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版 CDS 和 CLN?
黑貓說的沒錯,作為一個在美國從事信貸衍生品風險管理的礦工,基本贊成。有些人看不懂別人寫的公式,也不願意去學習,張嘴就來數學沒用,張嘴就把自己主觀想當然的東西放上來,別人都把cds的概念講那麼清楚了,還在跟abs混淆,可見根本沒仔細看。平時生活中最怕遇到這種人,我一般都不跟他們講道理,附和幾聲:「是是是,你都對」
中國搞衍生品最怕這樣的人當監管者,什麼都不懂還覺得自己看清了本質!最後一句:無風險套利理論是衍生品定價的核心,無視它還是直接關停吧,畢竟文盲那麼多。本答案已經被收錄。由於時間有限,欲討論所謂「接盤問題」請先仔細閱讀答案中的「接地氣」部分和最後的接盤問題部分。評論中將不再仔細講解細節並且直接指出錯。
更新:(幾個重要問題的補充放在了附錄)
這個問題下面概念不清,邏輯不清,反智,陰謀論,接盤論的答案很多。不少人把CDS當成了跟其有一定關係並且導致08年金融危機的CDO和ABS……(可以說某電影也是挺害人的)其實沒關係,畢竟這個CDS屬於高危衍生工具,大家有恐慌很正常, @Yupeng 咱們這些人的一大職責就是向廣大群眾科普不是?先普及姿勢,然後再討論。不懂可以問,大家都不懂也可以互相學習,先站立場是了解不了情況,解決不了問題的。黑貓拒絕跟拒絕學習的人討論任何問題
原文:
這個問題體好多人邀我,可能是受了一些諸如《大空頭》和一些08年的報道所影響,陰謀論和悲觀態度比較多。雖然黑貓自己也是悲觀態度,但是並不是陰謀論。這種問題的討論門檻說實話是有些高的,所以黑貓先普及姿勢,再談利弊以及為什麼持悲觀態度。接地氣:
首先CDS是什麼東西? 有那麼一個資產,這個資產是未來一系列的現金流,有違約的風險A跟B說:「直到這個資產違約之前我定期付你現金,一旦違約你用固定價格買我的垃圾吧~」(注意:A和B都不需要擁有這個資產,這個過程中沒有資產的所有權流動,沒有人出售和購買了任何「資產」,是A和B以這個資產的現金為標的設計合同,進行了一場現金的交換。請討論問題時不要把改變資產資金池性質的ABS和CDO混談進來,然後大談接盤論。違者黑貓將拒絕與之交流)如果剛好A是資產持有者,則可以當作A跟B買了一個「保險」。出事了B需要理賠
不接地氣:
就這麼一個看上去簡單的東西,他的內涵是極其複雜的。因為它涉及到了兩個極其複雜的概念:計數過程和停時。首先,CDS計算的是這麼一個東西: 我們希望得到一個比率,上文中的A在違約前一直以這個比率給B送錢,我們保證這個比率剛好能使A和B玩兒上零和遊戲:A在一長段時間內給B送的錢剛好是停時發生時A所獲的凈收益。這個遊戲必須是零和的,如果A付出的少於獲得凈收益的期望,那麼B就會拒絕做這筆生意,反之亦然。這個比率叫CDS spread ,國內可能翻譯成「掉期溢差「。
因為要保證雙方正好零和,而現金流的數量和時間都不能確定,這個機制導致了CDS的價格形成會不可避免的複雜化。
然後解釋一些名詞:計數過程是這麼一類隨機過程,他的在一定時間區間內有計數密度(意為這段時間內發生次數的平均值)。但是他的增量(也就是累加)是間斷的,只能是以整數形式的。在CDS中如果我們的h表達的是違約密度的話(h的學名叫hazard rate),那麼我們其實算的是 計數過程從0變成1的時間。 發生計數(這裡就是違約)的那個時刻叫做停時.
具體表述出來,我們有貼現過程 B_t,和資產在t時刻還活著的概率S_t。發生違約是資產只能收回總數的R這麼多(只值R),R我們成為恢復率,B在違約時要以原價向A購買債券 (A可以沒有這個這個債券,他只需要在違約時用超低的價格R來買進這個垃圾),那麼A的凈收益是(1-R) ,這個是A獲得的,也是資產實際損失的我么能成為違約損失(LGD)。 由於在違約前(前),A要一直定期付B總資產一個spread比率的這麼多的現金,上述合同要保持零和就得滿足下面關係:
違約密度h 是在Riemann-Stieltjes積分和 S_t 所謂在時刻違約的違約概率對應的貝葉斯條件:活到前,這兩個關係的共同作用下「混」進公式的,中間過程很複雜,然而我們得到了簡單的CDS報價公式:
CDS_spread = (1-R)h補充:由於在市場上,人們直接看到的是CDS_spread,受供需和人們期望的影響。所以人們其實幹的事情是根據有 spread來校準(calibrate)h,然後再把h帶進模型計算。
悲觀態度:
黑貓的第一個悲觀的原因就是因為上面的技術原因:由於我國長期屬於勞動密集型市場和銷售密集型市場,所以任何產品都逃不過價格戰(報價戰)的最終宿命。連需要精確擬合的期權類產品都被拖成了報價之後再考慮detla對沖獲益的模式。這些模式在別的產品下無傷大雅,只是成本和收益的問題。但是如果CDS推出後也開始這種報價戰,那後果絕對是毀滅性的。由於CDS的價格是高度依賴於違約停時,而國內因為違約事件才剛好展開,h沒有很好的校準手段。因此可以預想人們:胡亂拍一個h然後交易的情形。 然而CDS不比一般期權,期權亂拍波動率上面說了最多是成本問題;而CDS因為聯繫著債市,金額高昂,而且對於購買者的現金流穩定性和出售者在違約時的支付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亂拍h,或者說拍了h之後不遵循價格的形成機制亂給價(這個比亂拍h本身還可怕),造成的後果對於一般企業和銀行就不是成本問題,而是破產問題,和再違約問題(CDS自己違約)。說句難聽的話:玩兒CDS不懂數學都得死
黑貓第二個悲觀的原因是CDS的流動性問題:
討論這個問題要先談論CDS的一個優點:流動性修正。博士和銀監推出CDS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在國內企業取消剛兌,允許違約之後需要一個系統上修正流動性的手段。 CDS在成熟市場里的作用遠超過上面A和B之間的交易這種用法,因為CDS一旦開始大範圍流通或者開始大範圍報價,CDS_spread這個維持大家零和的指標將會反過來修正所有債券的價格。 在國債穩定的情況下,企業債的利率甚至可以採用 rf+CDS_spread這種報價方法。報價上的修正直接作用就是對流動性(現金流)做出修正,把可能的信用風險在報價時就扼殺在合同里,從而達到把負和變零和的目的(消除系統性流動風險,轉而變成大家的報價零和遊戲)。然而,可以想像的是剛剛推出是的流動性會非常差勁,參與者的數量和質量將直接限制CDS對債券價格修正這種功能(如果變成一說到價格戰,那完全就是反向功能了,不能修正反而更加混亂)。同時定價和報價上的混亂可能引發新的流動性問題(A付不起錢了,或者B到時的錢不夠)也是玩兒脫了的反作用。
黑貓的第三個悲觀是因為於監管機構和參與者一直以來的「納什均衡」:
由於過去的市場里,監管者瞎管和參與者亂來的事情屢見不鮮,國內的衍生品發展一直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參與者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但是守舊的監管者不惜開倒車也要越管越嚴;或者反過來監管者有意開放部分市場,但是產品馬上就被各種素質有問題的參與報價戰的投機狗玩兒成垃圾,徹底喪失工具本身功能,最後不得不關閉(國債期貨,股票權證)。雙方在金融市場的改革中保持了多年的「納什均衡」(任何改變對雙方都不會任何好處,兩個囚犯都開口,一個煎餅攤早起搞的大家都早期等等……)。參與者罵監管守舊,開倒車;監管者覺得開放不符合「國情」……這是問題說細了在CDS本身是監管者監管能力和是否有無腦投機者參乎的問題,說廣了個無解的問題,需要多年全社會規則和觀念上的進步(或者等著未來瞎搞的和守舊雙雙死光)。領導和監管不在覺得衍生品是洪水猛獸了,市場參與者也知道這些工具是不能用來「炒」和賺錢的(對於CDS,懼怕有總有傻逼幻想學John Paulson之流玩兒「方向性投資」,俗稱裸空;Paulson自己就要因為這個巨虧過,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Paulson的能力……),合理利用,這個真的是(死)幾代人才能解決的事。
黑貓第四個悲觀的原因是個「國情」的原因:
CDS的推出可以認為是和房地產問題有直接關係的。博士知道房地產不能一直高漲損害實體。但是即使緩慢下跌,導致的地方債資金鏈的脆弱,和銀行貸款掛鉤資產這兩個有系統性危害的東西必須有工具來釋緩。 房價已經變成社會問題了,但是猛砍對地方債和銀行的傷害絕對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這個鍋是過去埋下的,現在必須要來解決。CDS如果跑好了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手段。銀行和地方政府互相零和是最好的結局,這樣破壞力才不會被傳出系統外(同時避免了房事崩塌銀行的貸款危機,和地方債崩塌之後的地方財政危機,消除了負外部性)。但是基於上面的123原因,黑貓擔心,一旦執行不力玩兒脫,CDS自己將會帶來負外部性,火上澆油。房地產問題沒解決,反而出了新的流動性危機。
其實吐個槽,說到底,這個問題從根源上破掉的辦法也挺奇葩的:參與者和監管者都遵守規則,並且全「補數學」去。然而這個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同時也是最不現實的……參與者只想盈利,監管者只想穩定,互相各不做出改變。這種環境不可能指望規則完善,更別說讓大家去「補數學「了。不過往好處看,咱們國內也該出點東西消化消化原來學出來不被需要的礦工們了,畢竟礦工們可以幫著銀行和地方「補數學」嘛~。推出工具-&>消化人才-&>產業升級 這條路走好了也是蠻符合博士的十年景願的。雖然悲觀,但是也祝願他們不要玩兒脫。
最後私貨:國內銀行多招點礦工唄~不然咱全被逼到國外去也是很痛苦的好不好~或者說,咱們Q系要抬頭?
附錄:
1.關於違約密度(hazard rate)的數學補充@Yuan S@mazel ace 提到的問題我寫出泊松過程假設下,並稍微提一下在非泊松的WWR問題里違約密度能複雜成什麼樣子:首先我們知道,泊松過程假設違約密度是不變的,而違約密度作為單位時間平均違約數可以作為以「在任何微小時間段」作為條件的單位時間違約率。這話很拗口,但是寫成公式就不拗口了:
設在t時間點違約的概率為 , 在一個小時間區間後的時間點違約的概率為。則在delta時間內違約的概率是:。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在t 到 t+delta 區間違約的前提就是你得活到t,所以時間為變數的違約概率帶著天然的貝葉斯公式。
然後我們計算違約時的損失,其實我們在求的是:整個債券每一個微小區間貼現違約損失。翻譯成數學就是:
這個求和其實不看出微分量就是是上面的 1-Pt就是存活率 S_t。所以 dt可以爽快的提出來: 這裡不用了,因為他之後的項可以視為0生存率。上面假設的泊松過程是個很完美的無記憶性過程(任何時候h都一樣),那麼我們看看在現實中,這個h在不完美的情況下能妖孽成什麼樣子:
信用風險里有一種很危險的風險,違約會「傳染」 (@沉喧 提到的傳導性),一個人違約大家跟容易違約。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因為在大機構互相交易的情況下,「三角債」非常用容易發生,一起違約事件會導致連鎖的交易對手違約從而引發「傳染」。假設我們假定一個h的函數h_t,那麼不難想像,生存率部分我們得算出(1-h)的連乘:
上面這個的意思是活到時間S,需要先活過t_1 ,對應存活(1-h_1),再活過t_2 ,對應存活(1-h_2)………………對應的「區間違約率」是每一個時刻的存活率乘以那一刻的 h_t。 上面這個過程是很可能沒有解析解的,我其實把h的MC法給複述了一遍( @Xenophen Li 所提簡單模型以外的複雜模型)。 最後試想一下,萬一這個h機制本身就是隨機的呢?(stochastic hazard rate model)上面的例子的複雜性說明,光CDS的價格形成機制就已經能複雜到什麼地步。不過這個不是我們的CDS現在該關心的問題。
2.關於違約估測問題的補充:
很多朋友認為但存定價上的錯誤不會對CDS的交易有太大影響,其實有沒有影響要回答@吉利吉利提出的違約率估測問題。
和一般衍生品不同,信用衍生品的「定價」本身就要包含來兩個部分:
1.價格的形成的機制2.違約率本身的估算第二個部分的缺失也會導致定價測錯誤,而且比第一種有過之而不無極。公允轉移矩陣的缺少對信用風險的管控本身就是致命傷。如果兩者都有缺陷轉而把CDS變成傳統的競價或者做市模式,那後果絕對是災難性的。一般來說違約率的模型有兩種,一種就是上面補充1里的hazard rate model 也叫 intensity model。我們傾向於用市場上已有的工具來嘗試「複製」出一個價隔離隱含的違約率或者違約率模型。這樣的做法在國外多工具高流動的市場是十分好用的,但是文中也說了,國內在此之前既沒有太多違約數據,又沒有很多流動工具,我們基本是不能複製「違約」這個模型的。所以我們只能轉而另一類模型
另一類模型叫做structural model。其核心思想是根據對公司的財務分析,模擬未來資產和負債的情況,然後觀察公司在何種情形下資不抵債的(也就是狹義的違約)。 一些成熟的structrual模型比如KMV也是需要市場數據做「違約距離」也就是資產在給定分布下代表存活的分位數,然而還是有一些基礎的structural model 比如最原始的Merton"s model 是可以假定資產分布的。 所以黑貓估計在國內CDS剛推出的初期,對違約轉移矩陣的估測,可能需要做以下兩種符合以上「國情」的方案( @陳斯 你應該會同意我的):
1.對發債企業的歷年的資產進行研究,盡量配出一個合理的資產過程(需要高超的對模型和參數的理解)
2.對發債企業的債務結構進行分析,盡量給出一個公允的能衡量未來一段時間的企業負債(需要專業公允的評級機構,財務和會計介入,同時結果要公開)在初期數據和流動性雙缺失的情況下,含參數的structurtal可以說是無可奈何但是也確實有效的手段之一,也算是對特殊國情採取的對策。
3.大家最關心的所謂「接盤」問題
答案寫出之後,評論區關於接盤與否的討論已然爆炸了。應該說對「接盤」的擔心是合情合理的,因為過高的房價始終是不能持續的,而房價崩潰所造成地方債違約危機和銀行的貸款違約對銀行造成的損害對全民都是傷害。所以一般邏輯想來,總得有人來「承受」這個損失。 不得不說某個電影實在是太害人。但是,對於CDS,我個人是十分反對接盤崩盤論的。CDS這個「護舒寶」在這個情況下的成分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可能存在的外流風險,但不會是流向誰誰接盤的問題。我的觀點是:CDS弄好了是能緩解危機的,只是他本身是個高危工具,容易搞出新的危險,所以持悲觀態度。
反對接盤論最核心的原因就是CDS和打包類工具形成機制有著本質的區別:複製和風險溢價(也就是零和和接盤的區別)
對於大家最懼怕的資產打包工具CDO和ABS,他們的形成是遵循這個這麼一個機制:資產的賣方把資產按照風險(波動率)分成多個分支(tranche),然後每個風險級別的資產都賦予風險溢價(risk premium)。風險最高的垃圾級(大家說的次貸)給予最高的收益(因為溢價最高)。這種分配方式不是「零和」的,因為資產的屬性會發生改變,收益是根據類似夏普比率的原理分配的而沒有考慮你會損失多少。這個才是大家說的接盤!
而CDS是個根據資產違約狀況設計的,嘗試用多起現金流「複製」損失實現零和現金流交換。反覆強調零和的原因是,雙方在交易之前就開始博弈違約狀況和現金流的走向了,如果這個交易不零和或者說兩方有一方獲益一方虧損,這個交易一開始就不會進行。應該說交易的目的就是照著零收益去的,對方損失的全部的期望等於你所支付的
所以邏輯是 樓市崩-&>對應債務違約-&>上文的B大出血 ,而不是反過來CDS會導致樓市崩。而大出血的的「血」就是買方A在前一筆一筆交給B的,再次強調 「零和」。所以對於CDS,擔心接盤其實在擔心的事情是這個:外流且不零和那麼就模擬一下外流和外流過程中的途徑吧,不同於一般資產,這個「接盤」是雙向的:對於A(多方),可能的流出途徑是交給國資保險賣出「金融債券險」,然後群眾購買,定期較保費,違約時獲賠。 此時群眾的屁股跟「拋盤方」坐在了一起,其「不零和」風險在於:1.明明是違約事件但是強行判定不是然後繼續交保費; 2.對面交不起賠償金了。對於B(空方),可能流出的途徑是交給銀行然後估計違約損失,將整個損失作為所需資金,然後做成「逆貸款」賣給群眾——即,購買者購買之後,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定期返還本現(就像一般還貸款一樣,只不過這次銀行還你)。此時群眾的屁股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接盤方」,風險也是顯然的,而且跟A方的風險一一對應:1.明明沒有違約卻認定違約過早發生違約現金金流斷檔 2.對面給不起保費了。
可以看出來,上面兩個特別是就賣方而言,是不太好「打包」的(條款受限)。對於上面各自對應的兩個問題,解決的原則的是:維持公允的」零和「(買賣雙方都認為的)
解決1需要監管統一規定違約標準並且嚴格執行 @張辰LMY ,解決2需要監管對賣方處理初期流入流出的途徑,同時嚴格執行。現在大家普遍擔心的問題是,AB方的現在的期望是明顯失衡的。畢竟CDS能做到有限,僅僅是一些大機構之間互相零和,防止一些局部的風險。很可能因為失衡,沒有機構能充當B,或者充當B需要收取高昂的spread,這個是有寧可不交易也比強行交易來的好。
到這裡黑貓所希望的跟群眾是一樣:
本來就交易不起來的情況下不要強行交易,破壞寶貴的零和;監管要完善規則,不要出現一些因為規則漏洞而「接盤」冤大頭。
一切所謂金融創新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中介賺錢
兩個基本點是加槓桿,繞監管
個人的一些看法。中國CDS,新興市場的衍生品迷局 - Jiang的金融窩 - 知乎專欄想要學習更多小白財經的知識,請猛擊:飛笛智投
以前的場子里有撲克,麻將,牌九,老虎機。
老闆一看玩紙牌的一直只玩鬥地主和三打一,一拍屁股引進了21點和梭哈這兩種玩法。
2016年9月23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公告顯示,中國版CDS相關業務規則正式發布。而CDS的推出,則被業界普遍認為是中國的債券市場的一次重大創新。
甚至還有小夥伴問CDS是「成都市」還是「常德市」、是不是「純屌絲」?面對這些問題,二發表示其實你們都想錯啦。這個CDS是個金融相關的概念,並且是個在國外經常出現的概念。
還不知道?當年引發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角,可就是這個大名鼎鼎的CDS。
如果你還不知道CDS是什麼?那就聽二發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CDS吧。
CDS的全稱是credit default swap,一般中文翻譯成「信用違約互換」,是國外債券市場中最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之一。
簡單來說就是兩方達成協議,一方支付金額來獲得信用保護,另一方則在獲得金額的同時承擔一定的信用風險。雙方的專業術語分別為「信用保護購買方」和「信用保護出售方」。
具體到CDS,舉個例子,A借錢給了B,約定了年利息多少,三年還清,這裡面就有個風險,就是B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跑路不還錢。這時候出現了一個第三人C,A跟C簽了個合約,並支付一定費用給C,到時候如果B跑了,剩下沒還的錢由C繼續還。這個合約,就是CDS。
而他跟保險的對比,不妨看一下下圖:
從圖可知,就相當於雙方交易的內容從保險換成了信用風險保護、而身體狀況換成了是不是信用違約(借款人是否還錢)。
所以信用違約互換的本質,其實就是信用出售方向信用保護買方提供信用風險保護的金融合約,在國外,這交易雙方一般為銀行、企業等等。
而中國版CDS雖然還沒有明確的准入門檻標準,不過根據交易商協會公告,參與者包括金融機構、合格信用增進機構、非法人產品、其他非金融機構等。
其中這些參與者應向交易商協會備案來成為核心交易商或一般交易商。核心交易上和一般交易商的區別主要在於獲得的交易許可權不同,可以理解為交易商協會的VIP客戶和普通客戶。
CDS這個標準一出,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中國信用違約事件頻發,市場非常需要風險分散工具,而CDS則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空缺,起到了一個對沖信用風險的作用。除此之外,CDS的推出還有一些好處:首先
就是標準化之後,交易高效並且成本低,便於進行大規模的交易。因此,CDS十分受信用市場參與者的青睞,市場接受度高。
其次
因為CDS自身流動性強,對整個信用衍生品市場的流動性有促進作用。
再次
CDS的標的定價透明。信用違約互換的標的定價是每天免費提供的,方便查閱。投資者可以便捷清晰地了解到價格,一個東西定價越透明,越利於大家公平地進行交易。
隨著金融市場的日漸發達,存在很大的違約風險,之前缺乏這麼一個能夠對沖信用違約的衍生產品。而CDS的推出,很可能是能讓投資者安心的一劑強心劑。
歡迎關注熊貓鎮公眾號:ToooRich
CDS的本身目的確實就是抬頭所說的"風險緩釋"
CDS就是人類的一個工具,人沒用好工具然後砸了自己的腳,反而去怪工具,這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2008年次貸危機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政府和金融企業自身缺乏監管,以至於人性的貪婪吹大了風險泡沫而不自知,《大空頭》裡面明顯已經批判到了政府監管部門失職,以及人性自私和貪婪,並沒有把罪責全部怪罪到CDS上,能從《大空頭》里解讀出來說CDS導致次貸危機的人,一不懂經濟學,二沒看懂電影。
CDS不是雙刃劍,而是單刃劍,雙刃劍的意思是即使你揮舞的好也會有自我傷害,而單刃劍則是不好好揮舞照樣會傷到自己,只要好好揮舞則會變成有利工具。CDS如果有足夠的政府監管,監管部門不玩忽職守(大空頭裡的金融監管部門官員天天想著跳槽去大金融公司),政府和金融部門對民間違約情況有足夠警惕,次貸危機是完全可以提前發現並採取措施預防崩盤的。
土共玩CDS和老美玩CDS會有一個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土共是大政府,政府和金融機構監管許可權和能力要比老美的小政府要強。再加上老美的前車之鑒,土共玩CDS必然會對裡面的崩盤跡象強力出手,像08年之前的美國那樣全民對違約率飆升不關心不了解不研究的情況在土共這裡出現的可能性遠遠小於老美。再加上那麼多境外反華媒體時刻的唱衰(手動斜眼),中國一旦真有了崩盤前兆,人家VOA們絕對早就發現了並大唱中國崩潰論了。中國就是想放鬆一下精神都是不可能的呀。持謹慎態度,或者說不看好其前景。
首先,這次NAFMII發布了四個工具CDS/CLN/CRMW/CRMA,其中CRMW和CRMA應該是以前就已經公布的,標的是債務(如債券),新增的兩項工具CDS和CLN標的是參考實體(如企業本身)。NAFMII沒有同步更新配套的衍生品定義文件,目前適用於老版CRMW和CRMA的定義文件還是2012年的;同時,由於目前國內企業破產法律規則方面還有一些問題,屆時如何判斷CDS和CLN條款中的信用事件也是值得商榷的,法律基礎有待完善。
其次,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風險轉移。根據一般經驗,國外CDS(或相關信用衍生品)的最大購買者是銀行,最大發行者/創設者是保險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這也就說明CDS在國外發揮了將信用風險轉嫁給銀行體系外的功能。但在目前的NAFMII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規則中,CDS創設者是「符合條件的核心交易商」,按老版本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披露的核心交易商來看,為26家銀行。如果名單不做調整,這個業務只會增加銀行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水平,隨之而來的監管指標的趨緊和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增加,銀行是否有動力會開展這項業務?
最後,如黑貓Q形態所言,在一定假設條件下,CDS spread(即CDS購買方支付的現金流)的定價可以簡化為LGD×PD, LGD為違約損失率、PD是違約概率。然而以目前國內信用市場的數據基礎來看,PD的估計是及其困難的。實際業務中,金融機構會往往根據市場CDS spread的價格來反推PD,但是如果流動性不足,這實際上也是難以執行的,可能最終又會和以前的老版CRMW和CRMA走到同一下場。從實踐經驗上看,目前SAC(證券業協會)推行的場外衍生品業務也存在相關問題,市場主要需求的是以滬深300、中證500為標的的場外期權,但目前場內交易的只有50ETF期權,也就是說對前者的定價只能使用歷史或經驗估計的volatility,無法使用完整的vol surface,那麼很多情況下定價往往又變成了同行競價從而搶奪客戶(尤其是深度OTM的期權),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業務本質。
同意一個觀點:市場的走勢不是由交易工具決定的,而是由買賣雙方的實力和決策決定的。更進一步說,CDS給市場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未來房價走勢預期反饋的機制。比如一個投資者覺得1-2年之內中國二線城市繼續漲,2到5年之間不確定,5年之後下跌預期較大。之前進行實體投資會擔心現在買房的話2-3年之後房價跌賣不出去,但是出於眼前利益驅使還是投機的買房了。有了CDS就可以賣出3年的CDS買10年的CDS。因為投資者對3年內的不確定性,本來打算買500萬的房,現在賣250萬的CDS equivalence,就算跌了我只虧了原來的一半。 正因為中國缺乏歷史數據傳統量化定價的方式不是非常奏效 ,所以由供需關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於未來房價走勢的預期,如果CDS spread在3-5年非常大,原本想現在買房3年後賣房的投資者會猶豫,擔心那時候大家一起賣方樓價暴跌,從而減少這部分投資者的數量。CDS價格提供的未來不同時段信息會修正此時投資者的決策,從單純的「今年房價會漲嗎」 細緻道到」 xx年哪個季度 房價的違約率是多少多少」 給投資者提供的信息量多了不只一個維度, 從而理論上減少了非理性的投資。有了這個回饋機制,市場會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局部平衡,讓下跌的預期逐漸釋放,而不是從指數型上漲驟然變成一瀉千里。當然CDS的能否良好運作依賴監管方和相關法律的完善,以及在房價高泡沫時期大量投機CDS帶來的系統風險。 不過據我的猜測,政府絕對不會允許大量惡意做空樓市發生的。
國產CDS與背鍋俠neo anderson · 34 分鐘前9月23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信用聯結票據業務指引》、《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指引》、《信用風險緩釋憑證業務指引》、《信用風險緩釋合約業務指引》、《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規則》的公告,自發布之日起實行。
許多人立即聯想到電影《大空頭》之中,華爾街的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預測美國房地產市場即將崩潰,並通過創造一個信用違約互換的貸款違約保險市場,從中獲利。最終,房地產市場崩潰,幾位鬼才獲得了巨額回報。
想到美國次貸危機的殘酷解決許多人立即警惕起來——他們擔心,這種工具會可以刺破金融泡沫,導致金融危機,是一種做空的利器。
不過,如果我們認為做空工具是可以推動市場下跌,加深市場波動幅度的工具的話,那麼,這些擔心者顯然並沒有弄清做空工具與從市場下跌過程中獲得工具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從市場下跌過程中獲利的工具包括做空工具,但是並不是每一種在市場下跌過程中獲利的工具都能用於做空。
一種工具能否做空,關鍵看是否能產生替代效應。比如,當市場上鋼材過剩供大於求的時候,做空者大量賣出鋼材期貨,使本來就處於優勢地位的買方在購買鋼材之外,又多了一種選擇——購買鋼材期貨。於是,鋼材市場短期供求進一步失衡,價格進一步下跌,直到一部分鋼材生產廠家虧損減產,或者一部分原先因為成本原因不使用鋼材的客戶開始使用鋼材或者增加鋼材使用量,雙方達到平衡為止。一般情況下,是廠家減產和客戶增加使用,兩者皆有。
在這個過程之中,鋼材價格劇烈下跌,賣空鋼材的投機者顯然獲利。
換一種方式,如果鋼材廠家預期到鋼材價格下跌,與某些金融機構簽訂合同,一旦鋼材價格下跌,就由這些金融機構補償鋼材廠家若干資金,那麼一旦鋼材價格下跌,鋼材生產廠家就可以從金融機構獲得相應的補償。鋼材用戶購買這種合同,或者賣出這種合同,都不能替代真實的鋼材交易。所以,這種合同,不能憑空創造出賣家,未必會破壞鋼材市場供求平衡,加劇鋼材價格下跌。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鋼材價格下跌,鋼材生產廠家可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補償,購買這種保險的投機者也可以獲利。
此外,也不排除鋼鐵上產廠家買入鋼鐵價格保險以後,以低價大量傾銷鋼鐵庫存。這時,雖然鋼鐵價格會暴跌,但是暴跌的過程的主要原因顯然鋼鐵公司傾銷去庫存,而不是金融機構推出價格保險的。
事實上,如果我們看過《大空頭》的話,也會知道當時幾位鬼才雖然看準了市場方向,但是並不推動能市場下跌,因為與美國房地產市場相關的債券遲遲不下跌,他們一度幾乎爆倉。其中一位基金經理邁克爾·布瑞(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持有大量CDS,因為每月都要支付巨額保險金,他的客戶坐不住了,提出撤資。面對來自客戶的壓力,他和客戶吵翻,客戶威脅要訴諸法律程序。另一位基金經理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持有的大量空倉,但是幾乎被上司強制賣出。不僅如此,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崩潰的時候,持有大量與房地產有關的債券的金融機構還使債券價格堅挺了很長時間,幾乎把幾位鬼才逼上絕境。
看過美版CDS的作用和效果就會知道,那些認為國產版的CDS能刺破金融泡沫的朋友,未免太高估CDS的威力了。
那麼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推出CDS呢?
這還要從金融危機的原理說起。
市場經濟中,金融危機之前的資金和債務的流轉,類似擊鼓傳花。
一部分人接過債務,解放另一部分人。
比如,地方融資平台以土地為抵押貸款開發土地,地方融資平台背上債務,資金用於徵地拆遷、土地整理等土地一級市場開發。土地掛牌之後,開發商貸款獲得土地,背上債務。於是,地方融資平台獲得資金,從本次土地開發過程中獲得解脫,並獲得相應利潤。樓盤開發出來以後,房奴貸款購買樓盤,背上債務。於是,開發商獲得資金,從開發建房過程中獲得解脫,並獲得相應利潤。
可以看到,隨著經濟循環不斷運轉,前面的環節獲得利潤,後面的環節背負債務,隨著利潤的不斷增加,債務規模也必然會不斷擴大。
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時期,這樣的「利潤—債務」的擊鼓傳花,問題不大。一旦經濟規模擴張停下來,鼓聲終止,就必然有人背上沉重的債務,無法償還——除非積累利潤的環節消費掉積累的所有財富,使負債者有能力償還債務。不過,在以積累財富為經濟運轉最終目標的市場經濟中,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鼓聲停下的時候,那些負債的環節如果不想破產,就只能不斷借新還舊。
比如,房地產市場火爆,導致對鋼材的需求量增加,鋼鐵企業增加僱傭了工人,擴張了產能。然而,當產能實現的時候,房地產市場有大量的積壓,正在忙著去庫存,對鋼鐵的需求量下降。這時鋼鐵企業的產品就可能價格下跌,沒有銷路。這種情況下,為了償還前期擴張產能期間背負的貸款,為了維持企業的基本運轉,鋼鐵企業只能申請更多的貸款。當銀行不再給予鋼鐵企業貸款的時候,鋼鐵企業就只能向社會融資,主要是以高於貸款的利率向社會(主要是銀行)發行債券。
無論是提供貸款還是購買企業債券,銀行都獲得利潤,同時承擔連帶風險。一旦企業不能償還貸款,不能償還債券,那麼銀行就會出現大面積的壞賬。
債務不僅僅包括企業債,還包括個人抵押貸款。前面提到的房奴,一旦不能償還債務,銀行也將面臨大量的壞賬。從邏輯上不難推導出,由於利潤的存在,絕大多數房奴都是工薪階層,他們的總收入必然小於需要他們支付的總商品。在房價暴漲的時代,除非貨幣迅速貶值(發生高速通脹甚至惡性通脹),否則房奴的大面積違約,只是時間的問題。
總整個社會來看,貨幣總量與債務總量的擴張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利潤,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債務,兩者都越滾越大,越積越多。利潤越來越多,經濟循環中的貨幣總量就越來越多,越容易出現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債務越來越多,負債者被債務壓垮的幾率便越來越大,越容易出現債務危機。
雪球不停,遲早出現惡性通脹。雪球停下來,必然出現債務危機。一旦出現債務危機,銀行就難以逃脫。為了避免惡性通貨膨脹,雪球遲早會停。
理論上,一旦滾雪球停下來,政府可以通過印鈔解放銀行。比如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啟動印鈔機購買銀行不良資產。
但是,對銀行來說,壞賬規模越小越好;對政府來說,印鈔規模越小越好。這就需要甩鍋,找到背鍋俠。
為了減少壞賬,銀行一般會把自己持有的潛在不良資產,包括難以償還的貸款和債券,買出去。比如,最近兩三年,銀行許多銀行把表內業務變成表外,把潛在的不良資產包裝成債券,推向社會。
再比如,銀行把住房抵押貸款打包以後,賣給社會。這種債券,學名RMBS(住房貸款抵押證券)。
把利潤留下,把風險扔出去,這是金融的奧義。為了不讓自己手中賣不掉的不良債權成為一個大窟窿, 也為了讓自己手中還沒有賣出去的潛在不良債權更好賣,就需要一種工具,讓這些債權成為不良債權的時候獲得必要的補償。
在不良貸款可以包裝成債券,這些債券必然還不上,那時怎麼辦呢?所以,債市不斷爆發問題的今天,出現一種轉移風險,讓別人背鍋的工具,刻不容緩!
這種工具,就是國產的CDS。有了CDS,就可以有望在不拖累銀行的情況下,停止滾雪球的過程——一旦企業和房奴無力償還貸款,銀行就可以從CDS的賣家那裡獲得補償,減少壞賬損失。
這就是此時此刻,推出CDS的真實原因。
那麼,誰會在此時此刻,出售CDS呢?
首先是持有垃圾債券,希望拋售垃圾債券的機構。比如,政府賣出CDS為滯銷的地方融資平台或者支柱行業的債券保險,讓這些債券有銷路。
其次是希望通過購買CDS,在短期內獲得收益的公共資金管理者。不出意外的話,大量民間資金,會通過私募投資、理財、互聯網金融等渠道輾轉購買短期內無本萬利的CDS。許多人可能會問,長期怎麼辦?一旦發生金融危機,這些金融機構就要面臨支付巨額保險金的壓力。實際上,誰考慮長期?這些賣出CDS的金融機構的算盤是,能把自己賣出CDS轉手給其他金融機構,就轉手。不能轉手,就死撐。死撐不下去,就跑路。最終,那些參與私募投資、購買理財、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投資者將承擔損失。
再次,是那些賭金融危機會遲一點到來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的管理者的思路與前者類似——拿到眼前的紅利再說,在危機前把風險轉嫁出去,不行就申請破產、政府財政援助或者跑路。
CDS能否消除金融風險呢?顯然不會。
只要存在越級越高的利潤和越積越高的風險,就必然存在越級越高的金融風險。
那些貪圖短期利潤,賣出CDS的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的時刻要支付大量的保費,很容易被拉下水。
不僅如此,CDS會加劇金融企業的整體道德風險。金融機構有恃無恐,更容易給予沒有償還能力的企業或個人貸款或者幫助其發行債務——比如在房價飛漲時期給予房奴貸款,然後把這些貸款打包賣給其他社會成員。這就如同某些人買了裝有安全氣囊的汽車以後,開車更猛一樣。
那麼在債市危機箭在弦上,金融大廈搖搖欲墜的時候,CDS的購買者能在金融危機中獲得收益——這是否意味著對中小投資者來說,購買CDS可以發一筆橫財,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呢?
未必如此。
首先,對中小投資者來說,且不說前面提到的《大空頭》中那幾位購買美版CDS的華爾街鬼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幾乎被逼爆倉的風險,也需要知道各種金融投機都是有門檻的。國產版的CDS的門檻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消息。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擁有不同資產的人,在金融市場中的許可權是不同的。比如,使用美版CDS,需要擁有ISDA。
不僅如此,這些鬼才即使熬過了黎明前的黑暗,迎來了金融市場崩潰,在崩潰中能否拿到自己的戰利品,落袋為安,笑在最後,也是未知數——賣出CDS的機構一旦破產,CDS的持有者就無法獲得自己的戰利品。
在債務與債權環環相扣的金融大廈崩潰的過程中,誰都知道必然有一大部分債務將被作廢,與之對應的債權將化為烏有,但是誰也不知道那部分金融系統最終是安全的。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對手能否倖免,是否會破產,能否支付按照合同約定的保險金。如果自己沒有及時落袋為安,那麼對手一旦破產,合同約定的保險金,經過最終清算過程,能獲得多少,就不好說了。所以,對中小投資者來說,CDS不是他們能玩得轉的工具。
5萬億美元的財富與債務一起湮滅,包括養老金、不動產、存款、債券……800萬美國人失業,600萬人無家可歸。這只是美國的情況。
相比之下,市場經濟中,金融為王,永遠有資格笑在最後。
隨便寫一點 反正小透明.先來說一說什麼是CDS.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保險,和車險,人壽保險是一碼事.車險:車出事了, 得到賠償人壽保險:人出事了,得到賠償.CDS:房地產出事了(價格下滑),得到賠償.但是CDS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導致他從一個保險成為了一個投資(投機)工具.車險和人壽保險購買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是你對車和人有決定權.換句話來說就是車是你的或者人和你有關.我們再來看CDS. 你必須有房才能買CDS嗎? 如果是,那就是一種保險, 不危險.如果不是,哼哼,請參考08年金融危機.就比如說, 我可以給你的車或者你的人買保險,然後你出事了我就可以得到賠償.這是什麼鬼?(手動黑人問號臉)...回到問題上來,我們該怎麼看待.保險必須有保險公司提供.CDS也必須有買方和賣方.因此就看各個保險公司有沒有從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願意做這個服務咯.想到在更.現在知乎的金融從業人員是不是都不怎麼答題了,諾大一個問題下面好多外行猜來猜去。
該答的還是要答起來,別那麼消極。簡單說個常識:
市場走勢從來不是由交易工具決定的,而是由買賣雙方的實力和決策決定的。這個常識應該這樣理解:
如果房產投資人覺得房價要跌,不管有沒有CDS,他都不會買,買了也會賣,房價早就跌了。如果銀行覺得房價要跌,不管有沒有CDS,銀行都會壓縮貸款,減少資金投入,房價早就跌了。如果股市投資人覺得房價要跌,不管有沒有CDS,他們都會賣出房產股,房產股早就跌了(當然實際上確實也跌了不少)。所以CDS出來後,並沒有新增買賣雙方,也沒有改變買賣方的意向,只是在雙方之間多架了一座橋。
如果以前賣方找不到合適的買方,或者買方找不到合適的賣方,現在通過cds可以達成交易。但是如果賣方本來不想賣,或者買方不想買,cds這座橋上無人同行,也沒啥影響。至於實際上會不會有人通行,肯定有,但從目前的市場看來也不會太多。協會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做了這麼些年,有多少機構用?順便說兩個其他觀點,可能會有爭議,但我認為是對的:
金融產品創設是個中性技術事件,在大方向上不偏向市場任何一方,頂多補補缺。原則上衍生品是用來反饋市場信息,提高信息時效和靈敏度的,而不是改變基礎資產價格的。從各種角度看,cds都是一個有趣的金融產品,但不會改變市場大勢。什麼金融危機,什麼房價下跌,外行想像力也太豐富了。中國推 CDS 意味著中國的次貸危機即將到來嗎?
簡短版答案是:NO。
如果你既沒聽說過 CDS,也不關心中國房市,那就安安心心做一個吃瓜群眾歡度周末啦,不用繼續看了。
我也不打算長篇大論,主要是今天好幾個朋友都問起 CDS 相關的事,有關心這是不是政府在為房貸泡沫的破滅做準備,也有關心怎麼參與進去靠這個做投資。我發現他們大多是看了一些危言聳聽的半吊子科普,要不是看了諸如「大空頭」這樣的電影,幻想自己也能和整個市場對賭來獲取巨額財富。
還是先簡單說一下什麼是 CDS。
其實這個東西一點也不高深,就像我之前在「存在即合理」到底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樣,金融領域也發明了許多專業黑話,就像哲學黑話一樣,乍一聽讓人云里霧裡的,但其實本質上都是不難理解的東西。
簡單來說,CDS 就是一種保險。以美國的次貸危機來舉例,CDS 其實是對房貸相關的證券資產的保險,也就是說,這些債券一旦違約,你如果手頭上持有 CDS 這種保險,你就可以獲得賠償。當然保險是有代價的,每一年你都要上交小額的保險費。
本質上和你買車險、人身意外險都是一樣的,你每年給保險公司交費,如果一旦發生了撞車這樣的事情,你就可以拿到賠償。唯一不同的一點是,CDS 不要求你持有標的資產,也就是說,哪怕你自己沒有車,你一樣可以為別人的車上保險。CDS 也是一樣的道理,哪怕你手頭自己不持有任何債券,你還是可以買入 CDS 說,我就是要給這些債券買保險。
有許多文章談了 CDS 的起源,我這裡不加贅述了,簡單來說,是當年 JP 摩根一方面希望給埃克森石油發放貸款(只有很低的利息收益),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影響自己的資金使用效率(每 100 美元貸款需要銀行保留 8% 的準備金),於是創造了 CDS 這樣的一個交易結構,使得既給埃克森石油發放了貸款,又由於 JP 摩根通過 CDS 這樣的交易安排,將貸款違約的風險轉移給了歐洲發展與重建銀行,從而規避了準備金的監管制度。相當於歐洲發展與重建銀行每年收取 JP 摩根的保險費,如果一旦違約,JP 摩根相當於買了保險,可以收到歐洲發展與重建銀行的賠償。
其實很多金融創新、金融衍生品最初誕生的時候,遠沒有媒體描述得那麼邪惡,很多公眾都彷彿以為是華爾街有一間間小黑屋,那裡面一個個西裝筆挺的人設計出一套套複雜的金融產品去騙錢。其實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規避監管的問題,因為監管只能一視同仁,官方不能開這個特殊的口子,但我們都知道死的規矩有時候真的不合理,你只能這樣繞過去。埃克森石油因為原油泄露,面臨天價的罰款,股價也是一路下跌,但在那個時間點上,市場對於埃克森石油的價值判斷明顯是不理性的,評級公司也不可能給出好看的評級,但從長期來看,埃克森這樣 too big to fail 的公司,一定是回歸到基準線上來的,這就是典型的「規則是死的,金融衍生品是活的」案例。
當然,後續 CDS 被拿去做空投機,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但大可不避對 CDS 談而色變,它只是離炸彈最近的那一點小火苗,但炸彈本身並不是它。
宏觀經濟的長期問題很難一言兩語說清楚,但短期內爆發的金融危機,無出例外,一定是流通性問題造成的市場信心災難。形式可以千變萬化,導火線可以千變萬化,但不變的實質,永遠都是市場的流動性枯竭,導致市場信心崩塌,從而最後形成短時間內的雪崩。
這裡不得不扯開說一下房市的問題,近來隨著房價的瘋漲,很多媒體都在渲染房市泡沫,甚至暗示中國的次貸危機也即將到來。你說這裡有沒有泡沫和貨幣問題,肯定有,但要說次貸危機,那還真的是差得遠了。
究其本質,中國沒有次貸危機的爆發土壤。前面說了,金融危機一定是流動性有問題,而中美的金融乃至經濟體系是構建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的,我們一直說美國的證券化程度很高,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簡單點理解,就是說市場上的標準化資產的流通很快。凡是可以被定價的東西,都通過證券化以標準的形式可以參與交易,而凡是可以獲取未來現金流的資產,都通過證券的流動不停地貼現出來。本質上就是把整個市場對於未來的信心和預期,貼現到今天。在實際的金融市場中,這樣的證券化流通是高速而且複雜的,各種資產的打包形式、交易結構使得即使對於專業人員和機構來說,都很難估算實際的體量。但問題在於,一旦這種對於未來的預期破滅,一旦現金流斷裂,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不僅僅停下了,而且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速度地傳導開來。
我可以描述一個很形象的畫面,證券化就像是一圈人在玩傳炸彈的遊戲,隨著不斷的證券化,在傳遞的這個炸彈不再是一個,而變成兩個、三個……甚至到最後,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個炸彈,但仍舊你傳我,我傳你,這時候只要有一個炸彈炸了,馬上會引爆別人手上的炸彈。
但中國的證券化程度一點也不高,和美國的發展路徑不一樣,我們的整個金融體系是依賴於信貸的。信貸化和證券化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它的的確確有存量風險,但流通性風險就小得多了。
所謂信貸化,我們不要求先有資產,再通過資產的標準化、流動和貼現來玩遊戲,相反,在哪怕資產還不存在的情況下,我們先投入信貸,先投入貨幣,用錢來生資產。這個概念可能有些晦澀和違反直覺,但信貸化的本質就是貨幣先行。
這種時候,比如股市崩盤了,對樓市有沒有影響?肯定有,但沒那麼可怕,相當於每個玩遊戲的人都在各自的防爆屋裡,你炸了,對方的確會震一下,但引爆不了對方屋裡的炸彈。只要時間夠久,經濟保持發展,總會有辦法消滅掉這些存量風險,把一個個炸彈,變成一塊塊黃金。
寫到這裡,好像已經長篇大論了,那總結一下,中國沒有次貸危機的土壤,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去神化 CDS 的作用或者說前瞻性的意義。而且目前中國推出的這個 CDS,只是銀行間市場,對其它一二級市場的傳導有限。這些金融工具的確可以拿來避險,但從市場整體來看,風險只是不同主體間轉移或向後延遲,不可能就被消滅。當然了,沒有次貸危機,和房價會不會下跌是兩回事,這個是另一個很大的話題了,可以單獨拿出來講。如果一定要先說一個結論的話,即使房價下跌,你的購買力下跌的幅度,一定會超過房價下跌的幅度,謹記。
當然了,最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以目前中國的金融環境,CDS 根本沒辦法公允定價,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形式大於實質,頂多是幾家大機構之間的遊戲罷了。你說要照搬國外 CDS 的定價機制?那根本沒法用,在剛性兌付打破前,這些金融衍生品都只能是擺著看的花瓶,沒有實質作用。但要打破剛性兌付,就必須打破政府背書,但這和整個信貸化為基礎的路線是不相容的,儘管這兩年來有幾起打破的案例,但大多是地方小政府自身難保情況下的丟卒保車,難稱得上是曙光。看懂了這一點,像打破剛性兌付這種事情,就沒必要抱太多期待了。當然這個期待是從金融改革派的角度出發的,從其他人的角度來說,應該是可以放寬心。
就扯到這,各位周末愉快,吃飯去了:)
本文由【子不語】原創,如果你喜歡,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眾號【子不語】或【zichat】關注我。
1.封閉金融市場
2.扁平化,快速高層的決策體質(非獨立央行,國會預算體系)3.政治集權的中央與經濟獨立地方政府4.預期一致的房地產市場風險(2017年6-12月爆破概率極高)所以,CDS在中國的推出,必然與其他地區的功能有所不一,目的也極度清晰
剛性兌付逐步被打破的今天,作為延長空轉經濟的時間長度
有中國特色CDS將會一年內成為流行詞
最後的買單者,無疑,還是各位高票回答中有一句話:玩CDS不懂數學的都得死。殊不知,懂數學不懂經濟的人玩CDS死的更快。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之所以美國CDS能達到一個62萬億的市場,並不是因為大家都是傻子,那些華爾街金融機構都是玩數學的高手,通通都做過統計分析。
他們就是在應用了精密的數學統計模型後發現CDS穩賺不賠才會大肆買入的。
而這也是笨虎反對數學過度應用於經濟金融的原因:模型是死的,現實世界是活的。太多經濟因素的變數是模型里根本預計不到的。
CDS本質是一種針對金融資產的保險產品,保險精算做的再好,也是抵禦不了系統性風險的。
可以參考我的這篇知乎專欄中的片段:
作者:笨虎
鏈接:剛剛,大規模CDS病毒危機爆發! - 笨虎的財經評書 - 知乎專欄
最近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就是2008年爆發於美國的次貸危機,這次危機的宿主是美國高燒不退的樓市,但之所以殺傷力如此驚人就是拜一種名叫CDS的金融病毒所賜。
先是金融機構(A)發放大量次級抵押房貸,然後又想快速變現,就把這些貸款打包起來裝進一個寫著CDO的盒子裡面,賣給二級市場投資者(B),美其名曰資產證券化。
但B也不是傻子,知道一旦房價下跌CDO就會賠錢,於是就又大量買進CDS來對沖房價下跌的風險。
沒錯,CDS本質上並不是某些電影里說的用於做空樓市的工具,它其實只是一種金融資產的保險。只要對應的金融資產不違約,出售CDS的機構(C)就可以每年穩吃保費。而購買了CDS的機構就可以安享無風險收益了。
同時,CDS具有極強的流通性,C為了快速套現一轉手又把一部分CDS保單賣給了DEFG。就這樣,風險鏈條通過CDS病毒在全球金融機構完成了布局。
這本是個完美的設計,但大家卻忘了:保險是無法抵抗系統性風險的。所有的CDS都指向了CDO這種金融資產,而CDO不賠錢的前提卻是美國房價不下跌。
而當美聯儲開始連續加息、美國樓市掉頭向下以後,風險鏈條上拴住的的每一個機構,都成為了被宰殺的對象。就好比釜山行中的那一節節車廂。
醒醒吧!CDS並不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無辜。它原本確實只是一種保險,但後來卻演變了最大的風險製造者。假如沒有CDS的對沖,金融機構也不可能肆無忌憚的買入CDO。
所以,CDS是支撐整個金融體系槓桿繼續放大的終極殺器!
而現在這樣的終極殺器中國已經正式引進,雖說中國版CDS的廬山真面目尚未正式露出,但它必定是用來對沖金融體系所蘊藏的越來越大的違約風險的。
這樣的大殺器,利用得當可以逐漸化解風險,利用不當必會引火上身。但利用得當的前提是金融機構能夠斬除貪念,不要再為了一時利益而不計後果和風險。
不然,就只能說一聲,祝中國好運了。
Note:如何識別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下周一(2017年5月22日晚上20:30分)笨虎會主辦首場知乎Live重點來分享這個話題,可以戳這裡了解詳情:2017年如何做到安全理財?笨虎的知乎live來啦! - 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笨虎的微信公號「60秒懂金融」和我一起探索金融的真相,順便體驗下機器人為你定製專屬理財方案的服務吧~
政府都敢發CDS你們還在等房價跌嗎……
CDS出台了。北上廣房價看來真的應該封頂了。最新的房貸打包,單筆是570萬,平均40萬。房價一跌不復回,500萬的貸款,肯定想賴賬吧。誰也不想未來20年不吃不喝,就為了買一套不值500萬的房子吧。信用受損,個人用戶始終不會覺得自己的信用值500萬吧?現在主要是沒數據,所以這裡面還有很多道道在。第一,銀行是上市銀行,所以凡是巨虧的項目,會賣給華融,不良率是登記性質的,永遠不會違反。第二,即便是有數據,現在這個還不是一個公開的數據。美國CDS,房貸數據是精確到個人的。所以,對沖基金會拿著數據去對人,一對,發現有脫衣舞女假冒有工作的買了2套房,這些人關心個屁信用,房價一跌肯定跑。我國首單不良房貸打包,最高570萬,平均40萬。最長30年,平均逾期2年。主要的是由於去產能導致的,西安、榆林和鄂爾多斯,不良最嚴重。欠款的大都難以執行,法人代表往往都是辦公室人員,只是給了模糊數據,個人覺得中國版CDS還是比較難以成行的。很大程度上銀行支持的市場化改革,大概意思是,我也清楚中國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行政干預,國企違約就當踩了香蕉皮,但是我們願意就國企違約提出一定的市價。但是這個計算,就是個參考性質的,我不淌這趟渾水,具體的數據我不說,你要是不買,就是不夠意思。至於買,買什麼,到底什麼價格,買了到底是個啥玩意,你要是刨根問底,我就呵呵了。 cds,肯定主方向還是華融無條件收壞帳。有成本核算,利率有漲跌,但是華融坐視四大行不良不出手中國不可能。把優質房貸和破產煤企債務打包成毒資產賣掉,房價漲,國企債轉股無憂,房價跌,北上廣房奴為中國買單,打一輩子工。這些,才是中國cds的主內容。如果翻閱交易商協會的材料的話,可以看到在《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指引》中提到:「在現階段,非金融企業參考實體的債務種類限定於在交易商協會註冊發行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交易商協會金融衍生品專業委員會將根據市場發展需要逐步擴大債務種類的範圍。」。。。。。。。。。。。。。。。。。。。。。。。。。。。。。。。。。歐美CDS品種基本都是覆蓋同一參考實體的所有債務,此外天朝普遍沒有交叉違約機制,這就比較坑了。。。。。。。。。。。。。。。。。。。。。。。。。。。。。。。。。。。。。。。。。
~~~~~~~~~~~~~~~~~~~~~~~~~~~~~~~~~~~~~~~~~~~~~~~~~~~~~~~~~~~~~~~~~~~~~~~~比如,某公司同時發行了短融A(唯一的交易商協會出品工具),企業債B、公司債C,和銀行貸款D,市場只對短融A設立了信用緩釋工具。那麼在缺乏交叉違約條款保護下的情況下,持有B、C和銀行貸款D的交易商無法精確對衝風險;另外對於投機商,你買了個A的CDS,瞅准了違約概率上升想賺個spread價差,結果B違約了A不違約,尼瑪,你的頭寸打水漂了。。。這還不算什麼,更嚴重的問題是CDS根本沒法定價,比如這會兒好好的突然公司再發出一單公司債E,那麼你提前到期的短融A肯定會信用基本面大幅上升(畢竟有新債支撐嘛),但CDS定價就沒辦法玩了,你所設定的任何假設都很脆弱,跟著公司發債節奏不斷變化,而且中國沒有交叉違約機制,公司甚至可以有選擇的違約。。。。。。。~~~~~~~~~~~~~~~~~~~~~~~~~~~~~~~~~~~~~~~~~~~~~~~~~~~~~~~~~~~~~~~~~~~~~~~~所以天朝的CDS,,,,就當個增信擔保機制將就著用唄。謝邀
我覺得有必要說說讓各位炸毛的CDS了:今天把脖子扭傷了,寫短點——————CDS各種看法都有,唱空的唱多的憂國憂民的……我這次的剖析是從它的名字入手:CDS全稱信用違約掉期,信用可以理解成信用債,包括借貸貸款和資產(資產也是一種信用),違約就不解釋了,掉期就是swap可以理解為互換。也就是說,以前A借錢給B如果B違約A承擔風險(別跟我說堵著門要債,小心鋼廠廠長把鋼筋運到你家後院抵債),現在如果A從C那裡買了CDS,現在A定時給C交一定的「保險費」,如果出事這筆債沒有償還的部分就由C補償給A(這沒什麼難以理解的吧,CDS推出以前這叫「保護費」:A每年給黑/澀會老大C交保護費,如果到時候B敢不還錢老大出面揍B拿了錢還給A。只不過CDS里不是C去揍B,而是自己掏錢補貼A)所以這更像是A和C交易了B不還錢的風險。那麼高喊危險這是做空武器的人的理由呢?在美國的CDS可以是脫離A的,也就是隔壁老王聽說A借錢給了B,覺得B這尿性估計夠嗆能還,於是找了C對賭,也買了一份CDS,如果B不還錢給A,老王也拿補償……有點像是給隔壁身體不好的王阿姨偷偷買了一份人壽保險受益人是自己……網路上熱議的《大空頭》里的CDS劇情說白了基本就是這樣,懶得看的請交懶漢稅。根據我D一貫的風格,估計CDS不會隨便用來整房企,不過一定會給自己親兒子們(國有商業銀行)多多保險恨不得把國有商業銀行的房屋房企貸款全都做出CDS保個險順便弄好看點報表,那麼誰會去接受這個燙手山芋?賣給大媽?no no no,圖樣圖森破哦,我D才不會幹這麼(明顯的)可被指責的事……估計會先炒高CDS並提高評級,然後通過公募、各類基金、理財、把其中一(大)部分流向CDS,而且前幾天國家剛發布促進FOF(基金中基金,說白了就是基金投基金,通過FOF老百姓的錢更容易不知不覺流向CDS),這不是巧合吧?這樣就成功的讓開發商和銀行扛著的房價泡沫地雷切成無數的小地雷然後扔給無數的自以為買了安全基金的大媽和老百姓們。做空?也許吧。但是記住,做空也輪不到大媽去做空——————當然大媽可以被做空。記住,如果這是一場做空遊戲,而且我D還掌握著政策,你衝進賭局,看了一圈也沒找到那個被做空的傢伙,那你估計你就是那個被做空的傢伙再說說CDS另一個特性:既然CDS可以被看作是交易債券的風險,那麼被移除風險的債務還算是債務嗎?當然不算啦!所以適用於巴塞爾協定(國際版銀行資本充足率)嘛?當然不啦!那還適用於中國本地的銀行風險準備金「資本充足率」嘛?當然也不!也許中國會另行規定,但是原則上銀行資本充足率是防範債務/貸款風險的,風險轉移了你還談什麼風險準備金?那麼,可以想像會有大量作為風險準備的資金被釋放出來,這等於調整了銀行資本充足率------2016年二季度核心資本充足率是10.69%平均加權是11.1%,而巴塞爾協定是8%,CDS當年在美國很多時候是為了突破8%的監管達到更低而被推廣的,而前不久中國一個big man說我們雖然不是巴塞爾協定成員但要向國際看齊,咳咳,聽話聽音……這是變相降息(發債更容易,如果企業可以給自己的債券套上CDS民間利率就更下降了)和「降准」(這裡指的不是存款準備金而資本充足率準備金),原來這麼久不降息降准就是為了憋這個大招最後,CDS給債券的發行者保險的特權,估計這個特權一時半會落不到民企頭上,寶鋼特鋼沙鋼武鋼門口堵著要錢和上-訪的同志們可以散了,想借錢想抽筋的民企老闆們又可以拎著煙酒包裝(不知裡邊是啥)去國企廠長家門口研究研究,拿到了CDS的國企就是拿到了「超低利率且一旦還不了錢由大媽兜底」的貸款條子,加點利息借給民企分分鐘利潤到手……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別爭了,甭管什麼CDS,到了中國統統本土化,localization懂伐?中國特色的那啥啥啥懂伐?就是說:目的是良好的,設計是單純的,推廣是本土化的,同志們餓了可以喝湯啊不要忘了謝恩!至於老爺碗里的大肥肉?特色!懂伐?特色!沒有老爺吃肥肉哪有民企喝清湯?
推薦閱讀:
※與傳統的投資顧問相比,智能投顧具有哪些優勢?
※金融里買方Risk Management和賣方Risk Management崗位工作有什麼樣的區別?
※在銀行公司治理中,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下設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在定位、職責和成員上有何區別?
※為什麼政府買進債券會降低債券收益率?
※信託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無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如何管理異地團隊,防控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