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到底種植什麼糧食?

看過第1滴血3和大量新聞的人應該對伊拉克有印象,那地方感覺十分乾旱,草都沒一根,人們到底種什麼吃什麼呢?百度上看到很多說是吃椰棗,但是,這東西不是像中國的紅棗一樣的嗎,只能當水果,難道還能當主食嗎?

補充一張圖片,《第一滴血3》的劇照:

當然,這是阿富汗,不是伊拉克,但我的問題可以變成「阿富汗到底種什麼糧食」。還有,水呢?


農業是伊拉克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有三分之一的經濟依賴於農業,是伊拉克就業人口第二多的產業,緊跟在石油部門之後。伊拉克生產幾乎所有的蔬果和其他糧食作物,如小麥丶大麥丶米丶椰棗丶番茄丶馬鈴薯丶棉花和煙草,畜牧業包括綿羊,山羊和牛,以游牧方式育養。2003年以前,伊拉克國生產近70%的基本糧食需求。但目前糧食自足率已經下降到剩下10%,導致進口金額大幅飆升。例如,以小麥進口佔總需求的60%至70%,米的進口占需求之90%。伊拉克每年120億美元花在食品進口上。伊拉克政府想盡辦法減少該部門的資出,提出各項鼓勵政策,並給予水電及土地使用權之補貼。

另一方面氣候變遷使伊拉克農業面臨巨大的挑戰,自1970年代以來,超過40%的可生產的土地成了荒漠。越來越多的傳統生耕作方法和灌溉方法無法開拓這片荒漠,而且約70%的耕地已出租或已被國家分發或保護。政府不當的土地改革,反而降低了伊拉克農業的貢獻,造成農業生產緩慢發展。由於農業部門的落後技術,規劃不足,土質退化和土壤鹽分增加等因素,使農作物產量下降。缺乏現代化的廠房和動物遺傳學,優質的化肥和機械化設備限制了農業的生產和經銷。

伊拉克最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

Wheat area harvested, 1961-2014

現代的伊拉克予人一片沙漠的觀感,事實上從谷歌地圖看也是黃色一片。

可是當大家細看首都巴格達一帶的兩河流域時,卻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象。

我們常聽到兩河流域的灌溉系統是被蒙古人入侵時破壞的,這是只是眾多說法之一。

中東農業衰落啟示錄:未來會出現一場針對水等基礎資源的殊死搏鬥嗎?(上)

在不同時期,中東的落後性被歸於特定代理人的活動——早期的鍊金術師丶雜食性地中海山羊丶游牧民族的入侵(阿拉伯人和蒙古人),以及(尤其是殖民學者的觀點)伊斯蘭教的惡意影響。的確,從事中東環境史研究會面對許多當地人和西方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系統性地妨礙了看清楚更廣泛的歷史。

最知名的衰退理論之一由卡爾?魏特夫的著作《東方專制主義》創立。魏特夫的理論最早在1957年提出,他主張「治水」文明政府有著所謂的專制本質。他認為,對廣大灌溉系統的建立和維護促使了完全控制社會的國家的興起。如果沒有政府控制,複雜的灌溉系統註定會崩潰,而且它們維持起來的帝國也會消失。

魏特夫治水社會的例子包括古代(以及現代)中國丶古埃及丶美索不達米亞,以及更重要的蘇聯。由於這一理論將本質上不同的社會混為一談,而且帶有明顯意識形態色彩(理論形成於冷戰時期),魏特夫的理論不再有影響力。更根本的是,隨著學者開始意識到地方政治網路在維護大型灌溉系統時的重要性時,魏特夫理論中內在的荒誕性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

第二種對環境衰退的解釋是森林濫伐以及與之相關的土地退化。大部分學者都同意儘管中東重大的森林濫伐都發生在現代,但在古代時期就已經走上了這條路。在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環境實踐研究中,唐納德?休斯(Donald Hughes)總結說,希臘人和羅馬人都不像通常所描繪的那樣,是對自然有責任心的管家。反而,他們的經濟和軍事的需要都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森林濫伐和景觀退化。

Theodore Wertime提出,森林濫伐由古代鍊金術對木材能源(生物質)的需求所導致。冶鐵需要大量燃料。Wertime推測,地中海沿岸發現了7000-9000萬噸的鐵器時代礦渣,產生這些礦渣大概需要5000-7000英畝的森林。Wertime的觀點並不止於鍊金術,還考慮到制磚丶從石灰石中生產生石灰丶制陶家庭烹飪用火等需要的燃料數量。(根據一項估計,古代地中海的每個家庭每年需要1-2噸的木材。)將這一話題向前推進,John Perlin已經提出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低效率的熔爐逐步使得植被覆蓋的內陸地區裸露出來,中東地區的森林濫伐模式常常記錄了古代文明的興衰,但這一觀點受到了質疑。

第三個理論則認為衰落的根源在於游牧民的劫掠,尤其是阿拉伯人。J. V. Thirgood認為,儘管希臘人和羅馬人限制了山羊和綿羊的牧場,但在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這一地區,游牧民主宰中東後,事情發生了變化。

Thirgood的觀點附和了那些法國殖民作者(以及一些後殖民時期牧場管理專家)對馬格里布的看法。然而,儘管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證實農業的衰退大體上與阿拉伯征服一致,但是阿拉伯入侵的確切時間並不符合衰退進程。最終,那些試圖怪罪游牧民的人沒有認識到衰退進程並不是不可逆轉的:灌溉系統可以通過政治意願丶勞力和資金的長期投入恢復到之前的生產力(就像伊拉克南部薩瓦德地區在阿巴斯時期得以恢復)。

最後一個理論將中東農業衰落歸於蒙古人的入侵。儘管有證據表明蒙古人征服之後的時期存在著衰退,但在一些地區,衰退事實上早於征服。在任何情況下,目前的觀點是蒙古人的影響是地方化的,而且在相對有限的時間段內。

Oleg Petruchevsky認為,蒙古人的財政政策,更青睞游牧產品,損害了農業,這導致呼羅珊和中亞河中地區(Transoxiana)人口的衰減,這在統計數據和稅收記錄上可以看到。然而,其他研究已經表明,被伊爾汗蒙古統治者控制的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並沒有受到永久影響。事實上,在伊爾汗國(1256-1336)的統治下,地方經濟活動增加了,還出現了新的農業投資。而且,這一地區後蒙古時代的精英們在15世紀後期決意重建農業官僚國家。

對中東農業衰落進行更滿意的解釋需要更複雜的因果關係的分析。中東農業因其內在環境限制而受害不淺,這些限制包括環境易受基礎歷史(infrahistorical)的變化(地質活動和嚴重洪澇)和政治混亂(這會破壞精英執行長期農業政策的能力)的影響。此外,地方性疾病也必須被納入考慮。Peter Christensen提出,從歐亞角度看,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巨大的疾病池(disease pool),是地中海世界周期性慢性丶急性傳染病的中心。

一次次瘟疫的到來,導致稅收下跌,勞動衰減。隨著人口得減少,越來越難以維持堤壩丶水堰和運河的複雜系統。749年的瘟疫,出現在阿巴斯革命的前夜,可能導致了美索不達米亞泛濫平原40%的人口喪生。瘟疫也很有可能是導致1350-1550年間橫向運河逐步被遺棄的罪魁禍首。Steven Borsch近期關於瘟疫對尼羅河灌溉系統影響的研究加強了這一觀點。

隨著人口水平下跌,國家難以維持這一系統,於是生產急劇下滑。而在英格蘭,瘟疫帶來的急劇人口下跌為新的增長創造了機會空間,在中東,複雜的灌溉系統未能迅速恢復。伊朗高原的農業更加具有彈性,瘟疫在這裡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影響因素。

人類行為和自然事件的結果既不是不可逆轉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將中東農業的衰落看作環境條件下不可避免的結果,是一種不必要的還原視角。環境自身被長期的歷史進程所塑造。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巨大運河系統丶沙漠和高原上的人工綠洲都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統治者做出了選擇,但一如既往,環境代價終究還是由後幾代人承擔。

近代人類對於恢復中東各地的農業生產及水利設施不遺餘力,伊拉克當然也不例外。

中東農業衰落啟示錄:未來會出現一場針對水等基礎資源的殊死搏鬥嗎?(下)

十九世紀(大約從1800年至1918年)這一時期發生了化石燃料革命和工業革命。然而,這也是一個工程師的世紀。中東工程項目(包括蘇伊士運河以及雄心勃勃的鐵路和電報線)是全球現代化的標誌。它們證明了人類通過應用蒸汽動力和電力馴服自然的能力。環境史學家沒有對這一時期工程師的角色給予太多關注。但是他們對1750年之後發生的環境轉型非常關心。工程師是發展主義事業的核心——進步與征服自然觀念的承辦人。

在一戰後,石油和天然氣取代了煤炭,成為大多數社會最主要的能源來源,而人類利用環境的能力再次大大加速。當政府獲得新的強大幹預能力時,整個中東與世界經濟更加緊密相連,因為其他地區越來越嚴重依賴其石油和天然氣。這些能源來源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用環境的能力,在埃及以及其他地方都是如此。諸如阿斯旺高壩等大規模工程項目,儘管與19世紀水文工程的邏輯一致,但在規模上遠遠超過先前項目。

1918年以來,其他一些雄心勃勃的治水方案在中東得以規劃,且與發展主義事業的目標相一致。其中一個是三個濱河國家(土耳其丶敘利亞和伊拉克)試圖在幼發拉底河上建設大壩。儘管三個國家之間協調的缺失(儘管有國際協議)迄今沒有導致衝突,但每個國家大壩項目高度政治化的本質並不是未來合作的好徵兆。

看到中東各國的水利工程最終都未能發揮到足夠的改善,相比之下建國以來國家在治水方面的成績就理想得多,包括黃河中上游的灌溉丶華北平原治理鹽礆地丶淮河流域的治理等,令到解放前的南糧北運,變成現在的北糧南運。至於近期的南水北調丶引漢濟渭丶引江濟漢等跨流域工程,更是長距離調水以解決地區域乾旱的嘗試。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地理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地理】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有哪些一條河分成兩條河的情況?

脫苦海:世界上以前有過像中國在南沙填海造島這樣的行動嗎?

脫苦海:為什麼本地人有錢後大多會在省會城市或更大的城市購買房子?

脫苦海:你見過哪些好玩、有趣的地圖?

脫苦海:在世界範圍內有南水北調這樣的工程案例成功的嗎?


題主想想杰倫的《愛在西元前》裡面位於兩河流域之間的米索不達米亞平原還是不缺水的,大麥,小麥,椰果,棉花煙草等都有種植。


美索不達米亞可是最富饒的地區,堪比埃及這種糧倉


伊拉克是人類早期農業起源地之一,伊拉克在近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為主。以灌溉農業為主。我國古代很多栽培植物來自西亞中亞,當地主食是小麥,其它蔬菜也有。阿富汗也是農業為主


推薦閱讀:

為什麼1960年以後,幾乎沒有縣市從A省划到B省?
大運河江南段為何不直接取道太湖而要圍著太湖繞個大彎?
如何看待綿陽這座城市?
假如現代的 1 萬人穿越到智人時代,大約多久能重建現代文明?
有哪些地點/機構大家都只知道俗稱不知道真實名稱?

TAG:地理 | 地理學 | 中東 | 伊拉克 | 世界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