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越人歌》和《詩經·邶風·擊鼓》最初都是描寫男男之戀的?

說到《越人歌》和《詩經·邶風·擊鼓》大家可能沒感覺,但《越人歌》就是那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出處,而《詩經·邶風·擊鼓》就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出處。

為什麼這兩句最頻繁被大家形容愛情的詩句,在最初的時候都是用來描寫男生之間的情感的?

對於不相信這兩首詩歌最初是描寫男生之間情感的可自行參見百度百科。


信百度百科,你就輸了。百度百科被無數人瞎改之後,很多詞條都是偏離本意的。

先說結論:《越人歌》和《擊鼓》都無法證明是男男之戀,而且現在對於二者是同性戀的論證,都站不住腳。

本題下面幾位「證明」出來的,有百度百科的,有拿小說的,還有「常理推斷」的。

「你既然用常理推斷,那麼本帥也可以用常理推斷——宋無極殺良冒功肯定是你授意的,崇州長史、司馬之死,你肯定是幕後主使!」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

這麼推斷,靠譜?

《擊鼓》的作者是男性戰士,這基本上沒有異議,但是另一邊是男是女,沒有證據可以證明。

圖源:《先秦詩鑒賞辭典》

「洵」(借做「夐」)這一個字,基本上就可以說明是思念遠方之人的,而不是「和軍隊同袍的同性戀情」。至於這個遠人是男是女,無法證明。

至於《越人歌》,發一篇自己的舊文上來。

越人歌——一個美麗的誤會

即使不是文學愛好者,想必大家對於「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句話,也會略有耳聞。它出自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首翻譯詩歌《越人歌》。這樣一首文辭優美的作品,一直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故事中的「鄂君」也成為了一個典故而被詩家沿用。可惜的是,包括百度百科在內,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詩歌是一首表達同性之愛的作品,並進一步用鄂君綉被代指「對同性戀夥伴的憐愛」(百度百科語)。然而,仔細分析《越人歌》及其出處《說苑 善說》,我們會發現,對「鄂君綉被」的這種解釋,就如同隔水望花,是由於我們不明真相,才看到了它錯誤的影子。

一、試訓《越人歌》關鍵字詞

《越人歌》選自西漢劉向編訂的《說苑》,是一部供御覽的政治教材。其中「善說」一章介紹了東周時期大夫士人、賓客學者等各色人等能言善辯的小故事,共27篇。《越人歌》即節選於本章。以下為原文。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鍾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庄辛,過而說之,遂造託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遷延盥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芘,張翠蓋而?犀尾,班麗褂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於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捧綉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踰於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

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部分字據《北堂書鈔》改】

整個故事當中,真正會影響讀者對於故事主旨判斷(是同性戀還是男女之愛,抑或是讚美民族和睦)的地方,主要在於以上劃線的部分。

l 把:「把,握也。」(《說文解字》,下同) 「把君之手」指的便是「握您的手」。

l 揄【yú】:「揄,引也。」「揄綉袂」意為「揮動繡花的衣袖」。

l 擁:「擁,... ...抱也。」「擁之」確實是鄂君子皙【即「鄂君」】抱了越人。

l 「捧綉被而覆之」可以有兩種斷句法,「捧綉/被【pi,動詞】而覆之」和「捧綉被【bei,名詞】/而覆之」。前者指鄂君用一塊刺繡披在越人身上,後者指鄂君用一條刺繡的被子蓋在越人身上。分析當時的環境和身份,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l 交歡:朋友間結交而相互歡會。「交歡」指男女之事是後起義,其出現不晚於唐代,但絕不會在西漢出現。

l 以色稱於長者:指以怒色面對長者。結合後文的「以壯少之禮」,此處的「色」訓為「發怒」較為恰當,因為對長者發怒是違背禮法的行為。

有了上面的敘述,我們大致可以知道,《越人歌》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襄成君受封之日出行要渡河,庄辛有意扶他上船,襄成君由於庄地位不高而不願意。庄辛引用了鄂君子皙的故事,說就算楚王的親弟弟鄂君子皙,面對一個「榜枻【bang yi,划船】越人」尚且能相處融洽,毫無「貴族」架子,襄成君未免失禮。襄成君聽罷也表示慚愧,願意以年少之人的身份聽從庄辛的指教。

二、對兩組人物關係的分析

故事中出現了兩組人物——庄辛和襄成君、鄂君子晳和越人。那麼這兩組人物的關係是否如百度百科所言,都是同性之愛的關係呢?

認為庄辛和襄成君是同性戀的,主要的觀點在於「把君之手」上,認為在古代,兩個男子不應該有這樣的舉動。【還有因為「以色稱於長者」一句懷疑鄂君性向的,前文已明】

但是,在古代,男子之間真的不能握手嗎?

不說遠的,東漢時期的《東觀漢記》中就有記載,說馬援與公孫述「握手迎如平生」。在儒家經典《禮記》中,有這樣的表述——「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奉」即指捧握。

由此可見,在古代,握手並非「禮教之大防」,兩個男子握手也不一定是同性戀的表現。

退一步說,就算《禮記》中沒有這樣的記載,當時襄成君要上船【「立於游水之上... ...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沒人扶持,身邊的人過來拉著手扶一把,也無可非議。孟子說過,「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即使違背了禮數,也不過是事急從權罷了,並不能以此推斷兩人是伴侶關係。

第二組,關於鄂君子晳和越人。

足以證明鄂君子晳和越人之間有感情交流的,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和「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捧綉被而覆之」兩句。前者很明顯是一種感情的表露,至於後者... ...且容我細細說來。

這連續的動作是什麼樣呢?鄂君子晳揮動衣袖行禮,走過去擁抱了一下越人,又把一塊刺繡披在越人身上。有人將「擁」解釋為扶一扶雙肩,但是實際上「擁」本並沒有這個意義。鄂君子晳的表現,很明顯是對於越人感情的一種回應,而且從「揄修袂」這一動作來看,確實是「止乎禮」的。

//人們往往覺得這個畫面是一艘小船,船上只有一個越人和一個鄂君……但是看鄂君的排場,很可能是一條大船,上面有很多划船的人,而唱歌的是其中一位。

很多人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都會陷入一個思維定式——越人的性別。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越人不能是女性?為什麼一看見「越人」就泥定為男性呢?很多推斷鄂君子晳和越人為同性戀的,似乎無法解釋這個問題。事實上,全文沒有任何一點對於越人性別的明示或者暗示。很多學者試圖用與古越語相近的語言翻譯文中那段用漢字記音的越語歌詞,比如韋慶穩用壯語、鄭張尚芳用泰語,都沒有翻譯出表示性別的人稱詞。而王興復認為,歌詞中的「縵」字應該翻譯成布依語中的「妹」,並由此推斷這是一首男女戀歌,但是證據略顯不足。所以,我們無法證明越人的性別,龍陽之指更無從談起。想當然的推斷,讓鄂君子晳蒙受了千年的「不白之冤」。

三、對所謂「旁證」的分析

以百度百科編輯者為代表的很多人在分析《越人歌》的同時,舉出了很多旁證來證明它是一首同性戀的歌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旁證」是否站得住腳。

l 楚地不受中原禮法拘束,所以有同性戀很正常。

且不說性向和禮法之間究竟有沒有關係,當時的楚國也早已不再是那個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出「我,蠻夷也」的南蠻,而是爭霸中原的強大勢力之一。按《史記 楚世家》,鄂君子晳死於公元前529年,而在此前六年,楚國剛剛和諸侯會盟,稱霸中原。身在一個能夠和中原各國舉行「兵車之會」的國家,且貴為國王母弟的鄂君子晳不可能再視禮數為無物。這一論證,不僅論證邏輯有問題,論據也不正確。

l 《說苑》中還提到了著名的同性戀龍陽君和魏安僖王,而且漢朝男風頗盛。

說的沒錯,但是這和《越人歌》又有什麼關係呢?《說苑 善說》的序中寫的很明白,「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記錄下這個故事,並不是用來取悅同為同性戀的漢成帝,而是為了讓皇帝在讀故事的過程中認識到進諫——推而廣之,說話——時,語言的重要性。

l 後世很多人用「鄂君綉被」代指同性戀,所以《越人歌》是描寫同性之戀的。

這句話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是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屬於典型的「倒果為因」。正是因為有人誤讀《越人歌》,才讓後世以訛傳訛,習為成典。很多人誤讀並不能說明誤讀的正確性。而且詩人在用典的時候,已經把典故抽象成了一個脫離原事物的符號了。朱熹知道《子衿》是情詩,但是在《白鹿洞賦》中還是用了毛詩「樂育才」的觀點,寫下了「廣青衿之疑問,樂菁莪之長育」。郭沫若更是當代的詩經研究大家,但在《女神 星空》中依然用「風雨如晦」代指時局的險惡,而不是更貼近原意的「思君子」。「鄂君綉被」的典故,同樣如此。

四、結論

主張《越人歌》為男男戀歌的,就目前而言並沒有站得住腳的證據。在沒有更多發現的情況下,我更贊同王興復先生的意見,即《越人歌》是男女之間「對歌定情」的作品。

不過由此衍生出的「鄂君綉被」之類的典故,雖然是基於對原意曲解的基礎上創造出的產物,但這無可非議。這些作品的光輝絕不會因為這樣一個典故而黯淡。但是,用文學作品來反證《越人歌》的性向,則是一種倒果為因,是很難得出正確結果的。

「《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我們都是在通往真相的路上奔跑的旅人,沒必要因為一時的快慢而做口舌之爭。只要有更多的人和我們一起奔跑,那麼就是值得喜悅的事情了。也許有人看到這篇文章,會發現自己對於詩歌也是「心悅君兮君不知」,那就夠了。

參考論文:

許友年. 試論《越人歌》的原文和譯文[J].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3(1):248-251.

王興賦. 試用布依語、壯語釋譯《越人歌》[J]. 民族翻譯, 2009(4):61-68.

《民族語文》組. 民族語文論集[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鄭張尚芳. 千古絕唱《越人歌》[J]. 國學, 2007(1):27-28.

對於同性戀平權運動,我是報以支持的態度的,但是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與之無關。

不管有沒有人看,目的只有一個,告訴包括自己在內的每個人——對待我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知識,哪怕一字一句,也不可不慎。
——談@共青團中央《我們為什麼要站隊列》中的文史知識錯誤 - 知乎專欄

聯動:我的知乎回答:聞一多真的對孫次舟的「屈原同性戀者論」表示過支持意見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01871/answer/174525231


試著回答一下,懶得引用文獻論文啥的,隨便說說。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越人歌》到底是不是描寫男男之戀這還值得商榷,而《擊鼓》雖然是「描寫男生之間情感」,但是男生之間並不是只剩下戀情而已。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越人歌》

《越人歌》最早出自劉向《說苑》,原文如下: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鍾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庄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

庄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芘,張翠蓋而?犀尾,班麗褂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囗(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於是鄂君子皙乃?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

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珪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踰於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楚國大夫庄辛想同襄成君牽手,襄成君面色不豫,於是庄辛就為襄成君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楚國令尹子皙在湖中泛舟,被船工用越人歌表白: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子皙明白了船工的意思之後「?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

庄辛講完這個故事之後就說:「子皙貴為王子,官至令尹,爵位之高,尚且能和一個撐船越人交歡盡興,我難道不如一個船工?想拉你的手有什麼不可以。」於是襄成君欣然接受了庄辛,「願意壯少之禮謹受命。」

分析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庄辛之所以講述這個故事是想強調「地位不是阻隔情感的屏障」這一點,至於這個撐船的越人到底是男是女,他沒有說,我們也沒有辦法從「地位低的男子庄辛喜歡地位高的男子襄成君」逆推出「地位低的男子越人喜歡地位高的男子子皙」這樣的結論。

綜上所述,越人是男是女是值得商榷的一個問題。《越人歌》也無法確定是否為男男之戀。

我們再來看《擊鼓》,這首更加簡單了。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我就用題主信賴的百度百科的翻譯吧:

擊起戰鼓咚咚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衛國,致使我心憂忡忡。

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只怕你我此分離,沒有緣分相會和。只怕你我此分離,無法堅定守信約。

男男是沒錯,你告訴我這裡面哪幾個字說是戀情了?

除了戀情,男男之間還有袍澤之義,還有高山流水,還有管鮑之交,還有刎頸之交,還有生死之交。

當然了,在題主看來,或許這些都是男男戀情吧。


.

男歡女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

說到《越人歌》和《詩經·邶風·擊鼓》大家可能沒感覺,但《越人歌》就是那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出處,以及《詩經·邶風·擊鼓》就是「執

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出處,說道說道:

為什麼這兩句最頻繁被大家形容愛情的詩句,在最初的時候都是用來描寫男生之

間的情感的?對於不相信這兩首詩歌最初是描寫男生之間情感的可自行參見百度

百科。

------------------------- 不知史,則不知恥。

身心異變疾病,是男女在極端單極環境中產生的疾病,主要由心理因素導致的

始陽患者始於古代羅馬軍團不同文明造就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戰爭,古羅馬

軍團是極具世界性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是一台永動機。二十多萬陽剛男子不得

不長期共同生存,以致性向異變。而耕戰文明則不同,以防禦戰為主,士兵基本上可

維持家庭生活。

但是,始陰患者確實始於中國漢代,漢宮三千佳麗,不得不自靑春期始就長期共同生

活。互相撫慰,以致性向異變。

036.《石厚大夫與夫人簡書》

『引言』衛州吁弒君兄自立,衛國進入惹事生非之喪年。爭強斗勇的東西為同類型好友

鄭共叔段之子篡權,聯合宋國、陳國、蔡國伐鄭。於是,遣孩提夥伴、心腹死黨、上大

夫石厚前往陳宋遊說聯盟之事(魯隱公四年)。石厚大夫聯盟成功,作為盟軍監軍隨陳

國大司馬公孫子仲伐鄭,征途中給夫人寫了此信。其信函參考譯文曰:

擊鼓擊鏜 .踴躍練兵 .眾固城漕 .我獨南行

監隨子仲 .聯合陳宋 .不知何歸 .憂心忡忡

戰無居處 .丟失駟馬 .何處尋求 .密林之下

生離死別 .與你曾說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天高地闊 .難料死活 .何月何旬 .難兌誠信

【札記】 《毛亨·詩序》曰:「怨州吁也」。實之,國君之命者,君命不敢辭矣,怨天憂人也。

《朱熹·詩集傳》曰:「衛人從軍者自言其所為。」.失之,「我獨南行」、「平陳與宋」巳表白的夠

清楚了,陳宋皆衛之南,作者特使身份已顯。《方玉潤·詩經原始》曰:「衛戍卒思歸不得也。」

失之,戍卒目不識丁,能寫嘛詩?周代可是「上智下愚」之時代,甚至二千多年後中國人還流

行請人代寫書信。戍卒可以寫信始於秦代,並且由軍中書記、文書代寫。

所謂「擊鼓其鏜」,古今《詩經》詮釋學家皆解曰:「鏜,擊鼓聲也。」失之,連方玉潤這樣的

八旗軍官居然也信然!.鼓金絕配,中國古代軍隊指揮系統,鼓進金退之信息也。三百篇中

的鏜、鉦、缶等金器皆鳴金也。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千古名句,國人竟兩千多年不知誰說的,不可思議!《春秋》記載:

「夏,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此簡書寫於公元前719年仲夏。

¨¨¨¨¨¨¨¨¨¨¨¨¨¨¨¨¨¨¨¨¨¨¨¨¨¨¨¨¨¨¨¨¨¨¨¨¨¨¨¨¨

19.《王子蘭夫人與夫君簡書》

『引言』《楚辭》形成於兩個時代,即懷王室與襄王室,

這是.「左徒昭詩」之美政(周公禮樂制度)所以決定了的。

此簡書經襄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越人》之樂歌。

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今夕是何夕

泊舟中流

今日是何日

得與王子同舟

心幾煩而情不絕

心知王子

遮羞蒙被好

不我露恥

山有樹啊樹有枝

心悅君啊君不知

【札記】.公元前305年楚滅越,王子蘭力諫懷王和秦,然

懷王入秦後被拘禁,終崩於秦。楚人怒王子蘭,免其令尹

之職,貶為越之君。在乘舟夜泊中流時,夫人於艙中示愛。

但王子蘭心煩意亂,無欲做愛,扯一錦被蓋住夫人羞處轉

身出艙。夫人哀怨,寫此信與夫君訴衷情。

劉向所謂.「古老民歌說」與歷史大悖、與原文原義不符,而「船

家女愛上王子之說」更是荒唐。王子橫立王后,重用屈師弟子

宋玉、景瑳、唐勒等人為王室大夫,從而使屈師力倡的美政

(周公禮樂制度)得以繼續。因此,《越人》之樂歌才得以

傳承,至於它為什麼不在《楚辭》之中,因為夫妻同舟共濟,

用不著走禮樂程序。這與我無干,不是我的責任。我的責任

是向八零以後君呈報《易經》、《詩經》,《楚辭》的原始

體裁是什麼…。

此簡書作於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我就奇怪了,題主你是怎麼看出擊鼓是描寫男男之愛的?

別跟我毛序……


但親愛的那並不是愛情。


《擊鼓》明明就是戰友情

就因為現在被用作寫愛情,就要說本意也是搞基

樓上某答「腐眼看人基」真是一針見血


歷史就是一種「重構」,我們既沒有時光機,亦沒有古代錄像,因此我們對過去歷史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基於猜測。

問題僅在於猜測的根據有多少,可不可信。這部份就賴於證據和推論的功力。

越人的性別是男是女,很難從原文得到直接的、非常明確的證實,而只有間接的揣測。(這點有人提,我就不多說了。)

但《越人歌》和《詩經》的某些篇章是男男戀情,不是現代人的說法,而是古代就有人這樣認為。
(提出這點是為了反駁以下這種觀點: 是現代人腐腐或為了推動平權,所以才腦補出來。但並不是,古代就有人這樣認為。)

以下這些詩詞都引用鄂君的典故,而且是在男風的脈絡下來引用:

吳筠《詠少年詩》「董生惟巧笑,子都信美目。百萬市一言,千金買相逐。不道參差菜,誰論窈窕淑。願君奉繡被,來就越人宿

明·王思任《贈賴篤生》詩「萬秀千清更百芳,紅霞罩玉出衣雲.神仙八素查丹籙,才子三餘寄典墳.上苑高眠宜斷袖,南窗寄傲願書裙.越人慣會歌山木,何幸瑤枝一傍君」《文飯小品》卷二。 "明清小品選刊",嶽麓書社,1989年.

宋琬《高陽台為朱鶴罨侍史王郎作》詞:「何處逢君,落花時節,嫩楊乍囀鶯簧.小閣沉沉,鄂君繡被生香.紅牙按罷渾無力,倚東風、更換霓裳.背蘭缸.橫波偷展,低問周郎. ,『安雅堂全集·二鄉亭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45-746頁。

儒林外史:季葦蕭道:「人情無過男女,方才吾兄說非是所好。」杜慎卿笑道:「長兄,難道人情只有男女麼?朋友之情,更勝於男女!你不看別的,只有鄂君繡被的故事。據小弟看來, 千古只有一個漢哀帝要禪天下與董賢,這個獨得情之正;便堯舜揖讓,也不過如此,可惜無 人能解。」季葦蕭道:「是了,吾兄生平可曾遇著一個知心情人麼?」杜慎卿道:「假使天 下有這樣一個人,又與我同主同死,小弟也不得這樣多愁善病!只為緣慳分淺,遇不著一個 知己,所以對月傷懷,臨風灑淚!」季葦蕭道:「要這一個,還當梨園中求之。」杜慎卿 道:「葦兄,你這話更外行了。比如要在梨園中求,便是愛女色的要於青樓中求一個情種, 豈不大錯?這事要相遇子心腹之間,相感於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等人,」又拍膝嗟嘆 道:「天下終無此一人,老天就肯辜負我杜慎卿萬斛愁腸,一身俠骨!」說著,悼下淚來。

清代的程廷祚認為《鄭風子衿》一章描述的就是兩個男子相互愛戀的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http://news.sina.com/oth/chinesedaily/301-000-101-113/2009-03-21/06143728110.html

但,話又說回來,不管是詩經的許多篇章,還是越人歌,都是「情詩」,情詩就是表達情意用的,原本是男是女,又有什麼關係?在周朝就有男風,就算是歌詠女性,當時的人也能拿來歌詠男性;就算是專為男風作的,修改一下,不就能用到女性身上嗎?


當時隨手一答,也沒有嚴密的去查證,今天給點考據吧。

今天說越人歌。

據我這個不太靠譜的考據黨考證,越人歌可以確定是寫男男之事。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鍾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庄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然作色而不言。庄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囗(原字為上艹下兩)芘,張翠蓋而檢犀尾,班麗袿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飠甚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逾於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大概意思就是庄辛作為一個地位低下的人想一親襄成君芳澤,拉拉小手啥的,但是被無情拒絕。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周禮中,上下尊卑是自有其序的,拉手這種事情不像現代那麼隨意——就是在現代,一個男人向另一個男人要求牽手,感覺也是怪怪的吧……而且襄成君的忿然作色也是佐證了這一點。

為什麼拒絕呢?我們古代的同性之愛和希臘人追求美少年其實是相似的,由地位高的人去追求地位低的人,被追求者自然是處於弱勢,這種弱勢還不是我們所說的「受」,它是一種全面的弱勢,被強勢方所教導,所保護,所擁有的存在。

所以他就講了個故事,說越人blabla。

他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自然是要襄成君來接受他,一個地位低微的女子去追求高位的男子的例子用在這裡明顯是不合適的,畢竟不觸及問題的本質——強弱關係。

而且他所說越人是「榜枻越人」,這個稱呼很微妙。我們古代的文言文通常不會特別去強調男性的性別,而是用職業,身份來代替,結合上面我們基本可以排除越人是個妹子的可能性。

但是這是不是愛情呢?

曾經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這不是愛情,是生命最後的放浪和憐憫。

越人歌發生在子皙擔任令尹時間,也就是公元528年,同年發生了什麼事情?子暫自殺。

那個時候是什麼情況?家國大亂,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倒行逆施。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去泛舟湖上,會因為什麼?我大膽猜測是心存死志,決定對自己的人生做最後的告別。

子暫是誰啊?君子啊。

【蘧伯玉使至楚,逢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接草而待曰:「敢問上客將何之?」蘧伯玉為之軾車。公子皙曰:「吾聞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託辭,下士可以托財,三者固可得而託身耶?」蘧伯玉曰:「謹受命。」蘧伯玉見楚王,使事畢,坐談話,從容言至於士。楚王曰:「何國最多士?」蘧伯玉曰:「楚最多士。」楚王大悅。蘧伯玉曰:「楚最多士而楚不能用。」王造然曰:「是何言也?」蘧伯玉曰:「伍子胥生於楚,逃之吳。吳受而相之。發兵攻楚,墮平王之墓。伍子胥生於楚,吳善用之。釁蚡黃生於楚,走之晉,治七十二縣,道不拾遺,民不妄得,城郭不閉,國無盜賊,蚡黃生於楚而晉善用之。今者臣之來,逢公子皙濮水之上,辭言『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託辭,下士可以托財,三者固可得而託身耶?』又不知公子皙將何治也。」於是楚王發使一駟,副使二乘,追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還重於楚,蘧伯玉之力也。故詩曰:「誰能烹魚,溉之釜鬵,孰將西歸,懷之好音。」此之謂也。物之相得,固微甚矣。】

重禮儀,美風雅,謙謙進退,守禮合節。

這樣一個人,怎麼會答應一個陌生船夫的示愛,甚至在船上苟合?

所以我說他是心存死志,如此委身只是因為想留下點什麼,哪怕是去照亮一個陌生船夫的生命。

對,親愛的這不是一見鍾情,或者,這不是簡單的一見鍾情。

只是最後的瘋狂,放浪,溫柔和憐憫。

———————————————————————————————————————————

首先,最廣泛這詞未免太大…

第二,這個問題問的很顛倒,且答案自在題中。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不是這兩句用來形容愛情的句子,為什麼是寫男男之愛的。

而是為什麼這兩句描寫男男之愛的句子,會被廣泛用來形容愛情。

這個題目題主可還認同?

如果認同我們就進行下一個事項,就是答案自在題中。

男男之愛難道不是愛情么?

我會對我的男友念余秀華的情詩,給他發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的選段,我會安慰他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會對他說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這些句子有些是寫異性戀的,有些是寫拉拉的。但是我依然會用它們來表達我,一個男同性戀的愛情。

為什麼?

因為愛情就是愛情,句子就是句子。

心悅君兮,不管君是男是女,你他媽都不知道。

死生契闊,不管子是男是女,我都要像這樣牽著你的手不放開。

所以親愛的你知道了吧,不是因為它是寫男男之愛才被泛用,只是因為這個句子寫得好,而已。


腐眼看人基


第一次 要正兒八經回答

《越人歌》

作品原文:今夕何夕兮搴舟中 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此詩寫於春秋時期,作者佚名。

它的由來:鄂君子皙是楚國令尹,一日他泛舟水上,閑雅雍容。有一划船的越人暗生傾羨,便用越語歌由來吟,意思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即刻回應以行動:「乃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其實就是與之同床共寢了。

這裡史料並沒有記載,或者暫時無法查證這位划船的越人是男是女。

但是,後來

漢代劉向編纂的《說苑》記載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

楚國的襄成君剛受爵位的那天,穿著華麗的衣裳,被隨從們簇擁著來到河邊。楚大夫庄辛剛好路過,他拜見完襄成君站起來,想和襄成君握一握手。握手在等級森嚴的古代是一種非常不嚴肅的行為,所以襄成君聽後十分生氣,臉色大變。庄辛見了也有點不自在,他轉身去洗了洗手,給襄成君講了一個鄂君子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國令尹,貌形俱美。一日,鄂君子坐在一條富麗堂皇的刻有青鳥的遊船上,聽見一位掌管船楫的越國人在擁槳歌唱。歌聲委婉動聽,鄂君子很受感動,但就是聽不懂他在唱些什麼。於是鄂君子招來了一位翻譯,讓他將划船人的歌詞翻譯成楚國話。這就是後世聞名的《越人歌》,歌詞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聽明白歌詞的意思後,回應以行動:「乃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立即走上前,擁抱了那位划船人,並把繡花被蓋到那人身上。就是說願與之同床共寢了。襄成君聽完這個故事,也走上前去,向庄辛伸出了友好的雙手。

後世用「鄂君綉被」表示對同性戀夥伴的憐愛。[上文『後來』之後文字查自百度百科]

所以《越人歌》本身並不一定是描寫男男之戀的,但後世用「鄂君綉被」表示對斷袖夥伴的憐愛。


詩經那個不是……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講的戰亂時期死傷嚴重,戰友握手互相鼓勵彼此共同活下去。

而且詩經本來就是「斷章取義」的用法:在古代外交中,和現在一樣雙方相對而坐,古人表示理解肯定不能一上去就撕逼對吧,就取民歌中一兩句來交流,聽起來感覺上就像楊子榮和座山雕「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一樣,如果你沒聽過智取威虎山你當然不曉得他們在幹嘛……

「語言」本身的理解和用途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並不人盡皆知,就像上面我舉的例子(不知道有人看懂沒)是詩經的「政治作用」,但是了解背後的故事也好還是斷章取義也好,不都是詩經的魅力么……

還有稍微吐槽一下「為什麼……最初是描寫男男之戀的」這樣的提問方式。

古人寫gay寫les有為什麼么……最後還不是情人間都在用……

「為什麼李白要寫靜夜思」?


有得是寫君臣,未必是男男,解讀成男男的,心必是腐的,自古講天地陰陽男女雌雄,男男或女女並不為世人贊同,或有刎頸之交,託付性命,但是是男男嗎?有君臣相得如夫婦和諧,是男男嗎?有主疑臣遠,心懷憂盼,是男男嗎?中國人自古委婉,說得其實是個意思,未必就是直說,以當前西化的角度來剖析昔人心理,不是緣木求魚嗎?


不是男男阿,你有啥證據

《漢語大詞典》:鄂君被  拼音:è jūn bèi春秋 楚 王母弟 鄂君 子晳 乘舟,操舟 越 女以歌聲表達對其愛慕之情。 鄂君 舉綉被覆蓋 越 女,得以交歡盡意。後因以「鄂君被」為歌詠男女歡愛的典故。 唐 李商隱 《念遠》詩:「牀空 鄂君 被,杵冷 女嬃 砧。」 宋 賀鑄《東吳樂·尉遲杯》詞:「 鄂君 被,雙鴛綺,垂楊蔭,夷猶畫舲相艤。」參閱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我個人感覺應該是當時的價值觀很淳樸而且感覺這並不是什麼難堪的事吧?論語裡面記載孔子弟子問孔子關於《詩經》的看法,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且你看《詩經》第一篇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見那時候對於男歡女愛的事都很開放,熱情地謳歌人的天性,不像後來兩千多年封建禮制對人性的壓制以及現在我們社會依然存在的性教育缺失,導致我等D絲只能靠吉澤明步以及波多野結衣來了解那啥·······


在這個時代吧,除了愛情你們就不相信友情了是么????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都能耽美一下……

愛……


首先,不能確定主角的性別。其次,我國的史學研究,古代史大框架沒問題,太細節的,又沒有實物考證的,你看看就好,很多學術研究確實帶有主觀色彩,知乎上還曾有個人貼出了一篇論文來支持一個結論:這篇文章不能斷定是男男戀情。

個人認為,難以有實物考證的歷史,不用太信,因為一切歷史皆為近代史,人類只能將過去的歷史用現代的眼光去解讀,越古老的歷史,往往越缺乏史實依據,如果一個歷史學畢業的學生還把全部人文歷史研究看作嚴謹的科學,我只能呵呵了。我們的建築史書籍都沒有找到華夏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義務教育教科書卻這樣寫了。即使是清代歷史,我們都還需要通過《紅樓夢》這些文學著作來管中窺豹,總之,對於歷史上人們生活的「真實樣貌」,客觀的說就是----我們都是猜的。

關於詩經,其實我們也不能完全斷定某些詩文字背後的人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情感,我們連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都難以總結,更不要說「真實樣貌」了。我們真的很無知!

另外,很多指出此詩不一定是男男愛情的人,文字都帶有強烈的反同色彩,儘管已經盡量剋制了。再翻翻那些人的回復,更是滿滿的,露骨的歧視。這就是一種暴力和歧視。在大家用這首詩來表達男女之情時,同性戀什麼也沒說;當同性戀用這首詩表達男男之情時,反同者就坐不住了。那些人為什麼不去質疑異性戀的誤用呢?畢竟異性戀才是亂用這首詩的主體啊。

既然都搞不清,不管那種愛情,我們都可以拿去用,都能找到共鳴,這不是很好的事嗎?

而且,你能告訴我,什麼是愛情嗎?我們真的理解我們的感情嗎?你的「愛情」是一種簡單的模仿,還是一種原始的慾望?它是否受到後天教育的壓抑和塑造?

如果是受後天影響,我們有什麼理由篤定,古代人對感情的認知和現代人一樣?

考古現場挖出青銅男性生殖器專家們都驚呆了_紀錄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今天剛好看到一個奇怪的視頻,大家來一起毀一下三觀。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