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傳播一點也不發達的古代,成語是怎麼流行並且流傳下來的?
01-20
想到"人艱不拆",假如我們這一代人都知道人艱不拆這個"詞",(事實應該是在當前的網路環境下,大部分網民應該都知道)那我們的下一輩應該會從父輩這裡學到這個詞,那若干年後,"人艱不拆"就變成成語了吧?
下個問題是,在我們互聯網如此普及的現代,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人,都可能會接觸到網路流行語或其他的熱門短語,這個應該會必然的產生新的成語吧?
但是,古代呢,信息傳播如此不暢,一個人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怎麼讓全國的書生知道呢?沒有信息傳播的土壤,成語如何形成。假如都是引經據典,大家如何又默契的引用一個典故來讓它變成成語?
歷代名家創作的成語數量比較在線成語詞典,收錄成語13001條。出於好奇,搜索一下文學大師們對成語的貢獻。用關鍵字「李白」查詢出63條,但其中17條來自他人對李白的描寫或評語,包括杜甫的9條,如「暮雲春樹」、「斗酒百篇」、「清新俊逸」等等。於是改用關鍵字「唐·李白」搜索,太白原創46句成語。 太史公在成語上所作出的貢獻應該是最大的,有540句成語出自《史記》,但其中一部分由流傳下來的歷史人物語言提煉加工而成,而非獨自創造,另40句出自其他著作。班固主撰的《漢書》出了392句,其他作品也貢獻了33句。 《史記》(540)
司馬遷(40)
《漢書》(392) 班固(33) 《左傳》(356) 《後漢書》(350) 《三國志》(203) 《戰國策》(173) 《資治通鑒》(39) 諸子百家中,莊子的文學才華無疑是最高的。 莊子(309)孟子(277)
荀子(110) 孔子(71) 老子(63) 墨子(26) 漢賦中成就最高的應該是司馬相如,與其成語的創作能力似乎不成比例。 揚雄(54) 賈誼(24) 張衡(17) 司馬相如(15)唐宋八大家之間差距其實是很明顯的,人們常以韓、柳、歐、蘇並列。韓愈與曾鞏之間的距離恐怕就如常青藤聯盟中Harvard(156位國家科學院院士)與Dartmouth(2位)之間那麼大吧。韓愈也是漢朝以後成語最多產的語言大師。
韓愈(232) 蘇軾 (148) 歐陽修(40) 柳宗元(30) 蘇洵(11) 王安石(10) 蘇轍(7) 曾鞏(2) 《詩經》是中國詩歌之源,屬於集體創作。韓愈的成語主要出自散文,蘇軾也有很多成語來自其散文。個人詩作中出成語最多的毫無疑問是詩聖了,連「蜻蜓點水」和「霧裡看花」這麼細膩的東西都能寫出,杜詩無疑就是個百寶箱。使人頗感意外的倒是白居易詩中竟出了這麼多成語,可能與其詩風「淺俗」有關。陶淵明和王維的「產量」彷彿與其詩壇地位不符。《詩經》(247)
杜甫(92) 白居易(68) 李白(46) 屈原(43) 曹植(43) 陸遊(38) 黃庭堅(25) 李商隱(23) 杜牧(20)辛棄疾(18)
李賀(14) 劉禹錫(11) 王維(6) 曹操(5) 陶淵明(3) 四大名著中語言最豐富的原來是《三國演義》。 羅貫中(114) 曹雪芹(85) 施耐庵(72)吳承恩(55)
蒲松齡(53) 吳敬梓(24) 中國文學成就最低的體裁應該是戲劇了吧。 關漢卿(59) 王實甫(42) 馬致遠(24) 湯顯祖(12) 白樸(7)洛陽紙貴
《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一,古代有書,成語多是從書中而來。二,有些從俗語而來的成語,靠的是一傳十,十傳百,雖不及網路高效,但也不至於信息閉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