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當中經常能看到日本人寫的書法作品,感覺和中土的書法作品相差甚大,以我一個書法初學者的眼光看來,不僅欣賞不來,而且能找出敗筆頗多,是不是我的欣賞方法不對?還是日劇道具師在糊弄觀眾?
比方說下圖:這兩個字寫的我是無力吐槽……追加問題是,日本人寫書法也學歐柳顏趙嗎?如果不學,那他們學誰呢?
//////////////////////////////////////////////////////////////////////////////////////
可能一副劇照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我再貼幾幅日本書法作品以作說明
多圖 注意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吧。 日本,台灣,香港,包括東南亞,其實是有不少傳統意義上的書法家,而且這裡面平均水平可能還是日本高。 但從十九世紀開始,明治維新,西方文化開始對日本產生影響,尤其是抽象畫派對日本藝術的影響,日本出現一些前衛的藝術家,以書法為載體,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這裡不得不提兩個人,手島右卿,井上有一。
於是這種形式的字就寫出來了,其實仔細看,這裡面是有我們傳統的技法,在裡面。 我非常有幸去看了井上有一先生的展覽。 [img=95250493
]
面對這樣的藝術形式,日本人有他們的叫法,書道。 現在談談怎麼理解這類藝術作品,我們理解傳統書法的時候,首當其衝,要看字。(這不廢話)舉個例子
石鼓文 他並沒有什麼章法,但每個字都有很強的可看性。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這就是欣賞書法的元素之一~結字。
書法從點線面展開,線就可以理解為線條的質感,有個故事說,好的美術老師,讓學生劃條線就知道學生的水平,其實說的有點誇張,但也言之有理,體現一個人書法素養,線質是一個重要因素。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學習書譜,要求我們一定要放大看,往大寫。之中原因,大家字里的細節,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了。我拿出王羲之二謝帖里的幾個字,你去看,沒有一個筆畫平庸,沒有一條線是平平淡淡划過去,該方的筆畫,如刀如劍,該圓的地方,珠圓玉潤。每個字,都毫無挑剔。
蘭亭序都知道吧,天下第一行書,其實我們看不到王羲之的手書了,我們傳統說的蘭亭序是馮承素的模本。字是組成作品的元素,就像組成人的血肉一樣,而骨,支撐起整個作品的,是章法。這裡可看點太多了。。我直接應用別人的。 1、藏露鋒結合,露鋒不浮,藏鋒不拙:古人云「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波」;「有鋒則耀其神,無鋒則含其氣。」 藏鋒筆畫圓勁、厚重,顯得含蓄、內斂、穩重、不露聲色,耐人尋味,但藏鋒太多,一味深藏圭角,就會缺乏神采,使人感到不夠靈動,缺乏生氣,琢磨不透。露鋒筆畫鋒利、精神,顯得爽快、放鬆,活潑而富有靈氣,但露鋒太多會使人感到不夠穩重,缺少內涵,輕飄乏力,顯得不夠持重。請仔細體會露鋒字如歲、丑、亭等;藏鋒字如和、九、夫等。 2、首字領篇:開頭第一個字,要起到引領全篇的作用,第一個字的字體、輕重、疏密、大小、體勢、俯仰和意態要影響或牽引出後邊一連串字的取勢、正斜,後面的字都要與首字相呼應。所以第一個字有很大的制約力和生髮性,必須考慮到首字對整幅字的變化和基調的重要。 3、字體應變化多端:一篇作品之中,字體應有疏密、大小、長短、粗細、濃淡、乾濕、遠近、向背、虛實、顧盼、錯落、肥瘦、偃仰、起伏等變化,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中說:「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以下以大小輕重變化、向背為例: 筆勢開闊稱為大,大且筆道粗壯為重,反之則為小。所謂大小輕重都在指在同一幅字的相對而言的。大小輕重是造成節奏感的最基本的手段,沒有大小輕重之分的作品就會因失去起伏而無節奏的變化。 向背:指字的筆劃形態變化關係的處理。相向,指左右相迎之字,字體結構左右兩部分的精神向內彙集;或指左右背靠的字,字體結構的兩部分精神左右顧盼。筆劃有向背,偏旁有向背,要做到向不妨礙,背不脫離,各有體勢,向背得直。 歐陽詢書法結字有三十六法,其第五條有向背,謂:「向背左右之勢也。向內者,向也,向外者,背也;一內一外者助也;不內不外者,並也,如「好」字為向,「 北」字為背,「腿」字為助右,「剔」字助左,「貽」「棘」之字並立。「又如「妙」字在結構上,兩部分相向,「兆」字在結構上,兩部分相背,凡此類之字,無論「向」或」背」均要各有體勢,須相互顧盼呼應,神氣貫通。再如「非」、「卯」亦為相向,「肥」、「很」亦為相背。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云:」 向:「妙」、「舒」、「飭」、「好」。向者雖迎,而手足亦須迥避」,」背:「孔」、「乳」、「兆」、「非」。背者固扭,而脈絡本自貫通。」姜夔說:」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備有情理。」其理正復相同。至云:」求之古人,右軍蓋為獨步」,可從《蘭亭序》等王羲之墨跡中求之,大抵合體字皆可以此類推。 其它如疏密、濃淡等也是產生節奏感的重要手段,所以應注意其變化。 4、縈帶精巧:縈帶指字之間的細線的聯繫,要求自然,或筆斷而意連。如蘭、茂、峻等字。 5、方圓筆並用,方筆多用折,屬外拓筆法;圓筆多用轉,屬內擫筆法。南宋書法家姜夔認為:「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圓,圓者應以方,斯為妙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揖·綴法》第二十一中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下糸)。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圓筆出以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則得駿。提筆如遊絲裊空,頓筆如獅狻蹲地。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又云:「蓋方筆便於作正書,圓筆便於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較,正書無圓筆,則無宕逸之致,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則又較相為用也。」。圓筆圓轉遒勁,活潑鍵秀,但如果單用,則流於輕浮,單薄。方筆方正莊重,剛健雄渾,單用方筆,則有顯得呆板拘謹,缺乏神采。方圓並舉可以方而不笨,圓而不弱,補偏救弊,相得益彰。所以歷來書家都主張方圓兼使:如《蘭亭序》以圓筆為主,但偶爾也出現方筆,如流、足、視、殊,浪、宙等,顯得古樸蒼勁。 6、點劃巧妙變化:字體筆劃的變化多樣,以點為例,就可以分為啟下點、承上點、豎點、長點等等,這些點各不相同,如字、亦、欣、次等。 7、重字變異不雷同:在一幅作品中出現重複的字應避免雷同,應注意其結構、長短、粗細、方圓、大小、輕重的變化。以「之」字為例,二十個「之」字反覆出現但並不雷同,作了相應的變化。另外可以比較以、懷,感、於、其、不、觴、殊、亦、盛、暢、興、足等重複字的字型變化。除此之外,遇到幾個連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其偏旁也要有變化,如「清流激湍」四字,其三點水結構就各不相同。 8、平直振動,布局不可運算元狀:王羲之說:「平直振動,令盤脈相連,」笪重光說:「書家無字字疊成之行」,意思是應以中線為對稱軸,使字在軸線左右振動,才能有動勢感,體現出無窮的趣味來。字切不可如算珠子一樣排列。 9、正與奇:正,指結體端莊,使其樸實無華。奇,指巧妙安排,使其變化起伏而生姿。明代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為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複,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恆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研,多詭厲而泛雅。」清王澍說:「以正為奇,故無奇不法;以收為縱,幫無縱不;以虛為實,故斷處皆連;以背為向,故連處皆斷。學至連處皆斷,正正奇奇,無妙不臻矣!」 10、要虛實相間:不管是單字還是整篇布局,都要講究虛實相生,使虛處有實,實處藏虛。虛與實不是簡單的平均分配,應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考慮,合理安排,在不對等的形勢中取得均衡,求得穩定。虛實安排的關鍵是虛處,要將虛處安排得錯落有致,才能產生強烈的節奏而使作品富有韻律感。中國畫構圖中的「計白當黑 」、「疏可走馬、密不通風」與書法的虛實是相同的道理。 11、開與合,開與合是虛實中的一種特殊手段,開就是人為地將一個字或左右或上下有意識的拉開距離,合是有意識的將字的結構抱合得更緊湊。一開一合,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 12、行氣貫通:行氣是指承繼上字之末,啟迪下字之首,首尾連接,脈絡通達,隨勢應變,一氣呵成。而一行字之首尾以及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要疏密得當,虛實結合。行氣貫通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多讀帖,方能逐步領會其中的奧妙。
剛才說了點線面,其實書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時空感。也就是筆畫的停滯去留,可以客觀反映筆的運動,這一點,,日本書法其實做的很不錯。 最後一點,情感,三大行書 蘭亭序 祭侄文稿 赤壁賦 都是感情極其豐富的作品, 正因為有了感情,才把作品推向巔峰
說半天。。。還沒說重點其實當代日本書法,你跳開書法的圈子,把他作為藝術來看,很耐看,飽含感情,時空感明顯,但書法有法,日本藝術家這麼干,其實就有點。。違法。放在古代,肯定挨罵。但現在,是個百花齊放的年代。我對藝術的態度就是 不媚俗 不惡俗 不糊弄人 那麼他的存在就是合理。
劇照說民不了什麼問題,古代日本書法水平很高,不弱於中國。日本現代書法,和中國傳統書法已經分道揚鑣了,日本現代書法更像美術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法了
題主貼出來的這幅字的確不好。近代之前,日本人習字主要是學習由青蓮院流發展而來的御家流,雖然御家流發展而來的流派眾多,但實際上並無太多差別。以下粘幾種我的一位老師收藏的真跡,兄台便可見一二:
一、青蓮院流初祖 尊圓法親王(傳)
二、青蓮院流名家 尊鎮法親王
三、青蓮院流名家 尊朝法親王
四、室町時代中期無名書家
五、江戶時代前期書家 首藤俊章
六、江戶時代前期 無名書家
七、江戶時代中期書家 蓮池堂文盟
八、江戶時代中期無名書家臨尊朝法親王
九、江戶時代晚期無名書家
十、江戶時代晚期無名書家
十一、江戶時代晚期人習字
從宗師到名家到熟手,時代跨度近五百年。對比下來基本都是一個風格,我說日本人的書法審美取向貧乏,應該沒人反對吧?
當然,作為對這種官方字體的反動,同時代也存在直接繼承空海以來的筆法傳統,號稱大師流的書法流派存在,但是影響十分有限。以下是三位江戶時代的大師流名家,雖然相對於御家流讓人耳目一新,但對比同時代的明清書法,還是讓人覺得表現手法稍顯貧乏:一、近衛家熙(這件是老師的愛物,就不上全圖了,筆法極佳。此公自前輩得筆法後,發誓不外傳,於是大師流的正統就斷絕了)
二、松花堂昭乗(寬永三筆之一,其他兩位筆法不佳。此公則繼承了空海雜體書中奇怪的字體造型,氣度不夠高雅純粹)
三、屋代弘賢(此公書名不彰,主要是作為文學家和學者廣為人知,曾將家藏的空海書訣真跡雕版印行,經常被人引用的空海執筆圖就出自該書)
江戶時代晚期,隨著中國碑帖的不斷傳入,日本的文人學者開始學習明清人的書法,出現了著名的幕末三筆:一、貫名菘翁(此公由於著名書家日下部鳴鶴的推崇而居三筆之首)
二、巻菱湖(此公書法由於美觀大方,易於辯識,在明治維新後的被推為官方字體取代了御家流,後來出版字帖無數的小野鵝堂就是學的此公)
三、市河米庵(米庵是三筆中學識最高,書法最精的,可惜身後學者寥寥。)
後來,楊守敬東渡,帶去漢魏碑帖無數,大大開闊了日本人的眼界,於是湧現了一大批取法中國碑帖的書法家,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日下部鳴鶴、中林梧竹與岩谷一六。另外,宮島詠士師法張裕釗,犬養毅裁剪宋明諸家等也卓然名家。貼岩谷一六一帖聊作管窺:
此外,在主流發展演進的同時,遊離於主要風格之外的僧人書法從宋代禪風東漸以來,一直代有高才,許多高僧大德的書法都風格獨特。著名的如一休宗純、良寬、慈雲飲光、白隱慧鶴等等,雖生前未享書名,但死後卻大放異彩,任性、率真、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很能契合現代人的藝術訴求,所以在現當代引起強烈共鳴,日本的現代派書法、前衛書法、少字派書法都受了禪僧書法的重要影響。所以,日本人學顏柳歐趙只是在近代開始的。但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跟書寫習慣有關),日本人學出來的顏柳歐趙總讓人感覺生硬死板,名家手筆也不過爾爾。遠沒有近代以前舉國學御家流時的那樣迅捷靈動。我估計現在在日本御家流也快成為絕響啦,就像館閣體在中國一樣。拉拉雜雜一大堆,似乎還有點偏題,勿怪勿怪。——————三筆三跡自然是高峰,高峰過去後就無可奈何花落去啦。三跡中藤原行成最妙(小野道風筆力精絕,但章法處理上還不夠成熟,讓人覺得有點生硬——我指的不光光是玉泉帖!),但國內很多人都被白氏詩卷誤導了,曾經有人跟我評論說他像何紹基(這腦洞大的),線條都有些抖。讓我各種無語,這個是他的非典型風格好不好!看看後嵯峨院本白氏詩好不好!
日本人寫書法也學歐柳顏趙嗎?
別的問題回答不成。
日本還是有人學中國書法家的。
「書法」,只在古中國自成一大藝術,天才輩出,用功到了不近人情,所以造詣高深得超凡人聖神秘莫測。「書法」的黃金時代過去一個,又過去一個,終於過完。日本的書法,婢作夫人,總不如真。中國當代的書法,婢婢交譽,不知有夫人。
這兩天台北國父紀念館裡面有日本書法作品展,剛剛隨手拍了兩張。
日本書法,現代人也有寫正統的,跟中國國內的一樣,寫碑,二王的等等都有。另一路是更有空間感的,融入美術思維的思路(中國也有啊,像徐渭,鄭板橋等等的)。不過同樣道理,日本人寫字也有筆力孱弱,拖沓的,國內有些所謂名家也一樣啊。但日本頂尖書家其實很厲害。
日本的「書道」和中國的「書法」不是一個概念了,通過學習中國書法,得了一些中國書法的「功力」的人,用藝術字的手法,表現其「寫自己的字,有辨識度的字」。
今天看的朝5晚9 男主寫的 相思相愛 四個字 覺得不錯 暫停給我爸看了下 他說不錯 我問哪裡好 他說有古代的感覺。。。
日本學書法和中國一個樣,也臨碑臨帖
我只知道我們高中書道部臨的是九成宮??
有高手,你可以去看看井上有一的書法,堪稱頂級,當然,也出現過一些二王一路的高手,但是日本書法大多數都是單字一流整體三流。。
不懂書法,僅從美的角度來說,中國書法讓我感到美的主要是古代人的作品,現代生活中接觸到的都沒什麼驚喜。
反而日本的作品有很多賞心悅目的。
書法的定義範圍是在漢字中的。這隻能叫藝術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