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轉行難嗎? 比較小眾或冷門的高薪職業?
今年30整,已婚育的女士,職業是HR,經理位置,月薪一萬,坐標二線城市
生活在一個房價飛漲,物價頗高的二線城市,再加上孩子的支出,我跟老公兩人的工資都感覺吃力。最近無意間去做眉毛,做美容的姑娘,一對眉毛收費2500元,每天最多的時候竟然能有8個客人排隊做,姑娘32歲,大專學歷,名下五套房子,突然覺得自己賺的死工資好可笑。30歲轉行來得及嗎? 好想換個高薪一點的行業。
我發現很多人不看問題描述啊。。。
問題描述是這樣的:
今年30整,已婚育的女士,職業是HR,經理位置,月薪一萬,坐標二線城市
生活在一個房價飛漲,物價頗高的二線城市,再加上孩子的支出,我跟老公兩人的工資都感覺吃力。
最近無意間去做眉毛,做美容的姑娘,一對眉毛收費2500元,每天最多的時候竟然能有8個客人排隊做,姑娘32歲,大專學歷,名下五套房子,突然覺得自己賺的死工資好可笑。
30歲轉行來得及嗎?
好想換個高薪一點的行業。
*****************************************************************
原答案:
無意間老闆叫我找獵頭招一個副總,預算年薪50萬。
第二天獵頭給我一份簡歷,老闆看後說約來看看吧,一周內完成面試,老闆說嗯……不錯,然後候選人就火速上崗了。
獵頭收20%,10萬,突然覺得自己的死工資好可笑。
30歲轉獵頭來得及嗎?
以上內容均為虛構,如有雷同,純屬瞎編。
怎麼說 真假自己判斷吧 憑我跟這個姑娘的相處我覺得挺可靠的不是活在朋友圈裡的那種
以下原答案我大一的時候她大四 學了種睫毛 經常在朋友圈問有沒有想種睫毛的妹子,說自己暫時不靠這個掙錢。就在宿舍樓幫各種同學種,然後慢慢的開始收成本費。
又過了段時間,在新街口附近租了個小房子,廁所都沒有,做工作室,收費做睫毛,只有一兩個基本款式,收費一兩百。去年過年時候租了個稍微大點二的有廚房有衛生間的老房子,依舊在新街口,這個時候的她好像掙了不少錢了,自己找人把房子重新包裝了一下,做了個正兒八經的工作室,還在日本弄了個什麼種睫毛證書掛牌。已經和路邊兒小店逼格不同了。價格 款式 也是 蹭蹭蹭翻朋友圈找了點圖
因為睫毛確實種的好 所以顧客口口相傳 她的好友數量也是噌噌噌噌噌 甚至有很多附近市的包路費請她去做 她的工作室局部,沒找大圖 ,剛裝修完的時候發過,走簡單風,天天刷屏,我懶得找了。後來開始帶學員,做睫毛和膠水配件啥的供應商,收學員做店員。我年初時候看好像5.6人睫毛班一周出師,兩千塊的樣子。
又沒過多久,開始做眉毛了……今年暑假,開始做牙齒美白了……
對 依舊在那個工作室里現在的出差美其名曰出診了……可以說是超級厲害了。哦對了還可以沖會員卡是個長得超級可愛的女孩子,吃的超級多,人很瘦……
半年前她也對自己突然走向人生陽光大道的進度十分滿意的,會秀秀月入幾萬,一些奢侈品什麼的。 現在好像隨著生活品質的更加提高,也不會再把錢掛在嘴邊兒了。現在也基本靠店員了,坐收票票,發發工資,偶爾出診,偶爾在店裡工作,收費比店員貴了,多數時候是到處吃到處玩兒。我可以說是非常欣賞這個可愛得小姐姐啦。
再次回到答題,來得及,種睫毛,種眉毛這種,特別是效果自然的,單根種植的話朵毛種植的還沒有普及起來,並不是每個愛美的仙女都能找到這樣的店的,所以真的有很多人不遠百里去消費。關於資源,1.她經常和朋友圈網紅互推2.和本地網紅理髮店拖泥叔叔合作宣傳3.和外地美容店簽約,定期出差駐店4.種的真心好,所以試過睫毛的想試試眉毛,做過眉毛的想做做牙齒,然後朋友圈口口相傳她到現在這一步不過一年多時間。如我關注的大v 無良hr所說,她也有背後的辛苦,種睫毛一隻眼睛一根一根種,大概要一個多小時,腰酸背痛,眼睛疼痛是家常便飯。有時候你可能會懷疑你的選擇,這些技能要求很低、趣味性很低的工作,你真的會堅持下去嗎?二線城市?我就算房價一萬五到兩萬五吧,取個平均值兩萬。
姑娘大專的對吧?書讀的不算高,估計七成是像我這樣,來自附近三到六線城市的鄉鎮農村吧。我家鄉房價三四千。
姑娘五套房跟你們一套二線價格兩萬的房子沒差。
別人說她有幾套房的時候,能不能先打聽清楚,她每套房值多少錢,所有房子加起來總價多少錢?
你自己月入一萬,你老公估計八千到兩萬吧?取個平均,算你一萬四吧。
兩個人稅前月入兩萬五,在房價兩萬的城市覺得壓力大?
我估計不外乎這麼幾個原因
房子買的太遲房子買的位置太好(靠近大商圈、繁華地段)房子太大(超過120平米)車子太貴(超過20萬 甚至25萬)元旦 五一 暑期 十一 各種假期 各種地方 三亞 廈門 到處出去玩 新馬泰 濟州島 都嫌檔次低 逼格不夠
總結:做人,不要太貪心。我覺得首先你應該轉換的思想而不是工作吧
文章來自:HR伯樂會,作者:獨立諮詢顧問呂嶸
又見年終!「年終」這個詞在職場里可以理解為「財年」。考核、獎金、晉陞,都是和「財」年「外掛」在一起的標準動作,是職場人從年頭忙忙碌碌急急而行奔向年尾要收關的一串子結果。
在這個時候很多壓制的想法也開始從心裡外溢。
不喜歡朝九晚五的職場生活——毫無喜感?
不喜歡固化的人際關係——讓思維板結?
不喜歡個人行為被組織KPI引導——力不從心?
不喜歡個人價值觀被環境潛控——口不能言?
……
不喜歡,無非是因為自己的身份總是在被別人塑造,自己的行為總是要在流程規則里蹈步矩行,晉陞發展要在組織框架里跳格子舞。那麼,遠方在哪裡?
自由職業者,始終是職場人心心念念的彼岸之花,因為這個身份是為自己代言。
2017年10月,我應邀參加了伯樂會在上海舉辦的 「中國好伯樂」頒獎典禮,這是一次眾多職業經理人的年終聚會。自由職業者這個話題成為這次論壇關注度很高的一個話題。
前亞馬遜中國區副總裁、領英專欄作者Peter哥,在一張PPT上划出一條自己20年外企生涯的長長的職業線。都是在國際知名的外資企業里轉圜,但只有其中的兩段經歷亮著燈。那些沒有亮燈的職場經歷,似乎可以理解為「整段垮掉」。因為Peter哥坦言,整個人都不「Happy」。
在Peter哥走在職業線尾段,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有這樣幾個反覆思考的問題:
1、如果人生濃縮為18分鐘的演講,你不想講什麼?
2、 Who am I?CXO?
3、有哪些瞬間激發你選擇做自由職業?
當Peter哥走出職場,從企業高管變身自由職業者後,回顧自己的演化史,他認為成為自由職業者要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成熟的心智和勇氣。
人有時會在自我簡介里移除一些經歷,把它們封存起來。因為在這些被摺疊的經歷里,自己往往被錯位、被錯配、或淹沒。那麼,到達彼岸成為自由職業者是否就能過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想生活?
組織職場體現的是制度的藝術。而個人職場體現的是行為的藝術,是個人選擇、關鍵行為、我的成果之間的成功互動。
我覺得有三個關鍵行為,會影響自由職業者的轉型。
「關鍵行為1:找到自我喚醒的方式」
首先,要分辨哪些是組織帶來的優勢,比如大企業的品牌、職務、權力、團隊資源等,哪些是自己獨有的優勢,找到自己身份的核心。
在職場與自由職業者之間,有一個關鍵的自我探索的行為,著眼點不一定是從既往的專業、經驗出發,而是找到能自我喚醒的方式,然後發展成自己最認同的身份。
組織職場與個人職場是兩個不同的迴路:
- 在組織職場里,你是大機器上的一個環節,只需要輸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 在個人職場里,你是獨立的閉環,需要把自己的核心專長變成小產品、服務,有明確的用戶群,要研判市場、驗證需求。
所以,一個期望成為自由職業者的人,會把工作對象當做客戶,用這個視角來讓自己能更獨立、主動地工作。
例如,HR管理者,也是內部諮詢師,每一次小任務都可以當做是一次「微諮詢」,成為一個有頭有尾的案例,可以貼上微標籤,有建立自品牌的意識和積累。在內部可以成為業務部門的合作夥伴,在外部有能力為市場提供專業服務。
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特長出發,例如,有的人把收納整理變成了一項可以普惠別人的技能。從自己的獨特認知出發,尋找分發平台:自媒體,音頻、視頻、微課等。Peter哥就選擇了這種方式。
自由職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給一個人帶來的改變是,事業與生活變得不再涇渭分明。
自由主義者,貼上這個標籤是一個瞬間的事情,但是積累標籤後面的內容,確是一個過程。
自由職業的發展結果是自品牌。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所以,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開始為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而準備。
「關鍵行為2:找到有效的反饋者」
自由職業者從固化的工作關係中解鎖,不用在一個企業里、常年被一個上級來評價,決定自己的優劣。
但是,沒有了常態化的工作反饋,沒有了定期績效評價與比較,踽踽獨行中,自由職業者的焦慮是容易失去方向感。所以,自由職業者需要找到有效的反饋者。
自由職業者的優勢是能夠跟隨自己的腳步,有更多視角來評估自己,包括彼此尋覓到的有質量的朋友,粉絲或用戶的點評等,由外而內更精準地把握自己。也包括自己不間斷的自省和主觀評價,來達到自我認同。
這些都是有效的反饋者,他們讓一個人的路更清醒、更自知,不孤單。
自由職業者可以廣泛地選擇合作平台來推廣自己。例如,Peter哥,在分答、喜馬拉雅等各內容分發平台做視頻、音頻培訓。但Peter哥的原則是不跟某個平台簽約,只是充分利用平台的資源。
與開放的互聯網平台合作,是自由職業者的必要路徑。但我個人比較贊同的另一種方式是,對與自己契合度高的平台,不做路人,深度參與到平台的運營過程中,經營自己與平台的合作溫度。久而久之,既能獲取平台方的關注,甚至能和平台運營者一起,針對平台上的用戶需求,分析、策劃、推廣自己的產品。只有深度的嵌入才有深度的體驗和獲得高價值的反饋。
同時,還可以持續觀察平台上其他入駐者的成長過程,別家的粉絲怎麼從0到100、到10w+。這些過程如果都忽略,直接跳過去看結果,就失去了積累新能力的機會。
在關注平台的過程,也應多關心平台的戰略規劃、最新動態和策略,包括平台創始人的言論和目標,都暗含著他們對平台商業模式的解讀和走向布局,幫助自己與平台同步發展,抓住平台發展中的紅利期。
所以,自由職業者,找到能深耕的平台和反饋者,是成功路上的關鍵。
「關鍵行為3:找到新的舒適區」
Peter哥在上台演講之前,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展現個人畫風的自拍視頻,然後穿著一件短短地搭在腰上的灰色開襟小毛衫上場了。沒有穿職業裝,也沒有穿商務休閑裝,就是一種隨意穿搭。
職業裝是組織文化的表現符號,暗示個性內斂。自由職業者似乎已經擺脫了身心束縛,可以表現的更隨性。
在管理諮詢行業,「職業裝+電腦」是每個顧問的標配。曾經有一個剛畢業的顧問,和項目組一起去客戶公司現場,因為趕了個大早,客戶還沒來,需要等待一會兒。只見小顧問抱著電腦包就勢溜牆根蹲下了,項目經理趕緊把這廝提溜起來站好。
沒穿職業裝的時候,你累了順牆根就蹲下了,一臉坦然。穿了職業裝後,你腰酸腿疼的,也得西裝革履站得溜直。
但是,如同硬幣的兩面,自由的另一面是自律。
脫下職業裝,沒有他律後,自律的壓力陡增,所以,每個自由職業者都要總結自律之法門。
例如,時間節點如何把控?
沒有月度考核,沒有規律的時間切分。自由的結果是非常容易變成拖延症患者。
自由職業者要像人格分裂的人一樣,腦子裡保持兩個小人兒的狀態:一個小人兒代表理性的你,負責對自己進行時間和計劃管理,即由人去推動事兒,謀定後動,增強自我的控制力。
另一個小人兒代表感性的你,就負責用事兒去推動人。就事論事用完成每個任務來推動自己,激勵自己,以結果為導向,不去刻意計劃,增強自己的執行力。
自由職業者散養自己後,是否真正能夠做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喂馬、劈柴,不入侯門,從此關心糧食和蔬菜?
轉型為自由職業者,是選擇了慢生活還是快生活?是活在了自己或是活在了更大的世界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心理強迫是否如同達摩克里斯之劍始終懸在頭頂?
……諸如此類、如此這般的自我較勁兒、自我發飆,使得轉型為自由職業者能否更不焦慮成為一個新問題。
所以,自由職業者的心理建設很重要,需要在不斷的調試中找到新的心理舒適區。
我的一個HR朋友脫下職業裝後,突然換了個路線,回歸女性角色,做生活和家庭健康類微商,因為自己曾是這個產品的受益者,從而對健康保健發生了興趣,並開始研究中醫。
Ps:觀察那些自由職業者的身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並不一定是職場角色的延伸線,似乎出其不意,追根溯源,卻又在情理之中。最大的情理,就是找到新的歸宿感。
很多自由職業者都是在自我認知、自我整束後逐漸走上自我重構的砥礪之路。獲取人生新體驗。
不吃桃子,就不食桃的真滋味。Peter哥說,選擇去做才是關鍵。隨波逐流,是否帶來更大的人生損耗?
推薦閱讀:
※如何找到高薪工作?
※體制外offer.你幾倍工資,你會捨得扔掉編製?
※程序員工資真的很高么,月入幾萬的難道不是吹牛?
※有高工資和進大型的公司是不是意味著必須加班?
TAG:高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