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五歲,我要脫產去外地讀書兩年。作為媽媽在這期間如何教育孩子?


沒事的,我小時候媽媽也去讀了兩年書。還是開開心心長大了。因為爸爸是放養類型。

我不認為生了孩子,做母親的就該放棄自己的人生夢想。如果我媽當時不去讀書,她對自己的生活會失去更多的控制度,那麼反過來說,對我的成長也就更加不利。

再補充一下:

我始終認為,就算做了母親,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圍著孩子轉。小孩子很快就長大了。那時候,你的時間就空出來了,你怎麼辦?繼續天天守著孩子?那這樣的媽媽,和現在大家所反感的那種「管這管那」的禍害型父母又有什麼區別?

做了母親,也要儘力活出自我。不要因為有了孩子,就放棄了自己的奮鬥/生活目標。假設你30歲生小孩,35歲的時候,因為照顧小孩沒去學習,你接下來的時光,一定會心不甘情不願,一定會覺得沒能充分地「奮力」實現自己追求的圓滿。去學習了,不一定改變生活太多,但它改變了你。至少你傾盡全力為自己活過了。

再如果,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你就是她的榜樣。她會儘力為自己而活。這對她的人生意義非常重大。

尤其是在這個,越來越「男權」的中國社會(看了其他答案後有感)。


小時候我爸在外面讀過兩年書。

  1. 那時候他經常(也不能保證每天)往家裡寫信,我念他的信念得很開心,當時也會寫一點字,就扭扭曲曲地回信。現在還能記得他當時在400格稿紙上寫的爸爸回家一定要抱起NN親一親,抱起媽媽親一親,抱起墩兒親一親。(NN是我,墩兒是我家狗)我也沒有覺得心靈受傷什麼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2. 他帶我和媽媽去他的學校看,我覺得這個還是挺重要的。那時候我真的很好奇,能去看他的學校非常振奮。這樣對你生活的想像也有一個基礎,不會覺得特別遙不可及。
  3. 驚喜也很好,「爸爸回來了」 就是很大的驚喜了。經常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你他。想辦法製造存在感。

原來這麼多人不贊成去讀書。我就留一點支持的聲音。

讀書的損失是暫時的,但是我覺得收益是長遠的。

我現在還記得我在桌子上爬來爬去,他在桌子的另一端寫論文的樣子。

回想起來,我為他驕傲。

-------------------------------------------

我有個親戚到美國讀書,帶著女兒一起去的,讀完了再帶回來。

希望對你有幫助。

-------------------------------------------

PS.

支持你讀書是因為不論對於個人發展還是教育下一代,家人的共同進步還是很重要的。你的努力和成就對於他,其實也是一種身教和榜樣。

另外,讀書的好處不用多說,什麼時候提高自己都不晚。看似缺失了兩年的共同經歷,但是也許能為你們今後的相處帶來長久的利益,性格變化、知識深度、高級人脈積累,讓你在孩子青春期和對未來發展等重要時刻都能起到更好的嚮導作用。

但是如果只是關注於小時候玩泥巴,叛逆期互相不理解吵架,孩子大了你文化不夠沒什麼幫得上的也聽不懂孩子說什麼,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溝通的內容有可能會越來越少。舉個例子的話,你考過研究生,就了解孩子在考研究生的狀態,他可能會信任你,你們可以討論這方面的問題,包括讀書的收穫、要不要讀;你沒上過大學,連掛科是什麼都不知道,他也懶得和你說,於是只能重複問,你吃了什麼?最近幹嗎?開心么?

把握好度就行,要是讀個5年10年沒回家,最後家庭關係冷淡也難免。

-------------------------------------------

以前我是屬於那種親戚關愛朋友眾多的孩子王,沒人也可以自己high,即使去別人家住完全不會哭鬧,適應性非常強的傻孩子。

如果孩子心理比較脆弱、家庭關係不那麼和諧、你走了嚴重影響生活那樣,……所以具體情況具體考慮吧。

看了@屈功澤 的答案說爸爸讓她吃了一周炒白蘿蔔配罐頭,我表示也有類似經歷,媽媽走了爸爸給我吃鹽醋面……走之前記得好好培訓爸爸……

.


我過去的職業是小學教育,在我因為懷孕生子放棄工作之前,我教了13年書。促使我因為孩子放棄職業的原因,就是我在從教13年里,接觸到的種種案例。

首先,我教過很多對雙胞胎,幾乎每年的新生里都有,有時還不止一對。照理說雙胞胎的智商應該相仿才對,可我們每每發現,每一對雙胞胎都是其中一個無論在反應速度、接受能力還是其他各種方面,都大大強過另外一個。通過家訪,我們了解到,國內目前普遍的現狀是父母都得工作,帶一個孩子都累到筋疲力盡了,別說帶倆,所以多數雙胞胎都在出生後不久即被拆散,父母只帶一個,另一個交給祖父母撫養,當孩子到了學齡,才合一起送到同一個學校來念書。凡是雙胞胎里一個表現傑出,三科成績是AAA或者AAB,但另一個很平庸甚至到不了平均水平,三科成績至多只有ABB或者BBB甚至更差的情況,無一例外都是從小分開,出色的那個是父母帶大的,差的那個是祖父母帶大的。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因為兩代人的育兒觀念是截然不同的,父母會學習最新的育兒觀念,會陪孩子玩耍,而老人通常只管餵飽和裹嚴實,他們覺得孩子不餓著不著涼就OK了。

按照蒙台梭利的理論,一個孩子的性格、智商、學習能力和身高,都是在3歲之前決定的。一旦錯過了生命之初的學習敏感期,孩子將永遠喪失那些天賦的力量。

我教過的一個孩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一個獨生女,父母都是高薪白骨精,兩個人誰也不想犧牲自己在職場上的前途,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也都各有原因,不能幫忙照看孩子。於是夫妻倆把孩子送進了一個收費很高的私立寄宿制幼兒園,和孩子聚少離多,一直也沒發現什麼問題,直到孩子到了學齡,來讀小學,在班級里屬於成績倒數的學生,父母才震驚了。小姑娘並不皮,但難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控制不住地頻頻走神分心,理解能力也有問題,身體的協調性也非常差。我家訪時聽說這孩子從小就送到全托幼兒園,就不奇怪了,凡是寄宿幼兒園來的孩子,在班級里全都處於下游,這個經驗和雙胞胎的例子一樣,基本沒有例外,都是這樣。為什麼只有這個姑娘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因為,一年級的時候,她爹娘還繼續試圖用錢來解決問題,給她請了家教老師,但沒有效果,第二年,小姑娘勉強升入二年級,她娘痛定思痛,終於決定放棄工作專職陪讀。這是我見過的家長里,為孩子作出犧牲最大的媽媽。但是……晚了,雖然媽媽傾注了自己所有的時間與精力,認真輔導孩子,但是,一直到送這孩子畢業,她的進步都是有限的,雖然在媽媽的輔導之下有所提升,不至於倒數了,但始終沒能上升到班級的前50%,一直在中游之後徘徊。

如果脫產讀書的事情還沒有決定,你還在掂量是不是要脫產讀書,那我覺得,你需要考慮,如果缺失了母親,其他家庭成員是不是能夠頂上,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也許你有非常細緻耐心的丈夫,他的工作也不那麼忙,有時間每天下班回家,給與孩子所需的陪伴和指導。或者可能你有年紀還不算太大的母親,身體也還健朗,並且願意看書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她能夠協助你照顧好孩子。不過坦白說,我舉的這兩個近乎理想的例子,在現實中極其少見。如果你有幸有那樣的母親可以協助你,是否也可以考慮帶著孩子和外婆一起去外地,白天孩子上幼兒園,下午外婆去接,你下課回去陪孩子。坦白說,即便事情可以這樣處理,也只勉強顧到了你和孩子的感情以及孩子的教育,仍然缺失了一些重要的部分。有一個說法是,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早教是爸爸愛媽媽並且永遠不會離開媽媽。分居兩年對夫妻關係的維繫,也是不小的考驗。我見過好幾對夫妻,因為暫時的分居,比如說夫妻中的一方辦移民去海外,原本打算熬出身份就回國接家人一起去團聚,結果一分居就分成了離婚。環境的變化對你造成的影響,你自己或者他人都無法在事前準確估測。

截至目前,我說的都是如何為孩子的成長考慮的事情。但個人差異也是影響考量結果的重要因素——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的職業前景、上升空間如何?

生為女性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生活重心的側重上,有比較靈活自由的選擇,進一步可馳騁職場,退一步可相夫教子。看哪種生活方式,可以讓你更適應了。我並不認為,每個媽媽都應該為了孩子放棄事業和前途。雖然我做了這樣的選擇,那是因為我沒有多了不起的事業,即便堅持下去,在事業上努力一輩子,能有多少成就,基本已能估計,我不覺得放棄有多可惜,我覺得回家陪兒子更愉快,於是我放棄了。如果你在事業上躊躇滿志,很可能有非常開闊光明的前景,為了孩子放棄,這犧牲實在太大,甚至有讓你將來產生懊悔的隱患,那也不是非得以孩子為重。但即便你打算以事業為重,也最好不要完全放手對孩子的教育,能夠每天固定時間視頻一下,對於維繫母子感情,會大有幫助。有一個流傳很廣的,一個爸爸每天問孩子四個問題的親子故事,不知道你是否曾聽說——

「有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裏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坦白說我不覺得當爹有這麼容易,每天10分鐘的交流就足夠調教好孩子了。但這四個問答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交流方式。如果你無法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那麼每天固定抽出一段時間,好好利用,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把這種溝通固定成一個習慣,和孩子一起保持。


我的學前教育是父親給的,那時候父親在家學習,母親全職上班。

直到父親成功完成大學課程,開始工作,才換得母親回來在家照顧我。

所以對題主的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父親教育。

換句話說:別把父親不當人。沒媽的孩子還有爸,更何況題主說了只是兩年時間而已。

( 如果題主的孩子是單親,請當我什麼都沒說)


還沒有過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是沒有發言權的。但看了樓上幾位的答案,我想說說我的經歷。

我6周歲那年要上小學,媽媽恰好要去市裡學習兩年,當時家在一個小鄉鎮,我爸工作忙,就把我交給我在另一個鎮子上的爺爺奶奶照看。

當時爺爺已經病重,奶奶屬於很傳統的農村婦女,對我的照顧僅僅限於穿衣吃飯這些物質上的基本保證,當然不可能有什麼營養上的考慮。(更不要提對我情感上的關懷了,當然周圍的孩子也都是這麼養大的)

之前我對我媽媽很依賴,這又算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所以一般的大人根本理解不了這樣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的落寞。白天還好,在學校上課,有小夥伴。等到放學回家,吃完飯看完動畫片,惆悵和孤獨才開始不斷湧上來。年邁的爺爺奶奶和我也根本不可能有什麼精神上的交流,在他們眼中我還只是個小屁孩,吃飽喝足就行了。

即使晚上有小夥伴玩,也頂多到六七點他們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別家裡歡聲笑語,而我只能一個人坐在空曠的院子里。那還是九十年代,沒電腦沒網路,有遊戲機廳也是印象中"壞孩子"去的地方。所以我出了發獃和陪奶奶看那些電視劇,真的沒有別的事情干。

當時學校沒有家長會,但有時候考試卷要拿給父母簽字。我奶奶不大認字,為了怕老師責怪,我只能自己用圓珠筆在試卷上歪歪扭扭地寫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幾個字。

被鄰居家的狗咬了,打狂犬疫苗過敏,渾身起疙瘩,難受。我窩在沙發上,爺爺和我一起哭。後來奶奶給城裡的姑姑打電話,把我接去醫院。(不要問我爸當時在哪兒,我也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我想媽媽。

我媽媽學習的地方離我奶奶家不算近,但她還是盡量每周末都轉好幾個小時的車來看我。我現在還能記得周五晚上等我媽媽來的時候,興奮的在我奶奶的床上跳來跳去。

到了周日媽媽要走了,我哭,她也哭,但是沒辦法。上午還是和媽媽在一起幸福快樂,到了下午就變成一個人發獃,落差很大。

就這樣度過了小學一二年級,後來我媽學成把我接回家,也沒有什麼隔閡,只是一段不太愉快的回憶罷了,我記事情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說了這麼多廢話只是想站在一個小男孩的角度給各位一個參考,父母給孩子不僅僅是教育,感情也很重要。

我後來也想了,我的問題還有一方面是母親不在身邊的時候父愛的缺失。如果我爸能多關心關心我,多設身處地的為我想想,恐怕當時會好很多。

可能跑題了,那就摺疊好了。


你心裡已經有答案了,恐怕你還是傾向於離開孩子去學習。

在中國其實小孩子的權力是很難得到保障的,即使家長吸毒也不會被剝奪監護權,所以呢,他的感受,即使不在乎也沒多大問題,反正將來也可以補償他嘛。

還是去學習吧,以後發展空間更大,生活更好,孩子怎麼樣,以後再說吧。


看了一圈,感覺很多回答者應該都還不是為人父母者。 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依賴可能每個年齡階段是不一樣的。

「3-5歲,是父愛介入的最好時期,父親的功能是把熱戀中的母子分開,以促進孩子的成長與獨立能力,並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沒有父親的參與,母子的情感聯結會自然的不能松解,孩子因此也極易變得幼稚與依賴。兩歲以後,孩子大多能與父母分床或分房睡覺,與母親睡覺睡到很大的孩子常常是不那麼願意長大的孩子。

這段話摘自網上,不過,和我從年長者那裡了解到的情況基本是一致的。

在五歲的時候,很多小朋友已經開始慢慢的結束對母親的依賴,開始崇拜父親。 這個時候的母子關係相對微妙,有些早熟的小朋友已經開始有小小的叛逆。 如果媽媽離開的遠,可能加劇這種情況的發生。

但是....還是直接說結論

1 一個有上進心和有成績的媽媽,一定會在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小男孩。

2 父母的個人成就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小男孩。

3 一個能問出這樣的問題來的媽媽,一定是有夠細心和耐心(做媽媽其實是一個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很多人都做不好),那麼,利用各種手段來保持與兒子的溝通,強烈推薦facetime。利用一切機會帶小朋友到你學習的地方,讓他知道你在做什麼。

4 爸爸的角色變的異常重要,不但要保持生活上照顧好,而且要不斷給孩子傳達什麼是一個家庭,爸爸,媽媽,你,還是弟弟,妹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有各自的角色的。

---每天五分鐘,感性回答問題---


把孩子帶上啊,脫產讀書,照說生活壓力不大。找個媽和你一起住,你上課的時候幫你帶一下。


說兩個方面

第一,讀書跟教育孩子實際上不矛盾的

我的情況是5~8歲時母親讀研,10~15歲時母親讀計算機PHD,她現在是國內某大型軍工衛星工程的主要工程師之一。父親是機關行政職務,我上學之後基本也很少見面。

然後我現在也活的還不錯。

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傳身教這種方式吧。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放學之後回家我媽在書房裡面看書,我問媽你在幹什麼,我媽說學德語。

十歲的我的心理活動是:你看你媽都在學德語,你連英語都念不好,你不該做點什麼嗎?

我小時候我媽常常在家拆裝主機,並且告訴我機箱裡面的聲音是什麼,三短一長代表什麼,三長一短代表什麼。

雖然我後來並沒覺得我對計算機很感興趣,但是我想到我一定要有一個方面超過我媽,所以我很努力的學數學,並且發現其中的樂趣和邏輯的好處。

以及後來我堅持學了十年的畫以及參加各種活動或者克服什麼困難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潛意識告訴我:

「你難道看不到你媽媽這個榜樣嗎?你為什麼不努力呢?」

不能把女性獨立出來討論,自我實現是普適的,「家庭幸福生活平淡」這種概念多數情況下只存在於好奇心已經得到滿足的人身上,而這些人也一定會有一個滿足好奇心,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的過程,都從來不去做就安於現狀不叫成功叫自我安慰。或者說這些心靈機場的之類的玩意兒就是拿來哄人的。

第二,能否教育孩子和跟孩子的親密感情是兩個概念。

不知道你是否打算讀了兩年之後再繼續讀書,我想說的是假如你想在小孩子的價值觀形成當中有一定的參與度的話,那麼最好在小孩子上中學之後多抽出一點時間來跟小孩子交流。我的情況是我的價值觀基本沒有母親的參與,因為我媽念完PHD回家的時候我已經開始離家住校了o(╯□╰)o我的價值觀幾乎完全是我父親的,或者說絕大部分是,感情方面跟父親比較好一點。

當然我覺得你沒必要把自己的所有價值都維繫在小孩子身上,不是單單論女性,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是每個人應該有的權利和追求。


我想這麼說,金山銀山也不如和孩子壘的泥巴山。

的確是讀了兩年書後能給孩子帶來更佳的成長環境也就罷了,如果收益並不明確,其實我建議你還是放棄吧。

你掰指頭算算,兒子已經五歲了,最多到13歲就開始進入和大人不貼心的叛逆期。然後13-5=8,你和兒子親密無間的時間還有8年,你還要外出兩年。。。。。

換我,我決不去讀書。

============補充================

上面所說,其實只是我作為一個父親面臨這種狀況時的想法。

我會選擇在孩子身邊。對我來說,我的選擇只會是這個。但是人和人不同,人和人的取捨不同,有時候生活也挺無奈的,很多時候似乎沒得選。當你選擇別離或者被迫選擇別離的時候,我想在這種狀況下只能是盡量讓孩子的生活充滿愛和趣味,讓自己的別離與歸家成為自己和孩子的驚喜。
當然,以現在資訊通信之便利 ,讓孩子覺得自己還在身邊還是可能做到的。

至於教育什麼的,其實沒這麼重要。

愛別離,是佛教說的七苦之一,誠然!


中國人最不屑的成功的是家庭幸福、生活平淡


我爸爸曾經為了能給我一個安穩的生活,放棄了很好的調動機會。十幾年過後,我在國外定居,爸媽還在小城過著安穩生活,我有時為他們大半輩子沒有看過外面的世界感到惋惜,更遺憾和他們的聊天除了生活瑣事外已無法很好的討論想法了。還記得我在幼兒園的時候認為爸爸無所不知,長大後要向他一樣厲害。回頭想想,是因為家庭的責任才讓爸媽變得對自己的生活慢慢失去了追求,我真希望爸媽沒有為我放棄那麼多


保持書信,保持視頻,保持每天一個小故事。最重要的是,想盡辦法讓他不要忘記你的愛,這樣你回來的時候還來得及。


我覺得這要看家長平常是個什麼樣的表現,我的母親曾經調到外地工作三年,而那正是我幼升小的階段。我當時被爸爸照顧,爸爸算是細心的了,可是照顧我是還是會有不耐煩和粗心的地方,而媽媽從外地回來之後,又趕上一個上升期,平時我早上去上學她還在睡,而晚上睡覺時她常常還在伏案。我和媽媽的交流一直不順暢。

我想題主既然是問出了這個問題,想必是事業型的,這樣的家長本就要注意平時與孩子的溝通,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另一半獨自一人照顧孩子的能力,我爸當時曾經讓我連續七天都吃炒白蘿蔔搭配不同的罐頭…


不必太擔心,平日里經常視頻一下,每一兩個月能盡量抽空回家看看孩子就好了。


如果你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如果你內心裡認可即便兩個人不用特別多親密的動作、言語來表達,也依然可以相互愛著對方,如果孩子在沒有你的日子裡度過了這個略帶特殊的經歷,並且以他自己的方式解讀了愛和珍惜,我只有一個問題:"你會因為他不粘你而感到失望嗎?你會因為兒子太過獨立而感到缺少被依賴感嗎?"

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即便是某一方面的缺少也必然可以帶來另一方面的優秀,這都不是問題。一個人的痛苦不在於他成為了什麼樣的人,而在於他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所認可的之間的矛盾。獨立又聰明的孩子會沿著自己的路出落成自己漂亮的樣子,唯獨可惜的,是這段路里沒有你的參與,你愛的人的這一段生命里,缺少了你親手畫上的印記。你們會一邊相互在心裡愛著對方,一邊沿著各自的軌跡前行。個人覺得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旅程,但具體好或不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當他有一天終於征服了這一段旅程,為自己感到驕傲時,你卻無法擁抱、理解和欣賞他出落成的樣子,如果你在心裡因為無法滿足你想要的親近感而痛苦,相信我,這種感覺會同樣加在他身上,會導致他真正的痛苦。

所以,真正的問題其實只有關你自己:你喜不喜歡做出這個選擇後的自己?你喜不喜歡你培養出的獨立的孩子?你喜不喜歡你為你和你的寶貝所選擇的這條路?你能不能坦然承受損失亦接受美好?你能不能在做了選擇之後,信心滿滿地帶著你和你的小勇士一起出發、即便分隔兩地,也共同努力?

正如樓上所說,你所選擇的,他只有承受;但一個母親心所向的選擇,一個孩子也會無條件地跟隨。你是一個母親,你為你和你麾下的幼兒,決定以後的路。

他所能做的,他所相信的,對他來說比較好的,在一個孩子五歲的年紀,更多的是你所有意識的投影。

這個過程,並不僅僅是兒子的一段成長,更是你自己,在摸索和抉擇中,找到能是你內心得到滿足的東西的過程。

以上,由個人經歷得出。


說一下自己的感受

父母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外出務工

我被送到親戚家念書,我哥外公帶

我的情況很好,親戚很疼愛我,但是和父母還是有一定區別

我哥當時剛上初中,正處於青春期,外公年紀大,自然沒有什麼話可說,因此性格變得很自閉

用他現在的話說「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遇到什麼問題已都要自己面對」

後來我媽第二年就沒有再出去,安心在家陪我和我哥讀書

省去中間這麼多年

現在的話,我覺得爸媽給我的一切都不是我應該心安理得的享受,尤其是他們吃苦換來我的安逸

「一切」包括:放假回家我媽說燒只雞而她平時都吃著很簡單的飯菜,換季時給錢讓我買衣服而她一直穿著舊衣服.等等

這種心情非常複雜,一方面覺得我憑什麼平白無故的享受他們吃苦換來的安逸,另一方面也因此在「享受」的時候非常糾結.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

但是,我和我哥都很感激父母所做的一切,並且不認為他們一起出去的那年很愧對我們.相反,我們都認為那是當時他們對於這個家能做的很正常的選擇。

希望你們家的孩子的媽媽也能教會他:媽媽是為了這個家和你所做出的選擇.


哇哦,沒想到會有這種問題,我小時候我媽媽就是在外面學習了好幾年,我來說說吧。

你可以帶著兒子去讀書或者讓兒子經常來看看你,偶爾有空可以和兒子一起睡覺聊聊天,送兒子一些並不貴重卻能勾起他對你的回憶且能讓他感受到母愛的小東西。

額,其實我本來是想勸你放棄讀書來著,小時候沒有媽媽的日子實在太痛苦了,我記得我念學前班的時候,有一次老師讓大家合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我唱著唱著就哭了。

當然你去讀書或許能帶給你和兒子更好的未來。

嗯,只要你把兒子放在心上,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愛他,去關心他,並且能夠讓小小的他覺得自己的媽媽是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媽媽的愛時時刻刻圍繞在他的身邊,這就夠了。

小孩沒那麼脆弱的,更何況他不是還有爸爸在身邊嗎,只是你需要注意不要讓他變的和他爸更親了哈哈。


作為媽媽,如果是我,寧願選擇多和小朋友一起。這些時間很難得。讀書,我會選擇其它方式。又不是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學習。


要是沒有辦法必須要離開孩子一段時間,要經常告訴你的孩子你愛他,用你的行動語言告訴他你愛他,要經常和他視頻或者電話信息的交流,有時間經常回加看看,記住孩子一定要多交流,不要一廂情願認為他的想法


推薦閱讀:

越來越反感收養的孩子了,怎麼辦?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4中張倫碩讓房及蔡國慶同意?
親子早教有必要嗎?
80後的你,是怎樣的父母?你周圍的為人父母的同齡人是怎樣的父母?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第六集給老奶奶買禮物多多和貝兒的矛盾?

TAG:生活 | 教育 | 育兒 | 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