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部分 20 多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擔心他們 40 多歲將遭遇「中年危機」?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30 歲人生攻略 ,更多「30 歲」相關話題敬請關注討論,也歡迎進入知乎「真人圖書館」,借閱其他知友 30+ 的人生。


別說是中年危機了,很多20+青年畢業幾年就已經陷入了青年危機。

我願意稱這一部分人叫做「無靠青年」,他們基本都出自農村家庭,父母從沒有過一份正式工作,家裡除了他們,至少還有一個孩子。他們很有可能是家裡老二,第一胎是姐姐,因為計劃生育,和姐姐年齡差了近十歲。也就是說,當這幫年齡段的孩子畢業沒幾年,他們的父母已經到了六十歲,換做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員工,都應該拿退休金安享生活了,但是他們的父母沒有退休金,更慘的是也沒有什麼勞動能力了。

這些父母辛勞一生掙的錢除了供他們上學,家裡開銷已經能省就省的情況下,也給他們存不下一個二線城市首付,更何況那還是他們父母僅有的錢。一旦家裡突發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這些「無靠青年」,也不是不學無術,他們大都努力學習得到了一個算不上頂尖,也說得過去的學位和畢業證書,但是在大城市求學的幾年讓他們感受到了都市的璀璨和活力,他們和那些從城市一路讀上來的同學們一樣有野心,他們想留下,找了一份在同齡人對比中還不錯的工作,但是照顧自己仍然算不上輕鬆,更談不上再照顧家裡。

這時的他們已經漸漸失去當初在城市拼搏的樂趣,轉而時常要顧慮各樣的羈絆,曾經的同學周圍的朋友漸漸組建家庭,他們要等;曾經和他們畢業旅行的同學們不時曬著新的旅行照,他們要等;曾經一起胡吃海喝的夥伴們打電話來組局約飯,可是他們還在加班,嘆口氣說下次吧,連這都要等;等再掙多一點錢,等填滿自己的想要的物質基礎,但這種等待,不像是等每天的鐘錶走過十二點,不像是等黑夜盡頭是白天,期間有太多的變數,而「無靠青年」最沒資本解決的就是變數,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獨木橋上小心翼翼的行走,一陣小風就可能讓他們跌落深淵,這就是「無靠青年」的危機。

梁文道曾在談中年危機時說,年輕人的好處就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飛,即便到了最後還留在地上爬。而對於「無靠青年」,他們也相信自己能飛,只不過他們在扇動自己翅膀嘗試起飛的時候,兩邊的翅膀上各掛著一支秤砣。他們知道,「無靠青年」只能靠自己,只有更強有力的助跑,更加倍用力的扇動翅膀,才可能離開泥濘粘黏的路面,飛向遠方。

PS:搜狐「今日爆點」在未經本人允許情況下,引用兩整段本文內容,已委託維權騎士進行維權。


在房價面前,大部分90後已經看不到僅憑一人之力就買房的希望了。在工作所在城市買不起房,回老家又等於失業,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一二線城市有房的本地人。所以很多年輕人就陷入了一種在大城市工作卻買不起房,回老家又失業的兩難境地中終日焦慮。

當自己在大城市耗完了青春,交夠了社保,最後買不了房,然後再被一腳踢出去,好騰出籠子迎接下一波小年輕。這時被踢出去的人該何去何從?這時的你會比那些在你20+的時候面臨中年危機的40+中年人更慘,人家起碼還有房產墊底。

在就業上,看看上面的領導?很多都是30出頭40不到的,不比我們20+老很多,領導的位置就那麼多,別人不走,你很難有機會上去。現在經濟發展也沒那麼猛了,業務需求增長也慢,也很難有新的機會讓你施展拳腳了。不但上去艱難,而且還發現被新人的工資倒掛,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當然精英永遠有用武之地,可是大部分人終究是能力平庸之輩。

買不起房,事業發展前途渺茫,但是婚姻、生育、養老的問題又需要面對,每天都感覺身體被掏空。

一個普通的年輕人。

要麼徹底放棄,低頭認命,過得且過,先圖眼前一時的安逸快活。

要麼就咬咬牙多做準備,在每天的焦慮中盯緊任何一絲有可能是潛在的機會,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7/30 更新一下:有評論說一畢業沒幾年就想買房頂替領導,有好高騖遠之嫌。

現實情況往往是那批最腳踏實地,最客觀冷靜分析自己處境,上進並渴望通過自己努力要改變處境的人才是最焦慮的。我們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前輩們的經驗,分析一下自己在所處的行業中再堅持個十年,按照正常的升職加薪幅度,十年後35歲左右了,我們可以處於哪個收入水平?以這個收入水平的購買力能否可以看到解決住房、婚姻、教育、養老等問題的希望?

沒有瑪麗蘇屌絲逆襲的主角光環加持,很多職位年薪有個10萬20萬已經封頂了,不是人人是bat的程序員,更不像某個評論說的年薪30萬輕鬆起步,公司上市隨便套個幾百萬,孩子出國so easy!

當我們認認真真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幻想不切實際的光環,真的會又焦慮又絕望,不但要做好手頭上這一份工作,還要想各種辦法做各種副業來增加總收入,才有可能安身立命,不然就憑你現在每個月到帳的那一份工資,你能幹嘛?

此情此景還能不焦慮的大概就是一小批完全有家人兜底的幸運兒,還有另一批被大家嫌棄被戴上「不上進」的已經放棄努力的廢人了。當你不是這兩類人的時候,你必然焦慮。

可以早早看清現實,早做準備也算是一種不幸中的另一種幸運吧。評論我都看了,很多都是同病相憐的人,我不知道怎麼回復,所以都沒回。我也沒有出路,只能不敢絲毫放鬆的熬著。諸君共勉吧,加油。


作為一個從建築學剛畢業就遇到行業下滑且非常不景氣的20+的年輕人,

還是很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 (??ω?)??

這篇文章將用漫畫的形式畫出我畢業幾年後的思考。

這篇漫畫收錄在鏡相(wechatID: hereandnow_jx),一個積極探索我們內心世界的新媒體實驗。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可以關注他們。祝大家閱讀愉快~

那一年,小哈剛剛從學校畢業,

滿腦子裝著征服世界的夢想。

╰( ̄▽ ̄)╯

誰知,進入社會後,

時間一年比一年過得快。

轉眼間,突然發現……

ε( ̄□ ̄)3||

「大學時睡在上鋪的女神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

「小時候的玩伴二狗創業成功,財務自由」

「高中同桌進了金融行業,年薪百萬」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紙都辣么優秀!

可……自己還有四五年就30歲了。

為什麼還沒實現自己的小目標?

與此同時,世界上會不會有無數的年輕人,

和我有一樣的困惑與焦慮?

+▂+

〒▽〒

畢業時的自信,漸漸消失 。

開始覺得自己年近三十依然碌碌無為,

沒有達到所設想的目標,越想越焦慮。

小哈小時候特別愛看《哈利波特》,

裡面有個厄里斯魔鏡,

能夠使人看到自己內心深處最迫切的渴望。

哈利在鏡中看到他的父母和家人 ,

羅恩看到他成為學生會男主席,

鄧布利多則看到他自己拿著一雙羊毛襪,

它象徵著親情。

在努力與焦慮面前徘徊的我,

如果此時照照鏡子,會在鏡子里看見什麼呢?

⊙▽⊙

鏡中的景象層層疊疊,

在不同的層級里,

我看到了不同的自己。

第一層級

在鏡子里看到了努力本身

努力加班,努力工作,努力健身 ;

努力攢錢,努力讀書,努力學習;

努力旅行,努力開心,努力幸福。

(?_?)

咦,畫風好像跑偏了……

怎麼就越努力越覺得沒有方向啊,難道「努力」也不對嗎?

第二層級

在鏡子里看到了大家所認為的「優秀」「成功」

金錢,名氣, 名牌……

貌似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誒

「未來的自己應該是一個名人,賺大錢,用名牌」

(?_?)喂,你在做白日夢嗎?

「你的目標一點也不具體啊」

第三層級

在鏡子里看到了某個人

他可能是大家

嚮往成為的人

嗯,我現在的目標很具體了:「我要成為喬布斯和扎哈╭(′▽`)╯」

但……(?_?)我要成為他們的原因是什麼呢,

難道就因為別人都覺得他們很厲害嗎?

假設通過努力變得比上鋪的女神,發小二狗,高中同桌都「優秀」,

在這之後呢?

第四層級

在鏡子里看到了幾年後自己所期待成為的自己

這下,我即將到達的彼岸是我自己選擇的。

但……(?_?)彼岸那麼遙遠,我該如何到達呢?

第五層級

在鏡子里看到了到達彼岸的路線。

我把實現目標的過程拆分成了一個個小步驟,讓他變為可落實的行動。

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應該就不會焦慮了吧。

但……(?_?)在努力的過程中,

運氣不好,行業趨勢下滑,種種誘惑,

都有可能成為我實現目標的絆腳石,

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怎麼辦呢?

第六層級

在鏡子里看到了人生的地圖,原來有許多條路線可以通往自己的目標,種種外界因素也已經考慮在內了。

我很喜愛的一位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他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然而他卻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建築學教育。沒接受過建築學教育,怎麼能成為建築大師呢?

安藤忠雄找到了他的人生地圖:在做建築師之前,他曾是一名拳擊手。他拚命的打比賽,賺足了旅費,便開始在環歐旅行中自學建築設計。最終通過自學與實踐,成為了一位知名建築大師,從拳擊手到建築大師,也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

原來,是要找到人生地圖啊。

即使遇到種種外界因素的干擾,

也可以通過走其他的路線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但...(?_?)如果即使這樣

還是達不到目標呢?我還是會陷入焦慮啊...

( 來自一枚達不到目標會死星人的困惑 )

第七層級

在鏡子里看到的人生地圖上,不只有許多條路,還有不同的終點。這些不同的終點在許多方面可以替代原來的目標。

小哈曾經是一枚建築設計師,很堅定的認為自己一輩子都會做建築設計。可嘗試了室內設計,用戶界面設計,插畫……等領域之後才發現,原來在這些領域都可以像建築師一樣實現創意與想法。為什麼我原來只認準建築師那一條路呢?可能因為我非常熱愛建築,也可能因為曾經的我不知道其他領域的存在與所需要的技能,也沒有去嘗試。

當開闊視野,不斷嘗試之後,

才發現了新的領域也可以成為自己的目標,

到達目標A、B、C,所需和所得是相似的,

因而會獲得相同程度的滿足感與快樂。

從第四層級到第七層級,人生的地圖越來越完善。

我的焦慮也在逐步化解。

曾經天真的認為

人生是一個個賽道

每個人都奮力跑向相同的終點

在賽道上不跑出個冠亞季軍

就有可能變為人生輸家

後來才慢慢發現

人生更像一個地圖

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每個人在自己的軌道上

努力探索,慢慢成長

雖然有時也會跌入谷底

但,這是只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特經歷

當我知道自己在人生地圖裡的位置時

我了解自己從哪裡來,將要去哪

也知道如果要去的地方路封了

可以拐到哪條路繼續前進

在自己人生地圖上努力的時候

內心自然而然就變得安寧平和

焦慮也會隨之消散

慢慢畫好人生的地圖

走在專屬於自己的軌道上……


顯然,他們擔心錯了

一般來說中年危機在30多歲就會到來

----------------------

中年危機的到來主要來源於三點,一是希望的消失,二是生活狀態的改變,三是對生活真相的領悟。

十幾歲二十歲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幻想,比如去到哈佛讀個書,三十歲前財富自由,娶一個校花做老婆等等,充滿了幻想和鬥志。然後現實是殘酷的,若干年後,三十多歲的你正在一個國內不知名小公司混吃混喝,升職無望,被領導每天罵,整天怕被開除因為你背負了200萬的房貸,回家整天被你已經毫無性趣的丑老婆罵,還有個熊孩子怎麼教也不聽話。

這個情況,似乎完全找不到改變的可能了,你這一輩子似乎也就這樣了,你曾經覺得父母混的差,你一定要混出樣來,結果發現完全就是走了個輪迴的老路,還是這樣,你就是把這些路又走了一遍。還有一個和年輕時的差別是,你會發現時間變的快了,每天越來越短,非常可怕,10歲的你,覺得20歲遙遙無期,因為這等於重新要過一遍你走過的人生;然而對於35歲的你,到40歲都是一眨眼的事,因為這對你來說只是過了之前體驗過的1/7的人生而已。

你感到恐懼了,因為你突然明白人是要死的,而你不知道死後會發生什麼,你也沒有什麼信仰,覺得死後你什麼都不知道了,想到一團漆黑就害怕得要命,但你沒有任何辦法去反抗,你能做的只是去維持眼前這苟且的生活。十幾歲的時候,你覺得身邊的人都是會一直存在的,然而到了中年開始,你會發現小時候那些鄰居,記憶中的長輩大人,一個個開始消失了,再也不在這個世界上。你清晰地記得他們年輕時的音容笑貌,現在他們卻消失了,你更加恐懼,因為你也知道,你也會有這一天。你開始明白生活的真相是殘酷的,人生本身是荒誕的,然後到處去尋找解脫,你變成了你曾經看不起的人,挺著大肚子,手腕帶了3條手串,穿著中式服裝,滿口自己都沒搞清楚的人生哲理,然而內心的焦慮還是沒有改善。

以上就是中年危機。其實年輕人不用擔心中年危機,因為擔心了也沒用,因為它一定會來


所謂的中年危機,其實是認識到了,自己再努力,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而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只是比前輩們更早的認識到了這一點。

我父母是下海經商的那代人,所幸登上了國家改革大力發展的順風車,家境不說大富大貴,但是較為殷實。父母如今五十來歲了,在事業上依舊非常努力,因為他們在那個年代,靠著自身的努力,真正改變了自己和家族的命運,給予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所以他們非常相信,只要努力,終究會有回報。

但是,我們這代人是否還能做到?不能說做不到,但是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悲觀的。國家經濟下行求穩,過了高速增長的年代,上升渠道早已沒有上代人那樣的自由。以前的寒門出貴子,如今再看,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加之前有退休延遲勢在必行,後有高房價房貸背身,中間還夾著了一個二胎開放。多面夾擊,我們這代人怎麼不會為自己的未來憂愁。

而最怕的是,是改變不了現狀的無力感。

拿教師這個職業來說,從你第一天上班起,就能看到你最後一天上班的樣子。小學的教學內容重複了六年,再重複六年,四五個輪迴,這輩子或許就過去了。初高中教師,三年又三年,十個輪迴,職業或許就結束了。

曾經在職高待過一段時間,從頭一次見到辦公室里的那些老教師,就明白,如果在這兒,教一輩子書或許就是他們的模樣——有課隨意上上,上課睡倒一大片也不用管,只要不出聲就好。見了領導裝裝樣子,矇混過關就行。沒課就在辦公室里看看新聞,喝喝茶,中午好好睡一覺。下午沒課,就早些下班就是了。第一天如此,或者最後一天也是如此。那些進編的新教師,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或是提前變成了老教師的模樣,或是在走與留之間掙扎徘徊。走了不一定找到更好的工作,留著或許就在這兒慢慢耗掉了最好的青春年華。

這就是我們的圍城。


何止是擔心,簡直是憂愁。

讀書時,天真的以為此生會混的比父母好,進了社會,才開始膜拜父母,在我這個年紀,他們有了自己的房子,結了婚生了子,把孩子養大成人。這三件事對現在的年輕人太難了,而我們的下一代又要經歷怎樣的殘酷競爭,實在難以想像。

經濟大環境下,創業九死一生。資本家一年又一年的喊著,年輕人不要追求高工資,學本事才是真。三四線城市,20、30歲年輕人的工資普遍難以溫飽,沒良心的裝裝傻啃啃老,有良心的就開始睡不著。

但凡有點姿色的女性,都不甘糊塗嫁人了事。看到身邊大齡未婚女青年越來越多,夜深人靜時也不由感慨,若是自己30歲那年,無事業,未婚,又是什麼處境?

明明是20來歲的年紀,可是已經能看到的未來太多太多。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

更新下

本人在小城市,可是算個沿海三線。物價房價高,收入低是事實。本身小城市就業機會就少,再跑去縣區就更難了。而且家在市區,在市區就業買房很正常吧。人均工資4000多,這是官方給的數據,拉低平均值的人不少,年輕人拿個2,3000才是常態。扯的遠一點,又和女性就業局限有關了。

最本質的問題,還是我本人沒有出息,入錯了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他們可能遭遇的是中年危機前兆——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四分之一人生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是指青年時代對單位、對象、脫貧致富等各方面焦慮的匯總,描述了一種「難道我這輩子就這麼回事兒了嗎」的人生危機感。

你今年 25 歲了,人生忽然開啟一個 hard 關卡:

有些你以為大學畢業就不是問題的問題它其實仍然是問題,比如明天的 Deadline。還有些你覺得已經做好準備面對的問題其實問題很大,比如如何養活自己。你努力做到收支平衡,但管理自己那只有一丟丟的財產實在令人心碎。

每一個朋友結婚都會造成你當月的一次小型財務危機,在這個人們扎堆結婚的十月你送出去的份子錢幾乎等於半月工資。你的爹媽盼著你早日實現資金迴流,但你覺得覆水難收,首先你要有一個結婚對象,其次還要冒著尷尬癌發作的風險,舉行一場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本土婚禮。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又搞不清自己想做些什麼,至今唯一熟練的職業技能是貼發票。直系領導問為啥業績不好看,個人沒成長,你想想上班公交轉地鐵單程兩小時實在沒時間學習,只好重新去看租房信息。

你的很多問題最後都要歸結到看租房信息——想買個烤箱提升生活品質,廚房太小不夠放,看租房信息;被中介坑了,重新看租房信息。租房太苦了不如買房,看一眼房價,回頭接著看租房信息。

最怕被人問未來打算,自己完全沒有規劃,覺得「人間有一種庸俗勢力的大合唱,一旦對它屈服,就永遠沉淪」,但又無所作為就這麼「被推著走跟著生活流」。

想到這些的時候你正在洗水槽里的隔夜碗,結果還手滑打碎了一個……啊,自己可真是一無是處呀。

你今年 25 歲,在遭遇中年危機之前,您的好友「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已上線。

四分之一人生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是指青年時代對單位、對象、脫貧致富等各方面焦慮的匯總,描述了一種「難道我這輩子就這麼回事兒了嗎」的人生危機感。

「它並不按照字面意思發生在你壽命的四分之一」,來自格林威治大學的 Oliver Robinson 教授說,「而是你完全變成一個成年人道路上的四分之一,差不多是 30 歲前後,25-35 歲這段時期」。

Robinson 教授主持了第一項關於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調查,他們當時訪問了 1100 名年輕人,結果顯示,86% 的年輕人都承認他們在 30 歲來臨之際對自己的情感、工作和經濟狀況壓力爆表,五個人里就有兩個覺得自己非常窮,賺的錢不夠養活自己,32% 覺得在 30 歲之前找到結婚對象的希望很渺茫了,21% 渴望一次徹底的職業轉型,還有 6% 在盤算著移民。

根據國內四分之一青年面臨的生活壓力,我們總結了 8 個輕鬆觸發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數字:

面對這些壓力覺得是時候做點什麼了,但只有願景規劃全無,畢業以後連簡歷都沒有再拿出來改過一次,只有摸魚是一把好手。認真勁頭都花在了奇怪的地方:拉屎的時候看書,走路的時候回郵件,為了省時間叫外賣,吃外賣的時候看完三集電視劇……還常常在摸魚的時候能 get 到一些類似一秒在下載頁面找到真的下載按鈕之類的新技能,具有一種在不務正業的時候保持專註與洶湧熱情的特異功能。

像無法停止進食的渴望一樣無法停止雞零狗碎的忙碌,這樣就不必想起換工作,想起信用卡賬單、婚禮邀請函和快到期的租房合同,想到自己把二十幾歲的生活過成了一場大型葛優癱。

但其實你根本躲不開它們,它們是你 25 歲的關鍵詞,就像同桌、考試、第一台手機是你 15 歲的人生關鍵詞一樣。根據好奇心研究所關於職場和年輕人的問卷及觀察,我們一共整理了四類 43 個四分之一人生危機關鍵詞:

四分之一職場危機

職場焦慮被證明是最主要的危機感來源。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了一項名為「從學校畢業之後,你最為什麼事情感到焦慮」的調查,在收到的共 5815 次表態中,關於工作的選項「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又搞不清自己想做什麼」得票第一,獲得 1110 次認同。

「現在的工作」指的很可能是這種狀態:

  • 和自己的專業或者興趣毫無關係,做的事比打雜還要雜,下班時間默認延長四小時,每天和同事暗暗較勁——「是時候下班了!所以今天誰要做第一個走的人」;

  • 微信 24 小時 standby,朋友圈不得不以「我愛工作」類表忠心為主,不小心轉發身體被掏空忘記分組, HR 找你深情談話——「不想干就走」;

  • 然而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Offer 上的工資扣完五險一金之後勉強付兩月房租,說好的調薪周期半年變一年,一年變兩年,節奏很朋克。

這樣一份工作讓你很難找到自我提升的動力,每天深陷日常困擾,被下面這些關鍵詞煩到:

1. 落戶:一個以一己之力四兩撥千斤壓倒「在一線買房還是租房合適」「用不用買學區房」等問題的首要需求。

2. 出差:開始還有種能邊工作邊環遊世界的幻覺,很快就發現並不能在呼倫貝爾的草原上一邊策馬奔騰一邊做 PPT,至多只能在堵車期間遙望一眼鐘樓燈火,默默心疼當晚所剩無幾的睡眠時間。

3. 五星酒店:經常出門做項目後才懂,所謂五星指的是平均每天只能在威斯汀大床上躺 5 個小時,進出時天上的星星都還清晰可見的意思。

4. 里程積分:出差的里程積分都夠去趟歐洲了,然而並沒有假。

5. 年假:即使請了年假也沒有人能代管自己的工作,整間公司做這個工種的就我一個,常年加班,常年無休。年假?可以呀,公眾號寫好按時發掉就行,排版記得美一點哦——一切和平時也並沒有什麼兩樣。

6. 公積金:老闆說「我們公司初創,大家艱苦一下」時候的熱血沸騰轉換為在看完城裡一圈房子後的內心滴血。

7. 辭職:倒是不怕被開除,但總是擔心公司是不是會融不到錢隨時倒閉。工作稱不上很喜歡,總在擔心自己轉型太晚,每年嚴肅考慮辭職一百次,但通常想想也就算了,簡而言之——「眼高,手低,腿殘」。更何況,一說要換工作爸媽就苦口婆心念叨,趕快定下來別折騰了,你都沒對象還敢沒工作?

8. 便當:懷著「自帶沙拉優雅進食」的美好心愿下單了最美的便當盒,然而並沒有時間做沙拉,每天依然過著和四個寫字樓的人搶全家便當的艱難人生。

9. 咖啡:為了不讓自己上癮,處在喝不喝的邊緣,而通常情況下是喝,畢竟不喝跟活死人沒什麼兩樣。

10. U 型枕:墊著 U 型枕頭午睡能夠避免趴在辦公桌上帶來的胃脹氣,但首先要確保具有在睡夢中進行表情管理的絕技,否則很有可能被心懷惡意的同事拍下崩壞照從此英名掃地。總之,如果辦公室樓下能開一間午睡店,我第一個辦年卡。

11. 報銷:貼發票是我目前為止掌握最熟練的職業技能。

12. 高考志願:沉痛反思當下工作狀態後的理性歸因,包含兩條寶貴的經驗教訓:「如果可以重新填,我一定回去學點實在的技能」和「將來我的小孩也要學我這專業就打斷 TA 的腿」。

13. 新同事:年齡比我輕工資沒我多但消費比我高,感覺什麼都會哪兒都去過,見識和技能點都比我多,下班時間還總是比我早。猶豫兩年都沒辭職,新同事來了倆月一言不合說辭就辭,心怎麼就能那麼大呢?

14. 圖書滿減:下定決心讀書學習新知,亞馬遜噹噹上每次滿 200 減 100 活動都參加,年底豆瓣盤點發現讀過只有兩本。

15. mark:試圖提高姿勢水平的第一步,大多數時候也是唯一一步。

四分之一情感危機

關於「老」,最著名的一種陳詞濫調就是「你都快 30 啦,是時候考慮找個對象結婚了」,關於「對象」,最著名的一個都市傳說則是「大學不談戀愛,30 歲以後要去相親」。

30 歲被視為洪水猛獸,如果在此之前沒能組隊成功,你將不得不獨自面對春節期間痛陳傳宗接代心愿的父母、同學結婚、同學孩子滿周歲、同學孩子高考順利的禮金等大小 boss,儘管事實是如果組隊成功,所有這些都會變成雙份的。

四分之一人生階段最主要的情感困擾是如何找到心目中的「the one」,其次是找到了之後如何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和中年感情危機里不可調和的夫妻矛盾以及倦怠情緒不一樣,25-35 歲時你們需要處理的問題主要是「今天的碗到底誰來洗」或者「到底玩多長時間的 PS4 算過分」。

視情感狀態不同,下面這些危機關鍵詞中總有一款適合你:

1. 孤獨終老:一個非常中二的人設但很多時候我都懷疑這將會變成真的。

2. 相親:父母除了安排相親還會附贈一些春風拂面的忠告,比如:「感覺是什麼東西?感覺能當飯吃嗎?」「好看是什麼東西?好看能當飯吃嗎?」「愛是什麼東西?愛能當飯吃嗎?」總之,他們認為的婚姻是一件和「感覺」「容貌」「愛」都關係不大,而跟「飯」關係很大的事。

3. 扎堆結婚:幾乎每逢法定假日都要回家 or 去某海島去參加親友婚禮,於是每個十一、五一、春節最終都變成被動婚假,人緣太好,伴郎/伴娘做了七八次,也從來沒有電影里的情節收到那一束好運的捧花。

4. 機場:對象和事業哪個更重要沒什麼終極結論,雖然此時大家也都沒有事業可言,但放棄一座城市總是不太容易。於是異地戀的你們從來沒有一起坐過飛機,出去玩也是從不同的目的地出發,返程在飛機場說再見然後又登上不同的航班。「我們的戀愛主要都是在機場談的」,心酸的浪漫。

5. 爆痘:以前起痘是青春期,現如今起痘是因為沒有規律而穩定的性生活。

6. 求婚:我們已經談了好幾年了,所以後來我開始有種隱隱的感覺,是時候求婚了!因為她一直說「你再不求婚咱倆就黃了」,50 遍,每個月。

7. 婚禮:夢想中很 fancy,輪到了自己卻只想快點走過場。一定要問我意見的話,能不能辦一場敷衍爸媽,再來一場和朋友浪?

8. 靈魂伴侶:曾經以為重點在於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現如今發現只有能夠在「多久洗一次頭」「夏天空調開幾度」「馬桶圈掀上去還是放下來」等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才能繼續往下過。

9. 姨媽慌:經常經歷一種人命關天的小型緊張,它包含「我姨媽來了!」「我姨媽沒來!」「我姨媽又來了!」「我女朋友姨媽來了!」「我女朋友姨媽沒來!」等不同的表現形式。

10. 葉酸:男朋友的爸媽明示暗示,葉酸可以先吃起來了。而我還並不想生孩子。

11. 熊孩子:一邊忙著做諾一的親媽粉一邊抱怨毀手辦不倦地鐵上尖叫的熊孩子,圓滾滾的小朋友很可愛,但為什麼他們聚在一起就會開啟跑來跑去大聲尖叫模式?人類幼子非常可怕,難以想像日後捕獲一到兩隻養在身邊是種怎樣的體驗。

四分之一初老危機

二十多歲致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應該是初老症,你會突然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過了你媽生你的年紀,並且心理上開始覺得晚上十點上床優先於嘿咻和錢,這些徵兆就像一個臨界點,會讓你開始認真恐懼變老這件事。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過一次「初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的投票,我們收穫了共 2588 次表態,結果顯示,大多數人都是在身體扛不住的時候發現自己心老了。23.53% 的人都有過「我剛想幹嘛來著」的絕望體驗,11.24% 的人苦笑著望了望自己肚子上鼓出來的肉,12% 的人覺得不能不控制飲食了,從此聲稱戒夜宵吃蔬菜,發自內心。記憶變差,消化不佳,再也熬不起夜了,想不到一切來得這麼快。

這裡是你的四分之一初老危機關鍵詞:

1. 胖:朋友們都在飲食斷舍離,想到自己日益上漲的體重我也只好咽下寡淡到生無可戀的雞胸肉和脫脂牛奶,眼含熱淚為自己伴奏——我手裡捧著窩窩頭,菜里沒有一滴油……

2. 蔬菜:從無肉不歡的一位少年到注重養生的大叔我好像才花了沒幾年,現如今最耿耿於懷的事就是,外賣里青菜的選項太少。

3. 髮際線:無法承認謝頂的事實,每天用「成年人一天掉兩百根頭髮是正常的」進行自我安慰,堅稱自己只是髮際線技術性上調。

4. 抗衰老:並不信什麼「過了 25 歲皮膚就開始走下坡路啦」的鬼話,但好像用點抗衰老產品也可以算未雨綢繆吧。

5. 夜生活:喝酒?能十點前回家嗎?唱 K?能十點前回家嗎?開什麼玩笑,夜生活時間這麼寶貴,當然要用來補覺。

6. HPV 疫苗:啊為什麼我剛知道這件事就已經過了最佳接種年齡?我要哭。

7. 年齡屏蔽:拒絕被告知當紅小鮮肉/創業明星等人的具體出生年份,自動屏蔽一切「啊 ta 竟然還比你小三歲」「你這個年齡還買不起門口的烤串人家竟然已經融資千萬」等腦內彈幕,但看到名人傳記里主人公是几几年出生几几年做成了啥大事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算一下年齡,然後和自己比一下,然後哭。

8. 虛歲:現在,誰還跟我按虛歲算年齡就當場絕交。

四分之一生計危機

人生過了四分之一,仍然覺得無限可能條條大路通小康,但除了工資眼下並沒有什麼別的收入來源,如此生活三十年,也不足以自給自足買房買車,最多是在便利店買 NFC 果汁心裡不滴血,視頻網站續約會員手不抖勉強實現小型財務自由。在我們的調查中,740 人認為工作以來最焦慮的事就是「沒錢」,443 人略顯浮誇地形容這種狀態是「在最虛榮的年齡,一無所有」,還有 112 位自信的受訪者表示:「我就剩窮的問題沒解決了」。

圍繞「貧窮」這件事,你需要面對的危機關鍵詞包括但不限於這些:

1. 信用卡:面對賬單永遠欲哭無淚想不起來自己買了啥。

2. 學生:總被人說看起來像學生,以為是誇自己年輕,實際上是沒能徹底實現衣櫥換血,穿學生時代的衣服出門被人看穿。

3. 裸奔:每年換季整理衣服,都覺得去年今時在裸奔。

4. 招租:舍友找到女友搬出去了,我又要招一個舍友。這套房子已經累計在豆瓣上招租過 5 個人了。

5. 出租屋改造:請不要再號召大家租房也要有尊嚴,租房也要有生活品質,租房改造大比拼,不要再搞這些了!我本來就窮,買不起房,不要再想方設法騙我最後幾塊錢了好嗎?

6. 黃標宜家傢具:看不上宜家的品質,但其實只買得起價格標黃的宜家產品。

7. 狗:想自己養一隻而不得,房東說我沙發很貴的抓壞要賠的,爸媽說哎呀你自己都養不好養什麼寵物,貓貓狗狗細菌很多的過兩年就結婚生小孩的人了別折騰了,對了王阿姨介紹的那個陳博士你這周要不要見一下……慪氣,但自己早上也起不來,常出差,根本沒時間養,只好每天打賞別人家的貓狗視頻,做一個乖巧的新時代葉公。

8. 南北通透:看一眼預算,也就能無壓力首付一套南北通透大三居,的無窗小次卧了。

9. 宜居城市:一線城市房價高、有霧霾、老阿姨還會故意講方言以示:「一個人在大城市生活很難吧?要不還是回家吧」,一線城市太糟糕了,可是離開一線就沒有我的工種,所以到底在哪裡生活才算「宜居」仍然是個謎。

綜合以上關鍵詞,我們還為你製作了一份危機感道具及其殺傷力測評:

總的來說,四分之一人生危機涉及的內容多而瑣碎,而核心無外乎嘗試獨立帶來的掙扎、習慣了多年無處不在的勵志雞湯卻仍無助於現實問題解決帶來的挫折和周遭人施加的來自同輩和長輩的不同形式的壓力——

這段時間的關鍵詞可能叫做「人生無限可能,但目前看不到什麼可能」。

講到底,人生四分之一的焦慮往往不是「我遇到瓶頸了」的焦慮,而是根本還沒找到自己的瓶子的焦慮。

基於此,我們的寄語是,祝你早日找到自己的瓶子。要是實在找不到,也就算了,反正到了 35 歲系統還會自動更新一批關鍵詞給你煩的。

不用謝。


在職場中,有這樣一種領導:

30幾歲以上,能力並不怎麼強,但是除非他自己跳槽,否則公司不會主動開除,一般這樣的人就是出來混的早,在公司創業期間的老員工,上車早而已,你覺得自己能力挺強,但是公司領導職位沒有空缺,你照樣還得做基層員工,很不公平,是么?

中國目前的社會問題大多都能用一句話概括:

是否能上去車(是否能佔到位子)?

目前的現狀就是:

60,70和80後走進社會的時候,是有能上去車的機會的,改革開放之後,生的越早,機會越多,顯然這三個世代的人中80後到手的機會是最少的,但是起碼還是有機會的,抓不抓得住就看自己了,並且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先上車的人勢必會盡自己所能的阻擋後上車的人來瓜分有限的資源,把上車的門檻哄抬的越來越高,所以後上車的人付出的努力也是之前的幾倍,或者付出幾倍的努力也不能上車。

中國社會的最強勢資源:國企+政府的領導大部分是60後;

商業大佬基本都是65後和70後;

80後相對混的最慘,但是努努力,方向對了,現在也勉強能當個小公司的小主管一類的小官或者自己創業開個小公司或小店之類的;

所以現在殘酷的現實就是:

生的越早,成就越高的概率就越大,因為那個時代有很多的空白讓你發現去填補,生的越晚,機會依次遞減,因為前人已經佔到位子,能有你什麼事?除非你重新開闢一條出路,但是這樣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越來越難,事實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很多時候你混的好,就是因為你運氣好站在了一個好時代的風口上,跟你個人能力關係並不大,沒什麼不能拿到檯面上說的。

有些人一邊只因為早生幾年而享受著發展的紅利,一邊說著別人不夠努力以享受碾壓別人的優越感,這樣不太好吧?

其實每個世代都有其這個世代的人普遍享受到的紅利和坑,無非就是多和少而已:

(1)60後

紅利:

60後享受的是改革開放後百廢待興的生機勃勃的中國社會,那個時候只要膽子大點,步子快點,開個公司當個老闆不難,膽子更大的南下去深圳趕上外貿出口時代,財務自由都不難,這個世代的人也是中國各大國企和政府官員領導中人數最多的,但是這個世代的人確不是最幸運的,因為他們的一生遇到的坑也不少:

坑:

一,年輕時的知青上山下鄉,多少高中生的知識荒廢,淪為體力勞動者;

二,中年遇到下崗大潮,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一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2)70後

紅利:

我個人認為70後是目前為止最幸運的一個世代,因為他們小的時候沒經歷過什麼艱難的事情,充其量就是兒時生活質量不高,高考競爭依舊激烈,所以70後能考上大學的,即使是個二本,也算是很精英了,因為他們那個年代高考的難度是現在很難想像的,但是同樣,他們走進社會後,正好的經歷了中國固定資產低價時代,股票的幾次大牛市,可以說70後是遇到紅利最多的世代,最起碼這個世代買房子是最容易的,借錢付個首付,之後自己的薪水伴隨著中國高速增長的東風,還貸too

easy,不少人提前還貸完繼續買第二套,第三套,生活過的越來越舒服,目前中國大公司的ceo以70後為最多。

坑:

一,高考太難;

二,如果當時自己遇到股災,很可能家破人亡。

但總的來說,70後是最幸運的一個世代。

(3)80後

如果要比慘,80後也就只比90後強一點了,因為我們進入社會後所遇到的紅利基本都是60和70後吃剩下的。

紅利:

一,大學擴招

我上高中那幾年,大學開始擴招,考大學開始變得比以前容易了,我上一屆的學長還說過:「咱們這種人是本不應該上大學的人,就是因為大學擴招,咱們這種程度的學生才上得了大學的」。 所以大學擴招確實是80後享受到的紅利之一。

二,勉強趕上了固定資產低價的尾巴

有眼光的,家裡給出首付的,都能買起屬於自己的房子,勉強能上車。

三,20幾歲的時候趕上了主流發達國家移民寬鬆時代的尾巴

長期在海外的人會發現,在國外長居的中國人有一隻很重要的力量:就是80後,因為80後進入社會的時候一無所有,甚至男女朋友都因為當時高昂的房價談崩了,所以一旦有出國的機會,大多都會去放手搏一把,反正也不能更慘了,正巧當時的主流移民國家的移民政策想當寬鬆,綠卡跟現在相比簡直跟白送一樣,所以也就這麼留下了,而當時70後普遍已經結婚生子過著比較穩定的生活了,所以相對的,70後敢於放棄安逸的生活去國外闖的人就比80後少很多。

這個移民政策寬鬆的紅利,對於80後來說,算是比較特色的紅利。

坑:

只比70後小十歲左右,所以基本被70後一路吊打,能吃到70後吃剩下的東西就不錯了,比90後其實強不了多少,在國內享受到的紅利並不多,掌握的資源也不多,反而不少20幾歲的時候出國的,不少在國外反而牆外開花,開公司的不少。

(4)90後

紅利:

一,互聯網時代原住民,在獲取信息上比之前世代的人要熟練,再加上這幾年中國網路帶寬的發展,享受到了高速的上網速度,有心人也能從海量的學習資源中進行在線自學;

二,從這代人開始,隨著人民幣升值和中國經濟的增長,出國留學從花銷上比以前變小了,難度也小了,也由於身為90後父母的65-70後享受到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所以這個人群照比60後中產或中產以上要更多一些(60後的中產階級其實沒有70後多,主要是拜上山下鄉,取消高考所致,但是60後掌握中國社會真正權力的金字塔尖的人相對多一些,具體你懂的),出國留學開始變成國內中產能承受的一種投資,留學生也變得海量了,眼光進而變的開闊了,思想也照比之前的世代要更加的開放,講真,我個人非常願意跟90後交往,有共通的話題,而且,要知道,我們那個年代說起留學可是天大的事情,即使去韓國和日本留學,也都是家境很好才能供起的,去英美的無疑是本地巨富和大領導家的孩子;

三,大城市工資高漲的紅利。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1線城市變成了不輸於發達國家的先進城市的巨無霸級別,大城市的薪資也在近3年內翻倍,即使是小城市出身,努力學習,畢業後去大城市月薪上萬也不難。

坑:

劣勢很明顯,90後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的時候,資源基本已經瓜分殆盡,買房變的更難了,在大城市立足幾乎是天方夜譚,屬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我記得很多年前,聽網上的一則談話類節目,當時主持人就說,80後其實挺慘的,60後佔據高級管理職位,70後佔據著中層管理職位,80後還是小職員,但是職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70後不陞官,80後就得繼續當著小職員,但是70後卻僅僅只比80後大個10歲左右,等70後陞官了,80後也老了,80後跟70後在時間上就靠不起,況且能升到管理職位的80後也是少數人而已。

同樣的言論放在現在的90後身上也合適,但是不同的是:

我們80後混的雖然慘,但是起碼我們進社會的時候還有點殘羹剩飯給我們,我們這些人努努力,大佬是沒機會當上了,但是起碼開個小公司混口舒服的飯吃還不算太難。

但是等90後進入社會的時候,比80後更慘,基本就沒有什麼上車的機會了,或者只能是二代或天才能上車,只是晚生幾年,社會資源就被瓜分殆盡了,90後基本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小時候就在網路上看到過那麼多的跌宕起伏創富故事,憧憬著這個遍地是機會的社會,本來等著畢業以後大展拳腳的,結果呢?人家能當霸道總裁,你只能拚命讀書以謀個高級打工仔的職位了,你讓90後怎麼能不焦慮?

身為一個80後,我非常理解目前90後的焦慮,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之前世代的人完全的不同,他們成年後遇到的是:高房價+高物價+創業維艱+階級基本固化的社會。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非賢者,普通人大多會受所處環境的影響非常深,我們80後的童年是見過貧富差距小的環境的,是見過窮孩子和富孩子能在一起玩耍的場面的,是打心眼裡相信人人平等的。

但是90後出生時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社會轉型期——從一切以體制分配的模型,轉到和百姓息息相關的醫療,教育,住房全部市場化,產業化,有錢就買,沒錢免談,隨之發生的社會問題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貧富差距在逐漸擴大,隨著近幾年的房價逐漸的變成了即使父母資助,一般人也很難買的起,貧富差距的程度形成了一個新的,我們之前完全沒見過,也想像不到的頂峰。

(1)高房價

即使一個人再踏實,再相信勤勞致富,當他經歷了2016年國內一二線城市房價的暴漲後,都會懷疑自己相信的東西到底能不能讓自己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大部分人從學校畢業後,才會考慮婚戀問題,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結婚=要買房子(國內租房結婚的比例很小,這個都清楚是為什麼),70後和80後的幸運在於,他們從學校畢業的時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房價也很難承受,但是掏光老中青三代的家底,付個首付是大概率能辦到的,畢竟當時的房價跟這幾年比起來還算普通人能承受的,但是從兩年前開始,房價高漲到對於普通人,掏光幾代人的積蓄也很難上車了,並且看趨勢,房價還會繼續漲下去,只是晚畢業幾年,就上不去車了,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2)高物價

這十幾年中國的通貨膨脹有多嚴重?我舉個我自己真實的例子:

我大學是在老家那個城市上的,十幾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食堂,3元一餐有肉有菜有湯,能吃飽(實際上因為我跟打飯的叔叔阿姨處的不錯,2元就能吃的很好);

街邊隨意一家小餐館,麻辣燙3元一碗,十幾年後的現在,我們老家這個城市街邊小店的麻辣燙已經漲到至少10元一碗(這是比較便宜的,更貴的還有);

那個時候我家還擺路邊攤賣盒飯,我只要有空就會去農貿市場買菜,其他的菜價我記不太清了,但是我記得肘子當時是4元一斤,現在是12元一斤;豆角最低的時候0.5元一斤,最多不會超過1元,現在的豆角是3-4元一斤;

我當時問過同班住學校宿舍的外地同學,家境普通的生活費一個月是500元,家境不好的,生活費一個月是300元(除了正常的吃喝,一個月還能盈餘幾十元到100元),我表妹目前在老家念碩士,我問她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000元,並且還是比較節省的狀態下。

結合以上的數據,起碼在我老家那個小城市,十幾年來物價上漲了3倍,其實通貨膨脹有些時候並不是壞事,只要收入跟著一樣上漲就可以了,我經常跟我家鄰居一個日本老大爺聊天,他跟我說日本幾十年前的物價也比現在低很多倍,後來日本的物價上漲之後,工資也跟著漲了,所以生活的沒差,但是我們老家的收入上漲肯定沒有三倍,到現在,公務員的工資還是3000多元,普通私企員工月薪能有2500就不錯了,可以說工資只上漲了一點,翻倍都沒有,但是物價漲了三倍,對於小城市的普通人來說,生活壓力是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

所以衡量生活質量的唯一標準就是收入與物價的比率,你賺到的錢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就是生活質量的上升的最有利依據,這樣你的生存壓力也就越來越小;

你掙的是比以前多了,但是計算一下能買到的東西卻比以前少了,那就是生活質量的下降,那發展的紅利到哪去了?

資金大部分流入房地產和互聯網行業,發展紅利是被一線城市瓜分了,小城市得到的紅利並不多,因為1線城市的白領工資確實比小城市高的多,在北上廣深,一個有兩三年行業經驗的人月薪上萬不是問題,同樣的工作,放回到小城市,月薪3000就不錯了,況且很多大城市有的職業小城市根本就沒有工作機會,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在小城市的90後,你們日常生活的壓力確實比我們80後當時的環境要辛苦不少。

(3)創業維艱

目前的創業環境,跟十幾年前相比,簡直冰火兩重天。

大城市創業做app融資那有點太高大上,基本不是普通人考慮的東西,那開個店總可以吧?

還是以我老家為例,十幾年前我開餐廳的時候,一般的服務員和後廚人員月薪1000元,大廚3500元,一個400平方的店面租金7萬元一年,你現在開一個我當時一樣的餐廳,門面房租,菜價,人員工資幾乎都是翻倍的,但是消費能力卻比當時下降不少,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個小生意,現在門檻高,投入多,但是經濟大環境比當年要差,你承擔的風險反而更高。

(4)階級固化

中國的階級固化又離不開房子和物價。

我在美國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現象,那些整天遊手好閒,窩在家吃救濟的,不工作的年輕人幾乎父母不是單親就是遊戲人生的老混混,窮人肯定租不起好學區的房子(美國租房就能就近入學,再說窮人的家長大多隻顧自己享受,哪顧得上孩子的未來),不在好學區住就上不了好的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窮人上不起),窮人邁入中產幾乎唯一的通道就是通過教育,但是教育這條路在窮人家庭中很難走的通。

除了經濟方面,父母的思維方面也非常的落後,大多數美國底層父母的潛在思維中已經接受了自己一家做藍領也挺好(雖說美國藍領掙的錢未必比白領少,但跟白領的勞動強度是不一樣的),那些高端的工作就應該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去做的思維,我當時認識一個在麥當勞工作的白人女生,她跟我說,她高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快畢業的時候想考大學,結果她媽媽直接跟她說,你大學得上四年,四年大學不掙錢還花學費,首先我沒有錢給你交學費,其次這四年如果你去麥當勞打工,就能多掙四年錢,沒錯,美國的底層家庭的父母大多都是這麼想,特別的反智,也因為美國窮人的福利不錯,即使不工作也能領食品券,窮人用白卡看病幾乎不花錢,如果窮人如果肯賣力氣,掙錢跟白領也差不多,甚至更多,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窮人普遍沒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動力,甚至還覺得自己能過著這樣的生活也知足了,普遍沒有國內這麼認同知識改變命運,窮人的孩子大多讀到高中畢業就工作了。

同為發達國家的日本跟美國的情況又不太一樣。

日本的貧富差距在發達國家中,是貧富差距比較小的(除了北歐),在日本的職業中,大公司的工資是比較高的,有的福利好的大公司甚至是小公司工資的兩倍,但是想進入大公司有門檻,就是大多要名校畢業,日本人考名校的競爭激烈程度也很高,想考好大學就要進好的中學,下課之後還要去私塾補習,補習費不是一般的家庭能承擔的起的(因為日本的家庭大多數都生兩個孩子以上),考名校進大公司——這就是日本精英的學生時代,可想而知這樣學生的家境大部分都高於社會平均線。

而日本普通中產家庭甚至以下的學生時代就非常輕鬆,其父母對孩子的課業幾乎不太過問,也不太擔心,我有一次中午坐電車發現電車裡充斥著大量的高中生,我當時大驚,高中生竟然上半天課就放學了。

日本普通家庭的高中畢業生一半會去找工作,一半會念個好考的普通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中小公司(日本的中小公司幾乎不看學歷),這種中小公司的白領工資跟商場的售貨員幾乎一樣,多也多不了多少,也就是說一個日本的學生,在學校里調皮搗蛋,不好好學習,畢業後混的也不至於太差,總會有一個底線,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差不多,所以相應的,競爭壓力,攀比的心理也沒咱們這麼大。

而國內目前的現狀是大家幾乎都卯著勁的去努力,家長几乎把自身能給予的資源都奉獻給了子女,子女大多也盡全力去努力學習,普通人想過的好點,除了努力讀書幾乎沒別的途徑,努力的考上一所211,畢業後卻發現如果父母不能給出首付,等自己攢夠首付後,很大的幾率房價已經翻倍了,也就是說,你努力的去賺錢,工資的增速遠遠低於房價的漲速,大小城市幾乎都是如此。

那不買房行么?對於大多數人,沒房子是很影響生活質量的:

(一)國內的租房市場不健全,沒有法律保護租客的權力,房東讓你走人,提前告訴你一個月算是比較良心的;

(二)二手房價格漲勢火爆,導致大多數人買多套房產都是為了升值賣出獲利,所以租客很難長期租一處房子;

(三)雖說現在已經出台租售同權的政策,但是幾年前的情況就是在大多數城市,想要上當地的好學校必須去花高價買學區房;

(四)即使在目前的社會已經相對幾年前觀念開化的現狀,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城市的婚戀市場中,買不起房的男人幾乎被大多數姑娘排除在外。

所以房子在中國人心理的重要程度,外國人是很難懂的,房子在國外可能僅僅只是個自己的住處,偏實用;但在中國房子象徵著自尊,權力,社會分層,中國的房子不僅僅是一套房子而已。

所以當年長的人說年輕人結婚就想買房,這個想法不踏實,那是因為環境變了,60後結婚的時候整個社會的大部分普通人都買不起屬於自己的房子(當時甚至沒有出台個人持有房產的政策),大部分都是在單位宿舍或者租的民房中結婚的,你讓現在的姑娘跟你租房結婚試試?她自己同意,丈母娘都得把你噴個狗血淋頭。

所以說目前這個歷史大環境就是如此,年輕人哪能不焦慮,二代和天才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是平庸的普通人,對於普通人來說,買不起房就等於失去很多本應該有的東西,就等於二等公民。

那這樣使人焦慮的環境會以什麼樣的事件結束呢?我個人覺得有三點:

(1)結婚必須買房的觀念不復存在

別覺得不可能,大中華圈以外的大部分國家的國民都不覺得結婚就要買房,結婚買房這並不是咱們的傳統觀念,幾乎是2000年以後房地產大開發時代開啟的時候才出現的,因為之前房產大部分都是公有,其實只要大力開發廉租房,租房孩子照樣可以就近入讀公立學校,這樣縮小租房和買房之間的體驗,當房子真正的回歸到「住」的屬性,而非權力的時候,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2)房價漲到普通人即使耗盡幾代人的財富也買不起的時候

舉個例子:比如一線城市10萬元一個平方,小縣城5萬元一平方的時候,這種價格就是普通人絕對買不起的價格,那個時候買不起房就不能結婚的觀念自然消失,因為普通人總是大多數,那時候如果姑娘還堅持非買房不嫁,那就真獨生一生了,因為符合條件的人幾乎沒有,只能接受。

(3)效仿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屋制度,國家大力開展廉租房建設,且沒有暗箱操作,符合條件的人申請容易

事實上政府的智囊團絕對會考慮到高房價未來會帶來的社會危機和經濟動蕩,從前年開始大部分城市的廉租房就開始透明的申請了,我老家的好幾個朋友買不起房的都排隊申請到了,70多平的房子月租金只要300多元,並且位置還可以,但是前提是有當地戶籍,如果不是當地戶籍,就要有當地的居住證之類的東西,總的來說,過程還是比較公平,未來中國的大部分平民,都會住這種房子。

當然,到時候,住商品房和住廉租房的也是兩個階級了(也就是階級基本固化),我估計連通婚都會很難,跟香港差不多了。

所以說,90後面對的當今社會環境,想要突破自身的階級,確實比我們那個年代要難了,而且難很多,這是事實,所以真不是90後不踏實,不努力的問題。

太陽底下無新事,普通人的生活未來啥樣,看看發達國家的現在就會知道:

政府會讓利更多的資源去給底層,讓底層的生活壓力逐漸變小,生活質量慢慢的上漲到還算過得去的程度,並且普通人的字典里,會慢慢的看到一個新名詞:社會福利金,底層人的安全感會越來越高,因為生活有了底線,混的再慘不至於討飯;

我們慢慢的開始在網路上不會再討論階級固化的問題,因為大家已經接受了階級固化,並且努力的扮演自己的角色;

底層的父母會對自己孩子說:「咱們干體力活掙的錢跟白領也差不多,那努力考大學又累,又不划算,是吧?」;

中產的家長會對孩子說:「你大學就學點技術吧,從政和經商,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呢」;

有錢的家長會對孩子說:「只要你努力,夢想都會實現!」

當有錢人家的孩子的公司過了c輪融資後,在酒會上,對著所有人演講自己努力的創業故事,並告訴在座的所有人:「我能有現在的一切就是因為我的勤奮」! 之後在場的人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種生活離我們有多遠,我個人覺得最晚不會超過10年,等60後這代人退休了,中國的低端勞動力就會不足(因為60後這代人的人口是各年齡多中最多的),到時候沒有技術含量的普通工作的薪水會因為用工荒而上漲到一個合理的價格。

其實我們80後年輕的時候也被比我們老的人諷刺過:

很多年前,當80後剛畢業的時候,面對著房價高,結婚難的社會環境一樣怨聲載道,當時網路上有一個官員就說過這樣的話(大意,原話記不清):

「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浮躁,剛畢業就想買房結婚,其實你們可以努力奮鬥么,等過個10年,娶比你們小十歲的姑娘做老婆不就行了么」。

恩,這種語氣,像極了現在諷刺90後的人。

身為一個過來人,我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

「繼續努力吧,不要因為這樣的環境而放棄努力,你們雖然面對的環境很艱難,但是不要一味的只想著你們處於的劣勢,要好好想想怎麼利用好你們手中的優勢,用你們所持有的優勢來反擊,你們目前也是同樣有著我們這代人所沒有的優勢資源的:

(1)有著年輕,精力充沛的身體,年輕人的失敗並不是失敗,是學習,是歷練,是積累;

(2)好好利用學習教育資源泛濫的網路,要知道網上很多的免費的學習資源,我們年輕的時候網路上並沒有太多靠譜的學習資源,而且當時的網路帶寬跟現在沒法比,只能看個在線低清視頻,哪像現在在線看720p的片源?想學習一門技能只能去大城市花錢報班學;

(3)因為你們年輕,一旦你們覺得現在的職業不是自己想要的,完全可以有機會去轉職,要知道,很多職業,30歲以後想轉職就非常難了,你們還有機會。

(4)當今社會的思潮顯然比若干年前要開化很多,如果你們有勇氣,完全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為自己而活(當然,這其中付出的努力和來自外界的壓力也是巨大的,要有心理準備),中國平民的日常最大的壓力其實就是買房和子女教育,那麼如果沒有這兩個東西壓力一定會小很多,並且靠工資就會有一定的盈餘以供自己享樂消費之用,持有這個想法人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多,未來一定會出現現在發達國家的現象:

一,終身不婚的人會越來越多(你覺得人家苦逼,人家覺得過得挺爽呢)。

二,不領證同居不生孩子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樣的關係基本就完全基於愛來維繫了)。

這個局面一定會到來,只是或早或晚而已,因為每個時代的人所做出的行為一定是契合於當下這個社會環境的。

你想過好一點,沒別的選擇,這個世界除了寵物,沒有容易的活法,一旦你有想活的容易的想法,未來生活的風險同樣水漲船高。 所以,努力吧,少年」。

————————————————更新分割線———————————————————

(1)有的人說,年紀大的做管理層,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年輕人需要積累,並且年齡也小,我強調這個世代的關係沒有意義。

這麼說的人沒有考慮到一個咱們的特殊國情,就是現在的中國是新中國,假如你有民國時的房產證,現在是無法要回屬於你的房產的。

什麼意思?之前所有的舊勢力已經洗牌重新開始,那麼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屌絲逆襲絕對相比於成熟的歐美社會幾率要大很多的,而且絕對要早進場才有機會,晚進場的只能喝湯,再晚進的,湯都沒了,只能打工了。

建國後一直在搞各種的運動,並且所有行業都是國有,等到改革開放之後允許私人經商,才開始上演這各種屌絲逆襲的創富故事,那麼無疑,改革開放後的百廢待興的社會的第一代商人有著更大概率抓住機會白手起家,並且隨著中國加入世貿之後的高速增長迅速的把自己的企業做大。

一個行業一旦有一個龍頭企業就會發生一個現象:

做到第二位的企業的市值遠遠的低於第一位的企業,這是什麼?這就是壟斷,就是後來者很難再伸進手裡分得一杯羹,重新洗牌之後早早進場的人成功的概率也是最大的,在重新洗牌之後進場的人,和過了幾十年再進場的人相比,你覺得哪個人的成功率更大?

況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階級固化,有錢人的階層之前是基本沒有的,現在呢,基本形成了,你覺得未來二代經商的成功率高,還是普通的年輕人成功率高?

你覺得普通人的一生能碰到幾次全社會的壟斷勢力重新洗牌這種黃金年代?看完了我所說的,你還認為世代不重要?

(2)想干一番事業的,歷史進程絕對大於個人努力。

假如現在有三個80或90後資質完全跟BAT三位老總一樣,你認為現在憑著他們三個人的努力,還能再創一個BAT么?你認為你的公司開到一定規模的時候,BAT會坐視不管么?

現在辦英語培訓機構創業的年輕人很多,會有人再創造一個新東方規模的培訓機構么?

日本的大公司基本都創建騰飛於昭和時代,平成時代的年輕人最好的選擇就是努力讀書進大公司工作,創業的機會不是沒有,只是想做成大公司,很難有昭和時代那個背景的機遇了。

我認識的一個60後長輩(一窮二白,沒背景),90年代一個人去深圳開電子廠,主要做外貿加工,早就財務自由了,加拿大國內兩地跑了,你讓現在的年輕人再去深圳做跟他一樣的事情能達到跟他一樣的高度么?你可以說,這樣的行業是低端行業,80,90後要創業就得做門檻高的高端行業,你這麼說沒錯,那是不是意味著現在創業的門檻比以前高很多呢?門檻每抬高一點,就擋住了很多人。

當然,我以上所說的意思是想干大事業要考慮歷史進程,如果野心不大,當個高級打工仔或者是創業開個小公司,機會還是很多的,只是苦了很多野心勃勃,不甘於平庸的年輕人罷了。

(3)以上說的是有野心的年輕人,那麼,沒有野心,只想過一個普通人生活的年輕人呢?無疑遇到當下社會最大的暴擊就是——高房價。

有的人會說,90後的父母大多有房呀,這話對,但是現在多少年輕人結婚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這個比例應該不高,那麼即使90後的父母有房,但是到結婚的時候,大多是年輕人都是要遇到買房這個事情的(至於結婚為什麼要買房,別裝外賓,是個中國人就清楚怎麼回事),縱觀全國,一二線城市這兩年已經暴漲成普通人根本不敢想的地步了。

那三四線城市呢?也一樣漲了不少,就我老家那個三四線城市,目前房價起價已經6000了,私企工作連3000都不到啊,並且除了體制內幾乎沒有給交五險一金的公司,總不能讓本地的年輕人都考公務員吧?這幾年無現金支付,外賣確實很方便,但是一個高房價的問題,就是普通年輕人很難迴避的大山。

當然,解決的辦法也有,只要不結婚,掙的工資倒也夠花了。

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每一代人的平均生活品質更比前一代人強是肯定的,但這主要是拜科技發展所致,我父母那代人,小的時候的夢想就是以後能天天吃大米飯,按照這個標準,現在的人無疑是生活在天堂里的,古代的皇帝吃的,住的跟現代人相比也是沒法比的,這麼抬杠就沒意思了,人的生存需求是分層次的,基本的吃飽穿暖滿足了,必然會上升到開始追求生活品質,目前的現狀就是低級的溫飽咱們已經解決了,之後人們開始追求更好一級的需求:住舒服的房子,工作體面一點,現在對於90後最大的阻礙就是在這個房子捆綁了太多權利的國家,房價更高了,買起來更難了,工資確跟高漲的房價比起來微不足道,這個現實沒人否認吧?

當然,解決的手段我也說了,看齊香港跟新加坡,買不起房的住廉租房,等突然有一天錢攢夠了,能買得起的人,就會去追求更好的居住條件,去買商品房了。

居者有其屋,這裡面可沒說把所有權也給你。


因為他們看到了,但得不到。

他們看到了世界政壇風雲變幻,

他們看到了高幹子弟指點江山。

他們看到了萬達公子頻換床伴,

他們看到了金融大鱷忙裡偷歡。

他們看到了知乎精英年入百萬,

他們看到了網紅淘寶智商收完。

他們看到了創業明星美國買船,

他們看到了美女直播打賞成山。

他們看到了私人飛機海外爬山,

他們看到了豪車美酒海天盛筵。

他們看到了朋友圈裡微商泛濫,

他們看到了遊戲土豪拿錢甩臉。

同時。

他們看到了這盛世如他們所願,

他們看到了這繁華與他們無關。

他們看到了一線房價試比天高,

他們看到了到手工資數比紙薄。

他們看到了貧困父老汗淚驕傲,

他們看到了富家子弟訂製包包。

他們看到了同齡同事同時通宵,

他們看到了按時下班被罵傻吊。

說什麼沒有理想,

說什麼只會妄想。

說什麼吃虧是福,

說什麼別太舒服。

說什麼家有退路,

說什麼去掃馬路。

沒人幫他們吶喊,

都在罵他們偷懶。

你看隔壁學霸,

流血流淚流汗。

幹了這碗雞湯,

明天就能強悍。

只要你們肯干,

就能不留遺憾。

雞湯喝多上火,

那是你們蠢蛋。

於是他們焦慮如炎,

於是他們打起算盤。

於是他們不敢生病,

於是他們拚命加班。

於是他們擠壓時間,

於是他們不擇手段。

這天他們睜開了眼,

發現他們卻沒有錢。

昨天他們想近一點,

今天他們又被推遠。

明天他們想要改變,

後天他們又被打臉。

最後他們想想未來,

貌似希望已經走遠。

該怎麼辦?

能怎麼辦!

是不是要工作加滿!

是不是要薪資砍半!

是不是要端茶送碗!

是不是要低眉順眼!

是不是要給你長臉!

是不是要低頭跪舔!

是不是要雞血打滿!

是不是要命歸主管!

是不是要敬業泛濫!

是不是要家人託管!

是不是要舌根扯斷!

是不是要維權閉眼!

他們傻了,

他們慌了。

他們怕了,

他們怒了。

他們瘋了,

他們拼了。

他們病了,

他們累了。

現在有人說,

這樣很難看。

我說呸。

還,想,他,們,怎,么,辦!


「人生有時要給自己一點恐懼和壓力,一旦扛過茫然的階段,就會進入加速期。」 這句話是奧美集團董事長Shelly Lazarus在2016年哥大商學院畢業典禮上說的話。

這個世界上大多生活在穩定狀態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而是他們沒有花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興趣。現在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所走的彎路,所經歷的焦慮不安,會讓以後的人生之路有明確的意義,所以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20歲的我目前就能感受到提前到來的「中年危機」,我的恐懼與壓力主要來自於初入社會找不到方向的迷茫感與愈發沉重的經濟壓力。

畢業後我找了一份極其穩定的體制內工作,雖然能解決溫飽,但實在毫無職業成就感與滿足感。不知不覺混了兩年之後,我猛然發現自己的成長速度極為緩慢,眼看著和同齡人的差距持續拉大,但又實在找不到努力方向,讓我陷入深深的焦慮。然後又非常不甘心於這輩子就這樣了。

另一方面,在這個「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年代,被灌輸了許多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的論斷,下意識的覺得只有財務自由才能擁抱更大的幸福與快樂。

比如最近聽到兩句毒雞湯:一句是說「你所謂的迷茫都是因為賺錢太少」,另外一句是說「有錢人的問題才是問題,沒錢人的問題主要是沒錢」。可是,每月看著工資卡上的數字,總覺得自己離「幸福快樂」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但我始終知道那些二十歲困擾過我的問題和焦慮,如果我不正面衝撞它、擊破它,它們就會在我30歲,35歲,40歲,45歲的時候一次次捲土重來。我會一次比一次悔恨,一次比一次無能為力。

我無法在二十幾歲,人生閱歷尚淺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一定要過哪種生活;

我無法在二十幾歲,還沒看過這個世界很多地方的時候,就把自己畫地為牢,變成房奴孩奴;

我也無法在二十幾歲,還沒有那麼老的時候,就一眼望穿餘下的幾十年,每天都複製著今天一模一樣的生活。

於是,我選擇大膽的跳出自己舒適圈,不僅為了積累財富,更為了儘快的在嘗試中找到方向。比如,利用英語口語優勢和以前的經歷,我忽然發現在教育培訓行業能找到一點點成就感,每次教小朋友說英語,看到他們的進步,得到家長的肯定,都能讓我有很強的動力。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守著那份「朝九晚五」卻不開心的工作呢?我果斷的把這份副業變成主業,扛過了迷茫期,果然迎來了加速期。

所以,人們常說的那一句「遇見未見的自己」,強調的是遇見,不是預見。是你冷不丁的發現有一天自己終於非常放鬆、非常自然地在做某事、過某一種人生,那才是未來的你。那個時刻,你對自己是坦誠的,你遇見的,是一個撕掉所有標籤、不賣任何人設、單純感到快樂的你。

其實,二十多歲有「中年危機」意識,也並不是一件壞事。這種危機會迫使你去不斷的認識自我,在認識的過程中,才會有行動。而只有在你實踐這些行動的過程中,你才會真的面對許多問題,只有到了那個直面抉擇的時刻,你的決定才會告訴你你是誰,也塑造了你是誰。靠坐著想是想不清楚的。

你所做過的事情,生活都會看在眼裡的。即使一時之間不能以物質報酬回饋給你,可早晚有一天,你要相信,你攢的人品是可以提現的。??


因為著急。

社交網路把成功者直接推到他們眼前,林林種種讓他們的耐心變得只有半年。正常來說,我們這些家世、能力達不到萬里挑一水準的普通人,工作後一般不會立志要獲得諾貝爾獎,也不會立志要當上省部級高官,都是根據自己的見識和認知,不斷調整未來的發展目標。

但有了社交網路的時代,各平台把五花八門的成功人士都推到眼前,圍觀他們的言談舉止消費生活,導致年輕的受眾都把成功人士設定為階段目標,而忘了這些所謂成功者本身就是極少數,何況還有運氣的成分在。目標太遠大,就會感覺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毫無意義,習得性無助之後,又陷入了自我否定狀態

周二給一個91的小姑娘做了一次在行諮詢,那小姑娘是蠻靈光的,做大型開發商的銷售,第二年就掙了二十萬的提成,然後在圈子裡也有了一定的名聲,但是她就特別著急,覺得兩年資歷的自己現在只是經理,感覺發展太慢,看看89年的同事已經是項目總,86年的同事已經是區域總,總有一種奇怪的焦慮縈繞心頭。

在諮詢的時候,她先blablabla的說了四十多分鐘,然後才能有耐心聽我一條一條幫她剖析:

1、你懂人情世故么?你知道你是怎麼得罪了你的同事么?

2、你有行業威望么?你的戰績鎮得住自己的Team同事么?你的洞察力能讓他們信服么?

3、你有足夠的判斷力判斷這個項目的勝率么?

4、你個人積累的經驗和能力真的夠當領導了么?

當然是沒有了。一個三年經驗不到的機靈孩子,又不是天賦碾壓的天才,她成長的速度還是能夠判斷的。但是她自己不明白,她希望自己是最優秀的,希望儘快擔任一個項目的負責人,然後去上一個名校的MBA,在30歲的時候就能夠走上職場成功之路——期望太高,根基不牢。

的確,高昂的北上廣深的房價也會讓人瞬間失去鬥志;但是這幫在一線城市積累兩三年經驗的同時,選擇一個二線城市定居,長期穩定發展也是靠譜的路。

讓財產歸財產,能力歸能力。討論中年危機時,重點在於提高自己在職場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有多少套房產才能讓人有安全感。

說白了,因為閱歷不多,所以慌了一點。堅持學習實踐、反思總結、積累人脈、尋找機會的,40歲時候都過得非常舒適。

注1:人脈指的是彼此不缺乏初始的信任,又彼此知道長處和能力,有互惠空間。

注2:小姑娘是正經開發商的職位,一家北京非常大的開發商,不是那種朝不保夕的崗位。她思路挺清楚的。


80後,90後這兩代人見證了我們這個國家從崛起到輝煌的兩代人,他們看到了財富的裂變,財富的瘋狂積累,財富的揮霍,財富的炫耀,問題在於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沒有獲得巨額的財富。

我們接下來必須要面對的兩個問題,大背景是整個國家不會長期維持高速度的經濟發展,再者是精神家園的破壞和重建,人口老齡化與出生率不足帶來諸多社會問題,以婚姻為紐帶的家庭組織解體等等問題,不管如何宣傳和引導,我們都會有一種感覺,而且這種感覺越來越真實,我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這種感覺也越來越真實。

房子只是象徵一個家,它只是一個標誌,標誌著你能夠在你工作的地方立穩腳跟,它也是第一步,你邁向真正獨立的一步,而目前來說,這個標誌性的東西正越來越遠。

無論聽了多少雞湯,方法論,看過多少書,讓看的時候多麼激情澎湃,或者多少失望透頂,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完完全全不是你能夠通過自我決定的,明天你做什麼,不做什麼,你已經被規定好了,甚至你未來做什麼,你也被規定好了,甚至你未來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你都無法選擇。

你看起來你是如此的自由,你是如此的擁有獨立的思想,你也擁有無數的選擇,沒有人可以逼迫你做任何事情,但是你會發現你依舊別無選擇。

這個就是現代社會的悲哀,最悲哀的在於你有無數選擇,但是實際上你被現代社會的思潮,物質,慾望所捆綁,讓你根本無法脫身。

你就像是一個流水生產線上的產品,不斷的不斷的推著你走,如果你的各項指標下降,你就被看作是次品,立馬就被淘汰,放在向下的一個產品線,然後又是不斷的檢驗,要麼你回到原來的流水線,要麼你就只能向下接著淘汰,直到被整個社會淘汰。

社會生活本就是殘酷的,社會生活也本是不容易的,這個我們也能感受得到,互聯網時代讓我們知道皇帝家也許真的不是用金鋤頭鋤地,他們也許根本不用鋤地,儘管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在他最有激情的時候,應該是他踏出大學校門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他妄想建立一座自己的帝國,當然開始幾年,他開始慢慢明白,他只是一個無名小卒,直到被社會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打臉,他開始明白,他也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平凡。

關於平凡,我們99%的人都是平凡的,這輩子都沒有希望能開上五十萬的豪車,住在200平的大平層,年入百萬的薪資水平。關於平凡的認知,最可貴的平凡是認為自己是平凡的,結果恰恰是不平凡的。最悲哀的平凡是,認為自己是不平凡的,最後證明自己是平凡的。

既然是平凡的,就會開始計算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當發現跟自己同齡的年輕人一比較,收入,家庭,未來,職業規劃等等,發現自己失去的越來越多,這個時候難免會焦慮。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現象評論(xianxiangpinglun),更多精彩文章分享給你



中年危機不是90後才有,只要是市場經濟,哪一代都有。

以前中國沒有,是因為計劃經濟不失業,30歲干不上主管,40歲干不上總監。一樣可以干到退休,拿工齡工資。

朱鎔基之後,才有中年危機的問題。

70末80初其實已經有中年危機的問題,但是他們趕上了房產紅利,他們結婚買房的時候房子還便宜,然後就是坐享房產增值紅利了。

他們也許混不上去,也許會失業,老子有n套房子吃房租,賣一套吃理財利息比工資高,失業了正好當提前退休。

上海那對不工作花2萬的夫妻就是。他們不是沒有危機感,但是不強烈。

90後最大的即將進入婚齡,房價已經上天,而工資增長可能快到頭了。美國人收入中位數才多少?香港台灣又是多少?

他們失業的時候可能真沒有依靠,同時還要償還巨額債務。他們的中年危機是真的危機。


我從一個「年輕」人的角度現身說法

1.時代變化太快,而職業規劃的選擇成本太高是年輕人焦慮的一個原因。

從以前做房地產開發到現在做BAT的程序員,我的職業發展看似來了個上升的直角拐彎,實際上也驗證了「男怕入錯行」這個道理。

從傳統行業到互聯網行業,我的學習能力沒有本質變化,更多的是學習內容的區別。這樣的職業選擇從收入上來說就是幾倍的區別,然而當我做了裸辭改行的選擇後,確實享受到了部分時代發展的行業紅利。

我相信有很多土木工程的同學、計算機、金融的同學也會有這樣的感慨:選擇有時候大於努力。

現在DT時代來了,數據分析師、AI、、雲計算、演算法工程師越來越吃香,我覺得搭上這波車的同學焦慮感會少很多。

2. 買不起房、看不到未來、社會階層流動性逐漸降低。

就算我這樣985學校出來的同學也很難看到自己哪天牛逼了,能夠在北上廣深買得起房,落得了戶的希望。

要從一個低產階級白手起家跨越到小資產階級,這其中的艱難程度越來越讓人望而生畏。 BAT都已經上市,創業藍海越來越少,留給大多數年輕人的機會並不多,除了學習,這個時代要逆襲階層太難了。

3. 行業差異越來越大,高薪的行業形態過於集中,人才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每年新就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擠破頭的想去北上廣深。我身邊每年向我諮詢如何轉行互聯網的同學就不下50位,一般我都會建議他們儘早轉,因為入行的門檻真的是在逐年提高,而且行業紅利確實還能持續一段時間。

最後,無論社會形態發生什麼變化,一定要保持學習,這個時代真正持久的硬通貨是知識,知識的量變會慢慢緩解焦慮的


當上一輩人還沉浸在虛幻的人脈管理成功學盛宴中時,年輕人卻已經看到了人工智慧使自己失業的未來。


本質是如今社會投機風氣盛行。

試想,如果社會的模型是一場馬拉松,哪怕是接力式的馬拉松,大家都從容的跑完這一生,盡自己的力,能跑多少算多少。有人的上一代跑得遠一點,有人才剛開始靠自己起跑,就算起跑線上已經輸了,那也沒太大關係。慢慢跑,互相之間的距離不會指數式的拉開,那麼大家的焦慮也會少一些。

可惜了,現在社會的模型類似於,大家知道人生是一段很長的路,但是起跑時都要使出吃奶的勁,拚命的朝著前方的公交車奔去。當你成功的擠上了這趟車,那麼好了,你可以在車上休息,優哉游哉的看著底下的人擠破頭也要登上來。如果在你上車前的一霎,車門關閉了。車緩緩開走,你跟上車的人的距離,將以指數的速度拉大。而這個距離,跟你和車上人是否努力已經無關了。你每天拚命奔跑,他每天在車上睡覺,你們的距離也會無可避免的拉大。而你所能做的,僅僅是發現下一輛公交,然後重複這個循環,直到登上車的那一瞬,你才能鬆口氣。

這些20+的年輕人,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他們必須努力登上那一輛公交車,如若不然,今後40+的他們,還需要跟下一波20+的年輕人一起拚命擠公交,那時候,老胳膊老腿可是夠受的啊,即使憑藉經驗能拿到一些優勢,但與時代脫節的劣勢也很明顯。

所以公交車的大門在你面前關閉的那一剎那,你可能就得接受現實,這輩子可能就停在這個階層了。

思潮的出現,是時代的使然。

這十來年來狂飆突進的房價,就是以上「公交車」模型的最好註腳。北上廣的年輕人,把一些戶型小、總價低的房子稱為「上車盤」,只要湊夠了上車盤的首付,貸些款,那麼隨著房價的增長,慢慢攢錢總能再換大的。而如果沒有上車,手持現金的增值速度,是遠遠不能跟房價的漲幅相比的。所以有「晚買半年房,白上三年班」的說法。

你說是現在的年輕人矯情嗎?不是,只是現實狠狠的教他們看清當下社會中個人發展的模型罷了。

為什麼說社會投機風氣盛行?就是因為這個公交車模型。一個人品不咋樣、智商不怎麼高、素質也堪憂的同齡人,只是因為在一個時間點做了跟你不一樣的選擇,你這輩子靠常規的努力和積累就無法超越他了。你能實現翻盤的合法途徑,只能靠超越常規的成功。

怎樣才能獲得超越常規的成功?站在風口前。

有個商業名人說過: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潛台詞他沒說出來:如果不在風口,鳥用都沒有。君不見2015年以來,多少實體企業慘淡經營。2016年有條新聞說:

9月21日*ST寧通B發布公告稱,公司以公開掛牌方式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轉讓北京市西城區槐柏樹街11號樓②-201、②-202 兩套房產。經評估,兩套房產增值率1651.68%,賣出後公司保殼成功幾率將大大增加。

可惜的是,所謂的「風口」,在當下,大多並不靠戰略能力,而是充滿了投機之風。人工智慧一定是個風口,但大多數人無法忍受起風前的寂寞。前些年的雙創,事後看來,很多人都只是炒個概念,商業模式是to SBVC罷了。區塊鏈還沒怎麼大規模應用呢,借區塊鏈概念的詐騙已經開始了。前兩三年,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各式平台滿天飛,似乎是個風口,後來發現是個槍口。當然,有些成功實現上市退出的互金創始人,倒是真的從風口中淘到了金。

所以這些年輕人,他們看見了公交車的大門在他們面前乾脆利落的關上,心裡知道,除非自己找到一個風口,否則這輩子再也搭不上車了。但是找到一個風口何其難?這可不是光憑勤勉、自律等品質就能做到的。

搭不上車就意味著,在他們體力下滑的40+,他們還要在烈日下,在暴雨中,艱難的討一口生活。內心有焦慮,媒體不過是迎合了他們。


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獨有的:「過度生活」。

我們的感知、信息處理功能並沒有比幾十年前的人們先進多少,但是信息卻成指數級上漲了無數倍。

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我們的認知形成很有規律可循,認知結構相對單一,大多數人,其實是活成一個樣子的,出挑者是社會中很小的組成部分。人們相信的東西,人生軌跡,甚至穿衣風格,都無大異。

「認知單一,也就過活得單純。」

但是現在不一樣,只要給你的孩子一個連上網的智能設備,過段時間你會發現你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想什麼了,你問他:「你和什麼奇怪的孩子玩了嗎?」 他不耐煩的搖搖頭說沒有。

信息的豐富和不可控讓人們無法知道認知形成的軌跡,我們也越來越知道各種各樣生活的模樣,國外的生活,貧窮的生活,富裕的生活,活在頂層的感覺,做社會螻蟻的感受……

我們知道的,太多了。我們以前感知了太多太多的人生,而回過頭來,面對我們自己無法快進但是又好像已知未來的生活,感到無奈。這都是現代人「過度生活」所帶來的後遺症。

至於提前「中年危機」,恐怕不僅僅是中年危機,就連青春期,叛逆,年少的迷茫,甚至關於老去之後的痛苦,我們都將提前體驗,以至於寸步難行。


我算是20多歲的年輕人,在上海工作好幾年了,剛好經歷了上海房價這一輪的暴漲,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租房,14年的時候,在靜安閘北長寧這一塊,你用心去找,1500元還是能租到一些小而美的小單間的,現在租一個像樣的小單間得要3000元一個月了,還不一定能租到。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也提過,這個社會,有個很怪的現象,做實事的比不過炒房的,甚至比不過會寫PPT會吹牛逼的。

一線城市的房價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過去幾十年的漲幅,以前是隨著經濟水平穩步提升,總歸在家庭的支援下,還有個盼頭,但這短短几年就顛覆了過去人們一貫的思維模式。

讓人們對這個社會的看法和認知重塑,現在反正有錢就是牛逼,有房就是牛逼,上車了就能站在鄙視鏈的最高端俯瞰人生。

開發商也打起了動人的廣告,房子可以等,女朋友的青春不能等;房子可以等,小孩兒的教育不能等。

在房價的高壓之下,也就滋生了精緻的愛情觀和婚姻觀,房子的位置成了擇偶選擇的一個重要基礎,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里女主角對青梅竹馬長大的男朋友質問道:「你買得起我要的婚紗麽?你買得起我想要的鑽戒麽?你買得起房麽?」

男主角不甘的拷問道:「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經歷那麼多事情,難道還抵不上你剛剛說的那些東西么?」

彭于晏啊,你說的這些還真抵不上人家想要的房子啊!

這部電影也側面反映了當下男女之間交往博弈過程中主動權轉換的縮影,這是信奉有情飲水飽的浪漫主義文藝青年夢碎的時代,這是相信真愛能夠克服萬千阻礙的赤誠之子們的時代之殤!

當我們還處在青蔥的校園時代,我們相信理想,相信詩和遠方,如今深夜飲酒,酒杯碰在一起,那是夢破碎的聲音。

多少次你還想再牽住那個人的手,只是你拚命的往前探著手,只得到一句淡淡的話語,「我們回不去了!」

對不起,今天我有點矯情了。

我之前嘗試著交往一個上海本地的小姑娘,那段時間聊得特別投機,相見恨晚。

她是一個很甜美很可愛的姑娘,但是現實的鴻溝畢竟客觀存在,她喜歡巴寶莉香奈兒的包包,她可能一個淘寶促銷節就能花掉上萬,而我畢竟不是年薪百萬的知乎精英,在一家國企里搬磚,混吃等死。

很多次我內心裡也在拷問和掙扎,這種現實的差距我能像祁同偉一樣勝天半子麽?

我做不到啊,後來我們就沒有在一起出來玩了,她依然過得很小資,而我依然陰鬱的碼字,在健身房揮汗如雨。

那段時間,我想了很久,我終於想通了,我不想在遇見這樣的情況了,我不想再因為這些現實的考驗而失去可愛的姑娘了。

我決定跳出來,不再去過那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不願在那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里埋葬自己所有的能量。

有人說,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像,只是沒有遇到爆發的地方。

離開了安穩的生活,我也會很焦慮,但是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擔憂了,不再像以前那麼頹廢了,我想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過程,明明對未來有著無限的現象,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卻因為自己的怯弱而不敢踏出去,在一成不變的生活里惶惶不可終日,陷入無窮無盡的焦慮,擔心四十多歲還是這樣,混不出什麼名堂,最後陷入平庸之中。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人生能有幾回搏,當你想著幾十年後的生活沒有一點想像力,你不會覺得很恐怖么?

房價在逼你,丈母娘在逼你,老闆在逼你,這個社會一直在逼你,男人嘛,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你能不能不要陷入無意義的焦慮,而實實在在的去做出改變呢?

說一個很勵志的事兒,我的一個同事,長相很普通,他的女朋友長得很好看,但是因為房子問題鬧著要分手,他對此受刺激很大,工作特別特別的拼,是我們公司的優秀新人,第一年就掙了50多萬,家裡在補貼一點,立刻把房子給落實了,後院起火的話,哪能幹的成事啊!

所以,作為一個男人,千萬不要在面對現實考驗的時候,只能無力的嘆息,人真的是經不起考驗的啊!


我就糾正一點,我們的中年危機根本就不是幻想著它40歲才會來。

我們現在就有,現在就有,真的現在就有。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

我曾經跟我媽說,我就是想完全靠自己擁有一個非北上廣的房子,自己養活自己不需要靠父母,最好還能給你們回饋一點。

這不正常嗎?這不是一個23歲年輕人應該做的事情嗎?

但結果就是我在上海活得沒有一點人樣,每天還要承受身邊同齡人這個那個年薪百萬的暴擊。

我媽說我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但是我要的僅僅是獨立和回報父母而已啊,這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嗎?

我一直都有一個想法,我覺得我的父母這一輩非常可憐。

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也認為無條件服從父母是應該的,他們沒有自我。

但他們卻不得不開始面對,他們的孩子有了自我,他們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了,他們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理直氣壯叛逆期,否則分分鐘討伐你原生家庭。

他們懵逼了。

與此同時,60後父母工作之後如果還要靠爹媽,那叫啃老,那叫沒出息,他們還要忙不迭孝敬老人,養兒防老嘛。

結果到他們做父母,啃老這詞都沒人敢提,掏出一輩子積蓄給兒女買房天經地義,於是這年頭變成了養老防兒。

60後這屆父母簡直是血虧。

以至於90後們看著自己的父母輩瑟瑟發抖,越來越多的同齡人害怕生育。

不敢養,養不起,也不覺得這很值得。

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而我知道這一切我沒能力改變,我只能自己去背負這些愧疚和壓力。

並且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少給父母一些傷害和負累。

可是真的好難。

每天早上醒來,發現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全都是需要依靠我的人。

正是這樣。

最後,我說這些沒有絲毫抱怨任何人任何環境的意思,其實我們之所以選擇使用危機這個詞,就是把所有的壓力負擔責任都歸於自己了。

以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只是怪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強大。

如果說還有什麼想說的,就是希望各位年薪百萬的同齡人或者年長一些的人留下一絲絲善良,不要再說我們這些中年危機的90後是無病呻吟是矯情了。

你們好好看一下,我們真的沒有肉糜可以吃。


推薦閱讀:

十八歲女生不知道以後的路怎麼走?
你在大學期間學到最有用的東西是什麼?
親人老了你會把他送養老院么?
24歲把找女朋友作為首先考慮的事很愚蠢嗎?
為什麼有人會假裝不在學習,很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在認真學習,也很怕被人說積極,這是種什麼心理?

TAG:心理學 | 職業發展 | 職業規劃 | 人生規劃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