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和金字塔都是完全失敗的超級工程,前者沒能擋住北方騎馬民族的入侵,後者也沒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復活,大家同意這個認識嗎?
即使長城不是最優解,也應該是當時的條件下的較優解,它是建立在以下前提基礎之上的:
- 200毫米等降水線以外不屬於傳統農業文明。漠北民族如走馬燈般來來去去,中原政權卻始終很難長期穩定地有效統治是有原因的;
- 進攻方主要為騎兵等快速機動力量,後勤壓力比防禦方小,可以輕裝簡行或因糧於敵;
- 進攻方裝備以冷兵器為主,農業文明同樣沒有可以完敗騎兵的現代列裝火器;
- 防禦方有政治上的正統地位,除了軍事上的直接剿滅還可通過政治上的朝貢/羈縻體系提供共存可能;
- 萬裡邊境有相當部分無險可守,必須通過人造工事來布置長期守御力量。
長城不是單純的一道牆,更接近於依託城牆布置的立體軍事基地。
長城是北行斥候的根據地;長城是衛所等軍事力量的駐紮地;長城是糧草兵器等後勤保障的生命線;長城也是軍事力量的威懾線,進攻方固然可以選擇任意一個點進行突破,防禦方也同樣可以更加充分地以整個長城作為扇形的弧面選擇反擊。
城牆有力地幫助了農業民族對抗游牧民族發動的有限戰爭,盡量將戰爭的影響限定在一定程度。以反應速度而言,長城整體相當於CPU緩存,九邊所在相當於內存,中國本部相當於硬碟。如果沒有城牆擋著,三日一騷擾,五日一入寇,每年秋高馬肥再來次飲馬黃河,這日子就別過了。完全不同意。長城不僅僅是阻礙軍隊行進的長牆,而是一個綜合性的防禦體系和情報系統,其實長城最重要的作用不是阻擋,而是建立在崇山峻岭間的一條戰略高架高速公路,可以實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試想,如果沒有長城,一地發現敵軍入侵,其他地方的守軍增援,如果不走長城而翻山越嶺的話,要走多遠?敵情不用烽火傳遞的話,速度有多慢?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通過修建和宗教活動,實現了埃及人群「想像共同體」的構建,帶來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恰好是古埃及國家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
這段話來自大劉的《地球大炮》。請全文寫出好么全文是這樣的:長城和金字塔都是完全失敗的超級工程,前者沒能擋住北方騎馬民族的入侵,後者也沒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復活,但時間使這些都無關緊要,只有凝結於其上的人類精神永遠光彩照人!
開始玩COC(部落衝突)。
剛開始會被別人打,於是我開始建城牆。
慢慢地,我從新手玩到10本,木樁刷成電牆。
可還是會被人打。
有人笑問我何苦。
我說:
城牆延緩了敵軍的進攻,留出了讓城堡中的援兵出擊的時間。城牆有效地保護了我的資源,如果沒有城牆,我就是永久的魚肉,每天被搶一次。
城牆是能力的象徵,我能刷滿電牆,至少意味著我不是好惹的。
就算我到了後期玩不過別人了,但是當人家看到我緊密的電牆,就知道我是一個曾經牛過的人。當然,還可以給那些來參觀我的部落的人帶來一種視覺享受。1、在PC遊戲<<帝國時代I>>中打7個蒙古族AI,不建圍牆,別用密碼。試幾次哭幾次,屢試屢爽?
2、在PC遊戲<<帝國時代I>>中,村鎮中心發展到一定級別,閑下來一堆農民殺了可惜留著沒用的時候,你也會選擇建個聖物(金字塔、天壇、空中花園等等)。建好之後,看哪個農民不順眼,圈中了,按Del.鍵。
完全不同意,金字塔沒做深入了解,這裡僅發表對長城的看法。
縱觀世界人類文明史,只有古代中國和古羅馬修建過長城,遺憾的是,羅馬長城在建成後不久便隨著帝國的的消亡而廢棄。
唯有中國長城,伴隨封建王朝的發展越發蓬勃,綿延2000多年,早已深入中華之骨髓,烙刻進每一個子孫的身體和靈魂。
太空視角下的長城,內蒙古段。圖片源自NASA
那麼長城是什麼?
最熟悉的學界觀點是:歷朝歷代發揮了重要軍事作用的防禦工程。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將長城看作中華民族的精神堡壘。參照歌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印度先驅泰戈爾眼中,長城則是:因殘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著古老的國度。
但從古至今,長城的負面評價也不少
東漢末年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寫到: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作家鮑昌的散文《長城》寫到: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徵,長城。
然而,一個持續2000多年的龐大工程,又怎是幾句評價、幾個觀點能夠詮釋的?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城參與到了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它是中華大地的一部分,影響著整個文明的發展軌跡。今天,我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來分析,以此還原一個真實的長城。
公元前656年,春秋
楚國邊境,空曠的召陵大地上,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正接受檢閱,來者是齊桓公和楚國大夫屈完,而看似平靜的場景下早已暗流涌動,雙方都各懷意圖。
展示完軍威後,齊桓公首先打破平靜,與屈完達成了友好協議,同時不忘譏諷一番對方:「我軍之眾,誰能抵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誰料屈完竟不生氣,只平靜對曰:「楚國以方城做城牆,以漢水做護城河,任你兵馬眾多,又能奈我何」
這裡提到的方城,便是中國目前可考最古老的長城:楚方城。當時軍隊作戰以步兵和戰車為主,敦實高大的長城能起到絕對的阻擋作用。
顯然,在屈完眼中:長城是保家衛國、堅不可摧的軍事堡壘
老青山楚長城。圖片源自平頂山新聞網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
中國迎來一個特殊的大變革時代,一方面諸侯割據,鬥爭不斷;一方面百家爭鳴,民族融合空前頻繁。
其間,各諸侯國出於軍事防禦目的,紛紛修建「諸侯互防長城」。而毗鄰北邊的秦、趙、燕三國,為抵禦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又在北部建起「據胡長城」。
此時長城的特點是:如鏈條般散落在東南西北各個方位,長度較短,幾百到2000米不等,主要作用是自衛。
戰國時期長城分布圖。圖片源自山海關長城博物館
公元前221-前207年,秦朝
歷史所向,天下一統。嬴政建立起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此時不僅修長城,也拆長城。拆的是諸侯國之間的長城,至此中原大地連成一體,不分你我;修的是帝國北邊的邊防長城。
溫暖的氣候使北方草原豐腴肥沃,孕育出同樣雄才大略的頭曼單于,不時南下侵擾秦帝國邊境。頭曼帶領匈奴騎兵來去如風,邊境人民的辛苦勞作便付之東流。
嬴政暴跳如雷,動用近百萬勞力前往北方修建長城,一條條堅固的石牆拔地而起,用厚實的胸膛擋住了草原鐵騎,給中原農業生產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環境。
《過秦論》有言:「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此時,在廣大邊境人民心中,長城就像父親,庇護著他們的勞動成果。
包頭固陽縣秦長城。圖片源自內蒙古日報
但是,在中原人民心中,長城又有另一番景象。
約公元前214年,一個風塵僕僕的新娘來到秦朝邊境,為修築長城的丈夫送來寒衣。她怎麼也沒有想到,丈夫竟葬生於此,頓時悲憤的淚水如山洪般傾瀉而下,就連長城也為之崩塌
這便是傳說中的:孟姜女哭長城。
上千年來,孟姜女的故事被一再傳唱,後世紛紛把指責的目光投向秦始皇,認為這是他暴虐的證據。在這些傳唱者心中,長城是勞民傷財、舍本求末的象徵。
然而,歷史的真相總是非常戲劇。
2002年,湖南里耶的一口古井裡,出土了一批珍貴的秦代竹簡。其中記載一個名叫禮的洞庭郡守,於始皇二十七年傳達中央條令,運輸物資要先使用刑徒,緊急情況才可征民為徭
否則對百姓生活不利,即便非要征民,也一定要減省民力,不執行者當受律令懲處。
這段重見天日的文字記載,顯然為世人眼中那個濫用民力的帝國提供了不同的註解
里耶秦簡。圖片源自百度百科
公元前169年,漢文帝時期
一支由貧民組成的隊伍朝北方進發,他們衣衫襤褸,臉上卻充滿希望。
漫長而艱苦的路途,沒人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最終,只有一小部分幸運的人,抵達了目的地:狄道(今甘肅臨洮)。
這是一個全新的城鎮,皇帝準備好房屋、農具、衣服、爵位。每一位到來的貧民,都會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他們勤勞耕種,農閑時參加軍事訓練,他們擅於養馬,為帝國儲備軍事力量。秋收時節,匈奴來犯。他們在長城的庇佑下拿起武器,拚死搏鬥。
安居樂業的北部新生活,又吸引更多漢朝移民來到這裡。一個依託長城而興盛起來的城鎮,越發興旺,這一現象史稱:屯墾戍邊。
在這些移民眼中:長城是新的生存希望,是安寧和樂的美好家園。
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圖片源自百度百科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時期
一天,三個孤獨的身影出現在長安街頭。他們帶回了關於西域的珍貴資料。
13年,從100多人到3人,這次連漢武帝都不報希望的出使,竟然被張騫完成了。雖然他沒有說服月氏,卻開創出一條史無前例,聯通亞洲、歐洲以及北非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舉世聞名的絲路以長城要塞為根據地,建立起一個長達2萬餘里的交通幹道。幾千年來,商人們頻繁往來於這條古道,將亞歐大陸前所未有地連接起來。
對絲綢之路的商人來說:長城建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守衛著往來路上的每一次貿易。
陸上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圖片源自Wikipedia
公元609年,隋煬帝時期
游牧民族建立起一個無與倫比的強大政權。從隋朝西北邊境,到拜占庭、波斯東部,都被突厥控制在內,而西北大門的軍事重鎮:張掖,佔據著帝國貿易的重要地位,這對隋煬帝來說,十分被動。
楊廣想把貿易中心轉移到帝國內部,他開始了中國封建史上第一次帝王西巡。一路上吃盡苦頭、狼狽不堪,但這次西巡的意義,實在非凡。
在張掖,楊廣宴請了二十七國首領,以偉大工程師宇文愷建造的行走宮殿和隋朝的大量財富,獲得了這些西域及中亞王國的認可。
此後,商人們源源不斷越過長城,到達長安、洛陽、杭州,這些城市商鋪林立、四方貨物雲集,各國商人開始在中原定居。楊廣開創了一幅璀璨的國際貿易圖景,華夏民族,也開啟了空前的國際融合。
此時,長城不再是阻隔人民往來的壁壘,而加速了貿易發展,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國際友人的廣泛融合。
張掖漢明長城。圖片源自攝影師大漠胡煙
公元618-907年,唐朝
大詩人王維在渭城客舍送別友人,望著自東向西不見盡頭的驛道,兩旁的柳樹被朝雨洗出青翠本色,離別之情漸濃,酒後愈發情深。不禁吟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千古名句。
另一位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對長城的情愫複雜而莫測。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他筆下的邊關風光是如此壯闊。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對於戰爭的悲涼、家人的分離,李白又是如此的哀痛與無力。
對這一眾詩人來說:長城是作詩尤其是戰爭題材的絕佳背景,家國的情懷、離別的凄婉、雄渾的山河,在長城的氣勢和博大映襯下,都有了更加深遠的意境。
孤獨的玉門關。圖片源自百度旅遊
公元1194年,金朝
中原迎來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政權。
這個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王朝,強盛時疆域東到日本海、外興安嶺,西北到蒙古,西以河套、橫山、西夏接界,南以淮河、秦嶺、南宋為界,遠遠超過當時的宋朝政權。
然而即使這樣一個馬背上的帝國,同樣需要以長城作為防線,來抵禦旋風般的蒙古鐵騎。
這段長城被稱作:金界壕。修建時壕塹有10米深,挖壕取出的土又被夯砌成10米高的城牆,縱使蒙古鐵騎再強悍,也無法逾越。
而女真人對長城的感情,是又愛又恨:攻打宋朝時,長城是一道冰冷的石牆,無數將士拋頭顱灑熱血,只為逾越它。
建立金朝後,長城是溫暖渾厚的臂膀,人民在它保護下,享受難得的安居生活
金界壕。圖片源自扎魯特旗旅遊局網站
公元1465-1487年,明憲宗時期
這一天的早朝格外熱鬧,大臣們紛紛變身專家,算起了經濟賬,議題為:北伐和修長城,哪個划算。
如果徵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時間修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
如果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將每年糧草、運費摺合為銀兩,總計要耗費近1000萬兩。
最後,結論是:北伐一次耗銀10倍於長城。
因此,面對草原部落不勝其煩的騷擾,明朝表現出極大的修長城熱情。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位於北邊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朝修建的。
而對於這些大臣和當時的皇帝朱見深來說:長城是花小錢辦大事,保帝國安邦的有力武器
明長城示意圖。圖片源自《建築奇觀》教材插圖
公元1644年,清朝
一場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大戰在山海關上演。
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的明軍,在一片石、西羅城進行惡戰,大順軍來勢洶洶,吳三桂節節潰敗。
勝利即將降臨時,命運卻給大順軍來了個神轉折。
在一旁窺視已久的多爾袞突出奇兵,採用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慎戰之策,一舉取勝。吳三桂見狀,立即率輕騎衝出重圍,飛奔至關城東二里的威遠堡清軍營壘,跪降於多爾袞,自此清軍進入北京一路暢通。
這一次,冷兵器時代從未被攻破的山海關,在游牧民族面前主動敞開了懷抱。
這一次,長城直接見證了王朝的更迭,用身體記錄下那一片血與刀的廝殺。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圖片源自網路
公元1696年,康熙時期
偉大的康熙皇帝終於征服噶爾丹,終結了草原王朝的歷史,將長城腳下持續2000多年的爭鬥終結,並迎來內外統一的政治格局。
一切都欣欣向榮。
然而康熙又確立了新的貿易制度:取消馬市, 授予部分商人經商許可證。
1728年,又將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張家口、獨石口、殺虎口,這六個長城邊關作為出入關口,蒙漢、滿漢之間的自由出入被嚴格限制。
但,長城能擋住鐵騎,卻擋不住商人。高聳的城牆即使牛馬翻不過,也可以僱傭挑夫手提肩扛。
限制之下往往隱藏著巨大的利潤,商人們就在這樣嚴酷的條件下,硬生生開闢出一條新商路:茶葉之路。將中國的貨物穿越長城關口,跨越草原戈壁和沙漠,送到西伯利亞,以及遙遠的歐洲。
這一時期,長城孕育出一條與絲路相當的全新貿易通道,再次將歐洲與中國緊密聯繫起來。
茶葉之路。圖片源自網路
公元1908年,清朝
一個年輕的美國小伙踏上中國大地,名叫蓋洛,不會中文,卻開啟了一次偉大的長城之旅。
蓋洛帶著一支精幹的考察隊,從山海關一直走到甘肅境內,沿途記錄下長城的各種傳說,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
1909年,第一部外國人關於長城的著作:《中國長城》問世。
這本書改變了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印象,從此長城替代了長袍馬褂和小腳,逐漸成為中國的標誌。
1908年蓋洛拍攝的長城。圖片源自照片中國
公元1933年,抗日戰爭
日本佔領東北後,對山海關是如鯁在喉,此地是關內援助東北義勇軍的主要通道,必須「奪之而後快」。
1933年元旦夜,日軍開始向山海關進攻,國軍將領何柱國率守軍奮起反擊,長城再次點燃了戰爭的烽火。只是這一次要抗爭的不是游牧民族,而是曾經的屬國:日本。
這一次長城抗戰,國軍在裝備、指揮、訓練均處劣勢的情況下,抗爭了整整四個月,雖然最後以簽訂《塘沽協定》而告終,但正是因為靠著老祖宗留下來的長城,才爭取到了充分的時間,保住了兩座華北最重要的城市。
防守在羅文裕長城的第二十九軍。圖片源自網路
公元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一個充滿冒險精神的英國小伙來到中國。
他帶著好奇和夢想完成了獨步長城之旅,本來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大事,但在旅行的途中,才知道蓋洛早就完成了他的冒險。
不過小夥子並沒有氣餒,他發現《中國長城》中的許多地點在經歷長達80年的風霜後,早已被侵蝕得面目全非,於是他決定重攝長城。
他的名字叫做威廉·林賽。
2004年到2005年,林賽對著蓋洛的長城老照片,在相同位置拍下了珍貴的百年「穿越照」。它們有的修繕一新,有的破敗不堪,有的甚至已經消失……
2000多年後,在一個和平的時代,曾經傲立於整個封建王朝的長城,曾經擋住了旋風般鐵騎的長城,卻變得弱不禁風、不堪一擊。
林賽拍攝的長城。圖片源自網路
雖然1987年,長城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雖然2006年,中國就頒布《長城保護條例》;雖然在中國人心中,長城是偉大的遺迹。
但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是,萬里長城正在一點點變短。
2012年夏,強降雨天氣入侵河北,造成大境門段長城坍塌36米,烏龍溝段敵樓坍塌。
2015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訪長城,在寧武關附近看到古老的城牆上雜草叢生,陽方口段長城還被扒了磚,成為一截土牆,外側幾乎被煤渣掩蓋。「啥長城?不就是堆土牆嘛」;「修路推倒一截,剩下的成了煤渣場的圍牆」。村民的回答讓記者很絕望。
還有某些城市修繕長城,直接將散落的石塊用白灰重新堆起來,砌成1至2米寬的一堵石牆,遠遠望去,白乎乎一片,完全失去古長城的滄桑雄勁。
…………………..類似事例實在太多,不想說也說不完。
林賽拍攝的長城。圖片源自網路
萬里長城長達萬里,除八達嶺、山海關這些大名鼎鼎的景區外,那些沒有修葺、人跡罕至的「野長城」,始終佔據絕大多數。
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長城,中華歷史是否會像歐洲一樣呈現割裂?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反覆衝擊下,中華文明是否會最終改變發展方向?
我們也很難想像,如果長城持續遭受損壞,得不到合理的修繕,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是否會成為子孫眼中的罪人?是否會成為祖先眼中的敗家子?
歷史沒有如果。在世界聞名發展史中,以及未來,萬里長城都是獨特而耀眼的存在,我們能做的,便是竭盡所能的保護。
微信公眾號:騎驢漫遊
我以為是有用的 。長城從秦朝修到明朝,都是打出來的人精,他們會覺得沒用?
第一,完全不用考慮你小規模的、游擊戰式的偷襲擄掠。如果沒有這道高牆,你不能處處站人,人家都是游牧民族,來去如風,天天十人八人一隊,採取馬賊式的偷襲戰,打了就跑,大軍來了我不和你打,我騎馬的。其實這就是後來倭寇的戰術,你沒海軍,就處處被動挨打,人家選擇什麼地點登陸,燒殺你一兩個縣城都行,等你大軍來了,人家早跑了,所謂疲於奔命。
有了長城,他這種戰術---我認為也是最令人頭疼的戰術---徹底失效了。
其次,有長城做依託,我方反而可以放心大膽的騷擾,偵察。大不了我跑嘛,跑到牆邊就踏實了,你不敢追。漢族不擅長游擊燒殺,但偵察永遠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偵察就是瞎子聾子了。
第三,既然我有頻繁的偵察,你大規模調動很難避過,十幾萬大軍不是那麼容易組織的。有長城交通的便利,完全可以在關鍵地段堵住你會兒,然後這時候長城可以發揮其最重要的作用:點燃烽火! 烽火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極其迅速的通知本來是沿線布防的軍隊,他們可以從牆上的直道集合,要知道都是依山而建,本來機動性很差的!
這個問題其實我沒研究過,也沒看過書,基本是想當然的。但我堅信古人不是傻子,多少年的軍事家,那都是拿人頭堆出來的經驗,他們一直不放棄長城,朱元璋那麼雄才大略,把蒙古人打飛起來的,依然修,修,修。肯定有用。很明顯,這個認知是偷換了概念。
強行附加長城的作用為:物理意義上絕對隔離異族。
賦予金字塔的作用為:只為復活死者而建造。
前者有瞭望,警戒,劃定疆域,減少戰爭損失,防止異族用機動性劫掠,這些方面都因為長城的存在而變成了可能。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城是成功的工程。
而金字塔是祭祀,墓葬,追榮等用。
所以拋開是不是,直接下定義的都是
耍流氓
你說是不是?穿著防彈衣一樣會被子彈打死
長城防住的你不知道,沒防住,就滅國了,你就知道了
復活不是重點,重點是現在誰有這麼大的墳頭!
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不同意題主的認知,長城非常關鍵和必要。中國東部和南部是大海,西南是群山,正西是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是大沙漠。在大航海沒來之前,北部是中國威脅的主要來源,長城的功能中,軍事防禦是主要但不是最重要的。經濟隔絕對游牧民族的傷害才是最大的。騎兵可以翻越長城甚至打砸搶,但是普通百姓就難了。沒有農耕文明的鐵器和充足食物,解決不了武器和糧草的問題,游牧民族不會有大的作為的。長城在對北方游牧民族經濟封鎖的作用和意義甚至比單純的軍事防禦更重要。建議去看央視9套紀錄片《長城》。
我門上掛 個鎖,多年也沒人撬開,於是說,這個沒什麼用,白廢錢了,以後門洞大開吧。你知道有多麼敵意的入侵,在看到你的大鎖,看到你的防盜門之後退卻了嗎?
你跟我扯長城沒用。作為大中國古代天然buff神器。多少異族死於這萬里大殺器下。
建議走過那長城的任何一段看看地形就明白這防禦體系是多麼強大在於冷兵器時代。尤其是在冶煉技術還沒有那麼發展的長城之外。
若沒有它,游牧民族南下打秋風一抓便長驅直入。占你農耕文明用地。易如反掌並且無力防禦。
多數時候牆內明明是自己玩兒砸內訌、城牆年久失修、軍隊防禦不足。可有哪次正面決戰長城下打進來的?我讀書少。麻煩告知。
至於金字塔,具有的宗教政治意義高於你所想的亂七八糟。
產生這種看法還是too young,too naive。金字塔就是干這個玩意的?是你太失敗不是金字塔失敗
因為被長城攔住的游牧民族都成肥料了,沒公知給他們代言。
長城是農耕文明對待游牧民族經濟上最有效的防禦手段,這個也不是中國獨有的。早在公元10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就開始修防禦性的長城,代表作是哈良德長城,後來是上日耳曼和雷蒂安邊牆。為什麼農耕文明需要長城這種線狀固定的防禦性設施?因為如果沒有長城,農耕文明帝國根本建立不見有效的邊境防衛線,在面對游牧民族入侵的時候除了挨打還是挨打,國家不具有防禦能力,原因是:1、在古代,農耕文明一般是農民和軍人相分離的。軍人很多是職業軍人,所謂的募兵制。農業文明無法長期保持大規模的職業軍人。游牧民族不存在這個問題,兵民一體,不發工資。2、農耕文明下,經濟生活主要靠不可移動的耕種農業,其主要資產無法轉移。游牧民族資產基本全在身上。3、農耕文明軍隊的主要構成是步兵。游牧民族軍隊主力是騎兵。這導致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游牧民族軍隊的機動性遠超過農耕民族,可以迅速轉移或者集聚作戰力量;第二是作戰時,農耕民族需要集結更多的軍隊才能應對騎兵的衝擊。綜上,如果沒有長城,農耕文明需要常年在邊境地區維持一支遠遠多於游牧民族軍隊的軍隊才能勉強維持邊境安全。這樣代入歷史數據,匈奴動不動十萬大軍南下之類的,我們就得在每個入侵點至少放20萬軍隊,加起來得維持好幾十萬大軍常年在邊境,這對於古代中國的經濟是不可承受的。所以,修長城是國防上最划算的經濟選擇。有了長城,我們除了有更有效的情報系統,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預判打仗的地點,針對性的有效的經濟的進行防禦。中國古代整個長城沿線的守兵也就是十萬人這個級別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大的農耕文明需要長城,主要是國防經濟上划算。長城和閉關鎖國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中國閉關鎖國是明朝開始,長城先秦就有了。沒有長城,明朝連閉關鎖國的資格都沒有,早給蒙古後金給滅了。農耕文明可是等到了現代火器大規模發明後才終於打仗的時候不怕游牧民族。在現代火器大規模應用前,農耕文明碰上不太差的游牧民族都得心驚膽戰,打贏了別開心太早,打輸了就直接拜拜了。
打WAR3如果對方機動性比你好1/10,面對敞開的主基地,每次磨掉你一兩個農民。幾次就磨死你。
你能做的就是碼建築學。
對方即使殺過來,也不敢輕易進去——關鍵時刻農民堵個房子胚子就足夠他全軍覆沒了。你根本不需要用著幾個建築保證他完全進不去。
也不可能因為幾個建築就保證他完全進不去。游牧民族面對長城苦惱就在於此——
5000公里,幾十萬人。其實1人要攤上將近百米的防守線。真要半夜抹黑翻牆,還真擋不住。那又怎麼樣?你馬能過來么?不能過來步戰你就是送!你能拆城牆么?拆一個月好了?足夠我調兵圍殲你!拆好了?馬運過來了?難道你不知道長城一般都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中,不適合馬站!我知道你想:還是來沖關隘好了~~~
呵呵不能因為僅有的幾次失敗就否認長城數千年來不為人道的成功
推薦閱讀:
※2017 年室內設計行業面臨哪些挑戰,有哪些機遇?
※當前制約BIM發展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想了解一下建築系這個專業?
※建設工程安全監督站這個單位如何?工作都做什麼?權力誘惑多嗎?日後發展如何?我私企辭職有不少現場經驗。?
※怎樣學習室內設計?有哪些網站或者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