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都有哪些極其高深難以理解的著作?(像《易經》《薄伽梵歌》因明學什麼的)高深之處在哪裡?

以前我一直以為《易經》是最高深的(沒怎麼看過,可能是被國人吹多了產生這樣的印象),接觸一點哲學後就以為黑格爾的最難,後來又聽說了《薄伽梵歌》《法華經》也很難懂,現在又聽說了因明學的著作相當難,什麼《集量論》《釋量論》聽說極其深奧。。。所以想讓行家們科普一下和講一下他們的深奧之處。


法華經這些不難懂,易經最難,為什麼法華經,自性通明的人看的懂,就是悟道者能看懂,但易經不同,即使悟道人一樣看不懂,這個不只是需要歷史的知識,而且還需要你的腦洞。


《奧義書》。奧義書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奧義書用各種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來說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類的我(個體靈魂)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靈魂)。總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這個最高真理就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烘雲托月,言有盡而意無窮。就像《周易》的爻文白話翻譯一樣,雖說看得懂表面意思,但深層的含義卻極難參透,看這類深奧的書讓我很有挫敗感吶...


難,除了語言、文化背景、敘述方式之類的產生的困難之外,最根本的,是因為,這本來就是古人窮其一生精力搞出來的思維遊戲。

就像密碼,第一個人搞出來一道密碼,不難解。可一代代人在前人基礎上反覆加密,能不難嗎?


抱歉,如果是指與文化背景相關的表述問題,暫且不提。

學習這些經典,問題在於,你不知道他所描述的實體。

如果你見過海洋,很容易理解別人對於大海的描述。但是,如果你沒有親眼見過,無論對方怎麼用語言描述,你都很難真的明白什麼是大海。

已經證悟者所記下的,終歸是證悟者所體驗到的,而不是未證悟的我們所能體驗到的。


只對易經有所了解。周易的高明之處,在於你每個年齡段讀都會有不同的領悟,某些你不理解的句子,可能在五年後頓悟,而你覺得自己理解的東西,可能在十年後會發覺自己以前弱爆了。

ps.周易於我,有一個最深刻的記憶:某天晚上讀易,結束以後抬頭看星空,竟然覺得一切都是那麼不真實。


不要這要看待問題,書是一個外物,我們作為人,看到書,變成信息,到我們的大腦,開始思考,最終,如果人什麼變化都沒有產生,哪這也沒什麼用.

一本書能再多大程度上對你改變,是對你的作用,不會產生任何改變的東西是不會傳下去的,書能多大程度對人產生改變,能傳多遠是它的魅力,能做出越大的改變不代表書的功越大,在切實的情況下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推動是可以一定程度衡量一個書的價值的.

人類文明分人類和文明,也是體和用,那書也有兩個方向,內和外,能引發人得思考產生內在心理變化的就是哲學宗教一類的書的外在無法觀察的作用,但是它的外在體現是我們可以觀察的.影響的一代代人世你可以觀察的.

[高深之處]可以理解為不是輕易企及的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看,除了尚未觸及的未知,就是用以觸及的自我.

那這些書的高深之處可能在於用以反觀去觸及未知的自我,從而獲得更強大的觸及力

才薄智淺不敢妄談諸多經典,但就易經來說,著實提升了我的觸及力,拋磚引玉之處,還望多指教


高深之處在於這些經典都是用古語寫的,現代人大多古語水平不好

任何一本古代經典從邏輯上講,都絕對沒有當今的數學、物理和金融難

很多人覺得某種學說或是經典特別難,最大的原因在於古代的語言比較晦澀

如果有高手能準確無誤地把古代經典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且讀者本身哪怕只有絲毫的興趣;那理解經典就絕對不是問題


易,我覺得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本上古時代的占卜術。

後來的一切神秘,都是後人疊加的。


薄伽梵歌算是摩訶婆羅多的一段對話,不放到古印度背景下很難知道它在講什麼。易經和法華經等等並不懂....


不同的體系,都很難。不過佛法相對來說語言簡單通俗一些。


書讀著讀著就有意思了,易經看過,關鍵字特么不認識。繁體古字有些費力。

22233333

說起來,看的時候看到了孔孟老莊,蛋疼還能見鬼神,我能說有時候君王大策也在嗎?還有人性醜惡,累累刑法,天地那啥~

點不同,看的不同。

字不認識最蛋疼。


行業里的都說《奇門遁甲》比《易經》要難很多


佛學研究不深,因明學主要是邏輯學。所謂歷史上高深的著作一方面是因為著作的思維與邏輯太廣闊深遠,如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需要系統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另外一方面是因為語言,《易經》一書探賾索隱,包羅萬象,但學習易經最難入門的點卻是古代漢語,因為文理不通,很多學易者因而走向算命、術數之路。

最後總結,不是高深、難理解,而是缺乏系統的學習與堅持。


我認為,對於任何事物,真的懂的、理解深刻的人,解釋起來都是明確的,直接的,讓人豁然開朗的。而那些半吊子,都是左言右語說了一堆卻不著要點,給人很高深卻又似是而非,不停在要點周圍轉圈。又或者,他根本就不想讓你懂,就是顯擺。


推薦閱讀:

既然修行是有次第的,為什麼禪宗還講頓悟?
如何才能六根不放逸呢?
人應該怎樣做到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中的無我?
如何勸說執意要出家的朋友打消這個念頭?
如何評價《紅樓夢》中的《好了歌》?

TAG:歷史 | 哲學 | 佛教 | 易經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