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宏觀經濟學與西方國家是否一致?

主要想了解宏觀經濟學在我國和在國際上有什麼不同。如果提得不夠專業,求修改。


不完全一致。

大體上如果從研究框架的角度,區別不大——如國際收支肯定是沿用IMF/BIS的方法,有些分析比如全要素生產率啊,都是完全從西方嫁接過來的研究方法了。央行的研究局現在也有馬駿這樣的洋博士、洋行頭子撐場面了,從研究方法論的角度,一直是往西方的研究方向走。

但是,研究宏觀經濟的應用在於決策,而決策是因應國情,因應全球經濟(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開放經濟體)的形勢而作判斷,乃至達到某種政策效果的,這個學問,就不單單是在西方學過宏觀經濟學博士所能夠應付的了的了。

就貨幣而言,中國的基礎貨幣構成跟美國大相徑庭,我們的基礎貨幣構成以外匯占款為主,但這一趨勢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因應國家發展之需要,所以就發明了"中期借貸便利"這個工具,這個不是在西方沒有先例,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和西方的主流貨幣工具又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很高,但又因為匯率的原因,不能一次性大水漫灌,這也是為什麼央行的政策制定一直十分謹慎的緣故。最近,央行也在探索"利率走廊",這個工具國外也有研究,也有大量先例,但中國的情況又很特殊,什麼利率是一個好的上下限是個問題,怎麼給銀行提供好的利率信號又是一個問題,總之,都是投石問路。

財政就更不用說了。粗懂財政的人都知道除了財政本身的賬以外,還有政府性基金、國企經常性收入以及社保這幾塊。每一塊都夠寫好幾本書了。但光是最易懂的財政本身的賬,也複雜得很——分稅制說起來挺容易,那現在稅制改革的方向是什麼?國稅和地稅又有何新的變化和趨勢?各個地方差異都很大。非稅收入這塊,研究就更少了。

產業政策,更是一個每個國家因應自身發展需要、資源稟賦以及政治現實所做的一個前瞻性的藍圖。十三五規劃就是產業規劃的綱領性文件,但是細化到每個產業,這裡面的學問就更深了。

因此,研究中國經濟,既要有好的理論基礎,也必須從歷史出發,研究現有制度的沿革、發展過程、以及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做出正確的研究判斷、乃至於決策。

一些淺見而已。


利益相關:專業方向是宏觀理論的某部分。

只是想說我們耗盡心力研究的東西,真的不是偽科學。

總體而言,宏觀經濟學還是用來解釋現有現象的,並不具有預測未來經濟走勢的功能。其原因是,我們當然可以根據已有知識推測未來的可能,但我們並不知道未來到底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明天會不會地震對吧?然而地震當然會影響各個經濟變數。因此宏觀能做最多的也就是預測趨勢。坦率的說,從預測的角度而言,趨勢也會發生錯誤,原因有二:第一,這個系統是混沌的,而且期望和實現是不同的;第二,宏觀經濟學的發展還遠遠不足,這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舉一個天文學的類比例子。古人觀測到太陽月亮東升西落,提出地心說;然而又觀測到行星逆行,托勒密提出「本輪-均輪」說;但是又觀測到了一些行星,用十幾個均輪都沒辦法解釋其運行,因此日心說才被提出。為什麼我們認為日心說是正確的?因為這是一個更簡單而更符合現實的理論。但我們能說地心說是偽科學嗎?我不覺得。地心說能完美解釋月亮繞地球的現象,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

宏觀經濟學正是如此。這門學科還太年輕,我們還有太多的東西不知道。舉知乎上被普及最多的例子,凱恩斯主義。其提出的時候的確也觀察到了政府投資能拉動需求和消費,正如上文說的地心說一樣,有其特定語境而且也能解釋一部分東西。但這也絕對不是偽科學。

再回答問題,國內國外宏觀研究有何不同。我認為沒什麼不同,國內正在向世界標準緩慢接近中。

那麼宏觀到底研究什麼?從宏觀理論的角度,我大概知道如下幾個,當然肯定沒有教科書說的全。我也盡量不說術語,但因為腦子裡在翻譯,如果很生硬也見諒。

1、經濟周期的存在,原因,影響,以及調整,以及經濟增長。何為經濟周期?一般是指我們可以用現在所有的知識,推測將來可能發生的情形。從GDP的增長來看,歷史上呈現出相對趨勢而言,有時高有時低,有增長有衰退,但總是圍繞某個趨勢前行。這是什麼引起的呢?是外在的衝擊影響——例如天災、戰爭?還是內在的影響——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行為的改變,不確定性的增減?這種經濟周期會有什麼影響呢,會如何改變消費者、廠商以及政府的行為呢?而經濟參與者的行為又如何改變周期?政府會不會傾向於熨平周期呢?

2、財政政策和稅收。政府如何參與到經濟中?在經濟中制定什麼樣的財政政策?從融資方面看,發行債券和增減稅率都有什麼影響?從支出方面看,支出在什麼方面更為科學?政府行為對其他經濟參與者的行為又有何影響,而這些又如何影響政府行為?

3、貨幣以及貨幣政策。「金銀天然是貨幣」,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用貨幣,而不是用易貨貿易的方式?貨幣在交易中有什麼作用?價格水平又是如何確定的?然後我們考慮央行可能有的最優貨幣政策——如何定義最優?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最優?和財政政策又如何產生交互作用?有沒有最優貨幣區又如何體現貨幣區的優勢?如何解決貨幣區產生的問題?

4、金融。金融市場如何構建?資產如何定價?市場有效還是無效?如何解釋一些溢價的產生?如果有泡沫,如何解釋理性泡沫?定價和破產有什麼關係?金融市場對經濟的其他部分有什麼作用?

5、廠商。廠商如何分配自己所有的資源以最大化利潤?根據處於的市場地位不同,可能也會影響生產要素價格,如何影響?這對於廠商自己有什麼影響?廠商也要克服經濟體內的一系列摩擦,如何克服?如何響應經濟體的不確定性?如何面對上下游企業?如何面臨同業的競爭?要不要研發和學習?而這些決策對於經濟體有什麼影響?

6、家庭。家庭內如何分工?找工作還是拿失業保險?是不是要提高教育水平?家庭如何解決自己面臨的不確定性?如何最優化自己的資產配置?儲蓄還是消費,又面臨什麼限制?

7、國際貿易。是什麼決定了國際貿易的數量和價格?各國的經濟政策如何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各國的消費者面對進出口有何反應?廠商如何決定出口多少,是否出口,價格如何?而國際匯率又如何和各國貨幣財政政策聯繫,如何與貿易聯繫?

越寫越懶所以最後越來越短但都是重要問題。為什麼沒有包含政治相關內容?因為政治體制總是可以抽象成某種激勵機制的,只要把這些激勵機制囊括到模型中,就可以摒棄主義之爭的空談而把握實質了。

我不覺得分析宏觀經濟問題要完全跳出當前的框架,一是裡面真的沒有陰謀論,二是當前的框架的確也有好的作用,不用完全脫離。當然,做研究的時候得有自己的創新才行。


個人認為宏觀經濟學本身是偽科學。

但是其給利益集團提供了以隱形方式侵佔其他民眾利益的理論基礎,故而得到了相當多的支持,尤其是來自政、商界、金融界的支持。 所以在國際上的地位自然是相當牛逼。

而在理論本身的發展上,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很多所謂主流學派大都是在一個不穩固的基礎上添加了各種各樣的複雜工具,如高深的數學統計模型之類,從而也構建了一個強大的學術壁壘(障眼法)。後果是普通民眾很難去理解他們的理論,而在其本身的框架之中去質疑更是沒有可能。

最終的結果是其論證的結論被利益集團拿去使用以為他們的利益攫取提供合理性或直接攫取更多的利益,而反過來所謂經濟學家集團也可以得到來自利益集團更多的支持。

所以在對任何的經濟學理論(尤其是宏觀)進行思辨的時候,一定要跳出其本身的框架,從其本源入手。唯有這樣才可以剝開層層迷霧,認清其真實面貌。


推薦閱讀:

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傾倒牛奶事件和近期國內發生的奶農殺牛倒奶事件在經濟學原理上有何異同?
從經濟學、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人在購物時,為什麼越是便宜的東西,越會討價還價呢?
銀行為什麼要收異地取款手續費?
經濟學理論怎麼證明?有沒有實驗經濟學這樣的學科?
國內有哪些做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學者?

TAG: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