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保衛戰我軍在兵力少於日軍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堅守這麼久?
這得益於幾個原因。 第一,守衡陽城的軍隊是有「泰山軍」之稱的國民黨第十軍,軍長是方先覺。在衡陽保衛戰半年之前的常德保衛戰中,方先覺率部馳援被日軍圍困在常德城中的七十四軍,結果在常德以南的德山與日軍遭遇,並展開激戰,最終第十軍付出了陣亡近1400人慘重的代價,所以第十軍全軍上下對於日軍是憋著一口氣的,全軍都鬥志滿滿,急於報仇。在歷史中但凡軍隊士氣鬥志不高,不論防守還是進攻,無一例外全部失敗,從這一點上,國軍不輸日軍。 第二,第十軍軍長方先覺,是個非常具有戰爭才能的將領,從衡陽戰役一開始,方先覺就抱定了死守衡陽的決心,他仔細觀察了衡陽的地形,衡陽城的東面和北面靠水,西面又池塘眾多,這些都使得日軍的戰車推進非常困難,所以方先覺將重兵集結于衡陽城南面和西南面的丘陵地帶,並且修築了堅固了防禦戰壕,每個據點都構建了相互交叉的火力網,彼此之間可以隨時互相策應。並且守軍陣地的工事修的也非常合理,工事前面是大坑,後面是機槍陣地,再後面是步槍陣地,一層一層相互疊加,工事彼此間由交通壕互相連通,交通壕上面是鋼軌和沙包,交通壕內部還有防炮擊的洞。方先覺還充分利用丘陵的優勢,將丘陵底部都人工的削成了至少四五米高的斷崖,而且在斷崖上還隱藏著手榴彈投擲點,這些都造成了日軍在進攻時的極大困難以及重大的傷亡。對於方先覺構建的防禦工事,《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有這樣的描述:"我軍既難以接近,也無法攀登,此種偉大之防禦工事,實為中日戰爭以來所初見,也堪稱中國國軍智慧與努力之結晶"。日本人也將這些工事稱之為「方先覺壕」。 第三,衡陽保衛戰開打前,衡陽城內儲備了大量的糧食等物資,中美空軍也在戰鬥過程中給衡陽守軍空投了物資,使得守軍能夠一直堅守下去。在衡陽保衛戰打響之前,衡陽的「抗敵後援會」發動民眾破壞道路和橋樑,切斷日軍進攻路線,從側面減輕了守軍壓力。
雖然最終衡陽保衛戰的結局不是那麼完美,但是方先覺作為一名戰將,他已經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日軍戰史稱:方先覺為「驍勇善戰之虎將」,第十軍「寸土必爭,其孤城奮戰之精神,實令人敬仰」。他沒有選擇率軍突圍而選擇投降,是考慮到將近七千名的傷兵無法一起突圍,在彈盡糧絕,城外援軍出於各種原因一直不奮力救援,日軍破城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投降的選擇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投降與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是互斥的,所以也造成了方先覺在歷史上成了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甚至說成了一個悲劇。方先覺不為國人所理解,倒是作為當時敵對國的日本人民,竟然在方先覺去世之後到他墓地去敬獻花圈,這並不是為了紀念他投降了日本,反倒是欽佩他敢以幾千人與十幾萬圍城的日軍血戰到底的精神。歷史終究無法改寫,塵歸塵,土歸土,我們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也應該有辯證的思考。
因為外圍國軍在果粉眼裡不算人,所以顯得日軍兵力多唄。
KMT的戰略是中間堵,兩邊夾兩邊就是湘東和湘西,湘東是9戰區主力,中間堵得就是衡陽的第10軍
日軍發動衡陽會戰的主要目的是消滅第九戰區國民黨主力部隊, 其主要戰場在湘東地區,
進攻衡陽城只是吸引國民黨軍隊來援而達到消滅他們的一種手段。因此, 日軍以2 個師團進攻衡陽, 3 個師團進攻湘東山區, 1
個師團進攻湘江以西地區, 將重點配置於湘東山地, 7 月7 日後, 又增派第34 師團參加湘東作戰, 使該地作戰日軍達36 個步兵大隊。
但11軍的想法在實戰中一直在圍殲湘東部隊和攻克衡陽搖擺不定,對東部的定位一會要圍殲一會要牽制。
最精銳的第3師團和13師團起先部署在東邊跟湘東的KMT重慶軍作戰,後來則調整部署調走第13師團。
這裡的國民黨部隊主要是第58 軍、72 軍,第37 軍,第20 軍、第44 軍等,
尤其是第二次進攻衡陽時,湘東打的還是比較激烈的,當然這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解圍戰。
王輔的書記載如下
橫山的日軍向長沙進攻時,即明確為完成遠距離的大規模作戰,不能不依靠殲滅戰。為此敵在湘
江的東部山區,並列部署了當時日軍精銳的第3、第13 師團,這兩個師團的任務,一是策應中路沿湘江兩岸的部隊作戰;一是企圖相機包圍、殲滅國民黨第9
戰區部署在東部山區的主力。 在東部山區的國民黨軍,隨時掌握著日軍之動態,伺機殲滅該敵,當發現敵之兵力已分散時,即以58 軍72
軍,對駐於醴陵的敵騎兵第3 聯隊發動了猛攻,殲滅了該聯隊和配屬步兵之大部,於7 月7 日收復了醴陵,因瀏陽之敵第27
師團向該地增援,國民黨軍乃主動於8 日從醴陵撤出。
敵為了直接策應對衡陽的進攻,原在東部山區的第13 師團已奉命攻向衡陽以南地區,並於7 月2 日佔領了粵漢路上的耒陽城。
當日軍對衡陽發動第2 次進攻時,在東部山區的國民黨第20 軍、第44 軍聯合進攻茶陵,以何旭初的95 師進攻安仁,準備殲滅遠離其它部隊的敵第3 師團。
7 月16 日拂曉,第3 師團之第6、第34
聯隊對進攻茶陵的國民黨軍進行反擊,但很快即被打退,國民黨軍則繼續發動猛烈進攻,敵因傷亡太大且彈藥不足,乃轉入防禦,以松山良政的第6
聯隊防守茶陵以西高地;以二神力的第34 聯隊防守城東地區。在以後的戰鬥中,敵繼續發生了大的傷亡, 其第6 聯隊長松山良政大佐頭部被打成重傷。 敵第3 師團防守在安仁的橋本熊吉之第68 聯隊,受到國民黨軍95
師猛攻後而處於危急狀態, 原在醴陵的宮崎正彥之騎兵第3 聯隊殘部、杉本佑一的輜重兵第3
聯隊,正從醴陵以南的黃圖嶺、賀家橋南逃,企圖向茶陵集中。由於國民黨軍的猛攻,在安仁的橋本熊吉第68 聯隊不支,7 月22
日棄城東逃茶陵,安仁當日被國民黨軍95 師收復。 7 月17 日橫山勇接到山本三男從茶陵發出已遭包圍要求增援的電報時,正是衡陽第2 次攻擊已處於無望的狀態。橫山經考慮後,決定對第3 師團不採取直接增援,而乘機向東部山區增調部隊,圍殲在該地區之國民黨軍主力。隨之令第3 師團就地固守,牽制住守軍;調駐長沙的第34
師團急速至醴陵,與在該地的第27 師團,並列攻向以東之萍鄉,然後右轉向南,迂迴至江西的蓮花縣及其以南地區,從茶凌以東、以南進行迂迴包圍,配合第3
師團擊潰在該地的國民黨軍主力。令在耒陽的第13 師團,以1 個步兵聯隊急速趕赴茶陵以南之界首、探塘坳、中灣、月里下地區,攻擊國民黨軍之後方。
按橫山勇7 月17 日的作戰命令,在長沙的伴健雄之第34 師團先頭的石川明之216 聯隊,於17 日19 時,從長沙近郊渡過瀏陽河,18 日晨抵達長沙東南約25 公里之南山鋪,木佐木清次大佐之第
217 聯隊同日從長沙東北約25 公里的青山市,向東南經永安、鎮頭、板杉鋪,開向醴陵;師團率其它部隊(不包括已在衡陽的針谷逸郎大佐之218 聯隊),於18 日晨從長沙出發。由於中美空軍此時相當活躍,所以日軍的大部隊,均利用黃昏、拂曉和夜間行動。7 月22 日,34 師團與27 師團在醴陵會合,並作攻向萍鄉、蓮花之準備。其進攻地區之劃分為:
34 師團進攻醴陵至萍鄉、蓮花的公路外方以北、以東地區;27 師團進攻這一公路之以南、以西地區。 27 日拂曉,34 師團先後向在萍鄉以西的守軍第58 軍發起進攻,該師團還派出218聯隊留守的鈴木恆德少佐之第2 大隊,經萍鄉以北約30 公里的上栗市,於27 日繞至萍鄉以東約25 公里的蘆溪鐵路車站,切斷了58 軍的退路。
國民黨軍在短時內並未弄清蘆溪方向這股敵軍的數量,因而在萍鄉以東的第99 師、第162 師, 在萍鄉以南源頭的第58
軍等部隊,經作戰後大部向以南之蓮花地後撤。 敵在耒陽的第13 師團,根據橫山11 軍增援第3
師團的命令,派海福三千雄大佐之104 聯隊和兩個山炮中隊,於7 月17
日從耒陽南的小水鋪經東湖、靈官廟、安平司、界首,到達月里下,沿途即遭到國民黨軍的節節抵抗,24 日進至茶陵以南約15
公里的月里下時,突然被國民黨軍包圍並將其分割為四段,後經第3 師團的34 聯隊前來增援,才得以解圍。25 日,104
聯隊接到師團命令,要其迅速返回,進至衡陽的湘江東岸,參加對衡陽的第3 次進攻。
此時在11 軍的司令部內,關於下一步作戰問題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主張繼續在湘江以東地區集中兵力,尋找國民黨軍主力作戰,擊潰國民黨軍主力後,便於向桂林、柳州進軍,也便於今後在華作
戰,代表這一看法的主要是11軍參謀島貫武治大佐。另一種主張是繼續集中兵力攻向衡陽,進而作攻佔桂林、柳州之準備,因美軍在太平洋上已佔領了塞班島,至東南亞的海上運輸不久即將遭到
封鎖, 所以打通從朝鮮釜山經中國大陸至越南、泰國、馬來亞而達新加坡之陸上交通線,就更加成為迫切的重要戰略任務。代表這一主張的為敵11
軍參謀長中山貞武少將。
7 月29 日,橫山勇決定改變東部山區之作戰部署,將第3 師團從茶陵、攸縣調至耒陽,接替去衡陽的第13 師團。第27 師團、第34 師團仍位於東部山區繼續牽制守軍。其調整部署為:
(一)第27 師團以有力一部(3 個步兵大隊),在蓮花以西地區,策應至蓮花以南的第34 師團作戰;主力向茶陵方向突進,在第3 師團一部的策應下擊潰守軍後,接替第3 師團守備茶陵、攸縣。 (二)第34 師團從蓮花以東繞至該城以南地區,在27 師團一部的配合下,殲滅蓮花附近之守軍,然後作向以南之礱市、酃縣的作戰準備。 (三)第3 師團由安仁、攸縣到達耒陽附近後,應迅速以有力一部進行向祁陽、衡陽地區之作戰準備。 根據橫山勇的這一部署,第27、第34 師團於7 月31 日開始行動,從萍鄉至蓮花的公路以東(34 師團)、以西(27 師團)開始前進。敵34 師團與當面的守軍第58 軍和敵27 師團與守軍第72 軍連續戰鬥之後,34 師團先頭的木佐木清次的217 聯隊於31 日佔領了蓮花縣城。27 師團3 個大隊到達了蓮花西北約15 公里的南村。第3 師團向27 師團交防之後,一部即向耒陽移動。 ================================================================我們通常意義的解圍戰指的是湘西這邊主要部隊為第62軍,79軍,100軍,74軍,46軍,後期派出機械化第五軍200師
一共部署了兩次解圍戰
7 月16 日, 衡陽守軍退守第二線陣地, 形勢危殆, 軍事委員會為迅速解衡陽之圍,
再令第62 軍猛攻衡陽近郊之敵, 若中途遇敵, 必須超越前進, 又令第79 軍以小部隊突擊敵人, 主力繼續攻擊前進。據此, 第62
軍以一部掩護軍之右側, 主力向衡陽西南郊攻擊前進, 第151 師以有力一部迅速佔領洞頭廟、雨母山, 主力秘密進出鐵絲塘、洪山廟附近; 第157
師以一連兵力在譚子山南端高地監視敵人,主力秘密經火山橋, 進出靈官庵附近, 完成攻擊準備後即沿鐵路南側向衡陽火車西站及回雁寺附近攻擊前進;
軍部搜索營迅速進出於車江附近搜索敵情, 極力牽制敵人, 如遇優勢敵軍, 須確保鐵關鋪、石牛峰, 掩護軍之右側背。
7 月17 日, 第151 師佔領雨母山及附近要點, 當日,第62
軍奉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電令, 令第151 師以一部驅逐日軍警戒部隊, 主力鑽隙向黃茶嶺、回雁寺之敵猛攻, 第157 師派出一個團接替雨母山陣地,
主力控制於洪山廟附近, 策應各方作戰; 第79 軍由98 師、第194 師各編組三個突擊大隊, 鑽隙衡陽近郊, 攻擊日軍,
余部向西渡、新橋之敵進攻; 第100 軍令到達永豐的第63 師推進至崇山鋪附近, 並以一部進至洪羅廟附近, 向渣江、台源市、演陂橋各方搜索警戒。
7 月18 日, 第62 軍、第79 軍對圍攻衡陽之日軍展開猛攻, 第151
師以一部在東陽鋪、石橋與日軍展開激戰,主力鑽隙向黃茶嶺、歐家町攻擊。第98 師三個突擊大隊先後攻佔了西渡、英陂、杉橋、大橋鋪等要點; 第194
師三個突擊大隊分向望城坡、銅錢渡、買里渡突擊。第98 師、第194 師其他部隊在蒸水右岸亦分向英陂、新橋的日軍攻擊。19 日, 第151
師佔領黃茶嶺、歐家町, 第79 軍突擊隊也佔領了銅錢渡, 日軍向蒸水右岸退卻, 國民黨軍隊乃向賈里渡、雞窩山之敵發起進攻, 到20 日,
第151 師攻至城郊, 但為敵所阻。當天晚上, 第151 師以一部監視日軍,主力發起猛攻, 經過激戰, 佔領了火車西站。日軍受此打擊,
乃停止對衡陽城的攻擊, 轉而全力阻止國民黨解圍部隊。
21 日, 日軍利用夜色掩護, 對第62 軍進行反擊, 雨母山失守, 第62
軍退守靈官廟。7 月22 日, 日軍繼續攻擊第62 軍, 第62 軍因傷亡過大, 轉退守盤古嶺。第79 軍突擊隊由銅錢渡、買里渡一帶強渡蒸水,
亦受到日軍反擊,擊, 攻勢受阻。斯時, 日軍在衡陽外圍配置主力于衡陽西郊及長衡公路以東地區, 以重兵扼守望城坳,
全力阻止國民黨軍隊對衡陽的解圍。鑒於這種情況, 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於23 日嚴令第62 軍、第79 軍速解衡陽之圍, 第62
軍應以一部監視衡陽以南之敵, 集中步炮主力向虎形巢及其東南的日軍陣地攻擊, 第79 軍應集兵於賈里渡方面向汽車西站以西的日軍陣地突擊,
以收夾擊之效。兩軍奉令向當面日軍發起進攻, 但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和反撲,進攻毫無進展, 至28 日, 第62 軍向衡陽挺進時,
與千餘日軍在鐵關鋪以北發生遭遇戰, 激戰竟日, 日軍大舉增援,迫使第62 軍退回原陣地; 第79 軍於28 日向日軍發動全線進攻, 由於第62
軍進攻受挫, 兩軍不能配合作戰, 日軍在打敗第62 軍後, 集中主力於西北郊, 向第79 軍猛烈反撲,相繼佔領了新橋、杉橋各要點, 第79
軍退守英陂、樟木塘、上杉橋之線, 第63 師也退至蔡家鋪東西山地。金蘭寺日軍突破第58 師的圍攻與豪塘鋪的日軍合股, 沿衡寶公路向東南進攻,
與第79 軍一部在演陂橋發生激戰。第79 軍
由於第62 軍和第79 軍攻擊受阻, 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乃令留置第六戰區的第74 軍和第四戰區的第46 軍投入戰鬥。兩軍於29 日到達衡陽附近。得到生力軍的支援後, 7
月30 日, 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部下達作戰命令:一、集團軍決定以全力, 迅速擊破當面日軍, 以解衡陽之圍, 主決戰保持於湘桂鐵路兩側;
二、第100 軍除以第58 師全力對由金蘭寺向東南進擾之敵跟蹤猛追外, 其餘部隊即推進至白鶴鋪、竹陂之線, 向雞籠街、泉湖市、譚子山之敵進攻, 奏功後, 即沿衡永公路向衡陽汽車西站、大小西門之敵攻擊;
三、第62 軍向衡陽火車西站及靈官庵、七里山之敵攻擊; 四、第79 軍全力攻佔望城坡, 奏功後, 向轄神渡、衡陽北門之敵進攻;五、第74 軍以一個團攻擊永豐東南地區之敵, 其餘控制於佘田橋附近, 為第二線兵團, 視戰況加入有利方面參加戰鬥。
8 月1 日, 各軍依據統一部署, 各向當面日軍發起全面進攻。第100
軍攻佔了新橋及洪山廟, 然後向雨母山及二塘之敵發起進攻, 第62 軍展開於七里山以南, 第157 師遭受日軍側擊, 乃轉至小嶺西北, 第151
師攻至洪山廟附近, 配合第100 軍進攻雨母山。第79 軍與日軍激戰於杉橋、楊柳橋, 其第63 師在國清江、拍堰間地區與日軍激戰, 第98
師佔領集兵灘, 第194 師進至大橋鋪附近, 並與第58 師一起進至雞窩山,
從而形成了對衡陽郊區日軍的包圍態勢。日軍一方面以一部兵力在西南郊阻止第100 軍和第62 軍的進攻, 一方面從第58 師團抽調2000
餘人重點向西北郊第79 軍反擊, 雙方發生激戰, 戰至5 日, 第62 軍和第100 軍攻佔了七里山及楊柳井, 然後向火車西站攻擊前進。第58
師在第194 師的配合下攻佔了雞窩山, 但各軍旋即遭到日軍的反擊, 攻擊受阻。援軍眼巴巴地望著衡陽城, 而不能踏入衡陽城半步。
針對這種情況, 第二十四集團軍於8 月7 日再次調整部署, 以第62
軍擊破當面日軍後, 進出於湘江鐵橋、火車西站之線, 阻止日軍擾襲右翼,第46 軍進出於牛灣塘、三里亭之線, 第74 軍以第58
師進出於王家口、買里渡之線, 阻敵增援, 以第63 師接替第151 師原任務, 第79 軍進出於銅錢渡附近, 阻敵增援,
掩護集團軍左翼。依據部署, 8 月8 日, 各部隊分向當面日軍發起猛攻。第46 軍在雨母山、柿江橋東北之線展開攻擊, 第58
師將雞窩山附近高地全部佔領, 第79 軍也攻佔了杉橋及其附近各要點, 眼看就要攻進衡陽城, 但衡陽城於當天陷落, 衡陽解圍戰失敗。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是,由於最高統帥部對日軍的動向判斷失誤(因為日本人自己也是變來表去),部隊是逐次投入的,前期就是62和79.
而且解圍部隊的部署對日軍都是透明的,11軍和9戰區同時可以看到軍事委員會的部署。
所以日軍自然可以做到填缺補漏
這樣打到衡陽城下得付出多大犧牲
最後解圍部隊被逼到什麼地步,蔣下死命令,拋開當面敵人,編組小部隊鑽隙進入解圍,雖然功虧一簣,但你不能說他打醬油。
鬼子在衡陽城附近的張家山,就打的很艱苦,方將軍的部隊的防禦工事修的很好,鬼子火炮的時候,隱蔽於防禦工事中,挖了4,5米的斷崖,等鬼子的步兵衝鋒的時候,依託有利工事,手榴彈招呼,在歷史文獻中可以查到,鬼子很佩服衡陽守軍的防禦工事,稱之為工藝。好多次衝鋒都沒有打下來,後來於夜間放了毒氣彈。對張家山附近的幾個高地爭奪的異常白熱化。在加上當時國民政府把主力大都放在遠征軍上,包括武器裝備、人員配備等。援軍不是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加上日軍對援軍的交戰,援軍傷亡也很參戰,援軍離的最近不過1公里,有和第十軍的電台聯繫上,後來就再也聯繫不上了。
攻城的日軍不僅僅是跟城裡的國軍交戰的,外圍一直有國軍試圖救援。日軍的傷亡並不僅僅是守軍的戰績。
守軍有準備,將領有能力,
外圍有救援。
1.守軍的頑強。2.工事的巧妙。3.日軍本打算為點打援。4.中美空軍的優勢。5.援軍的牽制。6.民眾的支持,破壞公路,戰場救護等。7.守軍彈藥的相對充足,和空投的補給。8.衡陽市民留下的充足食物。9.日軍的為霍亂所困以及補給的供不上。10.國府蔣介石的督促。
衡陽守軍一萬七,日軍攻城最大兵力是十八個大隊,按照每個大隊800人計算是不到一萬五。
圍觀的炮軍呢?
什麼時候國軍人數比日軍少了?
推薦閱讀:
※共軍抗戰僅僅擊斃了日軍851人嗎?
※中國開始造航母,會不會白菜化航母價格(相對),以後出口呢?
※對應國內的一.二.一,美國軍隊喊什麼口號啊?
※中國為什麼不研發一款類似於P700花崗岩這樣的反艦導彈?
※如何看待海軍節張召忠教授在直播活動飆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