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火星的意義是什麼?火星上有稀缺資源嘛?


肯尼迪總統因為那場在萊斯大學的著名登月演講而名垂史冊,用來回復這個問題恰如其分:

約翰 · F · 肯尼迪總統

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

1962 年 9 月 12 日

皮策校長,副校長、州長、眾議員托馬斯先生,威利參議員和米勒眾議員,韋伯先生、貝爾先生、各位科學家和各位貴賓,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感謝貴校校長讓我成為榮譽客座教授。我向你們保證,我的第一次演講會很簡潔。

我很高興來到這裡,尤其高興的是在此場合來到這裡。

我們相聚在這個以實力著稱的州,這座以進步著稱的城市,這所以知識著稱的大學。這三方面我們都需要,因為我們是相聚在變革與挑戰並存的時刻,希望與恐懼交織的年代,知識與無知同在的時代。 我們的知識越多 , 就越顯露出我們的無知。

世界聞名的科學家今天大多健在並且仍在工作 , 這是顯著的事實 ; 我國科學人才每 十二 年翻一番 ,其 增長率 是 我國總人口增長率的三倍多 , 這也是事實。儘管如此,未知事物、未解問題和未盡事業的範圍之廣仍然遠超出我們的集體理解力。

無人能完全知曉我們一路走來到底有多遠多快。但你如果願意,可以把人類有歷史記載的五萬年濃縮到僅半個世紀的時段內。照此說來,我們對這半個世紀的前四十年知之甚少,僅知道在這四十年的末期,先進的人類學會了用獸皮遮體。 然後,按此標準,人類大約是在十年前才走出洞穴,開始建造其他類型的住所。 直到五年前,人類才學會了書寫和使用帶輪子的馬車。 基督教起源於不到兩年前。 今年才出現了印刷機。而在這人類歷史的整個五十年期間,蒸汽機在不到兩個月之前才提供了新型動力源。

牛頓探索到了地心引力的意義。 上個月出現了電燈、電話、汽車和飛機。 直到上周, 我們才開發了青黴素、電視與 核動力 。那麼,如果美國的新型航天器成功登陸金星,則可以不誇張地說,我們將在今天午夜前抵達該星球。

這是驚心動魄的一步 , 如此一步 可 排除舊弊端 , 同時勢必會產生新弊端 , 產生新無知、 新問題和新危險。 無疑,浩瀚的太空之旅預示著高回報,但也預示著高成本和高難度。

這就難怪有人會主張我們暫且原地小憩等待。 但是,休斯敦這座城市、德克薩斯這個州和美國這個國家的締造者們不是消極等待之輩,不是樂於袖手旁觀之人。 是勇往直前者開拓了這個國家,他們也必將開拓太空。

威廉 ? 布拉德福在 1630 年談到普利茅斯灣殖民地的建立時說,偉大光榮的壯舉無不伴隨著巨大的困難,而偉大光榮的壯舉必須有足夠的勇氣才能成功,巨大的困難必須有足夠的勇氣才能克服。

如果說這部濃縮版的人類進步史對我們有所教益,那就是人類求索知識與進步的堅定意志和百屈不撓的精神。 無論我們是否參加,太空探索都會繼續下去。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偉大探險事業之一。任何希望領先於別國的國家都不會在這場太空競賽中甘心落後。

我們的先輩確保了我國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第一次現代發明浪潮和第一次核動力浪潮的弄潮兒,而我們這一代不想在即將來臨的太空時代的浪濤中沉沒。 我們要投入到太空時代的大潮中去,而且我們要引領太空時代, 因為,當今世界注視著太空,注視著月球和遙遠的行星,而我們已經承諾不會看著太空被征服者的敵意的旗幟所統轄,而是要讓太空飄起自由與和平的旗幟。 我們已經承諾不會看著太空充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是要讓太空布滿知識與理解的儀器。

然而,只有我們的人民一馬當先,我國的諾言才能兌現。因此,我們要一馬當先。 簡言之,我們在科學和工業領域的領導地位,我們對和平與安全的期盼,我們對自己及他人所承擔的義務,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做此努力,要求我們解開太空之謎,要求我們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解開這些謎,要求我們成為世界領先的航天大國。

我們要在這太空之海揚帆啟航,因為那裡有新的知識要我們去獲取,有新的權利要我們去爭取。我們必須為全人類的進步去贏得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權利, 因為太空科學與核科學及其他所有技術一樣,其本身並無善惡之分。 太空科學將成為正義的力量還是邪惡的力量,事在人為。只有美國佔有優勢地位,我們才能幫助決定,是將太空之海變成和平之海,還是將其變成恐怖的新戰場。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當或者將要無設防地對抗對太空的惡意濫用,正如我們無設防地對抗對陸地或海洋的惡意利用。但我要說,我們可以發掘和掌握太空,但不藉此為戰爭之火助燃,不重複人類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傳達指令時所犯的錯誤。

迄今為止,外層空間尚不存在爭鬥、偏見和民族衝突。 太空的危險因素對全人類都不利。 征服太空的事業值得全人類全力以赴,和平地合作利用太空的機會可能不會再來。 但有人會問,為什麼要登月? 為什麼要選擇月球作為我們的目標? 他們很可能還會問,為什麼要攀登世界最高峰? 為什麼三十五年前要飛越大西洋? 為什麼萊斯大學隊要與德克薩斯大學隊比賽?

我們選擇登月, 我們選擇在本年代登月以及選擇實現其他目標,不是因為其易,而是因為其難,因為這一目標有助於我們最大限度地組織和衡量我們的精力和能力,因為這是我們樂於接受的挑戰,是我們不願延宕的挑戰,是我們意在必贏的挑戰。我們的其他目標也是如此。

正是因為這些理由,我認為,去年做出的將我們的太空計劃從低級別提到高級別的決定是我在總統任期內將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過去 24 小時內我們已經看到,我們正在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複雜的探險行動建造設施。 我們看到土星 C-1 型助推火箭正在試驗,感覺到大地在震動,空氣在顫抖。這種火箭的威力是把約翰·格倫送入太空的宇宙神火箭的若干倍,其功率相當於一萬輛汽車將油門跳板踩到底時所發出的功率。 我們參觀了試驗現場,那裡有五台 F-1 火箭引擎,每台引擎的威力都相當於土星號全部八台引擎的組合威力。這五部引擎將拼合到一起構成先進的土星發射器,然後送到一座新建的大廈中去組裝。這座將在卡納維拉爾角建造的大廈有 48 層樓高,有一個街區那麼寬,其長度是這個運動場長度的兩倍。

在最近 19 個月中,至少有 45 顆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 這其中約有 40 顆是「美國製造」,與蘇制衛星相比,這些衛星要複雜得多,為世界人民提供的知識也多得多。

水手號飛船正在向金星進發,這是太空科學史上最複雜的航天器。 其發射精度堪比從卡納維拉爾角向本體育場發射一枚導彈,讓其落在 40 碼線之間。

導航定位衛星在幫助我們的海上船隻掌握更安全的航線。 氣象觀測衛星為我們提供了史無前例的颶風和風暴警報,也能同樣提供森林火災和冰山警報。

我們經歷過失敗,別國也是如此,即使他們不承認失敗。 他們或許沒有我們這麼公開。

毫無疑問,我們落後了,而且在載人航天方面還將落後一段時間。 但我們不甘落後,我們將在本年代實現趕超。

關於宇宙與環境的新知識,學習、測繪和觀測方面的新技術,用於工業、醫學、家庭和學校的新型工具和計算機,這些將充實科學與教育的發展。 像萊斯大學這樣的技術院校將得益於這些成就。

最後,太空事業,儘管其本身仍處在初期階段,卻已經造就了大量新公司和數以萬計的新就業崗位。 航天工業和相關工業正在產生對投資和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而本城市、本州和本地區將在很大程度上分享這種增長。 西部舊邊陲上那曾經是最邊遠的地區將成為科學與航天新前線的最前哨。 休斯敦,你們的休斯敦市,由於有了載人航天中心而將成為龐大的科學與工程界的中心。 在未來五年中,國家航空航天局預計將本地區的科學與工程工作者人數翻一番,將其薪資與經費支出提高到每年六千萬美元,為工廠和實驗室設施投資約兩億美元,並且在本市的這個中心直接採購或委託製造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太空計劃項目。

誠然,這一切需要我們大家花掉一大筆錢。 本年度的航天預算是 1961 年 1 月所作預算的三倍,比過去八年航天預算的總和還要多。 此預算目前達到每年 54 億美元,數額之大令人驚愕,但仍然略低於我們每年在香煙和雪茄上的花費。 航天支出將很快有所上升,從每人每周 40 美分提高到每人每周 50 美分以上,全美男女老幼人人有份,因為我們已經把此項目定為國家重點項目,儘管我明白,鑒於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有什麼好處在等待我們,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信念與憧憬之舉。 但是,同胞們,如果聽了我下面一席話,就會知道我們必須勇敢面對。我們要將一枚巨型火箭從休斯敦控制中心發射到 24 萬英里外的月球上去。這火箭高過 300 英尺,長如這足球場,用新型合金材料製成,其中某些材料尚待發明。這火箭能夠承受的溫度和應力比我們經歷過的高出若干倍,其裝配精度比最精密手錶的精度還要高。這火箭要承載推進、導航、控制、通訊、食物和生存所需的全部設備,到一個未知的天體上去執行從未嘗試過的使命。然後,火箭要安全地返回地面,要以超過每小時兩萬五千英里的速度重返大氣層,因此會產生約為太陽表面溫度一半的高溫 —— 猶如今天這裡的酷署。我們要完成這一切,要萬無一失,還要在本年代結束之前完成。

這一切工作都由我一人來做吧,請你們諸位稍安勿燥,暫且納涼。 [ 笑聲 ]

無論如何,我想我們要去做這件事,我們必須付出需要付出的代價。 我並不認為應該浪費金錢,而是認為我們應該完成這項工作。 此工作將在六十年代完成。 當這項工作完成時,你們當中的某些人可能仍然在這所大學讀書。 當這項工作完成時,現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某些人將仍然在任。 但無論如何,這項工作要完成, 在本時代末之前完成。

我很高興得知,作為美利堅合眾國國家壯舉的組成部分,本大學將參與送人登月的行動。

多年前,偉大的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在珠穆朗瑪峰遇難。此前,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他答道:「因為山就在那裡。 」

那好,太空就在那裡,所以我們要去攀登這座太空之山;月球和行星就在那裡;知識與和平的新希望就在那裡。 為此,在我們啟航之際,我們祈求上帝保佑這人類有史以來所從事的最莫測、最危險、最偉大的探險事業。

謝謝!

轉載自肯尼迪圖書和檔案中心: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Museum

人類奮鬥了數十萬年,

發明了鎚子、榔頭、剪刀延伸雙手,

發明了輪船、汽車、飛機延伸雙腿,

發明了電腦、網路、手機延伸大腦,

但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那太陽光中一顆不起眼的灰塵之上。

光線環這顆灰塵一周只需要0.133秒,

但抵達已知的宇宙邊緣卻需要460億年。

我們要探測宇宙,

不是因為它簡單,

而是因為它很難,

更因為它就在那裡。

太空精釀:「登月無用,不如拿來改善民生」的說法有道理嗎?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因為它就在那裡」


寫在前面:

我也不是業內人士,還只是個毛沒有長齊的學生,下面兩段話都是網上抄的。關於航天產業是否是暴利行業的細節討論,我想稍微涉獵的人都可以讓我完敗。不過,我不認為這些內容的總體思想是錯誤的。我寫這篇回答只是為了說明,航天探索不是只有精神意義,也不單單是我們能去做所以去做。美國為了成為霸主弄了阿波羅計劃,不是因為他們登上了月球其它國家沒有所以其它國家就服美國,由政界精英組成的國家頭腦,肯定不是像小孩子一樣我敢怕得高我就是孩子王。登月計劃一定是給美國帶來了東西,而這些東西成為了美國變成霸主的一部分原因。至於究竟帶來了什麼,帶來了多少,我無法統計,我相信任何一個經濟學家也不可能完全統計。這篇回答不會妄想改變國家的投入。僅僅通過搬運,想提供一個關於航天除了精神意義以外的思考方向。評論肯和我討論我很開心但也誠惶誠恐,不敢多言獻醜,以上。

—————————————————————————

資料一:

航天是暴利行業,一般投入一元錢收益是七到十二元,還沒算帶動起來的科技水平,附加收益和拉動的GDP,截止2011年,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是航天業拉動的,近2000項空間技術用於通信,紡織,石油交通運輸,醫療,農業等行業

資料二:

「阿波羅」計劃不僅使美國在與蘇聯的太空爭霸中奪回主動權,更重要的是,該計劃促進了多個領域的技術進步,催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無線通訊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後來通過該計劃取得的技術進步成果轉向民用(4000餘項高科技專利、技術被轉為民用),帶動了美國整個科技的發展與工業繁榮。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劃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社會效益。有分析稱,IBM、惠普、微軟、Sun、ATT和高通等美國商業公司都是或多或少受此恩惠而發展起來的;而波音和通用電氣等公司則直接受益於航天科技的發展;甚至羽絨服、旅遊鞋技術也是來自「阿波羅」技術的民用化。現在美國領先於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很大一部分來自對「阿波羅」工程技術的消化、優化和二次開發。這些技術上的突破,既改善了普通美國人的生活,也造福了世界經濟和全人類,其深遠影響不可估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世傑教授說:「『阿波羅』推動了信息時代的腳步,它使一個時代發生了技術的飛躍,美國幾乎所有的技術領域都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這筆投資中受益。『阿波羅』計劃帶來的對航天技術、衛星通信、移動通訊、材料科學、計算機、指揮與控制技術等等的需求和發展,使美國贏得了下一個技術時代——信息時代的控制權。」

「阿波羅」計劃在多個領域推動科技發展到今天的水平。「這也許是史上最偉大的工程和科學奇蹟之一。它工程浩大,為了把宇航員從地球運送到另一個天體,人們必須探索以前從未想過的新技術。」他說,今天人們使用的多項技術要歸功於「阿波羅」計劃:信用卡刷卡機所使用的軟體,其前身是為管理軌道艙內一系列複雜系統而設計的軟體;賽車手和消防員穿的液體冷卻服,其前身是為「阿波羅」宇航員製作的在宇航服內穿的設備;軍人們吃的野戰口糧,其前身是為宇航員在太空準備的冷凍乾燥食品。

此外,高登指出,集成電路的改進和矽谷的誕生,也與「阿波羅」計劃密切相關,其中集成電路現已應用於幾乎所有電子產品。

摘自央視網https://m.baidu.com/from=2001a/bd_page_type=1/ssid=0b5653746576656e5f4c756c75a136/uid=0/pu=usm%401%2Csz%40320_1003%2Cta%40iphone_2_7.0_1_11.7/baiduid=6323E276CF026C8135524368DD32C2A7/w=0_10_/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12376958382140058297order=6fm=aloptj=www_normal_6_0_10_titlevit=osresm=8srd=1cltj=cloud_titleasres=1nt=wnortitle=%E9%98%BF%E6%B3%A2%E7%BD%97%E8%AE%A1%E5%88%92%E5%AF%B9%E7%BE%8E%E5%9B%BD%E7%BB%8F%E6%B5%8E%E7%9A%84%E9%9C%87%E6%92%BC%E6%80%A7%E6%8B%89%E5%8A%A8_%E6%96%B0%E9%97%BB%E9%A2%91%E9%81%93_..._%E5%A4%AE%E8%A7%86%E7%BD%91dict=22w_qd=IlPT2AEptyoA_ykwtB5by3_v1jJPbGEnviUXjw8S8fYtWg15Lzutcplug=1sec=26241di=bf8b32fcdf95f7b7bdenc=1tch=124.312.201.1639.1.1068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GB3GRmBX0Cqc95qtva02UgYrEXKhVibIZpPPdDD0sqd5olDS0mMe8BlDtKRhtWwc7Hjkdu_rqtHTUKeqid=abc3ca1297406800100000015a3789b9wd=clk_info=%7B%22srcid%22%3A1599%2C%22tplname%22%3A%22www_normal%22%2C%22t%22%3A1513589245464%2C%22xpath%22%3A%22div-div-div2-a-p%22%7DsfOpen=1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人類發展不會停止,最近幾十年人類人口增長率在年1%左右,按照這個趨勢,500年後地球人類將突破1萬億大關。即使地球是一個土地廣闊的星球,1萬億也顯得擁擠了點。所以我們總有一天會需要走出地球,殖民外星。那麼,既然是未來的必由之路,我們不如現在就開始準備。

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控制發展和人口,繼續在地球上苟活下去——就像比爾蓋茨支持的人口零增長運動。另一台是積極發展、奮勇向前,飛向太空,把人類的種子灑遍銀河系,書寫人類繁榮輝煌的新篇章。

你會選擇哪條路?

人類現在還軟弱,但已經改造了地球表面。幾百萬年以後他們可以改變地球表面、海洋和大氣。他們要象控制地球一樣控制氣候和太陽系。他們會穿越我們的星系,他們會到達其他太陽那裡尋找新的能源來代替我們已經老化的太陽。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首先火星上的稀缺資源多了去了(雖然說有很多我們都還沒發現),然後因為人類的好奇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最大動力,還有就是發展太空科技對人類帶來的其他方面的科技影響和進步等等。

最重要的是

因為它就在那裡

Because it is there.


因為我們知道幾乎無窮無盡的果子就在前面,可能需要走幾萬步去摘它。

所以我們需要在邁出第一步之後,再邁第二步。


登陸火星的生物學意義、社會學意義遠大於航天工程的意義。

如果人類移民火星還叫地球人么?這可是地域歧視。登陸火星的意義是地球生物第一次跨出行星的擴張,人類不可能再像恐龍一樣滅絕。人類從行星文明進化為恆星文明。這兩個節點的意義在於,人類終於從搖籃中爬出來了。地球就算是炸了人類種族、人類文明也不會消亡。


類似的問題還有萊特兄弟為什麼發明飛機,當年那飛機可是飛不遠飛不高,一點經濟價值都沒有。


古代人類文明展開大航海時代開發海外資源之前都要經歷一個階段:

先造出能安全到達幾百米外礁石的獨木舟。

當時可能也有一個乞丐蹦出來說:

「划到那塊礁石有什麼意義嗎?那塊礁石上有剩飯爛菜吃嗎?」

還好那只是個乞丐。


總有一些人喜歡給自己加戲。

發射神舟的時候,有人說:不如用錢改善教育。

製造FAST的時候,有人說:不如用錢讓貧困兒童吃上飯。

但這些人從未付出過實際行動,只是口頭上說說罷了。

下面,讓我們來溫習一下這封著名的信。

1970年5月6日

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盡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飢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我清楚你肯定不希望這樣的答案:「哦,我之前不知道還有小孩子快餓死了,好吧,從現在開始,暫停所有的太空項目,直到孩子們都吃上飯再說。」事實上,早在了解火星之旅的技術之前,我已經對兒童的饑荒問題有所了解。而且,同我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樣,我認為此時此刻,我們就應該開始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偉大探險。從長遠來看,相對於那些要麼只有年復一年的辯論和爭吵,要麼連妥協之後也遲遲無法落實的各種援助計劃來說,我甚至覺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給更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危機。

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里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這十分令人欽佩,因為中世紀時窮人很多,而且那時經常爆發席捲全國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台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里,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

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而他卻為那個閑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儘可能地接濟大家」,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伯爵為支持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其最終結果大大減輕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這回報遠遠超過單純將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我們目前面臨類似的問題。美國總統的年度預算共有2000億美元,這些錢將用於醫療、教育、福利、城市建設、高速公路、交通運輸、海外援助、國防、環保、科技、農業以及其他多項國內外的工程。今年,預算中的1.6%將用於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於阿波羅以計劃、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為擔負這些太空項目的支出,平均每個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約30美元給太空,剩下的9,970美元則可用於一般生活開支、休閑娛樂、儲蓄、別的稅項等花銷。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從納稅人為太空支付的30美元里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來救濟飢餓的兒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需要先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其他國家也是類似的情形。政府由幾個部門(如內政部、司法部、衛生部與公眾福利部、教育部、運輸部、國防部等)和幾個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航空航天局等)組成,這些部門和機構根據自己的職能制定相應的年度預算,並嚴格執行以應對國務委員會的監督,同時還要應付來自預算部門和總統對於其經濟效益的壓力。當資金最終由國會撥出後,將嚴格用於經預算批准的計劃中的項目。

顯然,NASA的預算中所包含的項目都是和航空航天有關的。未經國會批准的預算項目,是不會得到資金支持的,自然也不會被課稅,除非有其他部門的預算涵蓋了該項目,藉此花掉沒有分配給太空項目的資金。由這段簡短的說明可以看出,要想援助飢餓的兒童,或在美國已有的對外援助項目上增加援助金額,需要首先由相關部門提出預算,然後由國會批准才行。

要問是否同意政府實施類似的政策,我個人的意見是絕對贊成。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點點稅款來幫助飢餓的兒童,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我相信我的朋友們也會持相同的態度。然而,事情並不是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計劃取消就能輕易實現的。相對的,我甚至認為可以通過太空項目,來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飢餓問題作出貢獻。解決飢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食物的生產所涉及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高效高產,而在有的地區則產量嚴重不足。通過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氣預報,產量評估,程序化種植,農田優選,作物的習性與耕作時間選擇,農作物調查及收割計劃,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人造地球衛星無疑是改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最有力的工具。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掃描大片的陸地,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並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感測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如何將食品發放給需要的人則是另外一個全新的問題,關鍵不在於輪船的容量,而在於國際間的合作。小國統治者對於來自大國的大量食品的輸入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他們害怕伴隨著食物一同而來的還有外國勢力對其統治地位的影響。恐怕在國與國之間消除隔閡之前,飢餓問題無法得以高效解決了。我不認為太空計劃能一夜之間創造奇蹟,然而,探索宇宙有助於促使問題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以最近發生的阿波羅13號事故為例。當宇航員處於關鍵的大氣層再入期時,為了保證通訊暢通,蘇聯關閉了境內與阿波羅飛船所用頻帶相同的所有廣播通信。同時派出艦艇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以備第一時間進行搜救工作。如果宇航員的救生艙降落到俄方艦船附近,俄方人員會像對待從太空返回的本國宇航員一樣對他們進行救助。同樣,如果俄方的宇宙飛船遇到了類似的緊急情況,美國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提供援助。

通過衛星進行監測與分析來提高食品產量,以及通過改善國際關係提高食品發放的效率,只是通過太空項目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兩個方面。下面我想介紹另外兩個重要作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對如此嚴苛的要求,我們要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開發出更好的工程系統;用更可靠的製作流程;讓儀器的工作壽命更長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規律。

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先設計出宇航員登月艙的維生系統,而不是先為聽力障礙患者造出有聲閱讀設備呢。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太空旅行無可置疑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於原始花費的收益。

若希望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術,我們還需要基礎科學不斷有新的進展。包括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醫學,用來照看人類的健康,應對飢餓、疾病、食物和水的污染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學事業中來,我們需要給予那些投身科研事業的有天分的科學家更多的幫助。隨時要有富於挑戰的研究項目,同時要保證對項目給予充分的資源支持。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和實踐機會,包括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學科,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

由美國政府控制並提供資金支持的所有活動中,太空項目無疑最引人矚目也最容易引起爭議,儘管其僅佔全部預算的1.6%,不到全民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三。作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催化劑,太空項目開展了多項基礎科學的研究,它的地位註定不同於其他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太空項目的對社會的影響,其地位相當於3-4千年前的戰爭活動。

如果國家之間不再比拼轟炸機和遠程導彈,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飛船的性能,那將避免多少戰亂之苦!聰慧的勝利者將滿懷希望,失敗者也不用飽嘗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種子,不再帶來複仇的戰爭。

儘管我們開展的太空項目研究的東西離地球很遙遠,已經將人類的視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陽、至星球、直至那遙遠的星辰,但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關注,超過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隨信一塊寄出的這張照片,是1968年聖誕節那天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景象。太空項目所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中,這張照片也許是其中最可貴的一項。它開闊了人類的視野,讓我們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到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如此美麗而又珍貴的孤島,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離開地球就是荒蕪陰冷的外太空。無論在此之前人們對地球的了解是多麼的有限,對於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的認識是多麼的不充分。在這張照片公開發表之後,面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如環境污染、飢餓、貧窮、過度城市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等,號召大家正視這些嚴重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人們突然表示出對自身問題的關注,不能說和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些初期太空探索項目,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無關。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真摯的敬意!

您誠摯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科學副總監

下面是沒什麼卵用的英文版

☆*☆*☆*☆*☆*☆*☆*☆*☆

May 6, 1970

Dear Sister Mary Jucunda:

Your letter was one of many which are reaching me every day, but it has touched me more deeply than all the others because it came so much from the depths of a searching mind and a compassionate heart. I will try to answer your question as best as I possibly can.

First, however,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eat admiration for you, and for all your many brave sisters, because you are dedicating your lives to the noblest cause of man: help for his fellowmen who are in need.

You asked in your letter how I could suggest the expenditure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for a voyage to Mars, at a time when many children on this Earth are starving to death. I know that you do not expect an answer such as "Oh, I did not know that there are children dying from hunger, but from now on I will desist from any kind of space research until mankind has solved that problem!" In fact, I have known of famined children long before I knew that a voyage to the planet Mars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However, I believe, like many of my friends, that travelling to the Moon and eventually to Mars and to other planets is a venture which we should undertake now, and I even believe that this project, in the long run, will contribute more to the solution of these grave problems we are facing here on Earth than many other potential projects of help which are debated and discussed year after year, and which are so extremely slow in yielding tangible results.

Before trying to describe in more detail how our space program is contributing to the solution of our Earthly problems, I would like to relate briefly a supposedly true story, which may help support the argument. About 400 years ago, there lived a count in a small town in Germany. He was one of the benign counts, and he gave a large part of his income to the poor in his town. This was much appreciated, because poverty was abundant during medieval times, and there were epidemics of the plague which ravaged the country frequently. One day, the count met a strange man. He had a workbench and little laboratory in his house, and he labored hard during the daytime so that he could afford a few hours every evening to work in his laboratory. He ground small lenses from pieces of glass; he mounted the lenses in tubes, and he used these gadgets to look at very small objects. The count was particularly fascinated by the tiny creatures that could be observed with the strong magnification, and which he had never seen before. He invited the man to move with his laboratory to the castle,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e count"s household, and to devote henceforth all his tim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his optical gadgets as a special employee of the count.

The townspeople, however, became angry when they realized that the count was wasting his money, as they thought, on a stunt without purpose. "We are suffering from this plague," they said, "while he is paying that man for a useless hobby!" But the count remained firm. "I give you as much as I can afford," he said, "but I will also support this man and his work, because I know that someday something will come out of it!"

Indeed, something very good came out of this work, and also out of similar work done by others at other places: the microscop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microscope has contributed more than any other invention to the progress of medicine, and that the elimination of the plague and many other contagious diseases from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is largely a result of studies which the microscope made possible.

The count, by retaining some of his spending money for research and discovery, contributed far more to the relief of human suffering than he could have contributed by giving all he could possibly spare to his plague-ridden community.

The situation which we are facing today is similar in many respect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pending about 200 billion dollars in his yearly budget. This money goes to health, education, welfare, urban renewal, highways, transportation, foreign aid, defense, conservation,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many installa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ntry. About 1.6 percent of this national budget was allocated to space exploration this year. The space program includes Project Apollo, and many other smaller projects in space physics, space astronomy, space biology, planetary projects, Earth resources projects, and space engineering. To make this expenditure for the space program possible, the average American taxpayer with 10,000 dollars income per year is paying about 30 tax dollars for space. The rest of his income, 9,970 dollars, remains for his subsistence, his recreation, his savings, his other taxes, and all his other expenditures.

You will probably ask now: "Why don"t you take 5 or 3 or 1 dollar out of the 30 space dollars which the average American taxpayer is paying, and send these dollars to the hungry children?"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have to explain briefly how the economy of this country works. The situation is very similar in other countries. The government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departments (Interior, Justice,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Transportation, Defense, and others) and the burea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s). All of them prepare their yearly budgets according to their assigned missions, and each of them must defend its budget against extremely severe screening by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and against heavy pressure for economy from the Bureau of the Budget and the President. When the funds are finally appropriated by Congress, they can be spent only for the line items specified and approved in the budget.

The budget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turally, can contain only items directly related to aeronautics and space. If this budget were not approved by Congress, the funds proposed for it would not be available for something else; they would simply not be levied from the taxpayer, unless one of the other budgets had obtained approval for a specific increase which would then absorb the funds not spent for space. You realize from this brief discourse that support for hungry children, or rather a support in addition to w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already contributing to this very worthy cause in the form of foreign aid, can be obtained only if the appropriate department submits a budget line item for this purpose, and if this line item is then approved by Congress.

You may ask now whether I personally would be in favor of such a move by our government. My answer is an emphatic yes. Indeed, I would not mind at all if my annual taxes were increased by a number of dollars for the purpose of feeding hungry children, wherever they may live.

I know that all of my friends feel the same way. However, we could not bring such a program to life merely by desisting from making plans for voyages to Mars. On the contrary, I even believe that by working for the space program I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relief and eventual solution of such grave problems as poverty and hunger on Earth. Basic to the hunger problem are two functions: the production of foo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ood. Food production by agriculture, cattle ranching, ocean fishing and other large-scale operations is efficient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but drastically deficient in many others. For example, large areas of land could be utilized far better if efficient methods of watershed control, fertilizer use, weather forecasting, fertility assessment, plantation programming, field selection, planting habits, timing of cultivation, crop survey and harvest planning were applied.

The best too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ll these functions, undoubtedly, is the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Circling the globe at a high altitude, it can screen wide areas of land within a short time; it can observe and measure a large variety of factors indicating the status and condition of crops, soil, droughts, rainfall, snow cover, etc., and it can radio this information to ground stations for appropriate use.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even a modest system of Earth satellites equipped with Earth resources, sensors, working within a program for worldwide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s, will increase the yearly crops by an equivalent of many billions of dolla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od to the needy i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problem. The question is not so much one of shipping volume, it is on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ruler of a small nation may feel very uneasy about the prospect of having large quantities of food shipped into his country by a large nation, simply because he fears that along with the food there may also be an import of influence and foreign power. Efficient relief from hunger, I am afraid, will not come befor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nations have become less divisive than they are today. I do not believe that space flight will accomplish this miracle over night. However, the space program is certainly among the most promising and powerful agents working in this direction.

Let me only remind you of the recent near-tragedy of Apollo 13. When the time of the crucial reentry of the astronauts approached, the Soviet Union discontinued all Russian radio transmissions in the frequency bands used by the Apollo Project in order to avoid any possible interference, and Russian ships stationed themselves in the Pacific and the Atlantic Oceans in case an emergency rescue would become necessary. Had the astronaut capsule touched down near a Russian ship, the Russians would undoubtedly have expended as much care and effort in their rescue as if Russian cosmonauts had returned from a space trip. If Russian space travelers should ever be in a similar emergency situation, Americans would do the same without any doubt.

Higher food production through survey and assessment from orbit, and better food distribution through improv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only two examples of how profoundly the space program will impact life on Earth. I would like to quote two other examples: sti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gener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requirements for high precision and for extreme reliability which must be imposed upon the components of a moon-travelling spacecraft are entirely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engine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which meet these severe requirements has provided u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find new material and methods, to invent better technical systems, to 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to lengthen the lifetimes of instruments, and even to discover new laws of nature.

All this newly acquired technical knowledge is also available for application to Earth-bound technologies. Every year, about a thous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generated in the space program find their ways into our Earthly technology where they lead to better kitchen appliances and farm equipment, better sewing machines and radios, better ships and airplanes, better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storm warning, better communications, better medical instruments, better utensils and tools for everyday life. Presumably, you will ask now why we must develop first a life support system for our moon-travelling astronauts, before we can build a remote-reading sensor system for heart patients. The answer is simpl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solutions of technical problems is frequently made not by a direct approach, but by first setting a goal of high challenge which offers a strong motivation for innovative work, which fires the imagination and spurs men to expend their best efforts, and which acts as a catalyst by including chains of other reactions.

Spaceflight without any doubt is playing exactly this role. The voyage to Mars will certainly not be a direct source of food for the hungry. However, it will lead to so many new technologies and capabilities that the spin-offs from this project alone will be worth many times the cost of its implementation.

Besides the need for new technologies, there is a continuing great need for new basic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if we wish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human life on Earth. We need more knowledge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biology and physiology, and very particularly in medicine to cope with all these problems which threaten man"s life: hunger, disease, contamination of food and water,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e need more young men and women who choose science as a career and we need better support for those scientists who have the talent and the determination to engage in fruitful research work. Challenging research objectives must be available, and sufficient support for research projects must be provided. Again, the space program with its wonderful opportunities to engage in truly magnificent research studies of moons and planet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is an almost ideal catalyst which induces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motivation for scientific work, opportunities to observe exciting phenomena of nature, and material support neede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effort.

Among all the activities which are directed, controlled, and funded by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the space program is certainly the most visible and probably the most debated activity, although it consumes only 1.6 percent of the total national budget, and 3 per mille (less than one-third of 1 percent) of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s a stimulant and cataly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for research in the basic sciences, it is unparalleled by any other activity. In this respect, we may even say that the space program is taking over a function which for three or four thousand years has been the sad prerogative of wars.

How much human suffering can be avoided if nations, instead of competing with their bomb-dropping fleets of airplanes and rockets, compete with their moon-travelling space ships! This competition is full of promise for brilliant victories, but it leaves no room for the bitter fate of the vanquished, which breeds nothing but revenge and new wars.

Although our space program seems to lead us away from our Earth and out toward the moon, the sun, the planets, and the stars, I believe that none of these celestial objects will find as much attention and study by space scientists as our Earth. It will become a better Earth, not only because of all the new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which we will apply to the betterment of life, but also because we are developing a far deeper appreciation of our Earth, of life, and of man.

The photograph which I enclose with this letter shows a view of our Earth as seen from Apollo 8 when it orbited the moon at Christmas, 1968. Of all the many wonderful results of the space program so far, this picture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t opened our eyes to the fact that our Earth is a beautiful and most precious island in an unlimited void, and that there is no other place for us to live but the thin surface layer of our planet, bordered by the bleak nothingness of space. Never before did so many people recognize how limited our Earth really is, and how perilous it would be to tamper with its ecological balance. Ever since this picture was first published, voices have become louder and louder warning of the grave problems that confront man in our times: pollution, hunger, poverty, urban living, food production, water control, overpopulation. It is certainly not by accident that we begin to see the tremendous tasks waiting for us at a time when the young space age has provided us the first good look at our own planet.

Very fortunately though, the space age not only holds out a mirror in which we can see ourselves, it also provides us with the technologies, the challenge, the motivation, and even with the optimism to attack these tasks with confidence. What we learn in our space program, I believe, is fully supporting what Albert Schweitzer had in mind when he said: "I am looking at the future with concern, but with good hope."

My very best wishes will always be with you, and with your children.

Very sincerely yours,

Ernst Stuhlinger

Associate Director for Science


你不能指責一個跑馬拉松的人:「你跑一公里有什麼意義?」

「別著急,後面還有42公里呢。」


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的歷程並不是一個搶佔資源的過程,而是不斷的將無用的東西轉變成資源的過程。

歷史上搶佔資源最厲害的幾個帝國都沒落了,中國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蒙古帝國、日不落帝國、蘇聯。我知道有人要說美國也是個搶佔資源的帝國,不過美帝可也是那個從石頭中榨出油氣來的國家,華麗轉身為能源輸出國(沒錯美帝現在已經是能源輸出國了,別說人家打中東是為了石油了)。中國對此技術垂涎已久,無奈天朝石頭出油量低,地形複雜,「榨石頭」的技術仍然有待突破,跟美帝的戰略合作這個是重頭戲(想想為什麼它符合美帝的戰略利益)。

時光倒流30年,你要說石頭能榨出油來,中國人打死也不信。頁岩這種石頭算資源?不能吃、不能喝、不能蓋房子,狗屎都不如,狗屎還能種菜啊!但是今天,它就是資源啊!

所以火星有什麼稀缺資源不是重點,重點是人類準備把火星變成什麼稀缺資源。

還有,中國人在這過程中是準備扮演搶佔資源的角色,還是從沒有中創造新資源的角色?


幾百年前也有人說大海沒有意義,天朝物產豐盈


我天朝上國何必要開海禁?


登陸火星的意義在於以一個由頭來促進人類技術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登陸火星是因為他近,真正目標在更遠的地方。


火星本身就是稀缺資源啊。作為普通人考慮的最多的就是工資,老婆,房子。但是作為國家考慮的是發展,資源,能源。銅鐵鋁越挖越少,石油越挖越少,十年挖不玩二十年呢?挖完了燒什麼去?舊城拆不了。新城全變鬼。這時候人們想起來,原來殖民是最好的。但是地球都沒地方殖了啊。


加大RD投入,保持科技領先,是理所應當的!

但面對多如牛毛的科技項目,扶持哪個需要抉擇。很大程度也堵上了大國國運。

第四次工業革命關鍵在於:強人工智慧和可控核聚變。文明的基石永遠是熵和腦,不是跑多遠去插個旗子,刻個到此一游。

所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爆發點在哪裡,哪裡是主航道,就應該往哪裡主攻。攻下了主陣地,才能輻射整個國家工業。像登陸月球這種前人探索過,風險較小的,跟著搞一搞當然可以。但登陸火星這樣的出頭鳥當不得,跟在後面當老二老三即可。

阿波羅登月確實給美國材料、熱力學、計算機等帶來很大促進。但目前工業的複雜程度,遠非四十年前所能比。

現在你想靠登陸火星這一個項目,帶出量子計算機、納米技術、新式能源火箭、半導體晶圓技術等高科技,是帶不出來的。

很多人肯定會說擴大生存空間能反哺綜合國力。但火星和美洲大陸壓根不同,不是離的遠近的問題,而是條件生存優劣的問題。當然,再惡劣的環境都能改變,但前提是你要有強大的負熵流,而且得有個先易後難的過程。

塔克拉瑪干沙漠不需要你自帶氧氣進入吧?沒有白天100多度,晚上零下100多度吧?那些要把火星改造成新邊疆,新生存空間的。別光吹牛,先把塔克拉瑪干沙漠改造了再說。或者更簡單點,先把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攻克了再說。

再說領土問題,領土從來都不是看誰先插旗,而是看誰拳頭硬。強人工智慧和可控核聚變一攻克,整個太陽系都可以去征服。你插個旗子我也可你給你拔了。

美國建國十三州是打英國打出來的,路易斯安娜是因為彼此衝突的英法都忌憚於與美國為敵,西部是打墨西哥打出來的。墨西哥領土曾經比美國大N倍,為啥就沒有「昭昭天命」?因為打不過唄。為啥美國的「昭昭天命」統一不了加拿大?因為繼續打英國打不過了唄。

除美國外,很多人居然把「八國聯軍」也當做探索、新邊疆的產物,把不折騰行星際載人航天當作閉關鎖國,真是無語。

駕著星月小船的阿拉伯人,曾經是整個印度洋和香料群島的馬車夫,該衰落還不是照樣衰落?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大航海後的歐洲也只是大西洋的馬車夫而已。「八國聯軍」顯然是工業革命而不是大航海的產物。當然,貿易對工業革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問題是火星上鳥不拉屎,你跟誰貿易去?

最後,所有樂觀主義者,你們選錯目標了呀,明顯已應該去金星插旗而不是火星呀!火星才多大。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人,怎麼能怕區區90個大氣壓呢?


很喜歡銀河英雄傳說里的一句名言: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而且,月球、火星乃至太陽系只不過是人類衝出襁褓的第一步而已,路還遠著呢


如果是私人運營的話,這件事對ta本人毫無意義,除非能拿到NASA的訂單,否則只有傻子也會幹。

但如果是政府運營的話,那麼我們一定會賦予它偉大光榮美好的意義,否則民眾不會答應。

那麼政府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一個政府是不會為了好奇而拿納稅人的血汗來揮霍的。

推動政府做這件事的是科學家們。只有科學家們才會為了好奇而去探索宇宙,而要說服政府出錢讓他們探索宇宙,就只能強調這件事對提升科技進步有意義。

雖然,探索宇宙確實促進了科技進步,但究其本質,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滿足科學家們的好奇心。

只有當一個文明體富足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有一些吃飽了撐的有閑的沒事幹的天才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今天的科學家們跟古希臘的哲人們所思所想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閑的。

而有這麼一批閑人,恰恰是一個社會文明富足的標誌。

你讓一個非洲貧窮國家研究探索火星,那真是「閑」的。


同理。


作為死硬的鷹派科技黨,自然是不屑回答這種低端問題的。

但是今天看到知乎推送的一個答案,講到大航海,我想說兩句。

大家常說明、清因為付出大而收益小放棄大海,是沒有遠見。同時期大航海的偉大云云……

這樣的回答都有意無意忽略了一個事實:大航海本身是利益產物。

歐洲國家重視航海,是因為他們瀕海,特別海外還有一個英國,體量和大陸上的每個國家都差不多,是歷代強國。所以海洋貿易對歐洲國家很重要,航海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對中國不一樣,中國是個龐大的內陸國家,還有河運系統,海運即解決不了內陸需求,也沒有河運安全方便,所以不重視海運也是自然而然的。

至於麥哲倫的環球之旅,其目的也是為了開闢新航線,尋求更加安全和經濟的貿易路線。

所以說,正是因為「有用」,而且是「目前就很有用」,才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發展。

如果回答這個問題,從我個人角度看,肯定不是因為那虛無縹緲無法看到也無法驗證的未來,那怕我是科幻迷。

我認為,人類探索未知,有人出於利益,有人出於責任感,但最根本的原因,純粹是出於本心的衝動,人類天生就有走向遠方的基因,所以才能在蒙昧時代,依靠一條小木船就敢漂洋過海,從非洲走到全世界……

不是火星,不是月球,也不是什麼其他星球多美好,而是單純的不想老死在地球上。


公元16世紀末某天的一個早上,年輕的萬曆皇帝「突發奇想」,要恢復祖輩的榮光,實現萬國來朝,於是,他要組建一支遠洋船隊,探索未知的疆域……費錢啊!大臣反對,紛紛上書,其中一句話問住了這個年輕的皇帝:「陛下,艦隊遠航,日費萬巨,收穫寥寥,意義何在?」皇帝無言,遂作罷……而此時,西方的艦隊已經向西,發現了美洲,開闢了航路,繞行了世界……

公元18世紀,一位年邁的皇帝同樣問了大臣們一個同樣的問題:「打開國門,派船遠航,有什麼意義?……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50年後,這個豐饒的國家失去了最後的機會,100年後,這個天朝,亡了!

一句話:能得到什麼我不知道,但人類如果不往前走,不去繼續開拓未知的領域,早晚有一天會亡的!


人類不踏足星空的話,遲早有一天會腐爛在地球上

為何冷戰後轟轟烈烈的太空探索競賽就大大延緩了,以至於最近很長時間再沒有人類再次踏足月球,一言蔽之的話,這是因為資本的干擾,太空探索回報周期太長,風險也很高,資本的趨利性和鼠目寸光大大拖了人類探索和發展的後腿,但是!資本是不會仰望星空的,但人類可以;資本是沒有靈魂的,而人類有!我堅信著會有不甘於讓重力束縛自己靈魂的人,向著我們頭頂的星空邁開腳步,雖然現在蹣跚如嬰兒學步,但我堅信他會有健步如飛的一天


如果有意義就意味著浪費糧食去養活那些活著為了吃喝拉撒鍵盤俠的人,我覺得還是推動科學技術更有意義一些。


你的生活必需品:手機,在二十多年前,可不是必需品哦!

你怎麼確定,以後的宇宙飛船不是你的生活必需品。


萊特兄弟不好好造他們的自行車,還要玩飛機,飛的又慢又危險,還不如自行車騎得方便


山就在那裡。


現階段沒意義 但人類終究不甘於被地球的引力所束縛 登錄火星猶如嬰兒步履蹣跚邁出的第一步 未來如果人類有幸能在宇宙中飛奔那這一步就是一切的開始


想像一下,你生活在一個太平洋的小島上的一個小小的國家中,這裡資源說豐富也不豐富,只夠你們國家所有人再生存1000年。一次偶然,你的國家發現你們的島並不是唯一,距離小島很遠的地方還有其他的小島,甚至還有好幾片大陸。

而你的國家所有人都有一種無法長時間接觸水的病。有一天,國王組織工匠建造了一艘大船,想要去探索遠洋的大陸,那麼我問你,為什麼要去探索那麼遙遠的大陸?


星際殖民!火星土壤的主要元素是氧,其含量約佔50%,硅為15~30%,鐵為15~16%,鋁為2~7%,鈣為3~8%及少量的鉀、磷、硫、氯、鉭、鉻、鎂、鈷、鎳、銅等.硫的含量(2.6~3.1%)比地殼的平均含量高1~2個數量級,鉀的含量低於0.25%,銣、鍶、釔及鋯的含量比大多數地球火成岩低得多.火星土壤的化學成分以高鐵、中等的鎂、鈣及硫和較低的鋁為特徵,它的化學組成並不代表原岩的成分,很可能是鎂鐵火成岩發生各種化學、風化作用的產物,根據礦物成分的計算,火星土壤是80%的富鐵粘土,約10%的硫酸鎂,約5%的碳酸鹽及約5%的氧化鐵組成的混合物,該混合物的礦物組成相當於59.1%的綠脫石、21.7%的蒙脫石、11.8%的水鎂礬、1%的石鹽,約0.5%的TiO2及5.9%的方解石.

  內部構造  火星約在46億年以前形成,之後分異形成Fe-FeS核,並有鉀進入硫化鐵中.由於40K的衰變提供熱源,故在火星早期分異和形成核時並不要求高的初始溫度.按火星的密度和平衡凝聚模型估算,火星殼厚約為200公里,富鐵的硅酸鹽幔約為1200公里,平均火星核半徑約為1900公里,火星表面的熱流值為43爾格/(厘米2·秒),熱歷史的計算表明,火星的岩漿及構造活動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就開始了,但最強烈的活動期可能發生於最近20億年. ~~說實話,開發月球比開發火星靠譜!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硅、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髮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

月球

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種是斜長岩,富含鉀、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種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顆粒組成的角礫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

月球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地球上最常見的17種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鐵為例,僅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月球表層的鐵不僅異常豐富,而且便於開採和冶煉。據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就行;此外,科學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岩石製造水泥和玻璃的辦法。在月球表層,鋁的含量也十分豐富。

月球土壤中還含有豐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進行的氦聚變可作為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產生中子,安全無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變,不僅可用於地面核電站,而且特別適合宇宙航行。據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計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噸氦3,可得到6300噸氫、70噸氮和1600噸碳。從分析看,由於月球的氦3蘊藏量大,對於未來能源比較緊缺的地球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許多航天大國已將獲取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一。

月球表面分布著22個主要的月海,除東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於月球的背面(背向地球的一面)外,其他19個月海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在這些月海中存在著大量的月海玄武岩,22個海中所填充的玄武岩體積約1010千米,而月海玄武岩中蘊藏著豐富的鈦、鐵等資源。若假設月海玄武岩中鈦鐵礦含量為8%,或者說二氧化鈦含量為4.2%,則月海玄武岩中鈦鐵礦的總資源量約為1.3×1015~1.9×1015,儘管這種估算帶著很大的推測性與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月海玄武岩中豐富的鈦鐵礦是未來月球可供開發利用的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

克里普岩是月球高地三大岩石類型之一,因富含鉀、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克里普岩在月球上分布很廣泛。富含釷和鈾元素的風爆洋區的克里普岩被後期月海玄武岩所覆蓋,克里普岩混合併形成高灶和鈾物質,其厚度估計有10~20千米。風暴洋區克里普岩中的稀土元素總資源量約為225億至450億噸。克里普岩中所蘊藏的豐富的釷、軸也是未來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

此外,月球還蘊藏有豐富的鉻、鎳、鈉、鎂、硅、銅等金屬礦產資源。~~搜狗百科!所以說嘛,地球的認識就像個幼兒園,月球初中生 ,火星也是初中生。對地球真的就如牛頓所說的,我只是像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小孩,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未被認識,未被發現。


毫無意義,並且現階段在經濟上都是不可持續的。這就像當年登月一樣,除了證明一下我能行,我可以以外就沒了。當然,這對地球上的政治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的宣傳肯定有影響。具體參見登月競賽和冷戰。

12月17日更新

我想題主的問題注重的是經濟上的意義,不然也不會問火星上有沒有稀缺資源。

我的觀點還是一樣,經濟上登火星和登月一樣,都是不可持續的,從這個方面來說,我依然認為其毫無意義。登月行動中,或者包括整個太空競賽過程中,美蘇兩超級大國的投入,完全不計成本。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瘋狂的燒錢行動。然而,經濟不可持續,太空競賽,登月,冷戰,一切煙消雲散之後,在回過頭看看,我覺得我們從中應該能夠吸取一些教訓。這些應該能夠幫助我們規劃更加宏偉的計劃,比如登陸火星。

登月的意義我想有很多篇說的都很好,包括高贊大v的那篇,我都看過,再轉一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88545/answer/16191395

我想這些並不妨礙我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對於不同觀點和意見的包容也是一種美德。

評論區的回答我都看了,踩請隨意,跳跳你開心就好,我也是知乎小透明。


錯過了大海,還要錯過星辰?


人類究竟該不該登陸火星,登陸火星在現階段究竟有沒有意義不僅是一個關乎夢想與科學的話題了。這是一個應該嚴肅起來認真對待,關乎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話題。人類向深空探索的步伐是需要腳踏實地的。人類探索開發宇宙空間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在宇宙中產出人類社會需要的資源並加入到人類社會生產中來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從而使社會生產更加傾向於空間探索與開發,進而加大對空間生產生活設施的投入力度,產出繼續增大,對人類社會影響力繼續加深。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們未來探索的下一步絕對不是依賴著好奇心和虛榮心在太空中建造一座座不事生產的奇觀。更不是 在一顆有著巨大引力的大行星上建造幾棟供富人玩樂的景點。這樣的任性做法不但不會讓人類擺脫對母星的依賴,而且也是一個不負責任且幼稚的想法。

人類應該在宇宙中尋找人類進軍太空的踏板——資源。這個資源是泛指的,有能源,有物質,也有空間,或者社會生產所需要的特殊生產條件。而對於人類薄弱的技術能力來說,擺脫行星的重力實在是件困難的事情。無論是在一顆大行星上開採礦物還是其他的資源什麼的,想要把他們送回人類社會都太困難了。每一枚發射到太空的火箭都只能送走其總質量千分之一的物資。而火箭總質量的70%甚至更多都是燃料。這不是嘴炮和空想能夠解決的。從這點來說,在人類想在初期發展太空絕對不應該去任何擁有巨大重力的大行星定居,生產,開採資源。而應該在地球軌道上利用母星或者太空中開採的資源生產某些需要特殊的太空生產條件的產品,或者去開採小行星帶或者某些衛星的資源帶回人類社會。

被重力束縛了想像力的人總是有種奇葩的想法,探索太空就是佔領並改造一個個宜居星球。這種妄想在20世紀60-70年代人類剛剛獲得化學能火箭這個大玩具時或許還顯得不那麼突兀。但現在都快到2018年了,怎麼還有一大幫子人跟著一起犯幼稚病呢?


有時候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用一句話來回答: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

人類的全部意義,就在於不斷進步,不斷開拓,就在於前進本身!


登錄火星,是一種嘗試,就跟大航海時代,一些冒險家出海一樣的,去發現,尋找…


作為潛水讀者,我來這個問題是真的想知道登陸火星本身有什麼意義,能夠獲得什麼回報。結果所有回答分兩類:星辰大海的感性解釋,和把登陸火星當做宇宙探索的第一站的意義。

我懂,這樣講沒錯,但是只讓我更加覺得,登陸火星這件事也許直接回報真的很有限,火星本身真的沒有什麼開發價值。我知道有人會反駁我說和廣袤的宇宙相比這不重要,但是這很重要,而不是不重要。如果登陸火星成本如此高而短期沒有回報,那麼只有地球主要大國都經濟繁榮且和平時才能投入有限的資金推進這項探索,一旦經濟稍微停滯,或者爆發戰爭,可想而知火星也就無暇顧及了,更遠的宇宙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星辰大海也好,人類前途也好,終究要有利益的驅動才能保證它的實現,但願將來在火星上能發現對地球人真的有用的資源。


單純地登陸火星可能除了政治意義以外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是如果不邁出登陸火星的第一步,那就沒有建設火星永備基地的第二步,更不會有殖民火星的第三步。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就現在地球這個情況,反人類的思想已經抬頭了,我們已經看到了各種邪教組織血淋淋的表演,見識過掠食者們卸磨殺驢的無恥,體會了三原色帶來的深深恐慌;日後還不知道會讓什麼慘絕人寰的事情刷新對邪惡的認識。人類困在這個星球上實際上和蠱蟲困在盒子里一樣,大蟲吃小蟲,最毒的蟲吃一般毒的蟲,吃來吃去,最後剩下的那個最邪惡的變成了蠱。

前幾天佛系青年的報道引發了大家的一陣吐槽,掠食者們明明是把我們看成了發動他們汽車的汽油一樣的存在,在這個地球上替他們相互征伐又有什麼意義。美國在19世紀能成為歐洲人的應許之地,靠的可不是現在叫囂的那些白左口號,而是土地,是實現夢想的土地。美國當年用最殘酷的手段清洗了原住民,所以對本族移民的絕對需求讓美國成為了夢想的土地。美國歷史學家特納曾經說過「美國思想的顯著特性是依靠邊疆形成的」。

只有有了新的邊疆,才能讓人本思想重新發芽。才能讓人成為人而不是被異化為工具。


有一個村子,村子裡沒有幾把不是很鋒利但可以用的柴刀。

不能把所有的柴刀都拿去磨,那樣村子裡的人晚上會凍死。

但一直用著鈍刀也不是明智的行為。只能讓一部分人用不那麼鋒利的刀去砍柴,另一部分人拿著剩下的刀在村子裡磨刀。磨刀的一部分人不但帶不回柴火,還要消耗別人辛辛苦苦帶回來的燃料。

看起來,磨刀的那部分人,也就是各種科研任務是沒有任何效益單純消耗資源的。但從長遠來看,磨刀的人帶來生產力的發展遠比帶著鈍刀出去砍柴的人大


我認為本源是對未知的好奇。如果說這份好奇的代價在能承受的範圍內就會有人去做,畢竟迄今為止外太空探索是回報率極低低到幾乎沒有的投資。

更準確來說這是針對未來的投資,在擴展外太空探索的路上,航空相關的技術會逐漸提高,以航空技術為主體的一系列輔助技術都會進行擴展,說不定哪天就會用上了,例如說外太空殖民啊,外太空能量利用啊,甚至說外星人打過來了我們也有相關技術能製造出外星飛船來抵抗抵抗。所以現在沒有回報不代表未來沒有。

這樣就讓我想起祖國當年剛解放不久,還是一窮二白的時候就大建鐵路,高速公路,哪怕借錢也要做,所有人都覺得中國是不是傻了,但是現在誰敢說這樣是錯誤的呢?還有當年高鐵建成,票價奇高,一大堆報紙新聞說出:不要太快請等等你的人民!我現在都還記得呢,如今都在誇高鐵真棒棒吧。

做人要有遠瞻,未雨綢繆總沒錯的。


當年的大航海時代,西歐的君主們資助海盜航海家,用以探索新大陸,在巨額財富的引誘下,大量的航海家投入其中。

幸運的是!!!!大洋彼岸真的有龐大的美洲,澳洲,和勢力真空狀態下的非洲。投入一倍,收穫十倍幾十倍幾百倍····那都是唾手可得的財富,黃金,珠寶,礦產,奴隸,寶物,還有西歐夢寐以求的富饒的種植地,美食,珍禽走獸。

今天地球外的月球與火星又是什麼呢?????荒涼,無法居住,連到那裡都 需要投入幾十幾百上千億的資金,真正能從那裡得來的又有什麼呢?有人說這些投入帶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是間接造福人類!

太搞笑了,當年的航海家如果用這套說法去說服君王 ,在持續幾十年都毫無進展前,會被拉去砍頭的。

說個大實話吧!月球火星小行星的資源對於現在的地球文明來說,相當於一千年前一座遠離大陸蘊含10000億噸級石油礦的荒島對於當時人類的意義。

可能舉球之力能去,但還真無法有什麼實質的回報。

然而我並不是否認航空!人類的科技爆發,確實給人類帶來了超前的眼光和見識,但是科學發展也要遵循規律,深空探測可以,技術儲備也可以,然而畝產十萬不可以!假藥停不可以!

中國還是多投點錢在近地空間吧!50年內真正能給以人類回報的,真的只有近地空間的!


中國人的人均火星佔有量處於世界落後水平,應當加大太空投資力度。


只有炮嘴意義,沒有實際意義。

人類發展基礎不牢,現在沒有移民或利用火星資源的能力。所以現在登錄,沒有實用意義。


在開往火星的列車上買瓜子飲料礦泉水肯定賺大發了


只死守一個一礦,是沒辦法打的過三礦四礦多礦的玩家的。守得住一波,二三四五六也守不住


火星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我們有權在中國的領土上建設!


人類的好奇心所驅使


突然間的腦洞大開

生命的意義何在?拋開個體,從宏觀來說生命的過程就是在不停的獲取信息與交換信息來保持生命的進化,否則就是滅亡,這裡的信息包含所有:文化,知識,經驗以及各種其他。

一個種族的進化程度完全取決於種族內的信息量。放到宏觀上來講,地球上的生命可以當成同一個種族,可以預言,終有一天,地球種族為了進化不被滅亡,必須走向星空,那裡才有更多能支持進化的信息,如果走不了,就只能眼睜著因為信息不夠支持更高的進化程度,而被宇宙淘汰。所以要去火星啊

另一個方面,現在地球種族的領導者:人類。獲取信息的速度還是太慢了,雖然發明了各種輔助工具,電話電腦之類的,但是還是受制於人類本身「低配「的身體,只能通過眼耳鼻喉這樣低端緩慢的方式獲取信息,很多人也認識到了這點,也能預言,用不了多久必將出現直接傳達給腦的信息交流工具。到時候人類才會有一個更快的進化期。

好吧,以上純屬我個人瞎扯————一個地外人


意義?沒有瓦特燒開水,你還是可以活的很正常。但是你就沒機會像我們提問了!那有意義嗎?沒有!所以你就好好的想想怎麼燒出一個在你認知里有意義的文明吧!不進則退。

文明存於創新,毀於自封。想像力永遠都是個人意識最佳表達方式。包括意義。你只要願意,它就意義。不願意就沒意義。

黑夜也可以活著要白天有什麼意義?因為可以讓你活的更好(嗯!不嚴謹的感覺,但是認真答了)


當年法拉第演示電磁感應,也被問過類似的問題。

他並不知道這一「剛出生的嬰兒」會變成什麼樣。

登陸火星的意義,我們現在也不會知道。

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你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

當人類文明真正成長為星際文明之後,或許歷史書會寫到尤里加加林,提到「人類的一大步」;

後人會不會回顧火星登陸,我們無從得知。

但是有些事情,如果不去做,那就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你想踏上於恐龍一樣的路不?


五百年前,大明王朝的人也覺得海外都是蠻夷之地,有什麼用?何必耗費精力去探索和開發呢?

「歷史可以為鏡」,這句話真不是說著玩的,尤其作為中國人,這個問題更應該又有清醒的認識!


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想想6300萬年前的恐龍。


下西洋有什麼意義嗎?

我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下西洋對朝廷,對江山,對社稷不過是勞民傷財,止步於此即可。

若干年後,等到洋人從我們的海岸線登陸,我們的祖先才知道悔矣。


等量子通信技術完備了再說吧,目前這種移民方式回報率太低了,還不如去開發撒哈拉大沙漠


除了促進技術進步想不出有啥意義,有那時間不如先把月球開發好。


事實上,地球上很多苦難都是因為資源短缺,無法滿足全人類需求導致的。所以才會有國家這類組織的出現以掠奪他國資源滿足本國需求,戰爭、殖民等等。走出去,我們才能以人類之名去掠奪資源滿足種族的需求,讓大家都吃飽的方法不是一塊蛋糕平均分,而是每人給10塊蛋糕。去火星,不過是打開家門去買麵粉,打開門不會馬上有蛋糕,但是這是有蛋糕的前提。


現在發展航天,就像17 18世紀歐洲發展航海那樣,要有長遠的眼光。

知道火星上有沒有稀缺資源,就是登錄火星的意義之一,現在得知火星和月球的資源也多是表面的,對於地下的需要登陸開發才知道。

地球上的資源太過於匱乏,比如稀土,投入產出比太低,興許在月球和火星上有分布比較集中的稀土礦。

另外,就是尋找金礦、銀礦、鑽石礦等。

利益很大,紅利很大。


火星上的環境與其他行星比還是比較適宜登陸的,不是為什麼要登陸火星,而是除了他以外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除了信息,就是有再珍貴的東西,也帶不回來,估計100年內,火星之旅都只能是單程的。


因為可以衍生很多新技術。同樣不走出去等待資源耗盡?


因為我們人類遲早要離開地球的,登錄火星不過是為以後的深空探索打基礎,畢竟,路只能一步一步走嘛。


飯要一口一口次,要不登月後下一個目標登錄天頂星,或者去找下奧特曼。


哥幾個,咱們來這勞什子沙灘上圖個啥啊,岸上又沒有魚蝦,又沒有海藻,喘氣兒都沒有在水裡得勁兒。


把人送到火星在目前肯定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但是實現這件事的過程對整個人類文明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遠勝於「阿波羅」計劃的影響。


當年不是你們這群人類利用小行星登陸地球我大恐龍王朝會成為化石?


抖個機靈。

火星那麼大,沒準以後能種點吃的。


資源,短期肯定運不回來。但是可以提現自己的國家的綜合國力水平。


火星上有aldnoah


十幾年來,各種此類問題我是回答的一點耐心都沒有了。只想簡單粗暴的回答一個。

大老爺家的錢怎麼花是看大老爺怎麼高興,我們這些佃戶在開了眼界的時候吶喊助威一下就可以了。畢竟,你我都沒有影響決策的能力。

這句可以用來回答任何公共政策問題,不謝。


你咋知道沒有?


你不上去……怎麼知道意義是什麼…………


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的時候,應該也沒人想到馬上生活著原始人類未開化的土地竟然會誕生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美利堅共和國。

法律上有個名詞叫「先佔」,跑馬圈地,想想都好刺激,還要什麼意義。


基礎學科科研的能在哪裡應用?有多大價值?不知道啊!我根本不知道我現在做的實驗有什麼意義,每次被問起這種問題,我都會很吹噓對重金屬污染的治理blabla……

記得高中生物上講過生物資源的價值分類: 直接價值 間接價值 潛在價值

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有意義,也都沒有意義


火星上有什麼資源需要去看看才知道。

而要完成去看看這件事必須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會發展相對應的先進技術,為後面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甚至開創新產業徹底改變生活。

最近的例子就是幾十年前美國乾的大事,登月。

為了搞阿波羅計劃,美國那時候花了兩百多個億,參與進來的有兩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涉及到的總人數超過30萬人,短時間內養活了一大批科研人員,而直接成果則是帶回來幾百千克的月球岩石。

為了解決去月球這件事,美國人搞出了大推力液體燃料火箭,解決了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無線通訊等等一堆問題,獲得了一批技術,比如衛星通信,藥物,控制技術,新材料。有統計之後幾十年里轉民用的相關專利有四千多項,nasa賣專利掙了幾百億,而買了專利的企業不知道掙了多少,可能上千億吧。

美國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幾百千克的月球岩石標本,它以行動證明了自己是有史以來第一強國,還得到了價值幾百億的技術和經驗,把自己和別人的技術差距狠狠拉開一大截。

去火星這件事看上去和登月很像,所以有很多人希望再來一次,就這麼回事。

還有一個例子是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和大明,不想扯得太遠就不說了。


噗,為什麼要交女朋友?她身上有什麼你沒有的元素嗎?


我們不是守護者,是探索者,是先驅


推薦閱讀:

宇宙是否無限大?
為什麼「我」會出現在人類文明的如此前期?
目前宇宙暴脹理論的直接或間接證據有哪些?
有人說周易不可輕易語人,真的如此么?
大家有沒有小時候的一些猜想結果有的科學家和你想的一樣,而且去證實?或者談談你們小時候的猜想!?

TAG:火星 | 科技 | 宇宙 | 航天 | 星際殖民外星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