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於路羈絆,但將頭皮示王,王亦售其半價」 這句話怎麼理解?
全文:「加營國王好馬,月支賈人常以舶載馬到加營國,國王悉為售之。若於路羈絆,但將頭皮示王,王亦售其半價」(《太平御覽》卷三五九引)。
加營國:《吳時外國傳》中記載的一個古國,大概位於東南亞地區,具體位置難以考證。
月支:亦稱「月氏」、「太月氏」。起源於中國西北古代民族,見《史記》:"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到三國時期,遷到了今天阿富汗地區。西方史上稱之為「貴霜王朝」,中國文獻中稱之「大月氏」。
賈人:商人。
售:這裡是古今反義,實際上是購買的意思。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比如:
【敢】不唯命是聽 ——《左傳》 「敢」是不敢的意思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 ——《鈷鉧潭西小丘記》
「售」也是購買的意思。羈絆的解釋我同意 @言襄的觀點
頭皮:是古分今合的情況,即古義分,今義合。應譯為:馬頭和馬皮,並非馬的頭皮。類似的情況。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放」和「心」是兩個詞,譯為散漫的心,現代漢語是兩個字合在一起。
整體的意思大概是: 加營國的國王喜歡馬,月氏的商人時常用船將馬匹運至加營國,國王都會向他們購買。即便中途遭遇波折,只要將馬頭以及馬皮呈遞給國王,國王也會以半價收購。就是說,如果在運輸途中,馬匹因為種種原因而損失,只要商人把馬匹的頭和剩下來的皮留下來給國王看,國王也會以馬匹價格的一半來收購。
高三畢業文科生,對文言有興趣。謝邀解答:加營國國王喜歡馬,月支(月氏)國商人就經常以船舶販馬到加營國,國王(因為喜歡馬)會都把馬買下來。如果商人在運送馬匹的半途中遇到了波折,只要把馬的頭皮給國王看,國王也會以半價購買馬頭皮。
首先,我覺得全句最難翻譯的是「羈絆」二字,囿於手頭工具書窘迫,我並未能找到完全契合原文的含義條目。但可以推出,古代番邦船舶貿易具有風險,可能久因「羈絆」而延誤交貨,損害貨物,不免有馬匹在船運途中發病身亡,抑或沉船之後馬匹溺水而死等,都將成為這類「以舶載馬」的古代貿易的巨大風險和順利貿易的不確定性。所以釋「羈絆」為舶馬途中的波折以表明可能出現的導致貿易失敗的風險,我覺得是恰當的。
其次,國王愛馬,因此即便只要商人獻上馬頭皮,也願以半價買下。馬頭皮顯然是馬匹死後剝下,自然是由於途中「羈絆」,商人無力舶來完馬的無力之舉。然而國王願以半價買之,極大地降低了商人販馬可能帶給商人的經濟風險,提高了商人販馬的積極性,想必之後也會有相當數量的馬匹乃至良馬輸送至此國。這大概是此文告知我們的,也是我們可以想到的結果。
最後,聯想一點,中國古代也有故事,燕昭王欲求千里馬,使人尋之,得千里馬骨,燕昭王千金買骨,世人以為求賢若渴,於是天下之士爭相趨燕。故事可以對照,也算是一點人生的經驗。好像蟲子。頭皮發麻。
推薦閱讀:
※古文真的沒有白話文好嗎?這幾千年來我們到底留下來了什麼?幾千年後我們還能留下什麼?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亟為什麼是屢次的意思?
※怎麼理解奇不勝正和以正和,以奇勝這兩句話?
※有哪些不常見但是很實用的古文名言?
※有哪些韻律感好的三字一句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