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來源於中文的英文單詞?
如題,比如kung fu,yin yang,tofu,taichi等
比如:kale(ka le):卡了。
提一個來歷比較不尋常的吧:shanghai的動詞義,指拐騙、忽悠,to trick or force someone into doing something unwillingly.
雖然沒有定論,但結合網上查到的通說還有以前閑得慌和留學生老哥瞎諞時的討論結果,個人傾向於贊成這個詞來源於殖民時代。洋行拐騙募集華工到美國西部乃至整個太平洋東岸(占相當大比重的秘魯華人、墨西哥華人族群)的生意大多以上海為集散地,因此shanghai這個地名也通過美籍商船主或者在異鄉茫然無措的華工獲得了這個扎眼的含義,並曲折地進入了日常口語中。
對這個義項,大多數詞典里都會註上過時的tag,不過似乎在俗語中還是流傳得相當廣泛。我們最熟悉的用法大概就是愛樂之城裡面男主那句「I got shanghaied!」
而我最早接觸到的渠道似乎有點曲折...印象里還是在聽一首內戰南軍軍歌the Valiant Conscript(動員兵:噫)的時候從歌詞里注意到的,畢竟紅脖左嗓子突然一聲「Hold your heads up shanghai shanks」太喜感了...
Gung-ho.
我不知道第一眼看見這個單詞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樣是懵逼的。
如果不是事前就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即使放在這個問題下——那麼明擺著是來源於中文的咯——我估計我也猜不出這「Gung-ho」對應的是中文哪個詞。
「公猴」?!
¥%()*……%#@$
百度翻譯將其自動識別成了德語,並翻譯為「長庚浩」——這是哪個長腿歐巴么?
不賣關子了。
看下它的解釋——引用Dictionary.com - The world』s favorite online dictionary!在線詞典的解釋——如下:
關於詞源,這個在線詞典是這麼說的:
簡單地說呢,「Gung-ho」這詞當形容詞用就是「熱心的、熱情的」意思;當副詞用時就是「成功地、妥妥地」意思。
那麼這個詞到底對應的是哪個中文詞呢?
是.......「工合」。
這又是個什麼鳥中文詞?!我們中文裡有這個詞么?!
別急,慢慢來。
「工合」是怎麼回事呢?「工合」是「工業合作社」的簡稱。
Chinese gōng hé, the abbreviated name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Cooperative Society
「工業合作社」簡稱為「工合」?
反正甭管怎麼樣吧,當如此簡稱之後,留下的「工合」二字,激起了一個美國男人心中的愛與和平。
他覺得這兩個字是如此美好,「工合」,「工作合作」,「Work Together」!
「這不正是我苦苦尋找的團隊座右銘么!」
「我的團隊,是真正的『狼性的團隊』,一個個鐵血真漢子,『工合』這倆字太精準了!」
「行了!我的團隊的Slogan就用這個詞『工合』了!」
他心裡一定是這麼想的!
這個男人是如此有影響力,在互聯網尚不發達的年代,他愣是憑著自己和自己身後團隊的魅力,將這個詞介紹給了幾乎整個英文世界——鑒於不是每個歐美人都像他這麼有文化,能認得出漢字,於是,英文單詞「Gung-ho」應運而生。
那麼,這位資深中文愛好者是誰呢?
他就是LtCol Evans F. Carlson,卡爾森中校,美國海軍陸戰隊精英單位「陸戰隊突擊隊/Marine Raiders」的締造者之一!
鑒於「Gung-ho/工合」這句口號在陸戰隊突擊隊是如此深入人心,得其傳承而來的、如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特戰單位「陸戰隊突擊團/Marine Raider Regiment」將「工合」這兩個漢字綉在了他們的隊旗上!
怎麼樣?
各位讀者朋友,你們是不是因此而更加熱愛中文了呢?是不是覺得那些熱愛中文的老外都很有愛、很和平?
PS,如果對特種部隊的相關內容感興趣,可以閱讀下文:
Redwolf Luo:【文章】曆數美軍特種部隊zhuanlan.zhihu.comPPS,關於「Gung-ho」,對比百度的翻譯,谷歌和必應分別是這麼翻譯的,另外,wiki的解釋一併貼上了。
哈哈哈,這種問題一定離不開吃,去國外隨便找家中餐館,裡面的很多菜名換成中文音譯後反而讓剛到異鄉的留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讀。
Sha Cha 沙茶
Kung Po Gai Ding 宮保雞丁 (這個在國外我一般見都是Kung Po Chicken)General Tso"s chicken 左宗棠雞 (美國最有名的美式中國菜,說白了就是糖醋裡脊把裡脊換成雞)Szechuan Beef 四川牛(就是炒牛肉放點辣椒)Bourbon Chicken 棒棒雞 (也不是大家想的那個四川棒棒雞)Ma Po Tofu 麻婆豆腐Peking Duck 北京鴨 (和北京烤鴨差十萬八千里,最多算個烤過的鴨)Chop Suey 炒雜碎(清朝第一批移民帶過去時還是用雜碎來炒,但是因為美國人不吃雜碎,所以如今的炒雜碎裡面就沒雜碎了)Foo Young 這個我到現在也沒明白為什麼是「蓉」的意思!還有些地兒可能不管餃子叫dumping,直接叫jiaozi。筷子不叫chopsticks,直接叫kuaizi。這些很明顯都是大陸之後帶過去的稱呼,因為老華僑和港台地區的人都不會用漢語拼音。最後摘錄一段原來吐槽美式中餐的朋友圈吧:每天吃著不倫不類的美式中餐就是酸不拉幾甜不拉幾的不明棕色醬汁澆在牛肉豬肉蝦仁蘆筍豌豆西藍花玉米粒隨機搭配組合的根本沒有下水卻美其名曰美國雜碎上的日子究竟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說幾個在澳洲日常生活常見的粵語借詞,常見到隨便一個澳洲人都知道的(並不像什麼最近的流行詞或者中國特色的詞):1. wok 圓底鍋,借自粵語「鑊」2. choy sum 菜心,借自粵語「菜心」3. bok choy 白菜,借自粵語「白菜」4. longan 龍眼,借自粵語「龍眼」5. wombok 大白菜,借自粵語「黃芽白」(取黃白二字wongbaak之音,再稍微音變+逆同化就變成了wombok)6. dim sim,一種澳洲的食物,並不是粵語對各類點心的統稱,是一種特定的用燒賣皮包裹肉或者菜餡的食物,以油炸或蒸熟的方式烹調,借自粵語「點心」(從dim sum音變而來,也叫dimmie)想到了再補充。
Guanxi 關係
我們日常使用的中文裡,混入了很多英語,毋庸多說,想必你也知道很多。其中有些詞是如此地中國化,以至你都沒想到是英文——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今天說的是英語中來自中文的詞。這個你也知道不少,比如chow-mein(炒麵),dim-sim(點心),longan(龍眼),lychee(荔枝),bok-choy(白菜),kungpaochicken(宮保雞丁)……咦,都是吃的東西。
英文不擅構造新詞,當遇到另一種文化中的新事物,自己的語言里並沒有合適的描述辭彙時,音譯就是個自然的選擇。吃的東西是最常見的,最初一個只會說英語的人想吃一個曾經吃過的但只有中國才有的東西,他只能發中文的既有音。
除了食物,還有許多英文單詞來源於中文。兩千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讓善於吸收外來語的英文,也留下了一些中文的刻印。
經濟的強勢伴隨著文化輸出,中國國力的提升,語言文字上的影響也可窺豹一斑。一條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的新聞,能讓dama這個詞讓不少外國人知道含義,儘管之前這個詞他們一般只在拉丁美洲的女廁所門口看過。中國顧客索要發票的行為,也可以讓街上招徠顧客的商店店員叫喊「fapiao」。另一些中國特色的辭彙,比如guanxi(關係),mianzi(面子)等則早在十幾年前就進入正規英文詞典。
因為是音譯,這些詞還保留著相似的中文發音,比如typhoon(颱風)、kung-fu(功夫)等,發音基本相同。近年輸出的詞甚至還能保持漢語拼音。輸出年代略遠的,則可能變得不好相認。比如ketchup(番茄醬),在西方生活中非常常見,是薯條、漢堡、三明治、熱狗、煎蛋等食品(似乎並沒有其他可吃的了)的調味品,英系國家一般直接叫tomato sauce,但美國人都叫它ketchup。這個詞中國高中不教,所以早期很多到美國留學的人第一次去麥當勞時才學會,殊不知其實是個中國詞。在東南沿海一帶,有種叫鮭汁的調味品,由腌魚和辣椒調成,後來廣泛傳播於東南亞,根據廈門話發音,拼作ke-chiap,馬來半島上略作變形叫kecap。十七世紀時,英國殖民者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品嘗到這種調味品,帶回英國,主料改成了番茄,從此成了西方人最主要的調味品。這個詞初次進英文字典是1690年。因為生活中太過常見,現在美國人很少有人發覺原來是舶來品,而且是來自中文的。這詞挺有趣的,對應的中文「番茄醬」的「番」,或者西紅柿里的「西」,倒是明確指出了舶來屬性。
根據發音,而不考察起源流,也會犯錯。比如ping-pang(乒乓球),我們一看,哦,中國特色,那麼ping-pang就是來自中文的英語單詞。不過乒乓球是駐印度的英國軍官發明的,距今僅一百二十年,原名是table tennis(桌上網球),20世紀初一個美國製造商用擬聲詞申請了ping-pang作為商標名。後來傳到中國,乒乓兩個中國字,原有其字,也是象聲詞,正好借用,這才有了「乒乓球」。1960年代以來,中國人在這個遊戲上的成就,光芒如正天之日,讓如今全世界人民都以為ping-pang是中文。
還有些詞,不是音譯,而是意譯。按說如果能意譯,那麼就是找到了對應辭彙,算不上外來辭彙,但有的詞是根據中文生造出來的,中國色彩明顯。混在兩個文化中的人,會比較常接觸brainwash(洗腦)這個詞,吵起架來,都以為對方是被brainwash過了。這詞生動形象,以至於不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沒想到其來源是中文,歷史不過60多年。brainwash首用於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後來西方媒體在報導從韓戰中返回的戰俘時,大量使用這個詞,所以才流行開來。
語言的傳播離不開交流,有接觸才有傳播。考察中外交流史,就可以追溯一些辭彙漂洋過海的路徑。按照歷史順序,我把這些路徑大致分為七個時期:
(一) 絲綢之路
漢唐時期的中西交流,雖然緩慢,但通過地理上兩地間一系列的文明傳遞,一些詞潛移默化地傳遞到英語的祖先語言里(Proto-English)。比如silk(絲綢)。
又比如我們的國名,China(中國),雖然現在說法不統一,有「秦」、「絲」、「茶」等幾大流派,但西方用這個詞來指稱中國,最晚也是遼金時期,最早可能在公元前五世紀。現在英語、德語、荷蘭語、葡萄牙語等均拼作China,西班牙語、法語拼作Chine,可見同源,但路徑之說各流派不同,有印度、波斯、俄羅斯等中間站,總和此時中西交流要道絲綢之路相關。附帶的china(瓷器)的含義,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販賣瓷器到歐洲,用的名字還是chinaware,說明china的瓷器含義遠晚於國名。
晚一些的馬可波羅,也通過陸路來到中國,他的中國遊記是處在中世紀黑暗時代的西方的啟蒙之作,刺激了西方人對東方的好奇心,直接促使哥倫布等人的航海,為歐洲開闢了新時代。
(二) 大航海時代
海上絲綢之路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被打通,通過這條路進入西方的辭彙有cumshaw(感謝、賞金),tea(茶),Amoy(廈門)等,閩南話的影響比較明顯。
有兩個群體在這個時代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傳教士和法國漢學家。
十六世紀,大量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在中西文化溝通中的作用不下於經濟因素。除了將西方的科技和文學譯介到東方,他們也將東方文化帶回西方。十七世紀,回到歐洲的傳教士們寫了《中文入門》、《中國大觀》,甚至還有《中國文法》。中國人自己不寫語法書,所以歷史上最初的中文語法書,是誕生在歐洲的。
十八世紀,法國人對中國有著巨大興趣。有位叫黃嘉略的中國人,在法國教授中文,被路易十四任命為官,管理皇家收藏的中國物品。他的助手費爾蒙和弗雷列,後來成長為法國的漢學泰斗。費爾蒙以下,出了眾多的漢學大師。大文豪伏爾泰甚至改編了《趙氏孤兒》,在歐洲上演,廣為傳播中國文化。這部劇的標題下面的一行字就是「根據孔子的教導」。
法語是英語單詞來源的第二大feeder,與拉丁語相比不遑多讓,兩者分別佔據現代英語單詞29%的來源。彼時英國上流社會講法語,一般民眾才講英語。法國漢學家的風尚也傳至一衣帶水的英國,英國也颳起了中國風。英國建築師威廉·查布斯去了中國後,回來在肯特郡建了孔子主題園林,便用孔子的名字「Kew(丘)」命名。
也許由於英法太愛中國了,十九世紀才發生了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的事。
(三) 美國的淘金時代
中國對美洲的移民,在這個時代形成了第一個高峰。僅1852年一年,即有三萬華工抵達舊金山。大量來自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修建了美國早期鐵路。我們看看英文中的這些詞,sampan(舢板),coolie(苦力),kowtow(叩頭),gung-ho(工合、同心協力),chop-chop(快、快),文字彷彿化石一樣,記錄了早期移民的辛酸。同樣,也能觀測到粵語、閩南語和客家話在其間的痕迹。作為衍變,chopsticks就是「筷子」,這個詞中英文中都可以看到「快」字,顯然不是偶然。
(四) 租界時代
中英之間是直接發生過戰爭的,而且是兩次。中英《南京條約》讓中國進入半殖民地時代。
上海則是這個時代的傳播發源地。我們更熟悉一些上海話來自英語,比如赤佬、癟三、差頭等,但語言文化的影響是相互的,這個時期的交流也讓一些詞傳入英文,最著名的就是shanghai這個詞本身,任何一本英文詞典,都會給這個詞註上一個也讓人心酸的含義。
英租界在蘇州河以南、洋涇浜以北。中國人說的洋涇浜英語,英語里貶稱為「 Pidgin English(鴿子英語)」。廣為傳播的兩個故事:「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one car come,onecar go,two car pengpeng,people die」。
這些用詞至簡,毫無文法的話,英國人倒也能懂。雖遭鄙視,但也有反饋回英語的可能。今天美國人見面愛說的longtime no see(好久不見),就是中國人的洋涇浜英語。
(五)香港的英國殖民
英國統治了九十九年的香港,也吸收了一些本地辭彙。比如cheongsam(旗袍)、taipan(大班、老闆)這樣的東西。還有些香港特有的英語單詞,去過香港的英國人也能理解。比如Jetso(打折),是粵語「著數」的音譯。今天香港還有很多Jetso網站,Get Jetso隨處可見。
事實上,「香港英語」是英語的一種方言,粵語的成分也出現在這種方言里。
(六)現代的經濟文化交流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國粹也走出國門,比如wushu(武術)、fengshui(風水)、tai-chi(太極)、qi(氣),yin-yang(陰陽)等。還有些中國特色的東西,比如戶口,沒有對應的英文翻譯,英語也只能使用hukou。
(七)網路時代
進入二十一世紀,無國界的網路推波助瀾,網民們接觸中國事物的機會大大增加。比如上面提到的dama(大媽)。中國流行tuhao(土豪),有些時髦的老外,見到一擲千金買東西的國人也會說。
在線網遊領域,更是神奇,由於中國玩家眾多,很多遊戲公頻里使用的語言中文超過英文,外國玩家都要配套google translate來交流。比如另答提到的dota2里,外國人遇到網速慢,會用kale(卡了)表示。當然了,罵人的話學得最快。
最新的一些網路流行語,比如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之類,雖然不算進入英文,但是很多跟中國人打交道的人,也熟悉這些梗。這些短語不合語法,不懂的人會莫名其妙,可能熱鬧一陣子後就無影無蹤。可是說不定有一天,就像long time no see一樣,也會普及到美國人的日常生活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似乎就有這個趨勢。
還有中國人自創英語單詞,用來描繪一些中國現象或新聞熱點,比如smilence(笑而不語),emotionormal(情緒穩定),sexretary(女秘書),Innernet(內聯網),vegeteal(偷菜),suihide(躲貓貓死),雖然沒有進入英語世界,但有些構思巧妙,說不準哪天也會被借用。
以上七條路徑基本從時間上劃分。除此之外,有些借用中文的英語單詞,並非直接從中國而來。比如日本經濟先拔頭籌,很多日文先一步進入英語,但追源溯流,仍然可以回到中文。比如mahjong(麻將),toufu(豆腐),bonsai(盆栽),ginkgo(銀杏),ramen(拉麵),soy(醬油),sushi(壽司),zen(禪),hentai(變態),kawaii(可愛),sensei(先生),tsunami(津波,海嘯),gyoza(餃子),kanji(漢字)、go(圍棋)。這類的例子更多,這裡只選了幾個保留了些中文發音的字。
繞道韓國的也有一些,比如gosu(高手)、minjung(民眾),soju(燒酒)等。此外還有繞道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比如上文提到的番茄醬。
英語能有今天的地位,是英國昔日全球殖民的結果。英國統治的疆域上太陽永不落山,英語也吸收了全球各種語言。中國處在Far East,相距萬里,兩種文化交流和衝突並不頻繁,所以英文中來自中文的辭彙總數其實並不多。英語的近鄰法語貢獻了29%,德語貢獻了26%,相比之下中文不足法德的千一。
近百年美國的強勢地位也成就了英語。美國是移民的大熔爐,容納了各種文化,美語作為英語的一種方言,也發展出很多新辭彙。不過來自中文的比例仍然微不足道。至少在描述本土動植物時,印第安語就貢獻了數不清的單詞。荷蘭語和德語,更在新詞來源上佔主導地位。
不過隨著中國受到的關注的提升,以及國人腳步遍布全球,中國風越來越大,來自中文的英語單詞,也會越來越多。
HUKOU=戶口
feng shui, 風水。
謝邀!
Tea:來源於客家話。
Typhoon:來源於廣東話「大風」。Lichee/Leechee、:就是荔枝,一聽就是廣東話里來的。補充於2015年7月29日下午3點05分左右:
Tea:根據幾位知友的提醒,tea是來源於閩南話。謝謝大家的提醒!Kung Fu
我覺得china也來源於漢語
古代中亞西亞各族群叫中國為chin,很多人認為這是秦的緣故,他們理由是匈奴等北方民族跟秦有來往,但是他們跟其他靠邊界的國家也有來往啊,按道理應該是跟中亞北亞西亞來往更密切的han或者tang才對。現代維吾爾人把上圖一樣質地的碗叫chin,我還發現古代的突厥里chin還包括一些類似質地的器具。所以我認為china來源於chin,chin來源於漢語的瓷器。很不靠譜的假設而已,沒有任何史料依據和專家認定。「一帶一路」將帶來中文大肆侵入各種語言的新高潮。。。
我來說一個學術單詞、最近才知道的、有一種土叫高嶺土、這種礦物結構由於不太swell特別適合做瓷器、這是中國先發現的。於是英文裡面很大度地credit了中文、這個英文單詞叫Kaolinite(kao lin ite)、雖然美國人讀出來完全不叫高嶺、但這份心意還是蠻讓我感動的、
其實學術上還有很多從中文來的詞語、--摘自維基百科
來自中文的英文詞(大英文字典收錄的的歷史悠久的英文詞)有大約三十個,其中少於十個常用。大部分是18世紀之後來自漢語,通常非現代系統化的羅馬化中文或拼音。
官話借詞
kung fu 1966年來自「功夫」
yin yang 1671年來自「陰陽」 tofu 1880年來自「豆腐」 gung ho或gung-ho1939年來自「工合」或「共好」mahjong或mah-jong 1920年來自「麻將」 feng shui 1797年來自「風水」 tai chi 1736年來自「太極」 yamen 1747年來自「衙門」 kaolin 1727年來自「高嶺」 kylin 1857年來自「麒麟」 petuntse 1727年來自「白墩子」 suan-pan 1736年來自「算盤」 Tao 1736年來自「道」 taipan(大商行的總經理) 1834年來自「大班」 typhoon 來自「颱風」[1] tuchun 1917年來自「督軍」 tung(油桐屬) 1788年來自「桐」 Ho-ho bird 1901年來自「鳳凰」 wampee(一種果) 1830年來自「黃皮」 whangee(一種竹) 1790年來自「黃藜」 Confucianism(儒教) 來自「孔夫子」 Lao-Tzu 來自「老子」 粵語借詞Chop-suey 1888年來自「雜碎」 Chow mein 1903年來自「炒麵」 Lo mein 撈麵 Paktong(一種錢幣) 1775年來自「白銅」 Sycee(一種錢幣) 1711年來自「絲」 Souchong(一種茶) 1760年來自「小種」 Fat choy 髮菜 Bok choy 1938年來自「白菜」 Char 茶 Char siu 叉燒 Char siu bao 叉燒包 Cheongsam 長衫 Chop chop 速速 Chow 炒 Confucius 孔夫子 Dim sum 1948年來自「點心」 Fan-tan 番攤 Gung-ho 工合(工業合作社) Gweilo 鬼佬 Har gow 蝦餃 Hoisin 海鮮 Keemun 祁門 Ketchup 茄汁 Kowtow 叩頭 Kumquat 柑橘 kung fu 功夫 Longan 龍眼 Long time no see 好耐冇見 Loquat 蘆橘 Lychee 荔枝 Mahjong 麻將 No can do 唔可以 [1] Pai gow 排九 Pak choi 白菜 Peking 北京 Sampan 舢舨 Shar Pei 沙皮 Siu mai 燒賣 Sifu 師傅 Souchong 小種茶 Tai-Pan 大班 Tofu 豆腐 Tong 堂 tung oil 桐油 Tycoon 大官 Typhoon 1771年來自「颱風」 Wok 1952年來自「鑊」(炒鍋) Won ton 1948年來自「雲吞」 Yen (craving) 癮 Yum cha 飲茶 閩南借詞cumshaw 賞錢,1839年來自「感謝」 tea 茶 kowtow 1804年來自「叩頭」 pe-tsai 1795年來自「白菜」 lychee或litche 1588年來自「荔枝」 oopak 「湖北紅茶」 bohea 武夷茶,英文原意指高品質茶葉,但現已指劣質紅茶 congou 「功夫茶」 hyson 熙春茶,一種中國的綠茶 keemun 祁門,安徽南部靠近江西的地方,以盛產優質紅茶著名 oolong 烏龍(茶),一種在乾燥前局部發酵的中國紅茶 pekoe 白毫,一種由芽旁葉子組成的高級紅茶 pouchong 包種(茶葉名) twankay或twankey 屯溪茶,安徽屯溪產的茶 sampan 1620年來自「舢板」 bing 茗 longan 1732年來自「龍眼」 sunglo或singlo 松蘿,安徽松蘿山Amoy,廈門。來自閩南語。Kung pao chicken,宮保雞丁。來自國語。(普通話舊稱)拼音為威妥瑪拼音。Baozi,包子。來自普通話。
老師說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乾杯的時候喊的,cheers 是從跟中國人喊「請」變過來的。,
loong特指中國龍
wok。鍋(中國的普通鍋,不是平底鍋什麼的),源自粵語
bok choy。(小)白菜,同樣源自粵語推薦閱讀:
※看英文紀錄片時沒有中文字幕聽著吃力,帶字幕能聽出幾乎每個單詞,屬於什麼英語水平?
※3歲小孩接受外教英語早教有用嗎?
※日本人掌握英文的真實水平到底如何?
※如何從零基礎學英語?零基礎怎樣學英語更快?
※如何用英文翻譯「漂亮得不像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