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烏鎮互聯網醫院?

烏鎮醫院據說將成為電子處方,網售處方葯的試點醫院,

1,互聯網醫院能夠解決那些患者問題,又不能解決哪些病症?

2,電子處方流不考慮政策影響,會受其他什麼影響?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利益相關:醫療互聯網從業者

知道這個烏鎮互聯網醫院可以遠程診斷並且開藥時,我驚呆了… 因為最近我們還在討論相關部門說的不能用互聯網直接對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呢。這就像我們還在擔心自己是不是涉嫌「倒買倒賣」但突然發現某個倒爺已經帶上大紅花被當眾嘉獎樹立為致富典型了。好吧,我只能說,乃們真會玩。。。

回答問題

1,互聯網醫院能夠解決那些患者問題,又不能解決哪些病症?

2,電子處方流不考慮政策影響,會受其他什麼影響?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首先要對互聯網醫院做個界定,我們可以假定類似烏鎮互聯網醫院的這種才叫互聯網醫院(其實有更多形式的,比如我個人覺得所謂互聯網醫院有個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患者數據和診療數據在雲端」)。

烏鎮這種遠程診斷為基礎的互聯網醫院能夠讓患者少舟船勞頓,有些患者不去大醫院見一下名醫,就總覺得自己家周圍的醫生說話不靠譜,但很苦逼的是,飛了3000公里花了3周掛上號見了名醫3分鐘很可能一句「你這個沒多大關係」就回家了。那直接家門口就能見到名醫(雖然是視頻溝通)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然而,醫療除了醫生能力之外,還需要各種檢驗檢查作為支撐,互聯網醫院如果沒有各種齊全的檢查設備,相當多的病症就無法下診斷。接著,診斷之後就是治療,相當多的疾病光是開藥是不行的,比如多數外科疾病,能不能做手術也是互聯網醫院必須要考慮的。

電子處方是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理論上來說,除非醫院裡真的沒有大夫,都是通過遠程診斷,否則從慣性來講,開實際處方即可,問責對象與機構明確。如果電子處方確實能夠走通,那直接讓患者在沒有線下實體的互聯網虛擬醫院裡看病才是更經濟的,在家裡上網就行了。如此帶出的問題是:如何保證電子處方不被偽造特別是批量偽造;如何保證不亂開;如何結算;如何處理醫保問題;處方開出後是否能到附近醫院拿葯;處方出現醫療事件向誰追責;如果追責相關法律是否要改寫;等等等等。

總體而言,我對現有優化資源配置為主的「互聯網醫療」並不看好,醫療是一種環環相扣的特殊服務,大醫院不是一天兩天建成的。但我對利用互聯網等技術改進醫療服務質量更具信心,利用基因技術研發出某款特效藥,利用智能硬體將某種大型設備才能做的檢測變得觸手可及,等等,比倒騰資源更有趣、有用、有逼格。

---------------------------------------------------------------------

想到一些其他的,也是比較有趣的:

開藥的那位大夫王建安主任也是我們的簽約專家,然而,我們簽了好久了但產品沒有啟動,結果人家已經在別的平台開始工作啦。所以醫療平台們每每號稱有幾十萬醫生,真是然並卵。。。咦,這麼說好像是打自己臉啊。。。

這次開的葯呢,是心血管領域常見的葯,關於某藥廠這次賺大了之類就不說了。我是想說,「以葯養醫」不僅廣泛存在於醫院裡,也廣泛存在於互聯網醫療領域,比如我司,基本就靠醫藥廠支撐到了今天。。。咦,誰在打我的臉?


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一張處方單將會引發一場「連環地震」!》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長

最近兩日圈內不少人都在為所謂的「第一張互聯網醫院電子處方」討論,當然圈內著名的「有魔心沒魔術」的謙哥發文澄清它並非第一張電子處方,事實上各個網路醫院都曾經走通過也流動過,只是規模大小的問題,所以關於這個屬於廣告營銷的問題我們就不再討論了,但這張處方單折射出來一些非常大量的信息,我們需要進行重新解讀。

首先你會發現這張處方單的開出,醫患雙方並沒有見面,沒有到醫院進行就診,而是在遠程視頻會診系統。還記得去年衛計委某些人公開多次重申的所謂網上不能進行「醫療行為」只能進行「相關諮詢」,那麼這次既然連葯都配了,顯然是一次醫療行為,就不能用擦邊球來解釋了。這是在某地互聯網醫院的平台載體上進行實現的,因此是一次官方層面意義上的突破,並且負責診療的醫生是一位公立醫院名醫,體制內的著名教授。

去年我曾經發文說關於這個衛計委所謂規定的解讀「是一定要在醫療級別的機構內完成」,其本質上是為了突顯他們在過渡時期權力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事實上這張處方單又宣告了一個國家導向型信號,將鼓勵多點執業,尤其是自由執業。而未來將會由醫生自由選擇何種出診方式、何種醫療質量管理方式和何種醫療風險控制方式,也會帶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監管方面的改變,這也就是說由互聯網技術創新驅動的整個醫患雙方醫療模式,包括跟醫院、行政和醫藥等生產關係的變化,整個醫療生態將會部分重構。

因此所謂鼓吹移動醫療移不動的人,什麼控制醫療風險之類很多都是屁股決定腦袋,不少言辭是危言聳聽,其實根本沒有意義,絕大多數慢性病的患者去拜訪醫生就是去開個檢查或複診配藥,這占慢性病門診量的百分七八十以上,尤其是經過視頻和其他輔助技術後,現場和非現場對常規疾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誰又告訴你當面診療的誤診率和醫療差錯更低呢?事實上由於門診的擁擠和高強度勞動,恰恰相反。若化驗單報告由第三方檢驗上門或者是到就近的部門檢驗解決之後,這個風險將更是會降到比較低的水平。

再看到這張處方單的意義,它出自某地互聯網醫院,它周邊的居民還是十分有限的,但是這一個點卻可以成為多點執業或自由執業的一塊根據地,通過無邊界的互聯網技術甚至可以發散到全省,有可能進展到全國,還可以實現「醫生to醫生」之間的會診模式,還能分診轉診,也可以直接進行診療行為。這樣我們發現了另一個政策壁壘的意義,雖然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過渡性政策,需要有一家線下的機構承擔了這次診療的責任並提供了一個載體。

由這個事情大夥可以發現,其實這個載體本質上是拿一個牌照,通過這個牌照就可以進行無邊界的醫療服務競爭,擴大服務半徑和醫患雙方的便捷程度,同時還不用付給所謂的醫生全職報酬,而是採用按次、效果付費或者有收入再分成的方式,這樣一次固定資產投入建設之後,未來的收入可能突破天花板並且它的邊際成本是逐漸下降的,當然需要一定的業務體量。

所以再往上延伸你就會發現挂號網,丁香園還是平安好醫生,或是現在很多的移動醫療公司想要建立的線下診所,其實並有太大的複製性,也談不上是漂亮的資產模型,即使動靜很大的丁香診所由於領導者選址愚蠢失誤,到現在都沒有開,但是對他們還有一個價值就是牌照,可以做一個據點進行醫護人員註冊,比如說丁香園可以把很多護士都註冊進來,給他們糖尿病的管理軟體提供一般的常識性諮詢問答和簡單診療,還能節約成本,以單鏈來進行全方位布局,在天下大亂的過渡時期首先進入貌似合法的狀態,當然現在不能細看合規的問題,細看都是事。

再往下延伸你會發現,如果未來政策進一步發展,並不需要所謂的互聯網醫院載體和三面的交互,特別是如果有了第三方的檢驗上門、處方葯的網售、移動PACS醫學影像輕量級的傳輸和會診系統,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在網上或APP上直接完成,最後又完成了去中心化,這可能是一段時間後比較終極的形態,由醫生和患者來自行選擇,並且衛計委和醫保商保通過醫療治療管理及數據分析,一樣可以進行醫療質量審核與控費監督等等。這給了那些鼓吹「移動醫療移不動」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全中國符合簡單配藥包括一部分簡單癥狀形態學科室的出診,至少能夠佔掉整個中國診療次數的一半以上,如果可以進行互聯網診療完成其中一部分,隨著生態演進,它就會重構一個生產關係。

倒過來再看這張處方它的意義同樣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發現,這是我一年半之前做的一個結論,如果沒有處方葯的網售就不可能有自由執業,我現在還是醫生,假如給患者看完後讓他去隔壁醫院去挂號買個葯,那這事後果很嚴重啊,所以處方葯網售是自由執業的前提,同時大家也看到了,處方葯網售的單子從何而來,一定還是以多點執業或自由執業的醫生為主。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這張處方單的信息是商品名,姑且不談是否有贊助等原因,很可能只是個意外。之前有些地方性政策和公司策劃說,用化學名來進行代替商品名,通過上網詢價比價由患者來進行選擇,但實際上同一化學名的品規、劑型,包裝和使用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你是否能把全國生產同一類藥品的廠商統一,只有「一個品規」呢?如果統一規格會不會造成新的壟斷和妨礙患者多樣化選擇的問題呢?由此可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連整個中國醫保招標都做不到,所以即使在上面不打商品名是不可能的,即使括弧加上化學名,最終這還是一個導向型的行為,患者雖然可以提意見或者進行反向選擇,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還是會以Follow醫生的意見為主。

由這張處方單,我們可以預測廠商對醫生的學術營銷和市場推廣,絲毫不會因為處方葯網售而有所下降,反而可能會上升。這是為什麼呢?由於原來藥品必須要先是在醫院裡,由於醫院管理層和葯事委員會的利益驅動,地方限制,供應鏈和糾紛問題或受制於很多其他的原因,並不是所有的葯都有的,這樣有時候醫生想開處方時也沒有辦法。所以醫藥廠商要同時去搞定醫院、供應,再去對醫生進行推廣,中間消耗沉澱了巨大的成本。但是網售處方葯之後,它的產品的SKU理論上是全有的,競爭是無邊界的,而這種無邊界的競爭會形成一種新的優勝劣汰,所以怎麼樣讓這種效果好、對患者最有利的好葯讓更多的醫生知道,並且進行處方導向,這是藥品整合營銷新的巨大的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藥品生產廠商還有一部分成本是招標引起的,前面也講過進醫院所需的巨大談判成本,未來在慢性病複診配藥領域,網路問診閉環和自由執業會從另一個維度會對這一部分的成本進行「降維打擊」,如果進行有效的醫生導向型營銷,這塊市場費用顯然會上升,那這對整個移動醫療行業是個巨大的市場機遇,尤其是醫生平台式的企業。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醫生平台或醫生社區類的企業獲得了巨大的溢價,而很多投資人和同行都看不明白,這其中有未來的趨勢,好像總認為醫藥電商能夠獲得更大的溢價,事實上可能是相反的,醫藥電商由於紅海競爭,未來主要是價格競爭和供應鏈成本控制能力的競爭,而醫生社區將是一個是按「效果付費」的增量型輕資產業務,這兩個的商業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生社區的商業價值並不低於醫藥電商。

由這張處方單我們還會看到未來電子簽名的市場價值將會出來,同時還有醫保、商保未來一定會進行對接為其支付。前天習總書記說的關於「三保合一」還有「分級診療」,整個醫療行為政策將會大規模地向如何能控制醫療總成本上進行傾斜,這是國家戰略!所以這種方式將會對二級醫院產生巨大的衝擊,因為二級醫院本質上是為周邊一定公里半徑內的病患服務,慢性病患者配藥是其非常大的收入來源,如果這項收入來源哪怕是下降20%,他們的經營狀況就會大幅度滑坡,病人來源就會減少,醫藥人才也會逐漸流失,最終形成一定的「沉船趨勢」,因為這些機構原來是以行政區劃和人口分布由衛計委等相關地方部門進行人為設定的,而並非市場化形成。

未來一個個自由市場化的醫療主體,將會形成螞蟻啃大象的壯觀景象,將會對這一系列的二級醫院及中間形態的大型診所發起衝擊,同時通過產業鏈的傳導也一定程度上分流三級醫院的客流來源,當然三級醫院由於供不應求,短時間內是看不出來的。

從這張處方我們發現,醫藥配送鏈沒有那麼誇張,不是所有都需要冷鏈配送的,絕大多數常溫的以口服片劑為主的慢性病藥品,常規配送即可,因為患者從藥店去拿也是這樣的。那後面就會有一個藥品監管碼的追溯體系,進行全流程的把控。不過該監管碼雖然會在阿里的控制下,但必須應該會向全社會放開,總不能阿里健康的app一掃監管碼就會有東西,還「無意地「導流給它的天貓醫藥館,而我們其他的app一掃卻什麼都沒有,這塊必須有一個公開的說法而不是含糊不清,或者用所謂程序上的拖延卻事實上造成了讓阿里健康先跑的局面,這是另一種不作為的利益輸送,來自國家壟斷機關。

由此也會有一些延伸的商業利益。慢性病的處方葯應該是先從「白名單」開始,以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為核心進行體系的流轉,隨後可能會逐步開放至其他領域,我們認為處方葯網售試點即將放開。

最後,很多葯企日思夜想的EMKT案例還在哪裡討論效果啊,KPI啊之類的,本張處方單顯然是一個有策劃的「事件營銷」,因為第一單當然可以由平台把控,都準備好造勢和全程錄像了,所以該事件給輝瑞製藥和立普妥至少相當於超千萬的廣告價值,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從醫生到老百姓進行一次大範圍覆蓋和市場教育,本e-marketing案操盤與推廣節奏非常值得學習!


作為一個烏鎮本地人,我認為至少現階段這個互聯網醫院並沒有帶給我們多大的幫助。

本地人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烏鎮的醫院不靠譜,感冒可以去看下,一般覺得嚴重的病都會去市裡的醫院,這是近幾十年來人們形成的一種觀念,想讓大家突然改變這種想法,短期內比較困難(即使你說現在有名醫給你遠程診斷,許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還是不會接受的)

現在烏鎮互聯網醫院那幢樓蠻冷清的。

不過未來么,應該還是很有前景的啦


一,對於好大夫,和春雨醫生,等醫生問答社區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他們所謂的輕診療,實際上就是在遮遮掩掩的打擦邊球。接下來他們只要,註冊一個實體醫院或者診所,然後把目前他們能夠合作的醫生自由執業註冊到該醫院,那麼,按照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模式他們就,完成了合法。

二。每個人在家就把病看了固然很理想,但是短期之內不現實。因為醫療診斷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檢查結果,和,相關配套的遠程信息傳輸。因此,互聯網看病還需要一個對接點,可能是,單位職工醫院。社區衛生中心,老年社區診所,私人醫院。甚至藥店。而不是目前,衛計委心目中遠程醫療核心,縣級人民醫院。


前些日子看到騰訊研究院與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一個《2016中國互聯網醫院白皮書》,我選取其中對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描述,搬運過來供參考。

白皮書中根據醫療服務、醫療資質、連接廣度、連接深度、連接維度五項指標對當今的互聯網醫院進行了評定,烏鎮互聯網醫院因為「線上線下閉環、具有醫療資質、有全國的醫生資源、可連接醫療大數據、醫藥險全要素全整合」獲得了5顆星,排名第一。

在附錄中,白皮書有對烏鎮互聯網醫院單獨的介紹,就不提煉了,直接貼圖:


這個醫院現在還開嗎?還有營業時間是什麼時候你知道嗎


推薦閱讀:

開發哥哥們喜歡什麼聖誕節禮物?
國內有沒有類似 Heroku 這樣的能部署 Node 的雲服務平台?
如何評價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
為什麼國內瀏覽器出不了巨頭?
把互聯網思維與傳統重工業結合有哪些可行思路?

TAG:互聯網 | 醫院 | 互聯網醫療規範 | 挂號網 | 電子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