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怎樣做到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中的無我?
人的心中應該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可是我很難做到無我怎麼辦?我太過於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太過於在乎他人對我的評價。太過於敏感。很困擾於這一點。請問要怎麼修鍊。
謝@慶麟邀。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修行之初不應把精力浪費在如何做到無我之上,而是應該把精力用在如何明心見性上面。
這是非常關鍵的邏輯遞進關係。一個人沒有獲得自性本來清凈的力量加持,所有的功夫都是在識心妄想的迷宮中打轉,進進退退必無可能達成「無我」的解脫。
所以五祖在六祖惠能開悟後才有感而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對自我形相的執著對他人形相的執著對一切眾生形相的執著對壽命相續形相的執著摘一段以往的對話錄(不是針對題主說的):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即使是大多數初悟本心的人,依然會被世俗凡情所糾葛纏繞,這就是生活。只是明白了之後,便不會抗拒,而是坦然接受人生種種如意與不如意之事,並令心不染著。你區區一凡夫俗子,又如何能以賢聖的作為要求或標榜自己呢?把修行和生活對立起來,左顧右盼進進退退,自己識心玩弄自己,又怎麼可能會有進步?我們修行,至關重要的,並不是讓自己活得高尚,讓自己沒有七情六慾,或成為大師廣收門徒,都不是。至關重要的是什麼?必然是開悟自心,獲得正見。除此以外任何作為,都是得失,也不離成敗,終歸無個著落處。
如果明白自己修行是為了什麼——明心見性。那就可以坦然接受生活,而不是抗拒。同時為達此目的而不遺餘力。「欲無煩惱需無我,各有因緣莫羨人」 佛教認為如果能做到「無我相」,那就幾近成佛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至少可以擺脫煩惱障。
很多人都能在知性上接受「自我是虛幻的」這個說法,卻依然緊緊抓住幻覺,認為這個自我是真實的。
佛家有一個故事,有一天,蘇東坡自認在禪方面已有很大的收穫,遣仆送一首偈呈對江的佛印禪師,禪師打開一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禪師閱後在原紙上批「放屁」。僕人把信帶回給主人,蘇東坡一見禪師批了放屁兩個字,立刻過江去質問。蘇東坡之所以過江去和禪師算帳,表示他生了氣。後人戲稱「八風吹不動了,還是被一屁打過江去」。
蘇東坡為什麼生氣?應為內心有「我相」的執念,如果佛印罵的是一個與蘇東坡不相關的人,蘇東坡是否會生氣呢?估計不會。
一切的喜怒哀樂嗔怨痴皆是因為無法"忘我",如果你經歷的一切都與你無關,你又何必心起波瀾?所謂」毀譽不動」,」哀樂不生」。
為什麼會喜歡別人?難道不是因為「我」需要對方?為什麼討厭別人?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讓「我」不舒服。為什麼要生氣?難道不是因為觸犯了「我」?
「我」是無處不在的,為什麼要有微博,要有朋友圈,因為需要「人相」來放大自我。為什麼聽到別人罵你想辯解,聽到別人吹你逼你不爽自己也想一吐為快?因為觸動了「我」的槽點。為什麼我有傾訴的慾望?因為「我」有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什麼需要找對象要找高富帥?因為「我」需要安全感。
很多人說自己是為別人活著,而實際上他們也是「自我」的奴隸。
「
有我」之境不僅是喜怒哀樂的源頭,也是影響我們判斷的主要原因,「人不能有所蔽,有所蔽則能見秋毫,不見輿薪」,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被」自我」蒙蔽。
在個人領域,感情的親疏會影響認知,對自己的東西總是要高看幾眼,對別人東西免不了鄙視一番,自我認知是非常難的。
而在公共領域,例子就更多了。很多網民一看到官二代相關的新聞就義憤填膺,說到底還是因為「自我」和「自私」,將自己投影成了被政府欺壓的弱者,但是這是往往和事實無關的,比如「葯家鑫案」,「我爸是李剛」案。為什麼看到類似案件網民總是群情激奮,拍手叫好,拍案叫絕,或者罵不絕口,說到底還是為了「自我」,發泄自我的情緒,泄憤,畢竟憋了很久了,事實嘛,其實一點都重要,何必關心呢?隨手轉發隨手罵,還可以標榜正義。
另外一個例子,人們看到腐敗案件總是要問候祖宗十八代,但是卻又希望有親友從政為自己謀私利。大家恨得不是貪,而是恨「我」不能貪,或者說恨他在貪「我」。
當然,自我實現的慾望未必是壞事,但是如果不能實現或者還在實現途中,煩惱也因此而生。要想擺脫痛苦和煩惱,需到達」無我」之境,需破」執著」,即擺脫我執。
大部分人做不到真正的「無我」,有些人也不願意,畢竟「世人皆言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我們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通過看淡「自我」,來緩解和減輕煩惱。
很多人的問題則只是需要從「小我」修鍊成「大我」,便省去大部分煩惱。
------- 關於題目中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金剛經裡面原文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有一種解讀是無我是對「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概括。
「我相」是總說,」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分說,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相」,凡是可以證「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樂,讓自身意識到「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感受痛苦、快樂。其他如救濟窮困、慈心不殺、發菩提心等都足以證明「我」的存在。"人相",有我就有人,與自己對立的那一面就是人。人的存在只是通過「我」的感覺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於自己的感覺,使我們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相對待,沒有了我相,便沒有了人相。「眾生相」是包括所有那些或許沒有必要與我們有關係,卻仍然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眾生。「壽者相」是從時間來看「我」的存在。它牽連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眾生相。---EOF
呃…………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不是「人的心中應該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錯誤的概念,也是錯誤的表達方式,準確地來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我」的事實真相,無論你現在是否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我」的真相都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這句話的後面必須要加「相」這個字,否則就成為斷見,斷見是邪見之一。
一個人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並不是問題,正是因為你有在乎,所以你才有了修行的可能,否則你連修行的基礎都沒有,而且,修行並不是讓你不在乎自己內心的感受,相反,修行讓你更關注內心的感受,讓內心的感受成為禪修的所緣,這才是真的修行,而不是無視它,無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那是自我欺騙,不是修行。
至於你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這個跟在乎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乎別人的評價是來源於你對自己的不自信,你需要依靠他人給你的認同,還確立你自己的信心,而你之所以不自信,要依靠別人的認同來確立自信,是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你不能確定自己所言所行是否正確無誤,自己沒有給予自己充分的自我認同,這個自我認同不是你自我欺騙得來的,而是通過做正確的事情得來的,比方說誠實守信,比方說堅守五戒十善,比方說做任何事情你都會問問自己,有沒有守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當你自己堅守了一些做人的標準的時候,你就會有自信,就不需要再依靠他人的認同來獲得自我認同。而這個部分不是禪修來解決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努力精進的修心改過來的。
當你從心堅守五戒十善,你必然會對自己有信心,這一點在現代心理學中已經得到了證明——誠實的人會對自己有信心,因為誠實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自尊心發展程度,所以反之,如果你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這說明你的自尊心發展程度是有問題的,唯一改變的方法就是持守五戒十善,奉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除此之外,別無他路,如果有人告訴你還有別的方法,要麼他是個騙子,不但欺騙你,也善於自我欺騙;要麼他就是別有用心,試圖利用和操控你,要離這種人遠點。
另外,相要證得「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持守五戒十善,但是,不是常人所講的行為和言語上的戒,而是從心持守,看住自己的心不去造作惡業,使心靈慢慢得到凈化和培養,如此加以時日,輔以禪修,聽聞正法,很快證得。
特彆強調一點,別以為證得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行就得了什麼成果,就有什麼了不起,證得空性,不過是剛剛摸到佛法的大門而已,多少人在這之後迷得一塌糊塗,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菩薩,化現世間來濟世渡人來了,其實全是胡扯,落入了修行上的唯物主義……真正的修行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證得無我只是剛剛起步而已,而且真的證得了空性的人會更努力精勤地修習五戒十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絕不敢停留半步——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以下內容出自正信佛法體系「三十七道品」之「八正道」的「正見」,破除「五種邪見」中的「執取五蘊為我」的「身見」。
!人是感受、思想、行為、認知、物質(受想行識色)的混合體。
!缺了任何一樣,都不是我。
!單拿任何一樣,也不是我。!所以說,「我」是構合而成。即便有輪迴,參與輪迴的也是「五蘊」,而不是「我」。由此,建立在「我」上的人、眾生、壽者(古代翻譯不恰當,應該是涅槃)等觀念,就都應該被破除。
那麼「別人」,在這個視角下,也就是一大堆神經元、腦電波、行為、器官、分子的構合,把觀念細化到這個層面,就是破除了浮在人相上的觀念。
別人對你的看法、評價等,就是能量、物質、波動的刺激與被刺激…本質上是地球自己刺激自己…或者說是化學現象刺激化學現象…拓展到整個世界,不是從人,而是從本質的物理化學等視角看待,由此內心沒有波瀾,就是無眾生相的視角。
類推,涅槃~也就是安於禪定而不是從根本上轉換視角的「涅槃」,也是需要破除的。
……自己體會吧,說多了也是白說。這樣修無我: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人生的修行就是這樣,不要掙扎,善識人之苦,善忘人之過。
人不明白你的苦,不明白你不明白之苦,面對,承認,接受,放下,如此而已。
人生一世,七情六慾,無我非無欲,既是肉身,自有需求。
忍是堵,受是疏,想獲得內心平靜,學會面對、承認、接受、放下,萬事從頭開始,不要過於執著,妄想一步登天,此眾苦之源。我人眾生壽者實際上就是我相外加三種我相的三種角度,人相是現在我,眾生是過去我(過去一生又一生故名眾生),壽者是未來我(義凈翻譯為更求趣相,指死後會不斷的投胎轉世)。所以四相都是我相,也就是我執或者我見。我見的破除實際上在原始佛教中交代的十分清晰,大乘佛教把這個問題抽象化了,所以很多人概念不清。
對於我見的破除主要是靠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三世兩重因果,體現出過去我,現在我和未來我的三世緣起,所以根本不存在永恆的我。過去的我因為無明而導致身口意三行從而使得我繼續輪迴投胎,投胎到今生的名色受精卵中,此受精卵發育成型具備了六根而出世,接觸六塵後產生了識,因為識的產生從而有了苦樂的感受因此又會產生貪愛,隨著年齡的增長貪愛會逐漸形成世俗觀念而對人生產生種種執著,因為執著就會造業從而導致來世的輪迴,今生一死,來世又出生,從而再一次的產生老病死。
以上一段如果看明白,並在禪定中實證到,就算破除了我見,因為明白了三世的我全部緣起性空,沒有實在的我存在。這十二緣起實際上也是三世因果,可以斷除種種煩惱,這就是金剛經中四相的破除方法,在原始佛經中可以找到系統的修學。
我覺得可以學習下《大乘百法明門論》,學習下為何說我們的心中各種法都是無我的。
拜佛念佛、禪修打坐與楞嚴經、真心、神我,一切法無所住、無所得、無所有的話題
拜佛念佛、禪修打坐與楞嚴經、真心、神我,一切法無所住、無所得、無所有的話題
爵士貓3 分鐘前
楞嚴經那是騙人的,心是精神層面的,七處征心全部是物理層面的尋心,直觀的想想,能找到心嗎?這種騙小孩的把戲怎麼這麼多成人上當?這難道不是自己騙自己嗎?精神層面的心被問了7個物理空間的地方,最後講心找不到,這連幼兒園小孩都能想明白的道理,大人們被蒙了一千多年。
師兄現在是刀鋒犀利呀。感覺師兄功力突然大增,可以直達佛學的真正境界了。網上已沒有幾人可達師兄的功力了。只有真正明了【我之本無】【法之無執著】,才可真正明了世界之實相。靠那些所謂的禪修,以為打坐就可以達到明了世界之實相,實在是可笑。妙境法師,在瑜伽師地論的講課中,就不客氣的嘲笑了這些看法。
這禪師他要喝斥我們,就是說『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這個喝斥對不對呢?也有一點道理。我今天因為第一段文,很瑣碎,有的時候那一個字要查字典,要把它唸准了。還有這個名相呢?有的時候要查查大辭典,查了好多的大辭典。然後今天早上本來是要靜坐的,靜坐的時間都被佔去了,只坐了一刻鍾,坐了20分鐘,我心裡就想起來這句話,這〈證道歌〉這句話,這個『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但是我又想出一個自圓其說的道理來,就是這句話「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就這句話。若是不學習經論的話,尤其是你若不學習唯識的話,你很容易一靜坐的時候,我歡喜坐禪,禪是最重要的,學教、分別名相那是自找苦惱。但是你很容易走差路,很容易走差路,什麽呢?坐那裡因為沒有得定的人,當然是心裡妄想很多;得了定以後,明靜而住、念念相續、無散亂轉,這個明靜而住,一坐坐七天,或者坐一百天,坐這八萬大劫,那很容易你就意會到這一念心就是常住真心、性靜明體,沒有生滅的,這就是佛性,我就是佛!很容易就會想到這裡。
但你若是想學習過唯識的話,「種子依」這個識是由「種子」現行生出來的,而「種子」是一剎那一剎那的,識也是剎那剎那的,都是無常的。那裡是常住真心?這就是一個問題,這是個問題,你又不知道;你若不學習,很難知道這件事情。他說的不對,那麽你敢說是《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彌勒菩薩是未來佛,其實現在就是佛,你說他說錯了嗎?你敢說這句話嗎?你『不懼無底深坑苦,視之如糞土』。不過這件事,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說是玄奘大師那時學習了多少佛法,學習了《涅槃經》,我們看《玄奘法師傳》,他第一,最初開始學習的佛法就是《涅槃經》,學習了《涅槃經》,他學習了《攝大乘論》、《俱舍論》是後來。他那個時候才有這個疑問,說是究竟是南道對?是北道對?當場是現場有疑問。我們現在學習也是一樣,因為你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經論,一下子就畢業了,就是你學過有時候還是弄不清楚。
所以這個地方,有的時候說是常住真心,有的時候說剎那生滅,你怎麽決定?你心裡面怎麽樣,有什麽感覺?這是個問題。所以「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這個眼識的生起要依賴眼識的種子,種子一剎那現,就是一剎那的眼識;這一剎就那就滅了,所以眼識也滅了,要一剎那、一剎那的這樣生起。那麽從這裡說『分別名相不知休』,「分別名相」裡面也有好處,也是有好處的。
歡喜坐禪的人,他懶得看經,不大願意看經。看經費眼力,坐那裡多舒服呢!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若讀了《愣伽經》,然後再去讀這個《起信論》的話;或者先讀《起信論》,再讀《愣伽經》的話,思想上就會有問題,會有衝突的。你讀了《愣伽經》,把這個《愣伽經》藏經裡面有三種翻譯,都可以讀。然後讀《愣伽經》,讀《起信論》,讀讀《涅槃經》,再讀《大智度論》,再讀《瑜伽師地論》,我認為這個人,他的思想自己在作戰。他一定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修空觀,修的是什麽空觀?什麽空觀都可以修,但是這個我,這個真常不可以空,它就是會有這個問題。會有這個問題,如果他也容易就會知道這個是我。很容易執著這個我見。這樣說,這個我,最後的這個我不能斷,最後的我若不能斷,這個人是什麽樣的人呢?我以前說過,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密》,你們各位有沒有讀過?他解釋非非想定的時候,這個非想非非想究竟是什麽東西呢?智者大師說,就是那個修行的人,是『真神不滅』。『真神不滅』的這個「神」是什麽?「神」在《智度論》上常就指我說的,就是神我,神即是我也,『真神不滅』,是真我不滅是這麽意思。這個我是不滅,其餘的一切法都空了,我是不空的,是這樣意思。那麽這個非非想定,連初果都不如,連初果都不如,還是個凡夫。
若以真常唯心的觀念與方法,能修空觀不必修無我,可以達到何種程度?你想一想。當然這個真常論者本身來說,那他就是佛,我就是佛,自然是這樣子,自然就想到這裡。那你說他是和初果也不如,這是不可以的,不能這麽說。所以這樣子說法,我們學習佛法的,怎麽樣來決定這件事。
我讀到妙境法師此段話,也體會了很長時間。
大師說的就是當下知乎裡面的修學佛法的師兄。
有許多師兄,是什麽空觀都可以修,但是這個我,這個真常不可以空,我就是佛,佛就是我,『真神不滅』,是真我不滅。我是不滅,其餘的一切法都空了,我是不空的。所謂禪修的師兄,往往【我】的執念十分頑固,批判他人總是說一句【你的修行還不到家】。
其實,佛法實相是邏輯上十分簡單明了的,一切法無所住,無所得,無所有,就是說佛法是超越人類語言與思維的。〈證道歌〉『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可以說,又是佛學修行最高境界的表達。
分別名相,這是佛學修行之人初期的必經之路。大乘小乘師兄的爭論,就源於此。
名相不可分別,一切佛法本是平等無二,是修行的更高境界。
拜佛念佛,如果初學之人用於修行,十分易於陷入魔境,執著於待業往生的迷湯。
拜佛念佛,如果是有了高深功力的大德,他已經明了名相不可分別,一切佛法本是平等無二,自然就明了【我就是佛,佛就是我】的真實含義。
我本人善根淺薄,不敢修行拜佛念佛法門,害怕自己把持不好,墮入了魔境。
等等吧,看佛緣。
說句實話。那個【無我】並非是你這個妄想想出來的。你就是想破了頭也想不出來。就像一個做夢的人在夢裡問,我什麼時候能醒?那這句話還是夢話。同樣的,有些答案里說的也是在夢裡的解釋我覺得很有誤導性
如果不能從夢裡醒過來,說什麼無我都是笑話了。不過只要依照佛陀的教育來一步步走下去,慢慢看破假我是可以期待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介紹專帖 (佛法是怎麼回事)2013-4-21 已結束【請看這個帖子。看完了你會對無我有更多的了解】請先定義「我」是什麼,如果不能準確定義「我」,就像楞嚴經說的,知道賊在哪裡才能去殺賊。不識我,如何達到無我?
不管是理想還是妄想,又或者是普通的挑戰極限,都要做到忘記自己的身體,直至開始忘記自己的意識(停止於開始之時最妙,完全忘記則最究竟,這個是道家與佛家的區別)。這是因為身體是無常的,乃至是聚合而生的(身體是具有虛構成分的,因為它只是細微物質的組合,就像人群一樣,人群不是生命,而是由生命組成的概念),如果對身體過於執著,必會起煩惱,如果對身體並無執著,精神的變化反而會更加容易影響到身體,以致對自己而言妄想成真。儘管精神也是細微物質聚合而生的。老子曰:為無為,身無身。佛曰:三地菩薩意生身。
你這個看的是金剛經吧
金剛經解決的是一個法執的問題,但是你只不過在我執中不能掙脫,所以相比之下,建議你看看心經,尤其是五蘊皆空四字,如果能領悟,基本上就解脫了題主提到自己過於敏感,太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是對自己不夠不認可,不夠自信,沒有底氣,甚至自卑的表現。就好像一個本就是寒性體質的孩子,又被人扒去了一層外衣,並嘲笑到:你看他瘦的。儘管這一切看起來我們自身並沒有什麼過錯。
其實也是有錯的。後面慢慢來說……
既然在意他人評價,那我們就從評價說起吧。評價無外乎兩種傾向:褒or貶。
聽到褒獎自然會感到欣慰,這是每個人都會產生的情緒反應。所以就不多說了。
那麼,困擾題主的一定就是那些貶低之辭或者潛藏不贊同之意的話語了。
首先,受到批評,遭到非議,本就不是一件讓人爽快的事,所以情緒低落也是人之常情啦。
無論他人言之是否屬實,是否有理,一定都是有原因的。
原因1:這件事我們做的確實有些欠妥。
那咱們就知錯就改,重新做人。正視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正的人最有魅力,沒有誰會取笑或否認一個虔誠認真的人。只是改正的過程可能會有些艱難。若涉及到一些本質性的改變,有可能會像刮魚鱗一樣疼痛。這就要看題主對自己的要求是處於什麼高度了。願因2:事情中間存在誤會。
這時候,溝通很重要!如果你在意這件事的結果,在意誤會你的人的感受,那就去與對方溝通吧。放下面子,放下所謂的自尊心,去解釋一下自己的本意。態度要誠懇,還是那句話,沒有誰會取笑或者否認一個虔誠認真的人。原因3:那貨純屬羨慕嫉妒恨,看你不爽。
哈哈,這樣式兒的最好解決!最不能怕這樣的人!對這種沒事挑事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理他。做好自己,堂堂正正,時間會揭示一切真相。守住自己的心,就不會被這區區幾句污穢之辭打倒。再者,題主面對流言時要做到真正的理智。
別光顧著情緒低落,先判斷一下事情的真實性,也就是要學會質疑。
他為什麼說我的不好?
我在這方面真的像他說的這麼不好嗎?
有了這樣的疑問,我們就反客為主對自己的心情佔據了主動權(也就是分散了大腦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注意力),一旦佔了主動,就不會在「對自己的評價」這個問題上輕易的「見異思遷」了。他若對你評價錯了,就可以採取上面的方法,要麼解釋,要麼無視。他若說的有道理,那就趕緊行動起來完善自己吧。
最後,積極樂觀的看待每件事每個人吧。
不要總是讓「言者無意,聽著有心」這樣的戲碼在自己身上上演。真的會很累。凡是多往好處想,多去寬容他人,相信他就是無意的言者。
用慈悲心看世界,處處是美景;用邪噁心看世界,處處是陷阱。
把別人看作天使,你就在天堂;把別人看作魔鬼,你就在地獄。
一直覺得,人生最難學的一門課程就是對情緒的控制。把握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寵辱不驚,真的需要做很多很多功課。到目前我也在很努力的鍛煉自己對情緒的控制力,希望能與題主共同進步。
抱歉沒能從佛學的角度來分析作答。
但千方萬法,都是希望能為題主寬心。^_^題主一定要看!!! !
題主這些問題都源於性格,通常有這樣苦惱的人,一般是人們評價隨和、安靜謙讓、懂事等 通常這種評價說明恰恰說明他們心中沒有建立「真正的自我」,我們出生時候擁有「全新的自我」,後來生活中比如正常人一歲時摔倒了大哭,家人急忙過來扶你抱著心疼的不得了,2歲哭,也會扶單身偶爾鼓勵自己站,3歲不哭了,自己主動站起來家人在旁邊鼓勵,他們哭鬧有人【關注 】「形成自我意識,」形成「我不能到我需要一些幫助就可以再到我可以」的「完整自我認知」,【自信穩穩建立之上】。同時你呢 1歲時候摔倒了哭鬧,偶爾有人扶,其它時候自己撅著屁股趴啊趴 很費力也沒用 ,2歲時候摔倒了哭鬧 偶爾一兩次有人扶 還是自己爬. 一直哭鬧沒用 偶爾一用力自己站起來了 有時候又沒用 有時候有沙發扶著站起來了 有時候旁邊的大理石凳子抓著滑開又摔倒 ,3歲摔倒了根本沒人在看,所以你的【自我感覺是慢慢失掉】了,此過程中 你「形成(我不能-我有時候能 有時候不能 模糊 再到我可以)模糊搖搖晃晃的知我認知. 」【根本不足以支撐自信】。
由於環境影響小時候漸漸【失去自我】你自己沒有察覺到。 青春期時候才開始有【自我意識(但是脆弱 敏感)】和朋友一起生活作息,是生活習慣,說話方式等差別摩擦. 差錯矛盾就產生了. "比如一開始他們問你吃什麼啊?【你笑著說,都可以啊 .】 別人則是各抒己見,他們像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最後商量出來符合他們幾個的喜好的地方." 時間久了,大家直接【略過你】商量好地方告訴你去哪裡,你就覺得怎麼都不問我?很你嶄新的自我覺得委屈,還是和大家一起去了,""又過一段時間,他們出去有時候不叫你了,「你自己覺得被拋棄,是不是故意的,他們忽視我,原來我一直都沒有融入他們 .虧我平時對他們當哥們兒/姐妹 然後你就悶悶不樂甚至獨自哭泣. 但是平時相處他們還是和以前一樣,沒有絲毫討厭.甚至時間越久感情越好.這個時候你就會想是不是我太敏感了,胡思亂想啊. 所以[[是你一開始的沒有自我導致現在的你覺得自己敏感,脆弱,多疑]]。
再說,在意別人的評價,你的同學基本都是小時候思維里就有自我,生活環境,經歷不斷觸碰形成【比較成熟的自我認識,喜怒哀樂 底線和稜角.有比較正確的自我認知,辨別是非能力等的成熟的自我.】而你的自我才出現不久,對自我【認知不全面,模糊不清的底線,不成形的判斷力,做事猶猶豫豫,說話好像,大概,可能,不確定更多我不知道... 根本沒有自信. 】這樣的兩者\碰撞摩擦起來,顯然你很受傷, 比如因為你平時性格隨和 所以其他人常常會跟你開玩笑,逗你. 你的//底線又不清晰,所以有時侯你開得起玩笑 一起笑甚至打鬧,有時候又開不起玩笑 覺得被嘲笑,苦惱不已. 這誰都沒有錯,是你們「成熟自我」和「小」自我的摩擦。他們拿你當其他人一樣.你苦惱的原因就是你長大的身體 發育成熟的智力和遲到的尚年幼 敏感的「自我」不匹配.
放鬆心態,發現不一樣的世界,建立完整的自我,首先自我認知,身體外表每個細節,再衡量自己身高中等 還說頭髮偏多等等,然後自己能力認知比如口語表達清楚流暢 自己數學中等,但是記住衡量自己在大眾中的程度. 要求結果不要太大誤差,比如160體重200斤,你說中等身材...
再來就是發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7情6欲.. 比如喜好,口味偏辣? 咸? 喜歡清蒸魚 還說麻辣鍋 忌口,不喜歡什麼, 喜歡韓劇 ?動漫?美劇?驚悚? 討厭什麼 喜歡的音樂 歌手 樂隊 記住名字! 討厭別人隨意拿你東西?討厭煙味? 喜歡的運動項目,討厭的人,...什麼時候比較悶悶不樂 對象吵架 大姨媽 ,樂,和朋友打鬧 出遊 .. .. 情緒和慾望 不管好或小惡魔 都要正視自己 。自信,比較簡單的就從外表開始 不管是否顏值爆表 都要喜歡自己 也許你的腿型並不筆直 但是它帶著你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不論黑白冷熱, 喜歡你的大臉吧 胖了圓嘟嘟可愛 瘦了國際超模臉吶。 常常暗示自己 改變可以改變的 比如祛痘啊 化妝技巧 減肥 衣服穿搭 髮型 ,接受不能改變的,唉,頭髮少是我永遠的特點啊 乾淨簡單 的打扮加分。 形體上 看看是否駝背 頭往前伸 (知乎自查)
內在,多看書(自查) 學習舞蹈 不建議hp 曳步流行舞 國標 拉丁什麼 培養自己的愛好 跑步啊 閱讀 任意一二 要堅持.
參考:
聽到別人不好評價:反省一下自身 有則該之 無則滾蛋!有的是真建議有的扯淡聽到別人好的評價:笑一下,然後像刪除簡訊一樣刪的乾乾淨淨.有毒的蜜糖
就這樣啊. 有態度有適當脾氣別人才不會忽視你,不是刺蝟 是大象 。 別人對你的態度是根據你的性格決定的 你想別人怎樣對你 你就要先變成那樣的人。
敏感,說明經歷事情不多,不夠痛
多磨磨 哈哈哈關於無我境界:被鬧了 。知識閱歷悟性師傅帶缺一不可,有些,時間才會告訴你答案。
祝好摘自《學誠法師新浪微博》
修行佛法,就是幫助我們認識我執、淡化我執、乃至斷除我執,最終達到自在圓滿的人生。
當下生活能做到的,是遇到事情多代人著想、換位思考,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慢慢擴大心量。果能如此,定會越來越快樂。在修行過程中,志向要堅持,煩惱要放下。當智慧臻於圓滿之時,便能達到「不取不舍」的境界。修行,不走彎路是名為快,找准自己的路,堅持不懈走下去。一切頓悟,都是漸修的結果,積極不著急。佛法告訴我們,人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身體只是五分之一,人真正的生命在於心識,快樂與痛苦的根源也是在我們的內心,心若平靜、純凈、安定,才會有發自內心的深層的快樂;對人生看得更遠、更寬廣,內心也才會越清明、堅定。對於修行人來說,「成功」就是「成就慈悲與智慧的功德」。
做到?
一切有為法,……有做到,就有退轉。沒有做,沒有退。
沒有來,沒有去。在。寵辱不驚,是為無我。
人的心中無我就是個病句,無我無眾生,就是沒有人,也沒有人的心,又何來心中有我無我的問題呢。
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我,什麼是無我。
推薦閱讀:
※如何勸說執意要出家的朋友打消這個念頭?
※如何評價《紅樓夢》中的《好了歌》?
※為什麼說「好人成佛總要歷經千辛萬苦,而壞人成佛只需放下屠刀」?
※如何是真正的修行?
※佛教徒能幫我解釋一下命運 和連鎖關係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