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少有童話(不是神話)?


與中國人對兒童教育的看法有關吧。

在現代教育出現之前,西方人認為兒童是「成人的預備」,而中國人認為兒童是「縮小的成人」。(此語出自我的教育學老師)

既然兒童被看作是「縮小的成人」,那自然沒必要專門給他們看特殊的兒童文學作品,只要把他們當初大人看待,讓他們看和大人一樣的書就行了。


有童話,混跡於民間傳說,但乏人收集。


成語故事算嗎?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這個。。勉強算吧。。

就我的理解,「童話」應該是一個偏現代的概念,不要說中國,其他國家的童話也應該劃分不到「古代」裡面去,當然也要看個人對「古代」的理解。

何況國外的「童話」的古代形式應該也是一些傳說和童謠之類的「故事」,真正形成比較明確的概念應該還是偏現代的。

相比之下神話、傳說這類概念更「古代」一些,這些中外應該都有。

另一個方面來說還是文化和歷史的不同,就像你不能說」南方沒有麵食「一樣(這個比方可能不太恰當,不過沒有地域情緒,謝謝),只是說北方吃饅頭比較習慣,南方吃麵條比較習慣而已。

當然有些東西肯定是你有我沒有的,比如男人有JJ女人就沒有。

而我覺得」童話「這個東西就和胸部一樣,都有,但是形態、作用等等方面不一樣而已。


第三次補充。

看見有人提出「古代」如何界定,順便聊聊。

古代童話與現代童話的區別在於是否為兒童,或是否「以兒童為本位」。從這個意義來說,西方從文藝復興後才有現代意義的童話,而中國則是在五四。


二更。

雖然關注這個題目和答案的不多,但最近讀文獻發現了一個超有意思的點,全當分享吧。感謝首答三贊哈哈哈~

前幾天讀到Jack Zipes所著的Fairy Tale as Myth/Myth as Fairy Tale。其中講述了「fairy tale」在西方的起源。

Fairy tales were first told by gifted tellers and were based on rituals intended to endow meaning to the daily lives of members of a tribe. As oral folk tales, they were intended to explain natural occurrences such as the change of the seasons and shifts in the weather or to celebrate the rites of harvesting, hunting, marriage, and conquest.

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童話」,即「fairy tale」在誕生之初,旨在將部落族群的日常生活賦予意義,解釋自然現象、四時變化,以及慶祝收割、狩獵、婚姻和征服的儀式,是神話(myth)和民間故事(folktales)的一種衍變。

現代意義的童話是指為兒童創作的一種文學體裁,但西方童話其實在誕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與兒童並無關係。最早的創作童話(區別於民間口頭童話)誕生於法國的沙龍,為成人撰寫、未成人出版,一直到18世紀,兒童才成為了童話的受眾。

At the beginning, the literary fairy tales were written and published for adults, and though they were intended reinforce the mores and values of French civilité, they were so symbolical and could be read on so many different level that they were considered somewhat dangerous: social behavior could not be totally dictated, prescribed, and controlled through the fairy tale, and there were subversive features in language and theme.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fairy tales were not particularly approved for children. In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it was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and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ies that fairy tales were published for children, and even then begrudgingly, because their 「vulgar」 origins in the lower classes were suspect.

要注意的是,創作童話反映的是在特定社會和文化中的道德和行為,並且不斷重排、轉換以適應口味和價值的變化。所以,即便創作童話的最早創作者為貴族女性,而她們創作的初衷是美化不盡人意的現實生活,童話在後來成為兒童的課外書或教學材料時,是用以宣揚父權社會中,侵犯女性權益的正當性。

前天偶然逛到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原文為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一般來說,這個題目大多會翻譯成「安吉拉·卡特的童話集」。譯者解釋道:

「fairy tale」字面意為「仙子故事」,通常譯作「童話故事」,不過中文的「童話」帶有指向性,使人覺得是寫給兒童看得故事,本書中的故事不是狹義上的童話,加之要與「民間傳說」(folklore或folk tales)相區別,因此試譯作「精怪故事集」。

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西方童話最早與兒童並無關係,它是用誇張或怪誕的方式對日常生活的再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早期的童話或許與我國的唐傳奇和志怪小說更相似。陳浦清在編寫《中國古典童話鑒賞》時,也多次強調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我國古代童話中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再看我國古代童話,是不是感覺打開新世界大門了呢?哈哈。


以下為原答案。

很開心題主的問題是「中國古代為什麼少有童話(不是神話)?」,而非「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童話?」。

是的,我國古代也是有童話的,而且早在先秦兩漢時期便已開始萌芽,《山海經》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時期(先秦兩漢),寓言、童話、神話三者並沒有明確的區分。英文中「fable」一詞,其實也包括了這三者,並沒有區分。

由陳蒲清主編的《中國古代童話鑒賞》,將中國古代的童話進行了系統地編選,若翻看,也會驚嘆原來我國古代也是有那麼多奇妙童話存在的。

比如戰國時期《列子》中的「龍伯國」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大人國,《莊子》中的「觸蠻之戰」是最小的小人國;六朝時期釋慧皎大師(497─554)所編《高僧傳》中的「虛空細屢」比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einz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所寫《皇帝的新衣》早誕生一千多年;唐代《酉陽雜俎》(約803-863)中的《葉限》也比《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1812-1857)早八九百年。

列出以上,似有中國古代童話仍算繁盛的意味,但為何我們談及童話仍更容易想到《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外國經典童話呢?

茅盾先生曾說過,「兒童文學這名稱,始於五四時代。」也就是說,中國現代兒童文學起源於五四時期。五四以前,由於忽視兒童生理和心理成長,將兒童看作縮小版成人,所以兒童要學的,是和成人一樣的四書五經,雖然上面已指出,我國古代不缺童話,也不缺優質的童話,但兒童們所更多接觸的,還是充滿教條意味的《三字經》而非充滿想像的《山海經》。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的童話不受重視,也就很自然了。畢竟,得先看見「人」,才能關注那「人」所需要的文學啊。

五四時期,先驅們兵分三路開創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

1.大量翻譯外國兒童文學。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外國兒童文學翻譯浪潮,《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都是那時期引進的,尤其安徒生的童話,被視作兒童文學典範也不為過。而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便是大浪淘沙之後的那粒珍珠,即便現在一百多年過去了,其經典地位仍未動搖,自然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雖然現在貌似有重讀格林童話,指其黑童話,私以為可能對其兒童經典地位有所動搖。畢竟童話還是主要給兒童看的)。

2.民間童話收集。將散落於民間的,人們口頭的故事、傳說收集起來。這一點《婦女雜誌》功勞頗豐。

3.創作中國兒童文學。在外國兒童文學的影響下,不少中國的文人也有了「試一試」的想法。比如葉聖陶先生便曾說過是受到王爾德童話的影響,他的《稻草人》普遍被認為是最早為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此外,茅盾先生、魯迅先生、周作人、鄭振鐸先生等都為兒童翻譯或編寫過童話。至此,我們才可以說中國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現代童話。

但是,中國的童話與外國童話相比,似乎總是「差」那麼一點兒。這一點兒或許是想像力,或許是宣傳度,或許是傳統的教育意味讓文章讀來刻板。所以最後,我們一想到童話,仍然還是外國的………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我能想到的童話比如海的女兒,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之類的。

他們貌似都有個共同點,都有個大反派。並且有著很深的浪漫主義情懷,情節矛盾更激烈。強烈的表達情感,追求愛情。

現在看中國的

應該跟中國從戰國時期以後儒家文化當道有關吧。他所主張的仁啊,德啊,都以避免激烈的情感衝突為標準。所以一些司馬光砸缸啊,孔融讓梨啊,鑿壁偷光神馬的都充滿了溫存教育意味。

所以如果你題目中的童話是以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這種為標準的話,可能跟長久的教育傳統和主導思想有關。

不知有沒有給些啟發。


看你怎麼理解童話了,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都是有一些人專門去寫去編纂,中國古代雖少見專門從事編寫的人,但是中國小朋友就沒有讀物去看了嗎?三字經,勸學歌,弟子規的作用跟童話是一樣的,而且私塾先生講的故事還少嗎?中西教育,各有各的教法,童話能把小孩培養成才,我們也能啊!


想追溯古代何時出現童話這種文學題材

首先要研究一下,從何時起父母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這個問題。


-

可能是在分類的時候,題主(很多人也是,包括我)有些先入為主的偏見吧。

比如,中國的 葉限和西方的 灰姑娘 就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而已,但讀了故事的文本之後,我還是覺得葉限是神話,而灰姑娘是童話。

我想原因在於,我們從小接觸「童話」時讀到的故事就大多給人西方童話的那種感覺,而接觸「神話」時讀到的故事就大多給人中國神話的那種感覺。

除開「有教育意義」和「不黃不暴力」等等跟「童」有關的特點外,我覺得「童話」和「神話」二者在故事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大致如此。

-


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如果生在我天朝,她最大的煩惱不是後娘的欺辱,而是被父王遠嫁異族和親,或者是成為老爸的棋子為了政治需要拉攏權臣。。

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十分現實。別談什麼童話,那都是浮雲!王子和公主不會幸福的生活下去,因為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會讓公主變成一個庸俗的老婆子,王子會納不止一個妾!


民間童話算嗎?類型有神奇的婚姻(如灰姑娘、龍女等)、神奇的歷險(黑馬張三哥、凶宅捉怪型等)、神奇的人物(如十兄弟、棗核兒型)、神奇的精靈(夜來哺乳型、人鬼戀)、神奇的法術與寶物(仙女救夫型等)、禁忌(獵人海力布、毛衣女)等。


推薦閱讀:

有關神話中好像都沒有關於,幻境,夢境,幻夢之類的神靈?
西漢哀帝時傳行西王母籌活動中的「縱目人」是誰?
你遇到真實的奇異事件是什麼?真的有神仙嗎?
為什麼西海龍王是黑龍,而他的三太子是白龍呢?
有哪些神話故事不廣為人知?

TAG:文學 | 神話 | 童話 | 中國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