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李嘉誠為什麼都不提高負債來換取更高的收益率?
巴菲特舉了個例子,假如別人跟他打賭,6個彈孔的左輪手槍里只有一顆子彈,讓他對著自己的腦袋開槍,給100萬美元,
巴菲特說不會幹這樣的蠢事。不過那些認為自己運氣好的投資者可以這樣干,或者努力學習《股票作手回憶錄》里的拉瑞·利文斯頓,這樣的投機者幾十年後雖有小
概率可以成功,但更可能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最終失敗並抱憾終生。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很多人都不明白負債和收益率之間到底是個什麼關係。
根本上講就是市場容量的問題,比如你做餐飲,基本不用上市,開個店幾十萬就搞定,很少有上百萬的,然後全國你最多也就開幾百家幾千家,那麼你的估值最高是幾億到幾十億左右,為什麼不能再多?因為再多也沒地方賺錢了,也就是市場飽和了。
如果你現在手裡只有50塊錢,那麼你當然要去融資。
所以現在很多互聯網吹牛公司估值隨便估個百億千億,因為市場有那麼大,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到,但還是有那麼點邏輯在裡面的。
而對於巴菲特、李嘉誠來說,他們基本上已經達到了他們本身領域的市場飽和階段,他們不差資本,所以不需要融資。
後面在扯一點關於槓桿的問題,只有確定收益,並且沒到市場上限的時候,才需要加槓桿,比如你現在有十塊錢,你可以加個幾萬倍的槓桿去炒股票,但是你不能加幾億倍,因為很有可能你的操作會影響盤面,通俗的說這就是量變到質變。你的操作方法就需要完全的轉變,對於其他行業也一樣,到了一定階段,迫切的需要轉型,都是量變引起的質變。負債就是加槓桿,轉一篇不錯的文章
《聊聊槓桿背後的數學思維和風險》
辛福的槓桿是相似的,不幸的槓桿各有各的不幸。今天,我想用「樸素的數學思維」聊聊槓桿。我寫的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專業,但是都是基於樸素的常識。無需親身經歷,就能感同身受,退避三舍。1. 一浮虧就要被強平/向下折算的風險。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浮虧是加倉的良機;對槓桿投資者來說,浮虧是平倉的導火索。價值投資者只要猜對結果就能贏,而槓桿投資者不僅要猜對結果,還得猜對過程, 這實在是太難了。價值投資者如果做了很爛的投資,實在不行就放在那耗著,總有希望熬到解套的那一天。而槓桿投資者一浮虧就被強平了……我想不到比這更利索 的死法了。
2. 虧成負數的風險。跟虧成負數相比,強平是幸福的。誰能100%肯定強平的時候一定能賣得出去呢?賣不出去的話,理論上的虧損可以無限大。
3. 被提前抽貸的風險。但凡借錢的,最怕觸發提前抽貸的條款。那冗長的貸款協議,最好每一條都讀過以後再點「我同意」,否則如果對方真跟你較真,脖子可就架在別人的刀刃上了。
4. 槓桿倍數的風險。槓桿的倍數算不算高,要看你借錢去買啥。如果資產的波動率高,那槓桿應該低一些。如果資產的波動率低,那並不代表槓桿可以高一些。2015年1月15日,瑞士央行大發神威,導致歐元/瑞郎一度急速暴跌近30%,是平時波動率的100倍。千萬不要低估人生的戲劇性。
5. 隨著時間流逝而虧錢的風險。對於期權這種東西,時間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如果時間流光了,溢價、甚至價值本身也就灰飛煙滅。反之,如果距離到期日還很久,哪天趕上行情好的時候,想像的空間可以無限大。
6. 溢價變折價/貼水變升水的風險。對於做多的資產,買入時溢價,賣出時折價,這等於交了一筆稅。對於做空的資產,建倉時貼水,平倉時升水也是一樣。價格不理想的原因往往是「從眾」。市場情緒最強烈的時候往往是折溢價最離譜的時候。如果你改成提前埋伏,沒人跟你搶,價格自然合理。
7. 負債成本超過資產收益的風險。如果趕上了加息周期,負債的利率越來越高,資產的收益率反而越來越低,那槓桿就被擠爆了。
8. 負債到期了,資產還沒到期的風險。到時候拿什麼還債呢?
9. 資產的貨幣貶值,負債的貨幣升值的風險。踩點兒是跨國投資的基本功。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是呈現周期性的起伏。把握十足的時候可以連炒股帶炒匯。沒有十足把握的時候可以買匯率對沖的產品。沒必要非得當「送財童子」。
10. 對方臨時修改合約不跟你玩的風險。就算是對賭,也要找講誠信的對手方。否則贏了也白贏。願賭不服輸的地方,連賭場都不如啊。
上述10條中的任何一條,都會增加槓桿的實際成本。舉個例子說,一個利率只有6%但是隨時可能抽貸的槓桿,實際利率可能是10%。雖然精確地計算可能需要高等數學知識,但是很顯然,你付出的成本不只是名義上的那一點點利率。
無論一個槓桿起什麼名字,穿上什麼馬甲,它的實質性條款都是可以提煉出來用上邊的檢查清單一條一條過。如果沾上了其中的某一條或者某幾條,你就要當心了。非 要去玩的話,至少要想好應對之策。這跟過馬路闖紅燈是一個道理:如果你非得闖紅燈,至少你要意識到自己是在闖紅燈,全神貫注地盯著兩側的來車。
即使一個槓桿看起來十分安全,你也要防範最後一個風險:一次黑天鵝就嗝兒屁的風險。不要負債全倉買入任何單一的投資產品,也不要忽視任何理論上的極端風險。如果沒有「獨立事件」這個數學上的防火牆,你無論之前賺了多少錢,都是在為未來某一次的毀滅性虧損做鋪墊而已。Tung在一篇文章里說過,他買窩輪的倉位不超過本 金的7%。我對此深以為然。為什麼是7%?因為把一塊蛋糕切成14份,可以把你全盤皆輸的概率降至跟你此生中地球毀滅的概率差不多低。
說完了不幸的槓桿,再說說幸福的槓桿。什麼是幸福的槓桿?期限長——最好長到可以不還;利率低——最好低到沒有利率。我想來想去,只想到兩種:保險槓桿,和爹媽給你的槓桿。
保險槓桿之所以利率低,是因為人在極度困難的時候,每得到一塊錢獲得的效用,要遠大於他在不缺錢時每支出一塊錢產生的痛苦。所以投保人才肯在利率上做出讓 步,讓巴菲特和郭廣昌能借到那麼便宜的錢。而爹媽給的槓桿,因為親情,所以便宜。還不上的時候不僅可以債轉股,甚至可以直接減免。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槓桿。如果發生大災難,保險槓桿也有可能無法倖存下來。只要是槓桿,就有三分毒,總有搞不定的時候。
所以巴菲特說:「現金就像氧氣。99%的時間你不會注意它,直到它缺席。」巴菲特為什麼不說:現金和餘額寶就像氧氣?因為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美國版的「餘額寶」都撐不住了。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完全替代現金,哪怕是銀行活期存款。前幾天地球上的某個國家剛剛推出新的規定: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從ATM機上取60歐元。01010
補充一點。巴菲特是開財險公司的,浮存金是幾乎沒有成本的廉價資金;加上他名氣那麼大,總是有人搶著送錢,資金根本不是問題,獲取的成本也極低。
另外,他經常能拿到更好的收益率。比如,08年金融危機他投高盛和花旗,是場外交易的,還有一些附屬條款(期權什麼的)。換成一般人,是絕對沒有可能拿到的。
既然有更廉價的資金來源和更好的投資標的,為啥要冒險呢?李嘉誠不清楚,沒研究過,主攻股票和基金,說說巴菲特。
說巴菲特為什麼不利用提高負債率的方式來獲取更大的收益,這個問題本身可能就存在問題。
負債率,也就是融資借錢加槓桿。
巴菲特不僅有利用負債,而且是全世界最會運用負債的一個人。
一般的負債都需要向借方支付利息,而巴菲特所運用的負債不僅不需要支付利息,甚至可以說是負利息,這個操作看起來十分隱秘,普通投資者可能根本不知道。
巴菲特的秘訣在於浮存金。
所謂浮存金,主要指保險行業收取的保費,由於索賠的滯後等原因,在一段時間內是可以運用於投資的,當然這個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資金運用不能超過一定比例以保證資金的償付,又或者有規定的使用期限。
浮存金其實就相當於投保人把錢交給保險公司,因為在一定時間內不一定會出現保險事件,所以這些錢在一定期限內是不完全運用於保險償付的,完全可以用於其他用途比如投資,這樣的話,就相當於擁有一大筆無息貸款,資金不需要支付利息,而且風險不大。
巴菲特旗下擁有多家保險公司,這些公司每年都可以收取巨額的浮存金,巔峰時期應該達到了600多億,也就是說巴菲特可以免費運用600億資金去投資,想像一下這是什麼概念。巴菲特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高達23%,剔除保險浮存金的槓桿運用,大概就是13%的樣子,也就是說他的收益率中將近一半是依靠保險浮存金的作用。
投資的效益無非由三個因素決定,本金、收益率和時間,在收益率和投資期限相同時,差距就源於本金基數的大小,大量低風險免利息的浮存金,可謂是成就他投資事業的一個重要的助力因素。
基於此,國內有個復星集團,也借鑒了巴菲特的模式,購買了許多保險公司,利用大量低成本的保險浮存金去投資,號稱浮存金+投資雙輪驅動。
此外,在巴菲特投資生涯的中後期,困擾巴菲特的不光不是錢少,反而是手上可以運用的資金太多,找不到那麼多值得投資的標的。
在資金體量過大之後,巴菲特需要苦惱的就不再是追求高收益,反而是風控之下的合理的穩定的收益。
也就是說,巴菲特後期已經到了錢多沒地方投資的煩惱的境界。這個時候,就更加無從討論增加負債率去加大投資收益了。有些事經過事實檢驗是錯的,但實際上是對的。這就需要更具智慧。
實例:巴菲特這60多年來每年的投資收益率穩定在年均20%左右,虧損最大的年份2001年虧損6.2%.2008年虧損9.6%。但是他的投資負債率不高。比方說他一共600億美金凈資產,可以保持每年虧損都極小,何不600億去借1000億以上投資,那年均投資回報率就遠不止20%了。
李嘉誠2000多億RMB的凈資產,他的負債率只有10%多一點。保持70年如一日的每年盈利。
為什麼不把10%的負債率比例提高到正常的20%到30%呢。那就是世界首富了 早就
再打個比方 一個企業每年10億凈資產,借1億的銀行貸款 來經營,到年底付了利息還賺了30%。
那如果當初多借幾個億,那不是更賺錢嗎。
這就是事實檢驗是不完美的,是錯的,實際上卻是對的。因為事實其實是錯的,他是可變數。你看到的只是可變數里出現的一種而已。如果時光倒轉,重新來一次,可能就是糟糕得不得了的環境。這就是所有成功生意的人必備的基本上素質。這不是未雨綢繆,而是這些成功人士從來不相信市場的繁榮,隨時做好最壞的準備。
5年內的短期為什麼市場一定是錯的呢,以下給大家幾種解釋:
(一)波動的年化收益率 和企業實際每年的收益率(10%)相差巨大。
(1)波動的年化收益率,股票一分鐘波動0.5% 所有的股票都能達標吧。那1*1.005的240次方就是算成一天的收益率23100%。 這個數再算成年化 1*3.31的240次方。天文數字….
保守的算 每天股票的波動有1%吧。算成年化1*1.01的240次方。98900%收益率
(2)企業收益率百分之70的企業一年收益率不到10%。
(二)市場需要凈化,很多人包括企業的經營都是負債經營的,炒股是融資炒的(海外大多數)
如果市場保證永遠不發生動蕩的話,就會讓融資的人不斷提高負債,發財的人多了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所以市場一定會莫名其妙的動蕩把敢大比例負債的人給破產,市場才會恢復到一個合理收益率的市場。(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道瓊斯指數僅在一天內就重挫508.32點,跌幅達到22.6%)
所以你看到08年我們大盤在1664點止跌,2005年在998點止跌。2007年中國股市6124點見頂。美國20多年來每天都沒有跌幅超過30%。這一切都是假的。正確的理解是比方美國。他每天都有一個概率分布,比方一天內跌30%他是有概率在的,概率為10萬分之1,跌10%以上的概率是5千分之1.漲5%單日的概率千分之1等等.他有一個概率分布。你最終看到的結果只是他這個概率分布的隨機答案而已。不是確定的。重新來運行,他就一定不一樣。
有錢人早知道這些了,只是不是這麼具體,但他們心裡敬畏,知道市場多變,很多只是表象。
所以你也可以判斷房價了。短期的價格永遠都會是錯誤的,而且可以馬上暴跌到極低估(但房租會有回報,但可以算黃氏價格)也可能繼續更瘋狂(讓新來的人買單)。但是長期會跟隨人均產值而提高(8%目前)而那些判斷房價會漲會跌的都是忽悠。這不是經濟運行的正解。
5年以上的長期為什麼市場一定是對的呢?
不會特別過低因為有黃氏價格(視頻5里介紹)的存在呀,但可能會特別的高。市場價格和資產必然不會離得太遠,否則收益率會畸形的高。你說肯德基店500萬投資下去一年賺200萬,市場會低估到賣100萬一間嗎。他一年分紅就有100萬。
但肯德基店500萬投資,賣5000萬 賣一億 則都有可能,只要有足夠傻的人 再高也有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忽略白痴,自己聰明.也不要去整天找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傻子。
收益率重要 還是低風險重要? 找平衡最重要吧?
提高負債實質就是加槓桿,這半年來做股票配資的從天堂跌落地獄就是個活生生的案例。你以為那些大佬們不懂么?
到了他們那個層次,一點都不缺錢,稀缺的是合適的機會。竭盡全力投資現金儲備都花不掉,沒必要再去借錢
你是因為錢少才借錢加槓桿,人家不加槓桿就能把流動性打爆了好么。
巴菲特、李嘉誠為什麼都不去買彩票來換取更大的財富?
因為風險無法精確量化
那些神化巴菲特的人不知道是一種什麼心態,我覺得有三種原因:1自慰!來麻痹自己,然後說服他人!2他要賣書!3他根本不喜歡巴菲特,只是道聽途說和看書!巴菲特開始炒股的時候本身沒有多少錢,於是他開始非法集資!沒錯在中國就叫非法集資,找親戚和找朋友集資創立合伙人公司!然後開始炒股,請問這不是負債?這不是槓桿?他的伯克希爾公司,本身是一家紡織企業差點要破產了,然後巴菲特把他買了下來改成保險行業,保險行業現金流特別高的行業,巴菲特從來沒有給他的伯克希爾股東分過紅,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巴菲特拿著這麼多現金流全世界投資,最著名的投資就是可口可樂了!
很難想像那麼多人爆倉之後還有人提這種問題。真以為負債沒有風險。
因為保守 所以穩健 以避險為目標 盈利倒為次要
以他們在投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需要負債的,叫互相幫忙.
可以從兩個基本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
1.借貸資金是要付出成本的。這個很容易理解,借錢總要支付利息吧。2.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伴隨著高風險。在絕大數情況下是如此,除非整個市場都錯誤評估了某個投資項目的價值。如果巴菲特通過借貸資金來做投資,那麼因為利息成本的存在,要想盈利,那麼他就必須要追逐那些高收益同時也是高風險的投資項目。巴菲特為人謹慎小心,他當然不願意冒這樣的風險。
道理我們都懂,但並不代表我們能過好這一生(投資人生)。
巴菲特能在不借錢的情況下把生意做那麼大,摘得股神的光環,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他的投資天賦。
他很小的時候就懂得資金的價值。假定每年的收益率是10%,那麼藉助複利的威力,100美金在50年後變成1萬1千多美金。
在這個投資常識的土壤上,巴菲特生長出尋找低成本資金的本能。他買下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股票,通過保險公司獲得了大量的保險浮存金,這是一種成本非常非常低的資金。
而在此之前,他還買入藍帶印花公司的股票,通過預售印花的方式獲得了大量同樣成本低廉的資金。
保險公司就像一口水井,源源不斷地噴湧出廉價資金,如果我有這樣的水井,我也不會去外面借錢啊。
現在想想這個問題本身還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回頭補充一下融資渠道的成本差異。看到這個提問和贊最多的回答,以及回答里那些不知所謂的「黃氏價格」。我覺得這是一篇投資理財的自問自答軟文。
其實負債率也不是特別低,伯克希爾哈撒韋15年中報的負債率是48%。就巴菲特而言,負債率不高的原因有:1.巴菲特喜歡在危機時刻有足夠的錢去買入優質的資產2.他希望公司的投資能夠獲得長久的、不低於美國大型企業平均值的回報,因此不想要一直有很多的負債3.他買的很多資產都是現金流很強的公司,資本開支的需求不是很大4.沒那麼多好的資產可以買,世界上能有幾個可口可樂,幾個IBM李嘉誠同理。
推薦閱讀:
※證券公司部門的員工典型的一天如何度過?
※為什麼業績越好的股票反而價格越低?
※不知道哪位大大可以解釋下網格交易法?
※憑什麼趨勢力度的弱化就能宣告趨勢的終結?
※證券事務代表的發展前途如何?
TAG:投資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經濟學 | 價值投資 | 證券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