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馬克思譯著是否誤譯,曲解馬克思的原義,以達到適應中國特色的目的?
《南方周末》刊載的文章《素質教育:名不正,言不順,行不通》選自北大教授鄭也夫的作品《吾國教育病理》,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1988年11月《上海教育》(中學版)上筆名「言實」的文章「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第一次明確使用這一概念。1989年吉偉材、徐仲安等作者的少數文章繼續以這一辭彙撰文。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綱要」接過了這一辭彙。高層一旦重視,論證工作是不必發愁的。
袁貴仁引證了幾位經典作家,特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語錄,來論證素質。他說:
恩格斯認為,人的心理也屬於人的素質的範疇,而且在心理素質方面,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在批判杜林的抽象空洞的平等觀時,恩格斯說:「兩個舟破落海的人,漂流到一個孤島上,組成了社會。他們的意志在形式上是完全平等的,而這一點也是兩個人都承認的。但是在素質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A果斷而有毅力,B優柔、懶惰和萎靡不振;A伶俐,B愚蠢。」(袁貴仁,1993,10)
當代心理學家將素質定義為「個體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腦和神經系統的結構」,上述語錄幾乎是在為這定義論證。袁貴仁抓住恩格斯話語中的「素質」一詞,便說心理屬於素質的範疇,力求撇清恩格斯文中那些特徵與生理、身體的關係,卻無法證明它們是非先天的。果斷、優柔、智力高下、活動性和惰性、沉靜和激動,這些品性的先天性都高於後天性。更重要的是,恩格斯並沒有說那些差異是心理特徵。筆者不懂德文。先找到了《反杜林論》的英文版。恩格斯「但是在素質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一語的英譯是But from a material standpoint there is great inequality。精通德文的朋友幫我找到德文版的原話:Aber materiell besteht eine gro?e Ungleichheit,並告訴我,德語materiell和英文material意思基本相同,應該譯作「身體上」,而非「素質上」。即恩格斯將果斷或優柔、伶俐或愚蠢視為身體的、生理的差異。
馬克思的語錄「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因為它在生產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馬恩選集》第二卷,95頁)是袁貴仁論證素質的後天性的最有力的根據。但這句話在英譯本上是Consumption likewise produces the producer』s inclination by beckoning to him as an aim-determining need。Inclination的意思是「傾向」,沒有譯作「素質」的道理。德文版這段文字是Ebenso produziert die Konsumtion die Anlage des Produzenten, indem sie ihn als zweckbestimmendes Bedürfnis sollizitiert。德文的這個辭彙是Anlage。德漢詞典上這個辭彙的詞義排序是:修建,公園,設計,規劃,素質,體質,投資。懂德語的朋友告訴筆者,該詞雖有「素質」的意思,但在這裡不能翻譯成素質,翻譯成規劃、設計(傾向)為宜。是不是這個道理,讀者可以判斷。
恩格斯所說的「身體差異」被譯作「素質差異」,進而被袁貴仁解釋為「心理差異」。這是兩級錯誤,袁貴仁的錯誤大於前者。馬克思所說的「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設計傾向」被譯作「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成為袁貴仁「素質主要是後天獲得」的最大根據,顯然中譯者誤導的作用更大,袁貴仁的責任在於只盯著符合他意願的關鍵詞,忽視語境,不可能發現和抑制一種誤譯。經典著作被誤譯,不可能不影響很多人。於是構成了「素質」一詞偏離其原初語義的軌跡。
馬克思xxx中國都是從蘇版譯的,故意誤譯談不上,但是二道販子要想準確十分難…
題主引用的這些話是從前蘇聯那邊翻譯過來的,因此不存在曲解原意來達到中國特色的目的。現在國內馬列學者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前蘇聯當時在整理馬恩手稿的時候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特別是斯大林大清洗之後,讓手稿的整理工作遇到相當多的障礙。最後的版本很多地方不準確,而且存在段落顛倒的情況。現在三分之一的手稿在俄羅斯,三分之二的在荷蘭,我們要跑到這兩個國家買影印版,然後直接翻譯成中文,這個工作目前貌似正在做。
沒什麼了。
這基本上有點過於意識形態,言必稱馬列,否則就覺得政治立場不夠堅定。當然,88年的時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恐怕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比如哈佛圖書館的名言之類的。中國人民熱愛科學崇拜權威的弱點被完全利用了。他們都說,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
謝邀。回答過多次了,貼舊答案。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經典的馬列主義相比,到底有什麼不同?
馬克思原理的精髓就是(以下內容來自政治課本):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的檢驗和發展真理。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管他什麼原理,什麼主義,能做成事兒的就是正確的,就應該被堅持
中國式馬克思主義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當然是不同的,這是個大得多的問題,樓上@Simon Luo等已經說了一部分。
但我理解LZ談的應該不是這個問題,而是《資本論》等馬克思的著作,中文譯本是否有錯誤,而且是蓄意歪曲意義的錯誤。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過程中,關於經濟體制意識形態問題有過多次大規模的學術辯論,參與的學者們很多德文、俄文、英文水平都很高。其中涉及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如勞動價值論問題),即便是摳字眼式的激辯中,抓出的所謂翻譯錯誤也不多,至少遠遠小於斷章取義造成的理解偏差。
其實對單個的詞,即使是不用翻譯的中文書,理解都會不一樣。對於譯文書,不同的翻譯者在不同的年代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 摳字眼式的批判與反批判大多也沒有力度,龐巴維克那樣聯繫上下文的邏輯體系批判才是有價值的。主要是馬克思沒有多活500年,沒有見證美帝的二次革命阿
馬克思的著作原版貌似是德語的,「共產黨宣言」原版貌似是俄語的。
都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這TM見過豬跑就能知道豬肉什麼味么
咱是外行咱不懂,翻譯的時候是不是被改過,只有體制內的人或者懂這個的知道。
要是素質教育的話,我等矮挫窮那什麼跟高富帥談素質?
實踐無止境,改革無止境,認識也無止境。任何既有的理論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驗明「真身」,也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豐富和發展。作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中國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認識,對改革開放本身的認識,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的實踐。
——《從解放思想的角度審視「六個為什麼」》
他們是經濟學家。
原來馬克思的作品還需要翻譯
推薦閱讀:
※階級分析法是否導致姚雪垠文學創作上的悲劇?
※如果馬克思在今年復活了,他會怎麼看待自己的馬克思主義?
※共產主義無法實現的主要原因是不是人性?
※「白左」是怎樣看待馬克思的?
TAG: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中國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