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宋的一些男詩人要用女性口吻寫詩寫詞?

為什麼很多男士人經常用女性的角度寫詩詞?這是一種什麼狀態?什麼心理呢?還是說這些詞都是寫給女藝妓優伶(唉,有些人一聽藝妓就想到日本,所以必要補充藝妓中國自古就有,參考韓熙載夜宴圖)唱的?


【一】

這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用術語表述,即為【男子作閨音】。

【二】

中國文人說話,講究【含蓄】二字。

辦事求人,不直說,寫詩一首引經據典,不著一字把事情給辦了;表達哀思,不直說,借月借風,賦詞填曲一首,曲徑通幽就把情緒給渲染了。

豪放派也不講大白話,辛棄疾就最愛掉書袋。

而【男子作閨音】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樣,是文人們以【含蓄】的方式表達感情的方式之一。

【三】

君難托

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寧獨異?

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

感君綢繆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讒言入耳須臾離。

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托。

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

這首詩,我沒有加上作者名,不知沒讀過此詩的各位看得出來是誰寫的嗎?

從字面看,是一首棄婦詩,妻為夫所棄,而妻仍表忠貞,大意如此。

這詩乃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所作。

談起王安石,就不免談到他的變法。加上這個背景,再看這詩,是不是更加明了了一些呢?

原來是王安石借棄婦之口之語氣埋怨皇帝在變法之事上「負了他」又表輔佐之忠心來著呢!

【四】

回到這個問題,為什麼唐宋的男詩人要用女子的口吻作詩?

- 在古時,詩歌與仕途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要緊密得多。

- 有多少風景的描摹只是被貶一路的見聞?有多少鶯燕蝴蝶的讚美只是托物言志的載體?

- 男子作閨音,絕非只是單純的為棄婦抒不平。

【以閨音來抒發自己的鬱郁不得志,既符合了含蓄這一審美訴求,又表達的恰如其分,不被皇帝賞識的士人不正如不被丈夫所寵愛的妻子嗎】

以上


香草美人是中國詩歌一大傳統。

的確始自屈原。《離騷》前半部分塑造了一個棄婦形象。那是個稟性高潔的美人,本與「靈修」有約,但因美貌見嫉,被眾女詆毀,從而被靈修疏遠。屈原以此來寫自己與懷王間的關係,以男女喻君臣。

《離騷》會出現這種寫法,一是這兩種感情確有某種相似之處。屈原追求的是一種盡善盡美的「美政」理想,要的是君正臣賢同心同德(後來這種願望在《三國演義》的劉備和諸葛亮間實現了),然而事實上兩個人終究是兩個人,而人性本身又並不那麼堅定,面對現實的時候,產生隔閡在所難免。追求兩心如一,期待著君王的理解,以及事實上的無能為力,種種複雜的感情與男女之間的愛情體驗非常類似,作為文學的表達要方便得多。二來是楚地的「巫鬼淫祀」傳統,祭儀中巫覡與神靈之間的情感體驗,也存在著類似於愛情的情感。另外可能是男性人格中潛在的女性意象的影響。(還有人說這是源於屈原與懷王之間的同性之愛……自己感受吧)

總之是從《離騷》之後,不只唐朝,歷朝歷代都有人繼承「香草美人」這個傳統進行創作(更多的人喜歡從描寫男女之愛的文字中解讀出政治意味)。不過後世這種香草美人的喻托,多了些委曲畏怯的尊卑之感。

像曹植的《七哀》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回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再如《雜詩》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止。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與《離騷》「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一脈相承。

後世男詩人用女性角度寫詩,情況也各不相同。

一類是這種用作寄託的。借口愛情,可以曲折地表達出現實中一些不便明言不敢明言的內容。

舉個栗子:

杜荀鶴《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秦韜玉《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易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與小曹同學的詩相比何如?

再著名點的比如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背後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這首詩投遞的對象「張水部」張籍,也有一首很有名的——《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表面上是一個已婚女子拒絕了愛慕者的追求,實則用一個不會得罪人的方式,婉拒了藩鎮拉攏。

另一類是繼承了「宮怨」「思婦」傳統的,以宮女、徵人婦、商婦等女子作為主人公,模擬她們的口氣抒情。

這裡面情況很多明顯是有寄託的,與上一類有交叉。比如以上杜荀鶴的那首就是一首宮怨詩。其實很多宮怨詩都容易讓人聯想到懷才不遇,兩種怨太像了。

比如王昌齡《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

也有很多沒有政治上的隱喻的,主要模擬女子心理抒情

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詩庄詞媚」,雖然歷來有「詩緣情而綺靡」的傳統,但詩這種體裁在發展過程中還是被賦予了不少更沉重的意味。但人總有七情六慾,詩人尤其有豐沛的感情需要表達。在那樣的時代,一個大男人直抒胸臆,在詩里大談特談個人感情,總是有些奇怪。像杜甫這樣含蓄的老頭兒,寫首《月夜》明明是自己想妻兒了,還得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說成是媳婦想自己。所以把抒情主人公換成女子,表達起這些私人感情就自然得多了。所以那些男詩人寫愛情,很多喜歡換個身份。(另外猜測與很多詩歌是給歌妓們傳唱的有關)

也有敘事。像杜甫《新婚別》、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元稹《連昌宮詞》(詩有諷喻之用,但不認為是借女子口氣寄託)

現代的男作家創作女主人公第一人稱的作品,女作家模擬男主人公口氣,這些都不算是什麼奇怪的現象了。

唐詩里還有種情況是代筆,就是替詩中的主人公抒情。比如代別人妻子「寄外」的,很多時候是替痴心女子挽回或聲討負心漢——這活計是駱賓王的強項。

比如駱賓王的《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 莫言貧賤無人重,莫言富貴應須種。綠珠猶得石崇憐,飛燕曾經漢皇寵。良人何處醉縱橫,直如循默守空名。倒提新縑成慊慊,翻將故劍作平平……」(全詩太長了)

郭氏是盧照鄰始亂終棄的相好,結果盧另結了新歡,拋棄已懷孕的郭氏兩年音信全無。駱賓王打抱不平,就用郭氏的口氣寫了這首詩給好友盧照鄰(這是什麼樣的兄弟情誼)


揚之水在《無計花間住(好像是這本)》里討論過:

「換一副女性口吻,就可以表達出自己的雙重情結。君臣之思可以退而藏其中,變得含蓄婉約,炙熱的情愛,出於女兒之口,真正的主角便成了置身事外的觀照者和代言人,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


詞的女性特質是因為詞起於宴樂,最早是在筵席中寫由歌女演唱的歌詞。花間詞序中寫:「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案香檀。」設想筵開玳瑁,褥設芙蓉之時,一幫有錢有閑的公子哥都坐好了,美女抱著琵琶侍坐一邊,這時候你上場執鐵板開唱「大江東去」...不覺得一下齣戲了么?

詞的女性化特徵就來自於它最初的職能:歌女唱的詞,自然內容就是女性化的。最開始的時候詩人並沒有以詞言志的想法。但詞的幽越悱惻要眇宜修之美恰恰在於,雖然詩人並沒有故意地想要借詞表達自己的思想志向,但在寫這些娛賓助興的詞章的時候,他們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品格和情感也帶入到文字之中。也因此如王國維所說:「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詞中的言有更豐富的聯想和回味空間。

我還看到過另外一種猜想,覺得很有趣:宋朝有很多窮困潦倒的詞人,由為歌女寫詞來換得食宿(最著名的是柳永)從這個角度想,是不是也有供需關係的原因?

推薦:葉嘉瑩的詩詞講稿


欣賞女性視角的美吧…現代流行音樂男創作人也以女性視角寫歌一樣啊,偶爾還拿回來自己唱……


因為彼時歌伎是女孩子,就像現在方文山林夕黃偉文姚謙姚若龍他們給女歌手寫詞一樣。

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含蓄。

例如朱慶餘一首<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當時朱慶餘正考取進士,這首詩中他以新娘自比,以張水部(也就是張籍)比新郎,以舅姑比主考官,用一句「畫眉深淺入時無」如此含蓄地試探張籍,妙妙妙!你們自己感受一下。


詳情參考 葉嘉瑩 的《迦陵說詞講稿》。


不得志的時候拿女性自比吧。


簡單按照男女的說法是沒有意義的,事實是,只有皇帝才是男人中的男人,君臣關係中,就是你是男的,在皇帝眼中,跟女的沒兩樣。所以臣子們寫怨婦詩完全可以理解嘛


因為原本唱詞的絕大多數就是女人


像周杰倫唱女腔,梅蘭芳演女旦,是技術也是藝術


這類詩多半是有寓意的。

古代男人不滿當朝,卻又不敢直言,就把自己和君王的君臣關係比喻成女子對丈夫的夫妻之情。因為君臣關係很像夫妻關係,在古代「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

文人不敢直說,就只好用夫妻關係暗喻。古時伴君如伴虎,直說的話很容易就被砍頭了。。

所以很多這種女性口吻的詩是用來描寫君臣關係的。。當然另有一部分不是,比如溫庭蘊之類。。

另吐槽,一般寫出這些詩的人都不是像蘇軾辛棄疾之類我們心目中的大丈夫男子漢形象,而是憂鬱抱怨的文弱形象,現代詞大概叫「有點娘」!

舉例。此例來源網路。

太行路

白居易

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峽之水能覆舟,

若比人心是安流。人心好惡苦不常,好生毛羽惡生瘡。

與君結髮未五載,豈期牛女為參商。古稱色衰相棄背,

當時美人猶怨悔。何況如今鸞鏡中,妾顏未改君心改。

為君熏衣裳,君聞蘭麝不馨香。為君盛容飾,

君看金翠無顏色。行路難,難重陳。人生莫作婦人身,

百年苦樂由他人。行路難,難於山,險於水。

不獨人間夫與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見左納言,

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

只在人情反覆間。

《太行路》是《新樂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詩下註:「借夫婦以諷君臣之不終也。」這兩句是說,太行山路險難行,能摧毀車輛,若比起君心啊,它多麼平坦;巫峽里的水能顛覆船隻,若比起君心啊,它多麼平穩!諷刺之意顯而易見,遣詞簡勁有力,譏剌深刻,所謂「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

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這兩句是說,生而為人,實在不要作女兒身。女人可憐,一生中的日子,是苦是樂,全由他人(男子)安排,多悲哀,少歡樂。以封建社會婦女受壓迫的狀況,暗喻君臣關係,臣下缺乏自立,身無自由,苦多樂少,命運全由君王所左右。委婉含蓄,蘊藉深沉,耐人琢磨。


我是一個中文系的學生,又是也自己寫一些短篇小說之類的,自娛自樂。

我是男生,但是很喜歡以女性的口吻去講述故事,原因如下:

1.男性、女性的情感其實是很相似的,有些情感的抒發,如果是以男性口吻寫,會有「矯情」、「扭捏」的感覺。這是社會對」男性人格「塑造的結果:男性過於細膩的情感表達會引起讀者的不適。所以我如果想用一篇文學作品表達自己的某些很真實很細膩的情感,就必然要借用女性口吻。

2.我自己對自己的文風總結是:細、密。包括對細節的把握,對微動作的把握。說實話,這些東西用男性口吻寫,實在不合適,你讓一個壯漢去仔細的體會對面的姑娘一會兒摸自己的鬢髮一麾摳自己的袖口是幾個意思,壯漢做不到。只有女性才會有細膩的心思,細緻入微的觀察。所以為了適合我自己的文風,我也會首選以女性視角寫文章。

另外,有些女性視角的詩作,其實是有深層含義的,」棄婦」往往是政治不得意的隱喻,「思婦」往往是「求重用」的隱喻。還有些作品的比喻很巧妙啊,比如:

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是寫什麼的?

是的你沒有猜錯,這是機智的朱慶餘同學寫給科舉主試官張籍的詩,想要確認一下張大人是否已經中意自己。嗯,你們體會一下。我覺得智商不到一定水平是看不懂的。

這是走後門?不不不,這不叫走後門,事實上,很多唐代的才子都是通過事先解釋主考官然後一舉在科舉中奪魁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比如孟浩然同學。

以上是我在現代文創作中的一些體會,希望對題主理解唐宋詩詞家以女性口吻作詩詞的心態有幫助。


謝邀,因為他們沒聽過《男人哭吧不是罪》。


原因有:

「大王!理倫家啊大王!大王尼聽我說話啊!QAQ」;

「姑娘我送你首歌吧,不負你我這一夜春宵的盡興」;

最後是「天生是gay難自棄,就愛婉約彎到底」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