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人工智慧革命浪潮下,無線通信領域的科研人員應當何去何從?
主要是物理層
謝邀。不過您這麼宏大的問題我回答不了,給您舉幾個例子,您湊合著看看吧。
我自己是信號處理方向的,但我的小方向並不通信,比較偏網路科學,無線感測器網路之類的。我在博士後的時候,覺得自己假設場景,提出演算法,證明收斂,自己生成隨機數自己模擬的這種科研方式很無聊。自己跟自己玩,在一個小圈子裡跟幾個peer互相捧場,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自己水平見識有限,這麼說可能會讓同行不高興,我沒說別人,我就是說我自己。)
我不敢說我很懂機器學習,但我對自己數學建模的能力還是有信心的。那就找個建模師的工作唄,不需要沒完沒了的「創新」,也不需要寫funding proposal,不需要絞盡腦汁給自己出問題。問題已經存在,我的價值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方法可以傳統,也沒人會說我沒有innovation。
通過數據回答問題,有時候是需要建模的,這種需求現在也越來越多,找個這種工作算是一條路。除了我,還有三五個跟我同年的同行phd也轉data science了。金融廣告保險製藥電商互聯網等等行業。
更多的人還是轉碼農了,因為收入實在是太高了。我周圍通信和信號處理的博士,十幾個人已經去臉書谷歌亞馬遜等公司當軟體工程師了。
兩個phd畢業去高通了。
兩個去西門子等公司的research lab了。
留在學術界的,一個找到了教職,兩個還在繼續postdoc,但他們的研究方向已經都轉向機器學習了。
我現在看twc,tc,tsp上某些自己出題自己解題,模擬來模擬去的文章真是無感。如果不轉方向,難道以後要一直做這種研究么?謝邀,這個問題太大了,不知道怎麼回答,就簡單說兩點吧。首先我覺得這兩年畢業的通信方向的博士還算是比較幸運,起碼趕上了5G,所以有能力的話還是有空間施展的。其次新技術的發展應該也會促進物理層技術的發展,畢竟物理層技術是基礎。
謝邀。的確目前是這麼個情況。但我這樣既不聰明又不年輕的人還是老老實實幹手頭的活吧。
從技術角度說,我也覺得目前有很多人做的學問很無聊。不過他們看我做的或許也是。儘管理論方面那些大問題還是擺在那裡,靜靜地等待著聰明的人。
個人覺得十年前做4G那陣子是還不錯,因為那會兒是在把學術界多年來的大量積累做到實際系統里。然而現在,總是有種學術界已經被榨乾了的感覺。並不是說學術界沒啥東西出來,而是那些性價比最好的技術大都已經用了。再提升,就主要靠堆資源了。5G只靠堆資源好像也夠了。。不過,作為一個曾經脫離學術界好幾年混吃等死的老人,我還是不要暴露我對無線通信的無知了。做點新的東西似乎更有意思一些?例如生物領域好像有一些我們可以嘗試的問題,D. Tse不是早就跳進去了嘛。還有我某個導師的某個導師辦了一個什麼新Trans,就是關於生物中的一些通信問題的,作為一個季刊,好像今年才出到第一期。。。(相比之下現在八月底,TSP都出到十一月了)這還不快去水一篇?再比如無線光通信,可見光通信什麼的,我自己目前在做一點這方面的問題——當然如果你是個十分聰明的年輕人,就不要到這個小領域搶我的飯碗了,還是去做AI更好些哈哈。5G方興未艾,IoT初見端倪,無人駕駛等新興應用對大容量低時延的無線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
無線通信技術仍然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技術熱點,僅次於人工智慧。你覺得不行了,只是因為人工智慧太火了。
作為無線通信研究人員,你應該看看隔壁的光纖通信。現網採用的技術都是二十年之前的技術,學術界研究的都是五十年之後的技術。反觀無線通信,才誕生沒幾年的技術就能規模化商用。
如果無線通信都走到窮途末路,你讓廣大的機械,電氣,土木,能源的研究人員,何去何從。
如果,你想去有更多內容可以研究的領域,歡迎轉行生物學。用無線技術做感知當作神經元的輸入. MIT的Dina Katabi和她學生做的方向。
低功耗,新材料,和人類行為結合的物聯網.
無線網路是非常靈活和有潛力的領域。祝你成功。
既然你說的是浪潮,那麼不是弄潮兒就老老實實的該幹啥幹啥就可以了。浪還沒高到能淹死985博士,就算淹到了,那麼你都淹到了,就剩不下幾個人了。
和題主有同樣的疑惑中。。看到說物理層paper各種出題解題感同身受,這種工作科研做下去的確是蠻無聊的。然後現在在菊花廠,發現3gpp裡邊更多的還是在吃以前的老本,大家都放不開,做個nr的標準還都想把自己幾年前的專利往裡塞。。不過說到機器學習之類的,我自己倒是感覺可以利用ai這一波浪潮給物理層好好的換個血。比如用了幾十年的信道模型,跟實測數據真的就差個十萬八千里啊。。。比如massive mimo里的一堆假設,什麼矩陣是對角的,實測數據一看真就是扯淡啊。基於數據和訓練的模型可以在這裡有所作為。另外最近手機端各種ai硬體廠商都在圈地,那是因為移動端有應用,有計算機視覺神馬的需要這些晶元加速,基站這裡要是沒有特nb的學習演算法把這個蛋糕做大估計ai還是部署不起來。所以做物理層的夥伴們,拿起機器學習的剪刀把傳統的物理層理論都捯飭一遍吧~說不定你就火了哈哈。不過和計算機比起來,我們沒有行業的統一數據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像菊花廠這種就應該把他們外場的測試數據啥的公開出來嘛~
的確通信會越做越窄(專註都會越來越窄),面向實際應用的核心標準 基本上在那幾個巨頭的手裡 目前5G波形沒確定 其他方面的確從數學角度 也沒啥新的變化。研究本身的確有時候很枯燥 有時候並不如你想想的那樣 有時候可能有種先入為主的感覺吧 不願意輕易轉一些自己不想做的 只能給自己暗示自己確實喜歡這個行業通信物理層 信號處理(語音 圖像 視頻)這些很多相通的 最優化 模式識別 控制 等有交叉 這些都差不多可以考慮IC個人並不認同所謂AI(黑盒子總要拆開吧)當然我們也需要生存 找個平衡點吧 研究都是孤獨的 個人意見 輕拍
個人認為現在活著的人沒必要擔心被智能機器搶去工作,任何領域都一樣。下一代,似乎也沒有擔心的必要。但是要是有一天微型熱核電池要是發明的話,就要注意了,新能源的普及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推薦閱讀:
※massive MiMo天線陣列研究方向屬於天線還是通信範疇?這個方向前景如何?波束成型又是什麼意思?
※在數字調製中,為什麼經常將載波用復指數表示而不是正/餘弦函數?
※《中國好聲音》巔峰之夜的簡訊投票是如何將投票人限定只在場內的?
※主流的智能家居的通信技術除了 ZigBee 和 Wi-Fi,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