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在婚姻中地位如何?

題主認為古代女性一定是處境卑微,對丈夫唯命是從,沒有任何地位。但是《氓》中的女性最終選擇結束婚姻,這一點類似於現代人的婚姻觀。

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古代女性的地位到底是怎樣的?


謝邀。

其實如果還原真實的歷史,婚姻制度必然是越來越牢固,而不可能是越來越鬆動。

中國的漢族婚姻制度始於周朝,就當時來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前一句不需要解釋,後一句的意思,不是說見了平民百姓不需要和他講禮節,周朝的「禮」,其實是一種制度,禮法。

在婚姻制度建立之初,這一套在民間執行不下去,就算是在貴族之間也難有效果——要不後來出現了「禮崩樂壞」,出現了南子這樣的「重口味老司機」......南子在婚姻中的地位是極高的,因為他老公衛靈公甚至幫她和情夫公子朝私通來著。後來南子對孔子這樣的老頭(當時孔子50多歲了)也產生了興趣,在卧室接見了孔子,可見當時完全不受禮教束縛。

在周朝的時候,甚至有過「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這樣的政策,可想而知,當時的婦女依然比較自由,而權利和地位,是和自由密不可分的,自由就是最大的權利。既然「奔者不禁」,而「無故不用令者」反而要受處罰,官方慫恿通姦,婚姻不受法律保護,連張廢紙都不算。(關於這段歷史,後來被衛道士們抹了,其實還有更叫座的,不說也罷。)

到了春秋戰國,雖然有孔子出來重編禮樂,要求大家遵守禮法,甚至重新修改了婚禮的「六禮」,但是儒家那個時候並不吃香,民間根本不買賬,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殺的就是儒家。

儒家與婚姻制度有什麼關係呢?孔子的先人是周朝的祭司,孔子師法周公,也就是周文王的兒子姬旦。周朝的婚姻制度,正是姬旦建立的,是禮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婚姻組建的是家庭,而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組織,要想保證政權的穩固,社會的穩定,就得保證婚姻的穩定。

在上古時期,祭司具有極高的地位,你看《斯巴達三百勇士》就知道了,祭司的地位甚至高於領袖。為什麼?因為祭司代表的是神權,是神的代言人。而祭司的特權中,就有一樣:性。要知道周文王有一百個兒子,而黃帝御一千二百女而成仙,雖然都只是傳說,但是他們佔有很多女人是肯定的。所以我們漢族,也就是根正苗紅的華夏文明,是一種男權文明。

周文王和周公都是神棍出身——一個搞出了易經,另一個編出了禮制,標準神棍。

孔子繼承了這套文化,又是祭司的後人,深知性的重要。要使人民臣服,就要實施精神閹割,讓人們只有很少的慾望,這樣才能聽話,不容易造反。

——這是廢話,如果人們吃窩窩頭就涼水,每天只知道工作,就能知足常樂,別的什麼慾望沒有,當然容易統治。但是如果誰都想劉邦項羽一樣,一看秦始皇身邊儀仗萬千,佳麗如雲,就堅硬如鐵,一個說:「大丈夫生當如此!」一個說:「彼可取而代之!」紛紛揭竿而起,那這個江山就坐不穩了。

科學家對黑猩猩群體進行研究,發現性引發的糾紛和衝突,遠多於食物引發的糾紛和衝突。

後來漢武帝就很聰明,獨尊儒術,儒家才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不過話雖如此,武帝漢的獨尊儒術,其實是出於宮廷鬥爭的需要,他自己並不見得多信奉這套東西。

比如漢成帝劉驁的皇后趙飛燕,還有她妹妹趙合德,私通都不叫事了,打破世界記錄:日以十數,無時休息,有疲怠者,輒代之。漢成帝當然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完全不管不問。

漢朝滅亡之後,中國就一直打來打去,三國兩晉南北朝。戰爭年代,命都朝夕難保,誰還在乎禮法?

如北齊後主高緯的淑妃馮小憐,也就是留下「玉體橫陳」典故的那位,也太污了一點。

到了隋唐才天下統一,但是隋朝和唐朝的建立者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漢人,隋文帝楊堅本是鮮卑族,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母親也是鮮卑族,民風開放,對代表中國漢族傳統的儒教十分不感冒,這個時期,婦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也不算低。

所以到唐朝依然十分「混亂」,即便是皇帝,娶自己的兒媳,父親的賓妃都不叫事。如武則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的王妃。

當然亂不代表女性的地位高,然而當時女性的地位不高,貴為皇帝,豈能讓一個「非處」當皇后?可知當時男性的心理,要比現在還開明講理。

唐朝幾個女詩人的詩,薛濤:「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李治:「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魚玄機:「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放今天都是「傳播淫穢色情思想」。但是當時萬人稱頌,敢這樣寫,說明有這樣寫的權利,側面證明了女性的地位。——這些詩要是放清朝,當時這幾位就得拖出去侵豬籠。

直到宋朝,出現程朱理學,尤其是南宋的朱熹,把儒家的「內賢」發揮到了變態,認為你願意賢也要賢,你不願意賢勞資也要讓你賢。提倡「存天理滅人慾」,「節烈」之後,禮教的婚姻制度才得以真正的嚴格的實施。(把這筆賬算在朱熹身上一點都不怨,因為從北宋末女詩人李清照的詞來看,在朱熹之前,社會還是比較開化的。)

這種實施,是觀念上的,是社會觀念逐漸轉變,如《水滸傳》中的武松,殺潘金蓮西門慶——這並不是法律,而是人心變了,人人認為萬惡淫為首,姦夫淫婦應該死。

當這道道德枷鎖強加於人之後,貞操就被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由於朱熹是男人,所以他的枷鎖就針對女人,他自己是不受此限的,包養了兩個尼姑,玩得好不痛快。(跑題一句,當時的尼姑和尚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這套東西延續了八百年,後來滿清被八國聯軍打破國門,西學東漸,在西方思想的影響對比下,五四運動之後,人們才對這套東西加以反省,當時若干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禮教對人性的危害。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女性運動,起源於五四運動,確實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但是與TG無關。

TG雖然信奉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本意是要消滅一切不平等,甚至要消滅婚姻和家庭(這是私有制的產物),然而革命時期,男女私情是最不利於「捨棄小家成全大家」的,當時並不提倡個人權利。到了六十年代,雖然孔家店被砸倒了,但是形式主義的解放,與思想上真正的覺悟是兩碼事,適得其反。所以上世紀六十年代,反而是中國有史以來對人性鎮壓的最為嚴厲的時代。

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才有所回歸。實際上今天很多思想,五四時期就有了,比如不婚主義。所以好多人說今天的人越來越開放了,這是不對的。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這些女性,她們婚後,比現代人婚前還要放縱。若說她們婚後地位很低,那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


地位肯定不高,即使在一些抗爭成功的案例里,也見出這點:

有悍妻者,頗知書。其夫謀納妾,乃曰:「於傳有之,齊人有一妻一妾。」妻曰:「若爾,則我更納一夫。」其夫曰:「傳有之乎?」妻答曰:「河南程氏兩夫。」夫大笑,無以難。

看到了吧,第一,你不同意納妾,那就是「悍妻」;第二,你要反對納妾,還得有兩下子。又如《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里有一條:

公夫人幃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暫見便下幃。太傅索更開,夫人云:"恐傷盛德。"

當女人難,當名人夫人也不容易。


我覺得,在中國如果男女比例失衡這一問題長時間不能夠得到解決那麼廣大的女性會在漫長的「自我毀滅」中的不到社會的尊重。


第一,要分時期,宋代理學之前,女性地位沒有那麼低,詩經所在的時代,還是很開明的,對女性沒有後世那種三從四德的要求,離異改嫁都是常見的事情,比如孔雀東南飛裡面女主被逼回家之後還可以改嫁給其他人。

第二,女性執政者上台會引發女性地位提升。呂后執政期間,女性稱侯稱將都是常見的。另外,呂后在史記裡面是歸在帝王本紀裡面的,可見漢朝時候其實對女性制朝沒什麼太大批判。唐朝時期也類似。曾經出土過一封唐朝丈夫寫給妻子的離異書,完全沒有休書的感覺,完全就是既然感情破裂了那咱倆好聚好散的風格,而且丈夫還祝妻子以後嫁高官。

現在我們說的那些壓迫女性的糟粕,絕大多數出自這之後。

最後另外回答提到三妻四妾也是不對,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的地位是比較高的。


推薦閱讀:

郭威柴榮如果不早死中國會如何?
中國古代,特別是上古中古時期,君王喜愛的美食有哪些?
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是哪個?
中國歷史第一個朝代是夏朝還是商朝,真正可考證的不是商朝么?
有觀點認為明朝受到白銀流入的衝擊,為什麼清朝沒有?

TAG:女性主義 | 婚姻 | 中國古代歷史 | 詩經書籍 | 女權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