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平如何?像武大郎這樣的販夫走卒過得咋樣?

以前聽說宋代以25%的人口產出80%的gdp,後來了解了王安石變法,才知道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並不是士大夫所宣傳的那樣好.


首先要澄清一件事實:

武大郎同志在清河縣的那個沿街商住兩用小樓房,可不是他自己賺來的,更不是遺產所得。

「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這房子是別人連老婆一起送的。

所以要說武大郎的真實生活水平,這套自帶產權的「嫁妝」算不得數。

武大郎一個月賺多少錢,《水滸》裡頭沒戲說,倒是他家的小街坊鄆哥,那個把潘金蓮西門慶的事情告訴武大的小孩子,冒著被打一頓的風險,也死活要把一筐雪梨賣給大官人,順道有句話:「撰得三五十錢養活老爹也好。」從鄆哥的情況來看,一天掙三五十文,大概就是縣城中低收入者的日最低消費保障了。也就是一個月900~1500文,就照鄆哥每個月的收入沒有波動,月月都是1200文好了。這些錢能買啥呢?就取故事發生的宋徽宗時期的物價來看:

宣和四年(1122年),榷貨務報告道:「古有斗米斤鹽之說,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時鹽價斤為錢六七十;今米價石兩千五百至三千,而鹽仍舊六十。」——《宋史·食貨志》

也就是說熙寧年以前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600文至700文,而當時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2貫500文至3貫。也就是鄆哥一個月的收入最多也就買半石米。

宋代一石=10斗=92.5宋斤,1宋斤=當今社會的640克,那麼根據換算,宋代一石=當今社會的59.2Kg。

也就是城市低收入人群一個月最低生活保障是60斤大米,別忘了,鄆哥掙的錢,是要養老爹的。也就是爺倆一個月60斤米,平均一人一天一斤米。

這個是米本位,換成現在的人民幣的話:

要想吃點肉,山東地區北宋肉價沒找到,倒有南宋的,只能做個參考:宋寧宗,臨安府中豬肉賣90文1斤;皮、骨每袋2斤2兩,賣70文,每斤約30餘文。折起來,一斤(現代斤)的豬肉,大概是七十文上下。

考慮到戰爭導致南宋初年物價更高,加之臨安是個大城市,估摸著清河縣一斤豬肉三五十文?

鄆哥他爺倆,偶爾還是吃得上肉的。只不過想吃農家小炒肉的話,吃不著,沒辣椒。

哦對了,要吃點兒魚之類的水產品,一斤一百文。

要說北宋人民的菜籃子,豐富程度肯定比不上現代人,當時大致就有韭菜、芹菜、姜、蘿蔔(不包括胡蘿蔔哦)、菠菜、茄子、大蒜、蔥、冬瓜這些種植產品。鄆哥爺倆想吃菜的話,還得買,奈何一日三餐,一頓就三兩米,還吃菜。

那就不吃菜了?不行。除了人工種植的,還有採集的,鄆哥要是手腳伶俐,為人勤快的話,還有竹筍、蕨菜、蒓菜、薺菜、馬齒莧、蒼耳、蒲菜以及蘑菇、木耳這些玩意兒。面無菜色不至於,但是要說吃得好,還是得呵呵。別忘了,大宋鹽鐵專營,剛剛上頭有說鹽多少錢,60文一斤。

不過話說武大郎堂堂三寸男兒,收入水平不是鄆哥這個半大小子可以比的。比如:

武大道:「既是如此,卻是虧了兄弟。我有數貫錢與你,把去糴米。明日早早來紫石街巷口等我。」——第二十五回·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葯鴆武大郎

一給就是幾貫錢啊!對比對比上頭小猴子的收入。當然了,不排除武大當時知道自己成了鐵帽子王之後一氣之下才做出這等舉動。不過他出門賣炊餅時,兜兒里揣著幾貫錢,也從側面說明了他收入其實還算可以吧。

沒查到武大郎一個炊餅多少錢,也沒查到他一個月能賣多少個。所以只能從側面推敲以武大郎為代表的北宋末年小本買賣從業者的收入。

山村居民:

張耒的一首詩寫道:「山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人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斗粟」,山民賣柴每日可得100文(可能詩人要寫「負薪人市得一百零二錢」之類的不好說,百錢只是虛指,更何況宋朝省陌,所謂「百錢」或者「一陌」實際只有七十七個銅錢。)

北宋淮西的傭工,「力能以所工,日致百錢,以給炊烹」,日收入100文;

南宋長江漁民「賣魚日不滿百錢,妻兒三口窮相煎。朝飧已了夕不飽,空手歸去蘆灣眠」,日收入也是100文左右;

都昌縣一名農婦「為鄉鄰紡緝、漧濯、縫補、炊爨、掃除之役,日獲數十百錢,悉以付姑」,也是日收入100文左右。這是農村人的日收入水平。

可見其實差不多都是一百文上下。

城市的情況:

舒州官營酒務的雜工,「每名日支工食錢二百五十文省」,日工資有200多文;饒州市民魯四公,開食品店「煮豬羊血為羹售人,以養妻子。日所得不能過二百錢,然安貧守分」,日收入100多文,不到200文;吳中也有兩名市民,「同以鬻鱔為業,日贏三百錢」,每人每日也有100多文的收入;滄州有一婦人,「幼年母病卧床,家無父兄,日賣果於市,得贏錢數十以養母」,每日收入則不到100文;

以上數據除了括弧內我瞎扯的,皆來自騰訊·大家 ,吳鉤,《宋朝:高收入與高消費的時代》

輔以鄆哥的收入來看,武大郎出去賣炊餅,大概一天能賺100~200文,也好不了哪裡去。

就算150文,且他天天出去賣,炊餅。一個月收入是4500文。

按照上面的米本位來換算。以北京市2015年01月08號均價4.8元/公斤。

4500文=1.8石米=現在213.12斤=106.6Kg=511元左右。

當然這麼算他的收入水平有誤區,畢竟消費物價也得算成米本位再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才行。兩次代換就好了。

對了,書里有說潘金蓮還做針線活兒呢,一個月怎麼不得掙點兒。兩口子要是沒西門慶來打岔,估摸著5000文還是能掙了的。這個收入水平,按照上面說的物價,米管夠,炒菜能放心加鹽,時不時吃點豬肉燒雞,改善伙食時拿出月收入的五十分之一買一斤魚,糖醋不起,不怕清蒸,紅燒要掂量掂量家裡的鹽夠不夠,還沒算上甜麵醬錢。

總之,結論是:以武大郎為代表的廣大北宋小城市小成本工商業從業者的月收入,只要勤奮點(畢竟不勤奮可是賣不了4500文啊!),溫飽不是問題,基本達到小康。只要不是點子背,遭遇意外事故啊,突患重病啊(畢竟該縣藥品壟斷商叫西門慶),小日子還是紅紅火火挺有奔頭的嘛。

最後的最後,可能我說得完全沒道理,畢竟,施耐庵不是北宋人呀!鬼知道他當時有木有考據,還是按照元末明初的物價來寫的~~~~


反駁forest的轉發觀點 答主忽視了宋朝和明朝完全不同的稅收制度,宋朝設轉運使把地方的稅收都發運京城由中央財政衙門統一分配,而明朝則是兩京十三省各布政使司衙門稅收後負責供需本地財務支出以及附近衛所支出,中央財政因此才遠遠低於宋代。另外明朝不徵收商業稅,明中後期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的迅速發展沒有給政府帶來財政收入也是明代中央政府財政收入較少的原因。清代擯棄明代稅收方式,重新把地方財政權收歸中央,所以稅收數額重新上升。

另外,宋代的一貫兌換銀兩的數額並不是一比一,歲幣和開採不足造成宋代銀兩嚴重不足,而明清兩代日本白銀和美洲白銀大量流入造成銀價下跌,所以宋明清之間的貨幣換算用米本位制更合理


懇請題主回去多讀書。

王安石的變法,並不是因為百姓窮,並不是以改善百姓生活水平為目的的。

恰恰相反,王安石的新法內容是——

1. 對百姓進行軍事訓練,

2. 對富裕和中產階層收取高額稅,

3. 對金融業進行整治,

目的是富國強兵。一面增強國力;另一面是增加百姓的負擔。原因是百姓實在太富了。

將百姓的財富集中到國家手上,才是他的目的,不然也沒有這麼多反對新法的了。

------------------------------------------我是分割線------------------------------------

不過,我也想談談宋朝,在蒙元、在中國受到野蠻民族掠奪之前,中國百姓的生活狀況,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我們從正史開始考證吧。

1) 司馬光,

司馬光曾經在奏本上抱怨,世風不崇尚節約,販夫走卒皆著絲襪。

司馬光認為是時候提倡節約的傳統美德,來改變百姓浪費習慣了,並強調提倡節約應該從皇帝做起。

其實這個現象王安石也觀察到了,老百姓實在太有錢了,因此王安石提議宋神宗,我們可以多些收稅,增加徭役,改善改善軍隊和公務員待遇了。

兩個奏本同時到神宗手上,而神宗就此決定支持王安石。

(神宗同學請不要激動,OKOK,我知道事情不是這麼簡單。)

但,武大郎穿絲襪這個事實就這樣赤裸裸的擺在這裡。

北宋的絲質襪子,相當於今天的義大利名牌。

我們曾經聽法國的服裝設計師說,如果你想看一個人的品位,那麼只要看他的襪子。如果他連襪子都考究,那麼基本上他的內衣內褲bra都是有獨立品位的了。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武大郎這個矮矬偏偏喜歡穿世界頂級名牌很有品位的招搖過市,以至於西門慶、司馬光和王安石都看不下去了。

I wanna change the world. (我草)三人心中都發出同樣的吶喊。

神宗同學,不要激動請坐下,題主問的不是『為什麼提倡節約,要從皇帝做起。』,好好,OK,我答應你,我們下次來討論這個問題。

2) 水滸

水滸中記載,武大郎在清河縣有套屬於自己產權的房子。

說明一下,北宋當時的經濟在世界的地位,遠在今日的美國之上。清河縣的繁榮程度,不是你老家二線城市的樣子,放到現在來看應該是美國休士頓的樣子。也就是今天北京上海富豪和全世界優秀人才想移民的地方。

武大郎,不僅有北宋的戶口,還有自己的房子。

嗯,這個矮矬,已經有觸犯天怒的傾向了,但是事情沒有完。

3) 金瓶梅

金瓶梅中有潘金蓮竿打西門慶的記載。

西門慶,家財萬貫遊手好閒,因此他應該經常在繁華街上閑逛。

而『竿打』描寫的是,潘金蓮調簾落下竿打到西門慶,這說明,武大郎的房子,至少有二樓,很可能有三樓。

潘金蓮竿打西門慶,給我們很大概率來推論,武大郎的房子是沿著商業街,可以翻新做店鋪的複式樓房,不是房,是樓。哦,對了,很重要,他還有美妻。

天,終於怒了。

-----------我是分割線-------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推論,武大郎

1. 生活在世界頂級的城市,有戶口,有國籍(相當於今天的美國)

2. 有套蠻不錯的複式商住兩用樓,

3. 穿獨立品位的世界頂級名牌,

4. 有貌美如花的老婆

武大郎的生意是流動燒餅鋪,根據經濟實力對比的話,當時北宋的燒餅應該比現在的義大利披薩要高檔許多。只要他願意,他可以用自己樓抵押融資,像肯德基一樣在全球開連鎖店。之所以沒有去做,僅僅是因為世界太窮處處是非洲,而他比較安於現狀。

—— 我只想做一個安安靜靜的美男子。

是的,其實這句話最早是武大郎說的。

從正史和經典小說記載來判斷,武大郎來知乎,他必定能夠排進前3%。不服的話,你可以自己拿出條件對比。

什麼?你人高吊大?嗯....

離題之論

------------------------老規矩,寫作文一定要離題才能高大上--------------------------------

我總覺得,滿清和後清,他們一直在不盡餘力的抹殺中國曾經繁榮的事實。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漢人忘卻曾經的自信和榮耀,才可以讓漢人接受愚昧的統治。

廣電總局和CCTV總是設法想讓我們接受,滿清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代,是後清引導了人民走向光明。而中國的落後都是明朝和民國造成的。於是出現了無數題主一樣的腦殘,他們開始認真的用自己殘缺的大腦懷疑,是否明朝之前宋朝的繁榮也是假的。

宋是蒙元之前,漢人的財富被掠奪之前的時代。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絲綢和陶瓷,換回的是全世界的黃金和白銀。那個時代歐洲是中世紀,放眼全球列強只有一個,中國。中國用自己的技術、文化在掠奪整個世界的黃金白銀,這個掠奪時間從唐開始計算的話,應該是500年,從漢(絲綢之路)開始計算的話,是1000年!是的,掠奪世界1000年,整個世界80%的財富在宋。宋能不富么?!

而宋政權信奉的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儒家思想。

宋只需要支付遼,不需要援助非洲,不需要對俄羅斯,對歐洲的經濟負責,也不需要去購買美國的債券。因此宋賺來的錢,全用在自己子民身上了。

宋有勤勞、智慧、勇敢的百姓,有天天逼迫皇帝節約的士大夫,還有躺著也中槍的皇帝。

因此宋的財富,最終是集中到百姓身上去了。

看看什麼所謂的百姓苦之言論,都是5毛強壓給你的弱智理論。

你看看歐洲百姓,看看北美百姓,他們苦么?苦你個鳥!

為什麼?他們的稅金交給正府,但是——

1) 歐洲正府不需要買美國債權,

2) 美國正府不會去為歐洲經濟負責,

3) 他們不會不顧國民的生活去支援非洲。

4) 更重要的是——他們正府不用支付5毛,不需要來檢查我的文章,並強壓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這些都是國家運營成本,百姓如何不苦?!)

如果你住的房子,裡面沒有國家的土地轉讓費用,那麼我告訴你,你只需要支付現在的大約15%的費用。在宋明等朝代,土地不屬於國家,房地產商可以自由開發。

好了總之,除了人高吊大,天天看新聞聯播以外,你不一定比得過宋朝的一個武、大、郎。

-------------------------------------------------------------------

「我只想安安靜靜的做一個美男子」

—— 武大郎

[結束]


聲明:非原創,轉自鐵血社區歷史論壇。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迹。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儘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儘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範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並不壞。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裡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里來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騙上梁山的,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極少。

那麼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并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 Q4PV

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餘萬礦工,日夜開採),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英國產業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現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規模要比英國大許多倍,時間比英國早幾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難比英國少得多。

與此同時,政府對於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還有一個應急措施?量募兵。由於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軍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錯的待遇,以至於在其他朝代常常成為階級矛盾的導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階級矛盾的釋放閥。每當一個地方出事,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候,政府就在那裡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做法的一個後遺症就是「冗兵」。慶曆年間宋軍總人數竟然達到了125萬之巨,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億人左右,這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 要命的是這125萬人全是僱傭兵,因此軍費也就屢創奇蹟。仁宗寶元年間僅陝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龐大的軍費和其他開支使得宋朝的財政開支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就連那樣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以至於被一些學者非常諷刺的稱為「積貧」。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的支出其實並不完全是「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轉移支付或者社會保障的性質,是政府在為國家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付出代價。而這種以赤字經濟的手段來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方法也頗有些現代味道。假如我是一個專門搜尋「中國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話,我甚至可能說宋朝在世界上第一個採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當然,我不是)這雖然好象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認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人的卻決不只我一個,也決不只是在開玩笑。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製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遊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觸到中國文明之後的見聞感受)

如果說那些描述還不夠具體的話,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下面這些事實:

宋朝時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藥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藥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與朝鮮。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每年商稅收入達1975萬貫,宋朝商稅甚輕,住稅3%,行稅2%,如以平均2.5%計,則一年納稅商品額即達80000萬貫,平均每人8貫以上。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在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宋朝的政局總的來說也比較清明。既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后妃干政,也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那些因為「忤旨」或者被打擊排斥的人們,最多也就是流放嶺南,真的沒有人因此被處死。

宋的人均GDP達2280美元!

我國古代的人均GDP峰值無疑是北宋時達到的。

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

北宋時的稅率約為1/15,且農民不像現在有額外負擔。並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

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麼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實,換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黃金的開採量有了極大的增長,所以,應該比2280美元高得多!


forest的答案可以直接忽略,沒什麼大的參考價值,錯的地方太多。古代受生產力的客觀限制,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國沒有專門描述古代底層人們生活狀況的影視作品,但是民國建國初期的還是很多的,比如現在正在播的《老農民》,生活水平再往下砍一半大概就是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了。想具體了解可以參考程民生的《宋代物價研究》。

——————————————————————————————————————————————

這年頭宋粉的都成精了。

來,宋朝2280美元人均GDP出處。

我國古代的人均GDP峰值無疑是北宋時達到的。 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 北宋時的稅率約為1/15,且農民不像現在有額外負擔。並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 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麼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實,換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黃金的開採量有了極大的增長,所以,應該比2280美元高得多!

(我看到的最早出處是一位叫 @ 晴天飄著雪 的與06年在洛陽吧寫的,更早不可考。 )

宋朝佔全球80%gdp的出處。

可考的是袁騰飛的兩宋風雲,更早不可考。

還有升級版90%gdp,出處不詳。1億6000萬這個數宋史食貨志的確有,但是單位應該是貫石匹兩,弄不過單位後綴還得加上斤段條個顆只粒支等。我國古代稅收大致分賦役稅。賦是貝字旁,也就是錢,稅史禾木旁,是糧食,役是雙人旁,就是徵調勞動力勞作戍軍等等。越往後越轉化為只收錢,宋還處於轉型階段。

實物稅可以大致轉換為錢計算,夫役怎麼算成錢?

更別說購買力平價問題,雖然國家稅收數字南宋和北宋盛時差不了太多,但南宋通貨膨脹極為嚴重。

再有把國家稅收多少完全等價於人民生活水平的腦子基本有泡。


題主你知道不舉子嗎


我記得武大在歷史上是個當官的,縣令貌似,不屬於底層階級好嘛


武大郎是明朝人杜撰出來的好嘛。。。

還是小說人物好嘛。。。


武大郎只是個小說人物,是後來人杜撰出的人物好嗎?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滿意嗎?


武大郎好歹有自己的房子。

也有自己的手藝,還能娶媳婦。


挑個擔子沿街賣賣炊餅,就能住臨街二層小別墅養女神級美女,可見生活滋潤,明顯已進入「發達狀態」!


武大郎一個賣饅頭的,能有自己的房子,一個人的收入可以養活老婆和女兒。

不知道現在賣饅頭的能否做到


推薦閱讀:

中國古現代除了茅山以外,還有什麼宗派以抓鬼驅邪為己任?
帝國主義為何不將中國徹底殖民化?
朝鮮半島並無顯著地理阻隔和氣候劣勢,為何最終未能併入中國疆域擴張?
為什麼在11月28日以後關於國外國內治安對比的問題下開始出現了大批要看數據的留學生?
現代軍隊穿越到二戰的硫磺島,人數,武器裝備和當時日軍一樣能否守住?

TAG:歷史 | 生活 | 水滸傳書籍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