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英文原版教材很啰嗦?

不說不覺得,一說真的有。。。


可能你習慣了中文教材的一個既定模式吧,一時難以轉換 試試另一種思維模式吧


中文強行灌輸(大多數),英文旁徵博引。同工科狗


跟文化是不是有關係,感覺中文本來就言簡意賅吧。

看過英文版的java,資料庫跟統計學,看了一會就受不了了,講了半天其實用中文一句話就說明白了,注意是說明白不是概括,美國人總喜歡霹靂巴拉說一堆,其實說來說去還是一回事。

美國人本身也是這樣,意見很簡單的事唧唧歪歪說半天,有時候聊天說了半天啥實質性內容沒有。打客服電話尤其是這樣,拙計。

不知道是不是我在國內受的教育多了,喜歡各種提綱挈領的東西,看書總希望歸納知識點。但是確實感覺,美國人寫的書啰嗦啊


背景知識是能否讀懂的關鍵,費曼的物理學講義,不知在這位是否也覺得啰嗦,對象不同,書的內容會有本質的差異。


教材都這樣,就像你打開某些軟體,出現各種類似法律條文,啰嗦又不符合實際,實際上,那些所謂教材,不是為普通人而寫,而是寫個政治家和權貴看的。

如果真心想學好,除了考試,可以丟棄教材,丟棄越早,你未來成就越大,否則就會成書獃子,最頂不過做基層,一是做貪官。遲早會出問題的。

要學,看大師的書,反正那本看得懂,看那本,喜歡那本看那本。

還有啊,你看寫書的人的目的,地位,身份,為什麼而寫,面向大眾還是小眾,還是親人朋友。不同的。

一般寫書的人,就像教學計算機的老師一樣,軟體工程師都混不下去,技術不行,才來當老師,如果技術牛B的,就像比爾·蓋茨,才懶得做老師,比如金融牛人,比如巴菲特,懶得寫教材,你看過他寫過教材沒?索羅斯,你看過他寫過教材沒?

外國的算教材,那才是真正的教材,如果你覺得啰嗦,我可以說,你不適合干金融的,一點耐性都沒,做什麼大事。

國內叫提綱,如果你為了考試而考試,最好不要做金融。真的。不要害人。


應該是中國和外國人的教育理念差距造成的。中國趨向於灌輸,外國趨向於引導。


那不算是啰嗦 應該算是外國人的思維方式


老外些,是想複雜問題簡單話,讓內容自成體系,方便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夠學懂。想想國內很多教材,簡單問題複雜化。一種鮮明的對比。這也是為何很多經典的書籍,都是老外寫的吧!


天朝的教材是給學霸看的

英文教材適合學渣


因為英文教材每引出一個概念都要用邏輯嚴密地推出來。


解釋同一問題用的信息量越大當然解釋的也就越清楚,回想中學時代 人手一本教輔 比數學課本厚很多 然後把書上言簡意賅的東西詳詳細細磨磨唧唧得再推一遍 重要的是還用的是特別平實的語言

現在看那幾本譯本和原版也大體如此 紅色那本那本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已經記得不太清好像是25開 厚度記得也不是特別清似乎是高中語文課本的厚度 對比下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部分 16開一大本 厚度堪比半本現代漢語詞典 這還是僅是原理 那還擺著一本同樣是16開的微觀經濟學 這麼大的篇幅當然 可以一個問題講得很透徹很詳細 或者很羅嗦。


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語言思維。中文是"綱領/概念--例子",英文是"例子--為什麼這個例子會這樣子--這個例子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道理"。。。我是讀醫科的,這種感覺非常非常深。外文教材大量深入淺出的例子,定義的東西很少。中文教材總是先定義,然後再給解釋。


其實我是文科生,可是我的專業確實英語科技翻譯,於是接觸到了很多類似於大學物理高等數學光電子材料物理統計學之類的英文版教材。他們的課本是很啰嗦,一個概念解釋一頁紙。可是我覺得這也正是中國和外國的不同,中國的老師給你拋出概念,你死記硬背就行,外國人更注重探索,讓你明白這個概念的源頭是什麼。

以上


推薦閱讀:

一個追求多樣性、異質性的作家所寫的小說卻反覆以類似的暗喻表達同樣的追求,會影響你對他的喜愛嗎?
讀完《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如何評價李娟及其作品?
如何理解《白夜行》結局雪穗的表現?
對四大名著的解讀真的合適么,作者真的是那麼想的么?

TAG:閱讀 | 英語書籍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