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拍不出真正反映抗日戰爭實際的電影?反映戰爭的殘酷,反映取勝的不易,比如諾曼底登陸那樣的電影

抗日電影


誰說沒有的?你關注的時間段太近了吧?早期的《戰爭子午線》、《血戰台兒庄》、《屠城血證》,甚至《紫日》,都是可圈可點的。

剛又想起兩個:

《三毛從軍記》

《一個和八個》


你看過地道戰沒,周圍幾十個村幾萬群眾對付的就是據點裡一百多鬼子二百多偽軍…還都是防守,直到主力部隊來了才拔下據點

至於現在的抗戰神劇,無非是一群富豪借這個洗錢外帶睡女演員罷了…


我的團長我的團


可能怪我年紀小不愛看主旋律電影,而且大多我看到的都是吹軍號後浩浩蕩蕩的沖向山頭的場面,或者就是在某個高地上拼刺刀這邊死一個那邊死兩個,然後被多把刺刀捅死後點手榴彈自爆等場景。。。(我只是吐槽,沒別的意思)但有兩部我覺得是很真實的,一是集結號,穀子地的連在等集結號時最後的場景,那可是真真實實在面臨著死亡看著摯友一個一個死去的痛感,還有就是鄧超踩到雷時(這個場景讓我一直覺得像阿甘正傳。)另外一部是亮劍吧,騎兵連與日本騎軍拼殺,還有就是雲龍炮轟古城(據說小說里雲龍知道媳婦在城樓里時眼都不眨就開炮了。)目前發現的就這兩部吧,再補充一下,連阿甘這種非戰爭片為主線的電影都如此逼真,我國的電影事業還是要摒棄浮躁,好好發展吧。。。


廣電總局笑而不語,你敢把日本人拍的比中國人厲害,我就不讓你播!


國外一樣是神劇滿天

兵臨城下 不就是好萊塢神劇榜扛把子嘛......


國內各類題材好的電影是有的,只是有可能會被攔下了看不到。建議搜看姜文《鬼子來了》、張藝謀《活著》以及瀟峰《下輩子還做母子》等影片和被禁原因,以上影片耐人尋味,從骨子裡發人深省。個人喜歡幾部抗戰題材電視劇如《孤軍英雄》《潛伏》《亮劍》等,尤其是孤軍英雄,喜歡的原因是:影片體現了國共日三方指揮官智慧與智慧的較量,給人以啟迪,而非編劇或導演在意淫。


一直有在想這個問題,特別是看完一系列關於二戰的電影之後,想到為什麼國外拍的這種二戰電影都比我們拍的好看呢?

我認為是主觀性。我們的電影都太有主觀性了,什麼手撕鬼子之類的,刻意的去醜化敵人誇大自己,不說別的,拿辛德勒的名單做一下對比吧。想必大家都看過這個電影。

他不僅僅描繪了德國人殘殺猶太人時的殘忍,還有德國軍人他們的一些人文感情。首先,這部電影就是演繹了敵人也是人,我們都是人的這個概念。

我沒有看過一部中國的抗日電影,除了南京大屠殺和金陵十三釵,如果這倆也算的話。

但是我經常看到抗日電視劇,在我媽看的時候我去客廳會撇上幾眼。真的太假了。太。。假了

可能本身我們的教育都帶有偏見,從小就被灌輸鬼子這個概念,鬼子不是人。

但是其實呢,鬼子也是人。他們也是受到了上頭的命令去殘殺,而人殺人,殺眼紅了,就不把人當人了。 我記得有看過一個默劇,具體叫什麼名字不記得了,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就是美國兵和一個德國兵都被困在地洞里,德國兵已經奄奄一息,他們互相的語言是不通的,美國兵一開始想殺了他,因為他的好兄弟剛剛死於戰場,但是他看著奄奄一息的德國兵遲遲下不了手,德國兵問他要了一根煙,他幫德國兵點上,看著他費勁的抽煙,德國兵給他一個微笑然後死去。

我想我們的電影失敗在台詞太多而動作情感太少。

我想如果一部戲能把這些情感加入裡面的話,就會更有可觀賞性了吧。


就近五年的中國電影票房來看,大爆的要麼是喜劇,要麼是大IP,要麼是大牌雲集,要麼是真人秀動畫片劇場版,要麼是引進的外國大片。像抗日這樣幾個甚至十幾個中國人換不到一個日本人這樣的悲劇如果沒有政府包場絕對大撲。


看到國產抗日劇,我第一反應就是條件反射換台,換台,換台,必須換台,老子就是要換台。。。。我深深地知道,看國產抗日劇我會變成弱智的的,廣電總局的歹意,我明白了。希望低智商電視劇愚昧化中國人,達到共產主義千秋萬代的夢想!我是絕對不讓它實現的

為了未來的中國,為了我們的後代。抵制低智抗日劇,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加油。


拍國軍抗日的都能拍出悲壯感,例子很多。

拍八路抗日的都能拍出喜劇感,例子更多。


建議看看喋血孤城


引進機制問題,例如,咱們的電影能走進美國的大部分是精品,同理,一部電影的引進買斷,要麼是高質量,比如。。。。不出來!要麼是高需求,比如島國愛情動作。


張豐毅主演的《長沙保衛戰》就挺可觀的。是國軍,是川軍,是湘北的百姓用血用肉阻擋了日軍鐵騎前進的步伐


題主歷史不及格,回學校深造去。(??ω??)


推薦閱讀:

抗戰時期擔任兒童團是什麼樣的體驗?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給中方將領起過什麼外號沒?
日軍能夠突襲八路軍總部原因?
1937年的淞滬會戰是不是造成蔣介石後來失去大陸的主要原因之一?
《亮劍》為什麼不拍全?

TAG:電影 | 抗日戰爭 | 為什麼中國做不出X |