法叫放低身段)。

至於你說的印度,根據我的聽我前任擺的龍門陣(暴露地方方言了)幾乎都是社會上層階級的人,階級跨越度沒那麼大(比如他遇到不少印度同學家裡有私人飛機的,中國留學生家裡有私人飛機的比例遠遠不如他們),而且別忘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至於白人,就不咋知道了,感覺我對象很反感白人(我有時候看他們白人聊天挺腦殘的,太誇張,腦迴路簡直神了),所以不怎麼和我提到他們,不知道。

但是,我聽我前任的語氣,如果遇到有辱國家大體,民族聲譽的事情,中國留學生的團結力量會很強大的。

我個人所見所聞,順便說下我一直在國內讀書,所見所聞全通過前任的描述或者現場直播。


人還是那些人,魯迅筆下的一個都不缺,無非就是有錢了而已。


扯淡吧,你自己找工作中國經理把你據了,八成是人家招了一個更優秀的中國人。自己回去好好複習去,別瞎抱怨。


就血卡和它的來頭這兩件事來看。留學生可比國內人乃至大學生團結多了。

以及誰告訴你團結的好就有管理崗可以做的?你以為公司管理崗是員工選舉出來的么?你不如再去各個藥廠看看中國人印度人管理崗比例誰多?


我不說別的,80後90後的大陸留學生都是有種的。可能大家平時玩不到一起,但是如果出來說剛台獨揍港獨還是搓搓有餘的。

比較複雜的是上輩子,有不少人任然戴著有色眼鏡看大陸,所以感情很複雜。他們大多數是台灣,香港,二代或是大陸。他們的子女,思想自然受到了父母他們那輩的熏陶。

所以在海外,盡量不要和台灣人或香港人做過多的接觸。對於那些漢奸來說,當然是乾死一個是一個。


哪裡有,我在國外,華人可熱情了!幫東幫西的,反而國內有些時候人情淡薄


仗義每多屠狗輩


這個是不是叫:

內鬥內行,外斗外行?

別當真

逃~


團結與好鬥本來就是一體兩面

與之相反的是獨立


中國人團結,哈哈哈哈哈

知道三十六計講的什麼嗎?

笑裡藏刀、口腹蜜劍、借刀殺人,表面上跟你稱兄道弟的人,轉臉就能把你賣了。


你說反了


根本原因是大陸裔在美國的人口比例還不夠高。人口佔比超過20%就體驗得到種族的團結了,比例越高,對待外族就越團結。


推薦閱讀:

國內有哪些對留學生的普遍誤解?
澳洲的留學生水平很low嗎?八大的學生和國內頂尖大學的學生比競爭力如何?
美國社會有持槍的暴力犯罪,作為留學生或者普通民眾,在平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自我防衛?遇到危險應該如何應對?
你留學生涯最尷尬的一次經歷是怎樣的?
國內普通一本在讀,學校有和澳大利亞某大學的2加2合作項目,該學校世界排名200名,值得去嗎,工程專業?

TAG:矽谷 | 程序員 | 留學生 | 社會 | 國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