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世界到底是大國有優勢還是小國更有優勢?

縱觀當今國際社會,各種規則還是大國主導的。相對而言大國也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在經濟上,廣闊的國內市場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可是大國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加劇的貧富差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以及不能照顧到所有人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得越來越多的平民更嚮往小國社會主義,如北歐模式。


我沒有結論,只是想說說個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優勢應該是一個可以多維度考察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標準。

政治,文化,宏觀經濟我講不好,可我想說說我眼中的小國經濟和一點生活體驗。

在我眼裡,今天這個高端人才極度國際化的時代,小國留不住高端人才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首先,我想請大家先看看一個荷蘭人的職業生涯:

Klaas Bult

VP CTO CE at Broadcom

Broadcom Fellow

IEEE Fellow

3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Analog and Mixed-Signal design

50+ Publications,

60+ Patents

1990 ISSCC Lewis Winner Award for Outstanding Paper

1992 ISSCC Lewis Winner Award for Outstanding Paper

1997 ISSCC Lewis Winner Award for Outstanding Paper

1997 ISSCC Best Evening Panel Award

2004 ISSCC Jan van Vessem Best European Paper Award

2006 ISSCC Best Evening Panel Award

2011 ISSCC Best Forum Speaker Award

12+ Years Member of ISSCC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16+ Years Member of ESSCIRC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5+ Years Member of the ESSCIRC/ESSDERC Steering Committee

是的,這是一位年銷售額達到$13.2 billion世界科技巨頭Broadcom的CTO。在這種科技公司,CTO的重要性根本不亞於CEO。

那麼再請看看他的教育背景:

他是完全荷蘭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受過任何的美式教育。可是,他成功的職業生涯卻一直都在美國。

除了上面這個荷蘭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也一樣發生在一個比利時人的頭上:Albert Theuwissen

我身邊的例子也在不斷印證這個趨勢,歐洲小國的優秀人才最後很多都沒有留在自己的國家工作,而是直接去了美國。

我認識的幾位做射頻電路的優秀Phd,甚至是工作了很多年的Senior,最後都去了高通或者博通工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18W刀的package是小國無論如何也給不出的豐厚待遇。

對於一個行業而言,往往處於2%的高端人才才是決定產業發展的關鍵,這就是所謂的滴漏效應和領頭羊。而這種情況在高科技行業顯得更加突出。

我們也看到,原本歐洲小國的巨頭:Nokia,飛利浦,愛立信都境況不佳。

而美國得Apple,中國的華為,卻過的比較滋潤。

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情形,我也無法給出定論。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小國給不了精英足夠大的舞台。

故鄉,最後成了他們功成名就以後的落葉歸根。

而反觀即便不是強國的中國,因為舞台足夠大,高端人才還是在不斷迴流,帶動了一批批新興產業

我想這對一國的經濟,無疑是極大的利好和推動。

這樣的例子不僅發生在科技行業,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的發生著這樣的故事。

就我個人的生活體驗看來,國際化的今天,小國的文化也越來越弱勢。

荷蘭語是一個典型的小語種,最近雖然有荷語詩人的出現,可是還是無法扭轉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荷蘭人而言,荷蘭語被淪為日常用語,而英語才是文學,思維語言的趨勢。他們的英語教育從幼兒就開始,幾乎和母語處於同樣的地位,這造就了荷蘭人是非英語國家中英語水平最好的國家,幾乎人人都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這是競爭優勢,可是對於本國的文化,卻是動搖根基的威脅。

所有的思考都離不開語言,這是維特根斯坦告訴我們的道理,我深以為是。

因為小語種的原因,在最近這個信息大爆發的百年,荷蘭語的辭彙幾乎沒有豐富,新的概念沒有被創造,而直接照搬英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語言的停滯,某種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停滯,在這個健步如飛的時代,停滯,就意味著倒退。

所以在我看來,小國的文化也顯得越來越弱勢。

而至於北歐,我認為他們的經驗非常難以借鑒,因為人少,地廣,資源多,這都是天生的。


不妨想想歐洲一幫國家為啥要建立歐盟


貼一篇舊文

我的英國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引導中美雙方的同學思考,其實中美兩國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國家太大了,他覺得中國和美國都應該以各個省或州為單位獨立,這樣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會過得更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老師首先表達了自己覺得如果蘇格蘭明天從英國獨立出來,他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好和不爽。然後他認為小國國際化程度高,經濟發展也比較快(他舉了拉脫維亞的例子)。最後還以上海為例,提出如果上海從中國獨立出來,那麼頓時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會對上海護照免簽,而且上海也會擺脫中國落後的主流在文明程度上拖上海後腿的問題,制定出更適合上海更發達的經濟和文化素質的政策,從而更好的發展。(當然,如果貴州獨立,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碼事)

這個觀點跟普遍認知很不一樣。但這在中國思想史上也倒不是個新鮮的觀點,老子也是極力提倡小國寡民的。其實整體上來說,基督教中的自由保守主義跟道家的思想很接近,都提倡自由簡單的生活,認為科技進步和物質追求不會帶來幸福,也反對政府干預社會。比較明顯的區別大概是老子還比較強烈地反對國際化,提倡「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國際化帶來國際競爭,讓人民產生比較心,打擾本來安寧的生活,不利於人民自在幸福而有道德的生活。而至少我的老師對國際化還是基本持正面觀點的。

上課的時候我基本上反對了這個觀點。但是其實幾年前我也有過同樣的思考。當時正處於全面反思各種大眾思維定勢的時候,覺得國民都強調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我就從反面想如果全世界有好幾個講中文的國家,發展成彼此不同的政治文化實體也很有意思。這樣即使不學外語,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到國外去旅行,深入體驗不同的社會,轉換思維,增長見識。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也得以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進行實驗,從而能探索出最好的道路來。而很大程度上,近代中國的落後,其實就是因為長期統一,缺乏體制多元性和國際競爭導致的。

我那時候甚至也更進一步,覺得其實如果明天各省都獨立,變成彼此不同的國家,其實也沒什麼壞處。想想如果東亞文化圈內存在二十多個國家,就會更像歐洲,有共同的歷史和相近的語言,但也有多元性。而且以後出國旅遊也不再是難事,坐幾個小時汽車就可以周遊列國了。國家多了,整體上東亞文明作為西方文明之外第二種選擇的力量也會越大。而且我那時候也像教授一樣認為小國經濟發展更快。

這幾年對這方面的思考越來越多,對我那時候的觀點就有了很多反思。現在我基本的觀點是,大國雖然發展起步慢,但是最後往往會發展的更好,小國雖然起步快,但最後發展的潛力往往有限。不過若是不看客觀發展程度,而是評價幸福感的話,則是小國的國民普遍要幸福很多。(這裡所說的大國和小國,都是指人口多寡。國土面積大小的問題這裡暫且不談)

大國發展起步慢似乎是個很容易理解的事兒,船大掉頭慢嘛,歷史的經驗也經常驗證了這一事實。如果大家有興趣把世界各國的人口數量和人均收入做個相關性統計,也能看出大國更窮是個普遍現象。但是為什麼是如此呢?我個人的分析是,大國起步慢主要原因是後進國家在受到先進國家經濟優勢的衝擊時,大國因為國家總體實力強,往往容易過高估計本國實力,而不能正確看到其實人均生活水平已經很落後。而小國就沒有這個問題。而且小國因為國家小,外國人的影響也比較容易接觸到每一個國民,同時情況比較簡單,更容易制定一個政策符合大部分地區的情況。這也是我覺得近代東亞被西方打開國門後,日本改革的步伐遠遠快於中國的主要原因。滿族執政統治者更在意維護本族統治而不是全國發展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相對來說影響要小得多。

但是我同時認為,大國一但開始學習發達國家經驗,全力發展經濟以後,往往更容易長期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最後能發展到的最高水平也會比較高。

首先是大國內部會形成更廣泛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會促進經濟增長這個是從亞當斯密以來不斷被進一步證實的經濟學規律。歐洲現在搞一體化就是為了更好的促進自由貿易。而對於大國來說,不需要面對國際間貿易各國都要考慮保護民族產業的問題,本國內部就是個現成的零關稅區。基本上不會有哪個省的人覺得其他省造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外來貨,而要支持本省產業什麼的,這種大家都是自己人的認知對促進自由貿易大有裨益。

其次大國內部人才的自由流動性和專業化分工程度也往往會更高,這也帶來了很大的效率。雖然在中國其實人才跨地區流動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是相比移民去國外,移民到上海北京還是容易很多,而且其實如果不在意戶口,純工作基本是沒限制的。但是即便在一體化程度很高的歐洲,目前人才流動還受到很多限制,雖然政策上的限制未必比中國的上海北京高,但是還因為各國語言文化的隔膜影響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此外,小國在參與國際分工的時候,往往會專註於一兩個產業,而大國因為市場巨大,而且各地區比較優勢不同,往往容易發展出比較全面的產業門類。所以不同性格、興趣、能力的人,在大國更容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而這種更有效率的勞動力資源分配也就提高了經濟最後能夠發展到的程度。

再次是很多產業存在規模效應。為什麼好萊塢能夠稱霸全球?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美國文化自由多元,而是美國的電影市場最大,幾乎是第二名日本的五倍,其他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十倍。巨大的市場帶來的巨大回報導致美國電影產業集中了最優秀的電影人才,也能夠進行最大的投資(電影相比其他文化創意產業,牽扯到的純技術人才最多,投資對產品質量的影響也最大),所以很自然地能夠拍出最好看的電影。

第四是國家政策上的優勢。一方面,大國因為人口眾多,有能力集中更優秀的人才在各個方面出謀劃策,或者通過集思廣益,討論出更優秀的方案,而使全國所有人受益。另一方面,大國因為經濟實力文化實力軍事實力更強,更容易影響其他國家的政策使得對自己更有利,雖然很多國家不喜歡美國,但美國的盟國是最多的,美國也最能主導國際形勢為自己服務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是整體民族知識積累上的優勢。中國在國際上依然是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但是在中國能夠看到的書籍種類,能夠接觸到的信息豐富程度,在各個專業領域頂尖人物積累的專業知識,都超過很多發達小國。舉例來說,中國人普遍外語水平並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對國外文化的了解也很有限,但是基本上任何一本還算不錯的外國著作,都能找到中譯本。

這種知識的積累也會反映到語言上。根據某統計,英語的辭彙總量大概是西班牙語的六倍。通過眾多人口和長期發達積累的如此巨大的辭彙量,使得英語的表意能力幾乎遠遠超過世界上所有其他語言,使得一個英語使用者所能理解和思考的概念要超過很多其他國家,這對文學創作和哲學思考都有很大幫助。此外,大國的語言在國際上比較強勢,有更多的外國人學習,對於本國國民來說,出外旅遊、學習、進行貿易都會容易很多,同時可以把省下來的時間學習其他知識。

然而,大國在得了很多實惠的時候,在幸福感上卻也有很大的損失。

首先是大國內部的地區差異和社會高度專業化分工帶來的各種亞文化群體間的差異,會導致大國國民更容易因為不能理解和認同彼此價值觀的不同而相互反感,在美國,南方人,紐約人,新英格蘭人,猶他人,中西部人,灣區人,南加州人都時而無法接受彼此的價值觀,醫生、銀行家、藝術家、商人和工程師也可能相互瞧不上眼。自己的社會裡有太多人的觀點讓自己感到不滿,就很難覺得幸福。

其次,大國因為人口眾多,在每個領域都有更多出色的人才,導致競爭更激烈,人們因好勝心而產生的競爭壓力也就越大。很多通過高考走出家鄉進入中國頂尖高校的學生,在他們自己所在的地市已經很出類拔萃,但是跟全國最優秀的人放在一起,頓時就黯淡了許多,很多人也因為這種相對優秀程度的轉變而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試想如果每個地市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些人就不太會直接把自己跟其他地市的人相比,而更可能知足於自己與自己社會中其他人相比的出色,就像在世界一流大學的那些來自發展中小國的學生一樣,雖然能力可能不如其他同學,但並不會因此覺得太氣餒,因為他們認為彼此畢竟不屬於一個社會,就不太會拿來相比。

再次,大國普遍在國際上更容易被其他國家反感,而這種反感也很容易同樣被施加到大國的國民身上。幾年前曾有一個國際調查評估了全球人民對各個國家的好惡程度,結果有趣的是,美國是全球最不受待見的幾個國家之一,但與美國近在咫尺,文化非常相似的加拿大,卻在全球形象最好。同樣,中國在國際上基本是人人喊打,但卻很少有人指責政治經濟體制和歷史文化都很相像的越南。其實很多時候,人們不喜歡美國和中國,都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太大,而對自己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民族自尊心客觀上形成了擠壓。而美國和中國的國民去到國外,本來也希望能像他們歡迎外國人一樣受到歡迎,也希望外國人也能喜歡自己的國家,但卻常常事與願違,落得灰心喪氣。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國社會中的陰暗面會被主要報道負面新聞來吸引眼球的現代媒體所放大,而導致大國國民會很容易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而覺得自己的社會充滿了各種問題。一個北京人如果看到微博上河北某地又出現強拆、鐵路事故或者地溝油泛濫的新聞,會覺得自己的社會和國家怎麼這麼糟糕,但一個新加坡人看到媒體上報道馬來西亞又出了什麼負面新聞,就很可能反而會慶幸自己的社會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對於小國國民來說,世界上大部分糟糕事都是別的國家的,所以會慶幸自己是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少數,而對於大國國民來說,世界上大部分的糟糕事都是自己國家的,就會感慨自己怎麼如此不幸運。而這只不過是取決於大家對於誰屬於自己社會的認知而已。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的大部分人民每日所過的生活,都無非是上班買菜看電視這樣安穩平淡而已。

說到最後,其實到底大國好,還是小國好,我也給不出什麼定論。客觀發展和主觀幸福到底哪個更重要,從人類有文明到今天,從來也辯不出個所以然。


在中國這片國土上難道沒分裂過?分裂的時候大家都過著「幸福指數更高」的強國日子?

玩笑開大了點。

上海獨立?舟山人民分分鐘封你的港,要你交過路費。

長江下游獨立?上遊人民分分鐘建大壩,水多了就隨機放放,你在下游你玩得起?

內陸獨立?要是不產鹽,產鹽地賣你一包100你都得認。

山西把煤價拉高,你們還想工業化?

中國的國土有現在的規模,除了文化統一,剩下全是各省人民妥協的結果,大家願意共享資源,減少紛爭。不然就是消滅的結果。


都是新加坡,瑞士這樣的小國恐怕連載人航天都搞不了,現代工業化信息化是什麼樣的規模和組織程度?!小國之間如果組織成工業協調的單位,那小國和大國的省又有什麼區別?!小國搞得了嗎?不要搞錯了,現在成功的小國都是在大國體系中成功的,大國都解體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都會停滯。

有興趣的可以再百度一下曼哈頓工程,阿波羅計劃,歐洲質子加速器這些詞條。

有人說載人航天跟人類的幸福感沒有關係,我只有呵呵了,核能會不會增加我們的幸福感?人類基因組測序會不會增加我們的幸福感?如果沒有大國就不會有第一次工業革命,更不會有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們每天都要在地里幹活還不一定能有溫飽。

即使是人權、平等、自由、法治這些寶貴的人文財富也是英國、法國、美國這些大國中發展出來的啊!


汶川地震,全國援建。

如果全國就汶川那麼大,結果如何?


知乎傳統,先探討是不是。

為了探討是不是,我們可以說說法國(其實德國日本都可以參照)。

法國只有四川那麼大,我們可以說它是小國。根據題主的描述,法國應該是福利比較好,貧富差距不大的國家。的確,現代西歐社會主義發源於法國。法國歷史上每一次革命都有同情平民百姓疾苦、追求平等公正的思想家政治家推動社會福利制度。也正是由於國家不是很大,這些制度得以有效的推行和鞏固。今天法國還是很多人嚮往移民的地方。

但法國自古以來其實就是大國。17,18世紀更是世界霸主。殖民地遍布各地。文藝復興以來無論在經濟科學哲學文化都是世界前列。戴高樂和太祖一樣,繼承其民族獨立自主的性格,核工業鐵路航天等領域都是自主研發走在世界前列的,政治上在美蘇之間周旋。

當代,只要國家大小達到一定程度就有國際競爭力,不一定要成為超級大國。而在信息社會,大國也可以做到福利制度、社會平等公正。

--------------------

題外話,這個提問其實意義不大。國家大小是和國家的歷史有關的。人民的認同感、優勢與否和國家大小沒什麼關係。而是歷史地理的必然。

當年法國殖民地經營得不好,很大的原因是沒什麼法國人願意背井離鄉去征服世界,即使當時的政府是鼓勵老百姓去殖民的。同樣在中國也不會因為老子說小國寡民幸福,我們就會放棄大國夢。要讓人民幸福必須有能力主宰自己的歷史,能主宰自己歷史的人民如果有地理條件必然成為大國。


當年沒有美蘇兩個大國頂著,現在壓根沒有啥北歐國家。


90年代我在新加坡的時候,在《聯合早報》看到這麼一條新聞,是關於新加坡一條漁船越界到了印尼海域捕漁,全船被印尼海軍直接突突了。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身上,那是不得了的大事,但新加坡連大氣都不敢出,登在早報的30幾版的一個角落裡,三行字草草結束。你羨慕嗎?


大國吧,作為一個吃貨,我可不想為了吃正宗的火鍋/烤鴨/牛肉麵之類的東西而專門去辦理簽證的。


北歐富裕是因為人均自然資源多,所以咋活都行,不是因為彼此獨立。

獨立帶來的各省競爭的好處(類似歐洲的情況)在中國的體制現在就是,各省有很多獨立的權力,拚命做政績和其他省競爭,也可以從中央和長遠的角度做改革試點之類,做的好就陞官,搞砸了也有中央兜著,創新成本很低不會出現災難,同時中央會把做的好的官員調到落後省份去推廣經驗和「鍛煉」。如果各省獨立那兩極分化就會越來越多,發展成什麼樣就靠命了。

經濟學上勞動分工與交換會導致交易雙方的總福利上升,如果各省獨立了會產生很多交易成本,降低總福利。

此外就是大國有規模效應,中國有今天無非是靠人多,市場大,談判能力強,對外資和技術,人才吸引力強,很多大工程比如造個原子彈13億的國家人均投入成本是1億國家的13分之一,很容易上馬,想搞個高鐵可以半買半搶的從發達國家轉移技術,如果是其他小國根本不可能實現(沒談判資本)。其他的用來扛金融危機和買外國設備與技術的外匯儲備等等都不是小國能實現的,唉,實在太多理由了,估計會寫很長,先佔坑以後有緣再寫吧。。。


說了半天,還是北歐模式.......難道北歐國家富裕是因為國家小么?

世界上大國就那麼幾個,近現代以來基本就沒怎麼變過,小國家倒是生生滅滅,不知幾番輪迴

非洲、亞洲、美洲那麼多水深火熱的小國家,你看不見,你就只看見區區幾個北歐國家,與其說是小國模式好,倒還不如直接就說歐洲模式好罷了

英國算不算小國?和中國美國俄國甚至日本比起來,英國怎麼都應該算是小國了。但是英國之所以有歷史上乃至今天的大國地位,恰恰是因為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世界陸地面積的近30%都是英國領土。歐洲其他國家,其資本積累也多是通過殖民掠奪或殖民貿易來完成的,整個歐洲的興盛和繁榮,並不是因為什麼小國模式,依然是基於侵略擴張的結果。

歐洲人現在生活過得好,不是因為國家小的好處,而是因為其曾經佔有幾乎整個世界。(這麼說有點片面,不過無所謂了,這個問題本身就很片面)

中國人要是天天琢磨這些東西,美帝真心要笑死了,最好俄羅斯印度什麼的,也都搞搞小國模式,全世界就美帝一個大國,那真是極好的


越大越好


反正我知道江西人民強烈要求鄱陽湖建大壩,只不過是政府壓著。


所有國家都是小國的狀態不會持續多久

國家小,力量也必然會弱,無論經濟如何發達,生活如何幸福,力量,軍事力量一定會小這幾乎可以是肯定的。

當一個國家經濟發達,有錢,力量卻不足夠保護自己的時候,問題來了。

你說,當別的國家比你強大的時候,軍事力量比你強大的時候……為什麼要辛辛苦苦發展經濟,而不直接過來搶一把?

既然承認國際化,就要承認利益是國際關係的最核心準則。如果搶劫的收益比和平發展快,為什麼要和平?

和平就是真的永遠正確嗎?

也許政治正確,但實際上呢?


人口大國更有優勢。

當然,國際政治經濟上的優勢和人民生活水平無關。


小國是暫時的存在,我相信在變革的時候,小國完全沒有抵抗能力,覆滅分分鐘,從歷史來看,整個地球成為一個國家或者政體還是有可能的,以現代的科技社會發展水平。


大國的好處在於統一市場,交易成本低;小國的好處在於樣本大,制度創新--模仿更容易。

如果大國的各省互設貿易壁壘,那麼大國的好處就沒了。而如果大國實施集權式的管理,那麼制度創新成本太高,所以改革很難。


海灣戰爭伊拉克侵略佔領科威特,若不是美國因為自身戰略,主導多國部隊,科威特已經是當年海灣大國的一個省了。

題主忽略了國際社會的達爾文主義,只要國家的政治組織形式不變,很難改變,參考聯合國五大流氓的行為你就明白了,小國是沒辦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的。


看看春秋戰國的人幸不幸福就知道了,中國歷史上那麼多麼多次分裂,那時候的人們幸福嗎?


推薦閱讀:

經濟發展會帶來民主化嗎?
階級是不可能消失的嗎?
政治上的左派、右派是怎樣區分的?
有哪些好聽的主旋律歌曲?
美國的民主是虛假的民主嗎?為什麼干涉他國的民主?

TAG:生活 | 政治 | 經濟 | 中國經濟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