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內建築學的教學方式,我覺得建築學一般不學高數,這點我一直很不明白。?

我(原題主)不是 建築學學生。

國內建築學教育是否已經過時,建築設計難道不應該基於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之上?

據我所知,國內的建築學花了大量時間來強調手繪的線型,模型的材質,可據我所知,大部分學生做模型也只用了pvc,kt板,木頭而已,並沒有實際接觸各種新興材料…空間的美感難道全憑人體尺度和直覺感知??

我一直覺得沒有在大學學數學是一個遺憾。

以及吐槽一句,一個學建築的同學前幾天和我說,她為了畫圖和做模型已經通了六個宵。。。別說她有什麼拖延症,一直以來見過最勤奮認真的同學就是她了。。以及未來建築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培養一個建築師真的是高付出,低回報,難道行業會一直虧待建築師??

人工智慧,參數化等變革,國內建築學教育卻一無所知…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

以上修改內容均按照原提問者的主觀原始意思加以梳理。


看到評論里有關於軟體的問題,修改補充調整一下,拆了馬甲認真答:

現在用的軟體的確很簡單,因為只是在用而已。但是我說的是CAD的內涵——計算機輔助設計,這個不只是我們常用的那些CAD軟體。這個學科也在計算機學科里——CAx,但是現在也不是我想說的CAD內涵,因為目前它的應用範圍局限在建築表達里,比如建模渲染。

現在還有一個延伸的內容,智能CAD,將人工智慧加進去,做到計算機輔助設計,而不只是計算機輔助表達。

朝這個方向去的有幾類。一個是ecotect之類的分析軟體,但也只是分析已建好的模型;還有現階段的參數化,還是作用在表達上;BIM,算是個管理系統,主要在於整合和管理。這個放在計算機學科的思維下我感覺洞察應用都不算,不說自動化應用或者人工智慧。因為我也是才去了解這方面,所以只能談談有限的知識範圍和理解,希望討論補充:

建築這個行業因為體量大投資大周期長,所以反應比較慢。不管在哲學、美學領域還是技術層面。前幾天聽了 @北冥乘海生 講有關大數據思維,大概是說:

計算機去用數據,根據一些邏輯自動分析生成結果,人就站在一邊調整哪些參數的邏輯,然後計算機再算再出結果,是個自動的閉環,算自動化應用(原理跟GH這些像,但是GH只是建築的表現

,後面舉例子);根據數據分析得出列表,人工去加工這些分析出來的列表,再去總結出最終結果,叫洞察應用(原理跟ecotect像,但是ecotect是根據結果出分析)。

我也是建築學,不太了解計算機和人工智慧能達到哪種程度。可能城規和建築的數據和邏輯太複雜,不容易實現這些。但是我覺得現在在建築學領域,還沒有摸到洞察應用的邊。

舉例子:現在的參數化設計也沒有做到想像中那麼全的參數化設計,即只把參數化作為一種炫酷的表現手段,而沒有加入包括日照、風、聲、結構、城市空間、人口密度、流線等等可以作為參數的因素去解決設計問題。未來感測設備發展以後,甚至可以動態地掌握整個建築信息,從設計到後期的建築維護運行或者改造,都有很大影響和幫助。

就現在的技術條件來看,城市空間、氣象地理等等各種條件都可以有數據,組織邏輯分析個場地總可以做到吧,算出來的總比人用經驗去控制的內容全面。比如有一套全面的信息提供給設計師,設計師去組織這些邏輯再去設計。有時候設計進行到下一步才發現忽略了一個因素,然後推翻的也是有的。再更進一步,設計師可以調整參數邊設計邊看結果……

退一步,用編程邏輯解決個規範校核,排車位、強排、規則住宅空間的傢具自動布置等等,也是可以有的,這節約了很多很多時間精力。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本來就是讓人從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的。

張宇星講了數字化建造我覺得很有啟發。下面是摘錄

數字化建造體現在幾個方面

1、數字化空間的建構,這與數字化設計、3D列印,以及未來的機器人製造是有關的

2、數字化的性能設計,比如環境性能,通風采光空調設備與熱力學性能等等

3、數字化的社會行為以及社會空間的建構,對人如何利用建築與實用建築的行為動態分析

這三方面整合起來對未來的建築形態、建築構造邏輯與建築的生產狀態都產生巨大影響。最理想的狀態是,未來的數字化建構設計出來的建築,可以與自然高度融合,產生類似於生物寫的形態,可以像皮膚、液體與自然環境相互交織、交融,對自然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這種形態與未來人的社會空間、社會空間高度交融……可以把人的需求動態實時地反映到建築形態與建築空間里,這樣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交互完全反映到建築里,形成未來數字化建構新的動態。

以下是話都講不清楚的原答案:

————————————————————————————————————————————

我也想不通這個問題。後悔沒在大學自學數學和計算機,以至於現在補得肝疼。

練手繪、用紙筆作圖可以理解,審美和表達能力,空間場景的記錄能力。

然而畫墨線,手工裱圖渲染各種上世紀的表達方式,至今我覺得用那麼長時間練習這些可能是因為情懷。從實用性上來說,練慣用手工墨線畫花窗,真不如學用電腦編程序畫花窗。畢竟現在已經不存在手工繪圖員這個職業了。

ecotect等分析軟體、BIM、參數化設計、基本的編程能力都應該是未來建築師必須掌握的。第一波用手動電腦畫圖替代手動紙筆畫圖,下一波替代的應該是手動電腦畫圖,建築師需要制定規則讓電腦自動畫圖,這真可以省掉無數重複性工作。

怎麼制定規則?學好數學和計算機,自己建立分析模型編程,我覺得這個是未來的趨勢。現在城市規劃的熱門方向大數據,智能建築等等,主要都不靠城規和建築的人去推動。然而缺少城市規劃和建築學的內涵,只有電腦和自動化技術去解決問題也是解決不了的。兩者交叉才能真正推動行業發展,讓這些技術落實在行業上,只有我們在了解建築的訴求以後,去了解和運用各種手段更高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往這方面走,不會數學和計算機當然也可以成大師。

但是至少要給一部分人往這方面走的出路和機會,而高數和計算機就是這個方向的門檻。


建築學又不是科學。學高數幹嘛。


學不學數學見仁見智,我也認為這些基礎學科的學習是有必要的,但問題描述我不是很服氣。空間美感不憑使用者設計者的尺度感與人體感知難道憑微積分概率論?還是題主認為空間美感是一個可以計算的量?再說模型製作,目前國內的模型材料和日本等國比的確是嚴重不足(Tokyo hands裡面所有東西都想要啊,最後帶了把刀從此手切四毫卡紙只需一刀)pvc木棒kt板的確是主要材料,但是說不涉及其他材料是不可能的吧,亞克力,瓦楞紙,各種薄膜等等都會有用到,也做過3d列印的模型,每一次答辯都能看到幾個模型特么讓我疑惑這些東西都是上哪找來的。而且,做過模型的會知道,重要的不是用什麼材料,而是做模型的邏輯,如何用手上的材料合理的,有效的反應你的設計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設計,不同的空間效果有的時候用到很多種材料,有的時候往往一種別出心裁的製作方式就能把概念體現的淋漓盡致。還有熬夜,我們為什麼熬夜呢,就是靠白天沒幹活的罪惡感以及熬夜的迷之優越感支撐我們做下去(笑)認真說的話,為了自己的設計熬夜幹活,真正熱愛建築的人也是快樂的。哪一行不累不熬夜呢。

吐槽完了,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毫無疑問建築學的發展是朝著信息化,數字化,參數化方向前進的。哪怕不是扎哈那樣與整個世俗觀念決裂(沒有不尊重的意思),起碼在一些設計理念,軟體上也需要與時俱進,比如bim,revit等等。每一屆學生都比上一屆會的更多,用的更早,這是我建院五年的觀察。涉及到計算機,數學就是逃不開的,這點上我贊同需要多補充這些理科的基礎學習,希望學院能早點意識到吧。再說,大學理應培養基礎知識,這樣以後再做選擇的時候會有更廣的路。同時,我也表示理解,因為老一輩的大師們真的靠一手完美手繪平立剖就能完成設計,當時引入做模型這個方法也有一個過程,新事物發展都需要過程,題主關心是好事,意識到了那麼就可以先教育體系一步自己學習,等到這些新技術更成熟,佔據市場主流的時候,自然會反映到教學體系上,也不遠了。


這題太長,分開答:

我個人贊成題主觀點,學數學是趨勢。因為一:世界是符合數學語言的,學習數學有助於理解更為複雜的世界信息並重建它們;二:要使用計算機當作助力,必須擁有一定的數學能力,而通常數學能力越好,越有利於理解計算機軟體的邏輯;三:設計是不斷的觀察-分析-解構-重建的過程,要創造必須有自己對複雜關係間相對轉換關係的理解,而數學是最適合的溝通不同領域而又保持統一的描述關係的方式。

其實我最佩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歐拉一個是達芬奇,都是幾百年前的人了。為什麼不佩服現代的?因為思路跟不上,理解不了到底怎麼那麼牛逼的,也就佩服不起來。

那麼應該學數學就是顯而易見的答案。不過不僅僅是普通的高等數學這種17世紀的數學。

那麼學校應不應該教數學?

應該,也不應該。應該在,大學應該代表前沿的設計能力,先進的設計水平,為社會培養尖端人才為宗旨。不應該在,這個宗旨是相對而言的,普通大學能做到的已經做了,去隨便一個大學讓建築學的老師拉出來讓他們講講現代建築設計中的數學關係,你猜幾個能給你講出來?他們還是適應用大量的實例經驗培養。而且培養出來的已經是相對於整體社會環境的尖端人才了,雖然對應整個建築設計界很低。

建築學的出路在哪裡?

一個是大環境的改善。目前資本勢力雄厚,技術收益率嚴重低於資本收益率,技術在資本面前成為了弱勢方,低議價能力使得設計界出現嚴重加班而低收益的情況。要解決首先要定位清楚,設計人員屬於無產階級,資本階級是你們的敵人。在政治關係中,你們作為先進生產力應該也必須支持左派,工會必須建立,規則是適用於所有人而不是無法抵抗它的人,你們都要參與政治,去謀求自己的權利。解決了這個問題,勞動得到了尊重,合同可以正確履行,這種加班現象就得到了解決。現在的問題不就是一個詞禮崩樂壞么:欠款,逾期,單方違約,單方追加條款,宗旨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而左派,才是你們的朋友,這點必須要在此強調。

另一個是科研水平的提高。

恕我直言,出路現階段沒看見。目前設計界都是加法,這個不錯加上,那個不錯下次考慮考慮,而BIM可以說給加法配上了個賬本,讓所有體系在數據段已經聯合起來,相當於會計第一次提出總資產=總負債這個階段。而對於數據的綜合處理與聯動,抱歉,目前仍然是人力解決,工具尚未成型。實際上平台已經構建好了,但是環境還需要各行各業去完善,時間多長取決於為建築界寫代碼的人有多少。不過進一步完善之後取代的也不是建築學方向的,這部生產力的解放只是解放結構、暖通、給排水等專業的重複運算,相當於解決掉二十年前手工拓圖的那批人。建築學換代的方向,我水平低還沒接觸到,可能扎哈碰到了一點邊緣線,現在問題的根本在於,內部空間和外部控制項的結合必須是人力去做,而兩者關係的描述語言,目前沒接觸到成熟方法。方案深化業界都是和現在大學老師培養學生的方法一樣:靠經驗。所以題主你甩鍋給學校其實也大可不必,因為差距沒你想的那麼大,只是說照你們學校的教學模式,下一代建築學的領軍人物不可能出現在你們學校罷了。另外一個是現代計算機的瓶頸,計算能力發展速度跟不上,雖然計算速度已經很快了,但是還是不夠,當然這是另外的了,也已經有希望,量子計算機不也已經在研究了嘛。這個方向上要是想趕潮流,從C和Python入門就好了,學到哪裡是哪裡,不用太勉強自己一定要成為大牛什麼的,重要在理解程序語言的思路。但是這個階段數學的作用只是輔助,有了相當於磕了經驗藥水,沒了也就是貧民刷怪,說突破當下的建築學環境,還是太早。但是這個經驗藥水可不好獲得,如果有餘力自然是推薦去做,副專業非常推薦去修計算機,專門針對建築設計的輔助計算機課程目前還沒了解到有良好的系統方案,有能力了在BIM平台上結合API自己寫一些自動布線自動配置設備的小插件為業界進步做一點貢獻。可是如果基礎學業已經很吃力就還是算了吧,別折騰到最後畢業時候工作都找不到就完蛋了,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千萬要避免。

什麼時候迎來下一個乘法級別的進步,什麼時候就是建築學的分水嶺。可乘法的出現一定是累計在加法的基礎上的,所以題主一不要浮躁,你對力量還一無所知,二不要灰心,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也覺得建築學應該好好學高數,方便日後轉行。


第一,我們學高數,

第二,我們有建築物理,建築力學,建築設備,土木工程施工,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建築構造。

我認為與其糾結這些還不如背背《建築設計基礎》,別有些人(我有的同學)大四了連剖面圖都不會畫。

有空練練建築快速表達,快速上色馬克筆。

有空啃完柯布西耶全集、公共建築設計原理、建築空間組合論、建築空間秩序、中外建築史、各地民居一覽、美學、色彩。。再來擔憂這擔憂那。

萬變不離其宗,世界上數學好的人多了去了,也沒見幾個非科班或沒怎麼訓練過的會造房子。

——

題主似乎不太適合學習建築學,更加適合那種不用讀書就能當「X論家」的(和諧)。

好好講人話聽不懂的,

題主求拉黑我吧

12.4,19:48 更新

看看這個題主的教養都很成問題,自己明明氣急敗壞一塌糊塗,反而狗急跳牆還亂改問題,恩,大家好別踩他了,放X自嗨。

我可是很認真地回答這個所謂的題X:

結果呢,這個教養值得懷疑的題X是這麼「感謝」我的:

然後呢,

恩,很好,這到底是誰玻璃心呢?是不是怕別人說呢玻璃心之前,就趕緊學巴拉拉小魔仙「魔力反彈」啊哈哈,很好。

那麼我再重複一遍,題X,你,趁早,轉專業吧。

你缺乏基本的邏輯、素質、教養。

恩,以上。

對了,最好別瞎改問題,一切都要按照知乎的基本法嘛,違法必揪。

對了,您老會畫剖面圖不?

以下回答我放在了我的知乎專欄之中,歡迎關注!

知乎專欄

作者:王欽嵐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

以下內容引用自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袁牧老師的話:

很久很久以來,建築學專業的新同學們普遍地要經歷一個「困惑」的階段,對建築學(尤其是建築設計)如何學習、學習什麼感到困惑。而困惑之後,或因無奈而頹廢,或放棄思考,或興趣轉向其他,當然也有同學能夠在掙扎之後豁然開朗。可惜據我所知,最後一類結果在本科階段能達到的實屬少數。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廣泛地獲得知識。本書主要介紹建築學專業在入門階段所需要一步深入學習的指導。

我理解的大學本科教學,應該以傳授方法、引導方向和建立系統知識框架為主要目標。

大量具體的知識需要學生自主學習,這是和中小學教育主要不同之處。

能不能進行有效的自學對大學學習有決定性意義。

所以如果還要更簡單直接的話,

那麼與大家未來的飯碗直接有關的是一級

註冊建築師考試的九門科目規定:

1.設計前期與場地設計(知識);

2.建築設計(知識);

3.建築結構;

4.建築物理與設備;

5.建築材料與構造;

6.建築經濟、施工及設計業務管理;

7.建築方案設計(作圖);

8.建築技術設計(作圖);

9.場地設計(作圖)。

相比抽象的概念,這"獨孤九劍"式的九項科目確是中國建築師必須了解的關鍵內容,

雖然只是獲取職業資格的底線而非全部,但已經相當繁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翻看一下考試的有關教材,心裡會大概有個底,當然真的翻爛看熟那應該是十年後的事情了。

但這還遠不是全部。

僅從可能就業的領域來看,建築學涉足的領域就已經非常廣泛。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建築設計是建築師的立身之本,但眼界決不能僅限於建築設計本身。不管是與建築設計並列的城市規劃、景觀設計,還是施工管理、房地產、政府規劃建設管理部門甚至金融證券投資銀行,都需要建築學人才。而想進入更廣闊就業領域的同學們,也要為之做好更全面的準備,切勿將自己的眼界束縛在建築設計特別是建築形式的小範圍之中。

簡而言之,建築學的真諦蘊含在每一個建築案例、每一本建築史、每一個建築師的傳記里,這值得我們用整個建築生涯去學習和理解。

2.應試教育的缺陷和因此產生的障礙,是一個令人鬱悶的消息:各位考入建築系的同學們諸位從前擅長的十八般武藝,賴以戰勝高考的利器,很多都要失效了。諸位曾經如魚得水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知識對象很多也將失效,甚至將會成為下一步前進的障礙。因為我國的中學應試教育是比較狹小和機械的。

雖然傳授具體的知識並無不妥,但是針對高考的應試思維將難以適應更豐富更複雜的大學學習與就業形勢。

所以當你對建築學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感到不適應、困難、迷茫的時候先不要急於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去評判和指導自己,也不要希望退回到年少時簡單愉快的思維狀態中去。因為按照我們的中學教材,多數的同學(特別是理科生)僅僅受過這樣一些教育:科學上是源自18世紀牛頓時代的簡單數理邏輯;哲學上是被嚴重簡單化的辯證法;藝術上完全無知或者只有針對考級加分進行的較為機械的技能訓練;宗教上不但無知而且往往有不正確認識;方法上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並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識內容里鑽牛角尖;對於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問題也所知極少

——以目前國內的中小學課業負擔的沉重程度,大家

不可能有時間了解太多。

這樣局限的知識基礎對於建築學這樣的綜合學科當然是相當不利的,但這也是目前建築學教育無法迴避的現實

——甚至也是整個中國教育面對的難題。

所以明智的對策是不要固執己見或者輕下斷言,先儘快地廣泛了解各方面的知識,等到自己大概齊對各種問題都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後,再開始逐步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時間。

當然在此過程中,中學的訓練也有其價值:特別是兩樣關鍵的東西需要繼續發揚:

一是積極向上的態度;

二是堅忍不拔的意志。

這也是殘酷的應試教育帶給大家不多的兩樣好東西。當然,各位的中文修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嚴謹認真的作風(真正接受過素質教育的同學有福了……

),如果有的話,也應該繼續保持。平時的各種課餘愛好、人生經驗往往也是很有好處的。

二、基礎知識

由於考入建築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質相當欠缺的理科生,所以惡補人文知識是逃不掉的宿命。人文知識並不直接幫助你學好建築學,而只是能幫助你達到一個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學生的水平。它們是底線,不是目標。 曾有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早在1930年代就力主通才教育,成就卓著。可惜直到今天,國內仍在爭論是否取消中學文理分科。這裡不妨對比一下美國的人文教育——這幾乎令人絕望:在美國即便是麻省理工(MIT)這樣的理工科院校,其人文社科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美國大學的通識課程相當於我國大學生前兩年的主課,而不是僅僅相當於我們目前的通選課。」 (見《讀書》2006.4月號的大學人文教育的專題) ——沒辦法,不管發 達的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原因還是結果,你不能真的以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最多只有一百年歷史並飽經戰禍困擾的大學能這麼快「國際一流」,這個目標太遙遠了……要為學,先為人,要成為優秀的建築師首先需要成為健全的普通人。 不過不必過度擔心,很多知識只要達到一般的水平就可以。這一點在《建築十書》里就說過。而且根據經驗,一個人初次接觸到一個新的學科時,因為是全新的內容,對於開拓視野和增長知識都是非常高效的,樂趣也特別大,學習起來往往事半功倍。這裡的關鍵是要在本科的早期開始學習,越早越好。這些本不是建築學的內容,但是因為中小學教育的殘缺,需要通過補習達到一個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則人文素養的缺陷會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學生後來的發展。

1.哲學和宗教

2. 社會學科

3. 藝術

4. 歷史

有興趣的同學記得購買來閱讀一下:


當然要學,為什麼不學,這是一個人學習能力的證明。我一直覺得能學好數學的人才是最屌的,因為數學學的好的人智商高啊。都在說參數化設計,編程什麼的,我覺得這要看你想要成為什麼人了,反正我接觸的建築學學生基本都在學Grasshopper,Python,包括我自己,雖然還在啃GH,不過Python肯定是要學的。另外我一直沒覺得這個會花費我怎樣多的時間,照樣有時間啃理論。我再說一下參數化這個,國內並不是一無可知,同濟和清華有老師在搞這個,恩,就這樣。。。


題主,你想把高數應用到建築設計的哪個過程,先回答這個問題,再來質疑國內建築教育。謝謝!


有這時間幹嘛不學學編程


我有一個同學在大一時得知我們不學高數,憤怒的吼道:我特么是理科生,你讓我學文科數學!

後來這哥們在設計課畫平面的時候並排畫了兩部單跑樓梯,老師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答道:一邊是上的,一邊是下的(確定不是自動扶梯)。此後每次評圖大家都會圍在他的方案周圍「學習」

所以學不學高數跟做不做的好設計沒什麼必然聯繫,腦子夠用就行,當然越聰明越好


我們學高數,但不要求學很難的高數。

建築行業的教育是否過時。在國內,真正過時的是行業體系,大部分設計院是被甲方牽著鼻子走,我們的話語權不高。大家在學校里高談闊論,在設計院被老闆揪著說你的樓梯畫不對,甲方一句話說成本高,我們的圖紙就要大批修改。

結構力學,建築物理,設備等等,其中建築物理,主要是聲光熱方面我們學的比較多,但是不能跟物理專業的同學比。解決採光通風隔熱問題是建築師最理性的部分。

為什麼很多學科我們只學到認知的程度,因為建築細分很多行業,我們的工作重點不在那些部分,但我們是龍頭,需要認知他們的工作,不至於我們提出的要求他們無法解決。

為什麼一直用PVC板,一來新興材料需要成本,二來做模型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培養空間思維,跟載體無關。做個模型還要求還原材料,就有點小題大做。

為什麼勤奮認真的同學還要熬夜通宵。因為完美這個詞沒有極限,美這個詞也沒有嚴格的界定。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越是認真的同學,越深入思考,會花更多時間調整和優化,一旦沉浸下去,很容易把控不住進度。反而只為完成任務的人可以一兩天就把作業趕出來。

題主請尊重建築人,不要隨便就用一無所知這樣的詞。人工智慧方面,目前開始使用的主要在軟裝上,增加智能模塊。建築師也需要對這方面有認知。智能化方面的知識學校確實還沒有,也歸因於智能產品在近年才迅速發展。

我們學校有參數化設計課,有建模能力,但是參數化成本高,極少數業主願意嘗試,沒有甲方願意陪我們玩,那就是空談。將來建築行業更有可能普及的是3D列印技術,模塊化建築。


你好,歡迎來我校就讀( ? ?ω?? )

我校不僅學高數,而且是最難的高數

這還不算什麼,還要學大學物理和線性代數,難度和一般理科同學如通信、機自要學到的程度一樣。

這還沒完,關於物理的還要學建築力學與結構、建築物理環境與設備、建築構造與材料語言。

計算機方面的要學還學計算機技術導論、C語言,

還要在多媒體技術(ps、flash、pr)/高級辦公自動化(office軟體)/網路基礎/計算機硬體基礎/資料庫中五選二進行學習。

然鵝我覺得,這些學習都是有必要的。

說實話雖然可能用不到,但是你學的東西總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

設計可能注重的是美感,但數理是支撐美感的依據。這道理千年前的古希臘人已經意識到了,千年後的智人還不明白嗎?

看到有人說結構工程師的鍋為什麼要建築師背,我想說,理性來說確實沒錯,但是朋友你的情商可以。

結構工程師也苦啊,憑什麼出名的都是建築師,出了事抓進去的多是他們?(手動滑稽)

但是講道理,希望學校多一些美術史藝術概論之類的課,聽視覺傳達的同學侃侃而談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個文盲_(:з」∠)_

就算是這樣,撐死也就算個學酥的我也沒有幾次熬夜是因為學習,

可見對時間的規劃能力得有多重要啊~


補充一下,高數還是學的。一般而言同濟那個上冊一般是建築學的教材。但有句話是,跟著數學專業上英語課,跟著英語專業上數學課。

建築設計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低技術含量,低理工科知識儲備是客觀現實。

雖然有同學也會很認真的去做課程設計,但實際上浪一學期也可以過的人也不少。

而且吸收的知識很少,一段時間不在學校,之後也能跟上。

但是其他理工科卻依舊持續較高強度的腦力工作、邏輯思維鍛煉。

所以在當下這個時代,建築學子已經落伍。

——————————————————————

其實激進的觀點知乎上早已有之就不多說了,稍微溫和的有比如@工常邵 和 @christy wu ,分別都有對建築和規劃的看法。


什麼,現在國內建築不學高數了?這麼爽?


國內現在不學了嗎?這麼爽?!本來就不用學 又不是每個人都要走參數化這條路!國內的教育就是千篇一律不個性化培養 請問題主國外又有多少大學強制要學高數的?我在加拿大反正不學 呵呵


百十年前,腐國有兩個大佬也有類似的想法,於是就有了AA 這樣一所神奇的學校。

擺在樓主面前有這麼4條路:

1.直接改變國內的建築學教育體制及其內容。

目測難度不小呦~

2.在中國也創立個類似AA的學校。

目測難度比上一條稍微簡單點

3.認慫,去AA讀書。

4.自己輟學閉關自學,等出關後,用實力證明你的觀點是對的,給建築人才市場殺他個七進七出。

在下不才,就能想出這些,歡迎補充~


題主別跑!我想法跟你太像了!

而且看到題主不是建築學的真感動啊!你不是建築學的瞎操什麼心啊!(還被人噴了,好可憐…你知道我們經常熬夜脾氣會變超差的)

不過我不是糾結於學沒學數學,而是手繪跟計算機輔助的矛盾,以及模型材料的問題。

我覺得計算機取代手繪是遲早的,就像如今建築學不學高數(其實大部分是學一學期或一學年吧)說不定有一天會有人問「為什麼建築學不學手繪」。如今計算機還不能取代手繪,那說明相關軟體開發的還得加油啊,而不是手繪不能被取代。

但我們的老師,他們那一代學手繪就是鐵定的事,而且手繪成為一種專業門檻也挺好的。

而當涉獵到相對前衛的技術,老師或許沒有自信教好你。你弄個普通的現代主義盒子,老師有很成熟的評價體系進行打分修改,可你用特別前衛的技術弄個讓人一眼只關注到形式的東西,老師問你採光通風怎麼解決,你說這表皮不是普通的表皮,能夠智能感知並調節室內環境。你這不是讓老師很尷尬,今天的逼就這麼一句話全讓你一個人裝了?而且這到底是什麼技術能不能落實到這個設計,老師也不一定清楚啊,除了評價一個「哦」還能怎樣?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參數化並非大趨勢,只是它們外形獨特容易得到媒體的青睞,所以得知的機會更多。而且容易給人一種科技感,讓人覺得未來都是這樣的房子。

總得來說,我們還是只能按照幾十年前的教學制度被教,不過也有慢慢在改變,大概等我能教人建築學的時候就有質變了吧(笑)

模型材料這個感觸超深的,PVC、KT板、木板、卡紙、亞克力板…朕不想再翻你們牌子了(但卻控計不住記幾的雙手)!數學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學,可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沒有人教,比如模型表現……尤其是聽到國外留學的說他們學校有專門的技師教他們模型製作相關的內容,羨慕死了好吧!

雖然我們學校的模型室擺了很多材質名片,但根本不懂要怎麼切割怎麼用(只有偶爾上網看到別人家的模型,才發現原來這材料可以這麼用啊)


題主問題里包含兩部分,一個是認為建築學生應該學習高數;另一個是現在建築專業學生忙的東西可能沒有什麼意義。

首先,作為一個建築專業學生,我認為確實上學時忙的一些東西短期內是看不到什麼成果的。也許一輩子也看不到成果——因為那叫「藝術的感覺」。建築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嘛。繪畫藝術是美,音樂藝術是好聽,建築藝術是——「空間」,玄吧?其實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就比如去看CCTV的大褲衩,或者國家大劇院的鳥蛋,在建築外或者建築里,忽然一瞬間被驚呆,然後揚天長嘯:「啊——」「哇——」「我去——」最後抄起相機狂拍不止……旁邊建築師基本就可以上雜誌上侃了。

言歸正傳,現在建築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都是偏重藝術這一方面的。至少我周圍的現象中:建築結構,建築構造,建築物理,建築設備,綠色建築等等都是皮毛都沒有學到就混過去了。所有手繪線條的練習,或者模型製作,目的都是一個——快速的表達你的設計想法,並自我推敲可行性。比如我想做一個大褲衩一樣的建築,那一開始肯定就畫個形兒,然後再看,A?這大褲衩多高啊?多少層好啊?再把一層一層畫上,再一看,那塊兒懸空更容易把別人下巴嚇掉!於是迅速又勾了個草圖。給甲方看,甲方說你畫的這是什麼玩意我看不懂。建築師再找張紙在描一遍給甲方看。模型也是一樣的道理。最有名的就是高迪的建築,根本沒有圖紙,就是做模型。給施工的人看也要做模型,模型主要用來表現空間的。而模型材料根本不可能完全模擬真正建築材料,所以就是上個色,整點兒紋理,為的一個模擬作用。

於是乎,建築學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把90%的勁兒都用到「空間」上(剩下10%用在了圖紙表達——就是畫的好看上)。可是空間這玩意兒太玄啦!整個一玄學啊!非專業的題主你能說說你進入什麼空間能讓你驚艷的腿都軟了?建築學專業學生鑽了5年的空間,結果畢業工作至少有一半兒去做住宅去了。什麼空間?都去萬科扒戶型去了。我們普通老百姓不要驚艷!不要啊——、哇——、我去——,我們就要一遮風避雨的屋子,別跟我談什麼空間!於是,5年的空間鑽研就斷了。

第二,建築學專業用不用學高數呢?據我短短的工作經歷來說——真的不用。首先我不知道高數是什麼。我們只在大一的時候學了半學期的《文科數學》——為此我們班一屋子幾乎最高理科錄取分數線入校的同學們還鬱悶了一陣,不過馬上就過上了「鑽研空間」歷程,開始了「藝術家」的歷程。半年的文科數學最後憑著高中微積分的底子過了,想罷也不是很難。其次現在的建築設計是不用考慮結構的!專門有結構師給你算。而且專門的結構工程師也是用軟體算。現在的技術愈加的發達,只要你夠牛×,你花樣作死,結構工程師流著淚給你想辦法。(當年結構老師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控訴某褲衩結構白了多少人的頭髮),有結構師兜底,建築師就基本告別數學好十幾年了。

不光是結構有人給你算,暖氣管道,水龍頭管道,家家戶戶的電線網線,空調風井,水暖電兜底。甚至連施工現場都不用盯著,有專門的施工圖單位和施工單位來做。那建築師到底幹什麼?——空間啊~~所以,原本專業的建築師,感覺乾的是最不專業的活兒。

最後,我是這麼想的:很久很久以前的建築師,是什麼都管的,那時候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沒有電沒有暖氣,得去遠處挑水。建築師其實幹的是結構、建築設計、和現場督工全包的活兒。那個時代的建築師,是需要學數學的。比如1000多年前空間凈高和跨度達到幾十米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是一個數學家和物理家聯手設計督建的。據說當年兩人根據幾何和物理計算,提出這個當年看起來異想天開的方案,結果建到一半兩人心裡沒底了,皇帝威脅才最後建完,如果不是數學的底子計算好了,恐怕兩人的腦袋搬家,最後也留不下這樣一棟宏偉教堂。

可是隨著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建築師想包辦一切,奈何精力實在有限,逐漸的結構、施工給包出去了,自己只管畫圖和鑽研空間。科班教育也就越來越重視藝術空間感和藝術圖紙表達。建築師也就越來越藝術范兒,外行問建築師:你設計高樓的基礎和承重吧?好厲害!建築師說:並不是,那是結構;外行又問,那你是設計大樓裡面的裝飾嗎?好漂亮!建築師說:並不是,那是室內。外行問:那你到底是設計啥的?建築師說:我,設計了一切。外行:哦~(不明覺厲)。

只是藝術范兒的建築師讓我有點擔心——畢竟,藝術家,你懂得,都有點自視清高和不著地氣。

備註:當代有一位建築大師是結構出身,他就是卡拉克拉瓦。他做的建築,結構骨架硬朗具有生命力。可見,結構師來建築搶行,是很可怕的。


追溯到我國建築學教育的源頭:

中國古代歷史上是沒有建築師這個職業的。中國的建築學教育完全繼承西方(1928年梁思成在東北大學創立中國第一所建築系),而在當時繼承的是巴黎美院Beaux-Arts(藝術學院派)體系。所以根源上中國的建築教育是偏藝術性的。

而在我個人看來,建築學本身是偏藝術性的。或者更恰當地說,建築學的基礎教育是偏藝術性的。通過大學五年更需要培養的是其實是對待建築的三觀。你需要明白什麼叫美、什麼叫丑、什麼樣的建築才叫好建築、好的建築師是什麼樣的等等......而三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長期的淫浸、實踐和體悟。所以你看的那些書,做的那些模型,畫的那些渲染,熬的無數個日日夜夜都在不斷積累著把你塑造成一個更好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去給別人創造美好的生活。

所以你認為在建築學的教育中忽視了基礎科學的學習(天哪!看看建築系學生的課表吧,真的排不下好嘛),如果要找一個理由,我覺得是因為原則永遠比方法要來的重要。「幹什麼」永遠比「怎麼干」更重要。數學,物理,材料,結構等等都是你實現最終目的的手段而已,目的錯了,手段再高明也只是浪費資源。

當然,手段還是要有的,不然你要是天分不夠,總得混口飯吃么不是。現實是,加減乘除足以應付絕大多數的建築設計工作(蓋房子用不上微積分)

補充:而不得不說在建築業內真正從理性科學入手做設計無疑是十分可貴的。但是在建築學教育中要做這樣的嘗試怎麼也得到研究生階段了吧……然而能給予這樣指導的教授學者真的是少之又少。

希望能有所幫助


看了問題,我來給原題主拆解一下問題。

首先,針對原題主不是建築學學生,這個問題問的就有點牽強,俗話說得好,少吃蘿蔔少操心(沒有罵人的意思哦~)。你既然不是建築學的學生。關心建築學的學生學不學高數幹嘛?

其次,國內的建築學學習方法是適應中國的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並無落後與領先之分。拿安藤老爺子的住吉長屋來說,講究生活的中國人,並不一定接受安藤老爺子的這個建築,尤其是對不了解安藤老爺子的人來說。(舉個例子,安藤粉請放過。)因為他這個建築不適應中國現狀與國情。另外,國內的建築學的學習方法也有創新的,例如王澍在象山學院的教學就與老八校不同。你說的建築設計應在數學物理等基礎上。建築本身就在這個基礎之上,並且還包含了心理學,風水學,還要在規範範圍之內。

關於建模型,國內建模型,並不是只有這麼多材料的吧,題主可以去老八校的建築學院去了解一下。據我所知,重大的就有用竹子等材料。建築的尺度和舒適度,的確建立在人的直覺感官上。因為建築服務的本體就是人啊。

你覺得大學不學高數是遺憾,這是你自身的問題,與建築學學不學並無直接關係。不用微積分,也可以做模型。也可以做設計。你想學,也可以自學。與他人無關,為何非要把自身的願望強加於可有可無的人身上?

建築師就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的行業。沒辦法,學建築的,後來轉行的人很多。一直做下去不一定有高回報,但是有的話也不少。轉行也一樣。陳奕迅貌似也是學建築學的吧?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趨於智能。或許在五年後。你藉助vr直接可以在虛擬中直接做模型,渲染,出圖,最後拿著圖紙去建房子。國內行業里已經開始推廣bim。人工智慧和參數化早已經在建築這個行業開始了。還有,行業沒有虧待建築師,建築師掙錢的途徑很多,出方案,出效果圖,出施工圖,陪標。。。。等等。任何專業你學不好,你也不能怪行業虧待這個專業或者職業吧?你大學學五年(建築學五年)高數,出來去當老師,或者做研究也會有高回報的吧?

如果你經歷幾個設計周。還有心思學高數,我建議你直接轉數理系,那裡比較適合你。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所要求的東西。既然沒有。那自然有沒有的道理。我總不能因為我總用電腦建模,就讓學播音主持的人也必須學這門課吧?因為學不學高數,對建築學學生來說本身就沒有太大的影響,對於課程設計重的要死的建築學學生來說,更沒有時間或者說精力去學。

最後的最後勸題主告訴原題主。如果想了解真的建築學,就多去讀讀書,別空想。想不明白的事情,是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造成的。


推薦閱讀:

如何走向「公民建築」?
該怎樣看待國內某大開發商要求設計團隊和 BIM 建模團隊的完全分離的現象?
國內建築設計規範的編製過程是怎樣的?是否科學合理?
如何評價建築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所設計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哪位建築師的作品讓你有「新世界的大門被打開」的感覺?為什麼?

TAG:建築設計 | 高等數學大學課程 | 建築專業 | 參數化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