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最熱衷於讀解的電影有哪些?哪些共同點讓它們成為被熱衷讀解的對象?

問題受 @magasa 老師微博的激發 http://weibo.com/1774844574/zymkNdyYT:

@magasa: 波蘭斯基《穿裘皮的維納斯》厲害,一部會讓讀解黨欣喜若狂的電影。雖然台上只有二個演員,又何止二個!藝術、性別、權力、情慾,說到的東西很多。我覺得比類似的《殺戮》段位高。男演員 Mathieu Amalric 長得太像波蘭斯基。

此問題重點是有哪些片子,以及共同的原因。回答的朋友還請詳述。


嗯,這算是一個文學類科普回答。

幾乎大部分的電影都可以從多種角度被解讀。

即使連《功夫》這樣貌似沒什麼內涵的影片也可以被人諸多解讀,更何況是《讓子彈飛》這樣本身就富有強烈隱喻色彩的影片呢?

嗯,所以我們需要從頭說起。

20世紀初有個西方的研究生叫做燕卜蓀,這個人是後來英美新批評學派的中堅,當年他寫了個畢業論文,是關於詩歌的「朦朧性(ambiguity)」,後來成書被喚為《朦朧的七種類型》(復義七型),這本書震驚了整個西方文學界,改變了整個現代西方詩歌的歷史。有人甚至說,西方文學應分成「前燕卜蓀(Pre-Empsonian)時期」和「後燕卜蓀(Post-Empsonian)時期」。(當然,還有一件事情也使他當年很出名,就是他因為被劍橋校方發現了藏在抽屜里的避孕套而被開除教席,因此遠走中國,來到了燕京大學。而他的室友,是中國的金岳霖先生。)

那麼,這本聽上去如此牛逼的書大概是寫什麼的呢?又為什麼這麼牛逼呢?

其實並不太建議去看這本書,因為中文版看得實在很累。而且很多概念燕卜蓀自己也沒有拎清。所以我簡而言之給大家說說就好:

在燕卜蓀寫成這本書之前,西方的文論傳統一直將語言的明確性作為基本要求,並追求文本的單一解釋,因此在極長時間裡,「朦朧」「多義性」是作為貶義詞而存在的。

但是燕卜蓀的這本書通過分析數百首詩歌,總結出了詩歌的七種「朦朧」情況,燕卜蓀的七種朦朧(含混)類型可以概括為:1、某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相像,而兩種事物在相像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含義,比如A和B相似,用A去代替B在語境中的角色,這時就產生了含混。2、詞語本身的多義性,以及語法的不嚴密造成了表達的含混。3、表達的一種內容能夠對應多種含義,在運用象徵、隱喻等手法時經常出現。4、文本的各種含義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更為複雜的思想狀態。5、作者在寫作時一開始並未真正明白自己的意圖,或者在寫作中並未懷有該種思想,而是在行文的過程中或者行為後才發現了文本的另外幾重含義。6、語言表達過於晦澀模糊甚至自相矛盾,迫使讀者自己在文本中尋找解釋,但是多種解釋也存在著矛盾。7、這種含混不僅表意不清,而且根據上下文的語境,產生了兩種完全對立的意義。

最後得出幾個結論:

1.文本的含義實際上比看上去的複雜的多。

2.「朦朧」「含混」「多義」在文學作品中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朦朧」,所以作品會擁有多種可能性、多種意境。

3.文本的最終解釋權不歸作者所有。即,我們欣賞作品的時候,沒必要一定要去想作者想要表達什麼,為什麼?請看前述的第五、第六、第七種「朦朧」的情況。

後來,燕卜蓀的這個詩歌「朦朧理論」發展成為了後現代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認為「朦朧」產生的語境是飽和的、可窮盡的,而「不確定性」則不可窮盡。這種理論認為「含混」與「不確定性」的根源在於讀者而非創作者,比如在喬納森·卡勒看來,「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結構和意義,是因為讀者以一定的方式來閱讀它。所以,文學批評的注意力不在於具體的文本,也不在於作者,而應著眼於讀者,讀者的『文學能力』和『閱讀闡釋過程』。」

其實上面這些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讀者的生活經驗和閱讀能力不同,他們去看一些沒有表達明確觀點的作品的時候,就會從自己平常的經驗來理解作品,因此一部《紅樓夢》就有了「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樣的情況。

所以現在來回答一下正題:

這些片子有哪些特點讓它們成為人們熱衷讀解的對象?

按照上面的這些鋪墊,我想有些人已經可以回答出來了:其實就是「不明確」、「不確定」,就是「朦朧」,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含混的地方讓你去選擇你會相信哪一種可能性。

拿一段旅行來說,較難進行多重解讀的電影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從起點拍到終點,很清晰,一路上旅行者在幹嘛都很簡單。你沒有選擇其他可能性的空間。

而可以進行多重解讀的電影又是什麼樣的呢?就是我只拍起點和終點,剩下的中間那段東西你自己想去。觀眾能想出什麼?觀眾當然是根據自己平常的生活經驗腦補啊,所以想出來的這段旅途自然就不一樣了,所以最後,這部關於旅行電影也就有了多種的視角。

「不明確」不一定會被大量解讀,但是被大量解讀的作品基本是有許多「不明確」的成分在裡頭的。其實所有的文本都有「不明確」的成分,只是多少的問題。這也是我在開頭說的:幾乎大部分的電影都可以從多種角度被解讀。只是「不明確」的成分越多,被大量解讀的可能性越大而已。被大量解讀的電影肯定還有其他要素影響,比如社會因素等等,但是一般來說不一定必須的,「不明確」則是必須的。

比如同樣是「下去」,這個辭彙,在不同句子里就有「繼續」和「從上面到底下去」兩種意思,電影畫面也是類似的。

《讓子彈飛》有人看出了中國的國情,有人看出了體制問題,有人看出了「馬列主義」,有人看出了「革命者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墮落」,為什麼?就是因為《讓子彈飛》這種不明確的、曖昧的「畫面」和「台詞」非常多。比如開頭和結尾的「馬拉火車」、「投機的武舉人」、「曾經參加過革命的黃四郎」、「張麻子的真實身份」、「湯師爺的秘密」、「「去上海」的真實含義」,這些導演在片中沒有明確給出解釋,因此觀眾就可以從很多角度,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最後把這些根據自己觀點解讀的東西一串起來,咦,好像《讓子彈飛》真是像自己說的那麼回事,大家都有這種感覺:這片子完全是按照我自己的政治觀點拍攝的嘛。

《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能夠讓左右派都看出自己的東西從而大加褒揚,原因正在於此。

《盜夢空間》的結局也是如此,到底是夢還是真實?觀眾自己選擇去吧。

不過學完這些文學理論之後我就釋然了,幹嘛一定要選一個可能性?許多作品本身就是一個飽含無窮無儘可能性的世界,那些可能性連作者都無法確定,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多麼美妙!


舉栗子說明:拿最近又重溫的《青蛇》和題材相似甚至模仿的《白蛇傳說》來講,大家傾向於「解讀」哪部不言而喻。

對《青蛇》的解讀太多了。從趙文卓的法海、到白蛇、青蛇、甚至許仙,每個角色都能被解讀出多方面的性格特點、宗教、世界、心理隱喻。更不用說電影中的某些情節、橋段的解讀(當然青蛇在水中和蛇嬉戲那段的解讀真是讓我這種低段位觀影者覺得相當顛覆)。而對《白蛇傳說》最多的是「評論」,而非「解讀」。

不論這些電影是否受歡迎、是否有爭議、是否票房大賣,不可否認的是大家熱衷解讀這些電影。原因何在?

最贊同@陳柏齡的回答,這確實是一個「文學科普類」的問答。「戲劇影視文學」往往屬於「文學」的劃分,對電影的解讀與文學作品的解讀本質上是相同的,不同在於電影多了光、影、剪輯、導演理解、演員表演等。

大家熱衷去解讀的電影、文學作品共同的一點是它們具有有不同解讀可能的「不確定性」。

舉例:表達喜歡的方式這一點來看《白蛇傳說》里用「姐姐看上、喜歡上一個採藥的」;而《青蛇》里用「這樣的老實人好相處」來表達。對於一個修鍊千年、閱盡人世、知曉人性、佛性、妖性的白蛇來說,是喜歡還是去體驗人間。單這一點在兩部電影的不同處理也能說明那些被熱衷解讀的電影的共同點——「不確定性」。

為什麼有的電影「費腦子」,就是因為台詞、情節、感情傾向的不同解讀。人性複雜、人世紛繁、每個人閱歷不同、情感經歷體驗不同,他們欣賞同一部電影看出的東西千差萬別。

這裡有一個「過度解讀」的問題。文學作品或者電影是否會被過度解讀。答案是:隨你解讀,不會過度,甚至其作家或者導演巴不得你去作各種解讀,豐富了內涵不說、還顯得創作者的高深莫測。《紅樓夢》一部作品養活了多少紅學家啊…

看到一些電影短評,觀影者迫切希望導演出來聲明一下他想通過這樣的情節處理表達個啥…導演會澄清么?聰明的導演絕對不會。那樣就斷了作品的魅力——「不確定」的朦朧性。

而另一些電影用直白的台詞、簡單甚至漏洞的劇情來呈現沒有任何想像空間和解讀的故事。(被熱衷解讀的電影即使劇情漏洞也會被解讀出無數有意思的可能,高能觀影者讓你不得不服。)

再舉例子說明「過度解讀」的存在:周星馳創造了「無厘頭」

搞笑風格,被廣大影迷冠以「後現代解構主義大師」。他的電影確實充滿後現代風格,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冠以這樣的名號毫不為過。但周星星自己表達過:他不知道什麼是後現代結構主義,是影迷比較厲害,體味出那麼多深奧的東西。後來別人問起,周星星就說:「對,我就是那個後什麼大師。」


1、黑客帝國

裡面的車牌號碼,人物名字等等充滿了宗教隱喻。

Neo這個名字重新排列就是One,象徵救世主。而車牌號則指聖經的第幾章第幾節。

2、攻殼機動隊:無罪

押井守引用了大量名句。

3、EVA各個劇場版

理由你懂的。

4、阿凡達

設定各種嚴謹,細節真實。

無視水印,你看看如此簡潔的視頻日記界面包含了多少信息。


如果這些片涉及到黨、國家、人民的負面的方面的話,特別是晦澀難懂的內涵片,充滿了影射和批判的話,可解讀性都很高。

姜文的片都是可解讀性很高的。無論是《讓子彈飛》這種商業片,還是《太陽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遙》這種晦澀難懂的內涵片。這些內涵片都充滿了諷刺,以此來影射中國社會,所以這些片被廣電局的剪刀手重點照顧後,才能順利上映。

姜文的《鬼子來了》是個反例,此片未經廣電局審核就被拿到戛納放映還得了獎。但由於此片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所以此片被禁。因此,姜文為了把自己想對中國人說的話通過電影傳播出去,歷時七年,完成了晦澀難懂又讓人看起來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它究竟想表達什麼的《太陽照常升起》。


《大話西遊》從每一句台詞到每一個眼神都已經被我們這些文(矯)藝(情)青年解讀遍了。


一般有這麼幾種:

1,故事講得太碎,敘事手法太花哨,大多數人都沒看懂的,比如《記憶碎片》,《穆赫蘭道》。前者的敘事主線是T字形的,把故事的頭和尾各自截取,在敘述中慢慢地合攏。而後者是因為是一部涉及到人格分裂的電影,電影的視點(即講故事的出發點)是人,所以人格分裂的大前提一定會導致該片的支離破碎,難以理解;

2,已經不像是在講故事了,劇情邏輯不連貫,感覺是一段一段的「情節」拼湊起來的一部電影,比如《太陽照常升起》。這一部電影里有大量的隱喻,比如一群護士在洗衣房抬著大腿跳舞的情節,這是在影射文革時期樣板戲中的舞蹈動作,這些讓觀眾不明覺厲的隱喻也是解讀黨最感到出彩的地方;

3,和2的情況類似,故事邏輯不清晰,但情感表達很豐富,比如大部分歐洲文藝片,因為情感表達是很主觀的,也帶有情緒性和爆發張力,讀解情感的前提是觀眾也能夠和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產生共鳴,所以自然觀眾會有個人化的解讀,大部分歐洲的文藝片由於帶有很厚重的文化底蘊表達,所以都具有這種特質。比如伯格曼的《呼喊和細語》。

3,故事很明了,大家都能複述出來,但故事中的許多元素含雜了很多隱喻性的東西,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該片和2中的隱喻又有不同,在於2是讓人不明覺厲,而少年派這類電影則是你清楚地知道他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少年為了生存而殺人,卻編造出了一個虛假的童話),而你一定要細細地思考每一段情節(前後兩個回憶的對比),每一個細節(狐猴,小島,酸性的湖水,牙齒等),再聯繫一些宗教或作者所處文化背景,來獲得更深層次的解讀。


十幾個答案了,竟然沒一個說到《穆赫蘭道》這種影迷最熱衷解讀的電影中的翹楚,實在是……

所謂讀解,就是影迷們根據影片中展示出來的信息,根據自己的思索去進行分析判斷的一個過程。

那麼能讓影迷解讀,該影片需要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外在:故事本身內容豐富,但通過電影展示出來的很少,留給觀眾充分的思考空間,俗話說就是我們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

內在:作者對某個主題的探討但並不給出具體結論。

根據這兩個特點,我們來看看《穆赫蘭道》。

本身在故事上,就是幾個不同時空的交織進行的,甚至你很難分清哪些場景是主角的夢境,於是我們需要從這些碎片化的敘事段落中去還原故事的真相。

而在主題上,還是在研究「莊周夢蝶」這個事情,而且導演只是展開了這個主題,詳細闡述一邊後,並沒有給出自己的結論。

召喚搬運工

《穆赫蘭道》劇情全解析 (劇情分析:黑傻子、瘋狂鑽石)

    看完《穆赫蘭道》,倒吸一口涼氣!並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做過類似的噩夢,而是沒有想到有人能把夢魘如此真實地展現在大銀幕上,經歷他人的噩夢也許比自己經歷噩夢更加可怕。我驚嘆於大衛林奇能構思出這樣一個噩夢來,如果他不是對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深有研究,那麼他的智商至少在160以上,又或者這根本就是大衛林奇自己的噩夢?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我嘗試著用弗洛伊德的釋夢方法去分析這個看似荒誕的噩夢時,我發現能從這個噩夢中解出一些相當合理的因素來,一些離奇的夢境其實都是可解的!所以我幾乎懷疑這個噩夢的虛構性!

    下面,我斗膽嘗試用弗氏的釋夢方式去解析「穆赫蘭道」這個噩夢。

    首先,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幾個於此有關的心理學概念及弗洛伊的有關夢的理論:

  1. 弗氏認為:夢是願望的滿足。夢的解析公式是:夢=被壓抑的慾望+偽裝起來的滿足。也就是說,一定的夢境總是用以表達做夢者一定的願望的,不過這個願望的滿足可能是經過偽飾的,不是那麼一目了然。

  2. 仿同作用: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因某原因把自己代入另一個人的心理現象。這在「穆赫蘭道」這個夢中出現多次。

    下面,我先打亂影片的敘事順序,來交代一下這個夢的背景,也就是這部影片中的現實部分。(我所描述的現實也許會與你所理解的相差甚遠,不過請你耐心的聽我說完,很多細節我會在後面逐步解釋。)

               現實

    Diane在其姨父和曾是演員的姨母的撫養下在加拿大的安大略長大,大概是在其姨母的影響下,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並在好萊塢出人頭地。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賽中奪魁,嶄露頭角,並從此進入演藝圈。她的姨父姨母去世後,她隻身來到好萊塢,像很多其他來好萊塢尋夢的女孩子一樣,她租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參加試鏡,等待著有朝一日被哪位導演選中,一舉成名。

    不久,一部叫《Silvia North Story》的電影徵選女主角,Diane去參加了試鏡,她落選了,但是一位叫Camilla的女子憑藉她在試鏡時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評委,得到了那個角色,並一舉成名。Diane和Camilla相識並成了好朋友。Diane在Camilla的幫助下在Camilla的一些影片中出演小角色。在這段時間裡,Camilla已成為電影公司的寵兒,而Diane與 Camilla成了同性戀夥伴。 Camilla為了掩人耳目,常常戴著金色假髮來Diane家與Diane幽會。雖然Camilla似乎對她們的關係不以為意,但是Diane卻將 Camilla視為自己的愛人。後來有一部大製作電影徵選女主角。在片場,導演Adam與Camilla一見鍾情,Camilla順理成章的成為女主角,也成了Adam的女友。Diane也還是在片中扮演一個小角色。但是深愛著Camilla的Diane無法接受Camilla與Adam的親密關係。因看見Camilla與Adam在片場打情罵俏,Diane在家裡與Camilla大吵了一架。

    失魂落魄的Diane在家裡邊哭邊自慰。電話鈴響了,是Camilla打來的。Camilla派車接Diane到穆赫蘭道。車突然在穆赫蘭道上停了,Diane有點兒害怕,他問司機:「你在幹嗎?我們不該在這停呀?」司機回頭說:「給你一個驚喜。」Camilla出現在車旁,她帶Diane 穿過一條山路來到一座豪宅。原來這是Adam的家,正在開party,很多電影公司和劇組的人都在。Diane與Adam的母親Coco寒暄了幾句後,進入party。在party上,Diane繼續忍受著Camilla與Adam的打情罵俏。這時,一個女演員走過來與Camilla說了幾句悄悄話,併當著Diane的面接吻。Diane感到絕望,她想,自己連Camilla的同性戀女友的地位也許也已經被人取代了。直到Adam說道「我和Camilla 就要(結婚)了」的時候,Diane終於無法忍受了。

  由忌生恨,Diane走上了絕路。她在一家咖啡廳請了一個殺手,讓他殺掉Camilla。殺手給她一把藍色的鑰匙,讓她到時候從咖啡廳後面的一個乞丐處拿能證明Camilla已死的東西。Diane來到乞丐處,乞丐扔給她一個藍色的盒子,似乎能用那把藍色的鑰匙打開,裡邊是Camilla的殘骸?!Diane開始崩潰了,她彷彿看到自己的姨父姨母從盒子邊上跑出來(幻覺)。她嚇得跑回到家裡,氣喘吁吁的上床,作了一個噩夢(這個噩夢就是影片前 3/4所詳盡描述的噩夢)。醒來後,Diane凝視著茶几上那把藍色鑰匙。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她徹底崩潰了,她又看見姨父姨母凶神惡煞般的追趕自己。她逃到床邊,掏出手槍,飲彈自盡。

    以上便是故事的現實部分,也是造夢者Diane做這個夢的背景。而這個夢是相當複雜的,很多夢中人物的名字、身份以及所經歷的事與現實是不同的,甚至是重疊和互換的。因此我在解釋這個夢之前,先把夢中和現實中人物關聯及主要背景交代一下。你也可以在看完我對夢境的解釋後,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張人物關聯表。

  人物關聯表

  人物:

  Diane

    現實中:如前所述的本片女主角

    夢境中:Betty(Diane的化身,是理想中的完美的Diane,但有時又是Camilla的化身)

  Camilla

    現實中:如前所述的Camilla

    夢境中:Rita

  Diane的姨父母

    現實中:Diane的姨父母(已去世)

    夢境中:Betty在飛機上遇到的陌生人。而夢中Betty的姨母(留給她房子的那個人)是Diane理想化的姨母。

  Adam

    現實中:導演

    夢境中:導演

  Coco

    現實中:Adam的母親

    夢境中:Betty的房東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現實中: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夢境中: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他們的形象應該是虛構的。)

  Party上與Camilla接吻的金髮女子

    現實中:可能是劇組中的女演員之一

    夢境中:夢中的名字叫Camilla!是那個電影公司強迫Adam選的女演員

  吐咖啡的男子

    現實中:在party上露過一面,可能是劇組成員之一

    夢境中:電影公司幕後勢力成員,曾威脅Adam選他們推薦的那個Camilla為女主角

  白鬍子老頭

    現實中:寂靜劇場的表演者之一

    夢境中:Adam落難時所住旅館的老闆

  牛仔

    現實中:曾在party上出現,可能是個演員(還有其他身份?)

    夢境中:電影公司幕後勢力的打手,曾威脅Adam

  咖啡廳女侍者(她在現實和夢境中僅僅是名字不同,但身份相同。)

    現實中:名字:Betty(這是夢中Diane名字的來源)

    夢境中:名字:Diane(夢裡侍者的名字成了Rita追查自己身份的線索)

  「路人甲」

    現實中:Diane在咖啡廳與殺手交易時與他有過一面之緣

    夢境中:他因夢見那個乞丐而在咖啡廳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乞丐

    現實中:代替殺手將藍色盒子交給Diane的人

    夢境中:牆後的魔鬼 

    下面,我按照影片情節的展開順序來試著解釋一下這個夢。

    影片的開場畫面是幾對舞伴在虛擬藍幕前跳舞,他們的影像被複製成了很多份。這時Diane的影像出現了,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神情。下一個影像中,Diane和她姨父姨母依偎著出現。這一段交待了Diane的身世:

  (a)她由姨父姨母撫養;

  (b) 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賽中奪魁,並從此進入演藝圈。(這段經歷是後來Diane自己在Adam的party上透露的。)

  第二個鏡頭是Diane的第一視角鏡頭,伴隨著她沉重的喘息聲。這時其實是他剛從乞丐處逃回家裡,她的眼前搖晃著出現床、被單、枕頭。然後鏡頭淡出,其實是Diane開始進入夢境。(狡猾的大衛林奇,其實他在這裡就已經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夢,但第一遍看時,有多少觀眾能領會這個鏡頭的意思啊?)

    夢境從第三個鏡頭開始:

          夢魘

  夢境第1段:

    鏡頭淡入,是「Mulholland DR」的路牌(這個影像在現實中其實是Diane坐在轎車裡去Adam家的party途中看到的,不過在夢中,坐在轎車裡的換成了Camilla)。車突然停了,Camilla問了與現實中Diane一樣的問題:「你在幹嗎?我們不該在這停呀?」司機掏出手槍對著她,命令她下車。但這是迎面開來一輛填滿飈車族的跑車,與Camilla的車相撞。所有人都遇難了,除了Camilla。他踉蹌著下山,躲在了一家女主人(就是Betty的姨母)即將外出的公寓里。兩位警探在車禍現場開始調查。在得知車禍發生的消息後,電影公司的那幫幕後黑手互通電話並確認 Camilla不見了。而最後一個響起鈴聲的電話,是現實中Diane家裡的電話。

  分析:

  (1)Diane入睡前最強烈的心情和願望是什麼?我想,是後悔、愧疚,她希望Camilla還沒有死。所以,在夢中出現了Camilla躲過一劫的情景。但是Diane還有一個心魔在作怪,她不願承認或是相信自己請了一個蹩腳殺手殺害了Camilla,換而言之,她希望殺Camilla的不是自己,因此,在夢中,要殺Camilla的成了電影公司的幕後黑手。Diane的這一意識一直在夢中延續著,並以此發展出了夢境的另一條主線--即導演 Adam的遭遇和選角風波,當然,那又是另有意義的。

  (2)現實中,Camilla失蹤後,電影公司和警方一直在與找她的下落,並把矛頭指向了Diane。這點從Diane後來和她朋友的對話中看出來,那兩個警探一直在找她問話,想必電影公司也一直在打電話聯絡她。因此警探和電影公司人員的意象在此出現了。

  夢境第2段:

    Betty從加拿大安大略省來到好萊塢,她和飛機上認識的得一對老夫婦在機場道別,老夫婦(特別是老婦人)對betty表示衷心的祝福。隨後Betty坐計程車前往她姨媽留給她的公寓。

  分析:

  (1)Betty是Diane的化身,她的名字是來自Diane在咖啡館瞥見的女服務員名字(夢的表象往往是來自做夢前一天所見的影像)。 Betty外表亮麗、樂觀、自信,這與Diane頹廢、潦倒、有些自卑的真實形象大相徑庭。Betty其實是理想化的、Diane內心深處希望自己成為的形象!Diane的遭遇使她逃避真實的自己,所以在夢中,她索性連自己的名字都換了,而且自己也變成了自己理想的形象,「如果我是Betty,一切重新開始,那該多好啊!」

    (2)老夫婦的形象其實是Diane的姨父姨母。不敢面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並懷殷切希望的姨父姨母,是Diane最後自殺的重要原因。但這裡姨父姨母成了陌生人,原因有二:(a)Diane希望減輕自己的愧疚感,畢竟對自己滿懷希望的只是陌生人而已。(b)Diane希望姨父姨母還沒有去世,所以他虛構了一個理想化的姨母(後面詳述)。這一段的最後一個鏡頭是老夫婦坐在行駛的轎車裡,他們臉上洋溢著那種典型的對子女滿懷希望的幸福笑容,但是這個場面的背景音樂卻異常詭異,這正是Diane心中愧對姨父姨母的心情的寫照。

  夢境第3段:

    在那家咖啡廳,兩個男子在談話,其中一個是Diane與殺手交易時在咖啡廳見過的男子(暫且稱他為路人甲),另一個人好像是個心理醫生。路人甲說他在咖啡廳後面的牆後看到魔鬼。他們走出店外,牆後果然出現了一個魔鬼--那個乞丐。

  分析:現實中的乞丐是代替殺手將藍色盒子交給Diane的人,是Diane的罪行的見證者。Diane的內心深處是非常懼怕見到乞丐這個人的,然而正是由於乞丐是Diane的罪行的見證者,Diane不願自己提起的乞丐此人。所以在夢中,Diane把自己仿同成了一個不知道自己罪行的路人甲,把自己裝在路人甲的外殼裡,來間接的宣洩自己對那個乞丐的恐懼。

  夢境第4段:

    導演Adam為他的一部大製作影片找女主角,然而製片公司的幕後勢力派人送來一個金髮女子Camilla的照片,強迫Adam選她為女主角。Adam憤然離去,回家後又發現老婆和清潔工在鬼混,Adam一氣之下毀了妻子的珠寶,但被妻子的情人痛打一頓後趕出家門。

  分析:

  (1)Adam是造成Camilla離開Diane的關鍵人物,Diane的意識中除了對Camilla離她而去的恨之外,當然還有對Adam的奪愛之恨。因此,他在夢中狠心的報復了Adam,他被公司脅迫,老婆與人鬼混,又被掃地出門。Adam在現實中確有離婚,他在party上提到:他得到泳池,前妻得到泳池清潔工。但以Adam的性格他應該不會對別人提起自己被老婆和清潔工修理的不光彩經歷,因此這段夢境以及Adam老婆和她情夫的形象應該是由Diane虛構的。

    (2)這裡非常關鍵的「選角風波」的意義和Camilla為什麼被換成了一個金髮女子,待這整段夢境完整出現後再分析。

  夢境第5段:

    殺手出場:他殺了一個長發男子,又不小心打中了女秘書,好不容易殺了女秘書,又被清潔工發現,殺了清潔工,又不小心打中了吸塵器,弄得警鈴大作。

  分析:

  Diane知道Camilla已經被殺手殺死了,這會被人知道么?這個強烈的疑慮和恐懼在夢中表現為殺手殺人後欲蓋彌彰有屢屢失手,越想掩蓋殺人事實就越弄巧成拙。

  夢境第6段:

    Betty來到了姨母留給她的公寓,房東Coco來歡迎她,公寓豪華舒適,Betty非常滿意。

  分析:

  (1)Diane的姨母以前是好萊塢演員,後來去了加拿大,然後去世了,這是Diane在Adam的舞會上說的。而在夢中,她虛構了一個理想化的姨母--在好萊塢有人際關係(因為在後面的夢裡,Betty參加試鏡時的負責人是姨母的朋友),還留了相當不錯的住處給她。而在現實中,Diane其實是非常孤獨無助的,她隻身來到好萊塢,也只住得起簡陋的房子。而這個姨母的形象應該也是現實中Diane的姨母以前的樣子。

  (2)房東Coco的形象來自現實中Adam的母親。在舞會上,Diane曾與Coco有過簡單的對話,Coco對Diane的際遇頗有一點同情,反而當Adam說「我和Camilla就要(結婚)」時,Coco露出了一絲不屑的神情。Coco對自己的這一點「知遇之恩」,使得Coco在夢裡成了對自己頗為熱情的房東太太。

  夢境第7段:

    Betty發現了躲在浴室里Camilla,她以為Camilla是姨媽的朋友。Camilla其實在車禍中失憶了,完全忘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她只有以Rita來代稱自己。Betty明白Rita的遭遇後,決定幫Rita找出真相,她們在Rita的手提包里找到大量現金和一把藍色鑰匙。

  分析:

  (1)Camilla在現實與夢中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現實中的Camilla給人的感覺是個冷艷、高高在上的冰美人。而在夢中她成了無助、憂鬱的Rita,這其實是現實中Diane的氣質。Camilla與Diane的強弱關係在夢中對調了。Diane希望自己(Betty)成為強者,而弱小的 Rita必須依靠著自己才能活下去。讓Camilla永遠留在自己身邊——這是Diane最強烈的願望之一。而Camilla只有成為弱者這才有可能。因此在夢境中,Camilla失憶,成了依附於Betty的弱者。

  (2)錢的意向來自於Diane付給殺手的錢。現實中Diane只用了一疊紙幣雇殺手,而在夢中rita袋中的錢遠遠多於這些。因為Diane一個很隱蔽的願望希望即使Camilla已死,也不要死於自己僱用的廉價殺手,而應死得更「值錢」一點!

  (3)這把藍色的鑰匙就是現實中用來打開裝有證明Camilla已死之物的藍色盒子的鑰匙。

  夢境第8段:

    導演Adam住進廉價旅館,旅館老闆告訴他他的銀行賬號已被封,而後Adam又被一名神秘牛仔要挾,這個牛仔很明顯是電影公司幕後勢力的打手。

  分析:

  「選角風波」的延續。

  夢境第9段:

    Betty要去試鏡,她先在家裡與Rita對台詞。第二天試鏡時,她完美的演出征服了所有人,他被帶到片場,準備見導演Adam。此時,那個被電影公司力薦的金髮女子Camilla正在試鏡,Adam很不情願的妥協了,他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但他卻注意到了身旁的Betty,他倆眼神接觸的剎那,兩個人似乎都觸電了。但是Betty卻以要幫Rita為由,莫名其妙的逃離片場。

  分析:

  (1)這是影片中很關鍵的一段夢境。前面已經說過,Diane與Camilla的地位在夢中是有互換的,Betty除了是Diane的理想形象外,她身上也有很多現實中Camilla的氣質。這也不難理解,Camilla各方面都比Diane出色,Diane當然想成為Camilla那樣的人。這段夢境在現實中是發生過的,不過成功試鏡的不是Diane,而是Camilla!!這裡,Betty的身份更多的成了現實中Camilla的化身。(這裡Diane把自己協同成了Camilla,Diane當然希望自己像Camilla那樣的成功試鏡了。)現實中,是Camilla在片場與Adam一見鍾情,Adam那句「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孩」的確是對Camilla說的。但Diane多麼希望這一幕沒有發生過啊,她多麼希望Adam當初選的不是 Camilla而是其他的女孩子,這樣Camilla就會一直留在她身邊了。因此她在夢中虛構了一個在電影公司幕後勢力操縱下Adam選了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女孩的「選角風波」,Adam選的是一個金髮的、自己根本不認識的Camilla,而不是自己的那個Camilla(Rita)。這是Diane的 「Adam在試鏡時要是沒選Camilla就好了」這個願望經過選角風波偽裝後的滿足。這也是選角風波的意義所在和夢中的Camilla被換成一個自己素不相識的金髮女子的原因。而後,當Adam與Betty一見鍾情的場面出現後,Diane的意識也要強行把Betty與Adam分開,於是Betty就這樣離開了片場。

  (2)其實在現實中,有過兩次選角。第一次是導演Bob Broker(即夢中在房間里替Betty試鏡的那個導演)的《Silvia North Story》,Camilla和Diane都去參加試鏡,她倆也是那時認識的。Camilla得到了那個角色,並從此成名。後一次是Adam的影片的試鏡。夢有凝縮的作用,在這裡,Diane就把這兩段經歷凝縮在一起了。

  夢境第10段:

    1.Rita看見咖啡館一個服務員的名字牌「Diane」,她想起了自己可能叫Diane。她們找到了Diane所住的公寓,發現一名女子已經腐爛在床上!

  分析:

  Diane那深深的恐懼終於出現在夢中了!那所公寓的確就是現實中Diane所住的公寓,而那具腐屍,不知你是否仔細看了:黑色的睡衣,一頭披肩的黑色捲髮--那是現實中的Camilla的樣子啊!這其實是Diane想像中的Camilla的死相。而且她的死都與Diane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 「Camilla已經被Diane殺死了!」 Diane的這個意識是這段夢境的成因。

  2.夢中,她們快到Diane公寓時,看見了幾個像是保鏢的男子。其中有一個還接走了一個金髮女子。因為害怕,她們躲開了這些人。

  分析:

  現實中,Camilla至少已經是個名氣不小的明星了,而且似乎還是電影公司的寵兒。因此,她來Diane家時,為掩人耳目,她總是戴金色假髮的,並有保鏢接送。這是夢中保鏢和金髮女子意象的來源。

  夢境第11段:

    Betty和Rita逃回家中,Rita深感自己也會遭此厄運。Betty幫她換上金色假髮。Betty邀Rita同床共寢,兩人做愛並相互表達了愛意。

  分析:

  (1)Camilla又回到自己身邊的願望得到暫時的滿足。但是Diane的潛意識裡還是意識到Camilla已經不在了,所以這一段的配樂有那麼點兒生離死別的味道。

  (2)Rita終於戴上了金色假髮,這應該是現實中Camilla每次出現在Diane家裡時的形象。只有Camilla戴上金髮時,她才是完全屬於Diane的。

  夢境第12段:

    Rita在夢中不斷地用西班牙語叫著「寂靜」一詞。Betty叫醒了她。她們來到一處叫「寂靜」的戲院觀看錶演。表演的主題是「你所看到、聽到的都是假象,是幻影。」Betty在台下不停的啜泣甚至出現劇烈的顫抖,Rita在自己的包里發現了那隻藍色的盒子。

  分析:

  這個噩夢快要結束了!「寂靜」戲院其實是Diane和Camilla在現實中去過的地方,這從「寂靜」劇場的一個演員--那個白鬍子老頭可以看出來。在前面的夢境里,他是Adam落難時住的旅館的老闆。「寂靜」劇場的演員才是他的真實身份。演出的主題是揭露幻象,這恰好對應著:夢境是虛幻的,殘酷的現實即將來臨。因此意識到這點的Betty(Diane)不停的抽搐。同時,藍色的盒子也出現了,現實中最突出的矛盾出現在夢中,一切變得越來越「真實 」。「寂靜」劇場因為它的演出主題的特殊而出現在這個夢中,而且成了夢境與現實的結合點。

  夢境第13段:

    她們回到家裡,Rita拿出藍色鑰匙,這時Betty不見了,Rita一個人打開了藍色盒子,鏡頭進入盒子,一片黑暗。

  分析:

  夢已經接近尾聲了。Betty不見了,這時的Rita幾乎已完全是Diane的化身,世界彷彿只剩下Rita(其實是Diane自己)一人,無助、惶恐的承擔自己犯下的罪過(藍色的盒子)。

  夢境第14段:

    夢的尾聲:Betty的姨母環視了一下自己的公寓,然後離開。鏡頭突然轉到了Diane的公寓,睡在床上的是夢中Diane公寓里那具死屍完好時的模樣,牛仔推開門說:「美女,該起床了!」鏡頭轉回到床上,屍體已經腐爛!噩夢結束。

  再下一個鏡頭,Diane以與屍體相同的睡姿躺在床上,與她換房的朋友來取東西,她的敲門聲把Diane吵醒了。

  分析:

  這一段Diane已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美女,該起床了!」是以前經常有人對Diane說的嗎?是牛仔嗎?牛仔在現實中只在Adam的 party上出現過一次,而且沒露過正臉。如果是牛仔說的話,那難道牛仔是Diane的情人?更合理的是這句話以前是Diane和Camilla經常相互說的,又或者只不過是那個來敲門的朋友說的,但為什麼在夢中說話者的影像成了牛仔? 牛仔實在是一個很難解的角色。

    以上便是我對「穆赫蘭道」這個噩夢的分析。我想說我對夢的理解是很膚淺的,在上述的對這個夢的分析中,有些只是我的推測,有些只是我的幾個推測中較合理的一個。我這樣釋夢,也許是會在內行人面前貽笑大方的。但我希望以這篇影評做拋磚引玉之用,讓一些看到這篇文章的心理學專業人士用專業的釋夢方法來解析這個噩夢。

    我想《穆赫蘭道》已經是我最喜歡的影片之一了。我已經記不得多少自己的夢魘了,但是大衛林奇的這個噩夢也許會伴隨我很久。這種奇怪的感覺也許只有看電影的我們能感受,也許只有看過《穆赫蘭道》的我們能感受。

相信看完電影,把完整的故事能拼湊個七七八八已經很費勁了,這個過程,就像是拼圖一樣,會出現很多個版本,然後大家會就自己拼出來的東西一起討論,自然就會形成熱鬧的解讀場面。

而在主題的討論上,基本上就是進行了一場關於夢境的大討論,幾乎已經跟電影本身沒什麼關係了。

所以,決定一個電影會造成多少強度的討論,在滿足外在和內在條件後,可延伸出去的範圍就是重點。

比如,《記憶碎片》,滿足了外在條件,但故事本身的主題沒什麼延展性,以至於該影片就是個燒腦片而已。類似的還有《盜夢空間》《致命ID》《恐怖游輪》《蝴蝶效應》《兩桿大煙槍》等等。

再比如《黑客帝國》,故事不是特別複雜,但主題上的延展性極強,使得該片具有討論度,但是討論度不會特別高。類似的還有《第七封印》《第三類接觸》《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銀翼殺手》《柏林蒼穹下》等等哲學電影。

推薦一部影片,《生死停留》,弱化版的穆赫蘭道。

另外還有一種屬於對影片的過度解讀,強行將自己對於影片展示的時代或者人物去加以分析,造成影片好像很複雜的樣子,類似的有《讓子彈飛》

最後,我個人最喜歡去解讀的影片是《都靈之馬》,因為極簡才是最複雜的。無奈國內的同好太少


樓上提到的黑客帝國, 讓子彈飛, 少年派, 守望者算是解讀類電影的代表, 充斥著各種比喻義.

有很多人提到的電影只是背景設定複雜(2001太空漫遊為代表的各類傑出科幻), 或者劇情複雜或者巧妙(槍火, 源代碼, 還有人提到Charlie Kaufman, 其實和解讀都不沾邊...), 或者心理類的電影(盜夢空間, 致命ID, 穆赫蘭道, 我估計之後還會有人把記憶碎片也提到. 當你沒有那種心理體驗的時候你就沒法體會, 而當你有了就覺得再直觀不過了.)

我補充幾個:

The Big Lebowski, American Psycho, Big Fish...這些都是看似荒誕的故事, 但描寫得是很現實的生活中的內容

也沒人提到 Donnie Darko. 評價很高的一部電影, 在國內因為多少人看不懂都被黑出翔了.


很多解讀黨去解讀的電影,有很多甚至導演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拿《盜夢空間》結尾的陀螺來說,觀眾關心的是主角是否回到現實,而導演諾蘭的說法是:是否在現實不重要,他已經和家人在一起這就夠了,之前關於這個問題還有網友去截圖逐幀分析,完全是中了導演的陷阱,當然如果你就是死理性派樂在其中當然很好。

再比如大衛林奇,拍了很多螺旋式結構電影,螺旋式就是一直螺旋向下沒有終點,沒有答案,為的就是讓觀眾解讀,這類電影的共同點很多都是沒有唯一答案,甚至是沒有答案。

update:推薦一個ID:瘋狂鑽石。以寫邏輯類影評為主,比如這篇評大衛林奇的《妖夜荒蹤》:《妖夜慌蹤》的心理分析報告


這些電影共同的特點都是充滿了大量隱喻和相互關聯的細節,當然這些細節必須滿足系統的自恰性,相互之間互為印證。整部作品猶如一串串多米諾骨牌,其間關係錯綜複雜,能看懂就已經體現出很牛的邏輯思維能力,能解讀的話就更是大神了。

看了前面的答案,列舉了很多有名的電影,這些電影的確都很讓解讀黨欣喜若狂。但就我認為,一部《紅樓夢》(不是電影,曹雪芹的原著),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無出其右者。


1.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當時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是趕著最後一天的 iMax 去看的,看了之後其實還懵懵懂懂,主要被強大的視覺衝突給吸引了,最後當 PI 說出第二種結局的時候才如夢初醒,回頭一點一點去對照各種伏筆,才發現各處妙處和玄機。Anyway,就如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一樣,這部電影開放式結局無需爭論,只要你心中認定那個答案即可。

關於 Richard Parker 名字的來歷,關於動物和人的角色分布,關於『You must be thirsty.』, 關於 『Lotus in the forest.』 ,關於食人島,在此也不做贅述。只知道這部象徵著宗教,情感,人性的片子值得很久很久的思考。

2. 調音師(L"accordeur)

第一次看是在校內的話劇比賽上,當時就對劇情感覺到了巨大的衝擊,後來又在網上回味了很久。這是一部只有 13 分鐘的微電影,但是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優質短片。一遍瀏覽,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劇情簡介:阿德里安(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飾)是一個學習鋼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可是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後來,在一次工作當中,他陷入了一場兇殺案...

附帶提示說,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還有人說這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開頭了,就必須得繼續,即便是不喜歡也要裝下去,這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百家之詞,沒有對錯,全盤取決你看它的角度。

這裡的一些細節主要來自於在調音師的一些失誤,以及對調音師生死的猜測。

調音師到底犯了幾個錯誤讓女主人從剛開始有保留的信任到懷疑再到最後的識破?

   總共有五個失誤(以下是按照失誤的嚴重程度從輕到重排列的):

   1.調音師最後一下按門鈴的時候女主人很可能在門後看著,而他按門鈴的動作很迅速,如果是盲人應該是摸索著去按的。

   2.調音師踩到油漆摔倒的同時看到了屍體,(地上的是油漆,是女主人為了掩蓋血腥味故意潑在地上的,女主人家確實在裝修,8分16秒門的左邊有梯子和一些工具,門的右邊有油漆桶)他看到了屍體以後表現出了驚慌這引起了女主人的懷疑。為什麼女主人會這麼快就懷疑,因為女主人本來就只是有保留的信任。一個細節可以說明,調音師進門以後女主人把門反鎖了,反鎖的時候可以聽到三到四下聲音,而之前女主人開門的時候是直接開的,並沒有聽到解鎖的聲音,這說明之前門沒有反鎖。女主人為什麼要把門反鎖,就是怕調音師不是盲人,看到屍體後奪門而逃。

   3.女主人開始懷疑調音師,於是做了一個測試,很遺憾,這個測試調音師沒能通過:8分40秒,調音師要坐下的時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調音師本能的用手撐在鋼琴上,而這個鋼琴,他之前碰都沒有碰到過,盲人怎麼會知道沒有碰到過的鋼琴的位置呢?於是女主人更加懷疑調音師不是盲人。

   4.女主人取下調音師的墨鏡,她想看看調音師的眼睛,因為有些盲人的眼睛和正常人的眼睛不一樣,(比如謝遜的,一看就知道是個瞎子)如果是這樣,女主人就可以打消自己的懷疑。於是女主人端詳了調音師的眼睛好一會,她看到了什麼?隱形眼鏡(影片之前的細節:調音師為了偽裝盲人帶著隱形眼鏡)

   5.日程本,這個失誤是最明顯的,正如調音師自己想的:盲人要什麼日程本。他不該把衣服給女主人。

其他細節:

   調音師的上司說了一句話:這社會不是偷窺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對門鄰居就在門眼後面偷窺了調音師,直接識破了調音師假扮盲人,所以她才會滿臉疑惑的開門。而調音師並沒看到鄰居的滿臉疑惑,女主人卻看到了,女主人以為是自己說丈夫不在家的謊言引起了鄰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讓調音師進去。也正是鄰居這個舉動,間接的將調音師推向了地獄。

   影片剛開始調音師就是因為緊張過度在伯恩斯坦鋼琴大賽失敗,說明調音師的心理素質並不好,這也為後面買下伏筆:調音師看到屍體以後非常緊張,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誤不斷。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發上的老頭)的死狀過於平靜,他在臨死前也沒發覺有人用釘槍指著他的太陽穴?這是因為他是個真正的盲人。這也同時說明女主人對盲人非常了解,識破調音師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為什麼鄰居識破了調音師卻沒有揭穿他,這是因為她發現女主人也在扯謊。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還一把年紀,照理說不會單獨出門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說他丈夫不在家,這也引起了鄰居的懷疑,所以鄰居開門時的困惑表情是來自於兩個人的,鄰居發現兩個人都在扯謊,所以她不知道說什麼。

   很多人對老頭死在地上還是沙發上有爭論,為什麼我覺得老頭是死在沙發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為我想不到一個理由兇手把老頭殺死在地上還扶到沙發上坐好,血跡會弄髒沙發和枕頭,會加大處理屍體和血跡的工作量。


雖然不是電影,但最近看了それ町(女僕咖啡廳)11卷,還是忍不住想要推薦一下石黑正數。這是11卷的後記:

作者一開始就做好了打亂敘述順序的打算,並從連載開始在每一話都埋下了伏筆,非常厲害。

網上有人整理出了故事的時間軸:

本文基本大綱是從下面的blog翻譯而來,重新翻漫畫進行確認,然後對原博文做了一些修改,並補充了一些內容。原文中亦對同人志未收錄話做了排序,因為我沒看過所以先略過了。

原文鏈接:http://ohtanouen.blog96.fc2.com/blog-entry-219.html

evernote:それ町 - 時間軸考察

概述

·本作的故事主要發生在步鳥高一(同時小猛小三、雪子小一)至高三的三年時間內,根據52話,一個可能的年份估計是2006年~2009年。本文的考察按高中學年進行,每年第一個月為4月,最後一個月是3月,注意不要產生混亂。

·本作世界觀中存在外星人、未來人、異世界人、超能力者,但是絕大多數人不知情。

·本作中出現的伏筆照應之豐富、而每回的線索之有限,讓我覺得確定時間順序是作者給讀者留下的解密遊戲。即使是照著參考答案看一遍也是超好玩的。

·紺學姐夢到的事情(如29話)不能認為是在過去發生的,而應是預知夢(77話確認)。

·多數月份是大致的估計,除了部分能確定下來的。

·22話前除了16話都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從22話起都是亂序。

·第八卷後記里有寫到,在雜誌上刊登時是配合季節安排故事的。因此對於難以確定季節的故事可以參考現實的時間。

·季刊S (エス) 2011年04月號刊載了對石黑正數的訪談,確定了幾篇故事的時間,如下

44話「ざっくばらん」:第2年2月末~3月。

47話「ヒーローショー」:第1年2月。注

61話「大怪獣 尾谷校に現わる」:第3年4月。

62話「踴る大捜査網」:第2年7月。

第二年夏季發生的故事順序為:「嵐山財寶調査隊」「ジョセフィーヌの夏」「嵐山家火事になる」「夢現小説」「踴る大捜査網」「海の家號泣事件&紺先輩の靜かな怒り」「まぼろしの少年&カッパクエスト」。

詳細的可以點進鏈接內看,非常推薦石黑正數的一系列漫畫作品。


諾蘭系列,周星馳系列,無間道三部曲,諸如此類。

有的是深度解讀,有的是暗諷隱喻,有的真的是沒事找事。

看到廣大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答案,魯迅默默在桌上刻下一個草字。


這個題我好像能答誒~

我個人總結是三大流派,1電影敘事學 2電影符號學 3 精神分析及女性主義 4 意識形態。5試聽語言。

裝逼販喜歡探討 精神分析意識形態和符號學

其實分成幾類不重要說法也很多,因為重疊和相通的內容比較多。

1 電影敘事學

敘事學角度更接近於本體論,包括探討電影的敘事結構,敘事角度。簡單說有些電影是一個人在講故事,有些電影是一個故事在一群人中發生。

電影敘事結構。線性和非線性。

....此外還有很多內容。寫出來估計你們也不想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先介紹一個人 普羅普。 (本應該算結構主義,但我覺得放在敘事學也不錯)

他一百多個童話故事歸納總共七種角色和31 種的行動功能,而

這些行動功能才是真正組成故事情節的恆定不變因素。

有興趣的朋友自行百度。簡單說,所有故事都是一個王子救公主的故事。

王子是主人公,公主可以不是個人,也可以是拯救世界。

結構主義對好萊塢影像很大,比如蜘蛛俠超人之類的都是如此。

還有就是神話寓言了,這需要對西方神話和宗教有了解。解讀起來就是看電影情節能否和宗教神話有相關性。生拉硬扯也沒關係,比如楊過斷了手臂性情大變,成為神鵰俠。他的手臂就是亞伯拉罕獻給上帝的羊啊...

2.符號學

符號學要和精神分析一起說,沒有精神分析就沒喲第二電影符號學。

色老頭弗洛伊德說,人做任何事都是因為性壓抑。

所以在電影里,出現個房子就是子宮 ,出現個電線杆就是JJ,手槍也是JJ,刀子也是JJ,喜歡用手槍的男人一定是性無能。

精神分析更傾向於分析創作者而不是電影本身。通過電影分析作者的潛意識活動。

舉個栗子。(主要分析作者電影)

吳承恩的《西遊記》

孫悟空應該是吳承恩自身形象的投射,孫悟空不得重用被貶下凡,說明吳承恩仕途不順官運不濟。吳承恩的生平也恰巧如此。

3 女性主義和電影

電影工業體系中,男性主導,除了演員基本都是男性,女性沒有話語權,視角也是男性視角,女性處於被觀察的位置。

在此說明,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不一樣,女性主義不會想閹割男性,他們相信世界仍是男性主導。

具有女性主義特徵的電影上世紀80年代後才出現。

《末路狂花》是個代表。 在電影中,女性是主角,女性不用被拯救,女性改變世界。

《馬路須加學院》也是如此。

4 意識形態。電影是投資方的代言人

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美國:實現個人價值,美國人拯救世界,恐怖主義都該死,美國是個開放的民主國家。

最近的美國電影,一個團隊中有有黑人,也有亞洲人,但主角是白人,最先犧牲的是黑人...

台灣。 《海角七號》為代表 亞細亞的孤兒嘛。

香港。 舊殖民地的身份認同。 香港獨立電影中表現的很明顯。

韓國。 身份認同,想統一。

中國大陸。 第五代導演為代表,文革傷痛。

日本。 缺乏資源,多災多難,所以對生和死理解比較深入吧。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一個類似於提綱的總結,想更了解的朋友可以去買書看了...

理論研究還是很有意思的,不過需要不少的知識積累,解讀電影實際是結構主義的一種,掌握這種方法可以解讀任何東西。

但是慢慢會發現,這除了裝逼沒什麼實際用處誒。。~


《普羅米修斯》


和電影無關,和看電影的人有關,有時也和出考卷的老師有關。


你知道有一部電影叫 Room 237嗎


那些值得推敲的情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台詞,或者讓你不解的片段。

藝術源於生活這句話還是有些道理的,我自己簡單地認為電影就是視覺藝術衝擊感帶來的享受,然後自己多多少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有時候一個簡單的畫面就能讓你想到許多事情,說不定就能改變你的價值觀然後讓你去做那些你在之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共鳴是一方面,還有一種情況是帶來不解,主人翁或者一個不經傳的小角色的一個舉動或許讓你當時看完之後覺得不可思議,那種不能理解的情緒揮之不去的時候,你就會更仔細的去想那段讓你觸動的情節,牽動你的思維,無論做後的結果是想穿了或者仍然覺得不可理喻忍不住要告訴其他人等等.....電影的魅力自然而然地長久散發下去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法國導演呂克貝松?
如何評價Beginners(初學者)這部電影?
有沒有表白用的古詩詞?
如何欣賞漫威的電影?這類超級英雄的創造對生活有什麼作用?以及觀看漫威電影的順序?
僅論大陸地區出品的,你看過什麼八十年代的好電影?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電影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