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鏡頭中,內反打和外反打表達的含義到底有何差別?

經常看人分析電影鏡頭時說:「此時用內反打強調了該人物台詞/情感/反應的重要性」,或「此時用外反打是體現兩人的關係」。

有時覺得很有道理,有時又發現,不是所有電影的對話段落都遵循這種「規律」。

難道用外反打(關係鏡頭)就不強調該人物台詞的重要了?或者兩個內反打來回切就不能體現兩人的關係了?

求教大家:

1內反打和外反打的使用有無普遍規律?

2在景別相同且鏡頭固定的情況下,內反打和外反打造成的效果是否真有普通觀眾能體會到的差別?

3在對話段落中,有沒有對正反打鏡頭一反常規但效果很棒的電影段落?

小女子多謝啦!


謝邀。

10/16更新。

一、內反打與外反打(也稱之為內反拍與外反拍)

好萊塢定義的外反打,下圖雙人面對面對話(方塊指身體,實線指背部,下同),箭頭表示兩台機位同時拍攝不同對象,虛線是兩人的視線,也稱之為軸線,全景指全景機位,根據三角形原理,三台機位同時在軸線一側。國內也稱之為外部鏡頭。

②好萊塢定義的內反打,即雙機各自面向一個演員拍攝(與主觀鏡頭的區別是:主觀鏡頭人物視線是看鏡頭,內反拍不是)。國內也稱之為內部鏡頭。

③國內認知的外反打即以雙人視線、全景機位確定一個大軸線,軸線外叫外反打,軸線內叫內內反打,同好萊塢定義的外反打。這種外反打也稱之為背掏或者越軸。

好萊塢外反打最好看的角度是人臉75°,此時的人的顴骨、鼻樑使人物最立體。攝影機高度根據劇本想表現的內容來走。

在以上描述的內反拍與外反拍中(不管好萊塢還是國內),最具有表現力的背掏

二、反打帶不帶關係

最常見的一組鏡頭就是好萊塢的外反打,反打存在著一個帶不帶人物關係的問題,帶關係給觀眾看到的是兩人互相是交流對象,他們倆之間對話有戲,也如下文回答提到的帶關係呈現給觀眾的是「現象」,而不帶關係,接近主管鏡頭,具有一定強調作用,這樣的鏡頭交流的對象是觀眾,所以呈現給觀眾的是人物「思想」。

是否帶關係就是交流對象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這兩人第一次約會,尷尬冷場話不多,那麼就不要帶關係,因為他們倆之間交流並不多;如果是第五次約會,已經熟了,就可以帶關係拍兩人對話;如果第十次約會,男的提出分手,那麼女的這時候一下子懵了,從提分手這裡開始,你要再補一組內反拍的鏡頭。(這組鏡頭意義不大,正側給人的感受更有力一點

三、一場對話戲怎麼選擇反打?

1,請參考你最想使用的攝影風格,比如《社交網路》與《機器人先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構圖上也各有所長。整部電影/電視劇的基礎影調

2,①這場戲的內容②開拍前要走戲,走戲看的就是這場戲演員的表現是否達到要求,是否有更多的發揮→→→鏡頭設計不能大過演員表演

3,避免為了美而美的取景

4,一場戲兩人距離遠,但心離得近,有辦法,兩人距離近但心離得遠,也有辦法拍。

5,演員表演是否出的來?如果出不來怎麼辦?兩人第一次約會,女生死都演不出那種扭捏、懵懂、尷尬,外反打和內反打還有意義嗎?你是否考慮其他更具有掩蓋表演並且能表達意義的鏡頭呢?

四、攝影入門(重點感受以下幾條建議)

我在之前的回答(詳見下面)主要想強調的一點是自學能力,因為單純探討反打機位意義不大,因為:

鏡頭沒有100%對的

②你想怎麼拍都可以,內反拍外反拍運動鏡頭越軸詭異構圖,行,都可以,但是請給我一個理由,或者給一個理由能說服自己的理由

帶關係、不帶關係不重要,這個鏡頭可以表現人物一段時間的心理狀態或者戲的核心的話,就是好的,如果不行,那這個鏡頭就有問題。在拍戲中,有一種情況讓劇組最苦悶的,就是演員表演不行?怎麼辦?增加機位,也就是說一組反打鏡頭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因為表演不行,那麼就得再拍一組內反打機位。

所以,其實不管別人怎麼說「內反打有表現力」,你自己在面對一場戲的時候,你對劇本是如何理解的,是否適合用內反打,是否根本都不需要反打,不需要反打的理由是什麼?

我現在重提《七宗罪》,開篇老警察和小警察剛認識,導演用對切了么?沒有,他用的是長鏡頭來表現兩人關係的建置,剛剛認識。

即使在警察局,彙報工作的對話戲,兩人關係還是剛認識、有一點交流的狀態,導演為什麼安排這樣的調度?

為什麼車裡沒有雙人機位?

兩人關係變化的一場戲是什麼?是老警察第一次去小警察家裡吃飯。吃完飯之後兩人一起辦案,這場對話戲,兩人第一次真正地靠近。

(以上是16號更新內容。以下內容是之前的回答,我還是那句話,個人理解,歡迎交流。

(補充一句:《電影語言的語法》作者丹尼艾爾·阿里洪,可以買來看看

-------------------------------------------------------------------------------------------------------------------------------------

(明天16號,再更新一次,詳細說一下。)

看到其他回答說你是導演系的,那麼我先給你一個忠告:對於電影技法的研究,請拉片,多拉片多分析,比看別人寫的東西收穫要多。

其次,作為一種電影手法、敘事手法、拍攝手段的回答、分析,沒有案例證明,沒有貼圖,我就不知道你們在討論什麼了……

回到正題,關於反打這個電影技巧、敘事手法,如果只是談論鏡頭語言,只要記住兩點就行了:

一、電影是時間遊戲和空間遊戲,反打是展現空間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基本原則是真實性原則,兩個人離的遠,內反打為主;靠的非常近,外反打為主。電視劇上,經常以外反打帶雙人關係交代空間位置,減少全景量,減少拍攝時間。(沒必要使用全景的場次,靠個人判斷了)

第一種:雙人關係空間位置較遠

第二種,雙人關係,空間位置非常近

第三種,展現真實空間。因為這是一場過渡戲、鋪墊戲,時長較短,最後剪輯師也就用了這麼一組鏡頭。

二、內反打接近主觀鏡頭,(但人物視線不是看著鏡頭)而這類鏡頭講的不是現象,而是思想。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其實就是一種「強調」。但是這一條原則不能打破真實性原則,還是拿《七宗罪》來舉例子。

帶關係交代空間關係,(實際上前面已經交代過了)這裡用內反打,突出人物思想。

場面調度上,皮特的位置拉開,製造內反打機會。

接下來說點對你有用的:

一,「強調」的方法不只一種,選擇拍攝角度比去研究內反打更有意義。舉個例子,最簡單的夫妻對話戲,外反打陳述情節,要強調的時候,給個正側面鏡頭就行。

比如下圖為什麼不用正面,就是想表現老警察的顧慮。

再比如為什麼選用這個角度拍犯人?角度是非常微妙的。

二、反打的定義與真正價值

正打:我說話拍我叫正打

反打:也叫反應鏡頭,明明我在說話,拍你

內反打與外反打就是指帶關係和不帶關係。你拍東西,你想內反打、外反打都可以,但是請記住,最後呈現給觀眾的時候,當你戲的反打比例接近的時候,它的視角不帶偏向性,當比例不接近,其中必包含視角,人物有主有次。

所以重點是,拍得時候想好在拍什麼,用什麼角度更能傳遞給觀眾你想表達的,如何分配反打比例。

比如情景喜劇中,反打比例是接近的,不帶視角。假如今天兩人在談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外反打(帶關係)比例接近,這個就是上帝視角,講的是現象。

什麼是上帝視角?上帝視角簡單的說就是:講的故事是他的,是電影里中的故事,反打比例平衡;非上帝視角講的故事是「我」,所以當打破平衡,打破兩個對話人物的反打比例。你側重誰,視角落在誰身上?弄清楚。當你用了內反打(意義不大,主要是換角度拍攝),這個就屬於點題,這個就是給人震撼,給人感受到這故事是在講「我」。

不要被導演技法所蒙蔽,學好編劇對學習鏡頭語言也十分重要,你的鏡頭語言是服務於故事的。這場戲你怎麼拍就是你怎麼講故事,長鏡頭可以,反打也可以,關鍵是這場戲講什麼,這場戲對於全篇的作用是什麼,怎麼處理,怎麼把握節奏,這才有後面的用什麼鏡頭語言。

甚至不要被故事所蒙蔽,故事只是現象,編劇導演只不過是在整理現象,故事的本質是已經存在的人與人的關係。當你理解了這個關係,你就會選擇你的視角去寫故事去選擇拍攝角度。

最後,你可以去看一遍《七宗罪》,去理解一下故事視角在誰身上,去看他內反打與外反打的使用,去看他選擇哪些角度來表現什麼故事內容,去看它整體節奏的把握與鏡頭語言的使用。

回到原點,自己多拉片。補充:重點是學習方法…每個人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你需要的是你自己的認知。

再補充一點吧,反應鏡頭不單單指別人說了什麼話另外一個人聽到之後的表情,另外這個人的肢體動作,比如緊緊抓住了紙巾,從口袋裡掏出香煙,都是反應鏡頭。


我搜索了一下,你應該是受到了一篇文章的影響。那篇文章其實又是受了另一個人的影響。從你的描述里看,你已經對這種分析感到不對勁,並且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要相信自己。你是導演系的,對這類分析要小心,不要受誤導,影響了自己拍片。

1,有規律,需要交代兩人位置關係時(通常是在一段戲的開始,不過這不是必須遵守的規則,尤其是觀眾腦補能力比過去強大的現在),攝像機放到能同時拍到兩人的位置去拍,之後攝像機就可以自由推近到專註看人說話的位置去拍,此時,過不過肩的並不是你需要考慮的,你只需要考慮這個拍攝距離是否舒服以及符合影片的風格,先定距離,定好距離後,能過肩就過,不能過就不過。你看電影,自己拍片時多留意一下就知道了。這是符合觀眾觀影心理的做法。

2,如果你是指「觀眾感受到導演用內反打和外反打來交待人物關係」,那是不可能的。不信的話你下次拍片時可以試試。讓觀眾感受人物關係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劇情、演員的表演讓觀眾理解、感受到這種關係,比如兩人一見面,保持了一米距離不再靠近,那觀眾就知道了,這兩人不很親密,如果兩人一見面就湊到半米之內說話,觀眾就知道他們比較親密,如果兩人隔著三米遠大聲說話卻不再靠近,觀眾就知道他們是有敵意的。你在攝影上不管怎麼玩花樣,都比不上人物的表演給觀眾帶來的影響大。對話鏡頭90%以上都是以雙人同時出現(雙人側面或過肩)的鏡頭開始的,這是在交代位置關係,而不是人物關係。

3,作為開拓眼界去找反常規的鏡頭可以,但可別去刻意模仿。如果你經常拍片,就會發現兩點:1,別人的反常規手法自己無法簡單複製。2,自己拍攝的作品中也會出現一些別人看起來反常規的鏡頭,但自己並沒意識到。我說這個的意思是,反常規是不需要刻意去學的,而是當你水平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就自然出現了。在拍攝對話上,很少有反常規的做法,有些你看起來是反常規的,可能是因為拍攝時遭遇到了某種限制。舉幾個例子,《低俗小說》酒吧對話一段,女主角身後有一塊汽車擋風玻璃,導致沒法拍過肩鏡頭,但有些人解讀成是導演故意不拍過肩鏡頭,其實導演並不在意過不過肩,這段對話沒法過肩拍攝,那就不過肩好了,還有一開始的倆劫匪對話,拍女的時候也長時間不過肩,是因為男的坐得靠里且坐姿比較低,如果硬要過肩,畫面里會出現一大塊沙發皮,很難看,所以導演就不拍過肩,可見在該導演的眼裡,演員的表演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演員身體的運動造成了拍攝上的麻煩,拍攝要向演員妥協。再舉個例子,有的電影里一男一女對話,拍女的時候出現了男的肩膀,拍男的時候卻沒有女的肩膀,不是因為導演有意這麼做,而是因為兩人身高差距太多,如果非要掛上女的肩膀,那攝像機就得低機位仰視了。


昨天剛看了一個相關視頻,推薦。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657576

簡單說明了兩種正反打的區別和科恩兄弟喜歡內反打的原因。


年輕人,不要老想著反常規,先把常規的弄通弄透就很不錯了,感覺國內的導演,不會走先學跑,基本的東西還是要弄懂的。

正反打,其實要思考觀眾在這一點想看誰,就拍誰。配角說了一句話,要看主角怎麼反應就反打主角;主角說了什麼精彩的嗆人的台詞,觀眾要看反派的惱羞成怒了,就反打反派壞人。總之,拍的時候,要把自己當作觀眾,思考觀眾看到這裡會想看誰就對了。

外反打其實一般體現的是兩人的位置關係,真的不用想得太多,舉個例子,一個外反打起到內反打表現對手反應的作用的請況,比如兩人本來站的很近,一個人說了一句話,讓另外一個人突然跑開,這時候用大場景來表現那個跑開的人跑動方向,這就是表現了對手的反應,我覺得有點內反打的意思了。

所以。反打其實是可以推動情節的,比如一個人說了一句話,然後內反打去拍對手的動作,對手說不定就是他去拿刀來砍人的了,這樣劇情就展開了。

還有電影是畫面的藝術,是要靠看來引起共鳴的,所以,不管怎麼拍,演員不管怎麼動,任何時候都要符合攝影的構圖,至少符合最簡單的九宮格構圖或者三分法構圖,把需要重點交代的人物事物放在符合的點位上,這是最基本的了,很多國產電影,上億投資都不注意,都捨不得請個好的真的懂的攝影師傅,構圖隨便,畫面僵硬,連基本的動態攝影技巧都不會,真是沒話說了。


我跟你說沒區別你信嗎?

首先拍一個鏡頭或一組鏡頭一定有鏡頭目的

其次要達到鏡頭目的的方法有千萬種

你想表現一個人悲傷:

1.大特寫演員哭泣的臉

2.全景 角色抱著一棵樹,無聲的哭泣

3.大遠景 演員看著墓碑,音樂悲涼

4.演員近景悲傷穿插當初開心片段三次,表現物是人非。

。。。。。。。

。。。。。。。

的確從生理學角度講

過肩的外拍攝因為觀眾視野里多了一個人,所以有利於表達人物關係,或者說「」「有利於表現角色受到的影響」。。。

但是露臉的那位如果表演非常精彩,觀眾也會忽略過肩者的,這與內部拍攝的效果一樣。

所以

鏡頭目的和要達到的氣氛是首要的,其他的技術技巧都是為這個服務的

視聽語言的書沒有錯

他們在描繪一般規律

就像告訴你炒菜一般放鹽,甜品一般放糖,冰淇淋都是凍的一樣

可是,這不妨礙你做出可以點燃的冰淇淋啊!

最後的最後

鏡頭目的高於鏡頭技巧

眼界和見識決定鏡頭目的

加油!


本來想回答一下,但有前面的回答,我的回答將會不值一提。

好吧…我就肯定的回答:內外反打,有普遍規律。


一個偏主觀,一個偏客觀。具體用起來變化萬千,請自便。


《電影語言的語法》——作者(烏拉圭)丹尼艾爾·阿里洪(Daniel Arijon)


1. 有普遍規律

一般內反打比較適合情緒的遞進,語氣的強調

而外反打比較適合衝突的緩衝,兩人關係的拉近

2. 這裡我把你的 普通觀眾 定義為,沒有接觸過任何影視相關理論,同時沒有自己刻意體驗不同拍法的觀眾。

個人認為感受不大,但是如果內反兩個人心平氣和,突然切外反憤怒爆表,敏感的人可能會感覺彆扭……

3. 畢竟我只是業餘人士,閱片量跟專業人士相比差太遠,就不說了

希望各位大大們指正


普遍規律是有的,許多教材中都有提及,但是真正在現場拍攝時並不是抱著教科書去拍攝,需要和攝影師溝通,配合場景人物,拍攝對話和交代關係其實有很多種辦法。例如《殺人回憶》里有一段在排水溝的戲,戲中的角色在畫面中推擠,導演用出畫這樣方式來表現人物之間的主導權。

其實大部分觀眾注意的還是演員的戲,即使專業的人員也很難去特別注意。戲怎麼走演員下一秒會說什麼會發生什麼才是最吸引人的。


要我拍,各種機位拍一遍。

近景、中景、全景,正反打、過肩……

總之,能拍的都招呼上。

扔給剪輯剪去吧!

隨便剪,要啥有啥!


反正我拍東西,就是,什麼全景特寫各種角度來一遍,剪輯師你看著弄吧


推薦閱讀:

如何管理RAW/JPEG照片,RAW有必要嗎?
求對照片評價和指導?
Rollei35 rollei35s rollei35se優劣是什麼,該怎麼選擇?
自學攝影遇到瓶頸期,求指明方向?
銳化應該在Camera Raw里還是在最後一步進行?

TAG:電影 | 藝術 | 攝影 | 影視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