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療儀器研發方面的人才缺口有多大?
市場有多大,缺口就有多大。基本國內醫院使用的醫療器械還是被外企把持著,哪一家有名的醫院標榜自家的設備不是進口的,價值多少億。比如西門子,飛利浦這些做的很好的外企,的確是把一部分研發放在的了中國,不過他需求的人才那是相當高端的。名牌大學研究生也就是個助理。國內的話,大家都知道,醫療器械的安全性要求高,要求的製造工藝也比較嚴格,說實話,同一類產品,國外名牌和國內的不在於剛生產出來差距有多大,而是用了1、2年以後,國內的就有點不準了,國外的基本上和剛買回來一樣,越是高端的情況越明顯。當然,民族醫療企業還是有做的很好的,比如深圳邁瑞,上海微創、聯影,這些企業都是能做到高端產品的。本人專業學習醫療器械工程有5年,目前在一家省級三甲醫院設備科任職,這麼來說,每天來跑銷售的基本上還是國外產品。另外,中低端的醫療器械,國內的基本就有用原始來形容了。
缺口無限大,人才幾乎為0。。。因為既能在醫學上有成就,又能了解大部分機電、電子、材料和工程方面的人幾乎沒有。
而且懂醫學的,沒辦法和機電、電子、材料和工程的人才交流。所以造成出來的東西很垃圾,完全不是醫生需要的產品。
國外很多都是醫生在醫療處理中,順手發明!國內醫療儀器市場很大,競爭也很激烈 ,但國內的研發人員缺口不是很大. 正如樓上Sunny Gao說的,國內公司主要是做市場銷售, 真正沉得下心來投幾百萬或幾千萬進去賠上好幾年做研發的公司沒幾個. 國內的老闆還是不捨得那樣做投資. 有的研發大部分都是翻外國的設備, 說好聽點就是國產化, 難聽點就是山寨人家的.
我之前曾在國外一儀器行業巨頭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主要工作是在原廠實驗室里負責某高端測量儀器出廠前的檢修調試工作。嚴格說起來我和同事們也有參與到研發環節,作為實驗室為數不多的中國人,我也接待過一批國內有意向合作的配件製造商和一些國內派過來的工程師。工作時間雖短,留給我的印象卻十分深刻。國內醫療儀器研發不了解,但我願意分享自己工作的一些事情,供大家參考。
我佔個坑,慢慢寫。
作為同類產品中的行業老大,我們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但全球我們公司的這類產品就我們一條生產線,裝配部門的十幾個同事,加上實驗室我們十幾個同事,就是全部的生產線了。參與研發人員結構非常簡單,主要由科學家們進行研發,工程師兩頭跑,在實驗室工作的我們也少量參與研發,除了各種記錄反饋和郵件聯繫,科學家基本每3個月飛到實驗室來和我們會晤一次。但我們公司每年用於研發的費用是公司總收益的10%左右。我在職的那一年,用於研發的費用約7億美元一年。
不斷學習。我從進公司到離職,即使工作範圍沒變,沒有哪天不在學習和培訓,實驗室其他同事亦是如此。研發那邊每天都有突破,每個月都有新產品推出,舊的產品也在不斷改進。工作當然是高效率高強度的,加班是常態。
我們打交道的儀器非常複雜和危險,但我們部門從成立以來,從沒有有過任何人員傷亡。我們工作對實際操作和人員素質要求極高。工作時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每一步操作每一個流程都有對應的規範,一丁點差錯都不允許,隨時應對任何突發情況。我負責的低端系列,在通電的情況下拆的儀器內有超過十萬伏電壓的真空倉,其內部溫度最高達幾百攝氏度,還外接可以把內部空氣處理到比外太空還要稀薄的泵。而且儀器送過來基本每台都是不合格的狀況百出的,基本每台都需要拆開,用盡各種辦法測試和分析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在通電的情況下用一根接地的導線作為保護,然後你把零件拆下裝上不斷調整和測試,過程其實蠻危險,隨時面臨各種狀況,而且實驗室擺放的幾十台儀器價值超過幾億美元,稍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剛工作時,有一次夜晚我一個人在實驗室加班,剛接通一台儀器,就眼睜睜看著真空倉指示的溫度從幾秒內由室溫升到了將近500攝氏度,眼看要爆了,我當時下意識就跑過去迅速把電閘關掉,看到溫度指示緩緩下降後,才一下子癱軟地坐在地上。膽小如我,從小到大連一部恐怖片都沒看過,因為怕黑從來不起夜,但當時在面臨儀器可能爆炸的情況下第一反應不是跑路而是去關電閘,除了責任心,應該也和長期接受的訓練還有同事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我見過幾次其他同事處理事故,比半面牆還大的儀器估計比我處理的系列還危險得多,當時站得遠遠的我帶著耳塞都難以忍受儀器突然發出的巨大的轟鳴聲,他們幾個竟然不約而同撲上前去果斷處理。我們實驗室的每個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也都會這麼做。離職好幾年了,寫到這裡回想起當年還是頗多感慨,想對那些此時深夜可能還在實驗室工作的前同事們致敬。
其他的以後有心情再寫。醫療儀器研發不是單一的學科,在這方面國內幾乎是空白的,我們只是在仿製,從葯到器械
在國內基礎學科幾乎沒留下人才,因為短期內不會看到效益
有很多基礎學科的研究生後來不是出國就是轉行我覺得還是環境的原因,沒有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環境讓他們靜下來搞研究基礎學科的人才也要吃飯,養家,生活可能他們一輩子都沒有出驚天動地的成果,但是在基礎學科領域找出錯誤的死胡同也是貢獻中國缺乏的是醫療交叉學科的基礎技術的研發 ,目前的各個有名的所謂的醫療器械大的中國公司核心技術都是以核心模塊的方式購買,回到國內再做模仿式的整合,最近幾家有錢的中國醫療器械公司開始投入高端大型設備 ,發現很多都是因為國外開始公開 銷售OEM 技術模塊了,自己回來可以做所謂的軟體、硬體的整合研發了,都開始投入 ,號稱要成為未來的GE 、siemens、飛利浦。 希望中國能夠像國外一樣做長期的交叉學科的基礎科研,而不是短視行為,去買核心技術模塊回來用最快的速度產品化,這樣 沒有未來 !
缺口極大。懂醫學再懂點材料或者電子的人就是寶啊!
CFDA顯示我國一共有6327家醫療器械生產廠家,假定每家企業需要個位數的研發人員,這個市場規模也就是幾萬人吧。
缺口不大,因為國內的醫療儀器研發機構很少。多數是市場銷售。
我也分享北漂4年與醫療器械研發的經驗! 搞這個行業是因為有一個在國外實驗室10年經驗的老闆,他懂三電極檢測的原理,但是不懂電子。先分享精髓: 用單片機控制,24位DA轉換器CS5524,輸出一個電壓,在接到記錄信號時,用積分計算方法算出溶出峰面積,與血液中金屬離子的濃度成一定的比例關糸,轉換成數值,測試結果。 當然前面要用高低項試劑校準一條線,這個就像天平調零校準一樣。 美國醫療儀器也並不是那麼神奇,只要我們結合現有的電子技術,吸收外國之三電極體系精華,把原進口數碼管改成液晶屏,LCM240x128,圖文顯示溶出峰,還有直接列印出報告等等。 還有PCR儀,則是利用PWM脈寬調製占空控制其快速加熱,定時功能,直流變相通過轉換晶閥管控制。庫倫陣列,電化學分析儀,則是用多孔石墨碳作為電極,其原理跟三電極也類似。 我願意與國民一起共同致力於中國造!QQ150135299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躍升至世界第二位,尤其在多種中低端醫療器械產品方面,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我國醫療器械市場中高端產品僅佔25%,中低端產品則佔75%,並且在25%的高端產品市場中,70%的份額由外資企業佔領。隨著國際產業加速轉移,中國將成為全球醫療器械的重要生產基地,部分原先依賴進口的儀器設備正逐步實現國產替代進口,未來幾年,我國醫療器械產品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高端設備展示強勁生命力。
不僅如此,在占我國醫療器械25%的高端產品市場中,70%由外資佔領,在絕大多數領域外資企業在技術和質量上遙遙領先於國內企業,尤其是醫學影像設備和體外診斷等技術壁壘較高的領域,市場佔有率超過80%。
本人在國內一家企業從事醫學影像設備方面的研發一年,深知國內醫療器械市場如上所述。不僅僅是醫療器械行業,如裝備製造業,軌道交通行業等等。與設備相關的,國內與國外落後太大了。技術積累落後人家。從設計軟體,設計工具,加工機器,工程師水平,公司實力等等。國內的研發環境不行。對於這種高精尖的設備,講求的穩定性、安全性、舒適性。一般3甲以上醫院首選西門子、飛利浦之類的儀器。這些還是需要政府去合理引導。
去過一個準備做醫療器械的廠家去面試過,通過他們的要求和醫療器械的國家標準,知道會很難。光一個不允許死機和要在惡劣的條件下通過條件苛刻的檢測就很難。
單片機過時了,PLC時代了。
其實自動控制並不是很難,但是好學之人何其少也醫療器械這幾年飛速發展,有點井噴的意思。CT和MR這類高端器械,近幾年沒有太大發展。技術基本到一個瓶頸。以CT為例,128排已經是極限,也都是演算法層面的改善。整體性能沒有太多提升。和手機這些年的改變相比,影像設備進入它長尾階段。利潤率下降,競爭激烈。但強生這樣的耗材公司卻有許多進步。
老齡化和中國基層醫療器械缺乏,是個偽命題。高端人才基本飽和中低端略為缺乏。
人才缺口,不大,幾乎為零。研發缺口,無限大!國內真的做研發的到底有幾家?你數我聽聽是研發,不是抄改抄。
推薦閱讀:
※邁瑞全自動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BC-5140怎麼樣?
※現在我們國家醫療行業有什麼好的投資機會?
※怎樣才能開?
※醫療器械銷售怎樣和已經認識的大夫進一步發展真正的朋友關係?
TAG:技術 | 求職 | 研發 | 信息技術IT | 職業規劃 | 醫療 | 人才 | 計算機技術 | 技術人才 | 嵌入式系統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醫療器械 | 行業分析 | 醫療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