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末晉商是漢奸」的言論?
幾個月前的問題突然又火起來了,想必是有哪位大V光臨,看到評論里有要證據的,那我就再多說幾句。
本回答僅討論晉商有沒有「賣國」這種行為,至於對明王朝造成了什麼影響,不在本回答討論之列。所以你們也不要用《把國家的滅亡算在商人頭上,可笑、幼稚》這種東西來把我批判一番
1.有山西答主質疑當時國家是否有相關的貿易禁令,實際上明與女真一直都有貿易往來,而且作為交易地點的馬市還很繁華,時任遼東巡撫就在詩中寫過:
累累椎髻捆載多,拗轆車聲急如傳。
胡兒胡婦亦提攜,異裝異服徒驚眴。
天朝待夷舊有規,近城廿里開官廛。
夷貨既入華貨隨,譯使相通作行眩。
華得夷貨更生殖,夷得華貨即歡忭。
-----李貢《廣寧馬市觀夷人交易》,《全遼志》卷六,《文藝志》下
貿易是合法的,那麼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交易嗎?
「…又有假此(馬市貿易)窺覘虛實者,中國罔利之徒,與直結交,甚至竊買軍器,泄露軍 情,雖有監市分守等官,勢不能禁。」
------明會典.卷一百零七
即,生意可以做,但有些東西是政府明令禁止交易的,否則也不會「竊買」了。初期只限兵甲,但是到成化初年連鐵器都不允許買賣了,也就是說連賣鋤頭給女真人都是違法的。
而且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確一件事,那就是確實有人在賣國,那麼接下來需要確認的只有一件事——是誰在當漢奸
商人逐利是天性,「罔利之徒」決計不止晉商,史籍上並未有直接記載關於山西商人參與走私貿易的記錄,但是到底是誰在與女真人勾結,我們可以從其它記載中窺探到一些信息:
「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曰:王登庫、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本朝龍興遼左,遣人來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後,承召人都,宴便殿,蒙賜上方服饌。」
------《萬全縣誌》
「將授以官,以未諳民社力辭。詔賜張家口房地,隸內務府籍,仍互市塞上」
-----《介休縣誌·人物》
參與貿易的商人那麼多,為何女真人得了天下後獨獨對晉商青眼有加「宴便殿」、「將授以官」呢?我不知道女真人的動機是什麼,但肯定不是因為山西商人長得特別帥
2.晉商清末勾結洋人走私鴉片,也不是我空口白牙硬要污衊晉商
「嘉慶年間,山西太谷、平遙、介休等縣富商大賈從廣東省運鴉片回晉中地區偷賣,牟取暴利。……道光初年,山西商人到天津銷貨,即轉販鴉片回籍,煙毒隨著商人的足跡在山西各地流播。」
-----《山西通史》
另外,據《山西通志》記載,山西大商人曹家「太谷曹氏家族傳至曹克讓時,全家大小每日山珍海味,每逢婚喪嫁娶喜慶之日,大擺宴席,男女老少又皆食鴉片,家中平日存儲鴉片達萬兩以上,家中傭人有三百多人,每年家用開支在十萬元以上」
本人無意為明朝的覆滅找借口開脫,本回答只是討論晉商在明末的所作所為是否屬於「漢奸行為」(我想問本回答下洗地的幾位答主,就事論事很難么?明腐敗墮落遲早要滅,所以當漢奸就是合理的?),在我看來,明末的一些晉商當的起「漢奸」這個頭銜,這與明朝有沒有滅亡無關,即使當年明滅了女真,他們也一樣是漢奸
原回答:
何止明末是漢奸,清末也一樣是漢奸啊。
明末女真人沒有糧食沒有鹽更沒有鐵,明因為跟女真打仗,是禁止向女真人出售這些戰略物資的,但是晉商根本就不管朝廷禁令,不止向女真走私物資,甚至還為女真提供情報,於是結果就演變成:
晉商向女真出售糧草武器情報→女真南下劫掠→搶來的錢給晉商換取更多物資
晉商女真合作無間,直到女真獲得天下,為表彰晉商為女真打下江山的汗馬功勞,晉商晉陞為清廷八大皇商,享盡特權。
到了清末,晉商又成為最早一批與荷蘭人合夥走私鴉片的大商人,荷蘭人失勢,又與英國人合作,英國人把鴉片運到廣東一帶,再由晉商運往內地銷售,晉商在鴉片貿易中大發橫財,不過也算惡有惡報,晉商的覆滅也與鴉片脫不了干係——由於常年與鴉片打交道,晉商不論男女老少皆吸食鴉片,雖然晉商家大業大不至於像普通清朝百姓一樣吸到家破人亡,但逐漸走向衰弱是不可避免的了,眼見鄰居、合作夥伴吸食鴉片後的慘狀,喬家掌門人喬致庸在著名的喬家家規中規定了一條就是喬家子孫不得吸毒,然並卵,喬致庸一死,該吸還是吸。
現代一些人吹噓的晉商精神,總結起來就是:有錢不賺王八蛋,死道友不死貧道,此十四字而已
我不想干涉陌生人的道德評價,但有關史實是很清楚的:明末張家口商人與清國在張家口進行的貿易,是符合明朝外交政策的合法貿易。這件事其實學者早就搞明白了,但網上講的人少,我就再按自己的理解講一遍吧。
清人如何來貿易?
有關明末晉商如何如何通敵、如何如何賣國的說法,在中文互聯網上流傳已久,但相關證據卻少的可憐。有人會引用道光《萬全縣誌》里的一條史料:
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曰:王登庫、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自本朝龍興遼左,遣人來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後承召入都,燕便殿,蒙賜上方服饌。自是每年辦進皮張,交內務府廣儲司。其後嗣今多不振,惟范氏因北運一役,囧卿屢蒙恩賚……(以下專敘范氏為西北清軍運糧事,文多不錄)(原書卷10《志余》)
殊不知這文中恰好說明了張家口商人是怎麼和清朝搭上頭的:「遣人來口市易」,就是清人堂而皇之的跑到明朝的邊關要地張家口來做買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清朝源於明代的「屬夷」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發兵攻明前長期既親自或派人入京朝貢、開展貿易,又在撫順馬市與明朝商人互市,這兩種貿易形式無疑都是合法的。有人說什麼「七大恨是晉商帶回去的」,說明雙方有勾結,但清方史料寫的很清楚:
時有自明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州、杭州、易州等八省來撫順城貿易之人,選出十六人,厚給路費,即以七大恨之書付之釋還耳。(《滿文老檔》)
有山東、山西、涿州、杭州、益州、河東、河西等處商賈十六人,皆給路費,書七恨之言付之,令歸。(《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顯然來撫順貿易的商人來自明朝全國各地,絕不僅僅是晉商。更別說把七大恨檄文帶到北京的,是東廠太監盧受派去撫順「買皮張」的商人張儒紳等人(《明神宗實錄》卷571萬曆四十六年六月己未條),我能不能說這是東廠派人勾結努爾哈赤的舉動呢?
戰事開始後,雙方貿易斷絕。隨著金國攻取河西重鎮廣寧後又放棄駐守,天啟三年後形成了大致為明守大凌河、金守三岔河、中間為棄土的對峙局面。此時金國想通過遼西走廊從明朝走私物資已是艱難,可要跨越漠南草原,與張家口貿易往來,更是不可能。因為草原上尚有與明通貢、未歸屬金國的察哈爾、內喀爾喀、喀喇沁、永謝布諸部的存在,豈容屬於金國的大批財貨一來一回,從眼皮子底下溜過去?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明時期全圖(二)局部。察罕兒即大汗所轄察哈爾部,罕哈即內喀爾喀,哈剌慎即喀喇沁,永紹不即永謝布。)
更何況,當時的張家口聚落,本身是邊牆(明長城)以南五里的一個邊堡。就算是與蒙古人進行馬市的場所來遠堡,也是緊鄰邊牆之內。張家口所屬的宣府又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金人和張家口商人怎麼能逃過明朝邊軍的眼睛,交易大批商品呢?
(明代的張家口堡和來遠堡地圖,選自《宣大山西三鎮圖說》,轉引自孫靖國: 張家口的前世今生:京北鎖鑰,塞上名城)
崇禎五年初邂逅
隨著金國對蒙古各部的不斷分化、招撫、打擊,終於打開了通往張家口的草原通道,進行了第一次「合法」貿易。
1632年(明崇禎五年、金天聰六年),皇太極親征察哈爾,歸途中來到宣府以北,遣使提出要與明朝議和,並索取原先明朝給予察哈爾部的歲賞銀。
宣府巡撫、總兵等官員為求退敵自保,未彙報朝廷,就同意與金國互市。六月二十七日,金軍「大市於明張家口」(《清太宗實錄》卷12天聰六年六月癸巳條)。兩個十幾年來血戰不斷的國家,突然間舉行了大規模的交易會。這是明清兩國在張家口舉行貿易的開始。
當時有科爾沁蒙古三人潛入明境盜取牲畜,皇太極認為:「兩國既和好貿易,何得違令盜取與國牲畜?」將三人分別斬首、鞭笞示眾。足見皇太極對議和、互市之舉的鄭重其事。隨後明清雙方官員舉行了和好盟誓。
不過,這次貿易只是由明朝宣府鎮官員允許的,「合法性」肯定是不足的。何況此後宣府巡撫沈棨因此事被判充軍。在談遷的《國榷》中,沈棨的盟誓對象變成了「插漢虎墩兔憨」也就是林丹汗。且不說林丹汗早已和明朝達成了貢市協議,當時林丹汗已經被皇太極趕得西渡黃河,哪裡還能跑到張家口來求款?
逮巡撫宣府右僉都御史沈棨。時插漢虎墩兔憨犯張家口求款市,棨不以聞,即答書設誓宴賚。太監王坤以聞,逮訊之。(卷92崇禎五年七月壬寅條)
崇禎朝無實錄,談遷主要根據當時流通的邸報撰寫崇禎朝史事,可見當時外界傳言就是如此。但在當時閣臣吳宗達的文集中,還能看見明毅宗對此事的批示:
發下宣府巡撫沈棨本,欽奉御批:明明以國號下與逆奴並列並誓,又給之金帛等物,尚敢修飾,損威辱國,專擅欺君!欽此。(吳宗達《渙亭存稿》)
可見毅宗是知道來盟誓的就是金國「逆奴」的。明廷對邊吏與金國擅自議和之事引以為恥,故設法修改事實,加以避諱。但數年之後,朝廷還是要批准一次與滿洲人的互市。
用互市換義州
據達力扎布的研究,1635年起,明朝與外喀爾喀開始了互市。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皇太極西征歸化城一帶,打擊南下貿易的喀爾喀部,並派遣察哈爾舊部為使者到明朝,再次要求議和、互市。
三月,明宣大總督盧象升聞訊後密報皇帝,並提出三策:奇著為以騎兵突襲清軍;正著為拒絕談判、閉關自守;穩著為以互市為條件,要求清軍撤兵。(《盧象升奏牘》卷10《密報邊情籌控御三著疏》)兵部尚書楊嗣昌得訊後,主張達成和議,以便先平定農民軍。(《楊嗣昌集》卷23《實剖愚忠疏》)。毅宗批示道:
據報既系東奴, 則開市何名? 如插部舊夷能與奴攜貳, 或殺奴自效, 准照舊例市賞。著該督設法密行,仍一面集兵嚴備,不許蒙徇,致傷國體。爾部即行馳飭。(《兵部奏為密奏夷情事》,崇禎十一年三月十一日,《明朝檔案總匯》第 29 冊,第二一九二件。轉引自達力扎布《17 世紀上半葉喀爾喀與明朝的短暫貿易》)
毅宗既否定了與清國議和的說法,又表示可以與「察哈爾舊部」互市頒賞,實際上是接受了盧象升的「穩著」,與清朝操縱的蒙古部眾進行合法貿易,先求穩定宣府邊防,再設法離間滿蒙關係。
在此前的1634年,金國即已收服土默特部,1637年更令其舊部與明朝聯絡,在大同鎮的殺虎口重開馬市,間接與明貿易。這樣一來,宣府、大同都有了以明蒙互市為名義、明清貿易為實質的市場。
之後,楊嗣昌更提出了他的計劃:趁達成和議之際,裁減薊鎮、宣府及北直隸各地之兵,將馬匹、錢糧集中於關寧,訓練騎兵五萬,分屬五大將,令其經常出關射獵,作為機動兵力。再設法通過蒙古人在遼西義州開設市場,藉此恢復義州。毅宗讚賞其苦心,但認為「議料處亦未盡然。且烽(此為避諱字)伏近邊,還當力圖實著,力修戰守。」(《楊嗣昌集》卷23《庸材實負任使疏》)
當年六月,清廷「遣達雅齊塔布囊、衛寨桑、往明張家口互市」,七月,又「遣達雅齊塔布囊率喀喇沁部落畢喇什、喇什希布等往明張家口,與明鎮守官議歲幣,一如與喀喇沁貝勒之數,兼議開關互市。」(《清太宗實錄》卷42崇德三年七月壬申條。)清廷在察哈爾舊部之外,又想增添喀喇沁部名義的互市。
1638年是明清第一次正式在張家口互市,雙方都有官員參與主持。這種互市,傳統上是在明朝邊境內舉行、有明軍監視的。既然清廷想通過蒙古人的老套路來交易,那麼這種形式應該是不會改動的。具體到張家口,就是蒙古人進入邊牆以內的來遠堡互市。
之後清廷因開設張家口互市之功,升達雅齊等人為牛錄章京,可見對清方而言,互市效果是很好的。就這樣,明清雙方各懷鬼胎,正式開始了常規性的張家口貿易。
歷次張家口貿易
當年九月,清兵由多爾袞、岳托等人率領,第四次大舉入口。這一次清軍的確沒有像崇禎七年、九年兩次入口那樣再從宣府侵入,而是由薊鎮攻入,轉戰冀魯各地,殺掠無數,還攻破了山東省會濟南。盧象升率軍入援,戰死於巨鹿。但這次戰事並沒有影響張家口明清貿易。
1639年舊曆八月,皇太極又「以張家口互市緞疋賜諸王、貝勒、貝子、公及承政、固山額真以上各官有差。」(前書卷48崇德四年八月壬子條)說明是年又舉行了張家口貿易。
1640年舊曆五月,皇太極親臨義州、錦州前線巡視,決定開始圍困錦州。七月,洪承疇援軍抵達杏山,雙方展開對峙。八月,皇太極仍「命希福、朱馬喇、啟心郎布丹等率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家人往張家口交易」。(前書卷52崇德五年八月己未條)之後未見互市失敗記載,大概張家口貿易並沒被松錦戰事耽誤。
1641年舊曆八月,洪承疇大軍潰敗,清方取得了松錦戰役的決定性勝利。當年張家口貿易仍在繼續。當時原屬察哈爾部的蘇尼特部落馬達海等三人,在張家口抓了三名明軍哨兵,釋放兩人,藏起來一人。「張家口漢人,首告於達雅齊。」(前書卷58崇德六年十月甲寅條)達雅齊將哨兵放回,對馬達海等人治罪。達雅齊即前述建立張家口貿易者,此時他仍在為「張家口漢人」主持公道,說明清方仍有意維護秩序,延續這一互市貿易。
1643年清兵第五次入口後,皇太極寫信向朝鮮炫耀戰果,其中還提到:
又鄂爾多斯濟農、土默特部落格根汗所居地方,暨興安地方以西烏朱穆秦、蒿齊忒、蘇尼特等部落,及各處歸附蒙古,盡欲舉兵。以地處甚遠,令其各安地方,仍與漢人貿易。(前書卷65崇德八年七月丁巳條)
「舉兵」之所以會和「與漢人貿易」矛盾,正因為不是走私,而是明朝官方允許的互市。倘若蒙古部落出兵參戰,互市資格就會被取消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入口的確又是從薊鎮攻入,未攻擊宣府、大同。
如果按這裡的說法,張家口貿易差不多是一直延續到明亡了。它的確保住了宣府、大同的數年平安,但絲毫不影響清軍從關外和薊鎮發起攻擊。除了盧象升所說的一個「穩」字外,明朝君臣曾有過的宏圖遠略,基本都落空了。倒是張家口的晉商由此得以通過「合法貿易」和清人接洽,為其此後繼續為清皇室服務奠定了基礎。
綢緞是第一大宗
我們已經知道清人到底是怎麼「來口市易」,去張家口和那兒的晉商做買賣的了。問題來了:在張家口貿易中,清方買到的主要是什麼呢?
答案是:綢緞。前面已經提到皇太極向群臣頒賜所得的大批綢緞。皇太極第一次在張家口互市時,《滿文老檔》特意回憶了一下往事:
昔太平時以銀五兩四兩即可易得蟒緞,自興兵後,攻取遼東、瀋陽,在國內貿易時,一疋蟒緞價值二百兩。此次,以每五兩六兩即可易取蟒緞。
可見金國史官心中對明朝的絲綢是多麼的重視。
1639年皇太極數落多鐸罪過時曾提到,在皇太極向明朝要求互市時,多鐸「乃大言於眾曰:明之所與者,多不過銀三千兩、緞三百疋而已,豈可為此微物而駐兵乎?就使得之,我所應分得之數,亦必不取。固山額真阿山可代取之。」(前書卷46崇德四年五月辛巳條)可見清方所期待的貨品主要就是綢緞,故多鐸順口說出。
對於皇太極而言,綢緞不是簡單的高級衣料,而是具有政治意義的。他又說:
今朕嗣位以來,勵精圖治,國勢日昌,地廣糧裕。又以價令各處互市,文綉錦綺,無不備具。爾諸王、貝子、大臣所被服者非歟?往時亦嘗有此?否也。朕之為眾開市,豈屬無益?爾英俄爾岱、索尼等,不見昔日庫中余布,尚無十疋之貯乎?
皇太極將互市所得的綢緞頒給群臣,製成衣服,可以大大提高清朝統治集團的生活水準,由此也提高了皇太極在貴族中的政治威望。
這樣看來,硬說晉商賣綢緞給清人,加強了清國的內部團結,助長了皇太極的威風,是賣國行徑,我也沒什麼意見——但是不要忘了,崇禎十一年張家口開市,是明廷經過考慮後的決定,商人只是在進行合法交易。商人供貨充足,順利完成了交易任務,邊鎮又保了一年平安,明朝的邊關文武官員想必也是很高興的。
此外,楊嗣昌提到他在山海關任巡撫時哨兵常常查獲「蟒緞、茶葉、水銀、煙酒」等物資(《楊嗣昌集》卷7《邊情疏》),可見除綢緞外,茶、煙、酒等消費品也是走私大宗。倘若當時互市的同時也有私下交易發生,張家口商人也很有可能出口這些東西。
至於有人提到的鹽、鐵之類,一來互市乃是在明軍監視之下進行的,鹽在明朝本身已是專賣品,鐵器也難以藏匿,這些東西根本難以偷偷交易、運輸;二來努爾哈赤在攻明之前早已開礦煉鐵,攻取遼東之前已經派人去「東海」(日本海)熬鹽(均見《滿文老檔》),有自給能力,攻佔遼東之後更是不缺這兩樣。
(關於金國鹽、鐵自給的情況,我又寫了兩篇文章:金國的資源自給之路:鹽業篇 與 金國的資源自給之路:冶鐵篇 ,簡單討論了清入關前各時期的鹽鐵供給情況,歡迎指正)
雖然這種資源對滿洲而言自然多多益善,但硬要發明出一個晉商走私說,也過於搞笑。滿洲與朝鮮貿易農具,有明文記載,何以到晉商這裡就語焉不詳了呢?
總而言之,明末的明清張家口貿易,是由希望儘可能避免清軍入口的明廷和希望獲取綢緞的清廷博弈產生的一場奇異的敵國貿易。其效果在後人看來絕談不上關鍵,但用來駁斥一下種種「晉商賣國」的奇談倒是夠了。筆者寫這個回答,不是為了把「漢奸」的標籤從一群人身上撕下來,又貼到另一群人身上去,而是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從更多角度審視這一問題。
游牧經濟對農耕經濟的依賴性,與雙方的互通有無,構成了數千年來中原大地與北方草原交流史的基礎,這個故事與著重敘述王朝興衰的政治軍事史完全可以相提並論、自成一脈。明亡之後,張家口仍是清代對蒙貿易的重鎮,晉商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那些橫越大漠的真正傳奇,可能比我這裡講的這個奇怪的敵國貿易的故事更好玩,更不用說什麼「晉商漢奸」「出口鹽鐵」的怪話了。
參考文獻:
孫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達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歷史研究》,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達力扎布《17 世紀上半葉喀爾喀與明朝的短暫貿易》,《清史研究》,2011年第2期。
晉商在國難當頭之際,依舊走私糧食軍需甚至給後金提供情報,最後在清朝贏得皇商地位,這不是漢奸什麼是漢奸?
在明末,晉商的行為確實可以這樣認為。但是在清朝,晉商為大清朝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清遠征漠北、西域,背後就是晉商默默無聞地為大軍轉運軍糧,康雍乾三朝武功鼎盛,超過漢唐,而國內民不加賦,百餘年間,沒有什麼「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只有人口暴增。晉商的衰落,在於晚清,庚子國變,晉商在北京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十月革命,晉商在俄羅斯的生意全部被布爾什維克共產。國家強大,商人自然為國效力,生意越做越大;而國家衰落,那些飽讀聖賢書的社會名流們也都在搞維持會,就別苛求著幾個商人了。東林黨的正人君子們有幾個沒有歸順大清?節操比他們懷裡的名妓低得多。大明的所謂關寧鐵騎那是最積極的帶路黨,很多屠城都是倒戈的前明軍乾的缺德事,倒是傳說中的流寇、海賊,卻堅持抗清到底。
在那個時候,大明就應該亡。
「流寇不殺我,官軍強姦了我的妻女,燒掉了我的房子,和豪強分掉了我的田地,最後割下我的腦袋,去向朝庭領我交的錢糧。」
千里迢迢從四川趕來勤王的川軍,流寇組成的農民軍都抵抗到了最後一刻,本鄉本土護衛桑梓,千萬黎民血汗供養大明官軍第一個投敵。
最漢奸的就是大明帝國,就是大明廟堂上的袞袞諸公!就是大明的地主劣紳!作為山西人自己來說,明末晉商的行為就是通敵。
懶得翻書,憑印象說,有錯莫怪。
1、印象中奴爾哈赤的七大恨就是由晉商帶回關內散發的。
2、滿清在大漠行軍時專門攜帶銀兩,派專人在途中和商人進行貿易以解決糧食、服裝、醫藥、日常用品的問題。
入關前提供糧草、軍械等物資,滿清準備入關,晉商幫它們購買糧草、輜重、軍馬等戰略物資,印象中提供情報也是有的。
3、入關後晉商在順治年幫滿清恢復鹽政,對滿清的經濟起了極大作用。
4、康乾雍期間滿清的戰爭晉商負責籌辦和運輸糧草。原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不掌握什麼史料。對於晉商在明末是不是漢奸,不清楚也不作評論。晉商,不是滿清皇商的晉商;與清軍進行貿易的明朝商人也肯定不止山西一地。但是,中央政權跟地方叛亂武裝交戰時,還有人與敵方貿易往來,僅一句法律未禁止,恐怕說不過去吧。照此說來,溥儀成立偽「滿洲國」,汪精衛在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前降日,都不算投敵叛國,畢竟法律上日本當時還不算我國的敵國。1937年12月,日軍在首都南京大肆屠殺軍民,到了1939年身為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竟然還對日媾和,這不是漢奸是什麼?還有人為他洗地,真是數典忘祖、悖逆人倫。將後金與明朝政權的關係,與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類比,簡直就是混淆兩個關係的性質,混淆輿論,渾水摸魚。說實話,反對的不是你的結論,而是你的邏輯。明知交戰,仍向敵對方進行貿易,甚至輸送戰略的物資的商人,不是漢奸是什麼?有些人扯當前的對日、對印關係,純粹偷換概念。一句話,不是漢姦汙水潑不到身上,身為漢奸怎麼洗也洗不白,秦檜的銅像還在那跪著呢!跪著的膝蓋是不能指望他能站起來做人!
糧食和鹽,小冰河期,建奴本該餓死得差不多,野豬皮們靠著晉商活下來了。
鐵器兵仗,從野豬皮靠著十三副甲開始反噬文明社會的說法即可窺見他們鐵器匱乏,早期也是靠著骨箭木弓出來混的,晉商,呵呵。這裡作為山西人不給晉商洗地。但要把山西人和晉商做割裂。黑晉商可以,黑山西人不行。明末清初的有氣節的人物傅山(山西太原人)算一個。為了不剃髮,上崛圍山當道士,還發明了清和元頭腦這種東西。全名雜割清和元頭腦。字面意思容易理解吧?到現在都能吃到。
從明英宗時期的喜寧兒到明末的吳三桂,整個大明朝似乎一直不缺賣國賊。堅固的堡壘最容易從裡面崩潰,有了這些人的存在,明朝的國運想長一點都不行。
尤其是在與明對峙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他們父子非常專業地收買了大量的漢人細作,對明朝進行了長期的間諜戰。在瀋陽、遼陽等一系列重大戰役中,這些間諜起了非常大的破壞作用,甚至袁崇煥的死都跟這些人有關。
《三朝遼事實錄》中就曾大量出現「奸諜滿遼陽」、「間細廣布」等描述,足見當時後金的間諜活動之猖獗。不過,這些間諜中大多數人屬於貧民、流民,給後金做眼線純屬混口飯吃,真正厚顏無恥的是富甲天下的晉商集團。他們屬於有組織、有目的,且非常自願的賣國團伙,堪稱明朝賣國賊中的佼佼者。
晉商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則天的父親武士貜,他當時是山西有名的木材大商人。在李淵父子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武士貜是最大的贊助商,從財力上進行了全面支持。事成之後,武士貜作為股東之一,進封公爵,成為開國重臣之一。太原作為唐朝的龍興之地,統治者將其定名為北京,進行了長期的政策優惠,使太原城成為商業繁華的大城市,韓愈當時形容道「朗朗聞街鼓,晨起似朝時」。
到了宋朝,山西商人和徽州商人並稱全國兩大財團,成為當時中國商業的代言人。當時,山西地處宋遼邊境地帶,北宋王朝所需要的戰馬大多數依靠北方的遼來供應,遼也急需要宋的手工業製造品。
據記載,宋朝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宋王朝出藏絹2000多匹在山西岢嵐買馬,又出絹 30000多匹在山西各州府買馬,非官方的民間貿易更是頻繁。《馬可·波羅遊記》中寫著:「從太原到平陽(臨汾)這一帶的商人遍及全國各地,獲得巨額利潤」。到了明朝,山西商人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明代全國較大的商業城市有33個,山西一省就占太原、平陽、蒲州三處。這時,山西商人的資本積累已相當可觀: 「平陽、澤、潞富豪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到了明末,後金崛起,戰事不斷,河北、山東等地的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唯有精明的晉商不僅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大發國難財,攫取了更多的財富。當時明朝政府疲於應付努爾哈赤父子的鐵騎,對軍火、馬匹等等的戰爭必需品需求量最大,山西偏偏地處黃土高坡,除了產煤就是不產馬和軍火。
偶爾產點晉祠大米、沁州小米,還只生長在巴掌大的一片地上,勉強夠給皇帝做貢品而已。再說當時明朝財政困難,官員也很無賴,跟政府做生意只能賺點白條而已。
所以在本國做生意是沒指望了,於是他們把目光瞄向樂努爾哈赤。要說當時的東北,可謂一片狼藉。在印度神話中有三位主神:創造神、破壞神和調和之神,創造神主管創造,破壞神專管對前者的勞動成果進行破壞,調和之神居中進行協調。而努爾哈赤先生則是個純粹的破壞神,在遼東大地專搞破壞,不搞建設,佔一塊地方就搶光一片,當時的遼東連老鼠都沒發生存。
當然,努爾哈赤不是不想搞建設,而是他的手下除了打仗和打獵在行,對種地、打鐵一竅不通。更糟糕的是當地自然災害連年不斷,溫飽成了最大的問題。據記載,自萬曆年間開始的「小冰河時期」,CPI一路飆升。當時後金統治區雖然只有七十萬人口,但百姓易子而食,米價曾高達八十兩一石,布也要二十兩一匹。
晉商看中這一點,就以張家口為基地,從全國各地採集商品,然後往返關內外,從事販貿活動,為後金政權大量輸送糧食、衣物、炊具等基本生活物資。努爾哈赤也不虧待他們,把人蔘、鹿茸、獸皮等貴重物品交換給對方,讓這幫唯利是圖的奸商們高興的不得了。
漸漸的,雙方建立了很深厚的利益關係,重視間諜戰的努爾哈赤就把雙方貿易內容從食品衣服擴大到情報。據《清實錄》記載,天命三年(1618),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16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
後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極曾命滿族貴族帶領100名內地漢族商賈,攜帶貨物到歸化城貿易。清兵入關,軍費支出猛增,財政十分困難,對此,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曾建言:「山東乃糧運之道,山西乃商賈之途,急宜招撫,若二省兵民歸我版圖,則財賦有出,國用不匱矣。」由此可見,後金政權對晉商的重視程度有多高。
皇太極的戰爭機器所需的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都來自「誠信」通天的晉商。
對雙方而言,這是一筆雙贏的買賣正是通過晉商,後金才可能把劫掠來的財物、古董和金銀購變成糧食,來養活被擄掠來的幾百人人口。遼東的米價最終降到了一兩四石,人口增加了數倍,糧價卻壓到了最峰時的幾百分之一。而交易另一方的晉商集團,僅在在崇禎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萬的銀兩,這些功績在清廷入關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被御賜了皇商地位。
得到清政府特殊照顧的晉商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阪、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跡。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俄語同北方少數民族和俄國人對答如流。
可以說,從蒙古草原上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計價核算,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釀造叫賣。山西商人活動過的地方遺址,至今到處可以看到:甘肅的老西廟、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銅鼎、江蘇揚州的亢園、安徽亳州的花戲樓,大都是山西商人創建的;安徽雉河集(渦陽)的山西會館;著名的貴州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鹽商雇杏花村汾酒廠工人和當地釀造工人共同首創的。
以山西商人字型大小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猶存:張家口的日升昌巷、包頭的復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等等,無怪在東北流傳著「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縣」,在內蒙流傳著「先有復盛西,後有包頭城」,在西北流傳著「先有晉益老,後有西寧城」的諺語。
如果說晉商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那麼這個奇蹟的背後是一張張醜惡的賣國嘴臉。俺大明滅亡於晉商向俺大清提供鹽鐵,這種言論,俺一開始看的時候,非常眼熟,但是想不起來是在什麼地方看到過類似的言論。
後來想到了。
想當年,俺大清和俺大英打仗的時候,俺大清說啦:天朝茶葉、大黃各種藥材,皆爾狗邦養命之物,我天朝若不發給,爾等性命何在。
俺大清這麼說,是有理論基礎的:凡西外極大者為俄羅斯,以及諸蕃,皆需此物,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牛羊肉磨粉為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葯。大西洋距中國十萬里,亦惟茶葉是急,英吉利較近,皆不能離此。
俺把它代換一下:天朝鹽鐵,各種綢緞,皆爾狗邦養命之物,我晉商如不走私,爾等性命何在?
凡遼東野人首領為野豬皮,以及蒙古,皆需此物,蓋不能食鹽,不能用鐵,則國不能立,人將立死,此乃保命之必須,生產之需要,無論蒙古,建奴,皆以鹽鐵是急,皆不能離此。今將晉商斬而殺之,則建奴自滅矣。
沒有鹽鐵之類,人不能活命,生產不能進行,這個比沒有大黃,茶葉,就會大便不通而死可靠譜多了,俺大明上上下下,居然沒有一個人意識到,只要把晉商鹽鐵貿易關掉,野豬皮就藥丸,看來俺大明比起俺大清,那官員都是白痴啊。
而野豬皮扯旗造反的時候,居然沒有意識到,自己造反的命脈都被別人捏在手裡,只要俺大明切斷鹽鐵貿易,野豬皮立刻 就要沒有鹽吃,看來野豬皮也是智障。
行了,胡扯了這麼多。直接說觀點吧:這個明末晉商是走私鹽鐵,救了後金命的漢奸的言論,能編出這麼蠢的話,已經很不容易了,能信這麼蠢的話,我真的是沒法想像。世界上有這麼蠢的人。
商人都天生是國際主義者,利潤才是商人的上帝啊。好像馬克思說的,只要利潤足夠,資本家可以出賣用來弔死自己的絞索。
首先,我是有立場的,我就是山西人。而且按政治光譜算,還是個右派。
民族主義,說到底不過是一種敵我劃分方式。漢奸二字,我怎麼總覺得扣帽子的成分多一些啊?且不說咱國自古鹽鐵官營,而且通關口岸也是官定(所以呢,明朝開放了月港、梅嶺,就叫開放了?清朝還一直開放廣州呢),商人當漢奸,他們姓趙還是姓朱?上面唯一有點乾貨的也就 @溫長卿 了(怎麼記得這個頭像原來叫溫體仁來?),他的長文我也沒細看。不過,好歹看到結論還尚算合理,大致上也算是引經據典,點個贊再說。
其它的說晉商是漢奸的,我是沒發現他們有什麼乾貨。搞不好是又是一個「具有現代漢語句式的《滅胡令》」,指不定是哪家小說裡面的說辭。這且不說了,既然上面也承認了,咱是右派,那麼,我倒是想說說漢奸之說,從政治派別上又是什麼貨色。
如果說賣買些貨物給對方是漢奸,那麼,首先要證明的是明朝官方有律令,禁止與滿清通商。如果有,漢奸二字戴在頭上還算合理,那麼有嗎?在聽到過晉商漢奸說之後,我曾尋找有關史料,可惜讀書少,沒有溫長卿那麼博聞,一直無所得。上面溫長卿的史料大致上已經證明晉商漢奸說的不成立。希望那些還在為漢奸二字糾結的人啊,拿出點乾貨來。如果沒有找到相關的禁令,那麼,漢奸二字還請自己拿好。
回頭說,如果沒有相關禁令,而要求國民自覺配合國家政策,這叫什麼?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恭喜你,金氏北高麗合適你。更何況,你明有商人一絲的話語權嗎?商人姓趙還是姓朱?(還真有可能,大明的晉王代王說不定就參與與滿清貿易呢!)
你明立國初期就滅商(沈萬三),立國之後官方壟斷(朱八八: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立朝中期又滅商(沿海居民,有幾個是日本人?),大明寶鈔挺光榮是不是?晚期國家力量實在控制不住了才出來幾個大海商,到最後還是有官方背景的鄭氏壟斷海貿。
咱國抑商的教訓還不夠么?
聯繫一下抑商的原因:仇富、國家不能直接控制人口。
那麼諸位稱晉商曰漢奸,目的又是什麼呢?商人相對富裕,所以均貧富?商人受不到國家直接監管,所以要官方壟斷(平準均輸,鹽鐵專營)?所以,我上面說北高麗, 那真是一個適合諸位的國家。
請摸著自己良心說,一個人口上億的國家,國內貿易養不活國內商人,不得不走外貿,丟人不?賣點鹽就把滿清養肥了,我看是拉不出屎怨地球引力不夠。
在之前找晉商的資料看到一句評論:崇禎應該把晉商都抄家。好啊,抄啊,抄完後撥款給邊疆軍隊,估計還沒出北京城呢就被你明的大官們瓜分掉一半,等出了北京城,將領還有拿出一部分賄賂中央大員(不然下場參照袁督師),到了手自己和親信再分一點,能拿出改善大頭兵生活水平和軍械、訓練的有沒有十分之一?
要商人們毀家紓國,你明也配!
關於民族主義,皇漢之流,再說一個,毀掉晉陽古城的,是趙家人。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之時,同是漢人的趙宋老爺們,對山西人有過一絲同情么?還死道友不死貧道,誰和你道友了?秦是秦人吞併趙人,南北朝是北周吞併北齊,宋是宋吞併漢,蒙古吞併金,明是江淮人吞併山西人。和你秦人、雍人、中原人、江淮吳越人、北京人(劃掉)是關係更近些,但你在一個國家內,對自己親近之人收稅收到遍地餓殍,還怪我們「又給皇帝陛下添麻煩」,這才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吧!你是山西人的爹還是兒子啊?和你關係好,最多也不過是堂表兄弟,所以就得讓我們給你從洗尿布到養老送終?
————————————————————————
按上面 @村口老鐵匠 的論證方式(捕風捉影+陰謀論),朱明的晉王、代王是鐵定的滿-晉貿易的的幕後黑手了,為啥捏?晉王代王離的近唄。說是你就是你,別不承認,坦白從嚴,抗拒更嚴。
很遺憾,四十幾個回答,反對漢奸說的也就罷了,支持漢奸說的,沒有一個能拿出晉商出賣軍國物資的直接證據,最多就是瓜田李下的嫌疑罷了。這和俺瞅了小姑娘一眼,就說俺壞人家小姑娘名節有什麼區別?這年頭,腦殘所以腦洞補(簡稱腦補)還真是個好東西。
————————————————————————
回復 @村口老鐵匠 :可能你把我拉黑了,或者禁評了,以此宣布勝利,得勝而歸。但我還是要回復你,既然你的評論區容不得我,我只好回自己這裡來說了。
你所說的證據、史料,只不過是說明晉商在與滿清的交易中有瓜田李下之嫌罷了。如同本回答所說的:「這和俺瞅了小姑娘一眼,就說俺壞人家小姑娘名節有什麼區別?」,如果您老人家認為這也是證據,那麼,請容我暗地裡稱你一句XX(說了是暗地裡嘛,不能讓你看見)。
至於我和俺爸的親屬關係,用不著你操心,要真你說的那樣,我爹早就把我媽休了。至於民族虛無主義云云,在其它回答的評論中我倒是找到一個絕妙的比喻:咱國的裹腳布還是國粹呢。在一個破爛政府倒台,在前破爛政府無能統治下,後繼的其它政府只能拿裹腳布繼續糊弄人民的情況下,進口來一批鞋子,你說大家是要鞋子還是要裹腳布?
破明統治下,全國經濟崩潰,除了東南(也就是那些貴族)所在經濟還能勉強繼續的情況下,你讓北方民不聊生的普通人給你東南文人賣命?你光看到虛無,也不看這虛無是誰搞出來的,你破明也當得起這個民族的領袖?!
——————————————————————
有些人是光看到晉商與外族做生意,就瓜田李下地懷疑晉商是漢奸,那麼他們販回來的馬你們怎麼不說?你們光看到晉商可能給滿清稍帶情報甚至出賣明朝的軍情(話說,抗清第一線不是遼東么?怎麼跑宣府去了?),焉知他們沒有帶回清軍的情報給明軍?還八大皇商,受過滿清封賞的就都是漢奸是吧?清追謚史可法為「忠正」也是漢奸咯?呃……倒是有一個,袁督師,現在已經被打成漢奸了,看來史可法也未遠嘍!
說到底,那些以為禁絕與對方貿易就能消弱對方者,無非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無」的貨色,這過程中削弱最厲害的難道不是自己么?真是殺敵一千,自損一萬。咱國現在忽悠別國搞自由貿易,你覺得他們也漢奸嘍?
可以看看秋原這本《清代蒙商述略》。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26419408/
商人自古逐利啊
你看尼德蘭在八十年戰爭期間也禁止和板鴨貿易,有用嗎?白花花的銀子照樣被商人大把大把地運往安特衛普。莫里斯親王在前線大戰蛤不死皇軍,海上乞丐冒著危險搶劫。。。啊不籌措來的美洲白銀,就如此輕易地被這些商人拿去資敵,給皇軍將士發工資去了
說人家不愛國也好,通敵也好,今天不還是一堆人在誇讚當時荷蘭的自由貿易吼這種事情,有比較才更直觀,本來就不要對商人的覺悟和節操抱有期待的,明末會仆街我覺得責任也不在這些商人身上。
當然想給五峰船主這類倭寇洗白的就免了,這還是有些本質區別的百度的李先生應該是晉商精神的最忠實傳承者。
滿清雍正自己說的
有一個不幸的消息告訴諸位,這個回答下大多數答主,你們被掛了。你們自行去元清吧觀摩吧,此人言論頗多驚喜。
「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是附屬於帝國主義的」——《毛澤東選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如果吳三桂成功了,他會被大家吹成下一個冉閔嗎?
※有沒有關於貓的詩句?為什麼讀詩時候很少見?
※三藩之亂,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
※天將雄師里的「絲路三十六國」是指哪些國家?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