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英文原版教材很啰嗦?

恩…題主大二狗。逐漸接觸英文教材,但發現英文原版教材很羅嗦,就算是翻譯過來的漢語版本也是。感覺莫名其妙,很簡單的東西非不說個明白而是繞彎子,看了很久也不知道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

我是工科生,問了一個人大的妹子,她說覺得她們用的金融方面的書也是這樣。

是不是我思維有問題…求噴。


樓上已經有人說到了,中文教材更多的像是一本「手冊」,而英文教材更多的像是一份「導讀」。其實也蠻奇怪的,真寫東西的時候中國人的思維往往更發散,比如跟老師請假,中國學生可能會這麼說:

「老師:今天早上我打算出門的時候,發現車子的輪胎壞了,只好找拖車去修,等弄好都已經是中午了,所以沒來上你的課,真是非常抱歉!」

但是美國人會用更像寫新聞一樣的方式來寫,就是把主題放前面。

「老師:很抱歉今天我沒來上課。因為我出門的時候發現車子的輪胎壞了,找拖車然後又去修等弄好都是中午了,對不起!」

但是寫教材的時候卻是相反的,中國教材往往是先有一個支架,你一眼看過去就知道哪些是大概念,哪些是例子,哪些又是延伸出去的小概念分支。我隨便編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可能不大準確(部分資料網上搜的)。

中文教材可能會這樣編:

「公用地悲劇,是指在資源分配中,由於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之間的固有矛盾,而造成的一種衝突現象。1968年英國教授加勒特哈丁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說,作為理性人,每個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在一片公共的草坪中,每多一隻羊會造成兩種結果,一是牧羊者能增加一隻羊的收入;二是草地會增加負擔。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牧羊者紛紛的增加羊群數量,這樣牧場就被過度利用,草地狀況也隨之惡化,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而英文教材可能這樣編:

「接下來讓我們思考這樣的一個例子:在某地有一片廣袤的草坪,很多牧羊人在這片草坪上放牧。那如果牧羊人增加一隻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當然,牧羊人得到了多一隻羊給他帶來的收益。但我們不要忘記,與此同時這片草坪也增加了一隻羊的負擔。牧羊人作為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他的選擇是多放一隻羊。而別的牧羊人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這就導致羊群數量不斷增加,牧場被過度利用,草地狀況也隨之惡化了。

這個例子最早是由1968年英國教授加勒特哈丁首先提出的,他把這種現象叫做【公用地悲劇】,是指在資源分配中,由於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之間的固有矛盾,而造成的一種衝突現象。」

所以看英文教材的時候,如果你還沒讀到核心,一定會有種「說了半天到底想表達個什麼意思」的感覺,而中文教材就直觀多了,直接是「概念+例子」的結構,一眼就明白。

然而這也是相對的。

英文教材之所以這麼編纂,是希望可以跟讀者站在一條線上,大家一步一步的通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結論——引入話題的次序,從而對概念有個比較清楚深入的把握,這是個「由點到面」的思路。

中文教材則是比較簡明,首先告訴你概念,接著進行簡單的解釋。但是如果有的學生懶,可能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看下去更別提跟著思考了。尤其是考試複習的時候,我敢說上面那段話,大多數學生直接拿個熒光筆把第一句一畫一背就完了。

(當然也要怪一些老師出題不精,上面的例子,最好的出題是「請簡單解釋一下什麼叫【公地悲劇】」,但是有的老師偏偏喜歡出怪招,要一字不差的背概念就算了,更狠的還會問這概念最早是哪國教授哪一年提出的。。。)

最後,奉勸樓主一句,多讀英文原版教材一定是有好處的,看不下去的原因一是不適應行文邏輯,二是可能英語水平還沒那麼高,閱讀時間長了會煩。耐下心來,讀得越多越受益,尤其是適應了這種結構以後,TOFEL啊,GRE啊,GMAT啊,都會更好的把握思路的。


因為那才是「教材」啊

你平時用的那種國內的只能叫「提綱」


國內教材的行文結構像大綱一樣,每個東西的定義,證明,應用,例題,所處位置規規矩矩,所以很容易對所學內容有結構性的了解,但是有時候難道你不覺得這種寫法就像是手冊一樣,更方便已具備相關知識的人查閱,但對零基礎的人來講,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要學這個?有什麼用?前後兩章有什麼關聯?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學習?」

我覺得國外教材(指西方國家,我國教材一開始都是從翻譯蘇聯教科書開始),對初學者更深入淺出,看上去一大段一大段的闡釋都是有其內在邏輯的,只不過沒有一二三的給你大綱式列出來而已。而當你用心跟隨作者的邏輯讀完一個章節的時候,往往會比讀國內教材有更深的理解,尤其是某個理論和同領域其他理論的聯繫,以及對其在業界(industry相對於acadamia)的應用方式和範圍的更直觀的領悟。


據說日本的教材更啰嗦,目的是讓學生可以自學。


題主你的思維沒有任何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英文本科教材羅嗦就是因為美國人笨。嗯。還有說的羅嗦字就多就可以賣的貴啊。

別的我不知道,我是教過美國本科的物理課的,一個粗淺的道理,三頁翻來覆去地講,還各種彩圖,不這麼講老美就不懂,其實這麼講了老美也還是不懂,然後有彩圖了就要有銅版紙,所以結果就是一本厚厚的磚頭賣 $100, 作者爽了,學生和老師都瘋了。

也不是所有的英文教材都羅嗦。基本只有本科教材才羅嗦,美國人的 sat 很簡單,而且大部分學校都更關注你又多少錢,所以本科里笨人很多,教材只好這樣。

有人提到費曼的物理講義。那本書相當精簡了,一點也不羅嗦。你看看曾謹言的量子多厚啊… 費曼的書之所以薄,就是因為那是聰明人寫給聰明人的,不需要翻來覆去講。其它一些很難的教材比如 Do Carmo 的微分幾何也是這樣也很薄。可惜絕大部分英文本科教材都不屬於這種。


1.方便自學,所以面面俱到;

2.適應不同基礎的讀者;

3.寫長點賣得相對更貴。


不是專業的,不過本科時候看了不少國外的醫學教材,有些感觸。

1.國外也是有「提綱型」的教材的,類似於國內「指導」類的書籍,這些書沒必要看外文的,畢竟基礎的知識點差別是不大的,所以流入國內的也少。

2.國內和英美教材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邏輯線的缺失,而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是編寫體制的差異:國內教材編寫基本由相關部門制定「教學大綱」,然後由多名教授或教師依照大綱分部編寫,且互相間交流恐怕是很少的,最後再有專人彙編統一;英美教材恐怕是沒有「教學大綱」這東西的,編寫者從而可以依照自己的邏輯進行編寫,即使是合著也絕不會是國內這樣幾乎獨立撰寫的。

3.打個比方來說,國內的教材類似藤蔓樣的植物,以「教學大綱」為藤,很細、沒什麼支撐,然後各個部位發散開葉或是花,因為各部分的負責人不同,於是有的地方葉子開的好,有的地方差,甚至還會有重複的地方卻未必真是強調的重點。但你從哪段開始看都不會差太多,都能有收穫,當然前提是你已經掌握了大綱;而英美教材則類似樹,以作者本人的邏輯和經驗為根本,(樹榦)前期基礎部分相當充實,以至於有一定基礎的人讀起來就會覺得相當啰嗦,但是到後段(枝葉)則開始精簡、發散,這是必須建立於前期的紮實基礎上的,所以基礎部分也得查缺補漏。

4.這一差異只是造成了教材模式的差別,並不能用於評價教材的優劣。從結果上來說,國內教材優點內容充實,缺點是沒重點以及語言水平低;英美教材優點是觀點明晰,有個人特點,缺點則一是題主說的啰嗦,二是常夾著著者私貨。

但是!中國這樣的「教學大綱」主導教材的模式是被迫的,是不健康的,限制了優秀編者的發揮而又便於水平差的編者魚目混珠,取消這一制度必然能出現更多的國產好教材。可惜我說了也是白說。

關於國內外教材優劣評價有興趣可以看下我這個回答,雖說沒人點贊:中國的大學教材整體上比美國的差很多,除了編寫者水平和精力投入程度所限,是否也和人力物力投入規模小有關?

5.另一個個人感受是,國內的教材是以「會有老師來帶著你學」的前提來編寫的,而英美教材則是以「讀者是拿著書自學」為前提的。

6.以上所提到的教材都是以合格線以上的水準來說的,垃圾教材國內外都有出,「天下文章一大抄」恐怕全世界都是一樣。


有一次問過一個外國球友,「你鞋帶散了」英語怎麼說?

他說:tie your shoe

花擦!好高明!

引用大學老師的一個理論,語言的邊界就是思維的邊界。


國外的那些也叫教材?分明是適合學生自學用的!

國內的才叫教材,學生自己看迷迷糊糊,不不成


嗯是這樣的


那是因為你在看許多中文教材的時候,總是有掃一眼就可以跳讀的能力。


你也說了 你是大二 之前我也有類似感受 過兩年再感受下


老外一學期百分之七八十時間拿來趴體瞎玩兒了 教材不詳細點你讓人怎麼自學...


剛剛在讀Aleph1的smashing the stack for fun and profit(英文),這段時間也在讀xfocus的網路滲透攻擊(中文),以計算機文獻視角比較一下,國內的作者寫書寫文章貌似一般基於一個特定的已經配置好的環境,並預設讀者有閱讀本書的基礎。而國外的文獻會首先講解環境的配置,講解過程注意操作過程的清晰表達,並假設讀者對於文章的理解僅具備基礎知識。從更深一層來說,國內作者是:我寫書給你看,我是很看得起的,你應該自己解決問題。國外作者是:你願意看我的書,說明你看得起我,我感到非常榮幸,如果你有看不懂的地方,一定是我哪裡漏掉了。


比較喜歡國外的計算機文獻的方式,因為讀國內的文獻,浪費時間最長的就是環境配置了。。。


個人比較喜歡讀英文教材,不談內容,首先從外觀來看,國外的教材就已勝出一籌,書的封面設計不拘一格,即使是最嚴謹的專業教材也會用具有強烈設計感的彩色封面,讓人卸下那種對專業教材所帶有的刻板印象,內頁更是採用彩色文字編輯,帶有大量富有意義的彩色插圖,予學習巨大的樂趣和豐富的視覺享受。反觀國內教材,基本上封面死板,不會設計的很鮮艷,文字大多黑白印刷,少有彩色插圖,讀這樣的書學生大多提不起興趣,加上中國的老師講課比較枯燥,如此學下去,學生都成了只會應試的機器。最重要的是內容,國外針對學生的教材大多寫的比較淺顯詳細,文字比較生動有趣,講一個知識的時候不光講理論,還會將這個理論是怎麼發現的,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什麼應用意義都寫出來,這是很多人覺得啰嗦的原因。但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全面的掌握知識,啟發學生的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國內教材往往以應試為目的,只講理論,語言枯燥嚴肅,學生學到的只是片面的知識,而不能夠從整個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各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學科內部的聯繫。再加上國外強大的出版業作為支撐,出版出來的教材有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激烈的競爭又促使出版商聘請高水平的編者,製作出更具有可讀性、更能吸引學生興趣的教材來。國內往往一家獨大,例如醫學教材全被人衛包了,最後導致教材單調乏味,缺乏個性,不思進取,受害者當然是學生。國外的電子書也很流行,製作精美,便於知識傳閱與共享;國內基本上只有掃描的文件,可讀性大打折扣。歐美是科學的發源地,再加上有這麼多優秀的教材,知識的傳承更猶如快馬加鞭,導致有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與貢獻。當然,單論應試的話,看國內的教材比較直接有效,它的知識體系彷彿是綜合了國外教材的各家所長,再總結歸納而成,精簡凝鍊,一目了然;國外教材則適合自學,但有的時候似乎看了半天還歸納不出一個重點出來,感覺饒了很多彎子也沒有講出個所以然來,不過可以當成小說來讀,頗有耐人尋味的感覺,有利於激發興趣。


終於到了對口的問題了,這時才感覺答主四年全英教材沒白啃。可惜,被 @越水捷足先登了。

只是補充一點:對於本科經濟管理類的教材,它們的設置是讓你從任何一本教材讀起都不會特別不懂。換而言之,就是有其他你可能已經學過的一些書上的知識,這也是讓你覺得它啰嗦的原因。

其他,參考 @越水答案。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