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時期,餓死軍人是否比餓死百姓更為嚴重?


一百多贊的答案都能被舉報,也不知道得罪什麼了。

視頻

《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的「樹葉訓令」

文字

  • 原出處:來源:河北廣播網  2015-07-29 15:13:59  責任編輯:蘇暢

    【晉察冀的紅色記憶】聶榮臻的「樹葉訓令」

    《晉察冀根據地的「樹葉訓令」

    訓令通常是部隊里以政治部名義下達的必須執行的命令,應該說級別很高,針對的是非常重要的事。1942年,在晉察冀根據地,由於日寇的封鎖掃蕩,邊區軍民經常忍飢挨餓。當時的司令員聶榮臻就曾簽發過一道訓令——《樹葉訓令》,內容是禁止部隊採摘村莊附近的樹葉

    為何部隊會因為一片小小的樹葉還正式下了一道訓令?在河北保定阜平縣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周慧敏介紹,1941年至1943年,邊區軍民的生產生活都處在最困難的時期,而樹葉便成了軍民最主要的口糧。聶榮臻司令員看到這一幕,於是下令不許部隊在村莊方圓15里之內採摘樹葉:「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食。」

    當年的情況究竟困難到了何種地步會讓軍民要以樹葉為食?在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我們翻看了影印版本的《晉察冀日報》,《晉察冀日報》原名《抗敵報》,是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機關報。1941年9月17日的報紙刊登著中共晉察冀北嶽區黨委的一封指示信,「敵寇秋季掃蕩邊區,已由分區掃蕩,進入嚴重的全面掃蕩。以優勢兵力一萬五千人,企圖打擊我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後方機關,大量破壞秋收」。

    這場秋季大掃蕩長達兩個月,在「反掃蕩」中八路軍與敵作戰800餘次,而這次日軍的大「掃蕩」使得晉察冀邊區中心北嶽區蒙受了空前的損失。對於這段歷史,聶榮臻元帥在1980年撰寫回憶錄時曾詳細講述過,其秘書周均倫,全程參與了回憶錄的整理工作,如今84歲的他,對聶榮臻元帥所回憶的那段歷史還清晰地記得。

    周均倫老人講道,日軍殘酷「掃蕩」後,雪上加霜的是1942年春天又發生了大旱,北嶽區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依據這段歷史,我們來到了河北平山、阜平和唐縣,這裡是當年晉察冀北嶽區的一大部分地區。

    從當時拍攝的三張歷史照片可以看到,低處的樹葉已所剩無幾,大家不得已就要冒著危險爬到高處去砍樹枝。阜平縣史家寨村村民張朝傑的父親曾是聶榮臻司令員的警衛,他父親常向他說起,群眾是如何采樹葉的。今年86歲的楊勝榮老人,當時是阜平縣婦救會成員,她告訴記者那時群眾對樹葉看得很重,因為它是全年的糧食。人們把樹葉弄碎了,蒸餅子吃,多餘的則晒乾後用布袋裝起來。

    在後來聶榮臻自己撰寫的《聶榮臻回憶錄里》,就著重提到了部隊和群眾遇到的艱苦情況。「一九四二年邊區財政會議期間,研究部隊給養供應問題時,我曾作過一次發言。我講到部隊給養困難,但是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困難。為了渡過難關,部隊要想方設法減輕人民的負擔」。

    但是對於部隊來說,黑豆也不夠吃,他們也只好采樹葉。今年93歲的趙福晨,1942年在唐縣和家莊村參加八路軍。他告訴記者那時八路軍一天只吃兩頓飯,每頓飯是三個二、三兩重的樹葉餅,吃不飽就多喝點野菜湯。為了不斷頓,他們每天出去采樹葉,而一顆大樹上的樹葉僅夠他們一個排39人吃上一天。

    當時,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就設在和家莊村,時任軍區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注意到部隊和老百姓因饑荒糧食不夠共采樹葉的問題。在北京,記者找到了朱良才的兒子朱新春,朱新春曾經也是軍人,如今他一直在專心研究,他父親在晉察冀的工作經歷。

    朱新春說,由於當時樹葉有限,而村裡百姓有老有少,父親發現這件事後就向聶帥報告。聶帥跟父親說,不能與民爭利,把樹葉都留著讓老百姓去採摘,我們就吃些黑豆。

    掌握了朱良才彙報的情況後,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便下了禁止部隊採摘村莊附近樹葉的訓令。在後來聶榮臻自己撰寫的《聶榮臻回憶錄里》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記錄「一九四二年春天,青黃不接,群眾和部隊都發生了糧荒,入春後,老百姓就把樹葉當成了主要糧食。我們部隊有的伙食單位,請示能不能採集樹葉,我曾要求軍區政治部為此發了訓令,部隊所有伙食單位都不能在村莊附近採摘楊樹葉、榆樹葉,要把它留給群眾吃。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食」。

    這個關於「禁止採摘樹葉的訓令」以布告的形式貼到了村莊周圍。布告貼出後,村民發現和他們一起摘樹葉子的八路軍不見了,他們找到了司令部。在《聶榮臻回憶錄》里這樣記述了當年的情景:「廣大群眾得知這個訓令後,很激動。他們找到軍區,找到邊區政府,找到我,要求收回訓令,說得十分懇切」。

    八路軍「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食」,一些群眾卻要求八路軍「收回訓令」,那是什麼讓軍民之間在那樣的困難時期會如此謙讓呢?這源於良好的軍民關係,從1937年10月晉察冀軍區建立後,部隊就一直很注重團結百姓。在當時的《晉察冀日報》上,我們經常翻到這樣的新聞,「在警戒線上幫助老鄉春耕;軍隊幫助麥收;為災民,子弟兵捐出了自己的一切」等等。

    最終,這個訓令不僅沒有被收回,而且還傳達到了晉察冀軍區的駐紮在北嶽區的各個部隊里。93歲的老八路軍戰士趙福晨說,當時部隊接到這一訓令後,有的戰士覺得,村莊周邊的樹葉不讓采,非要捨近求遠餓著肚子去遠處采,打仗還吃不飽肚子,心裡就犯起了嘀咕。

    對於少數戰士們的不理解,部隊軍官就針對性的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而更多的戰士,則是堅決執行這一訓令,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來自老百姓,依靠老百姓,不能損害老百姓的利益。老八路軍戰士趙福晨說,當時訓令雖然沒有提到違反了會被怎樣處理,但是沒聽說誰違反了。

    而為了度過1942年嚴重的困難,八路軍部隊開始了精兵簡政和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對於這段歷史,《聶榮臻回憶錄》上寫到,「機關部隊普遍制定了節約糧食計劃,所有脫產人員除傷病員外每人每天節約一至二兩糧食」。老八路軍戰士說,那時的節約官兵一致,沒有任何人搞特殊。八路軍通過大生產和節約運動來補缺軍糧,把節省下的糧食來救濟老百姓,軍民團結終於挺過了這段最困難的時期。


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當兵就是為了能吃上飯。


我也覺得很不對,國軍沒餓著,順帶著日軍都吃飽了,湯司令跑了之後,留下的倉庫里的白面據說夠日軍吃幾個月(說幾年的就誇張了),所以這句話要這樣理解:百姓餓死了不要緊,國軍必須要夠吃,皇軍更不能餓著。

有人拿列寧格勒舉例,我笑了,人家守住了列寧格勒,你守住啥了?毛子把糧食省出來給戰鬥人員殺敵那也是悲壯,咱這算資敵啊!


在戰爭時期,這句話其實是正確的,但問題在於,說這句話的國民黨軍隊是不配百姓去犧牲的。這就是你覺得又對又不對的根源


蔣鼎文啊,豬都不如的那位?

話說「有人」編出了那個徐州派不出一虎,也應派一狗守門 誰想派了一隻豬來的段子之後,顧總長如此辯解:蔣銘三日嫖夜賭,實在不堪用。

河南旱災那回,其實蔣鼎文並非蠢的看不出天災,也曾有愛民之心,報請上峰削減軍糧。誰料被上峰訓斥,說他不務正業,插手民政。

後來災情明顯,終於減免錢糧的命令下來了,務正業的民政那邊沒提蔣司令首倡的光輝事迹,於是蔣銘三就發了瘋,第一戰區的軍糧一顆也不準少,這也叫務正業。

國軍嘛,大家都懂,征來的麥子還是進了投機市場。


軍人就是保衛國家守護百姓的

而一個國家百姓就是根

軍人也是由百姓參軍而來

沒有百姓 哪來的軍人-_-||


感覺吧,當時正好是二戰中打的火熱的時候,國內也比較動亂。日本侵略者只能由中國的抗日武裝硬撐,老百姓的作用則是被忽視了。畢竟全是用飛機大炮毒氣武裝到牙齒的日本正規軍,中國軍隊本來就差了一截,再吃不上飯肯定打不贏了。如果軍隊打不贏,那麼百姓即便活下來了也是任人宰割的魚肉。日本人可以燒殺搶掠,中國軍隊也強制交糧,這在當時看來好像也沒什麼不對。畢竟都是要被搶嘛,在軍隊看來,給中國軍隊搶了總比落到日本人手裡好。不人道是肯定的,但是在戰爭中人性已經弱化了,許多不合人性倫理的東西都在戰爭中隨處可見,當時人命不像現在這麼值錢,國難當頭人權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一邊是素未謀面,沒有出力打鬼子的百姓,一邊是同生共死,患難與共的兄弟,抉擇並不難。(趕作業到晚上,累的不行了,有點語無倫次,見諒。)


如果是蔣鼎文,湯恩伯,(解放戰爭的張靈甫),我的觀點是他們不配。

同時,當時的老百姓和歷史也都給出了回答。

無論如何這兩個豬頭都打不贏戰爭。

中共系統也是有過類似的,他們選擇保老百姓(不是全部,我承認),中共也有過壓力大的時候徵稅過重的情況。

至於今天的解放軍,如果必要,應該去做。

它即是策略也是現實。


場景一:

俄國彼得格勒,要求麵包的婦女上街遊行,要和平,反對繼續戰爭。

沙俄警察說:餓死一個彼得格勒人,土地還是俄國的。餓死一個戰士,土地就是德國人的。


餓死軍人國將不國 餓死百姓要國何用


當然

軍警乃是國家統治工具 平民是基本生產單位 比喻的話就是牧羊犬和羊的關係

餓死一個你的手下幹將和餓死一個路人哪個對你的利益傷害更大?

比如自然災害時期雖然餓殍不少 軍隊伙食也不好 放開量吃飽還是沒有任何問題


如果軍人都餓死了,老百估計百不存一


我認為是。

餓死一個軍人,就是餓死一個經過訓練的百姓。經過訓練的百姓當然比隨機的一個百姓更有用。

所以無立場的去分析的話,餓死一個軍人比餓死一個百姓更為嚴重。

強調,是一個,或者說是每(死)一個。一片的話,那說不清楚了,一片可以是一萬可以是一百萬。


保大保小的問題換了一張皮。


軍人來源於百姓。沒吃飽的軍人會軍變,引起政變;沒得吃的百姓會起義,同理引起政變。


這是站在掌權者的位置上說的話,自然不可只論對錯。掌權者需要軍隊來鞏固他的政權,他當然這麼說。百姓和軍人同樣重要,軍人若是餓死,還會向百姓徵兵。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也許餓死和戰死並沒有區別。


「軍隊是為了保護平民」這句話說得好聽,但大多是宣傳。到了至關緊要之時,部隊和平民只能包一個,絕大多數領導者都會選擇軍隊。

例如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戰最終讓德軍900天都沒能攻下。。。。。。。但列寧格勒最後統計餓死平民數十萬。。。。。。蘇聯人民真有覺悟啊,寧可自己餓死,人相食,也要給軍隊留下糧食以保衛列寧格勒。

「在872天的圍城戰中,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當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生還者吃光後,城內出現人類同類相食的情況,列寧格勒警察因而組成一個特別師以阻止人類同類相食的情況發生。」


戰爭時期,軍人保家衛國,大概是對的。可是從人性角度,沒有誰更重要的說法。


廣大的利益體中,最值得犧牲的一直都是餌料,而不是刀刃。


在起義的時候,軍人的破壞力萬倍於百姓。。況且,沒有了軍人,誰去鎮壓起義?


這句話要分開來看,後面那句國將不國,其實有點唱高調,為的是政治正確!

這句話是可以這麼理解的,百姓快餓死了,會賣兒賣女,逃荒,甚至落草,但軍人快餓死了,會嘩變,前面那個沒有槍,後面那個有槍,僅此而已


這個邏輯是正確的,試想沒有內憂外患,僅僅是天災的話不至於發生大規模餓死人現象。《火鳳燎原》里荀彧收買人心不就是用的這個說明的,今天討袋米,明天討口飯,災民還是災民。只有國家強大,人民安定了,才能正真保護人民。

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到蔣公的部隊嘛……


糧食國軍不拿等著日軍拿?


推薦閱讀:

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的,為什麼他們成功了,我們失敗了?從中我們能獲得什麼樣的啟發?
如何實現自我教育?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培育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定義是?
刀塔主播說的容錯率是怎麼回事?
如何看待村上春樹所說的:『』得到之時便是失去之日,追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

TAG:思考 | 人性 | 戰爭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