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正在學習的事物更好的進行規律總結?

個人認為,學習進行到中後期要掌握的不只是對正在學習的某件事物的熟悉程度。還有對該事物背後規律的探索與將該事物與其他自己所掌握、有興趣、或需要掌握的事物進行聯繫。這麼做的好處很多,之一就是可以反饋到開始的學習中併產生幫助,之二就是更更深層次地理解你正在學的和與之相關聯的事物。那麼,有沒有能夠通用的方法或技巧呢?


謝邀。

又要推薦我說過許多次的辦法了。

任何知識門類,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人。教材就是這個人的照片、簡歷、檔案。你閱讀各類教材,或相關書籍,就是試圖了解這個人本身。所謂規律,就是這個人本身會如何行動。這需要相當多對其歷史資料的積累,了解其行為模式。

但到此為止,還只能算是有個概念,但概念還是散的。

要總結,就找一個肯聽你說話,但對你還沒那麼盲從的人——還是找男女朋友比較方便——跟他/她講這個知識。嘗試講清楚。在此過程中,你會嘗試把你所了解的歸納成語言,歸納成對方可以接受的傳播方式。

舉個例子吧。

每個老媽都會抱怨:我剛跟你爸在一起時,可奇怪了,以前覺得他挺好,後來事兒一多,看看,怎麼他是這麼個人呢?——這就是對知識的初級把握階段。

後來老媽會說:日子過久了,他一翹尾巴,我都知道他要幹嘛!——這就是經過多角度解讀,已經掌握了這個人的行為模式。

可以說,這時候,老媽已經了解老爸了,但概念在,卻是散的。

怎麼算總結呢?

你聽老媽對陌生人吐槽老爸,老媽總會試圖用最形象的語言來描述老爸各類行為,用最簡潔精確的描述概括老爸的思想,用最犀利的言辭來談論老爸的行為模式。

這就是一次知識從歸納,到總結,到傳輸的過程。

同理,每次學習知識,都假想會有一個陌生人,比如說,就是你女朋友,會來聽你談論這點知識。

大致如此。


  • 看看有沒有現成的對事物規律的總結和提煉可以直接使用: 比如已經被證明或者歸納過的公式,定理等等
  • 看看身邊能不能再找出和學習內容類似的例子,多多應用: 舉一反三很重要,學了一個新的事物以後,可以看看身邊有沒有類似的例子可以應用學到的知識
  • 和他人/學友交流討論: 和別人交流討論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看看別人對此內容是怎麼理解的,有什麼新的見解和靈感
  • 試著教/解釋給外行人/老太太聽: 試圖把學到的內容解釋給非專業人士聽,就等於「強迫」自己積極的去理解思考歸納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重新表達,這樣還可以檢驗自己的歸納好不好,有沒有把知識點學透


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我非常喜歡先看看「知識體系鳥瞰圖」。先從宏觀上了解知識體系的結構,再去學其中的具體知識點,就非常清晰。

否則,如果沒能了解到知識體系結構,我就會感覺非常迷茫,即使有了一些經驗心得,也不知道應該把它們放到知識體系的什麼位置,感覺一團糟,煩死了。

我是信奉「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我參加過棋類比賽,讀了十年道德經,打了五年dota。我不能容忍自己只關注棋盤的一個角落,放棄戰略上的主動權,行走在戰爭迷霧之中。只有打開視野,收集信息,綜合分析判斷,行動才有依據。所以,同樣學習某些知識,我會比別人花的時間更長,因為我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一定要從全局到局部,從抽象到具體,全部瞭然於胸才行。單純地解決了問題不能讓我心滿意足,只會讓我心驚膽戰:這種解法,會不會對系統的其他部分造成妨礙?所以,我必須掌握整個系統才行。

但整個系統知識太多,極容易變成學了東忘了西,我記不住不成體系的知識。所以,我非常熱愛講知識體系的書,非常厭煩不以知識體系來謀篇布局,而竟是以作者本人的意識流來安排章節的書。學到了知識體系,就知道了這個科目的總體邏輯,然後自頂向下,從抽象到具體,一項項學下來,就像水到渠成一樣順暢。知識體系的越高層,就越抽象,知識點數量越少,知識的普適性也越強,它們既容易記憶,記下來性價比又高,解決任何具體問題都有幫助。

但高層知識過於「理論」了,不能直接用來解決問題。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從高層開始一層層學下來,直到具體的知識點,因為已經有了高層的知識,學這些知識點時就會方位感十足。當然,這樣學下來,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學法,看起來效率是低了,但那只是最初階段。用這樣的「傻辦法」學了具體的知識點後,因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就會印象深刻,並能夠舉一反三,之後再解決類似問題,效率就高得多了。不過這些具體知識也沒必要記住,只要知其所以然,下次用到再看看,也能迅速回憶起其精髓,這樣就為記憶減輕了負擔。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學法,只能隨時學隨時忘,下次學又如同全新的學習,整體效率低多了。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進步,解決問題只是進步的副產品。哪種學法對進步有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人不是螺絲釘,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手段,人應該是目的本身。所以,習慣了結構化思維的人,在團隊工作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將人視為螺絲釘的心理慣性。在學知識的時候,可以把體系結構看得最重要,具體的知識點不如體系重要,但在團隊工作中,絕不應該把人看做組織結構中的一個個工具。必須對每一個人都有關懷,知道他們除了是解決問題者之外,還有別的身份,除了職業特徵之外,還有別的特徵,這又是一種「跳出狹隘,統觀全局」的視野,只有照顧到人的感情、性格、具體特質,才可能把工作真得做好,而不是驅使他們進行一些疲於奔命式的工作,留下諸多的隱患。

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尤其是學習理工科知識的時候,保持這種結構化的、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思維方式,會很有好處。但科學畢竟不是世界的全部,對理性、科學的熱愛,不該轉化為對感性、直覺的輕蔑。這個世界除了冷冰冰的機械外,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記得結構化思維在哪些方面是不該用的,可能是一首詩,一朵花,一個歷史故事,尤其是人類文明尚未被機械文明統攝的時代,那時人們的身上還沒有這麼多機械的氣息,人也沒有這麼像時代的奴隸。給結構化之外的世界留一份敬畏,那裡會讓我們在疲憊時感到心安。


我大學的專業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雖然才剛畢業一年多,但當時學的東西已經基本忘光了,唯獨記得一個名詞,是老師講信息管理系統開發的時候提到的,叫原型法。

大學得此真傳足矣。原型法大致的意思是說,在做系統開發的時候,先按最基本的需求快速建立起一個大致的模型,然後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再根據更加具體的要求,逐步調試、補充、完善。後來我就一直把這種系統開發的方法遷移到學習與思維上。

我以我正在準備的教師資格證考試為例,說一下原型法的應用。

首先,看一遍考試大綱,了解基本的考試要求與知識範圍;

再將相關的幾本教材快速通讀一遍,釐清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對這一學科的模糊認知;

然後,再仔細看一遍考試大綱,結合大綱和對教材的印象,繪製一張簡易的思維導圖,建立宏觀的知識框架。

接著以思維導圖為中心,由宏觀到微觀地進行教材精讀與答題訓練,並在此過程中對思維導圖進行不斷的補充與修正。

教材全部精讀完後,做幾張練習卷找一找題目設置的感覺,然後以經過反覆修改的思維導圖為模板,重新繪製一張結構合理、形狀優美、圖像整潔的思維導圖。

根據重製的思維導圖一一回顧知識點,加強記憶。

最後就是多練習、多做題,調整心態,開開心心上考場了。

有人或許又會問,我不是考證黨,就是單純地想要學習某一學科,沒有教材和考試大綱怎麼辦?

很簡單,自己擬一張大綱,列出在該學科內你所想要解決的問題,並將所要閱讀的相關書籍作為教材。再參照之前的流程就可以了。

最後再補充兩個深度學習的技巧以及一個必殺技。兩個技巧,分別是縱向追問與橫向遷移。縱向追問就是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知識原理進行不斷的剖析與質疑,有助於深入問題,把握到內在本質;橫向遷移是把一個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思維方式遷移到另一個學科上,舉一反三,有助於拓寬視野,把握基本規律。

而學習的必殺技,就是分享交流。分享是最好的學習。這其實是前兩個技巧的綜合與升級。在交流的過程中,你會面臨種種細節上的追問,與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難題,你的想法又會與不同知識結構的人們碰撞出各色的知識火花。

總之,對於規律,延伸是最好的把握,拓展是最好的總結。


複習,不斷地複習。對成年人來說,也需要一定的回歸到兒童的學習方法,『機械重複』。如果你學習的資源(參考書、學習資源等)系統化程度足夠,在進度過半以後,從複習中能逐漸梳理出正在學習事物的邏輯性,即你所說的聯繫。

不知道是否說得具體,我也是最近才實踐了這個方法。


onenote里的筆記越積越多,後來強制自己不再收集,而是消化。消化過程就是不斷刪除內容重複的碎片知識,歸納整理目錄,使其系統化。


建議:

1、將學習的對象分成幾個有機聯繫的模塊;

2、在學習某一模塊時將圍繞該模塊的知識做分支,將每一個要點定下來做每一分支上的葉子;

3、通過相關性將各模塊連接起來,做為主幹,將像樹榦一般;

4、通過多維的學習,不斷豐富每一片葉子;

5、通過深入學習,擴大枝幹的維度,使之更粗;

6、以上的過程是將書讀厚的過程;

7、不斷抽象,再將書讀薄,留下一個標本隨時帶在身上,記到腦子裡。


有時候,學了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會用,會用了不一定能講清楚,所以學習沒有那麼簡單,學以致用,把學習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小故事,不斷總結收集。


每個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也就是生命周期,我習慣用類似於列提綱一樣把整件事情變小變簡潔更系統的來觀察,這樣有利快速總結看到事情全局性和本質,以及為什麼會產生,產生時的作用,產生後的影響。

事物----放小《全局性》---慢慢放大《逐一分析》-----放大《找同類》----慢慢放小《對比同質和差異》----整合《與自己》


尋找一個固定的時間,躺著或坐著或以你喜歡的各種姿勢,很平靜的去思考就好,需要做的只是給思考一個大方向,讓思考自己去發展,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的辦法是先對學習的對象大概的做個了解,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再一小塊的細究;分析自己對這一小塊知識要花多少時間,之前有沒有了解過這類東西,有沒有必要去學習。完了總結自己學到了什麼,裡面什麼東西沒有懂,懂了的東西以前是不是學習過類似的知識,所花的時間是不是值得。


在做了以後,談論以後,再次聽到以後。記錄下來,並思考


想辦法縮小對該事物的知識量。


我的學習方法是首先把書讀薄,抓住正本書的脈絡。然後形成知識圖,就像圖書館內的書分門別類,歸類以後試著運用,就像哲學裡面說的首先抓住他的特性,然後發現一般規律。

發現一般規律以後要進場運用,特別是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任何時候都留心觀察

。比如,平常女生會經常逛的屈臣氏,這個時候就可以留意一下屈臣氏的管理模式,營銷模式。

把平時關注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會學到意想不到的東西,


推薦閱讀:

車輛工程的學生,想要用課餘時間提高自己,推薦哪些書籍?或者其他技能?
知米單詞和扇貝單詞哪個軟體大家覺得用起來更好?
有繪畫基礎,如何學習電腦繪畫?
有沒有誰說過一句話就讓你徹底醒悟的?
怎樣學好微積分?

TAG:學習 | 學習方法 | 學習能力 | 學習規劃 | 學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