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本水滸傳》——未被刪節的施耐庵全本水滸?

少時讀水滸,兩個版本,要麼是72回大聚義,意猶未盡;要麼是打王慶征方臘死得七零八落,覺得窩囊。也知道是羅貫中所續,沒了市井的水滸氣,味同嚼蠟。

至於蕩寇志,結水滸傳這些狗尾續貂的不提也罷。

十多年書店偶得,一讀之下大驚失色。先上目錄照片。

可能你也想過,為什麼108將,只有林沖,魯智深,宋江,武松,李逵等單獨成篇?為什麼前半本水滸創造了那麼多性格迥異的角色,而後半本,卻是四處征戰流水賬般的情節?

在本書中,聚義之後,沒有田虎,王慶,方臘。而是張青,陶宗旺,王定六這些早早露個臉又被按下不表的角色,開始他們的故事。那些習慣被我們忽略的路人甲,在本書中,也呈現出像武松,李逵那樣鮮明的個性。這樣很好解釋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施耐庵開頭要寫那麼多人物,後來又都只是一筆帶過,羅貫中續作里又莫名其妙死傷大半。

本書前言從幾個方面探討了真實性的問題,與其他版本作比較。可以看出從思想情節,人物(如李逵,羅貫中續作中的李逵性格變化很大),親疏關係,水滸氣,語言各個方面的統一性。水平高出羅貫中續作何止百倍。

全書120回,完整的水滸傳。上個封面圖,有看過的朋友可以交流下!個人認為,此書是未被刪節的施耐庵原本!!!


哦這書是這麼來的:1933年梅寄鶴從金聖嘆搞出來的七十回本《水滸傳》開始續寫,續了50回。換句話說這書一共只有50回。到1980年代的時候河北人民出版社不知抽了什麼風,把金本和梅寄鶴拼在一起,取了個名字叫《古本水滸傳》,作者寫上梅寄鶴的大名,就給出版了。所以肯定是偽書啦。

馬幼垣《水滸二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288頁:

為什麼非說是從金聖嘆本開始續寫?

這是因為,直到人民文學出版社按照容與堂本《水滸傳》重新排版、標點,推出《水滸傳》標點本以前,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商業印刷的《水滸傳》都是金聖嘆的這個腰斬本。若非版本情況較好的容與堂本得以披露,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動用其權威來出版,那麼今天我們對《水滸傳》的觀感就會大不一樣,至少語文課本里《水滸傳》的文學常識考點會非常不同。

另外可參見:紀念容與堂本《水滸傳》發現50年

————

呃補充說一下。水學一直處於政治和紅學共同影響的狀態,所以經常出現泛政治化或者故弄玄虛的問題。圈內人由於長年浸溺於此,思維定勢很厲害,很多言論倔強得莫名其妙,好像《水滸傳》的某些細枝末節就能決定世界存亡一樣。故而我一直比較採信馬幼垣的說法,因為他那個工作方法(全世界各國查訪水滸傳存世版本,並確定其關係,進而考察故事的演變)和我在歷史學研究中積累的方法論知識比較相符,而且我也相信這個研究思路與一般人心中的邏輯也有共鳴。當然,歷史學的方法論是不是渣渣、一般人心中的邏輯是不是有意義、《水滸傳》的版本問題是否重要,可能很多人和我想法不一樣吧。高興就好,高興就好。


看過,假貨。

國人多好古,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恰恰是越古越糟糕。蓋因其脫胎於勾欄瓦肆說書人的底本,說白了就是說書提綱,能有多少文采?這類傳奇小說的創作過程,通常如下:

勾欄瓦肆口傳心授的說書——&>某些粗有文化的說書先生用文字記錄大體內容,是為底本——&>某位有一定水平的文人整理底本,形成小說毛坯,如羅貫中「編次」《三國》、《宋江》——&>某位大文人最後定稿,如毛宗崗父子、金聖嘆(?)。

對照一下《三國志評話》、嘉靖本《三國演義》、毛本《三國演義》,便能大致明白這個過程。

這《古本水滸傳》若是寫得錯謬百出,荒誕不經,說不定倒能矇混一時,就現下這工整的對仗,哄誰去啊?學界通常認定的古本即所謂「閩本」,或稱「簡本」,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一下,那風格與嘉靖本三國演義如出一轍,都是半文半白,對話用「某某曰」,回目基本慘不忍睹。看了這個,才會相信所謂羅貫中編次三國、水滸,真是一個爹生出來的 ^ ^

沒記錯的話,閩本,也即疑似古本是百回本,受招安後徑直接征方臘。今本的祖宗郭勛本對古本動了大手術,為關心時事,映射漠北,加入了征遼劇情。由於郭勛本文字完全改觀,廣受文人士大夫青睞,以我大明書商的尿性自然速推同人,於是乎杜撰征田虎、王慶兩出,連同征遼、征方臘串燒成了單行本《征四寇》,修修補補最終也灌水到《水滸傳》中去。金聖嘆先生認為謬種不能流傳,偽托古本,操刀閹割,就留下前七十回。

捋一下:

古本:英雄排座次—&>全伙受招安—&>征方臘

郭勛本:英雄排座次—&>全伙受招安—&>征遼—&>征方臘

書商本水滸全傳:英雄排座次—&>全伙受招安—&>征遼—&>征田虎、王慶—&>征方臘

金聖嘆本:英雄排座次(全書終)

有個顯著的例證,征遼也好,征田虎、王慶也罷,我方掛的全是半路出家貨,梁山好漢那是毫毛未損,一到征方臘便開始扎堆蓼兒窪見了。倘若取百回本,招安後徑直接征方臘,那就順理成章多了。文字方面,征方臘還有點看頭,征田虎、王慶基本就是同人風,征遼也是味如嚼蠟。個人懷疑,郭勛請的這位修改古本的槍手——權且名為「施耐庵」——可能改到高太尉征討梁山泊之前就撂挑子了,以致於前後水準相差懸殊。

至於現下的所謂《古本水滸傳》,其文學價值也就與征田虎、王慶相彷彿罷,亂偽都勉強,何談亂真?


我換個角度說一下,梅氏藏本里,用錘、用鏜的都有。而且用錘的武力特別高。

這個是清代的特徵。


看了題主的問題描述,我覺得題主你應該先搞明白兩個問題:

1、《古本水滸傳》,也就是梅氏藏本水滸,是否有可能是後人偽作,甚至是梅寄鶴本人所續?

2、羅貫中和施耐庵的生平經歷,二人到底是生活於元末明初還是明朝中葉?小說家羅本與戲劇家羅貫中是否為同一人?施耐庵其人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只是一個託名?

想搞清問題的話題主最好去翻論文了,答主就在此貼上之前的回答:

羅貫中與施耐庵二人的生平都極難考證,多存在筆記小說。明朝王道生《施耐庵墓誌》、陳廣德《施氏族譜序》《施氏族譜世系》、楊新《故處士施公墓志銘》還有《吳王張士誠載記》卷四附考引袁吉人編《耐庵小史》等關於施耐庵的材料與史書中年份地名多有矛盾之處,可信度非常之低。

羅貫中也是存在於諸多筆記小說之類,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與王圻《續文獻通考》都提到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並對羅貫中口誅筆伐。王圻《稗史彙編》甚至還說羅貫中是有志圖王者,甚至在清代顧苓《塔影園集》卷四《跋水滸圖》還記載【羅貫中客霸府張士誠】——可能顧苓的說法是在王圻的說法上構建而成的?畢竟年代久遠。

所謂關於羅貫中生平的最信服材料無非是1931年發現的明藍格抄本《錄鬼簿續編》關於羅貫中的籍貫名號也不見得為真實,因為其所述如下:

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風雲會》 ( 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 《蜚虎子》 (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 《連環諫》 ( 忠正孝子連環諫)

然而這個羅貫中似乎是個戲劇家,並不一定就是我們熟知的那位寫下《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小說家羅貫中,畢竟在小說創作如此有成就,為何在《錄鬼簿續編》中居然一篇小說作品未有提及呢?更何況小說家羅貫中是山東東原人(又一說杭州人),而不是山西太原人。小說家羅貫中名羅本或羅道本,《錄鬼簿續編》連戲劇家羅貫中的號湖海散人都寫出來,為何不寫出其名呢?

關於羅貫中與施耐庵的關係,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庄岳委談下》談到施耐庵創作水滸,羅貫中創作了三國,這種說法是我們自小聽過最為廣泛的一種了。

世傳街談巷語,有所謂演義者,蓋尤在傳奇雜劇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世率以其鑿空無據,要不盡爾也。余偶閱一說序,稱施某嘗入市肆,閱故書,於敝楮中得宋張叔夜擒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其門人羅本亦效之為《三國志演義》,絕淺陋可嗤也。

不過胡應麟生活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且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

謂耐庵『嘗入市肆閱故書,於敝楮中得宋張叔夜擒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且雲『施某事見田叔禾《西湖志餘》』,而《志餘》中實無有,蓋誤記也。

不少學者包括胡適魯迅都認為施耐庵是一個【託名】——甚至有人認為施耐庵就是羅貫中本人。


首先,只要是接著「驚惡夢」寫的,百分之百是偽托的古本,因為驚惡夢是金聖嘆自己加的戲。

其次,光看文風和人物對話,妥妥的民國產物。

最後,水平和原著完全不是一個層次。

總之,假貨。


在哪可以看到這本書?有電子書下載么?


梅氏藏本水滸傳

《一百二十回古本水滸傳》(簡稱《古本水滸傳》,下同)是《水滸傳》諸多續書中最為特殊的一本,從它面世之日起便掀起軒然大波,成為水滸研究領域最為白熱化的焦點話題。《古本水滸傳》引起如此大的爭論倒不在於其文章的思想性、藝術性,而在於它的真偽之上。許多人窮盡一生旁引博證,深挖細斟,為了證明它的真偽可謂不遺餘力。否定者認為此書狗尾續貂,魚目混珠;肯定者則稱其為「埋沒的珍珠」,遺失的瑰寶。為此唇槍舌劍,筆來墨往,差點就要隔空叫罵,刀槍相向了。但在1992年張國光發表了《偽中之偽的120回,&<古本水滸傳&>剖析》之後,幾乎便確認《古本水滸傳》系其序作者梅寄鶴所偽續,其中最為有力的證據便是梅寄鶴的女婿王天如所撰《關於&<古本水滸傳&>》中明確地提到梅寄鶴「在進入中西書局後按照施耐庵的筆法思路,從原有情節中推演生髮,關合連貫,繼續撰寫了後五十回,託名施氏原著,稱為《古本水滸傳》」。不過即使如此,仍有學者堅持《古本水滸傳》為施公原著,雖然話語微弱,但也不必輕言否定。

我覺得這個可以解答你的問題了。


不太清楚題主說的古代水滸是什麼,但我有一本梅氏藏本差不多就是你說的那樣′_&>`

表面是正常的。華光燦爛逼格滿滿對不對?

前七十回合也沒毛病【原諒我手抖】從後五十回合開始,畫風就迥異了:

WTF……丁九郎和段孔目都是sei……你們走我不認識你們不認識不認識(′?皿?`)

癩頭黿和油簽子……【我會告訴你在第八十五回合李逵他們幾個為了給林沖報仇去把高俅的兒子殺了么 口亨╭(╯^╰)╮】

……

總而言之……這本書里,梁山好漢除了晁蓋全沒死……

【晁蓋:我不聽我不聽,憑啥你們都沒死!ヾ(??Д??)?"】

【眾:沒辦法啊老大,和諧社會最重要,減少殺戮,從我做起(???? ???)】


梅本的官軍武將武力匪夷所思,隨便出來一個都能力戰七八將,連欒廷玉、周謹的水準也變得非常嚇人,前後也差太遠了


嚴格來說,《古本水滸傳》才是真正施耐庵的原著。施耐庵在寫《水滸》小說後發生了一件事,施耐庵因為《水滸》而獲罪,後來他的朋友給他出的主意:「你因寫書被抓,還要以寫書出來,你咋來,還咋走。」施耐庵用了三天寫了一部《聊齋》才得以釋放。雖然是傳言,但是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來,如果現行的《水滸傳》就是施耐庵的原本,那麼施耐庵又因為什麼會被抓呢?沒錯,《水滸傳》主要寫的是宋江起義,肯定要得罪當朝統治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寫這部書時候是元末奸佞當權,朱元璋參與的紅巾起義推翻了腐朽的元朝的時候,本來這場起義成功,朱元璋當上皇帝,但是朱元璋看到施耐庵的《水滸傳》之後大怒,將施耐庵抓了起來(朱元璋本身歌頌的是朱元璋,結果卻因為這個獲罪,有點……)。如果宋江真的被招安,還征討了方臘,朱元璋就不可能大怒了,因為既然被招安了,正符合統治者的心思(別看朱元璋是靠農民起義當上的皇帝,但是他上台後也殺了很多功臣,這點足以說明朱元璋很怕被人篡權),為啥要抓施耐庵呢?很顯然,正是因為施耐庵寫宋江沒有被招安,才有的這個結局。別管這個傳言是真是假,仔細看看現行本水滸傳第七十回和第七十一回的銜接,就有很嚴重的問題。第七十回在網上搜出了好幾個版本,其中有一個版本第七十回是「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但是接下來的第七十一回卻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宋公明慷慨話宿願」,很顯然這兩回的銜接有很大的問題,為啥第七十一回不接著梁山泊英雄驚噩夢的這個噩夢往下寫,而是重新將第七十回重寫了一遍?有人說可能是錄機時錄錯了,但是很顯然有問題。還有版本是第七十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七十一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我且不說第七十回後面的內容,單就第七十一回的題目看就有很大的問題,章回體小說講究的是題目前後對仗,而且尾字押運。但是第七十一回的題目別說對仗了,連押韻都不押韻。有人會說這不是很工整的對仗嗎?那麼我給大家分析一下為啥這一回的題目不對仗,頭上柴進和李逵問題不大,後面的入禁院和鬧東京也沒問題,但是注意,簪花和元夜有啥關係嗎?簪花是動名詞,元夜卻是一個普通名詞。前面動名詞,後面對應也要動名詞才符合對仗的要求,施耐庵不應該連這個都不知道吧?而且大家看前七十回的題目,對仗都十分工整,為啥第七十一回突然就發生了變化?然後再看第七十二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這就更難以理解了。不懂的人也許覺得是很工整的對仗,但是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對仗有很嚴重的問題,首先,黑旋風是一個綽號,梁山泊是一個地名,綽號和地名怎麼可能對到一起?另外,黑旋風喬捉鬼這個「喬」是什麼意思?後面梁山泊雙獻頭的「雙」是數量代詞,一個根本不知其意的詞和一個數量代詞放在了一起,也根本不符合對仗的要求。再往後第七十三回我就不說啥了,簡直就是胡寫亂寫的題目。施耐庵作為一個文人,他不可能不懂得什麼叫做對仗,更不可能瞎起題目,所以後五十回單從題目上看根本就不可能出自施耐庵之手。另外前後寫作風格變化非常大,為啥前面寫上梁山造反,後面卻全伙受招安?根本就不符合文章的總體基調。雖然說這108個人很多都是朝廷命官,上梁山都有各自的苦衷,但是如果當初的大宋王朝不是因為昏庸腐敗,僅僅有幾個奸佞當權,可能會把這些人都逼上梁山嗎?往往昏庸腐敗都是從帝王開始的,帝王昏庸才會任用奸臣,才會造成後來的農民起義。有的觀點認為朝廷待宋江不薄,所以宋江才會接受詔安。我很質疑這個觀點,如果朝廷不腐敗,為何宋江怒殺閻婆惜後,卻沒被判死刑或是徒刑,而僅僅是流放?表面上看確實是朝廷對宋江法外開恩,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這個細節,就是第三十五回當中提到的「宋太公自來買上告下,使用錢帛」,如果是清廉的朝廷,秉公執法的官員,可能會有這個節目嗎?還有,宋江本是鄆城縣押司,按照當時的說法也就是個書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文秘一類的官員。當時的書吏年俸並不多,而且是縣官自行聘請的,並不在編,所以更無從談起其他的福利待遇了。那麼,宋江家裡用來買囑縣太爺的錢是哪來的?宋江的父親和弟弟以務農為生,家裡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錢財,所以這筆錢對宋江家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縱使省吃儉用,這一筆錢拿出去,宋江家基本上也就等於破產了。宋江流放後,因為誤題反詩被黃文炳發現,黃文炳教唆蔡九知府捉拿松江,並以謀反的罪名問斬。如果說宋江只是記恨黃文炳而上的梁山,那麼宋江在後面又要為自己樹敵呢?這根本不符合要被招安的邏輯,因為你想要被招安,就要想方設法的接近地方官,向朝廷表達願意接受招安的意願,而不是為自己樹立那麼多的敵人,這樣對自己並沒有任何好處。其他的那些所謂的朝廷命官或是顯貴人家,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無路,他們可能會跟著宋江造反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有的觀點認為那些人很多都是應「天罡地煞」之數才到一起聚義的,但是如果不是因為生活無以為繼或是受到迫害,這些人可能聚到一起嗎?另外,《水滸傳》當中前後埋設了許多的線索,很多人互相之間都是有關聯的,怎麼可能前七十回出現的人物到後五十回卻連影子都看不到呢?比如宋公明三打祝家莊裡面出現過一個叫欒延玉的人,打完了祝家莊這個人卻不見了,宋江只說了一句「只可惜殺了欒延玉這條好漢」,但是這一回裡面根本就沒交代欒延玉跟誰打的,也沒說是死是活,莫名其妙的就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後文肯定要有交代這個人究竟哪去了。但是現行本的《水滸傳》根本就沒交代欒延玉到底哪裡去了,這根本不符合施耐庵的寫作風格(宋江上了梁山,還把他的父親和弟弟都接上了梁山,也算是對宋江的家庭有了個交代。那為啥不交代欒延玉的死活呢?)。還有,當時金毛犬段景住搞到的「照夜玉獅子」馬,在打完曾頭市之後,也沒有交代這匹馬的歸屬,結果現行版的《水滸傳》依然沒有交代這匹馬的歸屬,如果是施耐庵的原著,可能這麼寫嗎?所以,現行版的《水滸傳》並非施耐庵的原著,後五十回是被人篡改過的,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後五十回的題目很多都存在不對仗的問題了。而且這後五十回應該也不是羅貫中所著,因為從《三國演義》這部書來看,羅貫中雖然忠君思想、正統思想很重,但是作為一個文人,他也深知章回體小說題目講究對仗(畢竟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施耐庵不可能不教羅貫中這些),所以如果後五十回是羅貫中所著,那麼題目也應該是工整的對仗,而非胡寫亂寫的題目。從這些現象可以判斷,現行本《水滸傳》的後五十回(確切說是五十一回)均被人篡改過,而且篡改的人是冒用的羅貫中的名字。而《古本水滸傳》才是真正施耐庵的原著。


我記得這本書的序言中比較詳細的記述了這本書為何相較其他版本更像是施耐庵所著,具體記不清了,題主可以參考


施耐庵水滸傳最初叫江湖豪客傳,是這樣構思的:大聚義-私征田虎王慶-戰童貫高俅—義軍南下欲征方臘一張叔夜擊降宋江-主動招安-征遼征方臘。後來為顯忠義移置征田虎王慶,刪去張叔夜擊降宋江,創作忠義水滸傳(袁無涯本),但只寫到74回,為張士誠起義,先刻印了70回本,續寫梅本後50回(古本水滸傳),之後隨張士信轉戰浙西,至正19年回白駒隱居蘆葦盪著水滸(吳從先讀本)。晚年回白駒接著袁無涯本74回往下寫,避朱元璋到淮安著書,京陵入獄7月,釋回淮安,由於體弱自刪田虎王慶,召集門校對水滸,先完成百回本,再繼續創作田虎王慶故事。

馬幼垣乾脆叫馬幼稚,無憑無據,胡言亂語。簡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梅本,吳本,金本等版本都是施耐庵作的。羅貫中是戲曲家跨行拜施耐庵為師,故叫隔山門人,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五代殘唐 、三遂平妖傳也是施耐庵作的。施耐庵不是白駒施氏長門譜始祖施彥端,而是施彥端之父施元德,即諱肇瑞字元德號耐庵,至正二十五年離開張士誠部隊,訪友寓居江陰,嘆王勃懷才不遇改名子安(王勃字子安),淮安人不知,誤以為諱子安字耐庵。

請關注我的拙文《水滸傳版本源流新考》、《施耐庵是白駒場人》、《施耐庵與羅貫中》。施耐庵之謎己經由施耐庵後人解開,無須再解。


推薦閱讀:

如何解釋水滸傳中人物的綽號?
《水滸傳》為什麼設置晁蓋這個人物?作者施耐庵的用意何在?
《水滸傳》有哪些關於性壓抑的細節?
水滸傳里吳用該如何評價呢?他倒底有用嗎?
通讀過四大名著的人多嗎?有何感悟?

TAG:水滸傳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