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點認為明朝受到白銀流入的衝擊,為什麼清朝沒有?
白銀流入是崇禎政權倒台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什麼滿族政權入主中原後,能夠承受白銀流入的衝擊?
這方面情況確實比較複雜,爭議比較大。目前我看到的比較有說服力的探討是岸本美緒《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變動》一書。我印象里岸本的基本觀點是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後期之間,由於中國大陸明清鼎革的戰亂、斷斷續續的海禁、日本貿易政策的變化以及葡萄牙商人的若干變故,東海和南海的貿易本身處於蕭條狀態,結果是白銀輸入中國並不像17世紀初那麼大。代價就是流通的銀太少,進而令17世紀後期出現所謂「康熙蕭條」的狀況。不過具體論述不是這麼幾句話就能涵蓋的,有許多比較細緻的情況。建議找一本來看一下。
因為清朝建立前後正好趕上日本這個全球最大的白銀產地之一鎖國,而日本的銀產量可是曾經佔據全球銀產量三分之一的....
大家可以搜一下一本叫「洪業」的書,是國外的研究東亞中國史的一群作者合著,主要講的就是明清換代時期的歷史。
視角非常國際化,開篇就是將明清換代放入全球大航海時代的經濟周期中研究。他們認為明末清初那段時間恰逢全球性的小冰河時代,大宗奢侈品需求急劇降低,全球貿易處於嚴重的大蕭條時期,中國港口對外貿易銳減,連鎖反應引發了中國的經濟危機,以及之後一系列的天翻地覆。中國一直以來缺乏貴金屬,但本地特色的大宗商品物產豐富,所以對外貿易是中國官方政府提高財政收入,加強中央政府管控能力的重要來源,所謂閉關鎖國,拒絕外貿,其實也是另一種誤讀,對外貿易壟斷和鹽鐵控制都是中央政府最核心的財政手段。明末全球化的金融危機,中央政府失去了這方面的財政來源,也是應對外部軍事壓力和內部天災無力的一個原因之一。
當然,並非是給明朝洗白,明朝覆亡還是內因遠大於外因。這是中國古典時期向近代演進的關鍵節點之一,大航海時代引發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已經打破了原有中國古典時期的生態系統,原有的社會組織形態遭遇很大挑戰,皇權和士紳階層間在和平時期博弈模型發生很大變化,顯然明政府的主導者崇禎和官僚系統兩者沒有找到最優化的博弈策略,最後雙輸,被軍事組織力強大的清政府取代。
關於大航海外貿經濟下明政府皇家與士紳階層的雙輸博弈,可以參看我在鄭和下西洋方面的一個知乎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73842/answer/73348079
根據《銀線》一書的觀點:
銀線 (豆瓣)可以作為參考資料閱讀。鴉片戰爭常被認為是傳統中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書根據時人觀點及更多分析指出,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因拉丁美洲白銀減產而起的危機,比戰爭本身帶來的影響更深。拉丁美洲白銀的驟減幾乎顛覆了清王朝,其稍後的驟增,雖協助清廷平定相當因白銀不足所引發的大規模動亂,但也使得中國的地位相對較不依賴美洲白銀的東亞鄰邦鄰夷。
看過一個說法是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破壞了明代就有的東南亞大三角貿易 阻礙了白銀的湧入
有本書《白銀資本》,可以參考一下。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崇拜的英雄都是失敗的?比如關羽,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
※羅布泊人是土著嗎?如果不是什麼時候遷到羅布泊的?有可能是古樓蘭人後裔嗎?
※古代的打更起什麼作用?
※秦始皇是實力派?還是運氣派?
※三國裡面的各個軍閥實力大概是個什麼水準?有多少兵和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