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女留學生江歌遇害一案?
關於留學日本的中國女學生江歌遇害一案。
近期,我時常看到關於生老病死的話題,突然的大災難降臨在一個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再也無法挽回,讓人心痛到窒息。江歌,在日本讀碩士一年級,單親家庭的她本來是媽媽和姥姥的唯一希望,而就在昨晚,慘遭室友前男友的殺害,這個聰明懂事的女孩說沒就沒了…看她媽媽的微博,疼得撕心裂肺,大家都想安慰她,可是大家都沒辦法安慰她…旁人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挽回這個年輕女孩的生命,都不能撫慰這位母親受傷的心 今早看見這個新聞,遲遲未上熱搜,反而一直是那些明星雞毛蒜皮的小事在熱搜上居高不下,對這條鮮活生命的逝去無動於衷!我覺得這真值得讓中國人深思,我們的同胞在海外被人痛下黑手,難道我們不該做點什麼嗎!江歌媽媽撕心裂肺的疼痛是肯定的,江歌奶奶的痛心也沒人能感同身受。逝去的是一個善良的姑娘,是一個家的希望,中國人民,都醒醒吧,為這個女孩,這個家盡一點綿薄之力,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件事,還江歌一個公道,還江歌媽媽一個公道啊!!!——————————————————————————嫌疑人已被逮捕:女留學生日本遇害案告破 兇手系同居女孩的前男友
案件並不能算是告破,這新聞標題黨了
從遇到劉鑫的一刻起,江歌的命運就已經確定了。
一
電影《龍紋身的女孩》里,有這樣一段情節,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
男主角一直在調查一段連續謀殺案,終於確定了嫌疑人後,夜入空門去搜查證據。然而嫌疑人開車回家,發現了男主,並邀請他進屋喝一杯,然後……接著,嫌疑人說,
「You never think the fear of offending can be stronger than the fear of pain.」
「你們從來沒想過,對「冒犯他人」的恐懼可以強過對痛苦的恐懼。」
這一句台詞如同閃電般擊中了我,並改變了我數年的人生軌跡。
二
江歌案的事實真相,終究只能淪為羅生門一般的走向,劉鑫和陳世峰都只會按照最大化自己個人利益的方式去講述甚至編造,究竟事實如何,我並不想討論。事實上,整件事件給我最大的衝擊,歸根結底不過一句——性格決定命運。
陳世峰與劉鑫分手後一直死纏爛打,甚至上升到了騷擾的地步,江歌難道心裡不知道有危險嗎?不是的,否則她不會後來提出想要報警。
劉鑫賴在江歌的公寓里兩個多月,陳世峰來騷擾劉鑫和江歌,江歌決定報警的時候被劉鑫阻攔,理由是劉鑫住在江歌公寓不合法,報警會被趕出去,江歌沒有再堅持。就像上文中《龍紋身的女孩》里這段劇情一樣,江歌感覺到了危險,但最終,對於「冒犯劉鑫」的恐懼,戰勝了對危險的恐懼。
而後面的慘劇,我已經無需贅述了。
需要澄清的是,我無意像很多公眾號作者那樣,譴責受害人自己有問題;或者事後諸葛亮,寫出一篇《如何避免認識劉鑫這樣的朋友》之類的屁話。事實上這件事之所以對我造成情感上的衝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種對於「冒犯他人」的恐懼感,於大多數人而言,無比的根深蒂固。
實際上,無論是江歌或是其他大多數的人,甚至是幾年前的我,從遇到劉鑫的一刻起,就註定了會以悲劇結局,絕無例外。
這種對於「冒犯他人」的恐懼感並不是沒有任何來由的。從童年時代開始,我們被教導不要挑戰」權威「,應該去做父母、老師或者其他權威人士教育我們去做的事。
我們服從,一方面出於被懲罰的恐懼,另一方面,也出於渴望被愛。
然而,很糟糕的部分是——我們帶著這種複雜的情緒長大了。長大以後,這種情緒變成了渴望被朋友、同學或者我們想要與之成為朋友的人們接受,以此來建立和維持一種」自我認同「,於是對於」冒犯他人「的恐懼有增無減,為了不冒犯別人而做出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這種例子甚至多到無須列舉。
三
努力嘗試拒絕,努力擺脫這種被綁架般的自我認同,是個人性格完善的開端,它需要一個人成熟到能夠觀察、分析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個從焦慮型人格,這些年通過努力,也逐漸找到了一些適合自己的,對抗」冒犯他人「恐懼的方法。雖然我寫這些的本意只是因為想要記錄這件事帶給我的思考內容,然而為了讓這篇文字看起來像是有點乾貨的樣子,還是在此分享一下個人心得:
- 首先確定什麼是不能割捨的」個人利益「——比如」健康「、」安全「或者」金錢「,當個人利益有可能受損時,向對方強調那些絕不可能動搖的個人利益。例如江歌案中,對於陳世峰屢次上門騷擾,已經明顯威脅到了」安全「這一個人利益。
- 確定什麼不能割捨之後,遇到類似的情景時,先想像最壞能有多壞?被冒犯他人帶來的負罪感、失望感或其餘情緒縈繞心頭,輾轉反側嗎?失去一個朋友嗎?甚至因為拒絕他人導致自己」樂於助人、仗義「等人設崩塌嗎?這些最壞的後果,到底有多壞呢?就像江歌當時面臨的那樣——堅持報警有可能會導致劉鑫被趕出去,有可能會失去這個朋友。然而與個人安全受到威脅相比,失去這個朋友、自責數天數年等這些後果,相對也就小得多了。
- 一旦做出決定,就貫徹到底,並且在情感上去屏蔽外部的質疑。 前面兩條其實在我實踐過程中都不是最難的,反而是下了決定後,不再動搖更難。
- 大部分人都不會因為你的一次冒犯就徹底絕交。 一個現代社會中,有修養的人會因為你堅定的拒絕,而更明白你的底線在哪裡,這反而會釋放出另外一種信號——在不觸及底線的時候,你是個」通情達理「的人。無論職場還是生活,人際關係之間最不受待見的人,是喜怒不定、無法預測的人。一個有著明確的行為邏輯的人,哪怕這種邏輯本身無法被理解,只要它可預測,那麼這個人絕不是令人討厭的人。
四
陳世峰禽獸嗎?是的。
劉鑫混賬嗎?是的。可是寫篇論述以上三個既成事實的文章,描寫陳世峰到底多喪心病狂,描寫劉鑫到底多冷血,並沒有任何幫助。除了可以看得爽,幾個小時之後也就拋之腦後了。
可是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都只有做」江歌「的份而已。
最後,衷心祈禱江媽媽 @江歌媽媽 得到她的公道。
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布魯斯的寫字檯。
http://weixin.qq.com/r/ZESxqVTEmQnmrRDK9xF2 (二維碼自動識別)
, 陳世峰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只是行為各有不同。 我前公司里有個叫小魚的同事,因為男朋友劈腿想要分手,她男朋友直接跑到她家裡,仗著自己年輕力壯,跟小魚的父母大吵大鬧,直到小魚報警,期間小魚的嫂子來了,發現情況不對勸了幾句,這個男的就躲在樓下跟蹤小魚的嫂子到家門口,小魚的嫂子剛進屋,這個男的就在小魚嫂子家狂按門鈴。後來這個男的居然找到公司,在公司里大吵大鬧,小魚的上司叫了保安並報警,幾天之後這個男的出現在小魚上司的家門口,非要打一架,結果被一拳撂倒。後來小魚的哥哥找了幾個兄弟教育了一下這個男的,這個男的才沒再騷擾小魚,然而在網上註冊了很多小號在網上不斷關注小魚的賬號,小魚換了手機換了各種社交賬號,跟這個男的有關的人一律不聯繫,才終於擺脫了他。因為這個男的,小魚在公司被指指點點,最後自己辭職了。 後來的公司有個叫小貓的同事,小貓的男友也劈腿了,小貓要求男友要麼跟劈腿對象分手,要麼跟她分手,男的不肯,小貓堅決分手,搬家換手機微信QQ然後出差兩個月。這個男的找不到小貓,就給小貓媽媽打了個電話,說了很多小貓的壞話,具體有多壞我也不清楚,就是壞到小貓的媽媽當時就崩潰了。因為小貓爸爸早逝,小貓媽媽一個人帶著小貓,一直以為女兒在外面出人頭地,沒想到被人說的那麼不堪。小貓出差回來以後就辭職回家了,我們一直有聯繫,小貓因為這個男的,到現在都還是單身。 陳世峰是因為殺了人被曝光,才讓人震驚。那些沒有殺人但是依舊噁心的人,和陳世峰其實也沒什麼區別的。
我曾經有一個性格和陳世峰性格很相似的前男友,只是我在察覺到他很有可能有暴力傾向的時候就已安全分手。當年若是沒有在中山大學聽到宋素鳳老師講解性別與親密暴力的課程,或許我會把自己推往危險的境地。今天,我想把這些曾幫助過我的知識和我的總結分享出來。
01 親密暴力就在你身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親密關係暴力是指親密關係中任何造成身體、精神和性傷害的暴力行為。包括人身傷害、強迫發生性關係、強迫拍攝不雅照或視頻、辱罵、威脅、恐嚇、跟蹤、勒索、監視等等。
這種暴力往往會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任何性別,但在年輕女性中的受害者居多。
不少網友都認為,劉鑫沒有殘廢、身上沒有傷痕,便不是親密暴力受害者。而根據親密暴力和性別暴力的定義,她確實是這次事件中親密暴力的受害者,因為她在和陳世峰的親密中關係中遭遇了恐嚇、威脅、跟蹤等種種惡性行為。
2013年,我國首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報告正式發布,調查顯示,親密關係中的暴力普遍存在。在有過伴侶的女性受訪者中,39%報告了自己曾遭受過來自親密伴侶的肢體暴力或性暴力。52%的男性受訪者承認有過對親密伴侶實施暴力行為。
因此,基於性別的親密暴力非常普遍。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
02 親密暴力的社會危害性
「沒鬧出人命,就息事寧人吧。」
所謂「蒼蠅不盯無縫的蛋」,人們經常認為,男女情侶關係中,女性是因為做了對不起男性的事才得到「懲戒」,外人無需干預。而事實上施暴者才是暴力的根源,和受害者做了什麼通常沒有太大的關係。倘若是受害者並沒有受傷致殘,人們往往會覺得這「不是什麼事」。
陳世峰前女友曾遭陳世峰毆打、踹肚子,但校方並未重視,不僅沒有處理陳世峰,還包庇縱容此類行為。而蔡藝的輔導員張華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危害,覺得這是「小情侶鬧彆扭」而已。
「受害者容易受責備。」
不管是之前的「周岩毀容」事件,還是不久前人們熱議的「女生被人從樓上拋下」事件,人們的關注點總是在女性受害者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不是兇手。這使得親密暴力沒有得到輿論的真正關注,社會滋生了縱容暴力的土壤。
而責備受害人的思維更容易被公眾理解。一個好端端的人,為什麼會遭遇到如此猛烈的殘酷行為呢?我們努力想要為這個殘酷行為找到理由——那問題就一定在受害者身上了。
03 親密暴力受害者容易陷入的誤區
「他的問題是我引起的。」
在女性還是小女孩的時候,人們就告訴她們要「善解人意」,為別人考慮,要學會自我反省。這使得女性容易在遭遇親密暴力的時候容易陷入覺得自己該為此負責,她們首先想到的是責備自己。
即便是陳世峰前女友蔡藝,在遭陳世峰毆打後也曾陷入過這種心理誤區。她認為是她分手時太急,才導致被毆打的局面。
「他也沒這麼壞」
大部分對伴侶進行肉體施暴的人,都有過對伴侶進行精神施暴的前科。但由於在親密關係中,人們缺乏對暴力知識的了解,會低估自己未來遇到的更嚴重傷害——比如致殘甚至死亡。
《局面》的訪談中,劉鑫即使是在遭遇了跟蹤,也並未意識到陳世峰可能有殺人的動機。
「他不是有意的。」
所有的虐待行為都是由施暴者本身引起的。儘管施暴者可能並不想成為這樣的人(不管是精神上虐待對方還是肉體上對待對方),但是,他依然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他到底愛不愛我?」
大部分女性受害者都曾描述過施暴者反覆無常的性格。他們可能前一天辱罵女友,但第二天又對她無比體貼。「胡蘿蔔加大棒」是施暴者常見的招數。很多女性會陷入這樣的困惑——她相信對方只要願意改,就一定能夠改變。
綜上所述,要安全離開施暴者,受暴者首先必須對自己的心理誤區有全面的認識。
04 嚴重的親密暴力事件,會不會有前兆?
事實上,許多施暴者都有著非常相似的行為軌跡。若是我們有「火眼金睛」,便能提前甄別,減少受傷的幾率。
施暴者在感情中常常扮演著「控制者」的角色。[1]在發生嚴重的肢體暴力前,許多施暴者都有過精神上虐待、控制伴侶的行為。這些形式比較隱晦:貶低、詆毀、責備、獨裁、操縱...這些言語施虐行為同樣會給人造成巨大創傷,卻因為不如肉體受傷可見,為大眾忽略。
我會結合美國的manalive控制行為清單(一份總結親密暴力施暴者行為的詳細清單)以及一些案例來告訴大家什麼樣的特徵是「控制者」所擁有的。[2]
(P.S 親密暴力施暴者男女都有,下文的「她」只是一個舉例)
- 特徵一:
控制她的空間
控制她的空間,這裡的空間包括精神上的空間,也包括物理空間的。
例如:
√通過限制對方和朋友的交往來控制對方的社交空間,比如說,當伴侶在家的時候,說她不在
√侵犯她的個人隱私,要求知道她活動的所有細節,或者擅自打開她的郵件和包裹
√通過精心設計的爭論,讓她疲憊或者打斷她的思路,以此控制她的腦力空間
√侵犯她的安靜時光,比如她想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和她談話
案例:
劉鑫在《局面》的訪談中提到,陳世峰曾經收走她的手機,並不讓她離開家。這是典型的控制行為之一,陳世峰限制了她的社交空間和物理上的活動空間。
- 特徵二:
用定義事實來控制她
當言語施虐者實施控制上的技巧時,他通常會嘗試為對方定義事實來達到目的,試圖強迫給對方灌輸他自己的觀點。當他告訴對方事實是什麼的時候,他其實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他們宣傳自己絕對正確,而對方錯誤。他們甚至宣稱關於伴侶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甚至是發生了什麼事,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或者關於對方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他絕對清楚。
我們來看看劉鑫的案例:
《局面》中提到,陳世峰說起他對電影的看法,而劉鑫僅僅是隨口回答了一句「我不覺得」,他便會一直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休。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控制行為,因為他試圖強硬地在劉鑫大腦里植入他的觀點,證明他的正確性。
很多人困惑,我男友也會和我有觀點上的衝突,這算是他對我的控制行為嗎?
事實上,健康的衝突是這樣的:男女雙方在表達意見的時候,都有對對方的同理心,即便是兩個人依舊觀點不一。而不健康的言語衝突,比如男方往往站在「上帝視角」,強硬要灌輸觀念在女方大腦里,彷彿女方不存在。這則是一種控制行為,因為這完全忽略了女方的真實想法。
- 特徵三:
通過定義她的動機來控制她
當言語施暴者的伴侶做了一些事時,施暴者會假設他們知道伴侶的意圖,並不斷陳述伴侶為什麼要這麼做,彷彿他是伴侶肚子里的蛔蟲。這種行為會讓人發瘋——讓伴侶感到心靈失衡和困惑。」你就是想打一架「、」你就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這些手段破壞了伴侶的思維完整性。儘管在施暴者內心並不這麼想。
一位叫s的朋友曾經描述過這個案例:
「有一天晚上,我因為太困,並沒有和男友說晚安。而男友則就這一個點向我進攻了足足20分鐘鍾,他說我不懂得愛、不體貼、不禮貌的女性,說我故意不想和他說晚安。」
這便是典型的「定義動機」行為,s沒有說晚安只是因為s忘記了,而男友把s的本意歪曲,並給s強加了一個動機。
- 特徵四:
通過讓她負責來控制她
言語施虐者在施暴後,往往會給他們的施暴行為作出解釋,把施暴理由強行加在伴侶身上,試圖讓伴侶為這樣的施暴行為負責。我身邊曾經遭遇過男友精神虐待的女性,都曾描述男友常常說出如下的話語,為自己的言語暴力行為辯駁:
√「我這麼做都是因為你」
√「我這麼做是因為______已經發生」
√「我那麼說是因為你讓我非常生氣」
√「是你讓我______你的」
- 特徵五:
通過制定身份來控制她
貶低她,或是給她貼標籤。例如「你們女人都一樣」、「你也就只會這個了」等等。這會使得女性漸漸失去自尊和自信心,並感到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除了以上的特徵,施暴者還有一些其它的特徵。這裡不再贅述,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不要用愛控制我3》這本書。
05 如何離開潛在的施暴者
如果你的男友有上述特徵並讓你感到焦慮不安,你想要安全離開,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1、大部分有上述特徵的男性性情反覆多變。如果你貿然分手,有可能激起對方的憤怒,最好是在分手前做好預案。比如把分手的日子、地點提前告訴家人、朋友,並在公共場合和他分手;如果你不想和他見面,想採取簡訊或郵件等形式,也應當注意措辭。
2、尋求律師、警察的幫助。如果他用裸照或其它隱私內容脅迫你,你應當先諮詢律師和警察的專業意見,了解清楚如何取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3、尋求專業社工機構的幫助。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更安全,撥打你們城市當地的專業社工機構電話,裡面的專業人員會給出你更好的建議。
4、及時報警
一旦發現被跟蹤即及時報警。
5、隔離措施
分手後應當採取隔離措施,保證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都不會見到對方。
我的另外一個女性朋友也提供了一個建議:
如果對方一直用你們之間的物質關係來脅迫你(比如你曾收過他的禮物,他要求你應當為要為他的感情負責),你可以把禮物或金錢還回去並留下歸還證據,以免他藉此詆毀你、要挾你。
06 經歷了親密暴力後,心理上如何覺醒
如上文所言,言語虐待等看起來「輕」的親密暴力,也會給人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創傷。因為心理上的創傷並不如肢體上可見,社會往往會忽略親密暴力受害者心理創傷上的痊癒。
我身邊遭受過親密暴力的女性朋友,基本上都經歷過嚴重的抑鬱情緒。我的一位朋友在被前男友威脅曝光隱私的時候,她夜不能寐,體重急速下降;而我在和前男友分手期間,我也因為他的言語虐待行為整整焦慮了兩個多月,不敢一個人出門,一接到電話便渾身發涼,生怕是前男友打來的。
而許多女孩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感受,但自尊心和自信心嚴重受挫,不信任別人也不信任自己,常常對事務感到困惑,是非常普遍的感受。
如果你現在或者曾經遭受過親密暴力,應當注意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要學著接受這兩個事實,每天默念幾遍。
——你無需為施虐者負責
——那個施暴者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改變,及時止損
意識到這兩點,你的精神狀態才會開始好轉。閱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籍,也能幫助你痊癒。
最後
親密暴力的知識需要得到公眾的認知——不管是心理層面的,還是行為層面的。最後,我希望,每一個姑娘都可以平平安安。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大家。
(P.S.我收藏了一些心理學相關的電子書,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向留言我索取)
參考資料:
1、《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2、《不要用愛控制我3》
這件事給我們的教訓:江歌應該在朋友的前男友第一次找到自己家的時候就報警,輕則判他從此不得接近江歌和她朋友,重則直接驅逐回國永遠不能再次入境,這樣悲劇完全可以避免。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日本的警察比中國的更加負責,報警之後他們絕不會袖手旁觀。
另外,不要攪和到別人的情感問題里,吃力不討好。
好人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然好人死了之後世界就留給了壞人。出門在外,不管男女但尤其是女生,一定一定一定對任何人保持警惕之心,哪怕是朋友/男女朋友/同學/鄰居,一旦對方做出過分的行為,尤其是有可能威脅自身安全的事,請立刻採取必要措施!不要心軟!不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學會用正當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不要一味的在乎所謂的人情 面子和關係!任何其他人和事,都沒有你自己重要。
真相殘酷,這樣的悲劇還會不斷重演。
對我們普通人最大的啟示,就是遠離垃圾人。
垃圾人怎麼甄別呢?就是那些情緒不太穩定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人,多見於一些易怒、愛鑽牛角尖、容易衝動的青年男子,就像江歌案裡面的陳世峰。遇到垃圾人也不要嘗試和他講道理,盡量避免接觸,繞開走。
特別是在社會上,盡量不要跟陌生人發生正面衝突,保不齊對方就是垃圾人。也不要自詡武功高強就天不怕地不怕的,武功再高也怕對方突然掏出一把刀。盡量避免因為小事情和不太熟悉的人,尤其是易怒的青年男子發生正面衝突。拳腳無眼,不管是弄死別人還是傷了自己,都不是什麼好結果。這個也不是慫,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要是實在氣不過,記下他的樣貌或者其他信息,回頭找人再弄他,或者用其他手段解決,都比正面偶發性的直接衝突安全可控得多。生命可貴,命就一條,要是我們出點事兒,我們的父母可能就沒法活了,要是還有孩子,孩子可能也沒法活了,所以我們要時刻注意保護自己。不僅為自己,也為自己的家人。
最後再補充兩句吧,其實也不要氣不過這些垃圾人,有句話叫惡人自有惡人磨。那些動不動喊打喊殺的垃圾人,也遲早會遇到比他們更狠的人來收拾他們。所以大家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吧,這個世上沒有後悔葯,一切以安全可控為前提,不可控的事情盡量別去做。
有些不方便在這裡講的話,我會放到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ID:whdkad)來講,歡迎關注。
歌子今天是你走後的100天,流言已止,逝者無言。兇手還未得審判,你所救者不肯作證。阿姨過得很不好,她很想你,100天了,歌子。卑鄙者或許苟且活著,母親何以慰此餘生。
我有幾句話問劉鑫,請幫我頂上去!你沒殺伯仁,伯仁因誰而死?隊友替你擋了槍,你朝隊友家人心窩開兩槍?陳為什麼殺你,你心裡沒點筆數嗎?江媽為什麼恨你,你心裡門清吧!你在採訪時說的話,用的套路,能不能高級點?通往真誠的道路,只有真誠!!!
正義雖然決不會缺席,但它會遲到啊!
正義會遲到啊!
正義會遲到啊!
。。。。。。。。。其實也不乏又缺席又遲到天天不知在哪裡瞎迷糊遊盪的正義了。這世上有一百種武器,法律武器只是間歇性斷電的一種。因為《局面》欄目對江媽媽、對劉鑫的採訪,江歌在日本因為保護室友劉鑫被劉鑫前男友陳世峰殺害的事件重新回到大家視野中。在看《局面》25段採訪視頻時,我的情緒崩潰好幾次,心疼失去愛女的江媽媽,惋惜善良的江歌失去性命。看完採訪視頻,接著在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一肚子的話想要和大家分享,願不再有下一個江歌。
時刻遠離偏激人
陳世峰,因為和女友吵架分手,半夜將女友趕出家門,完全不顧及女友的安全;因為想要與前女友和好被拒,跟蹤前女友,威脅前女友若不和好就將對方的裸照散播到網上,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和前女友的朋友(一個毫不相關的人)發生爭執,並將其殺害,整整十刀,手段極其殘忍。
因為這麼一個性格偏激人,善良的江歌永遠失去生命;江媽媽失去她唯一的依靠;劉鑫在眾多網友的批判中生活也十分艱難。
心疼之餘,還請大家牢記遠離偏激人,你不能用正常的思維去考慮這類人的想法,你不知道對方會做出什麼事情來傷害你。遇見這樣的人,不要和對方講道理,不要試圖改變對方,最先做的應該是保護好自己。性格偏激的人有很多種,如家暴男,他們往往在激動的時候做出瘋狂的舉動,事後又非常後悔,不要猶豫,馬上遠離他。
每一個社會人都有他的責任
對於劉鑫案發當天的行為,我們先不予以評價,畢竟還沒有開庭,很多細節我們不知道,加上在案發當時,面對一個拿著利器正在瘋狂行兇的人,劉鑫因為害怕沒有開門救江歌,這是人之常情,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不是每一個人都很勇敢,江媽媽在採訪中也說到對此她能理解劉鑫。
但事後劉鑫的做法才是真的讓人心寒,在門外沒有動靜時,犯罪嫌疑人走開時,劉鑫你可不可以打電話叫救護車呢?說不定早一些江歌就能搶救了呢?事後劉鑫一直沒有出現面對江媽媽,沒有告訴江媽媽當晚江歌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江歌出殯時她沒有出現,在江媽媽帶著江歌回國時她沒有出現……直到2017年8月23號,在江歌遇害後的297天,劉鑫才出來和江媽媽見面。
劉鑫她沒有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有的責任和擔當,大家替江歌不值得,替江歌感到心寒。江歌給無家可歸的劉鑫一個住處;江歌因為擔心劉鑫,帶著餛飩在車站等劉鑫兩個小時;江歌為保護劉鑫擋住陳世峰……不管是基於其中的哪一點,劉鑫都應該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和江媽媽在一起,為江歌做一些什麼,用江媽媽的話來說這是劉鑫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責任。如果劉鑫事後的態度沒有這麼冷漠,江歌生前最愛的媽媽和她最好的朋友也不會關係鬧成這麼僵,事情也不會到這一步。
想到一部韓國電影《媽媽別哭》,影片改編自韓國現實中的真實事件,講述一個女生因為被三個男學生強暴而自殺,媽媽親自為女兒報仇的殘忍故事。在影片中女生自殺後,她的媽媽找到其中一個男生告訴對方,她的女兒自殺了。對方的第一反應不是懺悔、不是愧疚是覺得晦氣。
對於一個沒有良知的人是沒有辦法和他談良知的,同樣對於一個沒有責任的人你也沒有辦法和她談責任。
論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劉鑫和江歌同時失去聯繫,劉鑫父母和江媽媽一起尋找女兒時得知自己的女兒平安,只有江歌遇害後,他們沒有寬慰江媽媽,離開了。
江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如果我是劉鑫媽媽,我會第一時間到江歌媽媽身邊陪著江歌媽媽,不管劉鑫有沒有錯,先目標一致對著兇手,事後江歌媽媽要打要罵都隨便。
兩個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不難理解為什麼江歌會收留劉鑫、保護劉鑫,而劉鑫在事後近300天才出來見江媽媽。
2017年5月21日,江媽媽找不到劉鑫,便在網路上公布劉鑫一家的信息,對此劉鑫的父母感到很生氣,打電話給江歌媽媽:你的女兒命短和俺閨女沒有關係。江歌的案子還沒有破,劉鑫父母怎麼忍心說出這樣的話呢?
2017年8月23號,劉鑫和江歌媽媽見面時,這是在江歌遇害後江媽媽和劉鑫第一次見面。劉鑫穿著桃紅色的運動褲,帶著帽子。劉鑫這次見的是逝者的媽媽穿這麼鮮艷的褲子,也許她是沒注意,也許有其它原因,也許她並無惡意,這些都用一個原因解釋:劉鑫不懂禮儀,不尊重江歌、不尊重江媽媽。
看看劉鑫父母的做法,再看看劉鑫的做法,很多事情就都能理解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
據2016年11月3日江歌在日本被陳世峰殺害已過去376天,對於旁人來說江歌是不知不覺離開了376天,但對於江歌媽媽來說,這376天是地獄。
誰能讓江媽媽從悲痛中走出來呢?
陳世峰被判處死刑不能,對於每一個媽媽來說別人的十條命也抵不上自家孩子的一條命。劉鑫道歉不能,江媽媽沒有辦法釋懷江歌用性命保護的好朋友事後避而不見,沒辦法原諒在江歌屍骨未寒時劉鑫和劉鑫的家人惡語相向,好像江歌的死他們根本不在意一樣。
沒有人能讓江媽媽走出來。
江媽媽在採訪中曾說道:我不願走出去,每一次我痛的時候我都覺得是我的小歌子在想我。那麼就讓江媽媽在回憶中痛苦的感受著來自天堂江歌的思念吧,我們能做的只有給江媽媽一點點溫暖,一點點力量,讓她感受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善良的人居多,讓她知道她身後有強大的力量。
目前,江媽媽再次來到日本為即將開庭的案件做最後的準備,真心希望所有真相大白,不要冤枉一個人,不要讓一個人白白丟失性命,期待12月11日開庭。
最後,願江媽媽、江姥姥身體健康。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甜胡辣湯】歡迎關注。
更新:事件調查結果
http://m.sohu.com/n/474153265/~~~~~~~~~~~~~~~~~~~~~
原答案:看到這件事我想到了之前很火的一個問題:你認為人性中最大的惡是什麼。重點在於,B之所以讓A來車站接她,說明她感覺到自身安全受到了威脅,也就是說,很有可能,B在回家前接到了她男友的威脅電話,甚至知道她帶了兇器。在她明白事情的危險性後,回到家依然把A和B男友單獨留在門外,很有可能聽到了什麼也沒有開門。
當然我不是聖母婊,我覺得每個人都是傾向於自保的,這就是人性吧,無可厚非,也許這件事發生到我們每個人身上,我們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寧願帶著愧疚一輩子,也要活下去。
這個愧疚太大了,不知道這個女生能否擔得起,只希望,以後,她能代替內個好姑娘好好照顧她的母親。
PS,雖然這句話很無情,確實真理,我們沒有參與其中的事兒,不要妄下結論,也不要伸手去管。因為我們沒有參與其中的事情,我們根本不知道內情如何,很有可能我們所獲取的信息都是加工過的,是有人為了引導我們而散出來的信息,因為,人總是相信自己分析出來的東西,卻經常忽略了原始素材的真實性和來源。
啪啪啪,打臉了,我也沒有經歷過這件事,本沒有資格去評論,不論對錯,就算是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請大家包涵。劉鑫家人把江歌媽媽的微信給拉黑了,劉鑫一直不回江媽媽的消息,這個才是人性中最大的惡
「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像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東野圭吾
1
「把門鎖了,你不要罵了。」
在東京女留學生江歌遇害的404天後,案件終於進入了開庭審理階段。
我關注到兩個重點,在法庭上曾經的疑雲被一層層剝開。
一是劉鑫有沒有鎖門,二是陳世峰殺江歌的理由是什麼。
日本警方提供了劉鑫2016年11月3日凌晨的報案錄音,裡面說了一句話:「把門鎖了,你不要罵了。」
無論是之前在網上發表言論還是接受局面的採訪,劉鑫都非常篤定地說:「我沒有鎖門,真的沒有。」
而就在直播的庭審現場,日本警方公布錄音:「警方問鎖門了嗎?」 劉鑫用日語回:「是的。」
兇手陳世峰則辯稱,」刀不是我預先準備的",水果刀是江歌室友劉鑫從房間里拿出來遞給江歌的,隨後劉鑫迅速關上了房門。
而日本警方則在陳世峰大學的研究室找出了刀具的塑料外殼,證明了刀是陳世峰事前準備好的。
"江歌倒下前那一刀,是我和江歌在奪刀的過程中不小心刺到的,不是故意要殺死江歌"。
後續的幾刀是他的故意行為,因為他當時認為,如果後續有龐大的醫藥費,那麼會對他的父母造成嚴重的經濟壓力,所以他決定殺死江歌。
我把新聞上的這段話反覆讀了好幾遍,「因為擔心龐大的醫藥費給父母造成嚴重的經濟壓力,所以決定殺死江歌。」
「因為……所以……」這個句式我在小學就學過了,可是從陳世峰的口中說出時,我突然覺得這個因果關係竟然可以用來挑戰人性與道德的極限。
突然感到一種脊背發涼的惡意。
人心究竟可以壞到什麼地步?
2
原來真的有深不見底的惡意!
與朋友討論起「江歌案」,她說起這個案件很像東野圭吾筆下的小說《彷徨之刃》。
一位父親,妻子去世,相依為命的15歲女兒,卻在一次煙火大會後再也沒回來,做父親的,將孩子當作無可替代的寶貝,見到的是孩子赤裸的屍體,和被凌虐的令人髮指的錄像。
在喪女的悲痛面前,身為父親的長峰重樹悲怒交加到幾近崩潰。
看到這個情節,我想起來在採訪中,江歌媽媽在鏡頭裡絕望地說,「十刀啊,歌子,捅在你身上的十刀,痛死媽媽了。」
由於《彷徨之刃》中的罪犯是未成年人,空洞的法律條文卻傾向於保護加害者,無力懲凶。而這位父親則端起自己塵封多年的獵槍做了另一個選擇,親自為自己的女兒復仇。
在書中彷徨的並非父親長峰,而是負責案件調查的警官們。
「警察並非總是站在正義一邊,而是在拚命保護法律。」
「法律保護的是受害之人,還是兇手?」「讓誤入歧途的少年改過自新固然重要,但是有誰來醫治無辜被害人心理所受的傷害呢?這樣的觀點是目前法律所欠缺的。失去子女的父母還要去為罪魁禍首的未來著想,這未免太殘酷了,不是嗎?」「法律根本不了解人性的脆弱。」
東野圭吾是一個犀利勇敢的作家,把社會中最殘酷真實的一面剖析出來,他寫的正是普通家庭面對的案件,打破日常的認知,帶給我們反思和震撼。
我們渴望光明的一面,但不能對人性之惡視而不見。
在膾炙人口的《白夜行》中,只能在黑夜中行走的唐澤雪穗與桐原亮司,為了不讓自己的罪行被發現,用盡各種手段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一除掉。
最終桐原亮司為了讓警察不追查到雪穗,用剪刀自盡,而雪穗面對桐原亮司的屍體,一次也沒有回頭。
《白夜行》里的桐原亮司和唐澤雪穗固然不能代表一個階層,一個時代,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對社會黑暗和畸形人性的揭露與批判。
而在《惡意》中,野野口殺害好友日高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我就是看他不順眼」。
而且偽造犯罪事實,動機竟是為了貶低日高的人格。
當真相一點點被揭開,當虛偽一層層被剝離,當同情被兇手精心布置的陷阱撕得支離破碎,當我們在加賀的引導下一步步靠近真相,野野口的陰暗面被還原出來,我忍不住驚呼「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這樣!」
原來真的有那種無邊無際又毫無依據的恨意!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
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後,我再繼續恨你。」
讓人脊背發冷的不單單是兇手真正的惡意,而是不寒而慄的自問,誰又沒有過這樣的惡意?
我慶幸在我尚未被這個世界踩踏的時候,早在東野圭吾的書中領略過那種人性的扭曲與無邊的絕望。
3
現代社會,死刑存在的意義到底在哪?
東野圭吾在寫小說《彷徨之刃》時說道:這個故事並非事不關己,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書中的主人公。
人性也許就是這樣,東野只不過借一個又一個筆下的主角說出每個人心中的「黑暗」。
比起命案更恐怖的,是動機,更是動機背後隱藏的深不見底的人性。
在開庭審理前,江秋蓮女士曾經在網路上發起了《請求判決陳世峰死刑的簽名活動》的請願。
按照日本法律,殺害一人很難被判處死刑,並且中日之間沒有犯罪引渡條例,不能將嫌疑人引渡回國審判。
在日本的40多天里,網友轉發給她磯谷利惠的案例——10年前,磯谷利惠被殺害,母親磯谷富美子通過發起簽名徵集活動,使得兇手被判死刑。
有很多人在評論里質疑,難道必須判罪犯死刑嗎?還是說應該讓他服刑後重返社會,用盡一生贖罪?
現代社會,死刑存在的意義到底在哪?
關於死刑是否有必要,東野圭吾也專門撰書討論過。
在《虛無的十字架》裡面,失去了女兒的小夜子終於等到了殺人犯被判處死刑的結果。
可是即使兇手死了,被害人仍然無法復活。既然這樣,遺族(受害者家屬)到底想要從死刑中追求什麼,才能讓遺族獲得救贖?
踏上了對死刑的探尋之路的小夜子最後這樣寫到,「殺人者被判處死刑,最大的好處,就是這個兇手無法殺害其他人。」
日本在2008年宣判了第一起未成年的死刑,這個犯人殺死了一位無辜母親和11個月嬰兒。如果不判處死刑,這個兇手無論在監獄關多少年,都不會改邪歸正。
最可怕的並非無知,而是明明無知卻認為自己是對的。
「要求兇手自我懲戒,完全就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這種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獄中背負著。」東叔揮一揮筆 ,寫下了自己的結論。
在法律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在刑罰無法傷及靈魂之前,在無法採用其他措施讓兇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懺悔之前,即便是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架在兇手的身上,哪怕這隻會讓他感到一絲的緊迫感和呼吸困難。
4
人性註定是一座深淵。
為什麼這樣突破道德底線的屢屢發生呢?
善與惡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個人如何選擇,不僅僅是內心的抉擇,更有著外界諸多環境的影響。
反觀近幾年東野創作的故事,探討最多的除了社會事件,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羈絆。
在《流星之絆》,《紅手指》,《麒麟之翼》等作品中,親情成為撐起故事的關鍵情節,更暗藏著為了孩子成為兇犯的險惡故事。東野圭吾更是用幾個家庭的悲劇提出了疑問:「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究竟有著怎樣的責任呢?」
而對於加害者來說呢?他們同樣在家庭中被忽視,被敷衍,少年的無知膨脹為作惡的無畏。
在《彷徨之刃》中,由於未成年的犯罪者父母對於他們疏於管教,不斷地以溺愛來對待孩子,最終導致了少年犯們對於生命的漠視,並用殘忍的方式迫害無辜少女,更是探討了現有關於未成年人法律的寬容與疏漏;
在《虛無的十字架》中,紗織的父親經常會逃避自己對於孩子的陪伴與教育,為了減少麻煩,躲在自己的工作中;
《祈禱落幕時》中,女兒失手殺人後,父親假裝被害人,之後隱姓埋名生活守護者女兒,清除了有可能影響女兒前途的高中老師,高中同學,之後不惜自殺來保護女兒。
反觀江歌案中的兇手陳世峰一家,在命案發生的一年多時間裡,從未向江歌一家說過一句道歉,也從未露面發表過一次聲明。
在這場成千上萬個人關注的事件里,陳世峰一家「聰明」地選擇了做隱形人,直到開庭審查。
「即使在我之前的作品中見識了人性醜陋的一面,我也並不輕率地判斷人性是善良或醜陋……我認為人性是美好的,只是有很多無可奈何的原因,人們才會做出無可奈何的事情。」
東野口中的「無可奈何」,或許這是每個我們生活的大環境,從家庭到社會環境,我們都應該反思。
在人性之惡的幽暗深淵裡,東野大神顯然不願意讓我們對生活喪失信心。
於是在《解憂雜貨店》里,他用五個小故事串聯起來一個治癒的結局,來告訴我們,那些微小卻持續的善意,正是生活中的光明所在。
人性註定是一座深淵。我們時常窺探,用以警惕自己不被深淵所挾持。
人性有多惡,也會有多善。
如果人心註定深不見底,願我們能以家庭與社會的溫情,善待每一個孩子。
一對人渣呀,偏偏死的是善良的江歌,太惋惜了,太不值了。 好人不長命啊!只能說,以後啊,人能自私點就自私點,與自己無關的事不要沾 劉鑫真是賤人啊,為什麼死的不是她啊!她明明知道真相,明明知道江歌是為她擋刀而死的,還再包庇兇手!她是人嗎?有良心嗎
談談那些在外遇害的留學生,和後來的故事
留學生活從來不只五光十色,還是條崎嶇旅途。
好不容易考完個試拿到offer,開心在外不過幾年。
這邊種族歧視,那處校園暴力。
左邊槍擊事件,右邊綁架謀殺。
美國有恐怖襲擊,日本有海嘯地震。
歐洲有難民入侵,南亞有軍閥政變。
父母很是擔心,每次電話里苦口婆心:
孩兒啊你還是回來吧。
苦笑,曰:"工作簽證快批了,綠卡熬幾年也能拿了,再等等吧。」
再等等吧。過一段時間回家,發現父母的白髮又多了幾根。
鄉愁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我在這頭,父母在那頭。有些人在等待和家人重聚的那天,有些人運氣不怎麼好,走著走著就不見了。
2016年4月21日,旅澳留學生冷夢梅失蹤,三天後屍體被發現,其姨夫姨夫巴雷特隨後被澳洲警方以謀殺罪起訴。
同年05月11日留德女學生李洋潔在夜跑後失聯,兩天之後在家門口附近被發現屍體,面部被嚴重損毀。後來警方證實一對德國情侶參與綁架,謀殺,虐待和非法囚禁李洋潔。
11月3日,留日女學生江歌在東京都中野區的一所公寓門前被利器捅死,行兇者是江歌室友的男友,動機是感情矛盾。
2017年6月9日,赴美交流碩士章瑩穎失蹤,警方認為同校的助理教授勃蘭特·克里斯滕森有重大犯罪嫌疑,在近一個月的調查之後宣布章瑩穎很可能已經死亡,並於10月3日以「綁架致死「罪起訴克里斯滕森,疑犯拒不認罪。
2012年五月,中國籍留學生林俊在加拿大被同行伴侶馬尼奧塔殺害後碎屍,網上甚至出現了兇手行兇過程的視頻,陪審團稱犯罪證據「讓人不安並且震驚」。
還在外面的時候,每次看到這些新聞我都非常不適,但與別人不同在於,罪犯的變態與扭曲並沒有給我多大的衝擊(活久見),我受到的衝擊主要是來自受害者家屬的反應。
「好不容易等她長大,好不容易送她出去念書,說沒就沒了。」江歌的母親接受日本電視台採訪的時候這樣說道,那天這個已經初老的母親在幾天前已經哭光了眼淚,面對鏡頭的時候,她的情緒並沒有很激動,聲音平淡得像一潭死水。說完這句話良久,她才慢慢地又抽泣起來。
有些朋友跟我討論這個問題得時候,認為這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都會發生的小概率事件,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剛好這樣的事件發生在留學生身上而已。
的確,出門在外的學子們,總會對這些發生在留學生上的悲劇非常敏感,而當事件就發生在自己所在的國家,就在自己不遠處時,情況就更甚了。然而眾人這麼關注此類事件,並非單純因為神經敏感或者負面聯想,而是因為留學生在國外,本來就是一個弱勢群體。而弱勢群體遭遇不幸的幾率,一直都比主流群體大。
造成海外留學生弱勢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語言,文化背景,種族,社會地位,交際圈,甚至金錢。不幸的是,柿子挑軟的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愛好,對於心理變態者來說尤甚。縱觀在國外的留學生非隨機性犯罪的受害者,很容易可以找到幾個特徵:
1 受害者以女性為主,加害者幾乎清一色是男性。為數不多的男性受害者,也屬於少數群體(如同性戀者)。
2 受害者多數來自國內的普通家庭,居住在普通的住宅區,來自富裕或權貴家庭的幾乎沒有。
3 在國外生活時間不長,未在目的地國家建立穩定的社交圈,與主流社會交接不深。獨自生活或僅與少數人保持日常聯繫。
犯罪者多為存在嚴重心理問題或者說有著反社會人格的罪犯,有心理學者認為反社會人格者在總人口中佔比為4%,而其中會發展成為惡性犯罪者的不過一百分之一,聽起來似乎不算一個非常嚇人的數字,然而如果你不巧是這類人群最愛的某種弱勢群體,被他們盯上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不少心理學家認為這類型的罪犯非常擅長於尋找理想受害者,通俗點說就是鼻子比狗還靈。
而且就算躲得開惡魔們的凝視,還是有可能躲不開流氓的隨機性犯罪。
2010年7月18日,康從弗吉尼亞州飛來加州應聘Google軟體工程師一職,在應聘前一天晚上到朋友在奧克蘭的牙醫診所洗牙,晚上11點半在離開診所時被黑人罪犯搶劫,因為兜里只有17塊現金,激怒了罪犯,導致被槍殺。後來我得知,在當地的行情是兜里需常備50美元,以備搶劫,否則你就是瞧不起人家搶劫犯。
很多不幸的故事告訴我們,亞裔看上去就是比較好欺負。特別在以白人為主體的國家。受歧視的時候沒有其他有色人種那麼能鬧騰,遇到暴力的時候身體素質不如其他種族,儒家文化還從小告訴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從來沒人鼓勵你被欺負就干他丫的,最重要是人家都聽說我們很有錢——2014年7月24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紀欣然在結束小組學習後步行回其住所,突然遭到4名嫌犯搶劫,並被鈍器襲擊致死。在庭審中,嫌犯交代,之所以選擇搶劫紀欣然,只不過是因為「他是中國人,中國人都有錢。」
這裡首先要感謝各路炫富揮霍的貪二代,成功讓收入排名在全球100左右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在一個發達國家被視為富人。當別人眼中的中國人成為自帶免密提款功能沒有防暴措施的行走ATM的時候,實在沒有不被罪犯盯上的理由。
只是可憐那些下課還要打工的可能還背著助學貸款,來自普通家庭的留學生們,莫名其妙地為某些二代們背了這個鍋,甚至丟掉了性命。
所有這些事件,收集起來肯定可以寫成一本書,標題叫就做《論留學生的一百種意外死亡方式》。
這裡沒有紅色法拉利和帶泳池的公寓,更多的是兼職結束後獨自歸家的夜路。
沒有周末的狂歡party,更多的是考前圖書館裡徹夜的燈火。
而一旦學子們遭遇不幸,家人還要面對國內網路里鋪天蓋地的無良媒體宣傳和鍵盤俠的垃圾情緒。比如這種。
無fk可說。
因此每一個瓢潑在外的學子們,我有幾個心聲要跟你說,有些你可能早就明白,有些你可能不太認同,但我還是要說,因為我不想看到更多某人在某國遇害,父母傷心欲絕的新聞,更不願看到有人遇難後,他們的家屬和其他留學生群體,還要承受網路上的語言暴力。
不要高估國外的治安狀況和國民素質:
因為各種複雜的因素,國內網路一直有一種國內水深火熱,國外人間天堂的輿論長期存在。然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並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大,剛出國門的人很容易對外國抱有過高的期待,從而放鬆警惕,遭遇挫折甚至危難。安全如日本,北歐這類有著夜不閉戶神話的國家,也常見入室謀殺的案件發生,更別提美國這類早因為安全問題被詬病已久的社會。不少人在國內生活的時候長期緊繃著警惕心理,精神壓力極大,於是切換了環境後便如同溺水之人浮出水面一樣鬆一口氣,然而如果因此過於鬆懈,而連最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都失去了的話,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在犯罪率上面,多數發達國家並沒有比中國低,相反,如果僅針對惡性犯罪計算,中國可以說是非常安全的國家。
謹慎交友:
剛出國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心理:想要儘快融入外國社會,學好語言,於是絞盡腦汁要交上當地的朋友,於是對對方的性格人品之類的要求就降低了——反正是個外國人就好。然而人渣不分國籍, 為了融入外國社會結識一個除了本國人的身份毫無亮點甚至可疑的「朋友」,還不如窩在宿舍看CCTV英語頻道。而且相信很多在外多年的朋友已經明白——所謂融入他國社會,並不是靠認識一兩個普通朋友就能做到的,它是一個長征的旅途,甚至可能永遠看不到終點。
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某些剛出去的留學生們無法適應國外的生活習慣和節奏,喜歡和同胞們呆在一起抱團取暖。國人一直有濃厚的故鄉情結,然而海外華人圈子有一句不太好聽的話:「防火防盜防同胞」——你永遠不知道那個你不了解的「同胞」在國內是怎樣的角色,在國外度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在深入了解之前就因為對方「老鄉」的身份不由分說地信任,被坑得血肉模糊毫不奇怪——我又想起了當年在國外找一個「老鄉」買電腦的經歷,在那之前,我一直覺得奸商也是要臉的。而前文提到留日女學生江歌遇害的事件,也是一起交友不慎間接引發的慘劇——殺害江歌的兇手,正是日夜一同生活的室友之男友。
辨別潛在犯罪者:
如前面所說,如同章瑩穎,李洋潔事件里的犯罪者,屬於心理異常的犯罪者,這類人在人群中佔比例不大,其破壞力卻非常驚人。在心理學家Christpher.J.Patrick提出的人格模型里,這類人有三大特質:
大膽而冒失(boldness)
非常冷靜,特別對血腥和危險的場面有很高的容忍力。
無節制(disinhibition)
道德觀念薄弱或者幾乎沒有,缺少適可而止的概念,不惜一切滿足自己的慾望。
惡意(meanness)
沒有或者很少有同情心,缺乏共情能力,幾乎不會產生內疚感。
三大特徵的結合讓他們可以毫無底線地做出極惡的犯罪行為。而且在某些案例里,這類犯罪者還表現出針對異性奇特的魅力,犯罪者利用這種魅力降低異性的防備心理,從而進行犯罪的手法非常常見。龍勃羅梭提出過的《天生犯罪人》理論里,認為這類犯罪人不僅有特殊的性格特徵,還有著特殊的外貌特徵。由於此理論後來被一部份學者認為是具有地域和時代局限性的觀點,因此在這裡不做詳述,只放一圖。
個人認為,如果一個人同時具有以上多項的性格或者外貌特徵,並有著可疑的過去或者是不幸的童年,其危險度就極大。而從各種細微的信息去辨別並遠離這類人,是為數不多保護自己的辦法——並不是說每一個有此類特徵的人都會成為殺人犯或者犯罪者,但是如果我周圍有一個常年獨來獨往,性格陰沉,有虐待小動物癖好經常露出迷之微笑的人,我肯定會遠離他,畢竟朋友可以有很多,命只有一條,特別是對於出門在外的學子們,沒有人冒得起這個險。
其他什麼不要喝醉不要太晚出門之類的就不說了。畢竟你媽媽肯定說過。
上面提到的案件里的加害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說起來,我很喜歡法律,法律是人類發明過最好的東西,它有著自己的理性,特別清楚人性是神性和動物性的混合,既可以高尚也可以齷蹉。所以它不要求你好到哪裡去,但卻明確限制你不能做出無節制的惡,它就像是人性的低保——別的我不管,但你最少要有這個樣子,你連這個都做不到,我就要制裁你。可惜的是,法律只能制裁犯人,不能挽回受害者的生命 。
出國留學這件事,本身是人生的一場冒險,就算在他鄉沒有家人朋友的溫暖,沒有熟悉的食物和安全的環境,對遠方的嚮往和夢想還是驅使著芸芸學子踏出腳步。只是人在他鄉,路要穩點走,活得別太浪,別忘了這邊還有人等著你回來。
(本文首發於留海平台,作者Light;機構公眾號:留海NEWSEAX,App搜索:留海。海歸的歸屬之處,盡在留海。)
(文/編輯:Light)
http://weixin.qq.com/r/4SkaAm7EcTMOrSph93zz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newseax.tuto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國內轉載的新聞評論,唉,看看吧…
微博鏈接在這兒:http://m.weibo.cn/2478838621/4038894868077757?sourceType=smsfrom=106B095010wm=20005_0002具體出處不知,侵刪。人生真是不公平,這樣的一個年輕,努力,前途無限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然而像評論里那個自私陰暗的人渣卻可以在這大放厥詞,真是心寒
這年頭,連留學生都會被噴子罵個「崇洋媚外」。
很多人盛讚江歌媽媽作為一個受害者的體面,理性,哀而不瘋,講話寫文有理有據有節。
然而這樣我更覺得心疼,她曾經也是個女孩子,經歷了什麼樣的磨難,一步步長成了這副看透人情世故的模樣,在大生大死,大愛大恨面前也要保持克制和尊嚴。
也許不只是我們看到的那些,還有很多很多講不出的黑夜她咬著牙默默流淚。
在要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候,天塌了。今年24歲的江歌,去年4月來到日本,今年考入日本法政大學讀研究生。不久前,女友劉鑫因為遭到前男友的騷擾,江歌因此同意接劉鑫來自己家同住。3日凌晨12時前,江歌接到劉鑫的電話,希望她到車站去接她回家。江歌於是趕到車站,接回劉鑫,但是在抵達居住的公寓樓時,劉鑫的前男友等在公寓樓前,三人發生了爭辯。隨後江歌叫劉鑫先進房間,自己與這名男子辯論,並擋著這名男子不許其進屋。接著,劉鑫和鄰居聽到了尖叫聲,出來一看,江歌倒在走廊里,脖子被刺數刀,直冒鮮血。警察趕到後將江歌立即送往醫院,但是因為失血過多,沒能挽回她的生命。
江歌的母親說,在江歌去車站接劉鑫的時候,倆人一直在用微信通話,這一通話,一直持續到女兒遇害前的18分鐘。
據悉,劉鑫的前男友是一名中國人,30多歲,目前警方正在搜尋他的行蹤。
案發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全面介入,要求日本警方儘快破案,並派員看望了江歌的母親。在日中國僑胞也紛紛向江歌的母親表達了關愛之心。
這一起兇殺案也引起了日本輿論的極大關注,NHK、TBS和日本電視台等均進行了多次的報道。
推薦閱讀:
※女孩子上夜班該怎麼保護自己?
※遇到暴力犯罪時,是不是叫火警反而比較好?
※章瑩穎事件告訴我們,女孩的安全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感覺宿舍環境特別不安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