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內不斷出現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如爵跡、盜墓筆記),這會不會成為中國電影的大趨勢?
還有哪些大ip正在籌備電影呢
十年前,一晚讀完《幻城》,只記得書中那句「因為你的微笑是我生命全部的信仰」。
十年後,《幻城》在芒果台熱播,我卻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四年前,《盜墓筆記》大結局出版,吳邪最終沒能阻止小哥進入青銅門。
四年後,《盜墓筆記》大電影上映,我也沒能說服自己不給三叔捧場,然後被餵了一坨翔。一年前,在友人幾次三番安利下,刷完三體系列,整個世界觀發生重構。
一年後,期待已久的三體第一部跳票,上映遙遙無期。這個世界上有種愛,真的叫做放手。
如果每一位改編者能夠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一定會變成美好的明天。
突然覺得很難過,為什麼這麼好的題材,卻無法在銀幕上呈現出她應有的樣子?為什麼我們總是那麼急功近利,總想著殺雞取卵寅吃卯糧?為什麼我們的電影工業始終還停留在粗製濫造的階段?
我以為,吳邪應該是一個劍眉星目有擔當的小三爺,結果鹿晗告訴我,墳頭蹦迪,你怕了么?
我怕,我真他么怕。我以為,三叔應該是一個深謀遠慮有丘壑的話事人,結果王景春告訴我,京東商城,要啥有啥。
好吧,你開心就好。我以為,徐磊應該是一個書生意氣有情懷的小說家,結果徐磊告訴我,市場為王,票房萬歲。
可是,砸自己招牌真的好么?
後來我明白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苟且。
謝謝中國每一位把IP當小姐使得皮條客電影人們,你們成功地讓我對未來的IP改編徹底失望。
咱們騎驢看唱本,看誰橫得過誰?1. 改編作品一直是影視劇的一大門類。其他回答也有提及,奧斯卡有一個專設的獎項:Academy Award for Best Writing Adapted Screenplay,最佳改編劇本獎,專門頒發給該年度寫出最傑出改編劇本的編劇。
如果具體分類,除了文學作品之外,改編劇本常用的題材還包括了:戲劇(包括音樂劇、話劇、歌劇、木偶劇等),動漫,遊戲,新聞報道,案件卷宗等等。
我之前寫過一個答案,有哪些改編成電影的作品不遜色於原作,甚至超越了原作? - Ronnie X 的回答。從中可以看到,自電影和電視劇有歷史以來,改編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一直都不弱於原創作品。當然其中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由於其故事性為主的特點,是當仁不讓的最大組成部分。
2. 選擇改編題材最重要的兩個要素:
一是內容質量,包括了改編標的本身的戲劇性及人文價值,改編的難易程度(有些題材和作品要麼過於深奧,要麼技術水平無法實現等等,最典型的莫過於漫威的動畫,如果技術水平沒有二十一世紀出的標準,漫威差點要被賣掉了,更不用提MCU),改編標的文本質量和完成度,改編作品的可延展性(尤其是視覺化層面)等等。內容質量不盡人意的作品很難進行有效的改編(更毋寧說成功的改編了)。而有些文本質量很優秀的作品,由於可延展性不足,也可能難以進行優秀的改編,因此常有」一流小說,二流電影「之類的說法。
二是原作品的傳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換句話說可以理解成品牌效應。傳播性廣的通俗小說,例如金庸、古龍、瓊瑤的小說,當下流行的網路文學作品等等,由於讀者眾多,但凡一有影視作品的翻拍,就能掀起全民關注,本身就意味著極高的商業價值。一些備受推崇或者爭議的人物,例如女王、喬布斯、阮玲玉、扎克伯格等,由於社會影響力巨大,而且還具備一定的傳奇性和神秘性,因此成功的傳記電影也容易被觀眾期待。還有一些曾經或者當下引起全社會討論的事件,不論是政治事件、財富故事、重大罪案、社會焦點議題等,也容易觸及民眾的視線和神經。甚至一些知名的歌曲,也由於其獨特的內涵和傳播性,能夠衍生出相應的作品來。
3. 稍早時間我進行的一場知乎live里(入口:Live),也和一些朋友交流了關於所謂IP的想法。實際上目前我國文化娛樂行業所流行的可以改編的IP ( intellectual property ),相較原本更接近的定義知識產權而言,其實更傾向於上面提到的品牌效應或者品牌價值。
不得不承認,過去一段時間,大多數製作公司在選擇改編作品的標的之時,往往聚焦於關注其在傳播和營銷方面的作用,而選擇性忽視了內容質量本身。
4. 所以回答問題:不斷出現的改編電影並不是什麼新趨勢;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一直會不斷有更多的改編作品出現。
以及,一些和這個問題相關的想法:不論是由於財務性的原因亦或者運營性的原因,當我國的文創行業的創作者和經營者們,從當下側重於品牌性和傳播性的標準,逐漸開始向內容質量偏移,並且合理的平衡兩者權重的時候,可能就不會有類似」這是不是新趨勢啊「,」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啊「,」IP到底有沒有價值啊「,」是不是偽命題啊「之類的疑惑出現了。「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和「優秀文學作品改編電影」是兩個概念。《微微一笑很傾城》和《霸王別姬》能相提並論嗎?不能。國內外的很多優秀電影都是文學作品改編的,相當一部分都非常非常優秀,近幾年的趨勢則是流行文學或者說通俗文學改編電影越來越多。這些電影出現的根源是通俗文學的膨脹式發展,由文學作品衍生出來的電影電視劇無非是周邊產品,類似《盜墓筆記》這類的書本來就吸引了一大批讀者,電影出來以後勢必也會有一大批粉絲去捧場,只賺不賠,賠也無非就賠個名聲,短時間內名聲不會造成觀眾群體的大幅度銳減。我們總說爛片越來越多了,背後無非是金錢在推動。拍IP劇能掙錢,誰不想掙錢?好的現象是,仍然有不少良心電影人在把好的文學作品改編為好的電影作品,如樓上朋友提出的《烈日灼心》。
壞的現象是,這類片占的比重太小,更多的人選擇了《盜墓筆記》。
電影人需要做的是平衡,能找到真正適合電影並且有深度的好作品來改編;觀眾需要做的是提高鑒賞力以及少一些自作多情的粉絲精神,忘了從哪裡看的一句話:花錢去看愛豆演的爛片就是在推動他演下一部爛片。深以為然。就近幾年中國電影的趨勢來看,IP劇的確幾乎霸屏,而且一部比一部糟糕,但是好電影也有。我不能妄論大趨勢,只能說短期內IP劇仍然會吸引眼球和票房,但從長遠看來,中國電影仍處在發展的上升期,IP劇也會有一天不再是貶義詞。期待那一天。國外很多電影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啊
遠的不說就說近的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2016年)都有很多改編作品甚至是很多經典作品都是在大ip下改編完成比如《荒野獵人》
《火星救援》《房間》《聚焦》(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一篇新聞改編)說到更遙遠的,就有很多了《指環王》《肖申克的救贖》《教父》……再遙遠的《戰爭與和平》《亂世佳人》諸如此類國外電影工業高度發達的現狀向我們展現了,ip改編成劇本拍成電影,是可以獲得極大的成功的。【並不代表原創劇本都是渣】然而國內的很多優秀電影都改編自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
《霸王別姬》《烈日灼心》這並不是近幾年的趨勢,而是長久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現象。就市場方面而言,比如《爵跡》 《盜墓筆記》這樣子的ip改編,首先第一批就是可以吸引到大批量的原作讀者;然後意味著,很多具有閱讀障礙症(霧)的潛在讀者,會考慮在短時間內看完一部好小說的精華部分;最後,類似於這樣級別的ip改編,會帶來大規模的噪音,對於宣發也有很大的好處。基本上,不能說是趨勢,而是文藝界行業一直以來的參見現象。
【我就不說《三國演義》片段改成《定軍山》這樣的古老案例了】中國電影遲早毀在IP這個詞上面
因為相比於編劇創作新作品,坑原版讀者更有人氣保障。
說的國外電影都是開拍了臨時想的一樣。
in case you don"t know... 奧斯卡有一個獎項叫做:最佳改編劇本
我覺得你是想問「如何看待我看不上的小說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吧」,不看唄
舉個例子,下面這張圖,我看過小說原著的就有6本!更不用說還有我沒看過的。終究,小說和電視劇是不一樣的,如果特效各方面達不到小說所描繪的畫面,那就讓它好好地好好的在那不行嗎?我是該說咱們國家的編劇們進入了集體的創作的疲憊期嗎?如果可以做的好,至少各位主演的演技在線的情況下,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如果連演技這個最起碼的因素都不確定,那麼搬上熒幕的小說不過成了一些所謂當紅的群魔亂舞,這樣的改編,意義何在?!我希望不論是我看過的,還是沒看過的,都能在各方面時機都成熟的情況下再被提出,而不是為了賺錢而提出。畢竟,對於我們這些曾經打著手電筒偷偷在被窩裡看過那些小說的人來說,那不只是被改編的文字,而是被扭曲的情懷!
爵跡和盜墓筆記是文學嗎?
可能,是為了賺錢吧。畢竟這樣拍出來的影視作品,既能吸引到一部分書迷,又能吸引到一部分明星粉,多好的事。但就我個人來說,真心喜歡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什麼我都不想看。無論是好是壞,我都不想看,也不想評價。這樣,在我的心裡,那個故事,就會一直是最初的那個樣子。
過去的改編是覺得這個故事換個形式可以賣錢,現在的改編是因為這個故事能賣錢所以要換個形式。故事本身越來越不不重要,賣錢越來越重要,不是商業化的錯,不成熟的商業化才最能暴露無知和粗俗的一面。
個人意見,看看就好。私以為出現大規模ip改編是中國電視電影現狀決定的。電視劇最被詬病的幾點,劇情注水,邏輯混亂,人物平板恰恰是小說中出眾的幾點,尤其是更新快劇情跌宕,甚至於讀者能夠影響故事發展的網路小說中這幾點是有優勢的。(當然改編也非常之困難)。這些有了知名度的小說是已經經歷過市場的檢驗的,人物是否有魅力,情節是否夠起伏波折,相對而言更有優勢。另一個就是自帶的粉絲基礎和知名度,不解釋。
很多導演是看中了大IP小說的粉絲市場龐大,這就圈出了會為小說改拍的電影買單的人群。另外的原因可能在於,現在小鮮肉當道,大IP加上小鮮肉,絕對保證票房。
如步步驚心的作者桐華,她的作品版權幾乎被影視公司給競買到手了,像那片星空那片海,曾許諾等等。因為桐華文筆好,本人也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再加上作品在市場上都有不錯的反映,所以粉絲市場相對會大一些。在前幾部大熱電視劇的良好收視率影響下,大IP改編的電視劇電影會越來越多,就我已經看過和即將要拍成電視劇電影的小說已經不勝其數。
我就舉一兩個例子表明我的看法吧!高一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到辛夷塢的作品。對,就是那個部部小說都被拍或即將被拍攝的那個作者。還記得那時候看的她的第一部作品是致青春,裡面很多詞語都把主角鄭微,林靜,陳孝正描述地很形象,情節也頗為動人。比如,我很喜歡鄭微喚陳孝正為阿正這個細小的情節。真正喜歡一個人,幾乎都會親昵地呼喚他一個愛稱。而不是生硬地叫他的名字。裡面那句經典的語句,月光再亮,終究冰涼。月光指的是鄭微和陳孝正第一次獻上彼此的初吻給對方時那一眼的明亮月光,也暗喻了陳孝正不會是鄭微最後一起攜手渡過人生歲月的那個人。怎麼說呢,看完小說之後,我真的是稍微有些被裡面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給影響到。
後來,致青春電影版很快上映了,還記得那時全班在體育課看了這部電影,說真的,全程滿臉尷尬。裡面的電影情節很是昏暗,主人公的衣著打扮也相對有些年代感。再加上電影的敘述過程我實在不能理解,所以導致我看過一遍之後就再也不想看第二遍。一部好的小說我可以翻來覆去看好多次,但是,好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只能說看過就好。接下來,聊聊吳亦凡,劉亦菲主演的青春電影,致青春2之原來你還在這裡。我還記得我是今年7月8號看的那場電影吧!那天,興沖沖跑去電影院看電影,卻被電影院停電的事實給打擊到,無奈只能跑多一次影院,第二天終於看了這場電影。我都不知道我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怎麼看完這場電影的,只是散場的時候覺得心裡很失望。它和原著差別太多了。拋開演員的演技不講,單講電影的劇情,說真的有些蒼白無力吧!為什麼程錚莫名就要給蘇韻錦補數學?為什麼蘇韻錦那麼抵抗程錚對她的好?電影里都沒有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我相信,看過原著的人,能會說出個中來由的吧。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好的電影越來越少(除了國慶檔黑馬電影湄公河行動),越來越多的是小說改拍而成的電影。雖然還是有很多原著粉會為自己喜歡的小說作品買單,可是,如果真的深愛一部小說,是很難接受它被拍成電影的。畢竟,小說里的人物情節都可以由讀者自行想像,如果現實中把它搬上大熒幕,跟原著相差太大了。像我,就不大能接受。
大IP還是能搬上熒幕的,只是,希望編劇導演多多尊重原著如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網劇(最好的我們),把作品拍的更走心些,參考電視劇琅琊榜。而不是單單靠請高人氣高顏值小鮮肉來挑大樑。如果一部電影只有華麗的外表,沒有實在的演技,終究不能算是好的電影。
就我所知,即將開播的小說改編電視劇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還有影版十里桃花。一路繁花相送,如懿傳,孤芳不自賞,那片星空那片海,特工皇妃楚喬傳,錦繡未央,曾許諾,夏至未至,海上牧雲記等等。雖然題主問的是還有哪些小說改編的電影,這些是電視劇,希望對題主有幫助啦!我高三那年,《盜墓筆記》剛好完結。於是抽出時間天天看,再之後看《藏海花》看《沙海》。當網劇出來的時候,我曾經期待過,看過之後連吐槽的心都沒了。微博上有人說過南派三叔已經變成了商人徐磊,不是原話但也差不多。這大概就能解釋一切了吧。最近聽說他想接著寫盜筆三叔的故事,我也就呵呵一笑。至於小四,對不起,我從沒看過他完整的一本書,無從評論。最後說一句,中國的編劇們不想著怎麼寫出一個好的故事,反而滿腦子想著怎麼賺錢。
盜墓筆記本有必要還拍嗎?不用了吧。不要拍了比較好吧。把那些投資人的錢交給國家,搞不好能多建幾個垃圾桶呢。
It"s a P!!!!!
來,我隨便說幾個改編自小說的中國電影。
《霸王別姬》改自李碧華同名小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改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活著》改自余華同名小說。《那山那人那狗》改自同名短篇小說。《1942》改自劉震雲小說《溫故1942》《推拿》改自畢飛宇同名小說《狼圖騰》改自姜戎同名小說《歸來》改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結尾《金陵十三釵》改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讓子彈飛》改自馬識途老先生《夜談十記》中的《盜官記》《烈日灼心》改編自小說《太陽黑子》當然還有很多口碑一般的,比如
《何以笙簫默》《萬物生長》《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最近要上映和拍攝的
《我不是潘金蓮》《悟空傳》。。。其實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劇本才是電影的靈魂所在,編劇和導演實際上都是在對原作進行二次創作,但是現在很多電影人看中的是粉絲效應,是利用原作的知名度來為自己的票房打底,其實導演和編劇未必真的喜歡這個故事,也必然改不出出色的作品。而想馮,張,姜這樣自己就有票房保障的導演,才敢更多的去接觸一些小眾的文學作品,比如馮小剛和劉震雲,張藝謀和嚴歌苓的組合,這些電影最大的優點就是故事本身就很有厚度。當然如婁燁,賈樟柯這樣始終與商業電影劃清界限的電影人更令人敬佩。
我很欣賞馮導關於文學和電影關係的一段評論,他說文學是電影的母體,當電影從市場中汲取資源時,也應該回過頭來反哺文學,兩者是互惠互利的。我大概這樣理解這句話,如果文學死了,電影也必將失去其豐富的一面,我並不想看到它成為純粹娛樂的工具。向來文學作為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取材養料,從文字到影像,隱藏著一條魔幻鑰匙,當中涉及導演編劇對文學的獨特詮釋、專業演員的演繹,還有時代轉變衍生的現代意義等。20世紀中國文學十分幸運地發生、發展在一個現代傳播飛速發展的時代。電影,是現代傳播的一種形式。在過去的近百年的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中有許多的文學作品藉助電影這一現代傳播的形式得以廣泛傳播,經久不衰;電影也從20世紀中國文學的寶庫中汲取了豐富的創作源泉。近百年來,它們互生互長,共同繁榮,結出了累累碩果。所以說這勢必會成為中國的一種大趨勢!而對於我的看法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推薦閱讀:
※為什麼《麥田的守望者》沒有拍成電影?
※韓寒究竟是公民意見領袖還是只是個社會轉型期的憤青投機者?
※如果你醒來發現自己正處於5000米高空,30秒後就要落下,你會怎麼做?
※有哪些【高雅污】的文學或藝術作品?
※如何評價《我當方士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