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過多年的外語學習,還是會被聽出來「是外國人」?

經常見到一些外國人中文說的很好,會覺得「他/她中文說的真好」,但還是能夠聽出來是外國人。

在出國的時候(只去過日本和美國)聽當地留學生反饋,有的已經在當地生活了許多年,也經常是「當地人還是能聽出來是外國人」。

而相對的,在國內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口音的人,學習普通話可以說的很標準,幾乎聽不出差別。即使有一點口音,說話含糊不清,或者有一些特殊的語言習慣,也不會覺得是外國人。

想知道:

1. 這種微妙的差別來自哪裡呢?個別單詞不準確,整個發音位置不對,語調問題,或者其他?

2. 這種差別是學習方法,學習時間,還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呢?

3. 有沒有可能將一門外語說到和當地人一樣,不造成「是一個外國人」的感覺?如果可能的話如何做到?

非常感謝!


1,發音,抑揚頓挫,比如說四川人說普通話,雖然很不標準,但是這個人的抑揚頓挫從頭到尾都在一個頻道上,但是外國人不是,有些詞他能讀對,有些詞讀不對,這樣前後不在一個頻道上,一下就聽出來了。

2,用詞習慣,詞語搭配,句子順序。就像比如說中文的這個裡面的很多的亂七八糟的那麼些個用法,你看我這句話,外國人要學到什麼程度才能像這句話這麼隨意?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3,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絕大多數人從頭到尾學一門語言的有效學習時間不會超過2000小時,哪怕這個人在國外住了10年20年甚至跟外國人結婚生孩子,他總共學習這門外語的時間都很難超過2000個小時。絕大多數的人,外語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放棄學習了,這也是為什麼你覺得海外華人外語能被聽出來的原因。就這麼點時間,是不可能學好一門外語的。不客氣的說,就一句日語的謝謝就能過濾出99%的在日華人,當然也包括我。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這個要在大多數場景下把語調說的跟日本人一樣真的是太難了,而且日本人對發音還比中國人敏感。

以上


因為語言不只是一門語言,更是文化的載體啊~

比如你可能知道粵語「撲街」的意思

但是,你知道它可以是動詞又名詞又形容詞嗎

你又知道它可以表示憤怒又表示驚嘆又表示無奈嗎?

撲街!唔記得摞錢包。

撲街啦你!

琴晚唔小心撲街。

里雲撲街了。


講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師兄,出國念書

在國外的時候碰到了國內某位老先生(女)

當時因為有很多老外在場,全程都是英文交流,老先生除了知道那位師兄也是中國人外,對別的信息一無所知

過了一會兒,老先生用中文對師兄說:

你是湖北人吧?


熊對這個問題挺有興趣的。

首先,有沒有可能存在某種「歪果仁」,在說外語的時候,讓本土人「聽」(而不是看)出來他是「歪果仁」?

當然是存在的!

單從語音上來說,有很多這樣優秀的多語言習得者,他們對某種語言的掌握程度出神入化。舉例子,外國人說中文的(有分歧的輕拍),福原愛,大山。中國人說外語的,宋美齡。

那麼微妙的差距源於何處嘞?!

1.語音差別。

歪果仁,尤其是印歐語系,他們廣泛地使用輕重不同來區別詞(專業術語寶寶忘了)。所以當遇到講中文,這種主要考聲調區別,偶爾用輕重區別的語言,歪果仁自然就暴露了。同理,在遇到日語的時候,搞不清輕重緩急和促音是很常見的錯誤。

2.語法錯誤。說很明顯的病句還不被發現是要有多大條?!

3.文化背景。

每個語言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能否熟練地使用俚語,運用某些文化梗,就成為區別「歪果仁」的關鍵。

4.思維方式不同。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也反映思維的特點(前半句是課本上的,後半句我個人看法)。當一個習慣委婉表達思想的人要使用一個直白表露心跡的語言時,比如中國人說英語的時候,通常都會把中文的思維帶進英語中。同理,歪果仁也是這樣子掉進去的。

5.對方言的識別能力。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語言,尤其是面對通用的和地方方言。

一般而言,本土人對於自己母語的通用語音和差別不大的地方方言的辨認度是比較高的,然而歪果仁就不一定能做到了。舉個例子,雅思聽力考題中有的音頻來於非英語母語的人,比如帶有濃濃咖喱味,哦不,印度味的英語。或者日語,在日語學習者的耳朵里,東京腔和關西腔的差別不是一點點,就連北海道腔都像是另一種語言,簡直折磨死人啊。講真,能在全日本通行還能活下來的人也是很屌啊。

6.用詞習慣,口語和書面語差別。

口語和書面語有一定差別,但是在語言學習中為了降低難度增強使用效率(性價比),外語教材和教師通常會採用書面語等同於口語的教學方式。這種模式帶來的後果就是我們會很容易發現有的「歪果仁」說話很一板一眼,好像背書,就連「歪果仁」也覺得我們說英語的時候都只有一個套路。詳情參考「how are you」的回答。

那麼,說話有距離感,用詞更傾向於書面語的人,自然會被本土語言者發自內心地感慨,「你XX語講的不錯啊」。

――――――――――――

那麼,怎樣能藏住「狐狸尾巴」呢?

等熊學有所成了再來回答,不然會被拍死。


說了二十多年普通話還能聽出口音呢 ? ?


語言中的我口音這個東西是一種微妙的不可完全具體描述的東西。尤其是抑揚頓挫沒有那麼明顯的語言,例如粵語例如法語,這兩種語言都是非常講究語境的,成年後再去學習,哪怕學得再好,在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講這兩種語言的人面前,多說幾句就會被發現你不是native tongue。 例如湯唯同學,她的粵語已經講的很好了,但是多說幾句就露餡,因為某些語句的不明不白的那種發音沒有辦法到位也沒有辦法達到那種語境。法語就更不用說了,那種柔柔的曖昧的發音,尤其是巴黎的口音,外國人很難達到那種境界,哪怕是九歲就開始在巴黎生活的我的西班牙朋友,她一開口多說幾句,土生土長的巴黎同學就會發現他的口音。


我在另一個地方的回答

作者:Helloworld

鏈接:掌握某種外語到讓當地人以為你是當地人的程度是怎樣一種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我個人認為外語口語能讓當地人誤以為當地人不容易。一般去看speech therapist改正口音,有醫德的therapist都會先嚴肅告訴你100%口音改正是幾乎不可能的。口音和肌肉習慣有關,很微妙的差別作為操外語者自己不覺得,但當地人基本能聽出來。說你講得好到像本地人大半是恭維。此外,口腔微妙的肌肉習慣不僅涉及語言種類,還涉及地域、階層和代際。很多內地粵語使用者去到香港都能被認出是內地的,其實甚至同一個縣的人南北口音也有差別。年輕人和老年人說話不僅有流行詞和懶音的分別,還有有些長短音和聲調剛柔程度不一的差別。學外語糾正口音一般參照物是一個標準音,哪怕一個人能糾正到和標準音一模一樣,他的口音也是很「人工」的,不會像同年齡同階層的當地人一樣。當然不是說這個不可能,但外界幫助(比如speech therapist)對這個目標不足夠,要求本人有極高的洞察力和精細肌肉模仿能力,另外所需精力也重大。除了做間諜外也想不出什麼其它用處(演員的「像當地人」不需經過真的當地人背書,只需要觀眾認為他是就可以了。此外劇本台詞是一個有限集,可以集中訓練。而平時對話是有近無數可能的),很懷疑有人願意這麼投入。

個人認為學外語目標是讓自己能有效和別人交流即可。口音能改到九成像就很不錯,不需要往「聽不出是外國人」作為目的。辭彙量的擴充,用詞妥帖比起口音要重要而且投入產出比小


我個人覺得這個就好像是金庸武俠小說里的定律:內功高者恆不受內功低者侵害。

這句話的表現就是,一般情況下,內功低的人給內功高的人放暗器啊正面剛啊,基本都不會成功。甚至下毒都會因為對方內功高而失敗。

而且內功高的人偷聽內功低的人說話,一聽一個準。

語言能力就好比內功。一般來說,多年修習的人是會比功力尚淺的人厲害一些,也更能聽出水平差別。

我本科日語專業。剛上大一的時候,有一節課老師給放《東京審判》的電影,其中有一個片段是幾個人用日語對話。老師一邊放一邊說:「這些人都是中國演員,他們的日語發音一聽就能聽出來。」我們在座的同學紛紛表示不理解——他們的發音挺好的呀,說的抑揚頓挫也很溜,怎麼就能聽出和其他日本演員的日語的差別呢。

大概過了5年,我在日本留學時,有一次無意又看到這個片段,日語水平有所提高而且聽慣日本人日語的我終於頓悟!果然老師當年說的是對的,那日語發音一聽就是初學者的。當年我聽不出來是因為我的水平可能跟他們都差不多,too simple too naive吧。

後來,我在日本待到第三年的時候,就自以為自己發音很好了。結果一件事就把我打回了原形。

有一次去池袋區役所(就類似海淀區政府)辦證明,走到案內中心想問下應該去幾號窗口,結果剛開口說了一句:「すみません…」,服務人員馬上指著一個方向說:「外國人請去XX號窗口。」留下一臉萌逼的我——我日語有不地道到還沒寒暄完就被聽出是外國人嗎…


可能是由於有些詞擔心別人聽不懂而說的清楚一些,然而本地人根本不需要說的那麼清楚,你造嗎?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很多人學外語其實還是將它作為一個功利的工具,而不是從語言本身去學習的。學語言的期初就像學母語一般,應該是無文字,有聲音和畫面的樣子。看我簡介,加進來,一起聊啊


應該是發音跟人家說的不一樣,就像老外說中文再好,咱們也能聽出來一樣


非語言類專業學渣一枚,談談我的看法。

從語音上講

1.各語言各地區都會存在著不同的發聲的方法,輕重,口型,部位等等。這些我們聽起來相似的母音輔音這些的,其實在不同語言中的發音都略有區別。當我們在識別語音的時候,就會套用自己以前的經驗,和自己的母語中的音相聯繫,從而忽略了這些細小的差別。仔細聽聽自己的發音,和那些native speakers的發音,你總會發現不同。

2.不同情況下使用的語調。其實不同性格的人使用語調的習慣也不同。強調的內容也不一樣。

從措詞上來說

不同地區的人用詞都是不同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也不同。而且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語言中的說法,意象這些也不同。人們對事物的理解也不同。

舉個有趣的例子,去看看英文中狗的叫聲和中文中狗的叫聲有什麼不同。一個是wof,一個是汪汪。這些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人們是如何識別語音的。把聲音和自己腦中已有的音相聯繫。

這些也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有錯誤的話,請指正。


1、音值不同。聽起來像是一樣的a、u,發音的部位不同。不用考慮太多語言,只留心普通中國人和外國人說英語的口音就能聽出來不同。輔音也存在音值不同的問題

2、口語、俚語、俗語等難以全面了解,辭彙不夠地道。


有些俚語你是學不會的


想起來我們高中一個同學,每次老師讓他念課文他的那口英語簡直就是磁帶版本的,我都不知道他是怎麼模仿的!那語音,那語調,真不是蓋的,不過沒聽過他除了念課文外的英語,不知道什麼樣。

先拋開別的很多上面回答里的很多不說吧,單就this,that,those那些th的發音很多人就不達標,而且這個習慣養成需要時間。高中暑假讓外教課時我們那個加拿大老師說天天對著鏡子不停練那三個詞,以後th都能不用反應正確念出來。一個很小的東西就需要不停練才能養成脫口而出的習慣,更何況其它的那麼多,所以說第二語言的習得還是很不容易。說出和母語國家一樣的不容易。


學了這麼多年普通話,一張口還能被聽出你是哪裡人呢


因為你本來就是外國人啊


因為你學的是中國外語,不是外語


推薦閱讀:

沒有基礎,如何學習義大利語?
會說三種以上的語言是怎樣的體驗?
有哪些值得背誦的法語材料?
為什麼背過的單詞在寫作時想不起來用?有什麼解決辦法?
學習外語時,背詞典是一個好的方法嗎?

TAG:口音 | 外語學習 | 口語 | 語言學習 | 外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