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禪宗加凈土,猶如戴角虎」。可凈土是要信,禪宗就是要疑。該如何把握?如何實修?

凈土講求信願行,信願持名念佛,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一向專念。禪宗則講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該如何平衡,才能做到禪宗加凈土?初學佛的人很難分辨,或者說很難同時做到這兩個方面。雖然明白兩邊都是在修禪定,方法不同,但實操起來,還是會覺得彆扭。請有實修經驗的師兄,不吝賜教。南無阿彌陀佛!


修行分四個階段——信、解、行、證。

信是相信法門,相信佛陀,相信三寶,相信自己本自具足圓滿佛性,通過修行去除無明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解是確切明白修行到底要修什麼,學佛到底要學什麼,法門要怎麼修,儀軌如何,竅訣如何,方法如何,遇到對境的解決辦法如何。

行是行持,知道了該怎麼做,就認認真真不間斷地綿密去做。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要想人不死,除非死個人。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證是經過千難萬阻的功夫行持,最終定慧圓滿,證得果位……

凈土宗的信,是第一步。相信阿彌陀佛的大願,相信念佛法門真實不虛,相信大勢至菩薩的教法殊勝,相信念佛成佛,相信可以通過這一門得解脫。凈土宗不光是信,信完了要願,願完了要行。所以信是第一步,只靠信往生。斷沒有這個道理。阿彌陀經里說,極樂世界所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這句話幾個意思?自己研究……縱觀九品往生,下品下生幾個做得到?嘿嘿嘿

禪宗的疑,是第三步。有疑情。疑情不是疑問。念佛是誰?是我。我是誰?我是我媽兒。我媽是誰?我媽是我媽。然後陷入死循環。這是參話尾。這是疑問,而真正的疑情,是念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從哪兒來,佛號起來之前那個是誰?這句話說出來之前那個是什麼?所以臨濟祖師本煥長老在弘法寺禪七開示的時候提話頭,每人一個嘴巴子,那麼講話的是誰?這句話是從哪兒說起來的?沒說之前那個又是什麼?這是話頭,一句話沒起來之前的那個頭。這是疑情,不是回答問題而是找問題到底從哪兒來……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沒有疑情,就沒法悟。因為疑情是下手點……

凈土的信是世界觀,禪宗的疑是方法論……

凈土信完了要行,敲爛他三個木魚,

禪宗解完了要修,坐爛他三個蒲團……

宗門不許談境界,教下只能論功夫。

離開了功夫,定課,實修。都是法油子……


這問題解決方法甚是簡單,仁者且聽我說。

生信的時候不會生疑。

生疑的時候不會生信。

遂,

未生疑時專心念佛。

生疑情時順參疑情。

莫把疑情擋,莫將信心退。

如是簡單。


第一偈是這樣說的: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因為既然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能深入經藏,明了如來的權法實法,而在各個法門之中,又更能只以信願念佛這一法門,作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

《觀無量壽經》中記載,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猶如戴角虎」,因為這個人禪凈雙修,有大智慧,有大禪定,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聲喪膽,猶如老虎張著犄角,威猛無比。有來學的人,就隨機說法,應該以禪凈雙修接引的,就以禪凈雙修接引他。應該以專修凈土接引的,就以專修凈土接引他。無論上等,中等,下等根基的人,沒有一個不蒙受他的恩澤的,這難道不是人天之師嗎!

到臨命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到上品,一彈指的工夫,就花開見佛,證得無生法忍。最次也能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也有頓超諸位,直接證得等覺菩薩的。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就能現身到上百個法界成佛,何況再往上的品位,更加殊勝,直到第四十一位,等覺果位呢!所以說,來生做佛祖。

所謂禪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徹證一念靈知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面目,方能算有禪。否則不能算有。

所謂凈者,是凈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凈土的法門。自心凈,則國土凈。自力感,則佛力應。第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懇切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凈土。否則不能算有。

世人每以為枯坐,看看死話頭,就算有禪。悠悠揚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凈。乃是大錯而特錯了。

總而言之,有禪,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凈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要緊的道理。

所以歸到問題本身,如果你沒有開悟,就最好萬緣放下,老實念佛,如果你是大徹大悟之人,那麼更要以參禪開悟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方可來世做佛祖。所以並不是要你頭頭不清,賬賬不了,東一下,西一下。否則便是錯會祖師意,那麼等著你的便是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若能一門深入,將發覺門門相通,最後都無差別。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切修行法門匯歸禪定,一切修行結果匯歸凈土」。佛法雖然廣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每一法門到最後都匯歸於定,因定而依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念處、第一義諦等發禪,親見(成)佛(之)性或斷除煩惱。

  念佛人於此世界,修念佛法門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帶業往生至極樂世界者,於花開見佛後,聞法而入無生忍(注二),亦復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門皆當匯歸於禪定。

  因此,廣義的說,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凈土的各種法門在內,都屬於禪定的範圍,而八萬四千法門之修持,只要是有修有證者,多少證得唯心凈土。若到無學(注三)之階位,則安住涅槃,真是凈土。若到此地位,隨意得生諸佛三種凈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凈土,是唯心凈土,真正的、究竟的凈土,非如前三種凈土是諸佛化現的化土。是故,禪定是方法,凈土是結果。明乎此,即無需為禪與凈土而互相爭執。

03 第二章 禪凈互通,禪凈雙修 第一節 禪凈互通

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層次;若理一心,則與理相應。也就是親見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謂「西方不離方寸,彌陀即是自性」,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之境界自然現前,這是禪的悟境,若非禪凈雙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論是參話頭、公案、機鋒,抑或是因參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質莫非是禪。雖然發禪方式各各不同,而見道之後所得境界其實相同;參究入理之過程亦無差別。是故主張禪與凈土互補互助,不需分別彼此

05 第二章 禪凈互通,禪凈雙修 第三節 禪凈雙修略述

南無佛法僧


佛法中所講的「」,也是分層次的。一般來講分為:「仰信」、「 解信 」、「 證信

嚴格來說,只有「證信」,才能算是「真信」,「仰信」、「解信」都夾雜著懷疑。信與疑本是一體

  • 《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華嚴經》:「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
  • 學佛不管任何法門,不管禪宗還是凈土,都是從「仰信」入手,無信,學佛就無從談起。
  •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云:「如聞長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甞[嘗]欺誑故,即便諦受依行,亦名為信。」仰信是仰止而信,因為景仰、愛慕和信賴某人而信,或者某一事理或現象憑常理即能判斷而信,名之為「仰信」。 如同你讀書的時候,對老師的教授的知識「生信」(但開始並不一定能明白其中道理)。此所謂的信是夾雜著懷疑。所以「仰信」夾雜懷疑,此時還不能算「真信」。
  • 如初聞凈土法門,對於西方凈土是否實有,是否念佛真能往生,心中還存有一定疑惑,但因為「仰信」的緣故,仍然願意去接受這個法門,願意去修行。
  • 而「解信」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云:明見是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
  • 因「仰信」接觸法門後,通過不斷學習,修行,對法門的理解越來越深,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時雖然未證,但是信心逐步加深,此時便是「解信」,如鑿井已見濕泥,雖然沒見到水,但知道離水不遠;又如同見煙知火,雖未見火,但見煙起,知必有火。此時雖言信,但仍夾雜些許懷疑。仍不能算「真信
  • 而「證信」 是因證而信,通過進一步修行後,親證佛法「真理」。此時言信,方是「真信」。
  • 所以凈土的「」和禪宗的「」本無矛盾。有疑有信,有信有疑。凈土的「」夾雜著「」,禪宗的「」,夾雜著「」。及至親證禪凈合一無疑無信


參禪念佛有時候並不衝突。禪宗加凈土?那是什麼鬼東西。

參禪並非坐禪,念佛並非口誦佛號。很多人以為禪宗門庭高,比喻為學校的大學生。凈土門檻低比喻為小學生。都是誤解。非要做比喻,禪宗是數學,凈土是政治。

數學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沒辦法死記硬背。政治需要死記硬背,有理解能力當然好點。有禪有凈土就是有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人怎麼都有點記憶力,所以利鈍全收,是人都可以修凈土。但數學需要的理解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必備,特別是越學越高深的時候。

根性就是我們一般說得天賦,如果一個人數學天賦很高,但強攻政治。雖然很用功,也有一定的分數,但自然就進錯門,浪費了這個人的天賦了。反過來,如果這個人記憶能力很強而強攻數學,通常都很難有滿意分數。所以佛陀說法八萬四千門,不分高下,皆因應每個人不同的天賦而設。

禪宗經典:金剛經和六祖壇經,凈土經典五經都可以看看,如果覺得哪個不錯有感悟就學哪個,一門深入,別東張西望、顧此失彼。有禪有凈土是中後段的事情,開始就一門深入,努力精進。


成佛之路千萬條,如恆河沙數量。

凈土、禪宗有如南線、北線不同的路,當攀登到珠峰峰頂時,目的相同。

====================================

以下是個人的理解:

1,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2,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自己的修行之路,只有自己去走。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通往目的地的路,沒有別人能夠幫你。

3,佛祖走過的路以及佛經只是參考。佛的智慧在文字之外。

4,世間充滿了各色誘惑。有些人會編出精彩的謊言來迷惑人。越是好聽的美妙言論,越有危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Good luck!


永明壽禪師曰:「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若禪師曉得他的偈,被後人肆意曲解而引發禪凈二門爭端,執著法相分別,從而迷禪失凈,恐悔不當初了。

何者為禪?何為凈土?

禪者禪者,禪在定中慧;凈土凈土,凈在慧中定。禪凈一體,定慧等持,何來二相?!

經曰: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故知凈土,凈土,凈土,凈的是當下心,不是未來土!

禪定,禪定,禪定,定的是妄想業,不是涅槃果。

禪者,破理障,拔無明;凈土者,除事障,破煩惱。

心若不凈,則煩惱纏身,妄念相續,禪無從覓。故,離凈土何禪!

心不斷惑,則惡見盈滿,惡見盈滿則必為煩惱業果所牽,縱念彌陀,心揣三毒,何來凈土?

故,離禪何凈土!禪凈本一家,定慧原一體,分別此二相,已落惡見叢。

有禪有凈土,二障俱遣除,心地永寂滅,當下是佛土。是為戴角虎,荷擔如來業!

無禪有凈土,事除理未盡,煩惱無情種,春風吹又生。雖斷輪迴相,不了生滅性,饒他八萬劫,還需彌陀引。

有禪無凈土,便是無根樹,恁它百千好,畢竟無是處。口說心不行,便為四魔擒。陰境若現前,空禪無用處!

無禪無凈土,冤枉走一遭,活時三毒侵,死後地獄進。萬劫與千生,惡趣無窮盡。

後世修學人,貪婪沒商量。口念心不行,何來心清靜?還說修凈土,冤枉諸聖賢。更謬祖師語,妄立人法相。不斷三毒念,欲進彌陀殿。想那尿壺中,焉能盈獅乳?不知所念佛,在於自心性。凈土凈其心,明心方見性!

——澄江明月色成空


拿學物理來說。

相信220v能電死人,這是信。

為啥觸電能死,為啥有時電不死,電怎麼在體內傳導的。這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疑。

電是什麼東西,看不見又摸不到,有那麼厲害么?肯定是那戴眼鏡老頭想騙我學費。 這是貪嗔痴慢疑的疑。


信是信心,而不是迷信,信心來自實際的體驗,當你真正了解佛法的真理性,你自然不會疑惑,可以先去了解四聖諦四念處內觀阿含經開始


念佛念到自性彌陀就是禪

參禪參到見性成佛就是凈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你把凈土的不懷疑和禪宗的疑情搞混淆了。這是沒善知識正確指導的造成的。凈土的不懷疑是表信,禪宗的大疑、小疑是參禪時的疑情,如參「念佛者是誰?」、「為何狗子沒佛性?」等等,把心集中於一念。念佛亦復如是,一句「南無阿彌佗佛」,集心於佛號一念之中,凈念相繼,入三摩地。參禪同樣是於一念中,入三摩地。都是入如來大定,都是一樣的。

其實,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這是說給禪宗學人的。凈土法門是圓攝五宗的,其中已經涵括了禪修。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壽祖偈中所說禪,應為禪定之禪,絕非獨指禪宗。壽祖於禪宗明悟,得大自在,若還非議禪宗斷無此理!

就本人來說,我是嚴重懷疑此偈由壽祖而出的真實性的!虛雲老和尚翻遍永明延壽祖師的典籍而未見此偈,本人也從未見人談及此偈出於何處?

近世頗多凈土闡發人多以此偈藉以貶損禪宗,庶足引以為戒。更有邪師誑言:僅修凈土有佛菩薩加被,而禪宗學人只靠己力而無佛菩薩加被。這樣的說法簡直是嚴重的謗佛、謗法!種下十方阿鼻地獄種子,豈不可悲?


謝謝!努力是好事!實修才是學佛!

禪修有兩個基本功。1.靜坐,進入靜的狀態。這是減法。2.觀察。由靜得到洞察力。用這個洞察力來觀非我者除外,誰在主持?這個叫尋本心。

問題主要在第二個,要尋本心,就要剔除非我的部分。需要不斷觀察,然後疑惑,再確認中排除干擾。

凈土的本來原理是念到一心不亂。心繫一念,如憶念遠方親人。念念系住。後來變成了想去西方鍍金的往生追求了!

一個靜以觀,一個專註憶念。都是清凈本心,達到一心通達。並沒有本質不同。

初學不懂內涵,會看做不同。


信與疑是一對矛盾,但世界本來就是矛盾並存的,道法自然,這很正常,有時候要信,有時候要疑,信至深處要疑,疑到深處要信,想信就信,想疑就疑,沒必要頑固執著,這樣才好玩,才能玩得下去。。。。。。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討論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1.真的有西方凈土嗎?

答,西方凈土只是佛教徒的心識的意念,唯心凈土。西方凈土就客觀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西方凈土不是實體。就如基督教的天堂,只是基督徒的心識的意念,天堂不是客觀世界,天堂不是實體。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同樣,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也找不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

所以,【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

理論依據,

1.佛法以緣起論為思想理論基礎,而緣起論的具體內容則是從「四緣」義展開引申的。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區別於一切外道異執的根本標誌。它是佛法的諸法實相觀,在佛法中是最勝義。

龍樹菩薩在《回諍論》中云:「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作為最勝說的緣起論,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則,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質,佛法就是以此作為立說大本。

2.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對緣起的定義也有十分精闢的闡釋:「簡單的,可解說為『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為此,彼此間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係,即成為因果系。此為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係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

3.緣起論所講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對相關性,是對實體存在論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緣起論就是關係網路存在論。緣起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與無我。

4.佛法以緣起為宗,以實相為本,特別是大乘佛法是以開演諸法緣起實相宗本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認為眾生由於執迷二邊、生滅斷常之見,而作無明業,故有生死流轉,不知有離二邊的緣起中道存在,為此因緣佛出現於世,廣開緣起中道實相法門,顯示微妙真理,令眾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是大智慧,由此可破無明異執邊見。解脫生死以正見為因。

5.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對緣起論的一套解釋,其觀點與方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則在於對緣起法與緣生法具體內容「四緣」的分析理解上。

緣起法與緣生法的方法論,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緣」觀。

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稱善說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觀派,三是瑜伽唯識派。

6.依唯識學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執在,而中觀學雖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義,特別是所用方法單刀直入,唯遮不表,於理則難全部相應。唯有三時了義教的唯識學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雙開智劍,妙斷兩邊,於理全能相應,諸法緣起中道實相得以呈現。

7.唯識學的唯識義是與緣起論本義相符順的,而且又有不共余宗的特勝處,這就是唯識義有破有立,以顯諸法實相中道為宗。

唯識義的主旨在於轉識成智、出離解脫。唯識法門是觀心修證的方法論,故它唯在因位、內在及事用上立義,唯識者就是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識並非本體,亦非自性神我

8. 關於阿賴耶識的體相,《成唯識論》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

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恆相續。

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恆相隨轉。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恆轉如流。」

通過如上引文可以證知,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義就是唯識緣起義。

9.唯識學用種子六義釋因緣法,是對種種異執邊見的否定,同時是對萬法唯識實相中道義的肯定。

如種子的剎那滅義,是說常法實體自性不存在,因為一切有為法體都是剎那滅,這是唯識學的法體觀。

10.唯識學等無間緣的時間觀與一切有部三世實有的時間觀不同,唯識學認為時間是假施設的,如《阿毗達磨雜集論》云:「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

又《成唯識論述記》云:「依一念生滅,假說過、現、未,而實無有時分可得。」諸法生起,皆由識變,諸法因果及其種種分位差別如幻如化,實無自性法體可得。時間亦復如是,由於時間因果之相屬心法範疇,所以主張「唯識無境」的唯識學只講內在因果。

11.眾生由執我而有輪轉,「我」者就是迷者妄執於心之幻相。佛說十二因緣法,講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以時間否定空間,最後以無我性再否定時間,這就是轉依過程。

空間外在,時間內在,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輪迴如時輪,解脫輪迴就是超越時輪。

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等無間緣義體現了唯識學的時間觀,揭示了時間的奧秘。

-----------------------------------------------------------------------------------------

1.依據緣起法,西方凈土是剎那生剎那滅,所謂唯心凈土,客觀世界無西方凈土。

2.往生凈土的主體,我根本不存在,沒有一個三世不變恆常的我存在。

3.阿賴耶識就是回答輪迴主題是誰的問題!阿賴耶識不是【我】,阿賴耶識是功能,阿賴耶識不是客觀實體。阿賴耶識只是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從無始來,到無始去。阿賴耶識的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根本因就是有情大眾的貪嗔痴。

4.所謂往生,就是一個時間概念。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唯識又論【無我】,【我】只是有情的執著。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佛學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時間也不是客觀的存在。

5.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是完全的假問題。

問題的目標,西方凈土不是客觀世界的存在。

問題的主體,【我】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我】。

問題的前提,【時間】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時間】。

所以,你問【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在佛學看來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中國人自己的佛經

出家人不打誑語,但特別愛講故事,尤其是禪宗,好多公案也蠻有意思,可惜總是讓人感覺境界太高,好像並不是我們凡人的造化。當然,普渡眾生的佛可沒落下誰,只要一心向佛,人人皆可成佛。這毫釐之間的差距,便是禪宗與印度佛教的最大不同。

話說禪宗,即現代中國佛教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之一,流傳最廣,是南北朝時期達摩始祖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又歷經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惠能,才算是真正發揚光大。

其中的艱辛自是不必說,但這中間的關鍵人物六祖惠能,還是值得書上一書。

1.黃梅得法

惠能俗姓盧,出生於貞觀十二年(638),實話講,那時候的光景很好,尤其是對佛教。隨後又發生了兩件大事,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佛像、佛經,使漢地佛教深入藏地;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從印度求法歸來,朝廷為他組織了大規模的譯場傳教。可見唐太宗對佛法的尊崇,佛教的地位也日漸走高。

惠能年輕時候家境貧寒,沒讀過書,父親早逝,靠賣柴維持生計。一天,聽到有人念《金剛經》,悟了!別問我怎麼悟的,我也不知道,總之就是悟了。打聽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下落,便直奔黃梅東山寺了。

一開始也不太順利,被派在碓房裡踏碓,就是用腳踩著踏板搗米,一干就是八個月。一天,弘忍要挑選接班人,條件是每個人寫一首詩,表達對佛的理解。大弟子神秀當仁不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大概意思就是內心的潔凈,要靠勤拂拭。寫在牆上,大家都說好,誰想惠能冒出一句話:「好是好,但不夠徹底。」於是,他也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概意思是,心中沒有慾念,身上哪有塵埃?大家看了很是驚訝,但也不敢說什麼。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 jì ]子,就在惠能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惠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半夜三更摸黑來到方丈屋裡,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惠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他。沒錯,孫悟空也是這麼得道的!

2.南歸隱遁

如果你以為這時候可以成功逆襲,那你有點操之過急了。五祖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惠能的安全,當晚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

那年惠能24歲,回到了老家,老老實實地呆了五年。這五年,並不太平,正如五祖所說,其它弟子一路南下追了過來。其中有個叫惠明的,找到了惠能。這個惠明來路不小,以前當過兵,還是個將軍。

讓惠明意想不到的是,還沒等威逼利誘,惠能就把衣缽交給了他。這下惠明有點不知所措,轉念一想,我大老遠跑來,不能用衣缽就把我打發了,還要授予我佛法。

惠能倒也想得開,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這下惠明徹底搞不清楚狀況了。之後惠明聽惠能說法,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無法自拔,竟然拜了惠能這位師弟為師。

據說打動他的是這句:「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大概是說:拋開善與惡這種二元對立的認識,從內心純真的自性出發,才能了解真諦。

3.弘化時期

五年之後,即乾封二年(667)正月初八,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看見寺院前掛著旗幡,有兩個僧人在辯論。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兩人聽了,大吃一驚,莫名覺得這個人的B格很高,連忙報告給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把惠能請到寺內,問:「我早聽說弘忍大師的禪法傳到南方來了,莫非您就是他的傳人?」惠能說:「正是。」然後就把袈裟和缽拿了出來,大家見了,紛紛禮拜,請求惠能說禪。就這樣,惠能正式出道了。

此後,惠能大師在曹溪寶林寺說法三十餘年,唐中宗派遣使臣去曹溪召他進京,他也不去,後來朝廷下令,把惠能大師新州老家的房子改建成了國恩寺。惠能大師就是圓寂於此,世壽76歲。

至於他的禪宗,被記錄了下來,成書《壇經》,也是唯一一本中國人創作的佛經。

更形象一點,用個不恰當的比喻:

佛法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好像一扇窗,讓你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一切,更像是世界觀。

禪宗講:不用打坐、不用念經、不用守戒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好像是一條路,在不改變方向的前提下多了一個選擇,更像是方法論。

這大概就如《金剛經》所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凈土是安放,禪是打開。


文 印光大師

佛教大綱,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禪、密、凈也。律為佛法根本,嚴持凈戒,以期三業清凈,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見自性天真之佛為成佛,非即成證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為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禪凈二門。禪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凈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故宋初永明壽禪師,以古佛身示生世間,徹悟一心,圓修萬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深恐後世學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簡偈,俾知所趣。

其第一偈雲「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蓋以其人既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即此是也。「猶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禪凈雙修,有大智慧,有大禪定,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凈雙修接者,則以禪凈雙修接之;應以專修凈土接者,則以專修凈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其第二偈雲「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以其人雖未明心見性,然卻決志求生西方。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其第三偈雲「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以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鍛煉,令其凈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凈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青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謬誤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耶?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辨。

其第四偈雲「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凈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凈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必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卧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清截流禪師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永明禪師恐世人未能將禪凈之真義觀察清晰,故作此偈以明之,可謂迷津之寶筏,險道之導師,厥功偉矣!

印光大師是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文鈔》堪為必讀經典。上面對禪凈四料簡的開示,不知道題主讀過與否。仔細讀第一段和第四段,就會發現對於目前現世業深付福薄智慧淺的我們,想要修「禪宗加凈土,猶如戴角虎」,最終的結果幾乎都是「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極力勸人一心修凈土,屢次闡明禪凈成就難度有雲泥之別。想要在這個時代在這一生永脫輪迴,必須謹信老法師的教誨:「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一向專念」。如果還要去考慮禪凈「信」之分別,又怎能算得上「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一向專念」,又怎能成就。真心實意勸題主一句,「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多讀《印光大師文鈔》,多聽老法師講經,疑自消矣。


昔年印光大師教導大家念佛,多次指出參禪悟道並不能等同於了生死,古代很多禪宗大師依然為生死海所漂,何況今人!而念佛卻能讓人得生西方凈土,須知自力之於佛力,相差天淵,沙雖輕,入水則沉,石雖重,入船不沉!其中利害,仁者自思之!


禪宗的疑是參究為什麼,疑的是本來面目之究底。別理解成懷疑主義了。


【疑】是【疑問】你參的話頭

疑問念佛是誰,不是疑問念佛是否能到凈土


推薦閱讀:

互聯網有心嗎?
佛法中的放下與消極生活的區別,是不是一般人容易誤解的地方?
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凈空法師都提倡一門深入,初學不宜「廣記博聞」為什麼有些人說的和祖師大德的教訓相反?
佛家弟子是否可以拜神?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 若干種心如來悉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謝謝!

TAG:禪宗 | 佛法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