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尋梅》是怎樣一部電影,怎麼會得這麼多獎?

踏血尋梅


這部獲獎無數的三級片,到底想告訴我們些什麼?

在今年的香港金像獎頒獎禮上,影片《踏血尋梅》大放異彩,一舉包攬了影帝、影后、男配、女配、新演員等五項演員大獎,這在金像獎35年的歷史中,還屬首次。

影片根據發生在2008年的真實事件改編,賣淫女「王嘉梅」被嫖客「丁啟泰」殺害,屍體慘遭肢解,據傳部分屍骨還被混入街市的肉鋪販賣,該事件在全香港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時隔8年後,導演翁子光在大銀幕上重現了這個殘忍的故事。由於片中含有較多血腥、裸露的鏡頭,在香港上映時被定為三級片,當然,也就失去了在大陸公映的可能。

我特意挑選了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把這部電影看完。因為我知道自己還不夠陽光。

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部電影雖然在講述殺戮,卻通篇瀰漫著文藝片的特質。片中的所有畫面,都像是透過一層淺淺的水藍色的玻璃看過去的,於是那一幕幕殘忍,便被巧妙地染上了詩意。

畢竟,電影不是生活,生活要殘酷多了。那麼電影的意義,就不止在於呈現真實,更在於啟發思考,追問一個為什麼。

從敘事手法上看,《踏雪尋梅》更貼近於懸疑犯罪片。這類影片故事的核心,在於對真相的層層逼近。而懸念的設置,無外乎三種:兇手是誰?如何作案?為什麼要作案?

而《踏雪尋梅》的重點,顯然放在了最後一個問題上,即兇手為什麼要殺人。

這是個極為關鍵的問題,追問動機,往往比抓住真兇重要得多。因為在動機的背後,一定有個鮮為人知的角落,那裡存放著更為深邃的真相。

於是,在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一處,真兇丁子聰(白只飾)就到警局自首了,他承認自己殺害了王佳梅(春夏飾),並詳細講述了行兇的過程。

而奇怪的地方在於,丁子聰殺害王佳梅的那天,是兩人第一次見面,這只是嫖客與小姐之間的一次普通交易,之前兩人即無利益衝突也無感情糾葛,怎麼會最終釀成血案呢?

對此,丁子聰給出的答案是:「因為她想死。

這讓案件的偵查者臧警官(郭富城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決心追查到底,弄清背後的真相。

最終,通過一步步地調查,臧警官終於觸摸到了那個比兇案本身還要鮮血淋漓的現實。

讓我們先來講講受害者王佳梅的故事。

她從小生長在湖南,後隨母親改嫁到了香港。沒想到的是,跟在家庭破碎之後的,是整個生活的破碎。

在香港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身為一個外來的新移民,是很難融入進去的。而當一個人,處處感到與主流社會的格格不入,那麼淪落底層,就成了難以逃脫的命運。漸漸地,貧窮和孤獨,成了生活的主角。心氣極高的佳梅,希望通過賺錢來重拾生活的尊嚴。

於是,她在初三時選擇退學,一心想做個模特,卻屢屢失敗;她在街上發過傳單,在麥當勞做過服務生,但又發現這些賺錢的方式都太慢了。

最終,她選擇出賣肉體,這也是掙扎在底層、青春年少的她,唯一可以出賣的東西。

可是,耳環、衣服、鞋子……這些小小的物質慾望,總是容易滿足的。而比這更為艱難的,是尋找身份和心靈的歸屬。

就在這時,她像所有青春期的少女一樣,不合時宜地遭遇了愛情。

王佳梅愛上了一個男嫖客,並以為這份愛會得到回應。可是,這一切不過是場幻覺。

為了向女朋友解釋,男嫖客指著佳梅說:「你看清楚,我可能去追她嗎?」

那女友操著英文說道:「那可說不準,如果你就喜歡垃圾呢?」

佳梅曾經天真地以為,雖然金錢、身份、地位無法衝破社會階層的桎梏,但或許愛情可以呢?

可現實卻是,那階層的圍牆比愛情要堅固得多。

她只能不斷回想著與男嫖客相處的瞬間,那畫面還是那樣真實,只是散發出的味道,卻站在了愛情的反面。

不久後,王佳梅在網上遇到了丁子聰,一個同樣孤獨無助的人。

和王佳梅一樣,丁子聰也有著不幸的童年,甚至更為不幸。小時候,在一場車禍中,他親眼目睹了母親的死亡。

這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也促成了他脆弱、敏感、暴戾的性格。

成年後,他同樣掙扎在香港社會的底層,成了一名貨車司機,靠為客戶運貨為生。在工作中,他被客戶呼來喚去,肆意辱罵;在生活中,他因相貌醜陋、身材肥胖,而被人叫作「肥仔」,甚至到警局自首時,連門衛也這樣稱呼他;在愛情中,他也愛上了一個誤會,那個被富豪拋棄的女人,不過是到他這裡尋求暫時的慰藉,而當陰雲散去,便無聲地消失了。

可以想像,有著相似境遇的兩個人相遇,會碰撞出多少共鳴。

果然,當臧警官查看兩人的聊天記錄時,發現他們經常徹夜長談,交換彼此的心事。

有一次,丁子聰無意問道:「佳梅,你怕死嗎?」

而王佳梅回答:「 不怕,有時候還會想,死了挺好的。」

「為什麼?」

「因為活著會痛、會恨,活著就要每天想著怎樣活得更好,我很想堅強,但是會累,特別是一個人的時候。」

就這樣,故事不可避免地來到了結局的部分。

丁子聰和王佳梅終於見了面,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吸食毒品。

在做愛時,王佳梅說出了那句「我想死。」

而丁子聰給出的回答是「我幫你!」

而這,就是真相。

很多人會覺著這個真相過於模糊了,它並沒有為王佳梅的「尋死」給出充分的理由。但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個瀕死之人的真實狀態。其實,王佳梅並不是想死,而只是不想活了……或者可以用「生無可戀」來形容。那時,她的生命正處於一種脆弱的平衡中:活著也行,死了也沒什麼不好。於是,將她推向死亡的,也只需一個念頭。

而丁子聰的出現,則是滿足了她的一念之間。

她想死,他想殺人,兩個人用這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完成了給彼此最後的成全。

在入獄後,臧警官曾經問丁子聰:「你在童年失去母親,後又被女人欺騙,是不是因此討厭女人?」

丁子聰回答:「你想多了,我從來不討厭女人,我討厭的是人!

他說,他不討厭佳梅,甚至喜歡上她。所以才不想她是「人」,所以才會在殺了她之後再分屍剝皮,因為那樣才不像個「人」。

但讓丁子聰沒有想到的是,他還是誤殺了一個人,因為此時的佳梅已經懷孕,有個無辜的小生命被無辜的牽涉到這場合謀的死亡中。

這或許才是丁子聰選擇自首並承認謀殺的真正原因。

電影的意義在於,將那些被我們忽視的角落,重新置於聚光燈下,為沉默的呼吸提供舞台。

《踏血尋梅》告訴我們,在一樁樁殺人案的背後,在一陣陣對殺人者的喊殺聲中,其實有著比個體正義更值得追尋的價值,那便是撫平一個社會所默許的制度性迫害。

具體到這部影片,便是「社會階層的僵化,對底層人士的漠視和戕害」。

無論是新移民「王佳梅」,還是老賤民「丁子聰」,在香港這片土地,都很難找到自己的上升空間,而且在可期望的未來里,似乎也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

金錢,尊重,愛情,這些不過是主流社會的遊戲。而對於身處邊緣的他們,卻只是奢侈的甜品,淺嘗輒止。

於是,走投無路的他們,只能用傷害彼此的極端方式,來完成來自底層的一次悲鳴。

而可以想見的是,在這樣一個社會中,還會有無數的王佳梅和丁子聰,要麼身處絕望的境地,要麼瀕臨殺戮的邊緣,而只需一個導火索,就可能釀成悲劇。這便是《踏血尋梅》,腳踏在鮮血之上,最終尋到的反思和意義。

在閃回的段落里,時間又回到王佳梅剛剛來到香港的時候。

她拖著行李走下火車,走向母親和姐姐,面帶著年輕正好的微笑。

佳梅用湖南話對姐姐說:「幹嘛哭了姐?我來了你不高興嗎?」而走在一旁的母親,也悄悄擦起了淚水。

那時候,一切似乎還是未知的,還是充滿無限可能的,但其實,結局早已註定。

影片的最後一幕,明白了一切真相的臧警官,獨自站在窗前,看著眼前的香港:有奶奶領著孫子去上學,有修女沉默地穿過街道,有赤膊的工人推著載滿貨物的手推車,有一個女孩站在行李旁,她一定是剛剛來到香港……

一切又回歸了平靜,但臧警官心裡明白,在這份平靜里,還有著許多需要我們去遏制的危險,以及更多需要我們去關照的心靈。

——————————————————

原發表於公眾號:子戈說【ID:zigetalk】

歡迎關注交流!


人窮沒事,好歹要家庭幸福闔家美滿,在沒足夠經濟支撐的基礎上,家庭也是分崩離析,即使親媽繼父姐姐還算是沒那麼差,但是人都需求被關注被呵護,況且加上移居顛沛的日子,本就處於青春成長期的少女更是無助、迷茫,沒有人給她指點方向,一切只能自己摸索。

生活上,她靠自己賺錢,對於性,她也沒給自己套上明確的道德枷鎖,沒有人教她怎麼做如何做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她整個人都是自由的,結局悲慘,大概是因為嚮往愛吧。


香港分級制產生後就出現了一種主打午夜場的電影,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三級片,這類電影的商業看點便是色情與血腥。關於前者,我想不用多說了,誰年少時代還沒有過幾個老師呢?關於這點,強推李麗珍,真得很美。

關於主打血腥暴力的三級片,則主要有奇案系列。主要由李修賢的公司製作,這類電影賣點突出,製作和劇情比較程式化,影片質量主要依賴演員個人表演。諸如任達華於羔羊醫生,黃秋生於人肉叉燒包(黃的第一個金像影帝,當年擊敗了大文藝片,新不了情的劉青雲)。

這類奇案電影基本都改編於真實案件,再加以渲染髮揮,當然其出發點大多是獵奇和商業。當然隨著港片沒落,這類奇案電影也在不休的自我重複和粗製濫造中銷聲匿跡。

所以踏雪尋梅其實可以算奇案電影的隔代復興,這和前幾年的麥浚龍的那部殭屍有一樣的意思,便是將港片曾經擅長的東西重新拍了出來,當然,時代進步,電影發展,拍電影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

說回踏雪尋梅,一部講分屍案的電影,卻將劇作的重點放在為什麼殺人上,這本身就與二十年前的午夜場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不懸疑,觀眾最感興趣的謎底,電影半小時內你全都知道了。這部電影也不算多麼血腥,畢竟大家都是經過了各種血漿片的洗禮。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它改變了傳統奇案片的拍攝角度,加之優秀的表演和精良的技術支持,讓這部電影脫穎而出,拿了一水的獎項並不奇怪。(是我個人的年度華語十佳)

人肉叉燒包里,李修賢等一眾警察費了一番功夫才抓到兇手,而踏尋里兇手是自首認罪的。

人肉叉燒包里,各種挑戰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是黃秋生的凶神惡煞和無惡不作,而踏雪尋梅里的兇手的惡更加內隱陰森。

人肉叉燒包里警察同樣也惡,偶爾還加一點笑料調節,前一分鐘是黃秋生分屍後做叉燒包,後一分鐘是警察拿著人肉叉燒包大快朵頤(吃包的部分故意顯得很享受,也就越恐怖),踏雪尋梅里的分屍卻在杜可風的攝影機後面顯得富有一絲美感,說起來很奇怪吧。

人肉叉燒包這類電影說到底還是不注重人物的塑造,而踏雪尋梅卻至少塑造了四個飽滿的人物(警察、兇手、梅以及她的母親),四名演員也包攬了金像獎的表演獎項。

春夏可能不是第一眼美女,但她的眼睛很美,足以讓人原諒她的原罪。攝像杜可風在金像獎獲獎時說攝影師一定要愛鏡頭後面的演員。春夏最幸運之處便在於她一拍電影就是大師級的攝影師拍你。瘦瘦的春夏與角色高度一致,可以說她不是表演,她就是梅。至於她是下一個可以遊走文藝商業的湯唯,還是下一個我們都知道她演戲好但就是不紅的秦海璐呢?

別樣的劇作,優秀的表演,出色的技術,再遇上糟糕的港片現狀,拿獎實至名歸。


你們都看錯了《踏血尋梅》,它只是一部家庭倫理片

慕名去看了捧回七座金馬獎的《踏血尋梅》,結果有點小失望。

因為它並不像商業宣傳中描述的那樣「暴力」、「裸露」、「血腥」。

案件的本身導演翁子光一直很關注,所以電影根據真實的案件改編。影片是導演通過鏡頭表達了自己對案情的理解,以及試圖對殺人者和被殺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

可最終呈現在我眼前的版本,卻從頭到尾迷漫著一種欲訴還羞的做派。

把所有問題的癥結都歸結為孤獨,實在太牽強。

不是我口味重,實在是在一堆講人性的電影中它算不得出色,在一堆講案情的電影中又顯得太寡淡。

不過我看的是90分鐘的廣電版,也許電影里精華部分被剪掉太多,據說120分鐘的導演版口味更重更精彩。

作為一枚心理學愛好者,我還是從電影中得到一些收穫。特別是因為案情本身太過血腥,所以導致觀眾們可能都誤讀了導演的意思。

其實他並不是想要講述一個恐怖的殺人碎屍案,而是想給大家分析一下「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親子關係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電影中三位主人公的性格命運,都和他們在童年時與父親的關係息息相關。

王佳梅和爸爸

王佳梅的媽媽和爸爸離婚,為了身份嫁給香港老男人,又不得不把14、5歲的她寄養在無親無故的東莞。

這個年紀的姑娘處在青春期,身體在瘋長心裡卻還是個小孩子。這麼危險的時候同時失去爸爸和媽媽的保護,身心都容易受到重創。

於是她過早地失身,愛情之花還沒有綻放便已經枯萎。

迷茫中,她信了主,找到了精神寄託。

她生活中的唯一樂趣是看到贏球,就給愛賭球的爸爸發祝福簡訊。

她成為援交女,賺的錢也全拿給了爸爸,可見爸爸是她在世間唯一的一點慰籍。

可是爸爸又給不了她切實的溫暖和呵護,於是她只能在茫茫炮友中尋找真愛,註定遇人不淑,傷愛傷身。

女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努力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而男人的一生則是在不停地尋找逃避現實方法。比如動漫遊戲,比如情色網站,又比如忘我工作、努力賺錢。

王佳梅的爸爸選擇的是賭球。

這些合理的,不合理的理由,讓男人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用短暫的歡娛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瑣碎紛擾。

離婚本來很正常,但顯然媽媽在跟爸爸離婚的時候,並沒有顧及到王佳梅的感受。所以父母離婚對她的傷害重大,但父親角色的缺位更是殺死她的最後一把利劍。

活著是自認為有希望,一眼看得見的絕望,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她不知道,女人一生情感的過程無非是從開始的拒絕排斥,到後來慢慢接受,再到麻木失望。

最終所有的女人都必將喚起自我意識的覺醒,變得既獨立又堅強。

可惜王佳梅有過夢想,只是沒能活到自我意識覺醒的年紀。

王佳梅和繼父

王佳梅的繼父在電影中的台詞很少,只有臧警官詢問案情的說了幾句。

養女被殺,他不肯對警察透露半個字,要他們去問她的」親生爸爸」。轉臉卻把女兒的情況販賣給八卦周刊好收線人費。

由此便可以看出,王佳梅繼父的無情和冷漠。女兒到死都不肯替她說一句好話,也沒有任何的傷心難過,即使是活著的時候和佳梅的關係也一定不好。

王佳梅想從他那裡得到溫暖和男性的保護更是不可能。

丁子聰和爸爸

丁子聰看起來不缺父愛,因為早死的是媽媽。

本來一家人開開心心去旅遊,突如其來的車禍讓8歲的男孩親眼目睹了母親的死亡,巨大的悲傷將他吞沒,讓他將媽媽去世的憤怒都發泄到了爸爸身上。

「如果沒有去旅遊,媽媽就不會死。」有了這樣的想法,所以爸爸變成了「不可原諒的人」。

丁子聰爸爸的職業是貨車司機,常常要往來於深港兩地。可以想像這樣的工作跟孩子本來就是聚少離多,關係不會太過融洽。

媽媽是他和爸爸之間唯一的感情紐帶,這條紐帶斷了,他通往爸爸的那扇門也就關了。

雖然爸爸也曾積極帶他進行心理治療,但巨大的外傷令他和爸爸之間那扇關了的門,不會再輕易打開。所以丁子聰和爸爸「關係不好,很少說話 。」

孩子是藉由父母雙方而來,他的內心需要同時與媽媽爸爸建立聯結,媽媽死了,爸爸被他拒之門外,他完全將自己封閉起來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一直在孤獨中掙扎苟活的丁子聰,他明白王佳梅說的「我很想堅強,但是會累,特別是一個人的時候。」到底有多痛,明白她說的「好想死」不只是一個無知少女的無病呻吟。

他賭上自己的生命去幫她,讓她不用再做人,不用再痛苦。

丁子聰沒有去死,是因為爸爸還活著,哪怕他已經是坐著輪椅病入膏肓的老人,他坐了牢還要把唯一的財產——一輛破貨車留給爸爸。

他雖然把爸爸拒之千里之外,但內心對於父愛的渴望一直沒有停止過。

而這麼多年,那位往返於深港兩地的爸爸是不是另有了家庭和牽掛,我們不得而知。

臧警官和女兒

電影里的臧警官似乎沒有說到他童年的問題,但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女孩的父親,正是因為這個身份才迫使他一直積極地尋找真相。

當他假扮王佳梅發簡訊給她爸爸,收到回信時,終於情緒崩潰失聲痛哭。

那種對女兒的思念,同樣也使得他日日夜夜倍受熬煎。

王佳梅的爸爸因為痴迷賭球失去女兒,而他失去女兒的理由看起來似乎很難理解。

臧警官的前妻說,談戀愛的時候覺得他不停地說案情很可愛,但結了婚還把殺人的刑事案掛在嘴邊說個不停,正常人都受不了。

電影里他和前妻見面,說著說著竟然就倒在前妻的肩膀上痛哭,瞬間我就秒懂了前妻要跟他離婚的理由。

雖然他能蹲下來為前妻系鞋帶,不能不說他是真心愛她,但一個連自己日常生活都照顧不好的男人,何談照顧妻兒。

要像帶孩子一樣不停地對老公付出,女人真的會被拖垮。

沒有了妻兒,工作就成了臧警官逃避現實的手段。

王佳梅和孩子

王佳梅應該不知道自己懷孕,因為她信主,因為她一直在吃「避孕丸」。

況且一個連自己都不敢殺死的人,怎麼敢忍心親手殺掉自己的孩子。

成為母親的人,無論如何都為會了孩子堅強勇敢地活下去。

因為任何女人都需要溫暖的支撐,無論這溫暖是來自父親、愛人,抑或是孩子。

爸爸的缺位是中國式家庭的悲哀

看到這裡似乎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電影中主人公的悲劇都是因爸爸而起。

爸爸到底在家庭中有多重要,我想舉個例子:

「不高興先生」如果被不守交規的人無故超車,都會順口罵一句髒話。

某次出現了類似情況,沒等不高興先生罵出口,那句髒話就被小福氣脫口而出。

我被驚到了,「不高興先生」沉默了。

爸爸一個壞的示範,遠比媽媽說的一百句「不要」還要印象深刻。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家庭中其實很普遍,因為中國的男人都不太會做爸爸,而這一點又不能只一味地責怪男人。

媽媽再怎麼懵懂無知,至少「母親」是自帶光環的,十月懷胎親身體驗孕育生命的過程,自然而然就能升華母子之間的感情,遠勝過爸爸們數倍。

「爸爸」這個角色需要一步步帶入,並建立在情感、責任以及清楚認知的基礎之上。

而我們的「爸爸」從小到大,他們自己就是在一個「沒有爸爸」的真空里長大,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們怎麼去做一個「爸爸」。

成年後他們只能憑藉著自己腦海里模糊的印象,模仿學習自己的爸爸。這樣的惡性循環一代一代周而復始。

於是現在中國式家庭中爸爸們打著「賺錢養家」的借口,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長。

而媽媽則需要一邊做好母親的工作,一邊還要扮演「爸爸」的角色。結果就造成了家庭中角色的錯位,以及孩子們性格的偏差。

所以但凡是孩子有了問題,一定是家裡的親子關係先出了狀況。

家庭中「爸爸」的意義,絕不是只要拿錢回來,然後讓老婆不用出去工作,專心在家帶孩子做家務那麼簡單。(就連這點很多男性都做不到)

媽媽雖然給了孩子生命,但爸爸卻是孩子一生的標杆和榜樣。

至於孩子一生能取得多大成就,又能不能獲得幸福,說到底——

爸爸,你才是孩子幸福的關鍵。


現在整個香港社會都在同情兇手了。

而真實案件中,佳梅從未說過「我自己想死」的話。不知道死者家屬對導演這樣美化兇手作何感想。


看電影之前先聽到丁可在此電影中的配樂,如《漆黑的海上》《away》等,驚為天人。丁可的極簡主義的古典風格配樂加上沙啞輕柔感性的聲音,音樂直擊心靈,所以在看的時候格外留意配樂。鄭秀文的《娃娃看天下》,春夏用半生不熟的粵語唱出,一個人孤單的樣子,尤讓人心酸不已。

再說電影內容,穿插進行,慢慢呈現出我心中的問題,也是郭富城扮演的臧sir的問題,為何在丁子聰與王佳梅第一次見面,王佳梅說想死,丁子聰就殺了她,隨著劇情深入,兩個可憐人的經歷、身世呈現出來的時候,才恍然。其實也就是我內心中的問題,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不論是王佳梅還是丁子聰。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窮,社會地位低,缺乏關心,家人粗暴的對待方式,從湖南到東莞到香港,外來人究竟算不算香港人,即便她已經會講粵語,援交過程中她以為對她好的男人也沒真心對她,如此種種,一個迷途少女沒有人引導,網聊也碰到了一個對女性缺乏信任,自小母親去世患有PTSD,社會層次低,孤獨,偏執,缺乏關心,不得女人青睞的丁子聰,兩個可憐又孤單的靈魂碰撞。丁子聰十分珍愛母親的遺照,而佳梅不僅與他網聊,在見面時丁子聰會不會覺得佳梅與母親長得有點像,而產生了「我太喜歡她,不能讓她為人」的想法,所以當佳梅說出想死的時候,他動手了,可他又停住了,最後在佳梅的要求下最終掐死了她。(這一段都是我的猜想)這一段很值得細看和推敲,以及最後他分屍後發現佳梅有孕自己多殺了一個人的內心。有很多猜想。

扯遠了,回到電影本身,個人覺得郭富城演技在這部電影中沒有大爆發與大出彩,反而金燕玲與春夏的演技都很不錯,看得出是有經歷有爆發的。我看的是97分鐘版的,據說有120分鐘導演剪輯版的,分屍的鏡頭更多?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許在看電影時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體會到一點王佳梅與丁子聰的感情。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人潮攢動的城市中,周圍的人是如此的多,家人在身邊或不在身邊,可誰又是那個懂你關心你的人呢?成長,生活導致的孤單缺愛,常常會讓人窒息。都市中的可憐人們,也許不止是需要呼喚那麼一些善意吧。

去吃飯,寫的太倉促了,這個電影我一定會不止看一遍的,今後整理好再來補充吧。


看的時候,覺得是過去十年中華語電影中剪輯前三的水平,片尾字幕一看

張叔平,王家衛御用剪輯,廖慶松,侯孝賢御用剪輯。


不明白,為何負能量的片子總是能被冠以文藝、人性、深刻諸如此類的頭銜。難道現實真是骯髒到如此地步么?就算要反映人性中的缺失也沒必要如此放大吧!


悲傷加悲傷,等於得過且過的溫暖。


我也不針對提問回答了,把自己看完後寫的觀後感貼上來吧。純屬個人意見,不同意見的輕噴。

電影沒開始仔細看還只是走馬觀花的時候,我像發現了什麼驚天秘密一般說,原來臧sir的前妻是祝英台啊。

可是當佳梅用不熟練的粵語把鄭秀文那首《娃娃看天下》一字一句唱出來,從電影開頭穿插到結尾的時候,我發現我很想認真看完這部電影。

香港是什麼地方?標準答案說,香港是一座世界級城市,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榮的地區之一,也是國際和亞太區重要的金融、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表面的浮華,掩蓋的是底層的腐爛,貧富差距就是香港華麗背後的另一面。殺人案件的被害人和兇手,是我看來這部影片最主要的兩個人物。佳梅,大陸移民香港的眾多人之一,住在港片里經常出現的屋村。丁子聰,香港「最本土」的窮人之一。最有代表性的兩類人他們背後的故事裡透露的信息,是否就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呢?

聊丁子聰之前,我想聊一下慕容這個戲份不多的角色。慕容或許本來的名字並不叫慕容,導演對她的塑造,在我眼中看來是拜金女那一類。若有似無地向交通警察透露自己單身,卻又一邊暗諷他對自己的目的不純;看不上丁子聰,卻心安理得接受他對自己的付出。這樣一個通常會為我們不恥的人,卻是丁子聰心中女神般的存在。

再來說說丁子聰吧,他不容別人對慕容不禮貌、侵犯,他對她傾盡心力、費力討好,她是他得不到卻百般珍惜的夢想。

而佳梅呢?懷揣著當模特的夢想去香港投奔母親姐姐,摒棄鄉音努力融入那樣一個陌生的環境。高跟鞋、高檔耳環和後來的濃妝艷抹,企圖用這些把自己偽裝得和周圍的人一樣。可是,粗糙結繭的腳、用來買耳環的多張小額港幣和洗凈鉛粉後臉上不散的愁緒,都在諷刺著她依舊和這裡格格不入。

我沒有覺得丁子聰是兇手。甚至覺得,他和佳梅一樣,骨子裡都是善良的人。他們是同類人。同樣在這個繁華都市的底層;同樣為看不清的明天苟延殘喘著;同樣渴望在這個自己不能融入的地方,有人能給予一份讓自己覺得是真實活著的溫暖;也同樣被一些逢場作戲丟棄了最真摯的感情,傷的體無完膚。

第一次他的手掐住佳梅的脖子時,不忍亦或害怕讓他中途鬆了手。其實,他並不想傷害她啊。不然,他不會在回憶肢解佳梅身體過程時,出現難以壓抑的不適;他不會在和臧sir說到自己多殺的那一個人時,痛苦地把自己撞向探監室的牆壁;他不會一次次在害怕、無助、不安時,嘴唇用力含著母親留下來的玉佩(我從他對母親遺照的愛護,猜是母親留下來的)。

誰害死了佳梅呢?最直接的原因是佳梅在丁子聰手上的那個吻吧。一個帶著些許乞求,帶著些許鼓勵的吻。她那個吻鼓勵著讓他繼續之前在她脖子上用力的手,她乞求的眼神好像在對他在說:「你幫幫我吧,讓我在你手中解脫。」說不清誰成全了誰,誰害了誰,或者說他們都是受害者,那個環境下的受害者。

影片結尾,佳梅死後兩年,臧sir去了她家。佳梅的繼父重病不起,姐姐佳莉生下一個父親不詳的孩子,母親極力想要撮合臧sir和佳莉。這一切都好像平靜如常,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時間走逝中繼續。只有牆上的黑白照片,才會讓人想起佳梅在這世上走過她最青春的年華吧。照片中的她,就像她從前最希望的那樣,笑的潔白無瑕,一如她剛踏入香港時的青澀模樣。


援交女,碎屍案,這兩個關鍵詞聽起來很容易就能拼湊出有感官刺激性博人眼球的三級片,毫不費力可以引起人們的獵奇獵艷的心理,賺取噱頭和點擊率。

但是若這樣處理,也不會是我們今日可看見的《踏血尋梅》,更不會憑藉這部電影橫掃金像、金馬獎多個獎項。

一盆鮮血之中,雙手捧起人性,我想就是這個片子想要表達的。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有其原因動機,但是很多時候,世人只見了結果,卻忘記和忽略了事件背後的原因。

而往往深挖原因以後,才會明白我們看見的,只是冰山中的一角,我們看不見的才是深不見底的大海。繁華而擁擠的城市,最複雜的不是彎彎曲曲糾纏纏綿的電纜線路,而是牽牽絆絆的人心與深不見底的人性。

《踏血尋梅》分為四個段落,分別是「尋梅」、「孤獨的人」、「踏血」、「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每個段落實際上是一條線,以死者王佳梅、嫌疑人丁子聰、和臧警官的視角,還原拼湊出整個事件。

【強力提醒,以下劇透紅色預警,想看劇的還是先收藏,等看完劇再看吧。】

影片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女孩,從毫無美感的居民樓走過去,嘴裡哼著粵語歌《娃娃看天下》。這是王佳梅在東莞的時候,這時候的她還不能跟著媽媽去香港,只在這裡暫住著。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很有禮貌的女孩,對左鄰右舍都會點頭微笑打招呼。

之後她就去了悶熱的香港。

我們塑造一個人物,一般會從她的性格和心理開始表現,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毫無關係的事情,其實在暗地裡是一條一通到底的暗渠,有著不同的表象相同的根系。

而在電影中,能使前因後果連貫將暗渠相通的,就是演員。

王佳梅的演員春夏,眼神塑造得尤其好。在香港教會學校上,王佳梅的同桌在壓抑的氛圍下開始割腕,老師質問王佳梅看到同學割腕為什麼不報告老師,而佳梅冷靜的回應讓老師覺得她的心理有問題,於是叫義工為其輔導,詢問之下,佳梅回答說:「因為我很怕,她為何會用刀割自己。」

眼神帶著真實的困惑和不解,這裡可以看出,佳梅實際上不是漠視生命,她只是還帶著未了解生命的懵懂與疑惑,不漠視,但是也不珍惜,所以她在facebook上寫到自己的初體驗,用到「像兩隻在屠場里的豬,在床上滾動」這樣的詞句,很客觀,很真實,卻沒有愛。

佳梅的英文名是kama,愛神,慾望的意思,她本就是一個青春期蠢蠢欲動充滿著過剩生命的少女,愛虛榮,希望愛人也渴望被愛。耳環被收走的事件正是她跑去當援交女的契機。但歸根究底,應該是她對於這個世界沒有安全感,父母離異,自己跟了媽媽,她做援交女後,錢除了用來給自己添置物品就是寄錢給她遠在大陸的父親。這應該也是她想愛人,也想被愛的一種表現。

第二段轉到臧警官的視角,他所看到的現實是一場很符合邏輯謀殺案,古往今來多少恩客殘殺妓女的案例擺在面前,無非是為錢、為情兩樣。

他本來只要做的是將兇手找出來,結案,但是他愛刨根問底的性格讓他想了解最真實的事件的原貌,此時,罪犯丁子聰出來自首以後,他問了一句「你知不知道這件事會讓你被判終身監禁?」而他的督察在知道他又開始為這個案子尋根的時候,警告他了一句話:「證據足夠了就要收手,就算下屬肯陪你玩,你也不要害你自己,你再這樣搞,快要到頭別想升職。」

這兩句話聯繫起來,很容易能猜想到臧警官以前也做多很多類似的事情,並且因為徹底調查清楚事情而多費了功夫,最後出來的結果甚至改變了不少人的人生,我們完全可以猜想,他可能在調查一個女性殺一個富二代的案子時,調查出了富二代自己也負有較大

的責任的隱情,從而使該女減刑,但是因此得罪權貴的例子。

所以這樣的一個人,工作付出了百分之300的認真,卻還是只能當著一個小警官。他的妻子也是因為他這種可以說是吹毛求疵的精神而帶著孩子離開了他。

第三段是罪犯丁子聰的視角。也是從小事講起,他是個脾氣衝動暴躁的人,卻對母親和女性有著異乎尋常的溫柔。白只的演技在片中也是一個足夠大的亮點,把那種陰鬱殘忍卻天真的眼神表現得十分到位。

他愛上過一個女人,和這個女人第一次ML的時候,那個女人來著月事,於是他之後在卡車上自W,用刀割破自己的手,帶著鮮血,以此懷念那個女人。丁子聰小時候發生過車禍,母親死亡,導致了他病態的心理。

第四段是臧警官和丁子聰兩個人一起完整的,丁子聰對警官自述自己殺人的過程。這一段落將三個人的線交織到了一起,呈現了最後的結局。

充滿旺盛生命力虛榮的少女、有精神疾病且天真的罪犯、喜愛了解案情原貌的警官,三個主要人物撐起了這個故事。

充滿旺盛生命力虛榮的少女,才可能在經歷愛情的幻滅以後想到要死,因為能夠支撐自己生命的太少,而自己的青春太重;

而只有有精神疾病且天真的罪犯才會滿足求死的少女的心愿——殺死她,正常人都會知道這樣做將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風險,甚至可以說,丁子聰在殺王佳梅的時候,是帶著一種憐愛的,想要答應她任何要求的,給她整個世界的這樣珍視的心情去殺的,而王佳梅對於死亡的最後的淚中帶笑,也是帶著一種接受別人給予的愛的來接受被殺的,她的世界深似海,全部都是她莫名的紛紛擾擾的思緒,而她的海很窄,窄到只有一口井,窄到當失去愛情的陰雲遮蔽了井口,她就沒有了光而要墜入死亡的深淵。

整片亮點很多,從硬技術層面來講,除了攝影,就是剪輯。

《踏血尋梅》採用的是網狀結構敘事,是像拼圖一樣一點一點的還原事件,這種講述故事的方法,需要超凡的剪輯能力,每個段落選擇的事件以及每個鏡頭的截點,都需要容納一定的信息且在敘述的根本邏輯線之上。

比如在臧警官戳破真相,讓不想相信自己的女兒已經死亡的母親接受自己女兒已死這裡,導演用了一個長鏡頭和近景表現母親絕望的拍打著警官的情景,而剪輯不等蒼涼的小提琴曲放完,馬上接了一段具有節奏感鼓點的回憶,母親的回憶,在這裡以母親的視角又講了一件事,就是佳梅為何要當援交女的契機——耳環事件,而在這段回憶里,也表現了母親的性格,與佳梅生活的環境,為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埋下伏筆。

這裡的悲傷被強行截斷,是為了不讓觀眾不陷入太深的情緒,而要跟著導演一點點的繼續去摸索完這個未講完的故事。

而關於攝影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佳梅接客的時候,她趴在客人身上ML的時候,鏡頭的處理是一推一拉,佳梅的臉忽近忽遠,造成一種心跳以及不確定的跳脫感。

在丁子聰講述他如何殺人的時候,鏡頭始終隔著一層什麼,讓人看到片段,卻總是看不清楚。而聲效卻偏偏傳了過來,是在用刀割著皮膚的聲音,放血的聲音,和著小提琴凄涼的背影音樂,隔著毛玻璃的鏡頭,帶給觀眾的是一種冰冷鈍器抵在脖子上的那種恐懼感。

這部影片可以講的太多,但是這也終究是一個社會暗角的投射而已。我們生活在陽光明媚的太陽下,滿目高樓大廈,但是撕開地皮,又有多少屍首在黑暗裡漸漸腐朽成泥,不可說。《踏血尋梅》也只是給我們掀開了一角我們腳底下的席子,終究我們還要把席子蓋上。但是我希望,在我們踏在這席子上的時候,心可以虛一點,不要那麼莽莽撞撞的往光明處走,而完全忘記了我們腳踏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歡迎關注公眾號,分享影評,劇本,小說,雜文以及和戲劇有關的一切。

戲劇/電影/小說/雜文

歡迎關註明橘

公眾號ID:BrightOrange3

新浪微博:明橘three


真相的終結,人性的伊始,逃不過兩個字:成全


講家庭,佳梅家庭與她生父,丁聰的家庭,警官的家庭,剖析年輕一代對家庭自我的理解責任!有兩個點,一個慕容在車震時為什麼流淚,二個佳梅死的時候為什麼流淚?就不難看懂



總體而言講的是香港新移民援交女王佳梅被貨車司機丁子聰殺害的故事。

會看這部電影主要是因為聽到了《漆黑的夜裡》,電影中出現這首配樂的場景是丁子聰和他女神在海里游泳車 震。

這裡就是丁子聰和他女神的第一次了。

我見過最拼的masturbate。為了回顧那個晚上,可以把自己的手割破。

佳梅(Kama)見丁子聰(崖上的魚兒)之前的QQ聊天記錄。

我們的生命是不可棄的。或許正是因為如此相信著,佳梅沒有選擇自己結束生命,也沒有去墮胎。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佳梅死前的笑容。有一個瞬間佳梅試圖掰開丁子聰的手,丁子聰也確實中途放下了手,但最終,兩個人死的本能都超過了生的本能,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後果。

在被殺害的人應允的狀況下,殺人依然是違法的。

或許佳梅也曾求助過。

姐姐知道佳梅不開心。

嫖客也能感覺到。

但是沒人給佳梅幫助。

這個世界,來都來了,總不能白待,所以——不要貪戀漂亮的耳環,不要半夜在線上跟人談生死,不要吸毒,不要執著於永遠追不上的女神,當別人說ta想死的時候不幫忙。


已很少有一部電影在觀影結束數十個小時後,還能讓人心有餘悸又心心念念,久久不能從沉悶的灰色壓抑中掙扎出來,大口呼吸,《踏血尋梅》做到了。這部2015年攬獲華語主流各大獎項的香港電影,其基於真實案件的藝術還原,撇開了援交與碎屍的噓頭,在剝絲抽繭中對男女主角心理深入剖析,用章節體式的剪輯分鏡,零碎卻不凌亂,將兩顆孤苦伶仃的心,通過一個執著偏軸的追源者,串聯出一場揉進黑夢的殺戮。於是乎,影片的最高潮,在朦朧水汽中,呈現出「寂靜比死亡更痛苦」,一次次鞭笞拷問著觀影者對人性晦暗的認知;於是乎,犯罪的惡被整個社會的悲給替代,你所看到的暗,成為了社會邊緣底層下蜷縮者眼裡的光,破穹直射。

整部電影在杜可風的掌鏡下,以光影做牆,突出人性悲涼,冰冷的氣氛大過疏離的情感。劇情緩緩地在陰鬱和疼痛中進行,絕望中的希望,渺茫的讓人無從適應。劇中,春夏飾演的佳梅與白只飾演的丁子聰,一個港漂援交少女,一個本土底層弱者,孤獨促成了兩個邊緣人的交集,推動了隱忍壓抑下的決然爆發——一個找不到認同感的他,和一個心冷至死的她,在初次援交見面中,他幫她完成了解脫,她幫他找到了認同。她曾經無數憧憬「看得到風景的房間」,卻看不見人心……無可否認,春夏和白只,很好的詮釋了「有一種電影單純是因為好演員而成就」。

這是一部香港近十年難得的佳片,優秀,深刻,120多分鐘一刀未剪的導演版,觀影后卻讓人很難想去推薦,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已太多,何必再讓人性得以無聲拷問!單憑「生而為人對不起」,短短一句話,就已折射出無數社會底層人群的悲愴,隨著該片的公映,整個行色匆匆的香港街頭彷彿都要沉默了下來。

踏血尋梅,誰會記得,她,曾踏著陽光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