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汪曾祺「我認為中國不具備產生卡夫卡的<變形記>那樣的作品的條件」?
01-20
「我沒有那麼多失落感、孤獨感、荒謬感、絕望感。我寫不出卡夫卡的那樣痛苦的作品,我認為中國也不具備產生那樣的作品的條件。」
- 日本可以
- 海明威可以
- 魯迅可以
- 但是21世紀不具備,孔孟以來也不具備。明清小說也不會發展到那一步。因為 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 發展過來的 文明傳統 是 溫潤如常。想想李白,像杜甫,更經典的,更明顯的 東坡。即使是起義,運動,但仍有人挺住。人多就可以熬得過,就不至於消沉於扭曲。
- 變形的是封建,不是文筆功底。
- 或者你再想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
- 弗蘭茲·卡夫卡
- 蘇軾_百度百科
變形記(卡夫卡小說作品)
- 卡夫卡的創作旺盛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潮時期。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典型之作。表現主義的創作主張是遵循「表現論」美學原則而與傳統現實主義的「模仿論」原則相對立的。它反對「複製世界」,即不把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作為真實的依據,而主張憑認真「觀察」和重新思考去發現或洞察被習俗觀念掩蓋著的,而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實。為此就需要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把描寫的客觀對象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這種藝術手段通稱「間離法」,在布萊希特那裡叫作「陌生化效果」。《變形記》的變形即是一種間離(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係維繫著,一旦割斷這種關係,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 如果從西方流行的「異化」觀念去看,這篇小說也是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一篇傑作。在實際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與父親的關係確實是不和諧的,但與母親關係是正常的,與他第三個妹妹特別要好。但卡夫卡卻在一封信中說:「我在自己的家裡比陌生人還要陌生。」這裡,卡夫卡寫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人的變形,也是自我「異化」的一種寫照。尤其是主人公變成甲蟲以後,人的習性漸漸消失,而「蟲性」
- 在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取得和諧關係的世界裡,人的變形也是一種象徵,一切倒霉人的象徵:人一旦遭遇不幸(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傷殘、政治襲擊等),他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從而失去作為人的價值的「自我」,成為無異於低等動物的「非人」。
- 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變形是一種怪誕的表現手段,是一種創造「距離」或「 陌生化」的技巧。按照美國美學家桑塔那那的說法,怪誕也是一種創造;它違背客觀事物的表面真實,卻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因此它已進入現代美學的範疇,成為表現主義文學藝術偏愛的一種手法。
- 表現主義文學創作強調從主觀的內心感受出發,作品往往具有一種個人的真實性,這在卡夫卡筆下呈現為自傳色彩。不僅主人公的身份(公司僱員)和心理(作為長子必須盡家庭義務)與作者近似,其他人物如父親、母親和妹妹幾乎都可以與卡夫卡的家庭成員進行比較。
- 作者賦予格里高爾蟲形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喪失,人失去自己本來有的東西,就異化為非人了.因為工作壓力,關係冷漠,對自己的命運無法把握的感覺。
我國還未進入資本主義晚期
其實對於中國而言,我們的心理素質決定了我們有把一切看淡並隱藏很深的能力。汪老說中國人普遍具有「皮實」的心理(《跑警報》),所以深重的苦難心理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淡化。但我覺得這不妨礙我們擁有卡夫卡那種對苦難的觀察和體會。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吧。
為什麼不想想汪曾祺說的對不對。卡夫卡寫的是真正根植於現代人的,哪怕它改頭換面。汪曾祺是汪曾祺,他也只是汪曾祺,他是他說的那些人,他不是所有人,更不能替時代預言。
因為汪自己就寫不出來,他自己本質上是個寫「情調」的散文家,而不是真正的小說家。他不適合寫那種「深刻」的小說,自己一生的創作也可以歸納為某種「語言實踐」。其次是死得還太早,九幾年也無非是人民過上好日子的階段,生命尾聲的老人接觸社會也少了。什麼是真正的現代社會,他估計沒太多體會。
汪曾祺屬於茶餘飯後一樂呵,看一點很有意思,看多了太沒意思。
他說自己寫不出來,幸好是他自己說的,要不然我得替他說。
汪曾祺很能代表中國文學。中國人自古心裡頭厚實,沒那麼多現代性的痛苦可以感受,也沒那麼現代性的語言可以表達。汪曾祺在中國普遍認為是頂尖文人一類,從此可見一斑,中國文學偏愛什麼東西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汪曾祺的《歲寒三友》?
※為什麼說汪曾祺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故里三陳》里的陳小手為什麼要當產科醫生?
※名人如何評價汪曾祺?
※汪曾祺所說的「大概是覺得已經淪為食客,就不必「軒」了」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