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尋梅》是怎樣一部電影,怎麼會得這麼多獎?
對這個糟糕的世界徹底失望,無所依賴,無可取暖,於是.......不如去死。
有一個細節讓我莫名感動,就是佳梅在家的牆上寫下的字元在被郭富城飾演的警官破解後。沒記錯的話,拼音對應的是 "看得到風景的房子"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悲劇,不僅劇情讓人抑鬱,畫面血腥且傷感,整個電影都透露出一股深深孤獨感,導致這幾日睡覺時都有些害怕,這部電影把我內心的孤獨都召喚出來了。
決定看這部電影源於在《奇葩說》看到春夏的表現。
她的身上有一股靈氣,在節目中發言真摯,不掩飾,不做作,講到對辯題的看法時,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會像某些只有外表的明星,說話卻言之無物,故作深沉。
春夏在22歲時就接了這部戲。在相關的報道中,她的公司和經紀人其實並不贊同她接這麼大尺度的戲,但她堅持要演,她說:「這是難得的體驗,值得我和反對的聲音去抗衡。」
在這個年紀主動接演如此大尺度的電影,我認為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且側面說明了她對電影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有自己的價值觀,在所謂大尺度和藝術之間,她做出了忠於自己的取捨。
-
《踏血尋梅》套用了一樁真實的兇殺案,通過電影講述社會底層人的失敗,渴望,迷茫和掙扎,給這樁兇殺案賦予了新的意義。
春夏飾演的王佳梅是一個追隨母親從內地搬到香港,因生活窮困,用援交換取更好物質生活的失足少女,白只飾演的丁子聰是一個是生活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但一心渴望愛情的底層屌絲青年。
住在香港這座看似光鮮的城市中,卻無奈活在社會的邊緣。找不到方向的生活,經受失戀的打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乏,看不到希望,如行屍走肉般,過著哀莫大於心死的生活。
導演似乎在表現一個類宿命論的故事,讓我不禁思考,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在出生時就已經被設定?原生家庭的傷害,社會階層的固化,生活環境的束縛,讓人物備受折磨,最終註定毀滅。
正如很多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一樣,這是一個不太快樂的結尾的電影,畢竟人生既艱難又不可寬恕。
-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到一個詞叫做「倖存者偏差」。
意思是,大眾的關注點永遠只在那些勝利的成功者身上,而忘記了成千上萬的失敗者。
人類社會結構就像一個金字塔,寥寥無幾成功的人佔據了金字塔的頂端,失敗的成千上萬為金字塔墊底。這個世界,大部分人的屬性是普通人。
這句話也許不那麼政治正確,但孤獨是大多數人生的常態,這世界哪有那麼多歌舞昇平,只是你沒有看到罷了,或者說,人們只想看那些自己想看到的。
大眾喜歡童話故事,喜歡happy ending。
一方面,消極的電影不賣座,另一方面,用所謂的正能量,來麻痹自己一蹶不振的生活。
-
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是幸運的,他們剛好在每個階段都能節節高升,大部分人在風雨中活著,那才是生活的大多數,是生活的真相。
正如《月亮與六便士》里所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其實大約在兩年前,我就知道也看了這部電影了,但當時也忘了什麼原因了,看了幾次都沒有把整部電影看完。
一直到上幾天,《奇葩說》中有一期請的嘉賓是春夏,也就是《踏雪尋梅》中女主角嘉梅的扮演者,我看到這期節目的時候,我才知道春夏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
這讓我感到很驚訝,我對這些電影獎項多少有些認識,說實話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后含金量還是很高的,我一聽說,春夏獲得過這個獎,而且她還是個90後,這讓我突然對這部電影的興趣劇增,或者說我想弄明白到底怎樣的表演讓她有資格獲這個獎呢?
我還特意把當年的頒獎視頻翻出來看了看。
再後來呢,我開始查百科才知道,《踏雪尋梅》這部電影其實把第那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所有的表演類獎項都拿到了,這好像還破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記錄。
然後這些訊息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正好這幾天放假,有功夫就把這電影看了。
首先我接受起來並不困難,或者說我接受電影中所展現的人物的命運、心理變化、還有情感反應吧。
而且我覺得演員的表演也好劇本也好確實很到位,比如嘉梅的母親美鳳帶了一幅耳環給嘉梅,嘉梅不要,嘉梅知道她母親是做那種生意的,她通過拒絕母親的禮物來反對或者鄙視她母親的工作,雖然這只是簡單的拒絕,一下子就惹怒了她的母親,她母親扇了嘉梅一耳光,然後充斥著怒氣來表達她的那種:「我不做這種工作我怎麼養活你們,你要用電腦,3000塊我什麼都沒說,就給你買了。」
通過這些你可以看出,嘉梅的母親美鳳其實自己對自己的工作,並且是在自己的女兒知道的前提下,感到特別的羞恥,所以她想儘可能的通過給自己的女兒買東西來進行補償,而女兒的並不滿意,讓她一時難以接受,從而情緒發作。
我就漫無目的的說說,想到哪就說到哪了。
首先我不會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原因很簡單,這是一部香港三級片,裡面有不少特別特別血腥暴力鏡頭,包括剝人皮。
如果你不介意,而且你對港片也好、底層社會題材也好、都挺感興趣的話,那這肯定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或者當你看到暴力鏡頭的時候,可以用手把眼睛遮蔽,也是一種選擇。
這部電影的導演翁子光以前的時候是個影評人,看他拍的這部《踏雪尋梅》,可以說他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轉型案例。
在這部電影之前,他拍攝過的影片,還有他寫過的劇本,我知道的主要有三個題材:底層人民、殭屍、還有援交少女。
而很明顯,這部《踏雪尋梅》是他之前涉獵題材的一部集大成的作品。看過影片的人應該都能對應上。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就是看完電影之後,不知道導演到底想要說什麼,說實話我也是這種感受,後來看了一些影評和資料,大致我認為導演最想表達的是:
在香港,只有上層社會人民可以傷害下層社會人民,而下層社會人民只能夠互相傷害。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白只 喜歡的 慕容。
慕容原來是一個富豪的小三,後來由於厭倦也好憤怒也好 最終被富豪給拋棄了。 這裡面慕容是受害者,按照階層來分,慕容肯定隸屬於富豪的下層人民。
而後來的發展是,慕容作為一個受害者,她需要釋放自己這種被傷害的情感,她不能去傷害那個拋棄她的富豪,她選擇的是去傷害白只。
說到這裡,就能明白,為什麼那個嫖客的女朋友可以非常非常自然而且沒有任何顧忌地說春夏是個垃圾,而春夏還要若無其事的配合嫖客演完這場「誤會」的戲,然後像「垃圾」一樣的離開。
導演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已經是上層人民對下層人民的一種習以為常的特權。
而作為兇手、也是最底層人民的丁子聰身上其實積攢了太多的被傷害,電影中所展現的對
白只最強烈的傷害有三次。
第一次是他小時候親眼看著自己母親出車禍然後慢慢死去。
第二次就是慕容對他傷害,其實通過細節你可以看出,白只其實很愛慕容,奈何...
第三次的傷害其實春夏對他的傷害,你可能會問,春夏不是被他給殺了么?怎麼他反而是受害者。
當然,這裡我們只談導演想表達的東西,而不是導演觀點的對錯問題。
其實你通過看白只和春夏的聊天記錄,你可以看出,春夏其實是不怕死的,至少電影中故事發展,以及對春夏這個人物的刻畫都能讓我們感覺到,她其實對生命沒有教科書上倡導的那麼熱愛,並且春夏是信主的,她不怕死,她覺得她死後可以上天堂。
電影中沒說,但是有點常識的我們都知道,自殺是不能上天堂的。
說了這麼多,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春夏和白只上床前,春夏把那副她最喜愛的耳環丟在了地上。
一個對物質如果還有挂念的人,其實是不會拋棄生命的,她丟棄了自己最喜歡的耳環,說明她想死的心已決,而為了能上天堂,她需要藉助白只殺了她。
所以這場兇殺案中最大的受害人其實是白只,白只是愛春夏的。
這部電影所給人的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白只在殺害了春夏的幾天後,又對春夏進行了肢解。
也是電影中的兇殺案轟動的原因。
有一點,我沒提,就是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包括電影中出現的白只和春夏的聊天記錄據說都是真實的。
電影中有比較長的篇幅都在說兇手對死者進行肢解這件事兒,包括後面白只在招供的時候,都仔細地訴說了自己是怎樣一步步對死者進行肢解的。
說到這,給演員白只點個贊,確實演的太好。
說到這裡說一則趣事,就是白只憑藉《踏血尋梅》中的角色獲得了第50屆台灣金馬獎(非常重要的1屆)的最佳男配角獎,當時還有一個得獎大熱門是誰呢,是《解救吾先生》中匪首的扮演者:王千源。王千源演的也超棒,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這部電影。
而《解救吾先生》和《踏血尋梅》一樣都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而且這兩個案件在當時各自的城市,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回到剛才的問題,導演為什麼要詳細描述:兇手的對死者的肢解過程呢?
回到電影,我們知道,白只並不是在殺死春夏之後,立馬對其進行肢解的,而是過了三天,我沒記錯的話。
回到白只這個人物,他最愛的三個人(電影中所表現的他母親、慕容、春夏),先後傷害了他,哪怕像他的母親肯定無心去傷害他,但是在非理性層面上,當他看著自己的母親一點點在他眼中死去的時候,當時還作為孩子的白只無疑是一個絕對的被傷害者。
後來到了春夏的時候,他其實很愛春夏,但春夏卻借他的手去了天堂(電影中是這樣表達的)留下他一個人承載罪惡,尤其是當他知道春夏其實還懷了孕的時候。
之後當他看著春夏的屍體一點點的...他那種積攢了多年的被傷害的情感,終於如火山般爆發了,他才會變的如此的暴戾。
到了這裡,導演的邏輯鏈條就是為了說:其實兇手白只才是這場事件的最大受害者。
還有幾點想說的,雖然很多人說,郭富城這個角色其實有點雞肋,但他的幾場戲其實挺打動我的。比如春夏死後,他替春夏給春夏的父親發一如既往的簡訊(春夏的父親賭球,每當曼聯隊輸了的時候,春夏都會給他的父親發簡訊祝賀)。
還有他告訴自己的前妻,他不敢告訴春夏的父親,其實春夏已經死了,因為他知道一個父親思念女兒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郭富城演的是一個香港警察,當一個警察在看多了極端的人性之後,沉澱下來的是憐憫的時候,這讓我很感動。
不知道社會有一天會不會發展到:願意為一個十惡不赦的人探索一下背後更深層的原因。
世界上沒有正義,只有正義感。.....木心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我想了好久 王佳梅是不是愛過那個渣男嫖客 是在明知道不可能的情況下 還赴湯蹈火地去愛他 然後被現實當頭一棒 然而越來越覺得根本不是 她只是在最迷茫的時候想要隨手抓住一根稻草而已 只是想走出現實的泥濘 所以當嫖客帶她去見自己的女友時 擊垮她的大概不是心碎 而是空歡喜 就像那一對被要回去的耳環 那一台嫖客不願意送她的nds 那一張她沒錢拍的海報 她需要那些東西嗎 可能並不 也許她覺得得到那一對耳環就能擺脫貧困潦倒的生活 也許她覺得嫖客把那台nds送她 就是代表她能收穫一份愛情 至於那張海報 便是她想當一名模特的縮影 為了模特的夢想她輟了學 為了擺脫貧困潦倒的生活她去援交 她以為她不收嫖客的錢就能收穫愛情 事情永遠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 唯一不變的是她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堪 那些或大或小的追求 都只能等來一場空歡喜 她終於發現慾望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深淵 生而為人 便註定了那些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從一開始王佳梅的同桌自殺 她視若無睹 就可以看出 生命於她而言 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 也因為同桌的自殺 她開始接觸基督教 便不能自殺而下地獄 這也註定了她最終的結局 她註定與丁子聰相遇 兩個對人世厭惡的孤獨靈魂 互相殘殺也互相拯救上一部讓我如此絕望的電影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想到 被嫌棄松子的一生 生而為人 對不起
幾個月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到春夏的專訪,進而了解了一點《踏血尋梅》的故事,然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想了解更多關於電影和電影背後的故事。作為一個高三黨,在周末回家的十幾個小時里我總會擠出兩三個小時來了解更多關於王佳梅的故事。電影是一部好電影這是個人認為毋庸置疑的。至於色情與暴力,人性與暗黑,我覺得這些東西可能正是這部電影獲得肯定的亮點。我喜歡那種有絕望但又有希望的故事。還沒有看過電影,但是很期待。因為一次與雜誌的邂逅,我喜歡上春夏,她的隱忍與堅持,讓我覺得自己有理由做自己喜歡的。
我們都曾幻想過那個彼岸。新年、畢業、香港。在那個彼岸,我們的人生會不一樣。然而影片在我們的耳邊輕輕說,我們沒有彼岸,我們永不解脫,哪怕死亡。
電影不是傳統偵探題材,兇手一開始就已經確定,電影所探尋的是作案動機和層層人物關係的演變。相比故事,我更喜歡這部電影的色彩和剪輯。色彩一直是朦朦朧朧的,如同水彩,偶爾加入過曝和黑白鏡頭,非常精彩的表現了情緒。剪輯更是頻繁,不生硬,把故事連接的非常好。喜歡女主的演技,一顰一簇,特別好看。影帝給的太牽強...
太壓抑了。還是膚淺地快樂著吧
螻蟻一般的生活,外來移民,本地孤兒,底層混子,苦逼刑警的日常。深夜裡剛看完先佔個坑,以後細說。
寫這個答案可能會被噴。佳美是個留守兒童,從小在缺愛環境中長大,對生活好奇恐懼,對愛情充滿幻想,自愛又自戀!單純又自私!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做了援交之後興沖沖的去買自己喜歡的耳環…安妮寶貝說:一個女人沒有愛有錢也可以.那耳環只是一點點可憐的補償。她的身上是多少現代都市女孩的縮影……就這麼單純這麼自私這麼天真這麼無恥她運氣不好屍骨無存……要是在大陸還可以找個老實人嫁了,大陸老實人太賤了!
《踏血尋梅》,一部愛的電影;一部孤獨的電影;一部冷漠的電影。如果你能接受拼圖式的敘述節奏,多場性愛畫面,特別是血腥的分屍鏡頭的話,就看看這部近年罕見的香港電影,是的,是香港電影。影片滿滿的負能量…原來兩顆孤獨的心相遇未必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即便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有愛意又如何?還是敵不過城市與周遭的人的冷漠。情色血腥的背後是濃濃的孤獨冷漠,而孤獨冷漠是可以殺死愛的。這是一部值得尊敬的電影,直面社會最底層直抵人性最陰暗。世界總有陽光照耀不到的角落,我們要做的不是忽視與逃避,更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應該把它展現出來,讓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愛護。我想這就是影片最大的價值所在。
電影的小清新而又冷清的色調,小清新突出了王佳梅的單純和薄弱,冷清則表現出了人物的慘淡和清冷的世界。
電影中血腥的肢解場面都採用了黑白褪色調,弱化了血腥的效果,伴隨著深沉的背景音樂,使這一切肢解像一個流程一樣,莊嚴而又肅穆,音樂更像是輓歌,一步一步送佳梅離開這個世界,人物的破碎更表現了精神的破碎,破碎的徹底,失望的徹底,凄慘的徹底。攝影中有句話叫做"逼格不夠,黑白來湊",運用到電影中也不足為過,黑白的"破碎"場景更加深了觀眾的感覺,加深觀眾的思考。
影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警察的現實與佳梅的現實世界交相呼應,但又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混亂。影片沒有過分誇張的部分,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順其自然,作為一部電影是十分難得的。影片的一開始就是警察辦理肢解案件,一開始可能觀眾會覺得突兀,"咦,好好的人怎麼死了?肢解,太殘忍了吧,怎麼能這樣沒人性?太恐怖了吧!"但是,隨著影片的進展,隨著對王佳梅和丁子高的一步步人物刻畫,到後面你就不會覺得前面很突兀,甚至有一種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感覺。
從東莞初來香港時,你也曾笑靨如花,臉上是抵擋不住的喜悅。
公司拍照片時你也覺得自己可能離模特的夢想更進一步了。
你本來就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女孩,本該簡簡單單,你也曾在陽光下歌唱,在心裡有夢想。一個酒瓶子也可以玩的很嗨,可是夢中的渴望又怎麼能夠延伸到現實中。
對於網路搭建起來的社交平台,是你無言訴說的另一個平台,你也堅強過,你也累過,孤獨和疲憊在一個人的時候會被無限放大,放到到一個小女孩無法承受的重量。
活者就要想著怎麼活得更好,為什麼而活。為了什麼?為了自己嗎?為了媽媽嗎?為了姐姐嗎?為了湖南的老爸嗎?還是為了能在香港立腳?有時候弄的清楚反而不好,不如弄不明白,不如搞不清楚。
因為無言訴說,因為無法承受,這一點你和丁子聰更像是一類人,活夠了,又自以為看透了,便覺得,生,沒有了意義;活,也沒有意義。苟延殘喘於人世更不如死了,死了更是一種解脫,所以才會說出「死了更好」這樣絕望而又令自己釋懷的話。兩個人通過社交網路更像是在冰冷人世間的相互抱團取暖了。
王佳梅或許之前還沒有想過死,只是不想生,不想為人。
援交掙來的錢只為了買上歆慕已久的四千多的耳環,這對耳環在片中多次出現,在片頭警方調查的時候,在片中服務員借花獻佛給佳梅媽媽的時候,在佳梅出賣自己掙錢後到珠寶店時。不用包起來,直接戴著走,可以看出佳梅是多喜歡這對耳環,這對慾望的耳環。也只有在得到這對耳環的時候,佳梅才露出了久違的會心的微笑。
以假換真讓佳梅覺得受到了歧視。
生氣的眼神傳達的很到位,不甘心而又生氣而又無可奈何,有一股小姑娘的倔強在裡面。
初次見面,王佳梅向丁子聰展示自己最喜歡的遊戲機,雖然這個遊戲界是自己援交對象給的,但也是自己的心愛之物。
初次見面,向丁子聰展示自己的《聖經》,因為自己是信教的。
我不知道人究竟會在什麼樣的境地之下,會向初次見面的網友傾其所有展示自己的一切,是極度的獨孤嗎?還是涉世未深的不諳世事?我覺得王佳梅去見丁子聰更像是去見另一個自己,一個曾經隱藏在網路世界裡的自己,所以才會這麼放心大膽,毫無戒備,並且傾其所有。
在體感瘋狂的時候,王佳梅想著要死。這應該是佳梅第一次體驗死亡,丁子聰並不能下得去手,所以中途放棄了。
丁子聰以為佳梅也會放棄死亡,可是她卻求著他幫她解脫讓她死亡。這讓丁子聰也真的覺得自己是在幫助她。
在王佳梅死亡的過程中,影片的配樂也是恰到好處,影片也在幫助王佳梅回憶著短暫的一生,那些曾經的短暫的希望,短暫的自以為的愛情,短暫的父親的溫暖,還有那些迎著風唱歌的日子。
似笑似哭,這個表情也是很傳神,無所留戀,無所愛戀。
正對對立的世界,上下翻轉的世界,雖是夢境,卻也逼真,借夢境傳達了活人對死亡的恐懼,而丁子聰卻不恐懼,就像王佳梅也不恐懼一樣。
喜歡著,也是曾經的夢想,掛在牆上的夢想,掛在心裡的夢想。
=====================================================
ps:不曉得臧sir為什麼這麼喜歡照相?
踏血尋梅是一部展現香港最底層人的生活狀態電影,也許太多的人能從電影裡面找到自己,充滿了無盡的絕望,即使結尾臧警官和佳美姐姐結合,也無法彌補這部電影沉悶絕望的色調,也許正如電影裡面表現的,生而為人很辛苦!
問題包括了兩個部分,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為什麼得那麼多獎?
簡單說,這個電影有三個基本詞語:援交、碎屍、兇殺。但其實,影片得獎和這三個詞基本沒啥關係。一個充滿幻想卻被現實擊垮的援交少女,一個失戀變態的屌絲司機,他們身處的地方,叫香港。影片就是在告訴你,這是每個人的孤獨,香港獨有的孤獨。真正得獎的是香港。
當年香港拍過兩部比較刺激人的三級片:《雛妓》和《踏血尋梅》。這兩部影片基本元素和影片基調都相似,看似文藝實則灰暗,都有明顯的港式電影和文藝片風格。
王佳梅比起阿sa的角色沒被強暴已經是萬幸,王佳梅的死,說白了就是她對自己的救贖。影片里很明顯的表明了,王佳梅是一個很忠實的信徒,她相信,死了是會上天堂的。但她不能自殺,自殺要下地獄,於是丁子聰成了她選定好的救贖者:一個脆弱的,心裡充滿陰影的可憐的屌絲。對她而言與其渾渾噩噩的活著不如在歡愉極致中死去,不然姐姐就會是她以後生活的縮影:被不知道哪個男人搞大了肚子,然後蝸居在破爛單元樓裡帶孩子。
從一開始,她的死就不是懸疑,而是個必然。所以郭富城飾演的臧sir去探監時,並不想知道丁子聰為什麼殺她,而是說:我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而丁子聰在被問到:「王佳梅知不知自己有了孩子?」這個問題時也就徹底崩潰。
再回到故事的初衷…香港!這個喧鬧又寂寞的城市。佳梅死了兩年後,日子照樣過,類似的悲劇還在街頭巷尾重複著上演。臧sir說:越是見過壞人,就越不想這世界上有壞人。這些壞人也只不過是普通的市井平民,是他們不停承受的煎熬澆灌出了絕望的果子。但人還是善的,不管是援交妹還是殺人犯。相信這個世界的正能量吧。
最後,看到臧sir和佳梅爸爸發的簡訊真的很感動。
------------------------------------------------------------------昏割線---------------------------------------------
以上都是我瞎掰的。其實我啥也沒看懂。什麼神經病電影→_→所有的人都是命運的玩偶。無論是王佳梅,還是丁子聰,他們都在追求自己定義的幸福。然而並不是每個人想要的幸福都是一片光明,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即使這幸福簡單而微不足道。於是在他們被現實擊垮的時候,對現實徹底失望,選擇了自我毀滅。究竟是他們太脆弱?太不知足?還是現實太殘酷?所有的戲劇化,都源於生活。不是生活中的矛盾,哪裡能引人入勝?
我想人性是最不能探究的 你以為你看到了人性 其實人性在笑你 像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結尾處佳梅的照片是在笑的 像極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這句話 她信奉主與聖經 或許可以看作是其化身 在常人完完全全過得去的坎 也許都算不上坎 她用微笑流淚期待死亡 我想不通卻假裝自己想通
它反映了邊緣群體生活的無奈。十五歲,她的青春之花還沒綻放就早早凋謝。她一直在孤獨的河裡,經歷的社會冷漠很多,包括家庭,冰涼了她的心。不過他和爸爸互相關心,可是爸爸再也收到女兒的信息了。罪犯也是,親眼看到媽媽去世。她一直有顆善良的心,願意自己補貼家用,實現夢想。負責這個案件的警官認真負責的工作,也很孤獨,上司不懂,家人不懂。把工作帶到家庭,每一個案件,相關人,都認真對待。深究深層次的原因。沒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慘的。反正不想做人,做人很無聊。你怕不怕死?不怕,有時候還會想,死了也挺好的。因為活著會痛,活著會恨,活著就要每天想著怎樣活的更好。我很想堅強,但是會累,特別是一個人的時候。我想死,我幫你。天亮了,證明這世界還是繼續。
為何生而為人 卻又想脫離人之苦?
人很難看清客觀地看清自己,不明白慾望,貪婪,孤獨到底來自哪裡,極限又在哪裡。所以不停找尋,所以有人說生活是旅途在不停地發現尋找自我,其實就是這些莫名其妙的屬性(慾望,貪婪,孤獨,懶惰)和社會的契合意義。
香港一個彈丸之地發展了一個多世紀,有過戰爭有過經濟騰達。這其中有高高在上聲明顯赫精英的貢獻,更多是不為認知的底層無名氏的貢獻。電影就是從底層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引發的矛盾講起,所以真實而有感染力。同時又關心的是人性。
打啊鬧啊,特效啊其實好拍,但也易流逝,在科技進步下很容易跟新換代技術。現在看當年《大白鯊》的特性只能當真參考資料,觀賞意義不及美隊啦。但是要拍出社會對人的影響這個就比較難了。很抽象,但是無論場面如何都閃現著對人的關懷。似乎有了社會以來人就在一步步掙扎,所以這個主題一旦拍出是發人深思的,不僅有美學的感染力。還能透此影響到人的生活深處。這張片不得獎誰得獎呢?難道要給各種無厘頭哈哈哈啪啪啪的那種么?剛看完……其他答主說的都很好,我想補充一個細節,也是我很在意的,就是佳梅喜歡的愛心耳環。在最後和丁子聰做愛的時候,談到死時,佳梅就把耳環扔到了地上。在這時,佳梅是完全放棄了生命和尊嚴。那對耳環代表了她的尊嚴和驕傲甚至是生命,而她最喜歡的聖經里『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是可棄的』而她卻捨棄了最重要的生命。真心為佳梅感到難過。(貌似最後佳梅說『我很想死』用的是普通話吧,是不是代表了她最終想回歸到來香港之前的樣子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My Little Airport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彈奏英國國歌?
※怎麼評價《踏血尋梅》?
※如何評價三十六屆香港金像獎林家棟獲得影帝?
※為什麼香港電影金像獎越來越水了?
※成龍為什麼拿不到金像獎?
TAG:香港電影金像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