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小波先生還在世,我們這個社會會給予什麼評價?

我們好像總喜歡給一些人高於他曾經生活在這個世界的評價,或者說還會發現他的美嗎


王小波,張國榮

現在人悼念/提/他們,大多數並不是喜歡/了解 他們

而只是單純為了提高自己的逼格而已

現代社會會怎麼評價他們,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如果他們復活,他們會這麼說大多數人

「我沒有你們這些瓜皮粉絲」


王小波1952至1997;張召忠1952至今

王小波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張召忠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英國皇家

軍事科學學院。

很神奇地發現,兩個喜歡的男神,竟然有些重疊的部分。

2017年,如果他還在,他會開微博,是微博關注最多的情感號,偶爾和李銀河撒撒狗糧,讓吃瓜群眾還相信愛情;他會來知乎開直播,從語數外物化談到互聯網計算機;他會開公眾號,隨便寫寫都是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淚,不轉不是中國人文章。

1997年,如果他還在,他可能會是中國最著名的極客、產品經理、互聯網投資人。他在好早好早就說自己彙編已經6到不行,想到了改進打字軟體商業化,建議有人把美國軟體copy回來販賣的商業模式。

我總覺得小波活得超越了時代。他的的靈魂詮釋了什麼叫有趣,他的愛情詮釋了什麼叫愛情,他的文字詮釋了什麼叫做獨立的思想。可惜他在1997年,他本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利益相關:小波新進迷妹


因為喜歡,所以想答。

王小波的小說,能讓我樂不可支,是我微信讀書里留的讀書筆記最多的人。

但是,我把這個樂子想分享給朋友的時候,就很困難,也不知道是我表述能力太差還是什麼,我就很鬱悶。

王小波的真性情總是能讓我有共情的體驗,我喜歡他描述藍天的美,喜歡他寫男女私情的真,寫聲音的真切……

反正在我眼裡,他是個真正的人,真的情感,真的有趣,妙人一枚!

還有就是連情書都寫的讓我們這局外人,心生搖擺,讀他的文字,不累,而且有嚼頭,回味悠長!


這個問題下的許多答案顯得非常奇怪。

首先,我不認為王小波是個有「逼格」的人,讀他的作品和喜歡他,也不是什麼有逼格的事。恰恰相反,在王小波身上,我看到了一種俗氣和耿直。事實上,王小波在主流文學圈並不算特別火。我當年跟我的大學語文老師提王小波,老師也只是說看過作品,並不十分了解,身邊的其他人知道小波的就更少了。

認為王小波有「逼格」,大概是在知乎看到吹小波的多了,自己又對小波的作品不甚了解,才對他有這樣的偏見。

小波在知乎火起來,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所具有的特質和精神,與知乎高度吻合,所提倡的很多想法,幾乎就是今天知乎的政治正確。尊重知識,熱愛探索,尊重女性,理解同性戀,這些想法和觀點,在如今的知乎看來,很正常,很普通。但小波是經歷過文革,又死於上世紀的人。那個時候能大聲說,我們要正確看待性,不要避而不談,也不要大張旗鼓,尤其難得。因為在幾十年後的今天,能做到這些的人也不多。人們要麼還是固執保守,要麼矯枉過正,能夠理解性就像吃飯一樣正常的,畢竟還是少數。

在我心裡,王小波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於,他能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試圖去迎合任何人。當然,這也是知乎的魅力,我喜歡知乎,也是因為這裡有很多人能提出很多「歪理邪說」,然後自圓其說。這很有意思。小波的雜文和小說都有一種獨特的敘事腔調,看似瞎扯,實則嚴肅,讓人慾罷不能。

第一次接觸小波的作品,是在一個貼吧看到小波的一篇文章,《我看國學》。在這篇文章里,小波把孔孟批判了一番,認為他們不搞自然科學,只會糾結於一些色和禮的無聊問題,很無趣。我當然不同意他的觀點,儒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點,對中國發展影響頗深,他這麼說有些偏激。但是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卻很直男,很工科生,值得玩味。自此我看了他的很多文章,數篇小說。我看的時候大部分都在想,這個人扯蛋扯得哈哈哈,真他媽好玩。

王小波最具代表性的小說《黃金時代》,我讀了數遍。我本身也不怎麼研究文學,對這篇小說也做不出什麼深刻的解讀,讀的唯一理由就是覺得好看。我是拿它當愛情小說讀的。大多數愛情小說,都在刻畫浪漫,言說精緻,讀起來讓人疲勞。《黃金時代》卻不一樣。它一開始就寫庸俗,一個下鄉知情千方百計「騙」貌美的陳清揚上床,兩個孤獨卻正常的人,在種種荒謬中,卻誕生了信任與浪漫,這使我暢快。讀到「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我就像待在持久的高潮里那樣,回味無窮。

如果小波沒有死,以他的性格,應該還是會在互聯網上活躍一下,也不會那麼活躍,插科打諢幾句,再發一些恨鐵不成鋼的牢騷。大致如此。

我反對那些神話王小波的言論,因為他在我心裡是可愛的,而不是偉大的。他死後,很多人發現了他的可愛,默默追隨。想必他活著也會一樣。

完。


著名兩性學家李銀河的老公,一個挺有趣的作家。

僅此而已。

以上不是說王小波和其文學作品價值不高,而是我們習慣遺忘,沒有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作家基本上都被遺忘了,且王小波的作品不適合改編。


瀉藥,想到哪兒說哪兒。

實事求是地講,他的死抬高了他的地位,但這也不意味著他不配擁有這樣的地位。

我讀王小波的著作不多,基本都是雜文,小說只有&<紅拂夜奔&>還有幾部中篇而已。

據他人講,王小波最大的成就在小說,想來是我庸俗愚鈍,我不這麼看。

我認為王小波最大的成就是他的思想,是不是很庸俗的評價?

我不是說他像馬克思那樣發明了什麼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而是恰恰相反。

他倡導的是要用正常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要用正常的反應與這個世界交流。

以前在學校里,對社會的認識是朦朦朧朧的,但是又自以為明察秋毫、洞若觀火,直到參加了工作,真正進入了社會,才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不正常…

而王小波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是一個那麼正常的人,還那麼有趣(其實他的段子今天看來也一般般啦)。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認為這種正常是那麼難能可貴。

他對待這個社會不正常的現象,插科打諢後面的態度溫和而堅定。

所以也有人評價王小波,說他對讀者來講,」是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始終認為對於一個作家來講,所謂學術,所謂文采,都是不重要的,只有思想的光輝,才會照耀他人的生命。

思想,最重要。

所以別人建議你先讀他的小說,我反倒建議你先讀他的雜文,這樣你容易喜歡上這個作家,再去讀他的小說,這樣觀感更好,對他小說中的不足之處也會更寬容。

他的小說並不總是很吸引人,裡面的葷段子也沒讓我看出什麼深意,想是我太笨吧,這也是為什麼我對他的小說評價不高。

其實這裡還有另一個原因,雜文就是說理,說理很容易抓住人,而小說對一個作家的要求就要高得多,你得講故事,大家試試就知道了,要想講一個能吸引人的故事,其實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所以寫小說比寫雜文要難得多。

如果說他活到今天啊,肯定是個公知啊,但是考慮到他的年齡,以及相應的人生閱歷,他大概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畢竟這個世道,叫床的多,聽窗根的少。

夜深了,就說這麼多吧。


在我看來,王小波的死,讓我們有機會拜讀他的作品。但即使他死了,他依然被大大低估,並且被刻意曲解和標籤化。很多人只是從「雜文」「自由主義」「幽默」「大膽的性描寫」這些簡單的標籤了解王小波,但對於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以及支撐他文學造詣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甚至現在很多看似褒揚王小波的標籤,其實也是在把王小波狹隘化,比如「有逼格」「政治正確」「反文革」等等,其實,王小波要比很多人想像的,要深刻得多。

王小波如果不死,不管他變成什麼樣子,憑藉他死前那些作品,足以站在中文圈子裡現代文學的頂端。至於是否有機會被大範圍了解,就不知道了。而他是否能寫出更出類拔萃的作品……這是多麼讓人遐想和惋惜的啊。

~~~~~~~~~~~~~~~~~跑題的分割線~~~~~~~~~~~~~~~

個人認為,理解王小波的第一步,是嘗試在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中,看到荒誕的本質;以及,看到共識與常識之間的偏差。

推薦一個讀王小波小說的打開方式,那就是和王小波自己提到的西方作品對比著讀,願意深入了解王小波作品的讀者可以試試:

把《黃金時代》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一起讀。

把《白銀時代》和喬治·奧威爾的《1984》一起讀。

把《青銅時代》和卡夫卡的《城堡》以及卡爾維諾的《我們的祖先》一起讀。

然後再推薦看一看米蘭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遺囑》里對於《1984》和《城堡》的評價。

也許,就能從文學審美、思想源頭和創作風格上,對王小波有一種新的認識。甚至對王小波的局限性,也能有一點不一樣的感知。

最後,在我心目中,他和老舍是中文文學圈裡最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看到他死的時候

看到海子死的時候

我總是在想

是不是偉大的藝術

都需要用生命祭奠死亡


他適時地開創了(引進?)大陸常識雜文時評的潮流。

在此之前,沒有他這種風格的。

李承鵬,韓寒等後來也學了,後來就多了,如果他今天出道(貌似有點不敬),肯定無法獲得一代精神偶像的地位。

但是,文學史沒有如果。


王小波先生,對,我認為必須對他以尊稱。一直認為如果他能再延續十年的生命,諾貝爾文學獎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之所以這麼說,還是感覺他的價值觀對西方人胃口,他的文風成型個人感覺和那段歷史是分不開的,他就曾經對未來(2015還是2012記不清了)發表過自己的態度,當然是從反面警惕強權的發生,對過去進行思考。

但是很明顯,現在的社會特點與矛盾可以說無論是與那段歷史還是先生筆下的暢想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是自由而不是極權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回到正題上,先生也許會這樣描繪這個世界,與黑鐵時代截然相反,每個人都自由自在得近乎變態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道德崩壞,人們娛樂至死,在迷茫中尋找著出路。

而中間會有一個人,滿口黃腔,特立獨行,思想深刻,身材高大,外加一根又長又大的**,作為這個時代的反叛者,作為下一個時代的先驅。

這個人叫王二。


應該會被全網封號吧


我第一次讀《沉默的大多數》的時候並不知道他已經去世,讀完還準備給他寫信表達我激動的心情,因為我頭一次覺得有本書能說的這麼好這麼合我胃口。

得知事實後我忍不住嘆息,為自己不能和這樣一位作家交流而遺憾。

題主的意思可能是說,一些人死後往往能得到比生前更高的評價,我覺得那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1.作者思想超前於時代,他生活的時代里沒人能理解他的藝術,只有在更高文明水平的社會裡或者某個新風潮中他的價值才能體現。

2.作品經濟價值的提高,例如畫家、雕塑家等,他們的實體藝術作品在死後成為絕響,價格翻了幾倍,自然會有更多人承認他們的作品。

王小波如果還在世,不會影響我對他作品的欣賞。至於他會是什麼樣子,誰又知道呢。


王小波先生

是一個既有低級趣味,也有高級趣味的人

他的趣味或許你不懂

但是依舊可以讓你歡笑

這就夠了


可當年王小波門下走狗都老了啊。

現在念著王小波的年輕人不知道多少是跟風的。

一個人走了,是要蓋棺定論的。此前,文學界一向缺乏對於王小波在文學層次上的評論,王小波走了,才開始掀起漣漪,可是文章也好,傳述也好,大多難以令人滿意。

王小波要是還在世,還出書,評論界的反應會更遲鈍,畢竟王小波的文字是超前而且反叛的。按照現在躁動不安的風氣,網路上,一定會有一群搖著「王小波」大旗的無知青年,一味聽別人說的王小波而不踏踏實實的讀人家的思想。(這樣的人現在還少么?王小波的書可不是那麼好理解的。雖然王小波的思想並不多變,但是,深沉而且具有年代感,在現在,有可能會被扣上反叛分子的帽子。)

王小波走了,走了,就是走了。真正的王小波熱,其實早就過了。現在對於他的追念,我覺得和對趙國榮的追念有相似之處。


知乎提問「為什麼王小波說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微笑?他真的很醜么?」

王小波回答:想多了各位。。。。。我就是那麼說一下


比起小說,我更喜歡他的雜文,儘管他本人都在雜文里說只愛讀雜文的人沒什麼前途……

小說里他就是王二,他的一生經歷了無數次勃起,也被錘了無數次,而他可以把這些當作一坨屎一泡尿一樣地講出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