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究竟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保留?
既然王室已經沒有任何權力了,英國為何要花大量的金錢來維持王室的奢華生活?這些錢來源於納稅人吧,那麼納稅人對於英國王室的奢侈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或者說,英國人對王室究竟是一種什麼樣態度?
「一個人之所謂為王,是因為他周圍的人願意稱他為王」---------馬克思
一、英國王室是國家的象徵
英國王室是存在了將近一千年,代表了一種從古代延續至今的制度與文化。很多時候,王室家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是國家文化的活化石和活招牌。 女王是至高權力的象徵。在英國, 這種象徵起到了資本主義政府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她被視為是民族利益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更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中心力量。英女王雖然沒有實權, 但在英國人心中依然是至高權力的象徵。他們的國歌是《女王萬歲》, 法定國慶日是女王的生日。
恩格斯曾經指出, 英國憲法沒有君主政體, 整個建築物就會倒塌。君主這個概念在國際上越是被弱化, 在英國人的眼中意義就越重大, 沒有一個地方比英國更崇拜統而不治的人物。英王所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 這是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石。
英國人從小必然會受到一種教育, 那就是光輝的英帝國歷史和對英國王室的尊重, 最重要的就是對白金漢宮裡女王的服從和忠誠。對英國人來說, 這種精神上的教育被視為民族文化傳統, 是國家統一的必要條件。
自從大英帝國沒落以來, 英國就以一個鬆散的英聯邦來撫慰失去帝國的傷痛。眾多國家紛紛被拉進了英聯邦, 不情願地成為聯邦制下的一個成員。倘若沒有女王強大的凝聚力, 恐怕這本就鬆散的集體會徹底變成一盤散沙。與其說女王是英聯邦的元首, 倒不如說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18 個成員國的主心骨。女王要在每個成員國中指定一個總督, 代替自己行使元首權力。而女王和她的王室成員則要出席一些重要的英聯邦首腦會議, 並且要定期訪問成員國以及參加這些國家具有紀念意義的慶典,增加了成員國對元首的信服度,使各成員國能密切地聯繫起來, 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女王的存在讓英國人感到安心, 無論執政黨怎麼更迭, 起碼還有一個女王代表國家。在英國人眼裡, 這是比民主政體優越的地方, 他們不會像美國人一樣, 總統下台, 就沒了情感寄託。他們的首相下台了, 還有女王在那裡, 有了能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國家才不會分崩離析。
很長時間以來,英國人對於過去維多利亞時代的繁榮具有懷舊心態。在2008年金融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的雙重打擊之下,英國正面臨巨額的財政危機。 大多數專家認為,英國再也不能負擔起國際事務參與者需要具備的軍事和外交資源。 英國也不得不承認,自從二戰以來,英國的影響力已相對下降,尤其是在國際影響力上。卡梅倫上台前的工黨執政時期,英國一味追隨美國,忽略了其他一些國家,令英國與它們之間的關係「倒退或停滯不前」。
但是,威廉王子和凱特的婚禮卻挽救這一危機。這是英國30年來最隆重的喜事。獲邀出席婚禮的賓客名單,多達近1900人,包括全球多國王室成員出席。當傳統在別的國家消失和斷裂時,只有英國很好地保持和延續著皇家傳統,能讓人們看到過去的某些蹤影。那些只有在電影中看到的皇家裝束,那些披戴愷甲的皇家騎兵衛隊,那些鏡頭中一一閃現的古典建築,那些婚典禮儀、結婚誓言、教堂唱詩班、敞篷馬車、陽台一吻,在幾個小時內向世界集中展示。 從威廉王子和凱特宣布婚訊的那一天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英國王室身上。英國民眾期盼這場婚禮能夠為低迷的經濟注人一劑強心針,全球民眾則懷著好奇,希望借威廉婚禮,了解真實的英國王室,客觀上的確助推英國「軟實力」的提升。 重新在世界上肯定了英國的國力地位和形象,這個對於英國本國國民的士氣是一個強心劑。
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論,讚揚王室在這次大婚中放棄以往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姿態,選擇較平民化的形式接觸民眾,認為這是「英國君主制新時代」的開始,標誌著「王室與人民開始發展新關係」。 《華爾街日報》說:王室是最受尊敬的英國傳統之象徵。傳統是社會認同的根源,不需要藉助於強力,認同自然產生社會凝聚力,而凝聚力是一個政體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
就像電影電影《國王的演講》中一樣,當發生災難時,英國王室往往能起到安撫民心的作用,二戰時,喬治六世無疑會給普通民眾帶來莫大安慰。對英國 來說,王室的存在也代表了英國文化的「象徵符 號」,也已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 作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及英聯邦國家的共同象徵,英聯邦國家只要一提到英國女王都是致以很高敬意。大不列顛曾經是輝煌一時的,他建立的日不落帝國曾經讓全球的各個角落都插著大不列顛的國旗,這個影響在心理上是巨大的,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君主制的影響。
英國王室無疑是其中最具有魅力與影響力的,也是最古老、最有生命力、最具活力的。在全球各地,數百萬人仍通過王室為媒介來了解英國。
二、英國王室對政局穩定的起關鍵的作用。
女王是黨派之爭的「和事佬」。英國王室在歷史上更具備穩定性和權威性,使它不會受到英國紛擾的黨派之爭的影響, 在王室的世襲制中, 制度得到傳承。即使各黨派之間打得不可開交, 國家至高權力最起碼在形式上安全地被女王保護著。王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國家和政府的保護傘, 保證其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行使權力。雖然英王權力已經被削弱, 並逐漸成為一個虛設的政治擺設,但是正是這種擺設的身份才讓其擁有了超然的獨立性。有人認為,英王手中沒有真正的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權力這一事實, 正是其權力之所在。而英王室也一直為了證明自身的存在價值努力, 擺脫了政治束縛, 往往可以使女王更加客觀地對待發生在英國社會中不同利益代表者之間的政治鬥爭, 以旁觀者的身份加以調節。英國出現的不同利益階層的鬥爭, 主要表現為黨派之爭。各個利益階層的代表黨為了實現其權力統治而爭得面紅耳赤, 有時候這些矛盾衝突還比較溫和, 然而更多時候, 這種矛盾衝突都表現得異常激烈。在這個時候, 就需要一個沒有政治關聯卻具有權威的獨唯一能勝任這項任務的就是英王。可以幫助國家政治體系恢復工作, 盡量避免因政治鬥爭而帶來的不安定因素, 也就是說「君主制是個有價值的緩衝器」。
英國的很多上層領導包括首相都十分注重英女王偶爾在政治上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他們都清楚地知道, 女王對政治的敏感度和見地往往在他們之上。在過去, 國王的職責就是聽取國務院的建議作出相應的判斷和決定。而如今, 國王擔任起了從前國務員的角色, 成為最有威信的諮詢員。女王要聽取首相和內閣向她做的政治彙報, 還要閱讀大量的政治資料。在女王腦子的記憶儲存中, 堆積了許多內閣、議會的各種記錄和資料, 還有各種涉及到國內政治的文件和檔案。相比國務員焦躁暴烈的情緒, 她在政治上的見聞十分廣博而且更具理性和客觀性, 因此不管是內閣大臣還是首相都不敢怠慢女王的任何政治提議。
有的時候, 女王也會發揮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幫助國家擺脫了很多政治風波和一些難辦的政治問題。比如一些首相不再適合承擔政治責任時, 而這個黨派又不好意思讓他退休, 這時就該女王出馬了, 三言兩語就能搞定。還有些時候, 首相看中了一個有才幹的人想留在身邊為其所用, 但是這個人卻不是議員不能進入內閣。首相就可以去稟報女王, 然後讓女王為這個人封個爵位。一旦成為貴族, 就可以輕鬆地進入上院, 成為閣員, 這給很多有才華的人提供了機會。除此之外, 在英國歷史上, 還有多位首相是經國王親自任命而走上執政舞台, 這些首相基本都是在黨派之爭中無法分出高下的情況下產生的。國王為了避免黨派爭奪給國家帶來的政治危機, 衝破法律上的常規做法, 大膽使用手中對首相的任免權。一個沒有實權的人, 卻能在無數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用自身那少得可憐的權力幫助英國接二連三地渡過難關。
因為歐債危機,許多人就會很自然地想到不交稅還在錦衣玉食地過日子的英國王室成員,不滿的聲音由此越來越多。 面對民眾的不滿和質疑,英國王室也在很技巧地作出改變,安撫民意,例如英女王主動削減不必要王室人員的薪傣、讓自己的遊船退役等。威廉的婚禮,王室更是一再強調婚禮不會鋪張浪費,而且婚禮本身的費用將由王室和米德爾頓一家承擔。 英國王室已經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生存就必須順應歷史的潮流,多做些有利於現存秩序的事情,以爭取人們的好感。因此,王室每年都會主動公布開支賬單,詳細到每一次乘機旅行的費用,事無具細都一一列在互聯網上,供納稅人查閱監督,此舉深受公眾好評,也為王室贏得了不少政治分數。
三、英國王室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就是由於英國王室的地位和象徵,能產生巨大對經濟拉動作用。
英國經濟學者普遍認為,威廉王子和凱特的此次王室婚禮不僅是絕佳的國家形象展示,更能不費吹灰之力便吸引來全世界的眼球,其對旅遊、餐飲、娛樂以至地產、汽車、奢侈品消費等諸多層面都會帶來深刻影響。就舉個最簡單例子,中國的淘寶賣家更是凱特王妃的忠實關注者,產品標題中只要打出「凱特王妃同款」必定大賣。英國媒體有個有趣統計,女人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凱特」,至少為英國經濟注入了 10 億英鎊的收入 。
婚禮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財經郎眼》做了很詳細的分析,不在啰嗦。視頻鏈接如下:
英國威廉王子世紀婚禮的經濟效益
凱特王妃2013年產子,紛至沓來的全球各地記者 24 小時駐紮在醫院門口守候;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粉絲不遠萬里來到醫院附近安營紮寨;甚至有位攝影師「迫不及待」找來神形相似的演員做替身,拍出了一組凱特王妃產子照……從待產的聖瑪麗醫院到嬰兒房間、產後住院的房間設備,產後休養場所,無一不成為民眾追捧的對象。
博彩公司順勢推出「寶寶性別」、「寶寶姓名」、「寶寶封號」、「頭髮顏色」等為主題的投注。僅「寶寶姓名」一項的賭注就高達 100 萬英鎊。越多的公司從中看到了商機,皇室寶寶周邊日用品生意火爆異常:英國衛兵制服嬰兒連體裝,搖籃形狀的餅乾,限量版馬海毛玩具熊等等。根據英國零售研究中心的估測,皇室嬰兒周邊產品的銷售額將高達 2 億 4 千萬英鎊。大奢侈品牌的嬰兒產品銷量也呈直線上升:愛馬仕的嬰兒鞋襪;蒂芙尼的嬰兒餐具;古馳的嬰兒毛巾;迪奧的嬰兒服裝……著名銀飾品牌 Thomas Sabo 還特意以王室寶寶為靈感,推出添上英倫王室元素的吊飾。各同時,英國皇家鑄幣廠宣布,將為這個孩子的降生髮行一枚新的5 英鎊銀幣。另外,大批國外遊客不遠萬里踏上大不列顛國土,就是希望能夠第一時間在英國本土見證英王室小寶寶的誕生。比前一年的同一時期幾乎增長了一倍。
小寶寶誕生讓英國舉國歡騰
有英國專家估計,英國民眾將花費2.43 億英鎊(約合人民幣 22.2 億元)來購買紀念品、香檳以及其他食物慶祝這個英國王室第 3 順位繼承人的誕生。消費是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王室寶寶的出生將會給緩慢發展中的英國經濟注入一支興奮劑,無疑帶動英國各種消費相關的產業發展。
英國王室也是最會賺錢的王室,品牌效應會一呼百應。從聖保羅大教堂到白金漢宮,從溫莎城堡到愛丁堡,英國的眾多名勝古迹都打著皇家旗號,英國每年與皇室相關的旅遊景點和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收入就高達 45 億英鎊。最新英國媒體顯示,王室資產管理局每年能為王室帶來可觀利潤,對應的無形資產為 83 億英鎊;王室成員出訪國外,為英國帶來的海外廣告效應價值超過 40 億英鎊。每次英國經濟出現衰退時,英國王室都擔任「救火隊員」角色,這主要通過與王室成員相關的大型慶典營銷進行。當年黛安娜王妃的世紀婚禮轟動全球,同時也讓英國賺得盆滿缽滿;2012年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大婚給英國經濟帶來約 20 億英鎊的刺激,僅婚禮紀念品的銷售額就達到 5 億英鎊;2012 年英國女王登基 60 周年慶典又給英國大約帶來 5 億英鎊的旅遊消費;
王國王室的品牌效應。
在眾多的子品牌中品牌價值最高的當屬「英皇御准」,即英國皇室認證,它是英聯邦乃至世界最權威的認證之一,所有品牌都以獲得這一認證為無上殊榮。至今獲得過「英皇御准」的品牌有:賓利汽車,卡地亞珠寶,蘇格蘭威士忌,亨氏番茄醬,伊麗莎白雅頓護膚品,敦豪快運……為了不致「皇室御用委任狀」泛濫,「英皇御准」有著嚴格的規定,目前僅有伊麗莎白女王、女王丈夫愛丁堡公爵和查爾斯王子三位有資格頒發各自的御用委任狀。三位皇室成員只能向一家廠商的一類產品頒發一份委任狀,但是一家廠商的一類產品卻可以同時獲得多位皇室成員的委任狀。此舉很好地保護皇室御用這一金字招牌。雖然「英皇御准」門檻很高,但不論對企業還是個人而言,獲得御用委任狀都幾乎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美事。
雖然英國女王所擁有的眾多莊園、藝術品,甚至那頂價值連城的王冠都不屬於王室私產,但其皇室認證卻是無法奪取、永續傳承的家族財富。看來,認證也是一種品牌,認證做得好也可以成為代代相傳的資產。王室品牌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總之,假若王室不能為鞏固現有秩序效力,沒有任何影響力及其價值,誰還需要它呢?
圖侵刪.禁止轉載儘可能簡潔通俗地回答題主:
一句話解答:英國王室是英國社會意識的拱頂石。
任何種類的形式,只要存在的足夠久,都能轉化為文化。建築形式如此、繪畫形式如此、美食如此,甚至政治組織形式也如此。中國的集權制、官僚制,若只是始皇一代,那便什麼都不是。可中國的集權體制延續了2000多年,這就讓整個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里烙上了集權制、官僚制的印記。英國也如是。在現存所有政治形式當中,英國的君主體制可謂最久遠之一。這個體制不僅影響了你對英國政治制度的了解,還影響了整個英國社會組織、社會意識。
孟德斯鳩有個著名的論斷:君主制依賴的是榮譽。如果你仔細觀察英國的社會價值體系,不難發現,英國人個體價值,就是按照與王室親疏遠近、榮譽等級排下來的。如果你看過《是,大臣》,你會發現,高級公務員都渴望拿到以王室名義頒發的勳章。如果你喜歡做家務,一定注意過滴露上面有英王室的標記。而有名望的知識分子,受勛後則可能加入上議院修訂法案。
這些有什麼用呢?其實沒有什麼直接經濟好處。但這個系統是一個現成的、穩定的、成熟的而且相對客觀的價值系統、文化系統,這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好處。任何國家都需要類似的系統,但恐怕都不如英國強大、客觀。在英國,給一個人、一個企業貼上與王室關係的標籤,並不是由任何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整個體制影響下的王室、貴族、公務員等等諸多群體共同決定。而他們決定的依據,也不是女王的喜好,而是王室代表下的英國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因為女王的獨立和超然,而獨立超然,不會受到哪個內閣政策風向的變化而變化。
想知道一個穩定的價值體系有多重要?看看改革開放、國企改制前後那些大工匠的社會地位就知道了。不穩定的價值體系,會讓所有人感到迷茫和混亂,簡單來說就是沒人知道該做什麼、做什麼是對的、是被國家和民族承認的——哪個國家能在錯誤和迷茫中前進?
這又引出另一個話題,即以英王室為代表的英式價值體系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還與幾百年來英國政治制度等諸多方面交纏在一起。不過這大概不是題主想問的問題。歐洲的主流意識是反對總統制的,一般都是總理-內閣制。就算取締王室也總得選個總統作為國家象徵,對垂直的體制沒有實質改變,負責政治的還是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
但是放大一點,放在整個不列顛的立場看,聯合王國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等組成的。更大的英聯邦更要靠王室「聯統」維繫。一旦王室被取締,各個王國以及英聯邦地區不再受王室統領,聯合王國和英聯邦存在的基礎關係就不存在了。這對英國本土利益來說是一大損失,所以他們會傾向維護君主的聲望。
另外英國還有其他貴族,完整的爵位體系、勛位體系。如果取締君主,那整個體系是不是也要取締呢?那麼這個手術就有點大了
而如果不取締,就相當於把鐘塔最上面的一層拆除,只留下沒有鐘的底座,那麼相當於手術做一半,也不太好。
另外還有王室樞密院之類一堆服務/聽命於王室的機構,雖然大多數只具有象徵、禮節意義,但取締王室後何去何從呢?
退一步,就算要取締,那麼誰來做這個決定呢?
首相名義上也是國王/女王任命的,大臣也都是ofthecrown的。總不能我下放給你權力後,你把我取締了吧?這樣不符合常識。
主動退位倒是可以,但是沒有外力誰會選擇退位呢?
唯一剩下的一條路就是人民革命了,就為了換個名義元首你覺不覺得代價太大了點。。。估計真要是真革命了上層還是選擇擁護女王比較合算,然後把攛掇女王下台的人鞭屍一百遍。
所以還是留著王室最省事,現狀可以運轉就無需改變。
哦對了,這還真跟私有制沒什麼關係。君權不是私權利。
來點乾貨吧。英國王室是英格蘭銀行的重要股東之一(還有歐洲的教會)英格蘭銀行是世界金融集團重要的成員之一,說起金融離不開英格蘭銀行,他是世界第一個具有金融性的革命性銀行。1707年東印度公司遭到英格蘭銀行和新東印度公司內部人員的反對,開始向英格蘭銀行提交30萬英鎊的銀行卷擠兌,造成恐慌性擠兌,在當時安妮女王的帶領下,英國貴族向英格蘭注資大量款項才使得恐慌性擠兌得以遏制。—來源《西歐金融史》第五章(英格蘭和蘇格蘭銀行業.作者金德爾伯格。英格蘭銀行早期的股東主要是倫敦的金融人士,猶太人,荷蘭阿姆斯特丹(包括被法國驅逐的胡格諾派教徒)和英國的海外人士,既不是金匠的金匠作坊也不是商人的精英人士。—金德爾伯格《西歐金融史》第三章《銀行貨幣》的英格蘭早期銀行。
好多都已經回答的很貼切了。關於維護英國民族統一,我舉兩個或者說一個例子吧:是關於蘇格蘭獨立公投的。2014年蘇格蘭要獨立,蘇格蘭民族黨黨魁薩蒙德連廢除王室半個字都不敢提,獨立的蘇格蘭仍舊選擇君主立憲制,就是因為他知道廢除女王,他及他的黨的獨立夢想恐怕還沒開始就要夭折;在獨立公投前最緊張的拉票階段,那時候已經有一兩次民意調查,獨立的傾向超過了統一,卡梅倫那個急啊,據後來媒體報道,是他找到了女王,女王和背後團隊親自擬定了一套方案。舉行公投前的一個星期天教堂禮拜後,女王在蘇格蘭,被一民眾問到蘇格蘭人要獨立,女王有什麼想法。女王一反常態,做了下述回復:我希望蘇格蘭民眾能仔細思考投票做出對蘇格蘭最好的決定。一句貌似中立無可指摘的答覆,但在民族黨帶動的民族自豪,統一黨以經濟穩定為焦點的獨立對決背景下,女王的傾向性已經不言自明了。女王的答覆對蘇格蘭人公投所做的決定,恐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女王照理是不應有政治傾向性的,但為了民族和國家統一,在倫敦所有媒體,無論是左派的衛報,右派的電訊報,泰晤士報,全都口徑一致,力挺女王。只有蘇格蘭民族黨獨立公投失敗後,炸了毛。
從一開始決定保留王室,就不是因為王室用什麼「用處」。那些所謂的用處都是附屬在「王室」這一特權之後的,而不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作用所以才理應繼續成為「王室」。
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曾經擁有王室,今天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都不再保留王室,他們國家的國民就沒有精神支柱了嗎?他們國家就沒有象徵國家形象和政權的人了嗎?他們國家就分崩離析了嗎?如果說廢除王室影響太大,歐洲那些完蛋了的王室哪個下台的時候的動靜不比現在和平廢除英王室可能造成的影響更大?和那些國家廢黜王室的過程比起來,現在廢黜英王室,其影響只能算作毛毛雨。
至於帶動就業什麼的,就更扯淡了,僱傭僕人如果是花的女王自己的錢,那麼她當不當女王這些就業都不會消失,她要享受;如果花的不是女王的錢,是財政,那用這筆錢在不要女王的情況下反倒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畢竟中間少過了一遍手,能省不少錢。
若論花費少,同樣是國家吉祥物,德國總統可比英國老太太以及她那一大家子人省錢太多了。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英國王室有作用嗎?
有的,但是這些作用並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相比於他們所起到的作用和替代方案的成本,他們實在是太貴了。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保留王室呢?
那我就要把開頭那句話再說一遍了,保留王室這件事情,從一開始就不是因為王室有什麼「作用」,而是因為妥協,你不承諾保留王室的特殊地位和給予經濟優待,他們就不會交出王權。王室不交出王權就只能靠搶,雖然在爭奪政權的鬥爭里國王最終多半還是會輸,但是這個過程終究還是要流血是要死人是要付出代價的。英國人覺得妥協更划算,所以英王室才最終保留到了今天。
現在的王室已經手無寸鐵,其經濟實力比起國家機器也不值一提,已經失去了在政治問題上博弈的最重要籌碼。在此情形下依舊保留王室是國家信譽的體現,資產階級政府說話算話,今後除非英國王室鬧出什麼太出格的大新聞,否則估計他們會被像這樣一直保留下去。
就算他們一點卵用都沒有。
////////////////////////////////////////////樓下有說王室靠自己的財產觀光收入養活自己並貼補財政的,言外之意不僅不是國民在供養王室,反而是王室在供養人民,簡直可笑至極。你憑什麼就認為那些莊園、宮殿、城堡就是王室理所應當擁有的私產?且不說王室得到這些財產的手段能不能支撐這份理直氣壯。就單說那些廢除了王室的現代國家,無論是凡爾賽宮、美泉宮還是克里姆林宮、故宮,只要君主被廢除,那麼這些財產就都和他們沒半毛錢關係,他們連20%都得不到,全部都應收歸財政。
那些宮殿城堡什麼的,本來就是國家財產,應當全面共有,要真的是國王私產,國家憑什麼禁止他們買賣?英女王說最近嘴饞想吃個肉夾饃可是沒錢她想把她的王冠賣了換碗岐山臊子面,你看看國會讓不讓她賣?
別說賣了,就算是平時想要拿出來把玩把玩都得國會特批。那王冠沒事就得放在博物館裡,一年給你使兩次,用完了再還回來。你跟我說這是女王把自己的王冠借給國家展覽,真逗,這種借法到底是誰借給誰啊。
從各種意義上王室都不是這些財產的主人,憑什麼從中獲取收益?
國家允許王室使用這些共有財產,還允許他們從這些財產收益裡面抽水,甚至允許這些財產掛在他們名下,這些都是經濟上的優待,是當初妥協承諾過的一部分,不能輕易反悔。但也不能成為「王室自己養活自己」這種奇談怪論的依據。//////////////////////////////////////////////////////////////////////////////////////////////王室享受如今待遇的唯一原因,是當年的妥協和契約,其他的一切貼金(例如:他們自己養活自己、為國衝鋒陷陣、為國民樹立榜樣所以才blablabla……)的原因都是穿鑿附會。第一,國王/女王是英國公教會教長,如果廢除王室,那麼就要重新確定公教會的選舉制度。第二,聯合王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基於認同國王為最高領導的共主同盟,如果英國單方面廢除王室,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北愛爾蘭和英國的關係就需要重新討論。第三,國王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司法部門的實際領導,和司法權力的來源,廢除王室對司法屆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消息。最後,女王大媽還是很節制很受到歡迎的,而且花的也不算很多。
記得很久之前看過篇文章,介紹英國保密制度,其中英王室免稅的談判過程被列為永久機密。
1、之所以英國皇室的以保留,是皇室與議會相互妥協的結果。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嘗試通過暴力手段推翻君主統治,但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想實現此目的太難。開始一場革命容易,但要在革命中攫取利益、徹底實現政治目的,並全身而退的結束革命就難上加難。以法國為例: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歐洲各國皇帝大為震驚,深感不安。俄國女皇更是揚言要傾盡一切力量掃清「法蘭西瘟疫」,積極推動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英國建立反法同盟,後期還要應對德意志帝國擴張。法國國內資產階級各派系相互傾軋、爭鬥不休,君主制依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一批啟蒙思想家主張開明君主專制!王黨勢力依然強大,而投機分子更是在其中渾水摸魚。王朝復辟、帝制獨裁(波拿巴也是法國皇室)、共和制反覆交替,近百年才以一票之差艱難實現共和。真正掌握屠龍術的是以馬克思為指導思想的工人階級,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而資產階級激進派太難成氣候。
當然19世紀末20世紀初君主制覆滅才成為時代潮流,一戰就是最後的助推器!而此時英國的政治體制已經趨於完善,保留君主制已成定局。
德皇倒台,希特勒大為憤怒;俄皇倒台,俄共也是退出一戰以武力清掃國內這麼多年,真的不容易!
隨著時代的發展,英國皇室已成為英國的象徵,維繫英聯邦各國的一條紐帶。其實說白了就是內心貴族情節在作祟!!貴族風範已經融入到了英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哪天弄個爵士封號真就耀祖光宗了!
當然從各方面來說,英皇室的保留都是利大於弊。
萬一哪位繼任英王腦袋抽筋,惹了眾怒……---------------------------------------
2、英國女王的收入。
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皇室地產收益。另一個是私人收益。皇室地產(Crown Estate)是一家獨立於政府和皇室而運作的機構。它特殊的獨立性來源於1760年喬治三世與政府之間的一項協議。當年為了擺脫資不抵債的窘境,時任君主喬治三世與議會達成協議,將其收入交付給財政部,從而免除君主支付法官、公務員和外交人員薪酬的責任。根據協議,作為回饋,每年財政部從收益中拿出15%支付給女王。
而私人受益是由君主所有的蘭卡斯特公爵領地收益與女王繼承的私人財產收益。
所以別想著納稅人供著皇室,其實皇室一直在倒貼。像英國皇宮都是英王所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
3、英國君主立憲制從確立到完善,君主的權力不斷衰弱與議會的權力不斷上升,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看到有些答主誤人子弟,所以我在這裡簡單的梳理下這一歷史進程!
1640年,查理一世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清教徒起義被迫召開議會,議會卻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革命爆發的導火索是宗教問題,因為英國的民族國家是對天主教的鬥爭過程中建立和鞏固起來的,反對天主教是英國民族意識的表現形式。而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入主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者詹姆士一世與查理一世卻企圖加強君主專制,對天主教徒十分縱容。1642年,查理一世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1645年,在議會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克倫威爾要求議會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
1649年1月,處死查理一世,革命發展到巔峰。
1653年4月,克倫威爾發動軍事政變,驅逐議會。不久就任護國主,實行獨裁統治。
資產階級革命以反抗一個人的專制而開始,卻以另一個人的專制而結束。1658年,克倫威爾死。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革命回到原點,封建君主專制勢力死灰復燃!查理二世與詹姆士二世企圖恢復舊秩序。
1679年,議會圍繞王位繼承的問題分裂成輝格黨和托利黨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
1688年,為阻止天主教徒繼承王位,議會兩黨7位政治要人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帶兵入主英國。
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瑪麗稱二世),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雖然這是沒有流血的光榮,但沒有暴力手段與流血衝突,大量保留了封建制度與封建殘餘勢力!也表明了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無力主導革命,只有通過妥協來獲取權力。此時君權依舊遠遠大於議會權力!
1689年,《兵變法》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國王對軍隊的控制權。
1694年,《三年法案》使議會能夠成為一個限制王權的常設性立法機構。三年召開一次議會。1701年,《王位繼承法》使議會在王位繼承上也發揮決定性影響。王位不得傳於天主教徒,英王必須信奉新教。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實施,使議會權力超過王權,但在18世紀英王依然能夠運用手中實權,恩賜官職,拉攏保王勢力。
{君主立憲制的完善}
【內閣制的確立與完善】
英國內閣是由樞密院外交委員會發展而來。是封建君主的諮詢機構,是由英王的親密大臣組建而成。
1694年,威廉三世從支持他的輝格黨中任命樞密院內閣,組建輝格黨內閣。
1714年喬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語逐漸不出席內閣會議。
1721年下院多數黨領袖、內閣首席大臣取代英王成為內閣首腦。
1742年內閣首腦因失去議會支持而辭職。開創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
1784年,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後乃繼續任職。
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形成。
【議會改革,選舉權的擴大】
1832年、1867年、1886年三次議會改革,選舉權擴大,貴族權利不斷削弱。
20世紀初,非貴族議員在下院首次超過半數。1918年,部分婦女獲得普選權。1928年,年滿21歲的女子獲得選舉權。1969年,18歲男女均獲選舉權。【兩黨制的發展】
輝格黨、托利黨自由黨(前身輝格黨)、保守黨(前身托利黨)20世紀初工黨興起,自由黨分化。工黨、保守黨19世紀中期君主已毫無實權。其實從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就能看出英國王室為何得以保留。認為最高贊的答案不妥。
首先利益相關:本人在貴族文化影響力最大,最系統健全,仍然活躍,並且社會階級分化明顯且固化至今的英國,研究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學術、社會和商業活動可以比較頻繁的窺見真·貴族的存在形態。1,英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神馬的從沒成功過,男爵們的暴動也是趙家人內部 的事兒。說白了,英國的民主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是貴族的,lords 的民主。王權與民主的矛盾也是王和lords們的矛盾,屁民繼續交租子種地然後去工廠。英國王權的黃金時代,都鐸王朝落幕後,斯圖亞特王朝開啟了君主-上議院貴族-下議院騎士和平民就新教和天主教矛盾為導火線的無限撕逼模式。直到出生騎士階級的克倫威爾砍了國王的腦袋後英國王權就江河日下了。從此,王就成了lords的政治工具,有點兒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意味。天主教和信教的鬥爭最後以新教勝利,發動光榮革命,請了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和英國的瑪麗公主夫妻來做國王。此後,王、貴族、平民 三足鼎立。王無實權,但可以影響貴族,因為王權是貴族特權的合法性來源(封建制度),貴族既需要王為他們代言,也就把小辮子抓到王的手裡了。王給了貴族老爺和聖公會權力,貴族老爺和聖公會也就要給權力與王。
這樣的結果就是王高高在上處理的都是貴族和宗教的這種比較虛的事兒,比如聖公會保護者,嘉德騎士團大團長balabala...國家大事由上下兩院來回撕決定,隨著工業革命,資產階級崛起,下議院的開始為掌握國家命脈的人,資本家代言。上議院的老爺們雖然也努力反抗了,但王很明智的知道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昌,逆之者亡亡~者亡亡,鞥~ 王通過自己的封建權力,也是貴族合法基石——冊封大法,冊封下議院資產階級為貴族,然後這麼一投票,舊貴族就潰散了。1832年改革法令、1867年改革法令、1884人民代表法令、1911年國會法令、1949年國會法令。。。至此,上議院基本沒實權了。英國幾乎完全成為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所以王權在歷史上幫了老百姓(資),也幫了國家。英國人一致沒有經歷什麼無產階級革命的風暴,本來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以撕逼妥協換來英國百年霸權,也讓英國人很滿意民主的本質,妥協。雖然階級完全固化(可以看看56up),固化到文化,發音,甚至基因里,但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國蛋糕大,屁民生活過得去,所以也沒有俄羅斯那種極端的無產階級革命風暴。
所以既然講究妥協,封建傳統和資本主義妥協了,自然王要存在,王制是封建的來源。另一方面王也推動了資本主義和民主,很明智的順應歷史,站對了隊伍。所以不是民主決定王保不保留,而是王站到了資本主義民主的隊伍里,把封建制度變成了文化傳統。沒流血沒破財,豈不美哉。今天,英國的lords 還是很多噠,尤其是在文化領域,創業項目的資助人往往都是lord。這些人身居高位,是英國保守主義核心力量。而王室,正是保守力量的象徵,旗幟。這是王室的政治意義。
王室基本角色就是演員,王室必須表現成保守勢力心目中的完美家庭以獲得支持。但也會有所變化,獲得平民好感。比如查爾斯王儲就演技不佳,估計可能為了王室利益放棄繼位,此前的例子是女王她大伯。兒女雙全好丈夫,顏值爆表帥兄嘚的威廉王子,那一家完美四口是保守家庭的象徵,同時平民凱特王妃又是獲得平民好感的法寶。這都是哈數!王室為了討好平民,不斷消減支出,除了核心嫡系,都需要工作賺錢,比如長公主,一年要去幾百個典禮。威廉王子也工作,但不賺錢,急救直升機駕駛員,也是個表演性的,工資捐獻給慈善事業。另外,英國有大量的公共綠地,比如倫敦到處都是巨大的公園,這些土地能造福平民,不是因為民主,而是因為私有制。這些土地理論多是王室所有。王室討好平民自然也就變成了免費的福利。
另外,文化意義。英邦聯有力促進了英國文化輸出,不管怎麼獨立,包括UK內部的蘇格蘭獨立也好,高度自治也罷。王不變都是英邦聯領土上的文化紐帶,是文化交流的不錯理由。有助於輸出文化影響力,英國彈丸島國,但文化創意產業世界第二,和日本想當。王室還能直接帶動一系列文化產業。小報,旅遊,文化產品
我認為英國王室可以划進文化產業分類了。有時候政治就是這樣,王室既可以和資本主義合作,但互相又制約,平民既可以在其中獲得好處,利益的和精神文化的,又會為此而費賦稅(當然理論上還有爭議,因為很多ms屬於人民的資源都是屬於王室的,從私有制角度,這些東西產生的價值養著王室。所以你不是列寧主義的話,也很難立論反對王室存在。邏輯上有個悖論。往虛了說,甚至主權在王。但非要全民公有革王室的命...英國無產階級沒這個動力)。總之,博弈鬥爭合作,然後你說你要完全打破這個傳統慢慢形成的生態,那麼成本,劇痛,風險,一算,很多人就不願意了。更何況這個生態的成本不是高到不可承受,好處也有,而且看著順眼討喜,文化上也認同。
所以,革命是因為矛盾極度尖銳無法調和下的產物,英國只要沒走背到這個程度,王室就沒有面臨叛國罪這種滅亡風險的可能,王室繼續站在英國的立場,人民的立場去表現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象,你看,女王他爺爺為了討好英國人,把自己的德國姓氏都改了。那麼王室就會存在。
再說下英國王室授予不可世襲的爵位給貢獻重大的精英。。。翻譯翻譯:「統一戰線」。封建貴族和新資產階級中產精英的統一戰線外國為何要花大量的金錢來維持中國熊貓的奢華生活?這些錢來源於納稅人吧,那麼納稅人對於中國熊貓的奢侈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或者說,外國人對來到他們國家的熊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態度?
-------------------------------------------------------------------------------------正經答一句,就是說英國人對於血統和地位名望的重視遠遠超出中國人的想像。血統來源於祖輩,我家祖上是XXX,是某地的爵士。所以牛逼。而社會地位與名望,一是來源於社會貢獻與擁有的資產。二是來源於對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威的嚮往。給王室服務過的人自以為是無上光榮的。和在中國給主席賣過包子,開過車是一樣的。但是王室具有政府首腦不具有的一個,就是神聖性。西方的民眾對於政治足夠敏感,卡梅倫會被反對派一方的民眾唾棄,但是王室不會因為這些問題而降低其在民眾心中的重要性。這個可以稱之為神聖性。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
假如王室沒有了那些世襲的貴族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每年王室封的一些爵士的頭銜也沒了上議院很多議員都是世襲貴族在當,然後上議院也掛了整個腐英帝國來個階級大洗牌最後你認為這真的只是廢除王室這麼簡單的事情而不是一次階級大革命嗎因此王室的覆滅帶有連坐效果,精英的利益會被損害,所以精英階層會極力維護王室的存在王室名義上中立 其實還有各種渠道發揮影響 並非絕對的傀儡 特別是當你一口氣在位六十多年這種
-----8.29更新-----
不知道為什麼剛剛按發布,知乎卻卡住了,圖片湊合看吧。
-----8.28原答案-----
其實答案很簡答,因為王室沒有用納稅人的錢。
英國王室每年的年俸的確由議會撥發,但是這筆錢實際上是crown estate上交議會以後,議會返還的部分。
喬治三世當年由於負債纍纍無力償還,所以和議會簽訂了一個協議,由議會為其償還貸款,但是議會自此之後獲得王室名下所屬地產的全部收益,議會酌情發還一部分作為王室年俸。這個協議後來被歷代君主自動遵守,至今如此。
所以為什麼保留呢?說得最直白一些,就是因為納稅人並不需要出錢去養王室,不然英國人早就不幹了。
至於王室在政治和法律上的作用,這個實在是答得不想答了,任何一本進階級別的歷史書上都會有寫,請多讀書。之前的答案說了契約,社會結構;
我要在此強調下民族、文化。
皇室保存和展示了英格蘭族的衣冠禮儀,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威廉婚禮吸引無數英國人關注,不止一個英國人說:我從未像現在這麼強烈的覺得我是英國人。在人類所組成的任何國家,對最高統治權的爭奪都是極為激烈的,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這種爭奪都伴隨著流血,陰謀,屠殺,甚至是種族滅絕,但總有一些幸運的國家能夠較早實現不流血的政治鬥爭,英國就是其中之一。皇室有什麼作用?一個使社會不至於太分裂的政治象徵。看看這次美國大選的分裂程度,就能理解皇室在英國的巨大作用。
第一,皇室是維繫聯合王國的統一的紐帶。實際上聯合王國就是數個基於英王領導的聯合統治。一旦廢除皇室,就會面臨蘇聯弔死沙皇后失去對芬蘭大公國等地區的法理依據而導致大規模分裂與獨立事件出現。
第二,皇室還是維繫英聯邦的紐帶所在。雖然英國殖民體系已經被美爹拆得七七八八了。但是籃子里就剩下這些蛋了,再砸了也沒了……
第三,歷史的慣性所在。這個車輪按照原有的軌跡繼續前進,沒有什麼強大的外力扭動他的方向。皇室就會本著原有的方式存在。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答案點出了真正的原因。
我仔細想了想為什麼中國人會這樣想,尤其從收益成本的角度來考量英國王室要不要廢除,忽然意識到那是因為生長在共產主義國家的我們從小到大都沒有被灌輸過「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概念。
很多答主提到俄國王室、法國、義大利王室被廢除的例子,試圖證明廢除王室的代價不會很大。
但是我要問這些王室是怎麼下台的?通過革命啊各位。現代革命,推翻政府,日月換天。
試想現在的英國要怎麼通過非革命(即不變更政權、不更改國家的社會性質)的方式來取締王室、查抄王室財產呢?英國王室歷史悠久,其興衰的歷史甚至長於近代法律誕生髮展的歷史。王室的財產是其私有財產。不能說現在普通人的財產是私人的,王室的財產就是國家的要還給國家。
可能因為我們國家經歷過沒收地主財產的歲月,所以大家覺得這是一種正常的可以接受的現象。
但你跳脫出來看,會發現英國的國家機器沒有不保留王室的權利,沒辦法立法一夜之間吞了女王的土地。
王室制度是英國的根基,英國的法律最開始是為王室服務的,這個國家的一切幾乎都與君主制度息息相關,王室的權利受到法律的嚴格保障。真按照法律辦事,女王即使不是女王了,也是英國最大的地主。
所以,該問的問題從來不是為什麼保留英國王室。
而是國家機器有沒有廢除英國王室、查抄其財產的權利。
PS:感覺評論里有些人把廢除王室想得太簡單了,甚至覺得廢除王室以後英國的其餘一切都不用變化,好像這並不牽涉到社會利益一樣。(探討這個問題的初衷是什麼?就是探討每年給王室的經費是否是納稅人不必要的負擔。這就不能拋開利益糾葛。)
如果廢除王室真的簡單,英國女王真是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了。
但人家每天高枕無憂,為什麼?
因為她的人民有契約精神。
法律保護王室和人民兩方的利益,英國人沒法以人民的名義去剝奪女王的財產。(僅僅削去王位是不實際也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削去王位?出發點難道不是不想負擔王室經費嗎。好,沒有王室經費,王室可以收回其合法的私有財產。王室的不動產每年的收益並不歸王室所有,也就是說實際上王室每年是為國家賺錢的,這筆錢遠遠大於英國人每年給王室的經費。)
法律是不能抱著「打土豪分田地」的思想的,那樣只能把法律變為多數人的暴政。
貼一下評論里 不萌的小白君 的話:
當年英王拿公權力來要挾民眾交稅,不屈的民眾回應以《大憲章》。
那麼多年以後的今天,手執權柄的民眾,同樣無權以公權力的名義,剝奪王室的合法私產。1、英國王室在法理上擁有相當大的權利,只不過通常不行駛這些權利。
(不代表王室不能行使這些權利,尤其在特殊時期)2、英國不但保留了皇室,還保留了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終身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的上議院。3、關於經費問題:從私人財產不受侵犯的角度看,皇室本身非常有錢,從歷史上看,皇室已經讓渡了相當部分財富和權利。如果一定程度上接受這兩個觀點, 可以認為英國王室並沒有花費大量納稅人的錢,他們花的主要是王室自己家的錢。為什麼要保留王室呢? 兩個主要原因:
1、保留大英帝國的政治遺產英王室不但是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最高領袖。還是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在內的16個國家的最高領袖。同時有利於維繫53個國家組成的英聯邦。最近在蘇格蘭公投的問題上,女王還出力維持了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統一。2、英國王室有相對較好的名聲,
英國人認為保留王室可以降低政治成本,杜絕獨裁。歷史上,英王室獲得延續,是因為克倫威爾軍事獨裁統治,使得英國意識到權利的集中難以避免。因此英國選擇保留王室,一個有限權利的王室和有限權利的議會一起,可以有效防止實際上很容易發生的獨裁及貪腐。這個邏輯到現在為止仍然成立。 如果只考慮英國下議院和政府,則英國政體和其他國家沒什麼不同:政府和(下)議院掌握著實際行政權力。而在下議院上面放置一個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以及英國王室。可以對英國政府、下議院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衡。降低政府和下議院的監察成本。轉自名存實不亡的英國王室17世紀,當克倫威爾發動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王室作為君主「統治」國家的權力就名存實亡了,但是英國人還要讓這個家族留下來和其他歐洲王室一樣,英國王室是形同虛設的「政治花瓶」在議會高於王權的原則之下,國王沒有實權,任命經議會選舉產生的內閣、頒布議會通過的法律、罷免遭議會彈劾的官員,都是象徵性的禮儀程序。而任命上院議員(主要是貴族)、授予爵位、代表英國主持對外對內重要慶典儀式、作為名義上的三軍統帥對外宣戰也都是形式上的。
在當今西方世界中,英國王室是最古老,但也許是最有生命力、最具活力的。從王室的角度考察,它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生存就必須順應歷史的潮流,所以它總是多做些有利於現存秩序的事情,以爭取人們的好感。它的合法性早就不再源自「王權至上」。設若王室不能為鞏固現有秩序效力,誰還需要它呢
原因如下:
1.王室「統而不治」,卻可充當政治平衡器作用
英國政府真正的最高領導人是經全民選舉所產生的議會多數黨的黨魁,即自然的內閣首相。首相通過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力。國王(女王)只是並在每周二下午與首相舉行例行見面,聽取國事彙報,但這種所謂的「周報」只是例行公事。
首相對內閣負責,對所在黨派負責,對議會負責,最終對選民負責。政府工作做的不好,民眾可以開罵,進而通過下一輪投票選舉讓多數黨下台。從撒切爾夫人到梅傑再到布萊爾,從保守黨到工黨又到保守黨,政府和政權可以更迭,但最「正統」的王室卻只有一個。君主是中立的、超黨派的。人們對真正掌權的政治家不乏不滿,當權者少了威望,一些人自然便把他們的信賴轉移到王室身上。
王室「統而不治」, 信守不幹政原則,在和政黨關係上都保持很節制的態度。在平衡利益上則可充當最佳調節者角色。假如發生執政和在野兩黨爭執不下的局面,總需要一個調情者居中渦旋,而這個角色最好的人選就是英國國王。
2.君主已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
在現代,君主製得以延續的部分原因是,君主已經成了國家和民族的象徵;對英國人來講,除了懷舊意義之外,王室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民族象徵,在維護國家形象、穩定統一等方面仍具有影響力。而在歐盟日益一體化的過程中,王室的存在,有利於保持英國獨立的「民族身份」,保持一種連續而穩定的傳統價值觀。
《金融時報》的文章認為,對普通人來說,「共和」追求的政治目的聽上去很疏遠,象徵特權和傳統的王室明星卻容易讓人著迷:凱特從灰姑娘變公主的傳說;風度翩翩的王子和盛大婚禮。他們正上演人們難以拒絕的豪華真人秀。
英國王室歷史學家拉法爾-海德爾-曼庫認為,不像一些共和制國家那樣有自己的國慶節日,君主立憲制國家往往將王室變成整個國家慶祝活動的中心。英國王室是整個國家最大的象徵,因此王室婚禮這樣的事件往往會成為國家節日,把國家團結起來。
就如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前主編比爾?艾默特所說,英國人對王室的感情就如對崇敬的歷史建築一樣,「一旦坍塌,人們必然感到惋惜」。
在大受好評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剛對著廣播完成了一次演講的喬治五世在呵斥結巴的兒子時說,王室成員已經變成了演員。但是,正是這一事件,顯示了王室對於民眾情緒和心理提振的重要性。
3.王室還可作為日不落帝國的榮光殘痕「如果能穿越時空,你會發現展現在全球面前的威廉王子大婚簡直就是其祖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64年前婚禮的翻版。」路透社在翻閱歷史檔案後這樣形容。該報道28日稱,王室形式化的東西毫無改變,世界版圖卻與過去截然不同。當時地圖上還能看到坦噶尼喀(今坦尚尼亞的一部分)這樣的地名,現在只能勾起人們對殖民時代的回憶。
大英帝國解體後,為了維繫各獨立國同宗主國之間的聯繫,建立了英聯邦。許多獨立的國家先後加入了這一組織。女王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強化各成員國之間(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團結,不斷發揮積極作用,受到人們尊重。
儘管是名義上的,但是作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及英聯邦國家的共同象徵,英聯邦國家只要一提到英國女王都是致以很高敬意。大不列顛是曾經是輝煌一時的,他建立的日不落帝國曾經讓全球的各個角落都插著大不列顛的國旗,這個影響在心理上是巨大的,他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君主制的影響。
要是把英國國王給廢除了,無形當中在國際舞台上就少了一種聯繫其他英聯邦國家的紐帶,這對英國已經處於一個二流國家來說在國際社會上是很不利的。
4.王室本身也一直在與時俱進
在今日世界民主潮流的影響下,民眾渴望透明化。王室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公布每年開支帳單,詳細到每一次乘機旅行的費用,事無具細都一一列在互聯網上,供納稅人查閱監督,此舉深受公眾好評,為王室贏得了不少政治分數。
王室還力盡所能為國家開源,英國王室在2009至2010財年,從政府得到近400萬英鎊的出訪費用和1500萬英鎊的白金漢宮和溫莎堡日常維護費用,兩項支出均少於上一財年。他們還通過開放白金漢宮以吸引外國旅遊者等。
最近伊麗莎白二世在Facebook上開通一系列官方頁面,向該網站的5億用戶提供關於她的活動的日常更新。在Facebook頁面上,84歲的女王將出現在視頻、照片和新聞之中,同時出現的還有英國王室其他成員,包括威廉姆王子和哈里王子,用戶將可留言。
王室成員「與時俱進」,親民而又開放。而威廉王子吸引全球媒體的大婚典禮,也又是一個與民同樂,將家族喜事化身國家節日的又一契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矯枉必須過正」?
※此修為能在佛論中勝全日本所有佛學宗派么?
※柏林牆推倒以後東西德真的徹底融為一體了嗎?
※以中秋為主題,你能寫出什麼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