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三處:
一是第一批雅典麻風病人來到斯皮鈉龍格,和原本的島民們一起建設小島,開始有電、有蓄水池、有電影院等等。人在身患重病甚至明知總會死亡(那段中醫生還沒有發現治癒方法)的情況下,依然願意儘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我姑且俗套地稱它為「精神」吧,這種精神讓我覺得特別感動。二是小女兒瑪麗亞也患上麻風病,父親吉奧吉斯送她到斯皮納龍格的那段描寫。妻子喪命於麻風病,女兒在新婚前夕也得了麻風病,這種痛苦對一個父親來說應該是致命的吧。這段里我記得有一句「她與貨物唯一可辨的區別,是在風中飄飛的一縷縷黑髮。吉奧吉斯小心地解開纜繩——無話可說亦無事可做——他們的旅程開始了,這是新生活的開始,是在斯皮納龍格的開始。是一去不回的旅程的開始。」(憑記憶打的,如有錯漏還請指正)
三是瑪麗亞病癒回家的同一天,姐姐安娜和小叔子通姦的事實敗露,丈夫開槍打死了安娜,吉奧吉斯在重獲一個女兒的同時失去了另一個女兒。24小時里,瑪麗亞病癒、歸家、與醫生袒露心跡、村民歡慶、姐姐在慶典現場被槍殺、父親悲痛欲絕、瑪麗亞與醫生剛剛萌芽的愛情被迫中止…我個人很喜歡這一部分營造的衝突和緊張感。
整本書里人物眾多,吉奧吉斯給我的印象最深,他不是那種「高大全」的英雄式的犧牲,也沒有《活著》里那麼慘烈的忍耐,他一生苦痛,但從未抱怨。書中最後說吉奧吉斯死後,全村人幾乎都來參加他的葬禮,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他的敬意,儘管他從來都沉默寡言。
《島》我看了許多遍,一本書畫的密密麻麻,去年我去了廣東某麻風島,看到島上的老人們大多信仰基督教時,我好像忽然理解了《島》里表達的那種感情,希望和絕望,苦難和不屈,等待、死亡、後來者繼續等待…回來後我決定當一名記者,記錄更多類似的有形或無形的「島」。今年6月我大四畢業,真的進了廣東某知名報社當記者,也算是不枉此行^_^
P.S.下面兩張是斯皮納龍格的照片。圖片源自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ae5dbb701013xc0.html?
同樣的家庭,不同的性格,選擇不同的命運,安娜和瑪麗亞,一對姐妹花,在一開始,在不同的性格驅使下,參雜著麻風病這一歷史背景,就該猜到最終的結局,只是未知中途的跌宕!熱情而又冷漠的安娜,對待丈夫以及馬諾里和自己娘家人的態度,讓人不禁會對瑪麗亞感慨,命運如此不公,姐姐對自己刻薄,意外的收穫馬諾里因麻風病結果得到的背叛,也要感謝這病,讓她認清事實,某些人的嘴臉,真正的好朋友依舊在她身邊,甚至經常去看望她,儘管自己親姐姐只顧自己片刻歡愉,和自己的未婚夫苟且,從未去島上一次,我懷疑甚至根本就未曾想過吧,可瑪麗亞並不在乎,她漸漸習慣在這個島上的生活。也要感謝這病,讓她之後的遇見真愛,體會到真正的愛情滋味,她在島上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而是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自在,盼望著期待的愛人醫生來島上,他們什麼也不做,只是靜靜地喝杯咖啡隨口聊聊,這樣比馬諾里第一次見面就那樣熱情更加讓瑪麗亞動心,最終,如百合般美麗善良孝順的瑪麗亞收穫了一份來之不易卻歷久彌新的愛情!
轉念一想,姐姐安娜,其實只要安分守己的去做自己作為妻子的本分,同樣甚至更加幸福,可是人的慾望是很可怕的東西,永遠都不會結束,所以遲早也是會被丈夫發現她的不忠,這樣的被丈夫槍殺的命運也是只能是眾望所歸的結局,但留下可憐的索非亞,她始終不願去面對的父母,最終在她晚年竟被她自己的女兒點醒,接受抹不去上一輩留下的,看到他們留下的英雄主義,愛,激情。。。。 同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麻風病被隔離的島上的人所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認為,被丟棄到這個島是讓人不能接受的事實,彷彿是被世界拋棄,有些人選擇的是早些結束痛苦,可是當伊蓮妮踏上這個島,被這裡的人積極生活的態度感染,做著比在島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事情,哪怕被世界被判死刑,這島上的人民依舊努力活著,爭取自己的權益,民主投票,醫療設備,生活各方面井井有條,最終有些人還是活的很精彩,最終還是一大批人等到了治癒出島的那一刻,雖然盼望治癒出島是每個島上的人做夢都想要的事,但真正出島了,發現,心裡還是會空空的,所有事情,在一群人朝著正確的方面積極努力,最終都能解決。。。島。一段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厚重歷史
一段值得回放重播的漫長等待著的歲月昨天晚上剛讀完這本書,也來湊個熱鬧,說下我心裡印象比較深的幾點:第一,就是父親吉奧吉斯,原本只是斯皮納龍格周邊的一個漁夫,唯一特殊的就是一周一次向那裡運送生活物品。他的妻子和親愛的小女兒因為麻風病被親自送上斯皮納龍格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和妻子約定最後不要告別,然後妻子回頭之後只看到他模模糊糊的背影,然後女兒在新婚前夕被送上島的時候,他牢記著當時因為悲痛沒有與妻子道別,這次他靜靜的等在那裡和女兒道別的場景。吉奧吉斯四代人的悲歡離合構成了整個故事,吉奧吉斯無疑是這個故事的脊樑,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他的妻子女兒都因為麻風病被自己親手送上島,他自己心中的悲慟可想而知,可是全文中,他一直就像一座山一樣,靜靜的站在那裡,為斯皮納龍格和現實社會架上一座橋樑,我最喜歡吉奧吉斯。妻子臨走的時候,他還會因為悲痛趕緊離開,二女兒上島的時候,感覺他已經近乎怔愣……第二,印象最深的其實是斯皮納龍格的重建,吉奧吉斯的妻子上島的時候,島上極為破敗,雖然島主萬分努力的試圖從政府那裡保障麻風病人的權利,但還是收效甚微。吉奧吉斯的妻子入島之後,種花,布置家裡,然後在學校教書,這是斯皮納龍格重生的開始,然後是雅典人的放逐,斯皮納龍格開始有了更加深入的變化,大量的清水,食物,藥品,甚至電影,報紙,圖書館的出現,讓斯皮納龍格開始蛻變,等到女兒上島的時候,我記著克里提斯醫生是吧,好像問過她上島之後的感覺,她說幾乎和家裡一樣,但是像是在監獄裡面,具體內容記不清了,望見諒……這在妻子那個時候是完全不能想像的事情,醫生定期檢查,有分開的男女病房,麻風病人開始有了尊嚴,而不是像中世紀那樣,作為不潔凈的代表被世人厭棄,後來克里提斯醫生上島,麻風病人們開始有了被治癒的機會,二戰時期,甚至有人羨慕斯皮納龍格島上的麻風病人,這是一個極為重大的改變。足以媲美原始社會走向人類文明的進程。斯皮納龍格的轉變到底是因為什麼,從自暴自棄的麻風病人,到後來基本成型的現實社會,除了她們身患麻風病之外與常人無異,是雅典人帶來的智慧,知識改變命運?!我覺得似乎不是,應該是源於一種對自由,對生命的的嚮往,所以斯皮納龍格轉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變成了一個讓人生活的地方,而不是讓人等待死亡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救贖,比克里提斯醫生的藥物更重要的救贖。第三,是最後結尾的時候,索菲亞來到克里特,自從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後,她幾乎遠離了家鄉,麻風病,亂倫,偷情,私生子,她以為人們街傳巷議的都是這些不堪回首,無法接受的醜聞,而當她又一次回到家鄉的時候,原本應該最嫉恨她母親安娜的安東尼斯卻說,你母親是我一生中見過最美麗的女人。時過境遷,所有的事情都只能傳之人耳,麻風病,亂倫,偷情這些事情都消散在風裡,而我們記住的只會是最柔軟最美麗的事情,我們記住的只是愛。這是我印象最深的幾個場景,另外,英文名太長沒辦法記住的我也是醉了,望見諒,謝閱!
寒假看完安哲羅普羅斯的作品就很想去希臘,直到剛才讀完《島》,去希臘的意願更加強烈了。
有兩處最感動我的地方,一是父親吉奧吉斯,因為愛與責任,他幾十年如一日,默默來往與克里特與斯皮納龍格之間,默默奉獻,卻從無抱怨。
第二處在安娜被槍殺後,克里提斯向瑪利亞求婚之時作者的描寫。這個家庭悲戚的一生,令人動容。
太想去看看斯皮納龍格了。我試著盡量還原故事的本身內容,同以往一樣,每次讀完一本書都至深夜,也就意味著之後,我將會不停地輾轉反側而難眠。你可以認為我在想故事情節也可以認為我腦袋太過興奮,興奮像喝了一杯杯醇厚而不傷人的咖啡。不多贅述,我來說說我眼中的島。
故事發生在1903-1957年期間,這段時期發生過二戰,以及故事的主要敘述的章節,那是麻風病猖狂,難以治癒的年代。
關於題目的幾種含義:
1-斯皮納龍格,這名字真是拗口的不得命,而且也不美麗,是的,從小島本身的存在角度講,它的確是個糟糕的存在,對於布拉卡的周圍居民們來說,麻風病人的拋棄地,他們是這麼想來著。2-麻風病人眼中的島,起初是這樣的,充滿死亡氣息,身體的腐爛,心靈的墮落,連呼吸的空氣都是腐爛發霉的味道。他們被拋棄,與世隔絕,生活在這永遠無法出去的地方,環境惡劣,各項設施差的要命,不管富人窮人,死後都被葬在島的最邊上的公墓里,他們毫無尊嚴可言。外面人看不起,懼怕他們,而他們也就自我放棄,自輕自賤。後來,希臘人出現了,他們充滿智慧,富有學識,擁有財富,也懂得為自己爭取權力,在他們帶領下,這座荒蕪的島成了一個美麗和魅力的島嶼,甚至讓居民愛上這個曾經令他們無比痛恨的地方。3-是與世隔絕的殘酷還是世外桃源般的美好?關於信仰,在這座島上似乎並起不到實際幫助,反倒是信念,需要活著的信念才是最實際的。一個社會群體的積極向上,取決於這個團體當中那些富有領導力和個人能力的號召者,我想這適用於任何群體之中,不能說是從眾心理的驅使作用。嚮往美好,這不需要任何驅使力去驅使每個麻風病人這麼想,而是他們本身就迫切需要希望和美好,每日飽受身心的折磨,沒有誰不嚮往解脫和自由。這座島是充滿情感的,它擁有悲傷疼痛的過往,卻也傳遞著動人的音樂,精彩的電影,溫馨如家人的情誼,良好的醫院設施,還有島上那些在惡劣環境中傲然獨立的花草們,似乎是在向惡劣的環境宣戰,這些都是出自於勤勞的麻風病人手中,什麼叫做不失尊嚴的活著,就是他們這樣,即便被世界拋棄,但是卻生活的比外面那些人們更加有滋有味。4-島在外面還是在裡面?我覺得生活在斯皮納龍格的麻風病人們,生活在「島」外,他們的心時刻與外界相連結,而生活也過得平淡之中富有樂趣。相反,斯皮納龍格以外的地方,有人甚至嫉妒島上病人生活的條件比他們好,這樣的心,才把自己鎖在「島裡面」吧!
關於故事中的人物:
安娜:帶刺的玫瑰 性格的任性和暴躁,讓我想起了《呼嘯山莊》里的凱瑟琳,兩個人都有極其相似之處,選擇了自以為的所愛,卻各自背叛了所愛,一個付諸行動,一個因此而變的瘋癲不已。我不喜歡安娜,我覺得她太自私,對於她的家庭,她的父親,還有她的妹妹,充滿嬌縱和任意妄為,就是對待她眼中所認為的愛,她也是衝動記恨自己的妹妹。她美麗動人,充滿女人味,同時傻的無可救藥,她太過自視過高,也就意味著她總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她用死來證明自己的愛,得到卻是情人馬里諾的背叛和逃離,她愛錯人了,我突然覺得她可憐,她活的最洒脫,她不像父母無私,不像妹妹隱忍,她大膽的視一切倫理不顧,為自己而活,她也許更愛她自己,所以到最後也傷了自己。這結局,同凱瑟琳太過相似,可是凱瑟琳有希斯克利夫的惦念和難以忘懷,她沒有凱瑟琳的那般好運!瑪利亞:清新的百合
關於她,我總覺得給她的結局不夠完美,她是安娜的妹妹,卻不同於安娜,她熱情,善良,純潔,孝順,身上有著女性各種美好的優點。她擁有著不比姐姐差的美貌,卻心甘情願在母親得了麻風病離開他們後,獨自承擔起女主人的責任,她甚至不埋怨姐姐更應當承擔更多責任,反倒是配合著姐姐的嬌縱和任性。當我得知馬里諾要和她在一起時,我以為她是何等的幸運,馬里諾帥氣同時多金,似乎還很愛她,唯一的不好,就是太愛玩弄感情,因此準定馬里諾愛的是新鮮,愛的是刺激。後來一想,這樣不負責任的男人真是一點都配不上瑪利亞。對於克里提斯醫生而言,他是那樣珍視瑪利亞的存在,並且一向以理性沉著著稱的他,卻還是會在瑪利亞面前喪失理性,無疑,這個拯救過無數麻風病人的男人,這個為醫學傾注一生的優秀醫生,和心地善良的瑪利亞是最佳的匹配。這一本不錯的書值得看一看,願你我共享!(●^o^●)為什麼我沒有什麼感受 故事沒有那麼驚艷 感動 然後就沒了 別噴我
致死的痼疾 放逐的愛情
希臘是個小國家。
人口少、面積小,然而產生了至今無與倫比的藝術。
文學、雕刻、建築,數學與哲學,古希臘已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而在文學領域,除了希臘神話(維納斯、阿波羅等等)、希臘史詩(荷馬史詩為代表),還有希臘悲劇。
今天這個故事正是希臘悲劇思想的代表。希臘悲劇的基調,是一切都無法抵抗命運。
這與東方文化不同,面對死亡和命運,中國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
即,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強調和諧。
而希臘人對於悲劇的態度卻是:事已至此,好自為之——人道。 在承認命運後,心裡打主意,怎樣來對抗命運。拿人道對抗天道,強調對抗。
希臘人正視死亡,承認命運的態度,在此書中得到鮮明的體現。
舉例:
當漁夫只能坐在碼頭上與妻子默默相對,哭也無濟於事。
不動聲色,沉默是他最大的哭聲。他們能說什麼呢?他們能做何反應呢?不能觸摸,雖然他們不顧一切地想要撫摸對方。
只能叫著對方的名字,那時他們之前已說過上千遍的台詞,可是今天,它們的音節聽上去卻像噪音,毫無意味。
那一刻,他希望自己沒有來。上周他為妻子悲痛不已。然而現在,她在這裡,還是以前的樣子,一樣的生動可愛。 這種見面,只為即將到來的分別添上難以忍受的痛苦而已。每次他來這裡,總會有這樣痛苦的時刻。他的靈魂陰沉憂傷,一個念頭突然一閃——他甚至希望他們倆都死了才好。
而被驅逐上島時又是種什麼感覺?
在家人的注視下離家遠行,實際上是被投入監獄,你最寶貴的一切都給剝奪了。
他們沒有犯任何罪,卻被判了刑。
生活快要走向幸福時,下一秒,希望可能就會跌落。
不幸,來的那麼平淡。 好像自然而然,命運安排好的一般。 只管接住,硬著頭皮面對。這是種優秀的智慧。
一切偉大的思想來自悲觀主義。 真正偉大的人物都是一開始就悲觀、絕望。置之死地而後生。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認為生活已經走進了一個死胡同,自己已經喪失了信心,再也無法繼續前行。瑪利亞被確認為麻風病後一度也曾如此。卻在時間,食物和睡眠的安撫下,靜靜回想過往、慢慢重拾信心,逐漸自愈。
文章引用如下:
part 1
最初那悲觀絕望的黑暗日子拋在了身後,雖然好些禮拜瑪利亞一直想著她失去的東西,可她開始看到了希望。
和馬諾里在一起的日子會是怎麼樣,她想了很多。她開始懷疑,在艱難時刻,他會如何反應?儘管她想念他的輕鬆隨意,想念他的不管何時也能講笑話的本事,可她無法想像如果不幸降臨到他們頭上,他會如何接受這不幸?瑪利亞只嘗過一次香檳的味道,那是在他姐姐的婚禮上。抿過絲絲作響的第一口後,泡沫消失了。嫁給馬洛里的婚姻,會不會也像那樣呢?她現在無從知道,慢慢的,慢慢的,她想他越來越少。她幾乎對自己感到失望,她的愛似乎就值這樣逐漸消散在空氣中,他不是她現在的生活的一份子了。part 2 瑪利亞腦海里回想到那個冬天的早晨,她離開布拉格到斯皮納龍格。在麻風病隔離區的生活肯定不是她希望的。可是她停了片刻,想,如果嫁給馬諾里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那會不會是另一座監獄?什麼樣的男人會背叛自己的家庭?什麼樣的猶大會去褻瀆耶穌對他的仁慈,她一直被他的魅力欺騙,可是現在發現這種情況,反而救了她。她與這個男人,除了談論橄欖收割,迷笛音樂盒是否參加伊羅達的聖徒日慶祝外,沒有更深入更寬廣的談話內容了。這種生活一開始吸引著她,可是她意識到,他可能也只有這種貨色。與馬洛里共同生活,也許是另一種終身監禁,不會比她現在到斯皮納龍格上好多少。
不可否認的是,
《島》的情節安排真是恰到好處。它沒有給你喂「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了一起」這樣的雞湯,
而是笑著摸著你的頭說出,「乖!忙完這陣就可以準備忙下一陣了」。它也沒有直接告訴你,事情的對與錯,是與非。
而是拉開時間的長軸,讓你見證在時間洪流里跌宕起伏的不同生命過程,使你觸動、使你自省,使你去想「假如是我……」,得到自己的結論。以瑪利亞與醫生的感情為例。
他們之間的相識、相知過程,與她和馬諾里相處的情況截然不同,情到深處卻不自知。
文章引用如下:昏黃的光線從薄紗窗中透進來,灑下琥珀色的光芒,彷彿外面的整個村莊都在燃燒一般。
此刻克里提斯的心思全在瑪利亞身上,可能以為村莊真的在燃燒,讓瑪利亞吃驚的是,他抓住了她的雙手。【有一天你會離開這座島】許多話他練習過許多次,可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時,他只能用無聲的手勢表達他的情意。 而對瑪利亞來說,這雙輕輕的握著她冰涼手指的手,比任何言語都更親密,都更明白地,表白了愛。 當瑪麗亞和克里提斯坐下來討論那些抽象事情,即使在沉默的間隙,她也感到完整的滿足。 她找到遺失的錢包和鑰匙,就是這種感覺,瘋狂搜索後才發現,便是這種平和與完整。 跟克里提斯先生在一起,就是這種感覺。 她忍不住拿她和馬諾里比較,馬諾里浮誇的談話、輕浮的舉止,總是無拘無束的從身上流露出來,像爆裂的水管噴出的水。他們在第一次見面時他就抓住了她的手,彷彿他已墜入情網。 他絕對肯定的知道嗎?馬諾里並沒有真正愛上她,他只有墜入情網這種想法。 而此刻,克里提斯從他的各種表現看,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感,他太忙了,太專註於工作,反而沒有認識到愛的跡象。
這也許是《島》所推崇的:
成熟的愛,從未說過一句,卻一直用深情相對。遇見愛,然後成婚,不說幸福,卻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全文請見於公眾號文章《事已至此,好自為之——《島》》
歡迎關注 [ 小藝的碎碎念 ]
咪啾!(?? . ??)
我不會再愛上任何人了 這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我們」的定義改變了
伊蓮妮到斯皮納龍格後第一次與吉奧吉斯見面,給他所需物品清單,說,這是「我們」需要的東西。這裡的「我們」指得不再是幸福的一家四口,而是被麻風病捆綁在一起伊蓮妮和迪米特里。這簡簡單單的一個辭彙引起了吉奧吉斯的嫉妒。可能與自己愛的人交談,就會被她小小的細節在內心激起萬層波瀾。
吉奧吉斯是我最心疼的一個角色。曾經,他靠往斯皮納龍格運送物資補給家用,卻要把兩個他最愛的女人送到那裡。醫生最怕的,是救不活自己的家人。他沉默寡言,默默地承受著生活帶給他不公的磨難。每一件事,他都不是經歷者,他確實每一件事的受難者。
2.醫院是島上最莊嚴的建築。
這不過是文章中最普通的一句話,卻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斯皮納龍格的凄涼與無奈。醫院是救贖每一個生活在斯皮納龍格的人的地方,每次我走進醫院,強烈的消毒水味道和由病痛所帶來的壓抑氣氛讓我想要逃離。可對於病人來說,醫院是充滿希望的地方,是他們與家人團聚、不被人另眼相看、重新融入社會的希望。
3.安娜是佩特吉斯家族三個女人中唯一幸福的一個
瑪麗婭登上斯皮納龍格後內心所想的一句話。安娜活得真實又自我,與瑪麗婭不同的性情,讓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一直在思考,在人的性格形成中,遺傳、後天影響分別佔了多大的比例,在他們身上或許有所體現。
我看書習慣拿著紙筆在旁邊寫寫畫畫,一個是因為腦子不夠用,真的記不住那麼多又長又長得差不多的英文名字,再一個,我經常會被一句話、一個小小的細節所感動,不想錯過他們。所以列舉的都是細枝末節。
知乎首答,不喜勿噴,但歡迎交流。么么噠??其實,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並不是兩姐妹天差地別的性格,不是父親默默承受的苦難,不是安娜別槍殺的遺憾,也不是瑪麗亞苦盡甘來的愛情。而是最後索非亞面對這一段歷史的坦然和她女兒在了解電影般的故事後所做出正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或淺或深,不敢直面的事,但是到最後,我們都有權利去選擇揮手告別過去,迎接更好的未來,不是嗎?願所有人都有最好的安排
在寧靜的地中海在克里特在斯皮納龍格島在死亡之地在絕處逢生
印象最深的是伊蓮娜和瑪麗婭母女倆分別因為麻風病踏上斯皮納龍格島的場景,還有書里瑪麗婭和安娜的愛情。 不同與母親10多年前去時候有很多人在海岸邊送別,瑪麗婭走時甚至沒有告訴任何一位多餘的人,"她與貨物唯一可辨別的區別,是在風中恣意飄飛的一縷縷黑色頭髮。"這是瑪麗婭第一次踏上去斯皮納龍格島時候的情景,只有寥寥幾句的刻畫,卻能感受到這個朝氣勃勃少女內心的絕望。衛報對這本書評價我覺得是最到位的,"這部哀婉小說最大的魅力在於,在最悲涼的情節里,也始終能看到希望。" 瑪麗婭經歷了母親的去世,姐姐安娜的冷漠,未婚夫馬諾里泡沫一般的愛情,最後恰巧是在斯皮納龍格島,這個讓她絕望又重獲新生的地方,遇見了沉穩而又認真的克里提斯,她生性亦如她母親一樣,勤勞,溫和又善良,最後也擁有了像父母一樣的感情:"...經歷了疾病與健康,順境與逆境,到死才分離。" 與之不同的是安娜,跟可惜,出自同一個家庭,她的性格與瑪麗婭截然相反,叛逆,冷漠,貪慕虛榮,但是又是最可憐的。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從漁夫的女兒變成了貴婦,但是她跟安德烈斯始終不是因為愛情的在一起的,又怎麼能渴望婚後她能安於生活的單調?她很能隱瞞,也很能演戲,瞞過了所有人的眼睛,除了她的父親和妹妹,還有一位一眼就能看穿這種本性的人,便是生性與他一樣放蕩的情夫馬諾里。總結一句,嫁給愛情,不是愛過很多人那樣現實的愛,要很長很長的。最後,希望以後能再讀一遍原版文字。☆?(ゝ。?)
讀《島》,是讀四代人的人生。作者寫它的時候,心裡想必是燃起了熊熊的熱情和憤慨。
在斯皮納龍格島的所見所思,是對伊蓮妮一代人殘酷生死的同情與感傷,是對伊蓮妮靈魂的肯定和熱愛。
這種熱愛同樣傳遞到了伊蓮妮的女兒瑪利亞那裡。如果說安娜的情緒與性格是作者為了宣洩當年整個村莊被麻風病與戰爭籠罩的恐懼的缺口,那麼瑪利亞對麻風病人由了解至同情、依舊寬容而隱忍的態度就是對自己靈魂的洗禮與拯救。
這樣的境況下,人不能瘋,要好好生活,這是所有處於絕望中的人都需要的,瑪利亞是一種象徵,作者寫她,彷彿就是為了帶來治癒與重生。
而無論是伊蓮妮與自己的一雙女兒,還是索菲亞與女兒阿麗克西斯,作者似乎總是在說,父母的故事總能帶給孩子勇氣,而孩子的勇氣決定了自己去不去接受它。
維多利亞·希斯洛普,她噙滿淚水、憤慨難當地用儘力氣講述了一個她想讓所有人看到的過去。
19世紀初的麻風病,在百年後寥寥數年就可治癒,當年卻能造就一個隔離生者的孤島。
而在每個時代,人卻是不變的,他們反反覆復地重演同一個歷史,有的人扶持他人、掙扎求生,有的人恐懼遁逃、扭曲加害。
世世代代的人總是重複這一過程,成百上千的經歷砌成了歷史的壁壘,但如果有一天無法挽救,歷史終焉,作者依然告訴我們,世上仍能留下永不放棄的人。
摘自我的回答:有誰讀過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和《線》還有《回家》這三部曲?三本書中作者感情基調的變化是怎樣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90945/answer/182307363END書中有一句話:教育是對未來的投資。伊蓮妮認為「教育不是達到某種含糊結果的手段,而有內在價值——教育能讓孩子們成為有用的人。」雖然有的孩子在感染麻風病之後活不了多長時間,但是伊蓮妮還像教育正常孩子一樣盡心儘力,甚至付出的更多。
是最後阿麗克西斯留給埃德的紙條「抱歉這樣結束。你從不聽我說。」,她還對自己的母親說,「當我坐在那裡聽佛提妮描述你的家庭時,他們經歷的事情,讓我那麼震撼,真正打動我的是他們彼此的愛那麼強烈,經過了疾病與健康,順境與逆境,到死才能分離……我知道我對埃德沒有那種感覺——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後,我也肯定對他不可能產生那種感覺」。所以說,一定要嫁給愛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