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所依託的載體是什麼?

肯定不是民族或者是血統之類的東西,不然就直接否定了元朝和清朝。也不是儒家,不然戰國之前的就沒辦法解釋,同理,官僚系統,地域,和諸多此類的東西都無法代表中華文明載體,所以在歲月的更迭中,中華文明依託什麼作為載體?。。。。。。。。。。。。。。。。更改儒教為儒家。。。。。。。。。。。。。。。。。。。。。。我很無奈,喵大說的人民的確是一個好的回答,但是那或許不是唯一答案,看到一個大V說的好,就點贊,不用再回答一次,也不用再過來和我說,你可以在他的答案下留言。


是漢字。

漢字不表音,所以儘管十里不同音,但無論怎麼讀,寫出來都是一樣的,這使得中華文明有一個最基本的向心力。如果漢字是拼音文字,那北京人說你好就寫nihao,廣東人說nihao就是leihou,用不了幾百年,就變成兩個國家了,各自不同下去。

至於其他的東西,說鐵血的歷史,人民的英勇,民族的融合,這些別的國家也都有,唯有漢字是最特殊的存在。


漢字。

四大古文明,唯留中華文明綿延不絕。

伴隨著古巴比倫文明的興起衰落,由早期象形文字演變過來的楔形文字在公元75年留下了歷史上最後的印記,被基於腓尼基字母的拼音文字取代從此湮沒在歷史中。

1472年,歐洲人重新發現了楔形文字,卻無法解讀。直到1835年刻有埃蘭文、古波斯文、楔形文字的貝希斯頓銘文發現,人們才通過由易到難逐一翻譯讀通了楔形文字。

公元前500年,波斯征服埃及後,其象形文字逐漸衰微,到公元四世紀能讀寫的埃及人已經寥寥無幾。

在公元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發布敕令,關閉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從此就再也沒有建造過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紀念碑或者神殿。古埃及象形文字失傳,古埃及文明由此斷裂。

此後儘管歐洲人試圖再次解讀埃及象形文字,但直到拿破崙軍隊遠征埃及,在羅塞塔城附近發現了一塊用三種文字(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寫成的「羅塞塔石碑」後,人們才找到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訣竅。

至於古印度的哈拉本象形印章文字,因為沒有參考線索,至今也無人能解讀出來。缺乏文字的系統記錄,關於它背後的哈拉本文化歷史也只能留給世人殘缺的印象,其餘則永遠被深埋在歷史的長河中。

如今印度使用的梵文同樣也是與腓尼基字母一樣同屬閃米特文字系統的拼音文字。

漢字的起源甲骨文:王懿榮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發現甲骨文,被稱為「甲骨文之父」。他在買下大量甲骨後找來自己的好友《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共同研究,僅僅兩個人很快便解讀出了很多上古時代的信息。

對比來看,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耗費了歐洲無數學者專家數百年的光陰,直到偶然的發現才真相大白,哈拉本印章文字索性根本解讀不出。

說到這裡就可知,四大文明古國早期都是象形文字,卻唯有漢字延續到今天,其他地區的文字卻都走向了被拼音文字取代的命運。

表音的腓尼基文字與表意的甲骨文,兩者從起源開始決定了東西方完全不同的歷史軌跡。

地中海航運便利,從人類文明的早期就孕育了發達的航運與商業模式和以之維生的腓尼基人。

由於與地中海周邊說著各類語言的民族、城邦交流的需要,腓尼基人綜合簡化了埃及象形文字與楔形文字創造了記錄簡單商業、生活信息的腓尼基字母,並向地中海沿岸傳播開來。沿岸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於是便得到了一種非常容易根據發音創造本民族文字的工具,由此希臘文、拉丁文慢慢誕生。

在後來歷史的變遷發展中,多樣的文字、語言的差異塑造了歐洲多民族、多國家交錯縱橫的政治、文化格局,一直影響到今天。

在歐亞大陸的東方,甲骨文作為凡人聯通祖先、鬼神的工具,一直被商代王族壟斷。伴隨著宗教文化帶來的統治力與凝聚力,在版圖不斷擴展、貴族分封到各地的同時,祭祀祖先象徵宗教壟斷的甲骨文與展現統治權威的金文也隨著上層統治者的步伐傳播到了華夏各地。

商朝滅亡,周朝建立,西東兩分。

春秋戰國時期,王國覆滅、戰亂頻繁,貴族的流落將原本屬於上層統治者的文字傳播到了民間。出身落魄貴族的孔子,開啟了有教無類的風潮,被尊為萬世師表。這期間雖然各國各地語言不通,但不受發音限制漢字的存在讓文化交流暢通無阻,比如《詩經》就用一種文字記錄了十五國的民歌,卻沒有明顯國與國在文本上的區別。隨著文字的普及,思想文化的繁榮隨之到來,百家爭鳴繁盛一時。

秦統一後,在政治文化思想的統治鞏固過程中,大量的公文使得底層的書隸們不斷簡化一統六國文字的「小篆」,漢字也隨之由偏向圖畫進入了更加簡練筆劃的階段,隸書誕生了,史稱「隸變」。

漢字進入了系統化、規範化的新時期。

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區別也深刻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政治格局。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臨終之時將統治地中海周邊偌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與東羅馬。

其中固然有維持羅馬帝國統治穩固、家族勢力長久的需要,但西羅馬使用拉丁文字、東羅馬使用希臘文字,基於文字不同兩者甚至對狄奧西多為鞏固統治而尊為國教的基督教以及《聖經》理解上也產生了巨大分歧。文化的隔閡最終使得東西羅馬走向決裂,使得歐洲在後來的近兩千年里進入了至今依舊努力彌合的分裂中。

而差不多同一時代的472年,中國原本南北分裂的南北朝卻正進行了另一個方向的改革。崛起與白山黑水間的鮮卑貴族統一了北方中原,建立起北魏政權。作為沒有文字的民族,鮮卑皇帝、北魏孝文帝開始了漢化的改革,終結了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原文化的流失衰落。五胡亂華的動蕩變成了匈奴、鮮卑、羯、羌、氐徹底加入到中原文化的民族融合,最終為南北朝的終結,隋朝大一統奠定了文化基礎。

在歷史的岔路口上,東西方交錯而過,往後千年的歷史軌跡就此確定了方向。

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在於,高等級的表音文字非常依靠文字本身結構上的邏輯性,而表意文字則在構建意境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比如:

英語詩歌中表達邏輯關係的介詞使用非常重要,而在中國詩詞中名詞動詞間常常不需要介詞,甚至直接可以用名詞代替,一情一景便如電影般一幕幕呈現。

這就是偏邏輯性與偏意境的區別。

nothing gold can stay

羅伯特?弗羅斯特(英國)

Nothing gold can stay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Then leaf subsides leaf,   

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own gose down to day,

Nothing gold can stay.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語言決定的思維方式基礎上,希臘的先賢們開始摸索建立初期的細密的哲學體系,而中國的聖人們則早早的進入了天人感應、萬法歸一的思想層次。

後來的歲月里,希臘哲學因為語言、文字傳承性被野蠻人遺忘;孔孟老莊們卻持續影響了中華文明兩千多年……

然而西方文藝復興的開啟之時,東方的學者卻盤桓在天理人慾的矛盾桎梏中,冥冥中註定了又一次人類文明格局的大反轉……

全世界作為一種文字能達藝術層次的只有一個,就是漢字。

———法國教育部漢語言教學總督學 白樂桑教授

漢字之所以能傳承文明,不僅僅在於其攜帶的信息,而也在於其自身就具備穿透歷史的藝術魅力。

每一種文字的書寫到達一定層次必然會追求完美的技藝,但從技藝到藝術,其中橫亘著「意」的鴻溝。而意境之美恰恰是作為表意的漢字無以倫比的特色,因而漢字、漢字書法就具備了超越時代限制的力量,在數千年歷史政治的反覆變遷中維持了永恆的生命力。

也許有一天詩歌文學會被遺忘、典藏書籍會埋沒腐朽;

也許有一天人們不再熟悉格律規範的唐詩、抑揚頓挫的宋詞、情思奔涌的元曲以及娓娓道來的明清小說;

也許有一天人間變幻、滄海桑田,恢弘的都市高樓只留下沙丘中的殘垣斷壁、社會嘈雜喧囂只剩下叢林間的鳥叫蟲鳴,

即便如此,當那時的人們撥開厚重的黃沙,眼前一筆一划也依舊能裹挾著他們的思緒穿越千萬年的時空,駐留在月光朦朧的姑蘇城外烏篷船邊、沐浴在古樹旁輝映著潺潺流水的夕陽餘暉中。

漢字不息,華夏長存……


當然是她戰無不勝的人民了。人民選擇了在五胡亂華的時候跟隨祖逖,屈服於石勒,屠殺司馬家,在南朝的貨幣暴政中忍耐和擴充自己的力量,並且把自己最能打的一批人送到北方,並在六鎮起義的風暴中崛起。人民選擇了在宋金戰爭中支持女真人,支持岳飛,反對趙家人,反對投降,支持忽必烈,反對阿里不哥,人民選擇了白蓮教,選擇了朱元璋,選擇了大明,又在他胡搞的時候果斷地拋棄了明朝。人民在保證存亡繼絕的信念里,繼續著種族純化的鬥爭,漢字繼續擴張,除此之外的而一切都灰飛煙滅,人民化解了一切也接受了一切,人民萬歲——許多年後一位被人民選舉為偉大領袖,又在最後的鬥爭中發現他的人民比他要料想的更加堅韌也更加深邃時這樣感嘆。在他敏銳的,八十三年的人民觀察中,他看到了人民一方面可以無比懦弱地屈服於偶像的力量,而一旦他本人站在神壇上打碎了這些偶像,人民又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朝著一個必然死亡又必然輝煌的未來奔去。

在恐懼和風暴橫掃世界的一九七六年,領袖唯一能做的,就是讚美把他送往帝都的人民,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廢話。

弱而不可以輕者,民也——這就是被某些批判人民,脫離人民的白痴所攻擊了兩千年的商鞅,在自己被人民確立為秦國真正的父親,又被人民在最後時刻拋棄,同時又被商洛的人民保存了後代的商鞅同志最後的感受。

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像中國一樣,去無意識地傳承四千年前就確立的,顛覆不破的真理。湯武革命,稱讚的是人民的意志,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意自我民意。

人民萬歲!尤其是你需要奴役人民的時候,請務必記得這句話。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是中國這片土地。其次是這片土地養育的人民,再次是人民所用的漢字。

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世界上十大河流有三條(長江黃河黑龍江),世界十大平原有兩個(華北、東北),世界十大高峰5座,世界十大高原有兩個。河川遍布、峰巒疊嶂。沙漠戈壁,滄海桑田。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只有這樣豐富多樣的土地,才孕育了頭腦靈光的人民。才發明了如此神奇的漢字,又有如此多樣的思想和豐滿的文化。


有人說漢字,貌似對。

有人說人民,貌似也對。

但我認為都沒說到點上。

漢字重要嗎,重要。

可古代中國80-90%的文盲率,有那麼多認識漢字的人嗎?

你當然可以說中華文明是由那10%的文化人傳承的。

可這樣一來豈不是有點笑話嗎。

所以我個人認為,是萬古不變的祖先崇拜。

沒有儒家之前就有祖先崇拜。

沒有黃帝之前就有祖先崇拜。

沒有中華之前就有祖先崇拜。

在人類什麼文字、音樂、農業都沒有的情況下,也知道養活爹媽。

祖先崇拜是一種樸素的原始的信仰。

同樣也是根植在中華血液里的東西。

一代又一代的祖先崇拜洗禮,就會演化出屬於民族自己的英雄。

崇拜本民族的英雄也是祖先崇拜的延伸。

另一個回答寫了正氣歌,可正氣歌里文天祥也仍然用了大篇幅讚揚前輩英雄。

這個信仰傳到現在也是一樣。

只要你跟自己家裡人沒仇,你就會孝敬你父母,你就會給你去世的先祖上柱香。

哪怕是不懂漢字的文盲也會給自己祖先燒紙吧?

更別說以前還有大家族的祠堂了,祠堂在各地可是非常神聖的存在。

你我同源一脈,皆是炎黃子孫。

所以祖先崇拜從上古時代傳承到現代也沒有斷過。

它從中華文明誕生之初就一直跟隨著這個民族,從來沒有消亡過。

正是因為祖先崇拜

中國人有了古老的英雄

有了區分其他種族的標籤

有了同仇敵愾的理由

有了最強的凝聚力!

所以,才有中華文明。

不是因為有了漢字才能讓中華傳下去。

是因為中國人凝聚力超強所以才給了漢字流傳的機會。

不然,象形文字那麼多,怎麼獨漢字安在?


中華文明的載體是父親

中國男人,看似清秀柔弱,骨子裡從母親那裡繼承了歷經磨難而不垮的堅韌,從父親那裡繼承了讀書做事的穩重機敏,無論飄蕩到何方,只要有塊肥沃的土地可以給他播種,生根發芽出來的幼苗,他都會按照老祖宗的耕讀傳家的祖訓,認認真真地培育撫養,直到他們開花結果,散播天涯。

中國男人顧家,愛護子女,在海外是名聲不錯的,只要父親稱職,這個家庭以及他們孕育的子嗣都會一代代把中華文明傳遞下去,傳播開來。


剛剛看到的一段話:我走過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經留宿過的,我走過的關隘是六國曾經逡巡而不敢前的,我駐足遠眺的城樓是于謙曾經堅定守衛過的,我現在能馳騁由韁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經為之而奮戰過的,我還能吃到蘇軾當年手不停箸的紅燒肉,我還能飲到太白當年舉杯邀月的花間美酒,我還能在眾多浩劫後讀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還能在大喜大悲後脫口而背出一句他們曾經用來形容自己的愛恨離愁。這片土地留給我們後人最大的禮物應該就是這麼兩件了吧,一件是歷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鑒世,後者可潤心。」

原作者:三十九畫生 侵刪


中華文明是章魚文明?牛津大學教授一語道破天機。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道金斯在科學名著《自私的基因》這本書里首創了一個概念:meme(迷因)。《牛津英語詞典》將meme定義為「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什麼意思呢?就是「文化進化」。

舉個例子,達達用心寫了一篇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67666/answer/126867312

想盡量的傳播,獲得滿足感,於是發上知乎,某大V看到了覺得不錯哦,隨手轉發,引來更多的圍觀,在這過程中某A經得達達同意後,將文章加工,並加上自己看法,二次傳播後引起了更多的關注,慢慢的大家腦子裡就形成了一個共識——達達寫的某某觀點是正確的!不言而喻,傳銷組織用的也是這一套洗腦術,只是排他性特強。

看到了吧,這種資訊/信息傳播的過程,本來就帶有一種逐代繁殖的特點,跟物種進化的路徑是一致的。道金斯認為,「任何一個事物要構成一種複製因子必須具備遺傳、變異和選擇三個特徵」 ,他認為meme完全具備這三個特徵。

遺傳性——高贊文傳播時,高贊文的內容作為meme,不斷的遺傳到新的粉絲身上;一句話,快複製我

變異性——高贊文的傳遞過程並非一成不變的,如某A在加工高贊文時,或許會添加一些細節,或者刪減一些內容;類似於物種進化過程中的基因突變

選擇性——即使是同一篇高贊文,其裡頭不同部分的傳播能力也是有差異的,比如高贊文內那個蘇民峰課程集合,更易於被傳播,至於另一些冷門書籍,則容易被忽視,掉進抽屜底。總之,meme具有遺傳、變異和選擇這三個特徵,它跟基因一樣,就是一種複製因子。

回歸主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憑什麼能夠避開一個個坑,沒有尾隨另外三大古文明的衰亡結局?答案是:中華文明的傑出長子漢文明,巧妙的採用了宗族家譜這麼一款互聯網前時代文化中的迷因作為複製因子,達到了最佳的傳播效果。

國史記錄國事,反映宮廷鬥爭、帝王世系、社稷變遷,採用宏大視野,普通人被原子化,無存在感;族譜記錄民事,反映家族遷徙、貧富貴賤、血緣關係,採用微觀時角,普通人得以擁有一寸歷史舞台,不至於沉沒於歷史長河。爺爺輩們包括你我他並非從塵土中來從塵土中去,我們都是在歷史上有一頁記載的。顯然,族譜更能有血有肉的還原封建時代中國的真實社會生態,是漢文明得以存活至今的重要功臣,是一種文化先進性的體現。折射到當前的互聯網自媒體時代,族譜凸顯的古代個人歷史存在感,與不斷暴增的現代個人IP,難道沒有一絲異曲同工之妙么?孟子說:民為上,社稷之,君為輕。族譜的存在,恰恰印證了民本主義精神的真諦。

如上,族譜作為一種meme,一種複製因子,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遺傳性

宗族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囊括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經濟、政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達達曾瀏覽過自家的族譜,最早能追溯到北宋時期的陝西渭南一帶,南宋末年為躲避戰亂,一路遷徙到嶺南的廣東韶關,然後在珠三角開枝散葉,雖然這個meme傳播路徑往往只限於家族內部,不怎麼對外姓公開,缺乏向外擴散的動力和意願,但將整個家族一千年足足50代的變遷過程,都記錄在案,從未中斷,這種高度穩定的文化傳遞習俗,居然還是民間自發的,可見族譜的遺傳力之強大。讓你每天寫日記,先堅持個三年試試?

第二,變異性

漢文明是特別具有章魚特性的文明,特別的能屈能伸,意思是可以接受異物,吸收、融合、同化。日本知名漫畫《火星異種》中也是將中國隊的擬態設定為「章魚 」。也只有這種具有變異性的打不死的小強,才能一直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古今文明之巔。

其實,宗族家譜裡頭除了會寫一些古訓,搞好德智體美勞的套話式宣講,通常並不排斥新穎的思想文化內容和載體。內容方面,筆者不止一次在族譜里發現看似「大逆不道」的內容,比如咸豐年間某某遠赴南洋,在當地娶馬來女,生育一子聰穎,後來回鄉考取功名等,一反常態。

載體方面,以前是鄉賢們逢五逢十的組織人員做信息普查,對文本修修補補;進入互聯網時代後,自家族譜已經先後出現了縣誌式繁體古裝版、百科全書式豪華裝幀版、圖文並茂配圖版、PDF電子掃描版,甚至有些熱心的九零後還跟爺爺輩提出,開發個小程序,老人們用手機隨時翻查,很好的踐行了互聯網+傳統文化。

第三,選擇性

1、堅守思想陣地,這是漢文明歷久彌新的法寶。宗族家譜作為中華民族三大文獻類型(國史,地誌,家譜)之一,最深入基層一線,最能反映社情民意,最能體現漢文明的精神內核——家國孝道。這個家國孝道,幾千年來從未變質,確保了紅旗不倒,國土不丟,精神不夭。漢文明對於祖先崇拜的執念,達到了《三體》中「思想鋼印」的水準。

2、在堅守內核的基礎上,踐行實用主義,對我有用的留下,對我不利的摒棄,不休止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才能保證文化傳遞的生命力和靈活性。至於反面教材祿教,呵呵~

不僅在大陸,包括韓日、東南亞等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或地區,都普遍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突出表現的行為有兩種,一個是玄學五術,其次就是不定期的修訂宗族家譜。N年前,泰國的他信以及台灣的一眾國民黨大佬紛紛赴大陸認祖尋根,充分體現了漢文明的強大影響力和生命力。

族譜恆久遠,一本永流傳。迷因如小強,存身古籍櫝。你我均有責,共同來續命。勿等成白首,方嘆余頁少。

註:原創文章,本人版權受法律保護。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噠噠煮易


農業。

因為相比於游牧狩獵採集,只有農業文明,需要大規模的社會合作。因為其它的生產方式僅需要小範圍的部落合作。而部落之間的關係往往是競爭關係,隨之而來的就是掠奪和戰爭。

相比於中華文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農業發展水平都要落後很多。歐洲在近代之後才發展起灌溉農業,而中國要早很多。

只有在大河流域旁邊發展起來的農耕文明,才需要廣泛的社會合作,來改變地理環境,以促進生產力發展。因此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不是依託大河發展而來的農耕文明。

對於我們的文明來說,社會文化發展的關鍵議題是,什麼樣的政治結構,能夠提供更好的社會治理。什麼樣的價值觀能夠更好地將人們整合在一起。

兩三千年之前,不同地區之間的語言差異,按照現今的標準,完全可以劃分為不同的語言。而漢字,以符號表意的性質,就決定了它先天具有的,可以跨語言進行信息傳達的功能。這種屬性至今依舊有效,所以中國人和日本人以及部分學過漢字的韓國人都可以在不會對方口語的情況下,進行文字交流。

所以我認為漢字的發展是中華文化圈獨特的文化需求的結果,而不是形成中華文化圈的原因。

在政治經濟領域,越廣闊的國土,代表著越多的勞動力,越多的勞動力的協作,代表著更強的對於自然環境的改造能力。這種改造往往意味著,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統一往往與盛世相連。所以每當山河破碎之後,統一往往成為所有人的共同願望。這一點,和那由10%的公民加90%的奴隸所組成的羅馬帝國有本質區別。而羅馬帝國後期給奴隸公民身份的行為,本身卻又導致了自身經濟循環的崩壞,以及最終的沒落。而以小區為單位的民族之間的衝突曾經是歐洲歷史的主旋律。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以維護民族生存,搶奪生產資源為目的而形成的民族國家。

而中華文明到生產方式就決定了,我們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馴服喜怒無常的大自然,建立更大範圍之內的命運共同體。所以我們的政治需求有兩點,首先,為了提供足夠強的組織能力,我們需要有足夠統治能力的統治者,其次,這個統治者又必須實行良政。為了同時滿足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需求,我們的先人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儒家思想。

一方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另一方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所以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明的顯學,恰恰是我們獨特的政治需求的結果。

相比於其他三個古文明,我們的幸運之處在於,相對隔絕的地理環境,這就表示著,即使在我們最孱弱的時候,也不會有足夠強大的入侵者,徹底征服這個文明,並從根本上改變人口構成。這就給了我們,同化出一個少數民族的機會。

我看到在這個問題下,有很多民族主義的回答。這種思維方式已經背離了我們祖先的天下觀,此之謂失其本心。


被記載的歷史。

中國人的歷史跟其他文明裡的歷史不一樣,反而跟他們的神是一個級別的,中國的史家跟其他文明裡的祭司群體差不多。對中國人來說歷史是神聖的不可參假的,有些史官寧可掉腦袋也不願意修改歷史,這已經是一種信仰了,這樣被記載下來的歷史把人們凝聚在一起,讓蠻夷戎狄趨之若鶩。


等等,為什麼「民族或者是血統之類的東西,不然就直接否定了元朝和清朝」?

元清只能否定政權是載體吧

我覺得中華文明的依託是歷史


什麼是文明?百度解釋為人類創造的財富總和,包括物質和精神。

那中華文明就應該是中華民族創造的財富總和。那麼中華文明的載體是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創造中華文明?而不是陝西文明、河南文明、山東文明?

開始的時候文明肯定是分散的,都市氏族部落,從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出來,中華大地上每個氏族部落都是各種發展,其中的聯繫非常有限。因為那時的人口密度非常低,人移動的速度和距離都非常有限。

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移動速度加快。人口多的、移動快的部落必然對周邊小部落產生威脅,要麼吞併,要麼驅離。隨著部落不斷壯大,必須有一套物質的、制度的、信仰的... .... 的東西,將這個龐大的部落結合在一起(其他社會性動物、會趕走其中一部分成員),我們將這些統稱為--文明。於是有就了部落聯盟或是國家,國家之間是集體對抗集。同時要想辦法粘合國家內部各個個體、團體,防止發生分裂。

所以國家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國家的粘合各個個體和團體的保證。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絕對是一個個秉承中華文明思想、意志的國家政權繼承和發揚的。


農業。


是易。

據古籍所傳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羲皇也就是伏羲氏創造先天八卦。

伏羲氏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雖然不清楚,易學是其創造還是另有其人也難以考究,不過易之一脈源遠流長,波及範圍之大影響到了華夏古文明的各方各面,後之周易,以及道儒溯源一樣要追尋於此。

當下在科學面前這些看似玄學的自然是式微了,不過幾千年來在易學之上延伸發展出來的無數先祖的人文思想和一些學識、應用等方面卻已經深入人心、融於血水。


日本NHK電視台早些年拍過一部紀錄片,叫《中華文明》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紀錄片拍的很有意思,雖然格局符合霓虹國日常,但是角度很好,值得一看。

從日本人的角度,中華文明不僅僅指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緬甸、東南亞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區域,俗稱泛中華文化區。而在被日本佔領前的朝鮮朝廷也是如此認為的。大明萬曆朝鮮戰爭之後,宣祖大王在朝鮮今韓國南漢山上刻摩崖石刻 「再造藩邦」 ,並且說道 「中國者,父母也,朝鮮與日本皆子也,然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感恩皇明再造番邦之恩。去韓國旅遊的同學可以去看看。再造番邦四個大字漢字國書於此。

「我邦之於明室,君臣之義,父子之恩,蓋二百有餘年,雖稱屬國而無異於域內,故義則君臣,恩則父子也」

「小之事大,大之役小,此固天定之君臣也。……今我朝鮮之人也,朝鮮乃大明之朝鮮也」

——李起淳《西歸遺稿》卷8(湖南伯問答)韓國文集編纂委員會編刊《韓國歷代文集叢書》第367冊1999年第547頁

「天地為大明天地,日月為大明日月,山河區域為大明山河區域,方皇猷御極,車書禮樂,典章文物,固已協萬邦、光四表而格上下矣。天地所囿,日月所懸,山河區域之所包,被服謠俗之所及,動植群生之所自樂,夫何往而非大明也」

——郭鍾錫《俛宇先生文集》卷141(某里紀行錄跋)韓國文集編纂委員會編刊《韓國歷代文集叢書》第317冊1999年第645頁

尊攘大義,屬國反為之主,而周之史無與也,如其周也,尊王之義安所施哉?吾故曰《春秋)幸在魯也。明之於我,即周之於魯也,況重之以萬曆之恩耶!然思義一理也,未有無義而恩者,故恩莫大於君父,而義為之則。我之思明即我義也,不然,何其感人心而立人紀,若是之久耶?故上焉皇壇崇其報,下焉而華陽闡其義,使我東免為夷貊之歸,而煥乎其冠冕如日月之輝。黃河再清,必來取法,《禮》所謂廣魯於天下者,不在其斯耶?明雖亡,賴我猶不亡也!

——成大中:《青城集》卷7(明隱記)第477頁

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皇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於東征。而我國小力弱,既不能復讎雪恥,弘光南渡之後,亦漠然不知其存亡,每念至此,未嘗不慨恨也。

神宗皇帝竭天下之力,東出兵救之,得以再造邦家。吾東方昆蟲、草木,何莫非皇靈所被也?

到今年紀愈久,世道愈下,復讎雪恥,固非朝夕所可期,而至於疏章間慷慨之言,亦未有聞,已至於寢忘之域,予嘗慨然。今逢周甲,一倍感愴矣。

上焉而皇壇崇其報,下焉而華陽闡其義,今日建廟,不特予崇報之誠,亶在於此,神皇在天之靈,亦安知不戀茲東土耶?尊周之義皎如日星,予志之定,堅如金石,斷不可已也

——李朝肅宗實錄卷39 肅宗三十年四月乙卯於明亡60周年祭建大報壇言錄

。。。。

苑北有壇,妥我三皇。

何以報之,再造吾東。

夙夜寅敬,於陟降庭。

瞻言拜稽,敢雲伸情。

肅肅黃幄,獨我皇明。

——庄祖《凌虛關漫稿》卷7〈大報壇銘〉

大報壇高日月明,

顧瞻周道砥如平。

齋居肅穆洋洋在,

寓慕風泉百感生

——哲宗《中齋稿》卷1〈敬次純考御制韻〉

念昔皇恩再造年,

明禋肇攝感風泉。

壇壝肅穆尊周義,

萬世東方日月懸。

——純宗《正軒集》卷1〈皇壇享事承命攝禋偶吟一絕以寓風泉之感〉

。。。。

大明亡了,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朝鮮舉國軍民大練兵,準備派遣10萬大軍與鄭成功南北合擊阻擊清兵,反清復明。可惜戰鬥力太弱雞被多爾袞又打回漢城,還被逼著降清了,可是到大清都亡了,朝鮮還在用崇禎年號。

日本大批學者鼓吹中華自宋就亡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才是繼承唐宋大中華基因的繼承者,侵華戰爭還搞「美名」美其名曰幫助袁世凱驅除韃虜,推翻滿清。

想像一下,世界上除了西方基督教、中東伊斯蘭教以宗教捆綁了那麼多不同民族和國家統一信仰,估計整個東亞就剩這中華文化了,而中華文化從來只強調人的作用,從來沒有什麼神和救世主,最牛逼的人也是聖人,上下五年前,能稱得起聖人名號的,估計也就一個孔聖人了!所以中華文明的載體是文化,中華文化的載體又是什麼呢?

自三皇五帝起,所有統治者都是和人民息息相關,燧人氏教人生火,教化民眾,神農氏嘗百草,女媧鍊石補天,伏羲氏演周天八卦,推算莊稼種植時節,每一件偉大的成就都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民擁戴誰,誰就被禪讓做了統治者。

大禹治水,其子立夏,商湯覆夏立商,周武王伐紂立周,莫不是人民的力量和意識使然。

自三皇五帝到先秦戰國,皆有人民詮釋了一種文化的基因傳承,那就是人定勝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反觀世界其他各古老民族的神話傳說,不論是大洪水的記憶還是天神懲罰人類,都是人和神的鬥爭。而中國大地上,到處流傳的是人的故事,燧人氏取火教化民眾,使民不受野獸侵犯,不受黑暗恐懼,不受疾病困擾。神農嘗百草,解民之飢苦與病痛,黃帝定羅盤分南北,女媧鍊石可補天,大禹治水得九州,等等都是中國大地上遠古先民與大自然的鬥爭。到處流傳著人定勝天的古老傳說。這才是太祖所謂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車輪進步的力量源泉的真諦啊!

而自秦帝國完成大一統之後,人民群眾的力量開始從真正的史籍中落下光輝的一筆筆,王朝的興衰榮辱無不是被人民群眾推動向前進。這才是我們推崇歷史上的各種人民起義和革命的根本原因。因為真正的歷史是由他們寫就。

由此自形成的一套中華文化的根本基因,形成了從人定勝天、天人感應到格物致知的思想精髓。

所以,拋開文明自身的融合力量,文化才是其根本承載,而文化的承載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群眾本身和其身上自古以來勤勤懇懇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天性和基因。

所以總結一句:把中華文化擬人化,世界各個文明文化比做一個人的話,文化就是這個人所體現的自身思想和氣質,而不是這個人本身,這個人的思想、氣質和精神可以代代流傳,而這個人本身會因其本體的死亡而消亡。

文化一樣如此,文化本身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但是對於那些不曾受過教育的人來說,他們依然在生活中處處受到周圍的人和事以及環境所呈現的文化現象所影響,他們一樣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教育下一代,對大是大非清楚明白。這才是文化的魅力。

而與此同時,推動歷史的進步與社會變革,同樣是文化自身的動力和人民群眾的動力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人民群眾對外來文化的渴望和好奇心會讓本土文化變得兼容並蓄起來,變得無比包容。而一旦人民群眾對外來文化排斥,本土文化就會產生各種抗體,這種抗體會越來越強大,強大到無法與外來文化產生交流。

而本土文化本身,是與本土的人民群眾長期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一個文明的載體體現在其文化上,而文化的載體則是通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從生生不息的代代奮鬥中凝練出來的,他們對於自然的思考,對於生死的思考,對於宇宙的思考,對於未來的思考,以及在這些思考之上所進行的實踐和經驗的總結,由此產生了文化,而文化在相互作用於人民群眾進一步的去思考和實踐。

也正是由此,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影響,只會是一環一環向外擴散,外環總要比內環弱,內環總要比外環的影響更深。正如朝鮮距離中國是第二環,日本是第三環,所以與之匹配的文化影響力呈現階梯性,這也是為什麼朝鮮歷代的文人們對日本有所貶低的根本原因。

世界唯一一個古老文明發展到現在,持續不斷的真正魅力和其強大的向心力再次表明,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永遠需要與本土之人民群眾相互作用,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才能穿透這歷史的煙塵和戰爭的溝壑。

與其相對應的,例如古埃及文明,文化其重心是為統治階級而存在的,因此當收到外族入侵,統治階在交替中不停的更新,羅馬帝國入侵,整個埃及文化受羅馬文化影響和主宰,受希臘入侵,文化表現出明顯的希臘化,被阿拉伯入侵,文化就變成了伊斯蘭化,而英國的入侵和殖民化,並未徹底改變其統治階層,其資本主義現代化也未能讓埃及徹底走出世俗化。

反觀中華文明,自盤古開天地,一切諸天神佛都是人,一切神話故事都是人與大自然的鬥爭,明顯體現出人民群眾的意志,即使在封建統治最嚴厲的和集中的清朝中後期,滿清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弱勢愈發明顯,最終還是回到了正軌之上。

清政府造成的社會頹勢並非如很多人所說是中華文化在近代落後於西方,而是因為清政府自科舉改革為鞏固自身作為異族統治而採取的保守政策,令八股,導致清中後期官場昏暗,毫無開明氣息,閉關鎖國,不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對明朝中後期南方發展的蓬勃的資本主義萌芽壓制崩壞,無法跟上世界潮流而被歷史所拋棄。

習近平主席最近提出的文化自信,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吧。

與天斗,其樂無窮!

與地斗,其樂無窮!

與人斗,其樂無窮!

這恐怕是中華文化中最精髓的一句概括了!


先說世界文明,包括中華文明的起源吧,都不約而同的起源於巫教。

再說縱觀中華文明的歷史,有幾大關鍵時刻。

1.易,這部將巫文化集大成的經典出現於中華大地上。

2.春秋前後的百家爭鳴,誕生了一系列的大師,之所以有百家爭鳴,實際上是源於當時人對易的解讀。

3.孔子的橫空出世。如果說巫是以天地為觀照物(從這個角度道不過是巫文明的延續),儒就是以人為本,完成了最終從天到人的回歸。這直接締造了漢帝國。這種類似的文化現象在西方出現已經是上世紀了,代表人物是海德格爾和馬克思。

4.佛教的東來,給中華文明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使得其達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唐帝國誕生(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其實都是竊得了佛教的皮毛。)東土有大成氣象。因為這裡的文明已經從巫文明中擺脫出來了,這註定是一塊哲學家的搖籃,也註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5.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健康。到了宋朝,程朱理學,將佛教與儒教結合,炮製了理學,這是中華文明從盛轉衰的開始。隨之而來的是中華文明的主體民族兩次被數萬鐵蹄征服,如果說成吉思汗太牛逼了,那一個孤兒和寡婦的組合算什麼?

6.在中華文明衰落的過程中,西方出現了類似春秋百家齊放的現象。海德格爾和馬克思橫空出世了。如果說海德格爾是陰柔的一面,那馬克思就是陽剛的一面,二者是一體的兩面。他們清算了西方的所有哲學思考方法,使西方人第一次站在了現實的土地上,之前那些類似於神學的哲學不過就是巫教的延續。

7.馬克思思想進入中國,中華文明最終將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如果說中華文明有什麼牛逼的地方,我認為就在於我們總能選擇最強大的武器武裝自己的思想。

八卦一下,西文第一書聖經開篇第一句,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講的是神,是天,是起源。

中文第一書論語開篇第一句,子曰,講的是人,是現實,是當下。

我認為中華文明的載體正是人,現實和當下。

本答案接受討論,但你得先明白我講的是什麼。


一個文明的載體,當然是受其文明教化、認可其文明價值、藉由其文明成果而獲得自我意志的充分伸張的人了。


自強不息


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 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對中國人來說,還有比青史留名更頂級的誘惑嗎?惦記青史留名的人多了,在意的事就大了。我國家自然繁榮昌盛萬古長青。


推薦閱讀:

以現代技術回古代建一座城堡,讓敵方軍隊隨意攻擊,能否做到千年攻不破?
為何康熙可以擒殺鰲拜,而漢獻帝卻不能計殺曹操?
中國歷史里哪些男性人物可以英靈化並娘化到fgo里讓人覺得毫無違和感?
中國以及中國的敵人各個朝代各有哪些名震一時的軍隊與兵種?
中國史在哪些重要的議題國外研究與國內有截然相反的觀點?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明 | 中國 | 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