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的公益慈善到底差距在哪裡?
感覺現在因為網路平台多了,國內公益慈善氛圍變得很濃,但是也遭遇很多危機,比如慈善造假,善款私用等,想知道,在國外也有這種現象么,還是這就是中國特色?到底中外公益慈善的差距在哪?
謝 @desperado光邀請。首先強調幾個點。1 這是一個很長,很長,很長的答案。2 這個答案的一些部分,可能會有意識形態的相左和偏差,歡迎一切的質疑和討論。
3 這個答案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和國內某著名公益機構有關,因本人參與此項目的諮詢工作,絕大部分內容都只為了宣導,傳達國內外公益事業的異同,以及社會創投,社會公益改良邊際的真實情況,以及一些基於業內的對比。鄙人雖未涉及此行業,雖勢單力薄,但也希望借著自己的嗓子吼上一吼,把想說的,能說的,給大家分享一下。
4 此答案會不定期更新,更新幅度,頻率,文字長度均不限,以說清觀點為目的。5 利益相關:LP公益基金會。首先,我先回答樓主問題。其一,公益,慈善不能一概而論。公益,是公共利益事業,公共利益事業的最終追求,在探求社會改良邊界,輸出社會強勢價值觀 —— 這不是簡單授人以漁或授人以魚,而有升級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的訴求,是一種基於社會改良主義,思想,使命,願景,價值觀綜合載體的公共利益事業,更強調一系列的組合拳和綜合社會效應。慈善,是基於「捐」,「贈」,為社會問題提供具體解決辦法,物質,精神的利他行為,更強調個體效應和局部效應。其二,我不評價國內外的公益慈善的差距 —— 公益慈善本就是暗含西方文化理念的精神輸出,在不同文化層面上評價一個概念,本就是妄言。其次,事物的發展有自然的發展周期,中國公益慈善起步晚,社會環境相對固化,立法,制度,公民意識等一系列問題,和西方都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以上是對問題的回答,下面,是更深層次的回答樓主關於中國與國外公益,慈善事業的差別和差距,由於時間原因,我們從一個話題說起,今天也只談論其中的一個分點:公益慈善,是高度市場化資本主義內部改良效能中,重要的一環;而公益慈善的社會效能,建立在市場成熟度,市場體制,制度完善以及國家主義的理解和定義。為什麼中國的公益事業不夠好?為什麼國外,例如美國的公益事業,發展顯得朝氣蓬勃有生機?首先我們得了解,兩個社會制度對於公益慈善的訴求是什麼,首先我們看看社會體制。我們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終將滅亡,社會主義終將勝利,這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統價值觀對於我們的政治宣導,這既強調了我國的政治訴求,固化了政治方向,同時也關上了了解真正資本主義的窗口。對美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國自次貸危機後,開始了新一輪的資本主義精神改良,而精神改良並不是美國如今的創舉,而恰恰,這是美國國家發展變化依據的精神方法論。簡單說 —— 基於上一次社會精神改良,大概100年前的「歐洲社會主義思潮,社會改良思潮的影響,無論是上層階級,政府,均採用不同的手段,修復並發展資本主義的治理方式,而公益事業幾乎首當其衝」(取自資中筠《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一書)。資本家拿出錢做公益,配合反壟斷,規範經濟等等制度的更新和完善,一部分的組合拳,大大推動了資本主義內部的社會改良,至少是社會改良不可或缺的催化劑。而100年前,公益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改良的組合拳中,非常靚麗的一個部分,被很好的繼承下來,並且賦予了神聖的政治意義 —— 例如:推動社會改良的催化劑甚至是執行者,推動社會改良思潮,繼承和發揚西方的民主精神,等等云云。但是,公益的目的,真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社會改良的有效武器么?絕不是。資本是一個很強大的東西,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但是資本無所用無所不用,非常需要政府的規範和駕馭。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本質導致社會貧富差距的顯現幾乎是避不開的矛盾,在社會貧富懸殊無限放大的背後,整個社會的購買力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最終的結果是市場萎靡,資本主義的上層樓房也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怎麼辦?於是公益登場 —— 顯性責任是:利用小部分的錢(公益不可能是絕大部分的社會資本和上冊建築資本)製造社會平等的積極效應,在解決局部資本配置不均的情況下,緩解局部社會矛盾;隱形責任是:修復下層社會通往上層社會的電梯,保持上升途徑的局部暢通,配合公益的還有針對性的社會改革和一系列的工會活動,修改金融,經濟法案,匯率信貸落地,組合拳的本質,都在於鞏固統治。但由於多年五彩繽紛的宣傳和配合,資本主義維護統治的吃相顯得非常好看。這時有人會提出質疑:國外NGO絕非政府組織,但為何仍然完成了資本主義上層建築的政治任務?執行者自下而上尋找輿論,喉舌永遠都在四肢之上,而大腦又在喉舌之上控制喉舌 —— 以為民智開化就可得到民主的天真小盆友建議此時可以洗洗就睡 —— 民主只是保持國家政治活度,至少歐美常年如此,NGO的輿論宣傳既必須保持民主活度解決一定社會問題,更必須保持資本主義上層大廈政治任務的完成效率,二者並不矛盾,反倒是相輔相成。中國公益慈善就顯得簡陋許多。剛開始便提出:為什麼中國公益事業不夠好?因為中國只進行了30多年的市場經濟。什麼才是慈善公益的土壤?市場經濟是公益慈善最基本的生存原則。計劃經濟時代,人們沒有私有財產,貧富差距從概念上便不可能規模化存在,慈善公益自然沒有生長空間。其二,市場經濟30多年後,中國開始產生巨大的貧富差異,一部分人開始意識到公益慈善的重要性,也開始了實際行動。但最終的實際效能,絕非朝日之功。簡單說,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沒有立法的支持,即使有現有制度的框架,國家關心更多的,還是對資金的監督,管控,對公益資產的執行效能上,尚不足以產生有效的推動。中國的立法者沒有從公益角度認識公益的重要性,而是從社會管理角度出發。中國公益慈善的控制大於社會效應,從制度上,難以讓中國公益事業的擁有長效發展的機制。下一期更:資本利用效能差別導致的差距問題。--------------------------------------------------------------------------------------------------------------------------------------------所以,當錢脫手後,我們所認同的慈善,就算完成了,在我們的概念中,認為錢的歸屬權已然完成了交接。可是,這筆錢要收稅 —— 比如捐出500萬,這500萬中,有100萬作為稅收要被國家拿走(打個比方,並不是實際數字),那100萬是作為私人資本對於國家上繳的稅務,還是公益基金會向國家履行的稅收義務?對公益資本納稅本就啼笑皆非,而最出乎意料的是,直到如今,國家制度只能保證稅收金額量的問題,而對於向誰收稅的問題卻界定不清,稅法關於對誰收稅無法界定明晰,導致例如馬雲捐贈要繞道新加坡再捐贈回國,只是為了避免稅務產權界定不清的問題。產權不清導致稅務導向界定不清,稅務導向界定不清,捐贈者對於自己的捐助效能都無法保障,捐贈動機只會被大大削弱,原本作為社會公益資本的很多民間資本便沒有正常渠道流入公益資本市場。
對此,稅務立法部門和執法部門分割管理,稅務執法部門只負責收繳稅款,但界定收稅對象的立法制度都未完成,執法部門即便是再有公理也無法履行公理 —— 而導致這一切的問題,都源於私人產權界定不清,產權的模糊導致立法的模糊,而執法者與立法物理隔離,精神隔離,公益資本使用效能自然與西方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中國公益產業資本效能的制度和產權明晰度,都相對較低。反觀西方,特別是美國,在私有產權界定十分明晰的條件下,私人基金會蓬勃發展,私人捐贈至少從制度和思想上便有了基礎保證,在產權明晰度,立法等角度上加以配合,至少公益事業發展的土壤,就遠在中國之上。剛才我們提到,西方在公益資本效能上遠超中國,其資本本身所傳遞的精神效用,才是資本效能數量化提升的根本保證。什麼是精神效能?財富的捐贈,最低解決的,是授人以魚的問題,讓人吃飽下一頓,或者能穿一件衣;中層解決的,是授人以漁的問題,推廣職業技能培訓,讓窮人有辦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吃飯問題,提供一門手藝;最終,資本的效用,應該帶來激勵和上進心。財富的捐贈絕不能使接受者墮落,進一步陷入貧困,而是要激勵最優秀的和有上進心的人進一步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境遇,輸出強勢價值觀。所以,最為罪惡的行徑不在於殺人放火,而是在於對於資本漫不經心的揮霍,這比不做慈善的資本家更加罪惡,因為它輸出了「乞丐要飯不可恥「的弱勢價值觀。正是看到了資本濫用的壞處,西方公益,募捐的流向性得到了巨大的重視,私人捐贈的指向性,甚至募捐的戰略意圖都被研究出來,剩餘財富的正效應,一定是通過正確的途徑才可得到利用。由於私有產權得到保護,每個捐贈者無論大小,都對自己捐贈的方向,目的,有自己的考量(美國有大量NGO提供公益諮詢,公益資本合理使用優化配置的信息,資源,處理辦法以及相關立法保障),每個基金會面對的救助群體,關注的社會問題也不相同,每個人所希望解決和關注的社會問題也不相同,並且都有相對完整的學習空間和信息空間。正是私有產權的明晰,每個人對待自己捐贈的方式,方向都異常謹慎,相對應的,要想持續獲得捐款,基金會必須明確自己的戰略目標,調整自己關注社會問題的角度,布局,以吸引更多的捐贈者 —— 純市場化的運作讓美國公益行業同樣面臨社會競爭,而社會競爭的根本就是為私人捐贈方提供更好的社會產效服務,比的是誰能用最少的錢解決最多的社會問題。由私有產權明晰帶來的資本有效利用的價值閉環出現,很好的保證了公益資本利用效能,加上美國稅法對於公益事業持續,長期的扶持和理解,公益資本使用效能的高度可見一斑 —— 這種資本使用的長效機制配合公民社會意識形態改良的潛意識,成為了資本主義改良的強效催化劑。2 一大文明,你曾經有的不少,我想知道你有點啥。
3 配合美國政府的政策角度,關係冷淡時注重理論研究,關係熱乎時注重實際行動。4 作為美國文化,特別是美國所謂民權文化宣導的重要武器。但是,由於美國國內政策變化,中國醫學基金會由於中國國內政治生態的完全改變,而改變了對於中華醫學基金會的扶持和幫助 —— 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基金會的最後一筆撥款於1951年1月停止,遂而整個基金會計劃戛然而止。不可否認,洛克菲勒基金會所扶持建立的協和醫學院以及附屬醫院,為我國現代化醫學做出卓越的貢獻。很遺憾,因為需要配合美國政府的政策,在中美關係需要重新洗牌的冷戰前期,全方位的扶持只能戛然而止。同樣的情況有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總之,中國20世紀20-30年代開創的自然科學研究的很多學科,都來源於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一大批中國自然科學屆的先驅,也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持續的捐助和關照,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與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要義卻不符 —— 公益事業是愛心的市場。這個市場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是一個為所有人服務的世界,沒有人和事物被遺棄,但是正如上一章節所言,即便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它的宗旨要義,仍然服務於政治,而不是所謂的人性為大的極致教義。此外,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組織要義,仍然是宣導美國民權文化,亦或是主流文化的強力武器。這是中國基金會完全不具備的。很難有中國基金會通過自己的組織要義播撒所謂中國強勢思維和文化價值觀向全世界,這和國家戰略息息相關 —— 很多人認為中國基金會不能完整宣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於全球的小盆友未免單純 —— 殊不知到今日東亞諸國以至於亞洲諸國都部分或者完全沿襲著傳統中國的部分古文化:茶文化,泛語言文字以及部分表達習慣,服裝,等等等等。但是,當代中國的文化習慣並不傾向於傳達自己的強勢理念和強勢道德,更多的還停留在自我復甦,自我思考和自我批判的階段,而這樣的國家通感,通絡到公益組織的文化中,顯然也體現出相似的文化性特徵。簡單說,中國公益組織對於世界的影響,更大程度是依附於政府的作為以及政治導向,而這種依附是被動的,並不是主動的成為政府宣導的主流武器 —— 畢竟從公益組織的立法,公益組織的組織結構以及發展歷史,脈絡,成熟程度,都還不足以如洛克菲勒基金會一般,獨打一片江山。第四點,是美國精英的理想,只是對於基金會而言,基金會更多在扶持這個理想上更加因時制宜,靈活性很高。比如:洛克菲勒基金會對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幫助,)1909年由Burton帶來第一個研究組考察中國醫療衛生方面的需要,1914年又派出第二個研究考察小組,在三個研究小組的綜合報告提交後,洛克菲勒基金會設立了中華醫學基金會,並且持續對基金會進行資金補助,技術支持以及教學研究(協和醫學院就是按照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為藍本移植,形成教學、臨床、科研三位一體的霍大標準醫學院(摘自:資中筠:《財富的歸宿:美國現代基金會評述》)。
所以,如果口徑縮小到美國基金會的全球化視野以及輻射區域對於中國的影響,再對比中國基金會對於美國文化的輻射和影響,就可以看出巨大的差別:前者幾乎對於中國近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大量實際的幫助,基於當時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要義,以及一些對於美國政府主流政策的解讀和配合;後者現在幾乎處於0的狀態 —— 很難想像在Time Square有美國朋友知道阿拉善是關注水污染以及水的社會問題,或者知道中國紅十字會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機。
不過,普通民眾的認識和價值觀並不能完全佐證美國公益創投機構或者公益產業對於中國公益產業的認識和覺醒:剛才提到,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美關係相對冷凍的時期,會側重於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現狀和未來預測,甚至用量化分析的手段介入中國公益文化組織的社會測量和社會標的製造所謂的亞洲對標,挖掘中國公益市場的社會價值 —— 這幾乎是美國大型公益基金會必備的項目和項目組,也是預算投入每年必不可少的部分。相較中國,在這方面的物質輸出和文化背書的能力相對較弱,原因有以下幾個:1 中國政府不允許私人公益研究機構的存在,至少在立法上不可行。2 政府規定:每年用於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基金餘額的8%。本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3 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人才較為稀少。第一點,中國政府迄今為止,還未頒布一部有針對性的立法,保障中國私人募捐機構,私人公益創投機構的研究機構存在,這是制度上的禁止。中國已有部分大公益基金會,開始著手儲備自己的公益研究資源,以備政府制度上馬,立即開展研究。第二點,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從經濟上限制了中國公益創投研究的可能 —— 公益創投不能給國家,投資人任何的經濟利潤回報,所以大量的潛在社會資本被深鎖於資本市場中。但是公益研究同樣需要資本介入,建立研究院,與國際先進的大基金會達成戰略研究協議,都是成本輸出。社會創投只能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面臨風險以及創新,公益企業只能苦苦掙扎。而公益創投的夢想,是嘗試解決一些大規模的社會問題,以達到社會生態環境的優化,緩解社會矛盾,但如果不能平衡公益創投所給人帶來的精神訴求,與常規商業企業給人帶來的物質訴求對等的話,人人受益便將成為一句空話。
第三點顯而易見,不做解釋。PS:人們不會為了一個天使投資的失敗而怪罪天使投資人的目光短淺和鼠目寸光,更不會因為投資的失敗而把天使投資人告上法庭,但是如果公益組織超過100萬的贈款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至少你的公眾形象會受到巨大的質疑 --- 所以非盈利機構很難採用創新的,激進的手段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很多保守都來源於社會公眾形象的保護,以期待二次捐款 ---- 一旦公眾形象沾上污點,所有的努力都講付之東流。但是我們都知道,任何恐懼失敗的想法都會扼殺創造力,但是在解決社會問題上沒有足夠的創新,社會問題的解決效能就會降低,效能的低下會導致無法吸引更多的捐款和社會資本的投入 --- 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這裡有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好的廣告所帶來的輻射效應,或者說,可以帶來的社會輻射效應是難以估量的。但是捐款人並不想把自己的捐款用在社會企業的廣告成本上,捐款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對於自己所捐贈資源的浪費,人們仍然希望,錢是直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才能體現價值。所以,公益不應該做廣告。
但是事實是,一個好的廣告,可以在短時間內換取更多的募捐資金,以達到更廣的社會效應和慈善價值。所以,並非所有的廣告都基於商業價值的賺取,至少樂平的所有宣傳,都是為了更大幅度的解決社會問題,呼籲人們用全新的眼光和角度看待慈善事業和社會改良。
但事實上,這樣的宣傳總得有人在社會中提出:公益組織理應首當其衝。公益組織應該把自己放在電視廣告里,手機,以及一切可以承載的媒體形式上,與商業社會共享社會傳播平台。公益組織,社會企業運作不應該與商業相抵,否則如何與其他企業爭取市場關注度,泛性市場資本又如何向公益領域流動?公益組織的商業運作不是為了賺取利潤,只是為了最大程度的輻射社會改良之策。
下一期更:西方公益團隊對於公益的全新解讀--------------------------------------------------------------------------------------------------------------------------------------------15.09.12西方公益團隊對於公益的全新解讀感謝於洪慶大大的建議,今天主要講述一下[TED]Dan Pallotta 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慈善事業的問題。大大推薦的視頻視角十分獨特,一個精彩到不能再精彩的Presentation給我們闡述了一個新的公益世界 —— 公益市場的市場化嘗試,公益事業的巨大規模以及社會效應,公益市場的資本撬動以及對於資本撬動的一些看法,質疑,想法和最終建議,市場化運作公益事業的機制以及對於政府監管方面的建議 —— 一個18分50秒的視頻,其視角之敏銳,詮釋之清晰,都讓人難以置信。下面,筆者分五個點,對於中西方公益事業一些看法,簡要的分享一些自己的見解:1 公益事業的規模巨大,需要大量資本和社會資源的湧入,以及市場化運作的機制
公益事業是愛心的市場。這個市場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是一個為所有人服務的世界,沒有人和事物被遺棄,那麼非盈利組織就必須在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似乎並不是那麼有效,為什麼我們的乳腺癌慈善機構還沒有找到治療乳腺癌的良藥?為什麼我們的流浪者慈善機構還沒有解決在大城市的流浪漢無家可歸的問題?為什麼貧困人口仍然超過總人口的20%?答案是,這些社會問題的規模,實在是太龐大了,我們的組織在對抗這些問題的時候顯得微乎其微,並且中國公益組織的思維與目光的局限,也是組織無法做大的原因。雖然中國很多公益組織有公益方面超過10年以上的經驗,但僅僅憑藉這些組織自己的能力,完全無法滿足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訴求。公益組織或者NGO不僅自己要解決社會問題,更需要更多人關注社會問題,因為社會問題的規模難以計數。
社會問題在中國更是難以計數,社會問題對於中國而言,更是需要撬動民間資本關注這個問題。怎麼撬動是最有效的模式?筆者在資本主義改良的學說中,看到了一個新詞:包容性的資本主義。
此詞何解?
資本主義的本質在於創造市場機制用資本對社會進行重新劃分和優勝劣汰,對於這樣的運營機制,資本主義在發展初期能帶動生產力大幅度爆炸性發展效應和科技進步,但資本和資源在有效配置到產業革命的後期,一定會產生不可控制的貧富分級。
面對貧富分級,最好的辦法是:我們如何開發窮人市場,或者說,我們如何通過更好的機制,完成對於窮人,和貧窮地區的產品迭代和資本迭代,以至於從生態環境上改變貧窮地區的產業效能,最終完成所謂的脫困。
簡單說,市場解決市場問題,解決所謂的商業社會的問題,NGO為主的社會企業和社會公益組織,解決的門類,應該聚焦於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解決核心在於:如何用市場的機制,或者說,引入市場機制進入農村或者其他一些需要關注的地區,引發貧窮地域對於資本的關注度:農村小額信貸是個很好的嘗試,小額信貸的本質,在於讓貧窮地方的人,看到資本可以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而只有窮人投入商業模式,進入初級商業模式的運營和嘗試,所謂的擴大內需才是一個可以落地的概念。
作為公益組織,怎樣將社會的資本因子引入貧窮地區,從貧窮地區的資本因子出發,觸發資本效能,讓貧窮地區進入市場生態,從生態環境上抑制貧窮的發生。
2 NGO致力於推行盈利機構和公益組織平行等效的社會價值觀
在一個營利機構,產出越多價值,你可以掙更多的錢。但是非盈利機構不會用錢去激勵人們做更多的社會服務,任何人之所以幫助別人都是因為有利可圖,有意思的是我們對不幫助別人也賺了很多錢都沒有什麼反應,例如一家正常的商業企業,隨便一家。但是如果你想通過為孩子們治療瘧疾從中賺取50萬,你會被當作一隻吸血蟲。我們把這當成是我們的道德觀的系統。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價值觀系統有一個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它給了人們一個矛盾的選擇,是為個人和家庭謀利,還是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為這個世界謀取福祉。與此同時,這個系統將成千上萬有能力在公益組織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直接帶到了盈利機構和盈利領域,因為絕大部分人,並不願意為了公益事業犧牲一生的富裕機會。
一個哈佛畢業的MBA很難不選擇花旗,高盛而選擇阿拉善凈水項目(一個國內的非盈利項目,由任志強任總發起的)去做一個普通的教員,因為前者年薪可能超過百萬,而後者收入微乎其微;如果這名MBA選擇每年從事10-15天的社會活動,無論是上街撿垃圾或者到山區希望小學作秀,他將在不損失任何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得到良好的社會評價,享受某些免稅政策,人們的掌聲和讚美,以及所有的經濟收入。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價值觀,這就是我們社會對於公益組織的潛性歧視。
然而,這種歧視也正是樂平所認為的,社會問題的一種類別 ---- 盈利機構和公益組織位置的不對等。公益事業並不是商業社會的附屬品,而是社會發展必須的組成部分,而這部分重要程度,和商業社會等同。商業社會解決商業問題,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二者相輔相成。
在中國,更多的NGO和社會組織成為了商業社會,或者主流社會的添頭 —— 簡單說,很難想像,阿拉善,樂平,南都這樣的中國頂尖NGO或公益基金會,能在正常的,或者說頂級的商業世界中,和所謂的中石油,中石化,或者大型外企分享社會資源和社會可分配人力。很簡單 —— 一個正常的主流人很難在全職於公益創投組織的情況下兼職一份花旗銀行的投資部經理,但是一個投資部的經理卻可以抽時間到任何地方去做公益show,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
所以,從根本上,中國的公益組織,甚至是世界的,西方的公益組織,社會企業,並沒有享受商業社會的平等對待。究其原因 —— 世界是商業社會構成的體系,沒有一個公益組織或者社會企業可以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 請注意,主流價值觀和主流道德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二者不能相提並論。
3 公益組織在商業社會具有天然弱勢,而我們不應該服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這裡有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好的廣告所帶來的輻射效應,或者說,可以帶來的社會輻射效應是難以估量的。但是捐款人並不想把自己的捐款用在社會企業的廣告成本上,捐款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對於自己所捐贈資源的浪費,人們仍然希望,錢是直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才能體現價值。所以,公益不應該做廣告。
但是事實是,一個好的廣告,可以在短時間內換取更多的募捐資金,以達到更廣的社會效應和慈善價值。所以,並非所有的廣告都基於商業價值的賺取,至少樂平的所有宣傳,都是為了更大幅度的解決社會問題,呼籲人們用全新的眼光和角度看待慈善事業和社會改良。
但事實上,這樣的宣傳總得有人在社會中提出:國內的頂級基金會,理應首當其衝。國內的NGO應該把自己放在電視廣告里,手機,以及一切可以承載的媒體形式上,與商業社會共享社會傳播平台。公益組織,社會企業運作不應該與商業相抵,否則如何與其他企業爭取市場關注度,泛性市場資本又如何向公益領域流動?公益組織的商業運作不是為了賺取利潤,只是為了最大程度的輻射社會改良之策。
即使在美國,也很少有公益組織可以選擇紐約時報的整個版面去為自己的產品做宣傳,即使做宣傳,這樣的公益組織也不能打所謂的為全球社會問題解決分擔責任,或者出謀劃策來作為自己的廣告營銷方案。沒有人會認為,公益組織在markeking strategy上的花費是可以理解的,也沒有很多人認為,公益組織宣傳自己,不是為了自己的商業效應 —— 儘管很多基金會都在自己的章程中說明,自己需要的,並不是商業價值,而是廣發的,有效的推動自己的社會問題解決理念以及社會改良思路,站在社會的最前端。可是,這些努力,很難在短期被社會真正的認可。
在中國,情況更加嚴重。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現在的CCTV對於公益廣告的模式,幅度,以及所佔比例,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這仍然杯水車薪 —— 要知道,解決社會問題和解決所謂的產效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社會健康發展所必不可少的。但是主流社會價值觀仍然是資本導向,所以前面提到,任何公益企業和社會創投發展好都需要更多的資本引入,而社會企業資本化運作,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資本創造社會效應,如何讓公益企業也像商業企業一般可以完整的,完全的,絢麗的宣傳自己的社會理念,是世界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4 公益創投同樣有失敗可能,我們需要正視這種失敗,給予失敗足夠的理解和包容,畢竟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人們不會為了一個天使投資的失敗而怪罪天使投資人的目光短淺和鼠目寸光,更不會因為投資的失敗而把天使投資人告上法庭,但是如果公益組織超過100萬的贈款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至少你的公眾形象會受到巨大的質疑 --- 所以非盈利機構很難採用創新的,激進的手段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很多保守都來源於社會公眾形象的保護,以期待二次捐款 ---- 一旦公眾形象沾上污點,所有的努力都講付之東流。但是我們都知道,任何恐懼失敗的想法都會扼殺創造力,但是在解決社會問題上沒有足夠的創新,社會問題的解決效能就會降低,效能的低下會導致無法吸引更多的捐款和社會資本的投入 --- 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所以,早在公益基金會平台創立之初,公益基金會的核心價值觀中,就被加入了「創新"二字。創新不僅僅是公益基金會內部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指導思想,更是擴大公益創投規模,輻射公益創投理念的核心保障。即使存在上述惡性循環的可能,公益基金會也需要不斷嘗試新的方式,並給予失敗足夠的理解和包容,更向社會倡導這樣的理念 --- 任何事都有失敗的可能,沒有萬全的計劃可以保證慈善捐款100%的發揮效用,而有效的創新是提高捐款社會效應的唯一路徑。
所以,在美國,公益創投慢慢成為了社會企業和社會公益機構更希望嘗試的方式 —— 一種採用VC方式運作NGO的方式,一種可以失敗,但是不畏懼失敗的社會企業新模式。但是,它一點都不新 —— 這只是angel investment的公益化嘗試。
這裡有必要補一點VC的基本概念,From一篇我從前的約稿。
風險投資運作時四個階段,方法有無數種。
融,投,管,退。融,主要是資金渠道,投主要是資金方向,管主要是資金增值,退主要是收益實現。運作上主要根據資本倒入,資本培植,資本發展,資本併購四個方面來細化運作的方式方法。逆魂笑笑生:
在融資層面,資金渠道主要是針對資本從哪裡來的問題。資本一般來源於重資產和資本低流通性區域。保險公司是上加選擇,其次是養老基金和商業銀行,最次是個人投資。這個階段,主要解決投資者和被投資人的權利義務和利益相關,可以通過口頭協議和文件協議進行權益劃分和基礎定價,以便下一步工作的開展。逆魂笑笑生:在投資層面,資金方向主要是針對資本流向的問題。VC會通過篩選,審核(盡職調查),估值判斷,與被投資方的項目會,談判會議,安排投資方和被投資方條款等程序,定點,定向,分步驟的向某一個或某幾個方向定向投入資本。逆魂笑笑生:在管理層面,資金主要關注價值增值,也就是Premium的部分。這一部分主要考驗VC團隊的資本服務 —— 提供包括盡職調查,企業業績階段性考核,更換管理團隊的風險控制和項目止損,完善商業計劃和持續融資增長力的培植,以達到價值增值的目的。這是VC區別於其他投資最重要的層面。逆魂笑笑生:在退出層面,資金主要關注收益實現的問題。通過VC合同協議與被投資方達成的IPO,股權轉讓,股份墊資轉移核損清算,破產清算,政府核算權益轉移等無數種辦法退出所投資公司,實現價值收益,退出完成後,VC還需要將這部分收益提供給風險資本投資者,以進行Private Equity的清算或者再投資,或者以VC作為橋樑嫁接新資本進行A輪核算和會計准入培訓指導,以便VC完成售後服務的同時指導項目進行下一步融資和新發展。
在這個層面看,如果社會資本和小型NGO團隊,也通過同樣的模式進行篩選,甄別,導入,代管(服務式代管),人力資源增值,最終在NGO發展後期退出,並且持續關注NGO的發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至少美國現在正在嘗試這樣的模式,中國也有頂級基金會,開始嘗試SVP(Social Venture Partner)的模式,正在蓬勃的發展過程中。
5 公益創投實現社會效應需要如同投資般的耐心和時間
一個長線投資項目的成功往往需要3-5年,在3-5年的時間中,投資者往往都有等待的耐心,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長期投資項目,需要時間去積累客戶,從而慢慢獲得市場空間。但是如果一個公益創投機構期望用募捐的資金擴大自己的規模,代價是接下來的幾年內可能只有極少的錢會捐助出去,幾乎所有的資金都會放在項目擴張和自身擴建,那這家創投機構面臨的,很可能就是災難。
對於公益基金會而言,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讓基金會驕傲的項目是短期項目,很多好項目,都經歷了大量的時間,耐心和呵護。公益團體的發展同樣需要錢,時間,人力資源的綜合輔助,基金會無法相信一個沒有任何實際投入的公益機構會有巨大的社會效應,樂平也無法接受自己成為這樣的一份子。
公益創投的回報是社會改良後更好的社會環境,這將使人人受益。這個受益的方式,和商業企業支付你的紅利屬於一個性質,只是一個解決經濟訴求,一個解決精神訴求。
公益創投不能給投資人任何的利潤回報,所以大量的潛在社會資本被深鎖於資本市場中。社會創投智能為了成長,風險以及創新的資金苦苦掙扎。而樂平的夢想,是嘗試解決一些大規模的社會問題,以達到社會生態環境的優化,緩解社會矛盾,但如果不能平衡公益創投所給人帶來的精神訴求,與常規商業企業給人帶來的物質訴求對等的話,人人受益便將成為一句空話。
即使在美國,Acumen
Funds的影響也無法與Coca-Cola或者通用汽車相提並論,國內的基金會自然也不可能和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在名譽上一戰高下。但是,解決社會問題和解決商業問題同樣重要,因為商業世界總會遺留一些商業無法解決的盲點:比如你無法用錢去陪護一個貧窮的癌症病人,比如你無法利用單純的金錢給發育型殘障人士帶來快樂,同情和愛 ---- 公益事業是愛心的市場,這裡通行的標準不僅僅是貨幣,更是人性本能的關愛和升華
--- 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成熟的非盈利組織體系,有效的,大規模的解決社會問題。
所以,在中國,基金會同樣存在對於社會投資周期的等待和培植,但是如今的環境,很難帶給正常的,在國內存活的私人募資基金會很長的生理周期,很多基金會因為資本長效機制的問題,亦或是年終審計的稅務,法務問題而夭折。
下一期:中美捐贈動機與哲學理念分析(從宗教,哲學角度)
--------------------------------------------------------------------------------------------------------------------------------------------
15.09.13中美捐贈動機與哲學理念分析很多人說,西方符號捐贈的最大目的,是避稅。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
首先,政府對於捐贈財產免稅的法律的確存在,這也是富豪選擇避稅的本源。作為完全實現商業價值並且達到個人商業溢出的人來說,合法,合理避稅並且得到大量的社會公本和社會讚譽是合理而划算的。但是,稅收政策的調整和美國基金會的發達沒有完全的隸屬關係和邏輯關係,避稅並不是創立人的唯一動機,至少在政府有關稅法出台之前,美國的基金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某些現代化的程度 —— 商業化操作,募捐形式成熟以及世界化眼光。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的長效機制來源於1913年的稅法改革,而真正的根據慈善機構的需求進行的稅法改革則是1917年才正式出台,而一些大型基金會甚至在個人所得稅的長效機制來源以前就已經規範發展。所以,美國捐贈動機,至少上層社會的捐贈動機就值得重新研究。
1 精神寄託和公民志願
到今天,美國人本心對於自己的社會和社會改良所持有的熱情,還是遠遠高於國內。有一定的積蓄和閑錢後,美國人會對於自己在社會關注的某項問題或者某項鍾愛的事業作自己力所能及的捐助,仍然是一種正常的,習慣性的思維。例如:一個十分關注寵物的中層白領每周抽出1小時時間為流浪貓狗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可能性是極大的,甚至對於這個基金會每年進行定額的捐款也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十分關注科技發展的中層白領每年抽出時間參加航空航天基金會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活動,並且承諾第二年作為航空航天局的志願者,負責引導更多的小孩了解航空航天知識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在美國,對於社會改良很多時候體現在很小的方面,這是一種正常的精神寄託 —— 私人公益事業及其理念,在美國的發展,早已超過100年。
很多人會問:難道所謂的基金會,不該只是完全的募捐組織?
這是一種狹隘的看法 —— 正如前文所訴:
公益的關鍵是:挖掘公共利益,並且探求社會改良邊界 —— 而探求社會改良邊界的前提,就是為社會改良和社會發展提供可以提供的因子,提供所謂的資金支持和精神支持。公益和慈善完全不同,公益可以支持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慈善基本針對的群體,就是貧窮個人,醫療機構和其他。所以,志願精神(volunterrism)在很早便在美國樹立起來,這是公民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租成部分 —— 美國人習慣把國家當作是自己的國家,無論是政治參與還是其他,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完成一個簡單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嘗試。志願精神是資本主義改良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是對靠純利益驅動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平衡手段。對於自然改良的社會而言,關注弱勢群體成為了每個公民心中自然而然的部分,在歷史的發展中,漸漸成為了美國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和個人主義並立,還有一種超越個人私利的利他同情心和對群體、對社會的責任感。所以,事實上,美國的捐贈方,募集方並不只是社會的1%,當然,1%佔據了公益市場大部分的捐贈份額,但是剩下的部分,就是溫飽後有了保障的普通人或多或少從每年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捐贈出來。所以,建立一種所謂社會群體意識的改良意識和精神,召集大量的,最廣泛的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改良的過程中,是很必要,也很有效的手段,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民智開化的基礎上。但是,美國的民智也並未有想像中的開化 —— 作為社會問題集中的黑人和拉丁裔區域,公益慈善的方式方法,組織制度和公益精神的程度都不是完全開放的 —— 很多地區的地方選舉為了提高所謂募捐比例,會通過聯合各部門向基層員工散發表格填寫認捐數字,雖然這一切都是絕對自願,但是在模式上,已經有了商業營銷的色彩,這是勁射模式上的潛行攤派。另外,公民志願的關鍵在於,很多捐贈者都相信:美國最適宜於商業社會的培植和私人資本出資,而私人資本出資不偏離所謂初衷 —— 基金會是把私人資金納入公共用途的橋樑,它與其他的非盈利組織一起,成為美國商業社會的補充,是對社會的改良,滿足社會需要,而在很多方面,私人基金會和募捐機構在解決社會問題上,比政府更有效率,更注重落地和社會權責。為此,在這個前提下,美國私人基金會和非營利組織制定了相對應的道德準則,一方面為了修正和改良基金會的要義,另一方面,也是凈化和持續基金會對於捐贈目的持之以恆的信念,這是一種美國文化的表達 —— 貫穿於整個公益事業的精神是對社會的責任感,而對於自己服務的社會,公司,都有一種榮辱與共的認識。作為公益,在哪裡掙錢,只要完成了個人養家糊口的夙願,都有義務在自己所在社區提供一定量的服務,這是相當普遍的觀念。最後,作為自由市場經濟堅決的擁護者和實踐者,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實踐著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改良,但是對於這種經濟制度所產生的不對等,美國有自己的處理手段 —— 第一節講過,資本主義並不是一成不變,資本主義的活性在於:資本主義不規避自己的錯誤,有時甚至對於上層階級而言,改良對於他們確然是最急迫的。對於資本主義改良最為迫切需求的一方,社會的不平等的強烈感受永遠都根治於他們心中 —— 他們不能面對廣大群眾失去所謂的購買基礎,這個機制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上層建築的崩塌。所以,早期巨頭對於防止社會主義思潮做了很多努力,而經歷了東歐劇變後,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思潮的防範逐漸減弱,但是貧富問題仍然存在 —— 他們知道政府干預不是萬能的,他們也知道,存粹市場經濟和所謂社會主義之間,一定有另外的通道,而公民公益思潮,是改良社會的一種方式,在現在看,促發公民對於自己社會改良進行自我資本投入和自我社會價值實現,顯然要比純粹打壓社會主義思潮,效能高出很多 —— 志願精神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油然而生,而對於基金會,就是對於志願精神最好的詮釋。志願精神的根基越牢固,公民捐贈的初衷就會越純粹,資本主義的改良就會越順利。2 清教徒的夙願公益,是公共利益事業,公共利益事業的最終追求,在探求社會改良邊界,輸出社會強勢價值觀 —— 這不是簡單授人以漁或授人以魚,而有升級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的訴求,是一種基於社會改良主義,思想,使命,願景,價值觀綜合載體的公共利益事業,更強調一系列的組合拳和綜合社會效應。
請注意,這裡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詞:清教徒作為財富和資本的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但是,上帝又告訴他們:他們掙到的錢,會把他們sent directly to Hell。對,直接送入地獄。他們相信神賜予他們以產業和經濟,但是他們也相信,上帝不會饒恕他們把大量的不義之財捲入囊中。所以,怎麼辦?慈善便成為了清教徒對於經濟的避難所(economic sanctuary)。他們開始嘗試把每天掙去的一部分,作為自我反省和贖罪的一部分。所以,理所當然的,既然慈善機構成為了掙了錢的人的贖罪之所,既然清教徒對於罪惡的剷除是這樣理解的,這樣的思想,通過慢慢的發展,也就很完整的滲透到了美國當代文化對於慈善公益事業的看法中來了 —— 畢竟對於清教徒,這個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餘的改革派,作為加爾文主義最好的詮釋著,對於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例如: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不是縱慾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例如: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例如: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FROM BAIDUBAIKE)上述幾個特點,很多都被沿襲和集成到了美國公益事業的思維價值觀中 —— 作為17世紀初移居北美的第一批歐洲人,作為參與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並且貢獻了思想和輿論準備的人來說,這種對於社會改良,對於社會公正和責任的貢獻,是自然而顯而易見的。對於中國的公益事業捐贈而言,快速的資本積累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或者說,基於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社會矛盾的尖銳和突出,一些富人,或者說一部分進步人士,開始關注社會改良的方式方法,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是完全符合邏輯的。但是,由於宗教背景的缺乏,以及對於所謂社會回饋意識尚未建立的北京,以及擔當社會責任,所謂公民意識的未開化,中國對於捐贈動機上的理解,很難達到西方對於公益事業的寄託,這不是發展問題,而是文化異度的本來。下一期:中美基金會與政府的關係--------------------------------------------------------------------------------------------------------------------------------------------15.09.14中美基金會與政府的關係好吧...很多人覺得到這裡肯定會觸碰一些所謂的敏感事情...但是其實不是。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會願意自己的國家的社會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或者說,每個國家基金會的成立都是為了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 —— 中國有基金會,只不過是建立在所謂政府的背景下,所以一味認為所謂中國基金會就是政府走狗,中國沒有正式基金會的言論並不妥當。所以,以為認為中國基金會是配合政府內外政策的工具,這個說法非常不妥當。我們還是從美國說起。美國基金會和政府的關係很不一致 —— 這表現為:一些基金會站在了所謂政府的對立面,一些基金會則成為了構成美國上層社會集團的補充品,簡單說,只是在保持自己的非官方性上下了功夫,製造了很好的獨立性。一方面它與政府保持方向上的大體一致,與政府的政策基本吻合,但是從解決社會問題入手 —— 政府的關注點主要解決所謂商業問題和商業政策,而社會企業的關注點,則永恆停留在社會問題。所以這就催生了第一個關係:1政府和基金會的補充配合關係前面的章節我們說過,慈善事業的本質土壤,在於私有制的確立 —— 慈善事業的本質,還是一個私人行為。我們知道,歐洲封建社會的滅亡的本質,就在於對於中央集權的縮減,簡單說,所有的所謂民主政策和民智開化的根本,都在於限制政府的權利,以防政府權力過大,這是西方憲法的基本精神。在這個精神基礎上,人們自我的權利就會大很多 —— 簡單講就是:遇到困難找自己,不找政府。但是這就催生了一個問題 —— 當個人遇到災難和一些不可抗的危機時,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但是契約在此,作為束縛和捆綁,至少美國人開始謀求群體解決所謂社會問題的方法,公益組織,慈善事業應運而生。我們可能無法想像,這裡的公益機制,和保險如出一轍 —— 誠然,公益組織在此,作為公共資源輸出的區域,很好的提供了公民解決社會問題的渠道,讓人民在有危機的時候不依賴政府 —— 而這麼一來,公益組織與政府之間的互補關係,就已然形成,這是西方公益慈善與政府互補關係的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美國政府依然有大量問題無法解決,比如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急劇兩極分化,比如美國的種族問題(美國幾乎所有的問題最後都能扯到種族),比如南北戰爭結束後,聯邦政府根本無法通過自己控制證券,通過各種各樣的民間組織,最終美國南北戰爭才順利結束 —— 所以,公益組織解決的各種社會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政府鞏固了統治,也是對於聯邦政府一種非常有利的補充。所以,正是因為這方面的因素,美國各級政府對於基金會的幫助一直沒有停止,無論是見面說服還是幫助基金會建立組織架構,提升基金會的社會福利,因為這麼做,其實是維護住NGO的正面形象,從而讓NGO得到激勵後,能夠更好的解決社會問題,畢竟NGO在商業上處於弱勢,而商業社會畢竟是主流社會,NGO在主流社會中再受重視,都仍然是弱勢群體,雖然NGO的行為並不受到政府的干涉。但是,NGO的非商業屬性,的確給NGO帶來了一些困擾,至少在這一點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真正做到了盈利機構和非營利機構的價值觀等價。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如上帝曾召喚亞伯拉罕作虔誠且 富有的君王,他憑著信心最後成就了召喚,成為富甲萬國、繁衍眾多的君王。上帝也召喚清教徒開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國國度上的創業視為天職。
他們也肯定現實生活,與出世厭世的觀念相反,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加爾文語)。而塵世中的工作是我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每個人要入世修行,將自己在世間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盡一個人的本分。他們也肯定了盈利活動,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作為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頓的清教徒領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寫:「若有人問如何能曉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看看神賜給他的產業便成。」
正如前面所述,一個營利機構,產出越多價值,你可以掙更多的錢。但是非盈利機構不會用錢去激勵人們做更多的社會服務,任何人之所以幫助別人都是因為有利可圖,有意思的是我們對不幫助別人也賺了很多錢都沒有什麼反應,例如一家正常的商業企業,隨便一家。但是如果你想通過為孩子們治療瘧疾從中賺取50萬,你會被當作一隻吸血蟲。我們把這當成是我們的道德觀的系統。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價值觀系統有一個巨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它給了人們一個矛盾的選擇,是為個人和家庭謀利,還是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為這個世界謀取福祉。與此同時,這個系統將成千上萬有能力在公益組織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直接帶到了盈利機構和盈利領域,因為絕大部分人,並不願意為了公益事業犧牲一生的富裕機會。
一個哈佛畢業的MBA很難不選擇花旗,高盛而選擇一個非營利項目去做一個普通的教員,因為前者年薪可能超過百萬,而後者收入微乎其微;如果這名MBA選擇每年從事10-15天的社會活動,無論是上街撿垃圾或者到山區希望小學作秀,他將在不損失任何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得到良好的社會評價,享受某些免稅政策,人們的掌聲和讚美,以及所有的經濟收入。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價值觀,這就是我們社會對於公益組織的潛性歧視 —— 這是TED里,最重要的一個觀點。
然而,這種歧視也正是基金會所認為的,社會問題的一種類別 ---- 盈利機構和公益組織位置的不對等。公益事業並不是商業社會的附屬品,而是社會發展必須的組成部分,而這部分重要程度,和商業社會等同。商業社會解決商業問題,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二者相輔相成。
所以,即使在美國,雖然政府一直強調,NGO或者公益組織,作為以商業世界作為主流價值觀的社會的唯一補足體,是應該被重視的。但是主流價值觀的影響讓政府很難引導這種價值觀的真正建立,在這條路上,政府仍然任重道遠。其二,是對於政府稅收的一些調整對於政府而言,稅收的調控方式靈活多變 —— 由於公益事業是避稅的天堂。所以,控制貧富差距,是政府發展公益事業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此觀點來源於資中筠《財富的歸宿:美國現代基金會評述》的一個部分。)在貧富差距過大的日子裡,政府通過大力扶持公益事業,吸引更多的溢出資本流入公益市場,特別是引入非現金資本的捐贈,連帶現金捐贈,一起出售變換現金,反補到公共事業當中 —— 這樣一來,財富集中者會明顯感到自己出售給政府的資本抵押物非常划算(畢竟免稅),在監督機制和完善的法制基礎上,完成了對於稅收的控制和貧富差距的控制。另外,在當時的規則里,這部分所謂慈善捐贈還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限制,比如:捐贈給直系親屬不能免費,比如對於外國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添加重稅,等等,很好的控制了公益基金的使用,也很好的成為了政府調節市場的工具,利用了稅收的手段。所以,政府特別關心的是:一旦扶持公益事業,是否可以真正意義上的吸引富人進入NGO的機制中分享自己的財富?所以政府在這個方面的放權,和資本主義初期對於政府許可權的限制,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由於稅款的特殊和政府權力的主動制約,很多捐款人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存款,最大程度的保證募捐基金取得實際幫助社會的效應。在法律上,政府有權對於公益組織進行監督,在美國,更提倡個人規範。在法律上,只有政府有權對公益組織進行監督,這是在中國。所以,在中國,很多人說:政府可以負責決策,立法和撥款,其餘不用管。但是事實是否是這樣?美國同樣有這樣的情況,中國不是沒有,只是需要靜待事態的發展。下一期:中美基金會人員對比--------------------------------------------------------------------------------------------------------------------------------------------15.09.15這讓我從一個國內基金會的人員結構開始談起。A機構作為全國最頂尖的基金會,聚集的人員品質,素質,在行業中應算翹楚。據我了解,機構平台高層三位,都有碩士以上教育背景,一位有全球TOP 3諮詢公司的工作經驗,學習能力極強,思維極其敏捷,嚴謹,形成了獨有的封閉價值觀,對於公益事業的理解,也遠在機構之上,基本處於戰略層面;而另兩位高層,在公益事業從業也超過10年,並且在某種層面上說,在具體的執行項目的經驗上,遠高於行業內的其他從業者。而基金會的中層,則密布各類高學歷但經驗相對欠缺的人員,他們分布於公益創投事業部的方方面面,但是都擁有自己的獨有技能 —— 比如會計能力,資本運作能力,教育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平面設計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等方面。公益組織仍然是一個綜合性的,龐大的社會組織,而中國公益創投機構所體現的特徵,與這個特徵完全相符,也形成了自己的綜合運營機制。但是,由於民智的問題,社會創投企業基層的管理員工就有所謂的知識結構的斷層 —— 舉例來說,從基金會的文化維度入手,基層員工對於整個基金會內部的工作特徵理念理解非常清晰,但對於組織特徵理念卻不清晰 —— 簡單說,對於整個平台的組織架構,基金會的基層工作人員是非常不清晰的,甚至對於個人特質理念的分析,也不夠清晰。究其原因,整個基金會的文化成因和文化理念,與基層員工的文化需求,踐行度,都有距離 —— 由於基金會在行政上的投入受到了國家法律法規的限制和干預,整個基金會對於人員培養的預算是非常少的,所以,基金會的基層員工很難得到體面的待遇,基金會的基層和社會企業的員工某種程度上便不可能形成所謂高級的人員結構(中層和高層的構成體現的價值觀是對於社會改良的公民夢想,這是比一個普通高知識分子,白領要高一些的精神覺悟),而由於中層,基層,高層三個層面人員的知識結構脫節,導致很多國內NGO的機制,就很難從根本上達到戰略和執行的統一,文化宣導也不能流暢的傳遞。所以,中國公益組織面臨的人員特點,從社會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有以下幾點影響了人員結構:1 分散獨立運營,數量稀少,規模也不大2 啥那個也模式處於摸索階段,方案不成熟3 缺乏法律身份和相關優惠政策4 資本以慈善捐贈和貸款為主5 缺乏專門的色會企業人才引入和培養機制6 難以獲得成熟的能力建設支持7 社會企業網路平台和研究倡導不發達在中國現有的基礎上,分散獨立運營的私人基金會,很難從根本上完成管理和資本的迭代更新和升級管理,人員教育程度也會因為所謂的預算限制,被折磨的狼狽不堪。所以,很多基金會中便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滿懷熱情,在上層社會有一定影響力的大佬,在台上夢想飛揚的講述著社會改良的重要意義,下面的大媽嗑瓜子,大聲講話,完全置若罔聞 —— 對於很多大媽來說,到公益創投機構工作,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在家裡顯得不是那麼無聊而已,而公益組織宣導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機制,終究因為文化圈子和價值觀不吻合的諸多因素,變得虛無縹緲。相反,對於美國而言,NGO的社會企業運營的成熟度,高過中國不少,具體來看,有以下幾點:1 數量增多,規模化水平較高,逐漸形成公益文化中的亞文化群體2 部分細分行業領域的商業模式逐漸成熟3 法律地位逐步明確,相關政策逐步出台4 專門的社會投資機構紛紛出現,投資模式非常的成熟和多元5 專門的社會企業人才培養機制6 能力建設獲取渠道豐富7 社會企業網路和研究倡導的針對性和專業性非常強以運作型基金會為例,比如美國著名的賽奇基金會,我們看看他們的專業結構。賽琪基金會的關注點因循時間而變化,在20世紀的前半段,賽琪基金會關注社會科學的發展 —— 所以,在20世紀前半段的時間裡,基金會提出:更為明白的理性和社會政策「這樣的組織目標,在紐約設立研究中心,招募,聘請大量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此進行研究,特別是進行合作研究。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 —— 賽琪基金會明確的社會投資方向,並且對於社會投資方向的研究非常深入。比如:在於斯隆基金會的合作中發起的行為經濟學研究,對於後期加強產業經濟理論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儲蓄,勞動市場運行和通貨膨脹的行為取向,金融市場的效率原則以及對於背離市場的扭正方法,公共商品供應的公平價值關係體系判定等等,都成為了賽琪基金會的卓越貢獻。而這些貢獻的根本原因,都來源於賽琪基金會對於這方面人員配置的有效性,而這個有效性,建立在組織本身對於自身定位的清醒認識,以及美國政府對於公益創投研究的支持力度。說到這裡,中國政府迄今為止,仍然沒有通過在境內成立公益組織研究機構的法案,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深度方面,公益研究機構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於這個角色的缺失,任何人都感到非常遺憾和無奈。由於對於公益組織研究的不深入,導致解決社會問題的產效低下,也就不能從根本上完成公益組織內部改造和內部升級 —— 激情澎湃的演講配合大媽嗑瓜子的場面仍然會繼續出現 —— 文化宣導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和知識儲備,沒有這樣的儲備,哪裡來的所謂高效公益機構或者走向世界的夢想?所以從人員結構上,中美差距巨大 —— 由於這個差距,中國公益機構只能履行自己的行政職能而非研究職能,產效低下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公益事業的發展。從HR的角度來說,公益創投組織遲早要走入商業運營的軌道,在商業社會為主流價值社會的前提下,公益創投演提高自身的產效,無比從商業模式上解決所謂的人員問題,要達到專門的社會投資運營機制的建立,或者投資模式非常的成熟和多元,或者專門的社會企業人才培養機制,國家和機構之間的配合必不可少。下一期更:Acumen對全球貧困問題闡述與中國的公益創投啟發(從對標角度)--------------------------------------------------------------------------------------------------------------------------------------------15.09.15Acumen對全球貧困問題闡述與中國的公益創投啟發(從對標角度)Acumen簡介:聰明人基金或譯作睿智基金(Acumen Fund)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是一家於2001年4月1日註冊成立的傳統投資基金和慈善捐款的混合基金會。它接受善心人士的捐款,但不是把資金轉贈給提供救濟物資的地方政府或公益團體,而是透過借款或股權,投資致力解決貧窮問題的開發中國家新創企業。目前聰明人基金的投資組合,以水資源、健康、能源、住房、農業、和教育這六大塊為主,地理區域則集中在南亞和東非。4月份,該基金會啟用新的形象系統。請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請不要複製粘貼標誌情報局文章,製造互聯網垃圾。原文地址: 美國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新標誌Acumen在14年的發展過程中,提出了解決全球問題的10個具體思路方法,下面,僅對這些思路方法進行初略翻譯和解釋,並且在10條具體思路方法的基礎上,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一 從人性而言,尊嚴比財富更重要
「貧窮」不僅僅是錢的事。妨礙人們消除貧困,獲得全面發展的是選擇權和機會的匱乏。從人性而言,人們都渴望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在過去的10年中我們學習到:為了讓人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我們所要解決的難題遠比單純解決一個技術問題要困難、複雜和微妙得多。這需要我們拋棄一廂情願幫助窮人去解決問題的主觀意識,需要我們放下身段去傾聽那些希望改變自身命運的人。最關鍵的是,它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不折不饒地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尊嚴是我們思考這一切的出發點。(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在中國,人性的角度仍然屬於全新,這跟整個國家的民智開化程度息息相關。中國,特別是貧窮落後地區對於民主思維,公民意識的看法,都非常有限 —— 很多時候,對於中國貧困地區,獲得財富是為了給自己生存下去的物質條件,而物質永遠先於精神,在這個層面,中國的公益事業談人性,還很難走到別人的心裡。
這與在非洲宣導所謂西方強勢文化機制,不如一袋麵粉效用高是一個道理 —— 公益精神和社會強勢思維的宣導必須放在物質之後才能起效。但是精神宣導的效能卻不能被埋沒 —— 畢竟強勢思維才是最終改變或者說改良生態環境的最後關鍵。
二 僅靠捐贈或者僅靠市場都無法單獨解決貧困問題
在傳統援助中,資助方和服務對象之間缺乏一個信息反饋的環節,結果就是聽不到來自服務對象的聲音。這使得我們缺失了為窮人設計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的關鍵要素。而在光譜的另一端,傳統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融資始終把投資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損害消費者需求或者漠視窮人的利益。
我們既不會簡單的把錢給窮人一給了之,也不會假裝相信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就會改善上億窮人的生活而無所作為。我們並不想討論市場還是援助能夠解決貧困問題,我們希望建立鼓勵低收入人群積極有效、可持續和誠信的參與機制,使得他們積极參与到改善自身生活的活動中去。
耐心資本通過平衡貌似衝突的各種目標來讓市場為窮人服務:它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投資方式,因為我們所投資的公司在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興市場;它專註於財務可持續性,但同時又接納捐贈及巧妙的財務補貼;它利用市場機製作為傾聽和收集信息反饋的工具,而非追求利潤最大化,因為當有人選擇為某個產品買單(即使以補貼後的價格),她就有機會表達她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在公益領域,花錢永遠比掙錢難。如果沒有很好的公益服務機制,公益宣導的效果不會通過物質被窮人和幫扶對象所甄別 —— 簡單說,社會公益事業同樣是需要組織和管理的投資,每一筆投資所針對的,是怎樣高效解決社會問題這一根本。對於資本投入的效能而言,公益創投機構關注每一筆錢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大於單筆捐贈本身,另一方面,公益創投機構也不會僅僅關注市場而忽略所謂捐贈本身帶有的慈善色彩。二者的結合永遠都是公益事業向前走的關鍵。
對於公共領域的市場化,這裡多說幾句。在公益創投並不佔據社會主流思維價值觀體系的今天,公益創投的商業化思維,是優化公益機構解決社會問題的必備手段,否則,更大部分的社會閑置資本只會因為市場流通性不足而被無情鎖住。當然,在中國,這方面的限制更多,畢竟不是純市場化社會。
三 貧窮僅僅是對一個人經濟狀況的表述,而非人的全部
低收入人群因為經濟原因,面對著方方面面的問題和困難,但他們和所有人一樣,依然有自我決策的權利。他們可以根據他們自身的情況、喜好以及對風險的規避能力來自主決定,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我們認為「對他們有好處」的事情。
我們知道小農有充足的理由來規避風險:每個季節他們都必須傾其所有進行投資,只為勉強維持一份微薄的收入(如果老天眷顧的話)每一份錢對他們來說都很重要,但有時價格太低—尤其在極低收入社區—就意味著偽劣產品。我們目睹了富人裝窮來省錢;我們也看到了窮人為了面子和尊嚴、為了好好照料他們的母親和孩子,而不得不支付超出他們經濟能力的費用。我們也注意到人們願意為了方便衛生,比如為了獲得安全的飲用水而付費,但是他們卻不會為維護公共設施而拔一毛。
所有這些告訴我們,我們要把服務對象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而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纏身的人。(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貧窮是對一個人經濟狀況的合理描述,但是它不是人的全部,但是它間接影響到人的全部 —— 主流的價值觀判定是從經濟狀況出發,而貧窮代表了弱勢群體的價值鏈開端,這簡直是無法規避的悲劇。在中國,解決貧困問題,如何引導農民了解商業社會,進入商業社會,比簡單談論改良社會要有效很多。
四 如果不注重培養當地領袖、開發本地資本和培育強大的當地社區,最終會面臨失敗
制度和領袖的作用和影響力遠比我們投入在項目上的錢要更持久。但是大部分消除貧困計劃都是遠在半個地球外的會議室里制定的,而在地社區僅在設計中被排在最後的買單階段。更糟糕的是,很多好的項目最後因為資金耗盡而被迫中斷。並非這些項目不能成功,而是決策與當地情況完全脫節,因為這些決策不是基於當地的實際需求。
Acumen不熱衷於開發「下一個偉大的想法」—我們尋找那些具有強大創新力和動力,並能採取行動付諸實施的創業家。我們會在我們工作的國家搭建一個強有力的團隊,並為這個團隊提供各種支持和知識技能,我們還會發動在地企業和地方有識之士投資和參與——包括逐步增加的地方支持資金。
這些就是解決貧窮這個歷史痼疾的方法:富有活力的在地解決方案。這些方案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不是由千里之外的資助方拍腦袋決定的,而是因為這些方案立足紮根社區,能得到來自在地團隊、在地資本、以及最重要的,在地服務對象的持續認可和支持。雖然這種方案執行起來要更耗時,但卻是唯一可以長久持續的方式。(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在中國,在人口基數極其龐大的今天,社會問題的解決成本可以認為高,也可以認為低。而成本低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培養社區當地領袖,並且開發本地資本,簡單說:一個懂得潮汕話的廣東人在汕頭地區解決一個社會問題的可能,在同等知識背景下,遠遠大於國際領袖。其原因很簡單,當地社區的當地影響力,語言習慣,以及對於當地文化的認可度,對於解決社會問題,並沒有任何的障礙,缺乏的只是一個條件 —— 如何專業化運作,如何管理和管控社會企業。所以,注重培養當地領袖,並且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本,服務當地社區(利用當地人),會比空降兵團管用很多。
五 永遠要找卓越的個人,毫無例外
再偉大的商業想法如果不實施,也僅僅是想法而已。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要把想法變成付諸實施,動力和激情不可或缺。
每年我們都會收到成千上百個商業計劃,不過,只有我們和這個創業家及其團隊親自接觸後,才能肯定這一切是否靠譜。離開了人才,商業計劃、新產品、資金什麼的都是浮雲。
我們四處尋找那些頂尖領袖,他們敢於打破桎梏、勇於創新來解決窮人們所面對的迫切問題。這些領袖堅強勇敢、嚴謹執著,富有愛心,開放包容並胸有成竹,還具備必需的財務技能、運營技能和以及我們認為的道德想像力:能設身處地的從窮人的角度出發,來思考解決方案。
這樣的領袖鳳毛麟角,但是一定存在。因此我們會萬里挑一,並重點培養——這些都體現在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里、在我們的《全球與地區夥伴計劃》里,以及在ACUMEN基金會的隊伍中。
大部分社會發展工作都把項目和政策的重要性置於領袖之上,但其實領袖才是真正決定一切的。(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任何行業都需要商業領袖,只要是組織,都需要卓越的個人。卓越的個人會超脫不同環境而存在 —— 簡單說,卓越的個人,從某種程度上,並不受環境的限制和影響。所以,如何甄別他們,如何利用他們對公益事業儘力,極其重要。
六 僅靠技術本身無法解決貧困問題
我們常說,「科技不是萬能的」
我們的辦公室充斥著「下個世紀的科技」——飲水過濾器、微波爐等等,但是這些東西本身不能消除貧困。有時一個新產品——比如病毒疫苗或耐用性的抗瘧疾蚊帳——可以消除某個疾病,尤其那些只需要單一產品,通過公共服務就能解決的大規模問題。但一般情況下,科技本身是遠遠不夠的。無論為窮人發明了多麼偉大的產品,產品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人們只購買他們了解的產品:他們不會只購買產品本身。
流通環節的創新——需要服務對象真金白銀的投入,分銷商的合作,以及一定的經濟回報——這些都比精美的設計更重要。無論新發明有多偉大,離開了促銷、經銷商、商業合作夥伴、員工,尤其是服務對象的認可都無法在市場上的獲得成功,因為這些人每天都在對你的產品用腳進行投票。(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僅僅依靠技術,我們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 或者說,我們在技術上,必須賦予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奧本愛默,費米,愛因斯坦們並不想在核裂變或者核聚變上添加所謂的國家色彩,但是原子彈用最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雖然帶來了和平,但是超過15萬的死亡以及而後的生態災難,卻是這項技術帶來的災禍。務求公益事業上的技術問題同樣需要道德的考量和糾正 —— 簡單說,任何利用現代技術在公益事業上拿到的私人經濟報酬都不符合公益事業的初衷,社會企業的初衷仍然是最大幅度的解決社會問題,在這方面,社會企業必須站對自己的位置。七 失敗是成功之母
我們不會單靠一個所謂的完美計劃就能把成千上百萬人脫貧。專家們寫的項目書,一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就灰飛湮滅了。如果要從優秀走向卓越,即使是最好的設計都必須能適應市場發展規律。
在Acumen,我們對能解決重要社會問題的創新模式進行投資。每一個投資都有風險,而且很多投資都失敗過,或者未能完全實現目標:一個掌握了先進技術的公司卻建立不了一個有活力的營銷和市場銷售體系;一個以城市貧困人口為對象的連鎖藥店因為無法控制增長,最終資金鏈斷裂而倒閉;還有一個投資我們發現背離了我們的價值,等我們發現為時已晚,投資被迫中斷。
為了推動社會進步,我們必須對創新的商業模式進行風險投資,有時是首次接觸的創業家,有時是對潛在的領袖。我們志向遠大,但是有時結果卻很不盡如人意。不過,重要的是我們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並從中改善。對失敗的擁有開放態度,最終會通向真正的,開創性的成功。(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公益事業不會一蹴而就 —— 任何公益事業的成功,或者社會問題改良方案的提出,一定經過了大量的嘗試和發展。社會企業發展數年,在不同的政治環境,生態環境下生存,所經歷的苦難,教訓,往往比成功多。但是正是因為這些苦難和教訓,才能促使公益組織,社會企業更好的發展。
八 政府不擅長於發明解決之道,但卻能大規模推廣成功之道
Acumen之初秉承的理念就是光靠第三部門是無法單獨解決大規模貧困問題的。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是市場經濟的崇拜者,因此Acumen基金會在早年發展的時候就有意避免和政府合作。
然而當我們看到公共服務機構在通過和政府合作,成功的實現了我們的目標而又沒有違背市場規律後,我們迅速修正之前的偏見:作為我們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公益組織需要產品——比如蚊帳——而在當地這個產品還沒有形成市場。又由於這個產品是免費提供的,這是真正對當地百姓極有利的事情;政府部門於是設立了創新補貼計劃,以讓這個新生事物能夠得到生根發芽;通過政府採購這些產品,就有足夠的資金來擴大產品的市場規模同時還能保證產品質量。
如果我們希望政府能發明一個減貧的方法話,結果恐怕會令人比較失望。但如果我們希望大規模推廣我們的成功經驗,政府部門無疑是首選。(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政府的創新成本遠遠大於民營機構 —— 這是政府本身的機構和代表文化造成的。對於政府而言,如何去挖掘私人社會企業的創新機制和創新的社會改良方案,並且予以一定程度的扶持,將是社會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九 信任是獨一無二的資本,而信任的贏取並無捷徑
低收入社區對於那些揣著「問題解決方案」遠道而來的外來者們一般都持將信將疑的態度,這是可以理解的。這些外來者一會這樣折騰,一會又那樣折騰。奇怪的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否定人家那些傳統的好方法,去嘗試一些更昂貴的新東西?為什麼我們要他們冒險去嘗試一些誰也不能保證結果新事物?
我們覺得如果你能給這些窮人一盞明亮、價廉的太陽能照明燈,而這些燈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用不著你去刻意宣傳什麼,他們都會來購買的。一次Acumen為一個婦女提供一個免費的太陽能燈來做測試,這個燈裝在她街邊賣肉餃的小店裡。一個月後,她說她非常喜歡這個燈:因為不用煤油,幫她省了錢,有了這個燈,她的店在晚上可以延長營業時間,甚至這個燈還可以讓她趕路回家的時候感覺安全。但是當我們要賣給她時,她居然拒絕了,原因是她還不能確定這個產品的質量如何。
「信譽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卻能毀於一旦」
如果農夫看到他們的鄰居因為購買了價格實惠的滴灌系統而產量翻番,也會去購買。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這個滴灌系統的銷售一定會大增。而我們投資對象的員工為了讓服務對象購買我們的產品,卻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到處去宣傳。
上面提到的2個例子在真實中的銷售情況是很震驚的:太陽能燈的銷量超過了50萬;環球水產品公司銷售了成千上萬的滴灌系統。
信譽是我們最珍貴的產品。建立信譽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卻能毀於一旦。重要的是不是我們一直以來做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去做。這是個被反覆證明的經驗教訓。(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在中國,信譽的建立將會更加困難,或者說,信譽的建立將會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於一場道德價值的革命。但是,信譽的建立,對於社會企業的發展卻至關重要。這裡提到的社會企業的信譽不僅僅只是針對個人,更是針對於政府之間合作的信任。
十 耐心資本投資不是一系列被遵從的步驟,而是建立於共同價值體系之上
我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在尋找消除貧困的方法,我們得到的經驗教訓是:我們最寶貴的能力就是在工作中去平衡那些我們所堅守的價值:包容和誠信,傾聽和引領,人道和勇敢——這些都建立在誠信和尊重的基礎上。我們的工作存在於灰色空間之中,在這個灰色空間里還沒有建立一套現行的機制規則。
我們每天都要做一些非常艱難,有時甚至是很出格的決定——在利益和影響力,效率和質量,短期和長期之間做決定——在一個極其複雜和不完善的世界裡尋找到一個快速和高效的方法。說白了,要推動有效的改變,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情。為了做好這個工作,就需要具備一定的領導力。Acumen最期待的就是有一天我們能為我們所支持和開展合作的領袖而驕傲——我們的團隊、我們的投資人、我們的夥伴、我們的全球社區。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一方面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是如此遙遠,因此需要一種新型的領袖,他能從他人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他能俯身傾聽而又勇于堅持自己的良知和立場。
從事了近10年的消除貧困的工作,我們明白我們沒有擁有全部的答案,這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尋找。我們今天的所能做的就是繼續深入思考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我們會傾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和激情,並以謙卑的態度走向世界;我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為尋找一個創造美麗新世界的方法。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人的尊嚴都得到了充分尊重。
對於這樣一個事業,捨我其誰?更待何時?(感謝hu xin翻譯,From 國內某著名基金會)
任何一個事業都需要耐心和堅持 —— 這種耐心資本的寶貴程度,無法用一句話形容 —— 在中國現有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的耐心資本,是公益創投發展到好的必備品質。
PS:至此,總共8期的國內外公益慈善對比到此結束...感謝每一個看過文章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知乎最長的答案...但應該也是最長的之一)。每一個希望了解一些國內外公益基本情況的朋友,有時間都可以翻一翻此貼,應該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PPS:本文禁止任何轉載,需轉載的個人或者媒體,請私信聯繫,一旦發現私自轉載,將採取法律手段維權。謝謝。
PPPS:感謝@洪霟 我姨~ @鱷魚 我大~ @德川咪咪我咪~ @徐小疼我疼~ @上官小沫我沫~ @飛鳥冰河我鳥叔~ @desperado光我光哥~ @孔鯉我ni魚~ 的支持,永遠愛你們。
劇終
就我的感覺而言,國外的公益,受眾都知道公益是「生意」,都容易認可公益也可以是商業形態的一種。
國內的公益,好像就是「獻愛心」,說難聽點,叫「施捨」,再退一步說,國內的公益始終都是停留在「把自己不要的東西或者一點小錢來給那些窮人」這個層面上。
所以很多國人就是不理解為什麼有些外國人拿樂高積木去把城市裡頭的某個公用設施給填起來,竟然也是公益的一種。上面答案已經寫的很詳細了。我只吐槽一點,要說公益慈善事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有天朝歷史悠久,翻看歷朝的奏摺都有很多這樣的記述,政府也鼓勵地方士紳做「善事」以為鄉里表率,所以我一直對說中國沒有公民社會表示呵呵,我們其實有非常強大的公益慈善傳統。
為什麼會造成現實中的慘淡,與其說與發達國家的差別,毋寧說是由於「國家」沒有回歸正常,在「異常」下的國家與社會,無法發揮原有的功用。首先感謝郭美美,中國人對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的透明度比外國人要求高得多得多!所以對於在中國做公益比在國外做公益難得多。其次國外NGO待遇是相當不錯的,中國NGO的待遇可以說是慘不忍睹。我舉個身邊的例子,同樣是頂尖的公益組織,國內某NGO對員工出差住宿的預算是50元,你能想像嗎?而國外NGO的預算是300,還是英鎊,幾十倍的差距!可見在國內做公益有多苦逼!所以希望大家對大部分做實事的公益人多一點支持和理解,真的很不容易!
各律師事務所: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和全市精準扶貧慈善捐款動員大會精神,現啟動我市律師行業2016年慈善捐款活動。根據《2016年濟南市精準扶貧慈善捐款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全市律師工作實際,經協會研究,我市律師行業倡導捐款標準參考數額為:市律師協會會長班子成員和監事長班子成員400元,理事和律師事務所主任300元,其他律師等人員100元。「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積極開展精準扶貧慈善捐款活動,幫助困難弱勢群體解決生活困難,是律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各律師事務所要認真組織,廣泛發動,踴躍捐款。請各單位於6月30日前將捐款繳至市律師協會秘書處財務室。
今早剛收到的通知,差距就在這裡推薦資中筠先生的一本書《財富的歸宿: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裡面介紹很多基金會的運作模式,值得中國學習吧。豆瓣的介紹財富的歸宿 (豆瓣)
《財富的歸宿: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內容共分兩大塊:第一、第三部分論述美國公益事業的歷史淵源,現代基金會興起的社會背景及其特點,相關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對其所代表的思想理念以及動機和效果的探討;第二部分是各類基金會的實例,列舉了20世紀初、中、後期約20家各種類型有代表性基金會的發展歷程、思想理念和運作方式。此外,作者還集中論述了美國基金會與中國的關係,概述了近年來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狀況。
從卡耐基洛克菲勒,從福特到凱洛格,從索羅斯到比爾與梅琳達·蓋茨,美國的各大基金會的影響進入了每一個美國人生活當中。基金會在社區服務、教育、社會福利、科學研究、醫藥衛生以及有關可持續性發展等多個領域,不但對美國社會有深刻影響,而且其影響遍及全世界。
有想做好的心,但是苦於種種原因不能繼續。僅以杭州的情況來看,國內其他不是非常了解。國外的也不是很了解,請專業的人回答。1.工資問題。答主在杭州。杭州的情況比較清楚。杭州的公益機構做項目,拿到創投也好,政府購買服務也好,只有其中資金的10%可以用於發工資。比如一個項目拿到10w,但工資只有1w。一個項目運作兩三個月最起碼。全職工作人員1-2人。你們可以想想工資多少。但是深圳可能會好點,那邊已經開始購買工作崗位了。2.資質。專業的人讀了本科,碩士或者更高,但是絕大多數由於工資原因不再從事社會工作相關工作。這也導致了很多機構只能從非專業的人來任用。很大多數現在的公益機構專職工作人員都是先做項目積累經驗,而後才去學習,考社工師證。此外,現在一般公益機構專職工作人員不多,3人以上已經算多了。所以幾乎整個項目的申請,策劃,執行,財務都要這幾個人完成。所以無法專心的從事於個案、小組、社區。所以也就無法專註於精了。3.社會環境。現在公益組織的資金來源絕大多數只有創投、政府項目購買、基金會、企業。我國由於郭美美等時間對公益機構的捐款持懷疑的態度。此外,我國人民大眾傾向於把錢捐給某個具體的項目,比如前段時間的天津事件等,而不習慣把善款捐給一個機構。最後,推薦一篇文章。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EzMzA4NQ==mid=210183756idx=1sn=706425af3eec208d83954e4a813e519bscene=2srcid=uEEByE06spnrlhwEQpcH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大致相當於國內外自由民主的差別吧
講個實例
在協會做幹部時,想做一個關愛老兵的活動
聯繫到重慶某老兵關愛組織,尋求合作被拒
「我們不接受和大學生的合作,大學生憎惡太分明了,我們幫助的多為國民黨老兵,大學生憎惡分明的態度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曾經就發生過。」個中信息大家自己掏看吧~國外幫助公益慈善組織籌款的民眾大都喜歡賣個三明治啊,熱狗啊,無非價格多一丟丟,刨除成本,剩下的捐給慈善組織。所以也即便價格略高,也樂於做善事。還蠻喜歡超市裡賣的那種慈善巧克力(大包裡面小包裝來買,甚至還附有裝錢的小口袋)。有種你滿足你自己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其他人。當然,不停打電話讓捐款那種也非常討厭。國內通常就是,吼一句捐款啦,弄得大家都必須要捐的樣子,不慈善彷彿就活該被鄙視的樣子,心理預期就不好。現在支付平台那種的小額捐款看起來倒是不錯。
捐款給教育和醫療吧。
但願捐的錢都能真真切切的花到孩子和病人身上,不要像紅十字會一樣貪了去才好。希望捐款的每一分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我有錢,我就給白血病、直腸癌等分別設500萬的獎金。若我有錢,我就給器官移植、重生技術設1000萬的獎金。其實這些獎金是可以從大眾募集的,畢竟這些治癒手段和技術都是造福大眾的。這比體彩、福彩陽光多了。國家也沒什麼負擔,免費促進科技發展,有什麼不好。只要不貪污就好。哪天我還可以說:孩子,某某發明的***獎金其中一部分是媽媽給的。O(∩_∩)O哈哈~,行了,你可以收起你崇拜的眼光了,媽媽手裡的500億都捐出去了。做人還是要靠自己。公益活動運作是需要成本人力的,如果你參與過我國的公益組織,就會發現社工們沒有相對匹配的工資,給社工體面的薪水,減少職業歧視,讓更多的大學法學院開設社工專業,撥更多的款給民間有效率的公益組織才是正道。
學些了~
拜讀了,學習到很多
不錯
我只是感覺賺的工資真心不是風刮來的~~~
國內還不夠富有,國內保護個人財產權和個人自由的法律政治體制還不夠(這才是我們不夠富有的原因),後者是關鍵,
請幫幫他們 ,請多轉,謝謝 http://m.qschou.com/project/index/3049e7d0-696b-42fd-b1a3-0578f80c6051?uuid=platform=wechatshareto=4×tamp=2017010517422133500516363token=-1483609343759#
-
做慈善公益是可以的。當然包括能這些作假和表演的(紅十字會,壹基金和免費午餐等。)秀愛心和真心幫助人們都無所謂。但一幫公知,將這些慈善公益活動偽裝成通向公民社會的途徑,就實在噁心了。
販賣虛假希望的人,自己照照鏡子,看看和20年前有何不同?就說說自己的體會吧。先說說企業。我在加拿大這邊和幾個社會型企業打過些交道。雖說它們也是需要盈利發展的企業,但是他們認為社會,道德和環境上的責任比單純謀求利益高很多。在政策上的鼓勵和資金投入也有很多,並不是虧本生意。很多半公益性質的項目有許多資金也是政府的基金。這裡很多公益行住宅(廉租房?)的企業雖說是非盈利,但是也算是社會型企業。房租用來還建房的貸款,而貸款來自公積金。裡面的僱員工資不高但是做得很開心。對很多人來說工資可能低一些但是社會認同感更重要,更不要說大家本來甚或水平就差不了太多。
再說說非營利的公益組織,在這裡就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整個社會,基本上你能想到的社會問題和本地問題都有一個組織致力於此。身邊很多朋友也去做過各種志願者。大部分這樣的組織規模都很小,資金來源也主要來自募捐活動和敲門,一般手頭很緊更不要說額前了。組織多了就分工明確競爭激烈,如果幾年裡不針對性做出一些成果,不公開透明的話以後誰還來捐錢?我記得有一個本地的環保組織每年為了湊錢辦Gala,不得召集大家去一個生態農場免費做一天勞力來換Gala的食物,除了老大和員工還有很多的志願者會參加,也給農場免費做了廣告。你覺得這樣的組織會想著坑錢么?如果整個社會有無數這樣的公益組織,那這樣的公益環境和社會環境又回怎樣呢?
我記得有個國內某知名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來這裡講座,一套理論就是說社會型企業和公益組織應該和政府(黨)合作統一目標,而不用起到督促和彌補的作用。政治上的不想多講,但是如果一個人有機會投票或者參與社區決策的話,肯定會更想組織志同道合的人做些事情並吸引更多的人支持他們,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過得更好的吧。
在現在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公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扯遠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